课件22张PPT。2018中国南海大阅兵外国媒体报道:中国南海阅兵展海军实力,规模空前、场面震撼!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郑和,原姓马,小名三宝,云南昆明人。从小就和父亲熟悉海洋,向往航海。
12岁成为太监,14岁被送往侍奉燕王朱棣。他知识丰富,熟悉许多国家的历史地理,在朱棣争夺帝位中有勇有谋,屡建奇功,被赐“郑”姓,世称“三保(宝)太监” 。根据郑和简介,归纳:为什么郑和能够担任远航的重任呢?海洋知识丰富熟悉情况,便于各国交往精忠报国,深得皇帝信任熟悉海洋熟悉许多国家的历史地理有勇有谋,屡建奇功12岁成为太监,14岁被送往侍奉燕王朱棣经历磨难,性情坚毅一、郑和下西洋 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课本P70页明朝提供了怎样的条件??造大舶,修四十四丈(151.8米)、广十八丈者六十二(宽61.6米)。
——【清】《明史》卷304《郑和传》指南针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课本P61页明朝前期国力强盛造船技术的发达指南针在远洋航海中的广泛应用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明史·郑和传》欲踪迹之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寻找建文帝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明朝时期把今太平洋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地区及印度洋及其沿岸地区称为西洋。阅读课本P70-71,找出以下信息:1405-1433年七次刘家港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起止时间 明成祖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金银货币慷慨送礼、贸易我会学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航海之比较表大船长151.8米,宽61.6米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共200余艘27800 人 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
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
空前壮举。比较结果时间早次数多规模大范围广航海技术先进印度半岛红海沿岸东南亚非洲东海岸刘家港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我是小小航海家”南京郑和宝船遗址公园船队回国时,一些国家还派出使者随行,如第6次远航返回时,就有16个国家和地区的使团共1200余人随船队来到中国。(南京--浡泥国王墓)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对外和平交往的重要表现,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交往慢慢演变成了冲突……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的海盗武装集团。结合材料及课本,谈谈明朝中后期倭寇为什么会酿成祸患?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
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弛,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
推行极其严厉的海禁政策“滨海细民,以海禁过严,生理(活)日促(艰难),转而从盗。” ——(明)赵文华 二、戚继光抗倭
台州九战九捷
福建广东进入福建、广东剿倭
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戚继光针对倭寇的作战特点和江南的地理情况,创造了“鸳鸯阵”,以12人为一作战小组,长短兵器结合,协同作战,攻防两便,战斗力大为增强。战地小记者如何评价戚继光的抗倭斗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韬铃深处》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1、表达了戚继光抗倭的决心,拯救百姓于水火,不追求个人功名;
2、他志向远大,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爱国情怀。如何评价戚继光?“一针见血”“闻弦音”澳门局部放大图
明时期全图
(比例尺:二千一百万分之一)
三、葡萄牙攫(jué)取在澳门的居住权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的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领土主权仍然属于中国!本课小结弱国无外交明朝的对外关系交往冲突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明朝中晚期,国力日渐衰落明朝初年,国力强盛中国近代的屈辱外交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钓鱼岛问题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阻止台湾回归中印边界问题中国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中国不觊觎他国权益,不嫉妒他国发展,但决不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1.明朝之所以能出现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最主要原因是( )
A.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B.?造船技术高超??
C.指南针用于航海??
D.?海上交通发达
2. 在今天,印度尼西亚有个港口城市叫“三宝垄”,马来西亚有座“三宝山”,这些名称的由来与下列哪些历史事件有关?( )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郑和下西洋
C.镇南关大捷 D.戚继光抗击倭寇
小试牛刀3.童谣见证历史。明朝时,儿歌“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来抵挡” 所赞颂的是( )
A.岳飞抗金 B.文天祥抗元
C.戚继光抗倭 D.郑成功收复台湾
4.1558年,倭寇攻掠福建长乐城,城崩二十余丈,居民数千“少壮守阵,老稚妇女运砖石”,终于击退倭寇。这一史实说明( )
A.抗倭是人民的一致要求
B.戚继光发动人民抗倭
C.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D.人民起义抗倭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