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 古诗三首 教案(3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 古诗三首 教案(3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10 19:43: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1课 古诗三首 部编版
1 古诗三首

1.会认“鸳、鸯”等6个生字,会写“融、燕”等13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这三首古诗。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结合诗意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的心情。
1.能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结合诗意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的心情。
2.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3课时
老师准备课件。
学生搜集描写春天的古诗。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观看图片: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赞美春天,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诗中去领略春天的美。
2.走进作者: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二、初读古诗,自主识字。
1.学生自由读古诗,圈出生字,把字音读准,边读边记下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2.认读生字。
(1)fǔ甫 róng融 yàn燕 yuān鸳 yāng鸯
(2)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来识记生字。
3.(1)教师指导书写。重点强调“融”字左下部分不能写成两笔短横,“鸳鸯”两个字上半部分要写得略扁,把下半部分的“鸟”盖住。
(2)学生自主描红,教师巡视检查。
4.出示古诗,学生再次朗读,教师引导,读出诗歌的节奏感。
三、深入探究,理解诗意。
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是什么意思?
(春天来了,在明媚的阳光映照下,山河无比秀丽,春风中飘散着花草的芳香。)
(2)“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是什么意思?
(溪边的泥土融化了,小燕子翩翩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鸳鸯睡卧在沙滩上,享受着春天的温暖。)
(3)借助插图想一想:这四句诗都描写了什么?
(景物:迟日、江山、春风、花草 动物:燕子、鸳鸯)
3.再读古诗,展开想象:诗歌画面中的这些景物各自都具有怎样的特点?
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抓“丽、香”感受自然景物静态之美,抓住“飞、睡”两个词语体会鸟儿的动态之趣。
4.课件再次出示美丽的画面,教师激情小结:多美的春天啊!温暖的太阳正照耀着大地,和煦的春风轻轻吹着,花草散发醉人的芳香,小燕子忙着衔泥筑巢,鸳鸯卧躺在温暖的沙地上美美地睡觉。祖国的山河多像一幅美丽的图画呀!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喜爱之情再读一读这首诗歌。
5.指导朗读,可以边读边配上有趣的动作。
6.指名有感情朗读,学生试背。
四、拓展延伸,感悟诗情。
1.诗中的景有动也有静,一定给你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那么你通过这些事物感受到了春天大自然怎样的气息?(春光景色美,动物显生机)
2.学生交流,引导学生从中体会诗人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3.拓展学习: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春天的诗歌,同时让学生有感情诵读。教师适时补充《春雨》、《江畔独步寻花》等,学生齐读古诗。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惠崇的《春江晚景》图,学生认真观看图画,并简要说说画面内容。
2.板书:惠崇春江晚景,指导学生读准“崇”字的后鼻音和翘舌,正确书写“惠”中间部分的横画,右边还有一笔点画。
3.走进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僧人,能诗善画。
二、初读古诗,自主识字。
1.学生自读古诗,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之间相互检查自读情况,并进行正音。
3.教师适时指导朗读,指导读准“芦、芽、豚”。
4.指导学生识记、书写生字。重点提醒学生“芦、芽”两个字上半部分的“艹”要略宽于下半部分。
5.课件出示诗歌,指导读好诗歌的停顿与节奏。
6.再读诗歌,想一想,这首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竹子、桃花、江水、萎蒿、芦芽、鸭子、河豚)
三、深入探究,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1.学生借助课文旁边的注释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2.借助课文的注释认识诗中描写的几种事物。(蒌蒿:草本植物。叶子背面密生灰白色细毛,花冠筒形。干的茎叶点燃后生的烟能熏蚊蝇。芦芽:芦苇的嫩芽。河豚:鱼,头近圆形,身体圆筒形,内脏有剧毒常生活在近海底层半咸水中,有时也进入淡水区。)。
3.学生交流并归纳诗句意思。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回暖。河滩上已经长满了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了,而这恰是河豚从大海回归,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
4.再读并思考: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1)学生交流(描绘了一幅江景早春图,从桃花、蒌蒿、芦芽等景物中感受到的。)
(2)质疑:诗歌的最后一句是不是诗人从画中看到的?(不是,这是诗人由画面想象的)
(3)想象体验:假如你现在行走在这如画的江边,你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感觉春光如此美好,心里充满了喜悦之情……)
5.有感情地吟诵,边吟诵边想象画面。
四、课堂小结。
1.指名有感情地诵读,并尝试背诵,师生点评。
2.教师小结。
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萎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本首诗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第三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引导学生回顾前两首古诗并背诵。
2.谈话: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本课最后一首古诗。
3.走进作者:曾几(jī):(1084—1166)南宋朝诗人,字吉甫,号茶山居士,赣州(今江西赣州市)人。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他的学生陆游替他作《墓志铭》,称他“治经学道之余,发于文章,雅正纯粹,而诗尤工。”后人将其列入江西诗派。其诗多属抒情遣兴、唱酬题赠之作,闲雅清淡。古体如《赠空上人》,近体诗如《南山除夜》等,均见功力。
二、学生自主学习古诗。
1.学生自读古诗,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感知诗句的朗读节奏。
(1)课件出示古诗,检查自学情况。教师提醒读准生字“泛”,重点指导书写“溪”“泛”“减”。
(2)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按节奏练读。
2.再读古诗,试着借助注释及图片理解古诗的大意。
3.同桌相互交流、纠正、补充。
4.教师适时补充。
5.指名说说对诗句大意的理解,并试着串讲诗意,教师及时予以补充。
(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6.指导朗读。
三、深入探究,体会情感。
1.质疑:这首诗主要描写的是哪一个季节?
2.学生交流,教师适时引导“梅子黄时”明确诗中所写的是初夏时节(五月份)。
3.想象如果是一位画家,将用怎样的色彩来描绘诗歌所呈现的画面。
4.学生交流,教师适时聚焦“绿阴不减”体会初夏时节三衢道中茂盛蓬勃的绿色,从中感受初夏时节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
5.展开想象:在如此宁静的山路中,除了眼前所见的美景,你还听到了什么?(黄鹂鸣叫)心情如何?(愉悦、舒畅……)
6.指导朗读,体会诗人对眼前所见及耳畔所闻的喜爱之情。
四、课堂小结。
《三衢道中》这首诗写的是初夏时宁静的景色和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在体会古诗感情的同时,还引导学生学习了借助注释、看图想象画面来理解诗句,体会自然景物的美好。
五、拓展延伸。
推荐阅读:《江畔独步寻花》、《春游湖》。
古诗三首
绝句
(五绝)
迟日 丽
花草 香
燕子 飞
鸳鸯 睡
美好
喜悦
惠崇春江晚景
  (题画诗)
桃花 三两枝
鸭子 知水暖
蒌蒿 满地
芦芽 短(看到)
河豚 欲上 (联想)
喜爱
赞美
三衢道中
(出游寺)
时间:梅子黄时
路线:小溪泛尽却山行
游山归来看到的:绿阴
听到的:黄鹂叫声
愉悦心情
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材料,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中,展开文本对话。让学生自读,从整体上感知诗歌。不管选取哪种形式,都要进行科学的诵读指导,以便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语气和语势。正确的诵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词的角色,有利于理解古诗词含义,感受它的韵律美、节奏美,调动生活体验,激起相似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