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 同步练习
一、给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妒忌(jǐ jì) 幔(màn wàn)子 都督(dū dōu)
水寨(zhài zài) 呐喊(nèi nà) 调(tiáo diào)度
二、下面句子分别是从哪个角度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的?
A、识人心 B、知天象 C、晓地利
1、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 ( )
2、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 )
3、鲁肃答应了……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 )
4、……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 )
5、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 )
6、诸葛亮那边船轻水急,已经飞一样地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
三、把两边的词语连起来组成歇后语。
曹操南下 尽是计谋
诸葛亮立军令状 有借无还
鲁肃上了孔明的船 来得凶败得惨
诸葛亮开口 面不改色心不跳
草船借箭 糊里糊涂
四、品味探究,选择正确的答案。
1、“鲁肃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箭的事,只说……”
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鲁肃 。
2、从“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诸葛亮 。
3、“雾这样大,曹操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这段话是 对 说的,表现了他 的特点。
4、从“曹操的之江上的动静后,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不要轻易出动。拨水军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便是。’”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诸葛亮 ,曹操 。
五、课外阅读。
《三国演义故事》节选
①那年,曹操占领了荆州,又派兵追赶刘备。考虑到自己兵马少,抵挡不住曹操,刘备决定先撤退。
②在撤退过程中,当地很多百姓追随而来。大家扶老携幼,推车挑担,慢慢腾腾地赶路。见此情景,不少将领劝说刘备:“干脆把百姓留下吧!曹军追上来,可就完啦!”“想想后面的曹军,可都是轻骑,一天一夜能跑三百多里呀!”“不”!刘备回过头望着连哭带喊的百姓们,眼泪差点儿掉下来,“我怎么忍心丢下这老老小小不管呢?走,一起走!”刘备果断地下达了命令。就这样,军队中夹杂着许多百姓,一天才走十几里地。结果,在长坂坡,被曹军追上了。
③一场恶战开始了。曹军的兵力强盛,把刘备的人马打得七零八落。他的妻子和孩子也被冲散,不见了踪影。
④忽然,有人来报告他说:“赵云将军不见了!”
⑤刘备大吃一惊,心想:赵云是自己得力的战将,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怎么好哇!这时候,有人说看见赵云往北跑了,还断定:“赵云一定投降曹操去了!”
⑥“胡说!”刘备非常生气,“赵云跟我多年,忠心耿耿,他不会扔下我投降曹操的!”
⑦正说着,又有人高声喊:“赵将军回来了!”刘备高兴地迎上前去,只见赵云抱着他的儿子,气喘吁吁地跑来了。刘备几步走到赵云跟前,握住他的手,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刚才断定赵云去投降曹操的人也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⑧所以,刘备虽然兵力弱,但还是有很多能人愿意投奔他,并助他成就了大事业。
1、给文章划分段落(用“△”标出),再把下面的段落大意补充完整。
(1)由于刘备坚持带百姓一起撤退,在长坂坡 。
(2)曹军大败刘军,赵云 。
(3)很多能人投奔刘备, 。
2、读第5~7自然段,从中摘录描写刘备心情变化的词语,写在括号里。
( )→( )→( )→( )
3、读下面语句,想一想,它们各运用了怎样的方法来刻画人物,选择正确的答案。
A、动作描写B、外貌描写C、语言描写D、心理活动描写
(1)刘备几步走到赵云跟前,握住他的手,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A)
(2)“胡说!”刘备非常生气,“赵云跟我多年,忠心耿耿,他不会扔下我投降曹操的。(C)
4、读了故事,你觉得刘备是个怎样的人?
。
第5课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 同步练习答案
一、给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妒忌(jì) 幔(màn)子 都督(dū)
水寨(zhài) 呐喊(nà) 调(diào)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生字字音的掌握情况。
二、下面句子分别是从哪个角度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的?
1、C 2、A 3、A 4、B 5、A 6、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角度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三、把两边的词语连起来组成歇后语。
曹操南下 尽是计谋
诸葛亮立军令状 有借无还
鲁肃上了孔明的船 来得凶败得惨
诸葛亮开口 面不改色心不跳
草船借箭 糊里糊涂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关于《三国演义》人物的歇后语的拓展和积累情况。
四、品味探究,选择正确的答案。
1、忠厚守信。
2、谋划周密,安排巧妙。
3、诸葛亮 鲁肃 自信
4、足智多谋 谨慎多疑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课文中重点语句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五、课外阅读。
1、(1)第1-2自然段 坡被曹军追上。
(2)第3-7自然段 勇敢地救出刘备的儿子。
(3)第8自然段 助他成就了大业。
2、大吃一惊 生气 高兴 感动
3、(1)A (2)C
4、关心百姓、信任部下。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课外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