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1课 北京的春节
1.学会本课的“醋、饺”等生字,正确读写“腊月、展览”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体会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3.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式,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特点——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学习课文有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
1.有关春节的图片音频或视频。
2.有关春节的诗歌、童谣。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播放歌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2.唤起情感:儿歌中的“年”就是春节,那北京的春节是一幅怎样的热闹景象呢?让我们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重温那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那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吧!(板书课题:1北京的春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范读课文,扫清生字障碍。
(1)师范读课文。
(2)检查字词。
初旬 饺子 翡翠 米醋 眨眼 燃放
小贩 元旦 栗子 鞭炮 熬夜 榛子
摆摊 轿车 封起来 逛庙会 杂拌儿
零七八碎儿 万象更新 灯火通宵 张灯结彩
(3)学习生字词,指导书写。“醋”的左边不要少一横;“轿”左下是提不是横。
(4)学生提出难读词语,教师归类讲解。分为三类:生字新词、儿化音、轻声音节。
2.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板书:热闹、忙乱、喜庆、团圆
三、再读课文,了解习俗
(一)出示自学提纲
1.默读课文:北京的春节从哪一天开始,到哪天结束?找出北京的春节有哪些重要的日子?
2.细读课文,找到点明时间的词语,填在表格左边,风俗习惯填在右边。
时间
风俗习惯
3.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北京的春节的?
(二)汇报交流。
1.顺序:腊月→小年→除夕→元旦→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板书:腊月→小年→除夕→元旦→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2.习俗:熬腊八粥、买杂拌儿、放鞭炮、吃糖、贴对联、年画、守岁、拜年、逛庙等
3.明确作者的写作顺序。
(1)观察上表,课文是按________顺序写北京的春节的。(时间)(板书:时间顺序)
(2)北京的春节从________(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________(正月十九)结束。
时间
风俗习惯
腊月初旬——
腊月二十三
熬腊八粥 泡腊八蒜 买杂拌儿 买爆竹和各种玩意儿 吃糖
除夕
守岁 贴对联和年画 放鞭炮 吃团圆饭
元旦(正月初一)
男拜年 女待客 逛庙会
正月十五
观灯 放鞭炮 吃元宵
正月十九
残灯末庙
(3)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给你留下了的印象(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
四、整体感知,划分段落。
1.默读课文,按时间顺序,理清脉络。
请同学们按照时间顺序找到相关段落,并给课文分段,写出段意。
第一段(1-6):北京的春节在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为过年做准备。
第二段(7):描绘除夕的热闹景象。
第三段(8-10):正月初一到十五这段时间里,人们的各色活动丰富多彩。
第四段(11-12):元宵节处处张灯结彩,人们观灯会、放鞭炮、吃元宵。
第五段(13):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人们又投入了新一年的生活和工作。
2.你最喜欢的是哪天呢?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然后和大家交流。
五、小结评价,设疑激趣
“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的印象为什么那样深刻?我们不得不佩服名家之笔,下节课,我们继续感悟名家笔下那热闹的春节气氛。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
师:新课前,我们要检验一下上节课学过的生词。
2.回顾写作顺序。
师:按时间顺序简单叙述内容。(预设: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人们在腊八那天要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却截然不同,到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二、走进课文、品读感悟
1.走进课文,感受北京春节的年味。
这长达四十多天的春节被作者称为美好快乐的日子,而这四十多天里,作者又选取了其中四天作了详细的介绍。还记得是哪四天吗?(生齐说)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的字里行间,去感受北京的年味儿。如果让你选择其中的一天去感受,去体验,你喜欢哪一天呢?生交流。
接下来,就请你走进相关的段落,深入地读一读,勾画出自己印象深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简单的批注。
2.学生交流。
(1)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①教师创设情境引读:对,正是由于腊八粥是由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材料丰富品种众多,所以,作者说——腊八粥里面包含了人们辛苦一年的劳动成果,将五谷丰登的景象浓缩地展示出来,所以我们说——腊八粥包含着人们丰收的喜悦,新年的快乐,以及对来年农业生产的美好祝福。
②看来,大家都品出了腊八粥中美好快乐的滋味。那我们怎么读腊八蒜的味道呢?
③同学们都读出了腊八粥和腊八蒜的味道。谁能带我们领略其他日子里的春节文化?
(2)除夕:抓“除夕真热闹”来体会。
①生自读该段落,交流。
②读着这段文字,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除夕真热闹)
师:一句话一番景,老舍的语言异常简炼,高度概括,却一下子把除夕热闹繁忙的景象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真是令人目不暇接。谁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齐读。
师:老舍的语言虽然概括,却又是如此的丰富,既写出了人们的繁忙喜庆,又写出了满城的鞭炮不绝,还写出了满街的红火绚丽,写得有声有色、热闹非凡!拿起书,齐读第7自然段。
(3)元旦:抓住“人们的活动”来体会。
①与除夕“截然不同”。为什么会如此安静?
②人们的活动。
(4)元宵:通过对灯的描写来体会。
①导入:写元宵节的内容有两个自然段。请同学们读读,看看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清楚元宵节的情景的?重点写的是什么呢?——灯。
②用文中的一句话说,正月十五怎样?引读——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
③思考:老舍写正月十五的花灯,仅仅是在写灯吗?体会人多、热闹。
④师引读:在这红火而美丽的元宵节,大街小巷,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笑语连天,怪不得老舍先生说“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在这红火而美丽的元宵节,家家户户、男女老少观灯赏月吃元宵,心情多么舒畅,怪不得老舍先生由衷赞叹“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⑤小结:
在老舍眼中,北京的春节是________(热闹的),是________(喜庆的),也是________(团圆的),这是老舍眼中的北京的年味儿!
板书:年味儿
三、体会写法
北京的春节很长,有一个多月,可是老舍却只选了这么六个特殊的日子;而在这六个日子中,老舍又只选了其中的四个日子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他为什么这么安排呢?
(这是北京的春节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日子,是最热闹的日子。)
是呀!老舍就是这样抓住了几个典型的日子,有详有略地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他的文字并不华丽,但是却一下子把北京春节的热闹景象呈现在了我们的眼前。这种详略得当的写法值得我们去学习。
四、品味拓展
北京的春节不仅仅因为有了这些年味儿而美丽,更因为有了孩子而显得格外热闹。
请同学们找找课文中描写孩子的语句。
1.出示,齐读。
2.仿写。
3.春节里,孩子们都在干些什么呢?
我想大家春节里也一定有很多美好的回忆。那么就请同学们把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来想一想,仿照课文中描写孩子的语句来写一写自己的春节活动,让我们大家都来一起分享一下你的快乐。
五、总结
春节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街上总洋溢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北京更是如此。这同样是老舍眼中的年味儿!
北京的春节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本篇课文详略得当,而且按照时间顺序描述了北京春节的习俗。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说说老北京在春节有哪些习俗?文中哪些部分是详写,哪些部分是略写?利用合作学习表格,引导学生把时间找出来填写在表格左边,右边填写具体习俗。通过填写表格,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通过表格的填写不难发现作者在腊八、除夕、初一和元宵是详写部分。此时出示本课主线问题:作者是怎样写出各时间段特点的?画一画,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师生再共同学习详写部分。在分析课文时,学生说得比较到位,但是老师指导学生朗读有所欠缺。还应该提高对朗读训练的重视程度。最后,通过语言启发学生总结写法上的特点,体会详略写法的好处,指导学生在习作中尝试运用。
但本人觉得这节课重了工具性,轻了人文性。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改进,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