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8个生字,会读写本课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拟定、锻炼、情不自禁”等10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文中表现毛泽东悲痛的神态、动作、心理描写。
3.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课文中对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查阅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了解抗美援朝的背景、经过、结果、伟大意义,了解毛岸英个人及赴朝的缘由、牺牲时的实情实景。
2.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在《长征》中,毛泽东藐视一切困难,积极乐观的胸怀,令我们敬佩不已,无限敬仰。领袖也是人,他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内心,去感受一位失去儿子的父亲的情感。请读课题。
《青山处处埋忠骨》
2.哪位同学知道题目的意思是什么?
课件出示: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
这是清代的一位诗人龚自珍的诗句。我们再读这句诗,要读出革命者血洒疆场,无怨无悔的气概。
二、初读课文。
1.默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2.PPT课件出示生字词,指名读,正音,通过对读、开火车读、齐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本课生字词。
3.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4.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部分?(学生读书、思考,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2.学生读后交流,教师引导概括。
小结:这篇文章按毛泽东的思想感情变化为顺序,全文可以分为二个部分。
第一部分:收到电报,悲痛欲绝。
第二部分:强忍悲痛,作出批示。
四、浏览课文,提出问题。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主席收到的三封电报,再用自己的话说说电报的主要内容。
2.指名说说三封电报的主要意思。
第一封: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上执行任务时光荣牺牲。(指导学生了解毛岸英是保卫朝鲜牺牲的,也是保卫祖国牺牲的。)
第二封:志愿军司令部请示是否将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指导学生通了解志愿军战士牺牲后都埋葬在了朝鲜这一历史。并从中体会司令部对主席的体贴与尊敬。)
第三封:朝鲜方面请求把岸英的遗骨安葬在朝鲜。(指导学生从“岸英是朝鲜人民的儿子”“朝鲜方面要求把岸英安葬在朝鲜”中体会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烈士的敬仰。)
3.毛泽东最后的决定是什么?
(将岸英葬在朝鲜。)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读课文,找出本文中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并将其中自己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上一节我们学习了课文内容,现在我们检查一下同学们的掌握情况。
课件出示:
填空:毛主席的爱子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战争中____________,主席收到了____________的电报后,______________。志愿军司令部来电请示____________,朝鲜方面则要求____________。最后毛主席决定______________。
1.交流并简单了解“抗美援朝”和“毛岸英”。
2.此时,你最想用一个什么词来概括主席的心情?
(预设:心如刀割、撕心裂肺、悲痛欲绝)
3.如果让你用一个字形容,那是什么?(痛)
二、品读课文,自主感知。
1.品读课文,勾画出你深受感动的语句,多读几遍,仔细体会人物的情感。
2.集体交流:可以通过谈感受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件出示(一):
“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
(1)让生抓住“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一支接着一支”体会到主席虽然表面未曾泪流满面、未曾撕声裂肺的呼喊,其实他的内心已心如刀割,体会到他深埋心中的痛。
(2)聚焦主席,找寻他的动作,唯一的动作。(吸烟)
(3)关注细节描写: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
(4)(师引言):原封不动的饭菜。一个独坐的老人,不断点燃的香烟,没有泪流满面,可是痛苦已将他的心狠狠吞噬,所以他——生接读“从收到……吸着烟。”
课件出示(二):
“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孩子送到他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回国后毛泽东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1)此时此刻这位痛失爱子的老父亲他在想什么?
①生交流
②引导生质疑:主席和岸英聚少离多,为什么还要送他到枪林弹雨的战场中去?
③得出结论:主席的伟大:先国后家。
(2)一次次分离,一次次相聚,可是这一次怎么会?
(预设:生1:从此人鬼殊途。生2:阴阳相隔。)
课件出示(三):
“岸英!岸英!”毛泽东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1)抓“情不自禁”体会主席的最后一道防线已被冲破。
(2)师引导生读“岸英!岸英!”
(3)听之让人心头一颤,那声音里有掩饰不住的痛。(板书:悲痛欲绝)
课件出示(四):
“主席,志愿军司令部来电请示中央军委,是否将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秘书凑近主席,轻声说:“朝鲜方面向主席表示慰问,说岸英同志是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的,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要求把岸英安葬在朝鲜。”
(1)男女生分读电报内容。
(2)你从电报中读懂了什么?
(3)这两份电报带给主席的是什么?
预设:矛盾、痛楚。(板书:矛盾痛楚)
课件出示(五):
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主席想。然而,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国家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1)“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就让我见见遗骨吧!”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是父亲对儿子很自然的一种感情,毛泽东想到儿子奔赴朝鲜战场时,自己因为工作繁忙未能去相送,作为父亲,谁又不想和死去的儿子见上最后一面呢?至此,一个普普通通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
生练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2)“然而,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你是怎样理解毛主席这些想法的?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收集的资料中许多志愿军牺牲在了朝鲜土地上,进而换位思考毛主席作为一名伟大的领袖的想法:想到还有很多的父母不能和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儿女相见,我又怎能搞特殊呢?于是他做出了将儿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这是伟大父爱的延续,是一位国家领袖从大局考虑问题的理智,是伟人的宽阔胸怀和国际主义精神的见证。)
通过朗读体会主席矛盾的心理。
三、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从以上的语句中我们体会到了毛主席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那么,这些语句在体现人物的情感世界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呢?引导学生通过举例说明。
1.通过对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毛泽东的内心世界。(如语言描写:主席情不自禁地“喃喃”地念着儿子的名字“岸英!岸英!”。又如动作描写:“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还如神态描写:“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2.通过心理描写来突出性格特点。(“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
四、感情朗读,深化感悟。
课件出示:
毛主席把一生奉献给了新中国,奉献给了中国的劳苦大众。此前,他的五位亲人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已经相继献出了生命。此时,这位老人又失去了他挚爱的长子,这是多么剜心的疼痛啊!他不说一句话、不吃一口饭,他黯然神伤,他泪水涟涟。但他却毅然决然地把儿子的尸骨留在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异国他乡,他的爱似山般的厚重,他的情如海般的深邃!他的革命胸怀如海似山!
1.指名读这段话。
2.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一次去体会毛主席他那凡人情感中的伟人风范吧!
五、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话语,音乐起:
12年后,岸英的妻子思齐第一次赴朝鲜为岸英扫墓时,此时主席已近七十,七十的老人这样说:“思齐,到了那,要告诉岸英:你也是代表我去给他扫墓的。告诉他,我们去晚了。告诉他,我无法去看他,请他原谅。告诉他,爸爸想他,爱他……”
2.教师总结:
读着这话,我们的心忽地一沉,千言万语,万语千言都变得苍白无力。他是一个平凡的父亲,因为他深深爱着他的儿子,他是一个伟大的父亲,因为他的心里装着是千千万万的子民。让我们记住这样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父亲。记住“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六、作业布置。
1.以“普通的伟人”为主题出一期手抄板,表达对主席的敬爱之情。
2.课外阅读《毛主席诗词》,感受主席的伟大。
板书设计
青山处处埋忠骨
毛泽东
不说不吃
悲痛欲绝 常人情怀
吸烟皱眉
矛盾痛楚
作出批示 伟人风范
葬在朝鲜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重在一个“情”字。这份“情”是博厚的、深沉的、凝重的。因此,要让学生很好地走进毛泽东作为普通人、作为毛岸英的父亲的情感世界,从字里行间体验、感受这份“情”,既需要教师的引领与激情,又需要学生设身处地地用“心”解读文本。那么,如何体现人物的情感世界上的变化,怎样表示人物性格描写,在本文中我们可略见一斑。如:
1.通过对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毛泽东的内心世界:
如语言描写:主席情不自禁地“喃喃”地念着儿子的名字“岸英!岸英!”。又如动作描写:“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如神态描写:“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哀,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2.通过心理描写来突出性格特点:
“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身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
在进行人物刻画时,我们总是要求学生不要忽略细节描写,其实就是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内心世界的外在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