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9课《论趣》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趣”的含义。引导学生重视“趣”的培养。
2.感知作者所追求的人生境界。
3.体会文章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
1.理解“趣”的含义,并能够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2.了解林语堂及其写作风格。
教学难点
对作者人生态度的把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由故事引出作者)。
有一个流传很广的小故事:有一次,一位著名学者到一所大学去参观。参观后,校长请他到大餐厅和学生们共餐。校长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就临时请他和学生讲几句话。这位学者很为难,无奈之下,就讲了一个笑话。他说,罗马时代,皇帝残害人民,时常把人投到斗兽场中,给猛兽吃掉。这实在是一件惨不忍睹的事!可是,有一次皇帝又把一个人丢进斗兽场里,让狮子去吃。这个人胆子很大,看到狮子却不十分害怕,并且走到狮子身旁,在狮子耳边讲了几句话,那狮子掉头就走,也不吃他了。皇帝觉得很奇怪,狮子为什么不吃他呢?于是又让人放一只老虎进去。那人还是毫无惧色,又走到老虎身旁,也和它耳语一番。说也奇怪,老虎也悄悄地走了,同样没有吃他。皇帝诧异极了!怎么回事?便把那人叫出来,盘问道:“你究竟向狮子和老虎说了些什么,竟使它们不吃你呢?”那人答道:“陛下,很简单,我只提醒它们,吃我很容易,可吃了以后,你们得演讲一番!”说罢就坐下了。哗,顿时全场掌声雷动,得一个满堂彩!校长却弄得啼笑皆非。
这位风趣幽默的学者就是林语堂。
提到林语堂,大多数人都会想到他的《京华烟云》,该书在美国出版后,曾引起了轰动,后来他还因此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而关于林语堂我们仅知道这一点是不够的,还要知道他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中国时报》这样评价林语堂“林氏可能是近百年来受西方文化熏染极深而对国际宣扬中国传统文化贡献最大的一位作家和学人”,他学贯中西,享誉世界,在文章中极力主张幽默(他最先引进“幽默”一词),被称为“幽默大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论趣》,领略一下大师的风采。
(可参考下面这段文字,加深对作者的了解。应着力突出林语堂的年轻有为和一生丰富阅历与作为,引起学生对其人其文的兴趣。)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成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二、默读课文,正音正字,积累词句。
三、梳理结构、整体把握。
文章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人世间为名来、为利往,为色、为权熙攘都是人生的普遍现象,是众生常态。能够不失本性,通脱自喜,做到适可而止,便是圣贤人的境界了。然而,能够排脱名利,超凡脱俗最不容易。
第二部分(第4~7自然段):谈区别于名利心的另一种人生境界——趣。
四、课文研讨。
1.文章中都谈论了“趣”的哪些方面?对你有什么启发?
四个方面:学问有成、科学进步因为有趣;启发心知、有益身心需要靠趣;动了灵机、豁然开朗必须知趣;废寝忘食、读书成器全都凭趣。
(第二问结合学生发言适时点拨引导)
2.题目为“论趣”,为什么文章不直接论趣而先谈论“名利”呢?
先谈追名逐利是人生的一种普遍现象,只要不利禄熏心,失了本性似也无可非议,进而引出区别于这种人生状态的另一种人生境界更加可贵。单纯因为“趣”而读书、做学问可以克服万难而自得其乐,是“人生快事”。这种人生境界更加纯粹而快乐。
3.文章开篇由一个故事引入,你觉得有怎样的效果?
富有哲理性和趣味性。
4.作者持有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大度乐观、知足常乐、积极、洒脱、无功利心。作者充分肯定大禹治水、墨子摩顶放踵并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理想和信仰,有积极向上的精神;“只怕利禄熏心,就失了人的本性。能够通脱自喜,做到适可而止,便是贤人。”这是作者人生境界和艺术境界的追求;对于“趣”的理解,更显作者的随性、旷达与纯粹。
五、小结。
文章站在“通脱自喜”“适可而止”的人生高度,从求知、启发心知、教育、读书四个方面,解读人生的“趣”,主张应该去寻此“趣”。
六、林语堂的写作风格。
1.本文的写作特点(能够结合文本谈出一、二个即可)。
漫谈式的语言风格、笔调闲适;故事开篇事例丰富,饶有趣味。
2.结合课外阅读的林语堂的其他作品,进一步感受他的创作风格。
林语堂散文风格:
(1)林语堂认为理想的散文应该是“乃得语言自然节奏之散文,如在风雨之夕围炉谈天,善拉扯,带情感,亦庄亦谐,深入浅出,如与高僧谈禅,如与名士谈心,似连贯而未尝有痕迹,似散漫而未尝无伏线,欲罢不能,欲删不得,读其文如闻其声,听其语如见其人”。
(2)林语堂散文始终保持谈话风的艺术范式,并以闲适幽默为格调,性灵超远为立场。
七、延展阅读。
阅读下面两段选文,结合课文谈谈你对读书及读书之趣的感悟。
(一)
有人读书必装腔作势,或嫌板凳太硬,或嫌光线太弱,这都是读书未入门路,未觉兴味所致。有人做不出文章,怪房间冷,怪蚊子多,怪稿纸发光,怪马路上电车声音太嘈杂,其实都是因为文思不来,写一句,停一句。一人不好读书,总有种种理由。“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最好眠,等到秋来冬又至,不如等待到来年。”其实读书是四季皆宜。古所谓“书淫”之人,无论何时何地可读书皆手不释卷,这样才成读书人样子。顾千里裸体读经,便是一例,即使暑气炎热,至非裸体不可,亦要读经。欧阳修在马上厕上皆可做文章,因为文思一来,非做不可,非必正襟危坐明窗净几才可做文章。一人要读书则澡堂、马路、洋车上、厕上、图书馆、理发室,皆可读。而且必办到洋车上理发室都必读书,才可以读成书。
(《论读书》林语堂)
(二)
我认为最理想的读书方法,最懂得读书之乐者,莫如中国第一女诗人李清照及其夫赵明诚,我们想象到他们夫妇典当衣服,买碑文水果,回来夫妻相对展玩咀嚼的情景,真使我们向往不已。你想他们两人一面剥水果,一面赏碑站,或者一面品佳茗,一面校经籍,这是如何的清雅,如何得了读书的真味。易安居士于《金石录后序》自叙他们夫妇的读书生活,有一段极逼真极活跃的写照。她说:“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收书既成,于是几案罗列枕籍,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你们能用李清照读书的方法来读书,能感到李清照读书的快乐,你们大概也就可以读书成名,可以感觉读书一事,比巴黎跳舞场的“声色”,逸园的赛“狗”,江湾的赛“马”有趣。不然,还是看逸园赛狗,江湾赛马比读书开心。
(《读书的艺术》林语堂)
八、作业。
课后阅读《论幽默》《论性灵》等林语堂的其他作品,完成一篇人物评论文章,题目为《印象林语堂》。抓住你对其作品或为人理解最深的一个方面展开,要有思想、有文采。
板书设计:
论 趣
林语堂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