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2 生物的变异现象 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2 生物的变异现象 苏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3-10 09:33: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生物的变异现象”教学设计方案
——小学科学“生物的变异现象”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
生物的变异现象
教学对象
小学六年级
教学时间
40分钟




1、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
2、了解变异有两种: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3、能对同一种类动植物外形特征的差异性进行观察比较,并做出解释。
碰撞的选点
重点
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
难点
能对同一种类动植物外形特征的差异性进行观察比较,并做出解释。
教学准备
不同种类的花生米、个人外貌调查记录单、小组外貌调查统计单、观察花生种子变异现象记录单。
第一课时
碰撞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碰撞生问
激趣导入
出示一张巨人南瓜的图片。
你为什么如此惊讶?
学生畅谈自己惊讶的原因,并做出提出疑问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做出猜想!
(南瓜是否是产生了变异现象?)
引起注意,激发兴趣,促进学生参与,产生疑问。
碰撞聚焦
初步建构
碰撞争辩
分析解惑

1、寻找亲人,并说说自己的判断依据,再一起找一找,如此相似的父子他们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2、调差自己的外貌特征(一些典型的外貌特征)
(在学生对不同外形特征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后,也可以找一找其他的差异。比如血型、脾气、生活习性等。)
3、小组内外貌特征分析
4、全班寻找与自己相貌特征都相同的同学。
5、对比双胞胎,看看他们之间有没有什么不同?
(注:让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去发现,去提出问题,去解决问题?)
6、外貌形状计算题。
小结:(交给学生去总结,去归纳生物变异现象。)
1、①帮助老人寻找亲人(儿子),并说说自己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父亲和儿子之间存在相似的地方,生物的遗传现象。)
②寻找父亲和儿子之间的不同之处。
2、对比外貌特征的区分方法,对自己的特征做出判断。
3、小组内统计外貌特征,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的出什么结论。(是否可以在小组内找到与自己一样的,说明什么?)
4、范围扩大到全班同学,寻找与自己特征一样的同学,(一位同学说自己的特征,其他同学进行对比)
(谈自己的发现,证明了?)
5、找双胞胎的不同之处,说明了说明?
6、计算一个外貌特征可以将人类分为几大类,两个,三个……十个,二十个,四十个……(还可以找到两个完全一模一样的人吗?原因?)
根据自己的探究和发现总结出,什么是生物的变异现象。(子代与父代之间或者同一种族之间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不同的特征,称为生物的变异现象。)
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紧紧围绕“再相似的父代与子代之间是否存在不同的特征?他们之间有哪些差异?”“全班同学在外貌上存在哪些差异”“双胞胎之间会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人有变异,动物有变异,植物也有变异,这说明了什么?”等问题进行碰撞研讨式思维活动,使学生很快明白自然界中大部分的生物都有变异,变异是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现象。
碰撞共鸣
巩固建构
1、动物是否具有变异现象呢?
(例如:东北虎和华南虎,以及孔雀中的白孔雀,观赏性的金鱼是由野生的鲫鱼变异而来的等)
2、植物是否具有变异现象呢?
(例如:不同花色的玫瑰花、康乃馨;不同的玉米等等。)
3、三叶草中的变异现象四叶草
1、寻找证据,证明动物是否也具有变异现象?
(学生交流讨论,相互补充,质疑)
2、寻找证据,证明植物是否也具有变异现象?
(学生交流讨论,相互补充,质疑,产生共鸣)
小组碰撞,了解动植物也存在变异现象,变异现象在生物界普遍存在。
通过介绍三叶草的变异,让学生了解有些生物变异的几率是很小的,并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碰撞实践
升华建构
小组合作探究:
花生的变异现象。
小组合作探究:花生是否存在变异现象,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研究?并做相应的记录(例如:花生的种皮的颜色、厚薄,花生的口感,大小,形状,内部结构,气味,光滑程度等)
小组交流汇报
产生共鸣
变异的分类:
(引导学生对变异进行分类,这里放学生自己去分类,强调要根据具体的标准,适时介入:引导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这种分类)
(小组交流碰撞:总结生物的变异现象的分类,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根据什么标准,将变异分为哪几类,其他同学提出质疑或者赞同的理由。重点讨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的特点,以及分类标准。可遗传变异:由于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化的变异,会传给下一代,例如白血病等;不可遗传变异:由于环境引起的变异,一般不会传给下一代,例如皮肤被晒黑,后天的刀疤、用眼不当造成的近视等等。)
知道变异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进行知识拓展。懂得对任何事物分类时有理有据。
拓展延伸
迁移结课
在开始上课的时候,给大家展现的大南瓜是不是发生了变异,如果产生了变异,那它属于哪一类变异呢?判断依据是?(最后揭示,该南瓜是2004年09月神州五号太空育种的巨人南瓜亮相于哈尔滨。)
根据所学新知,解答问题:大南瓜是否产生了变异?产生的是哪一类变异?判断依据是什么?
思考:生活中变异的应用,变异到底对我们有好处还是有坏处呢?对变异生物本身呢?
将科学带到生活,引发学生考。学以致用。
作业
预设
1、计算需要用多少个形状就可以将中国约14亿人左右完全分开。
2、课后继续研究生物的变异现象,探究变异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判断变异现象的好坏(对人类,对生物本身,多角度)。





教学
反思
在进行课堂设计时我重在引导学生的探究学习和思维活动,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紧紧围绕“再相似的父代与子代之间是否存在不同的特征?他们之间有哪些差异?”“全班同学在外貌上存在哪些差异”“双胞胎之间会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人有变异,动物有变异,植物也有变异,这说明了什么?”等问题进行碰撞研讨式思维活动,使学生很快明白自然界中大部分的生物都有变异,变异是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现象。借助教师的设计引导,学生通过研究任务,得到了科学思维的发展和锻炼。
“生物的变异”一节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生物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并让学生探究一种变异现象,本次教学采用了科学探究“花生果实的变异。”从学生身边入手---帮助老人寻找亲人,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同感,对自己班级进行了外貌调查,对双胞胎进行外貌观察,寻找不同的特征来探究 “自然界中的变异现象”学生又举例了更多的实例。本节课的学习是围绕生物的变异展开的,并且能够对变异有一个感性的认识。通过知识的迁移从“生物性状上相似现象是遗传,”不难归纳出“生物性状上的差异现象就是变异”,从而归纳出变异的概念。变异的意义方面的内容,通过学生的讨论,相互交流理解,适当的进行案例分析和巩固新知。在学生自助进行花生种子的变异时,主要是由学生结合与主题有关的对话提出自己小组要探究的问题,然后指定计划进行试验探究,记录和分析讨论,然后老师让学生各组学生代表总结各组讨论结论。这样的目的是学生更加直观的从身边的物体开始探究变异现象有普遍性。
我认为这种以思中学和做中思为特征的思维过与过程,是探究的本质属性和核心所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不仅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思维训练,探寻规律的过程。通过科学教学帮助学生习得科学方法和理性科学思维。使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最高境界。我们必须明确,学习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做,信息是可以灌输,但是理解却不能,因为理解是来自学生本事的科学思维,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这也是“生本课堂”理念所在。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调查生物的变异现象的活动。学生们经历提出问题,假设、验证、交流得出结论这一流程,展示了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同时最大的缺点也在于此,老师说得有点过多,应该将更多的机会让给学生,老师只是适时的介入。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信息能力。语言的精炼才能不让课堂变得重复和啰嗦,适当的抑扬顿挫能好好的唤起学生的随意后注意力。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每一个知识点的处理都是由直观认识上升到感性认识从而归纳其抽象意义,最终回到理性实践的应用之中,从生活中去,新课程理念中强化了科学教学要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学习,对科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在研究课的同时也发现很多存在的问题:
如何定义生物的变异的概念
生物的变异是生物体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现象,包含有利于变异和不利变异。百度知道部分教材是如此定义的,我们所使用的苏科版教材生物变异的内容是同种生物个体间的差异现象。在此句话之前有叙述了“生物的亲代与子代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的性状上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差异”部分老师认为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的范围包括了亲代和子代间,以及无血缘关系的其他个体之间。
语言不够精炼,启发性和鼓励性欠缺,对学生评价应该从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价。
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重点注意这些问题和实践我的个人体会,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