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回延安 课件(5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回延安 课件(5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10 19:40: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2张PPT)



回延安
深圳市龙岗区三联储运学校
庞树荣
贺敬之
目录
01.
知人论世
03.
品读诗歌
02.
识字辨音
04.
情感分析
新课导入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在这里生活、工作、战斗过十余年,为中国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延安也是革命根据地旧址保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城市。

今天,我们将跟随《回延安》回到革命圣地延安,听听他过去的故事。
学习目标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语言艺术特色。

2.学习这首诗中比喻、夸张、排比、比兴等修辞方法的。

3.整体把握文意,体会诗歌字里行间所深寓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生活的感情。

一、
知人论世


回延安
延安市,简称“延”,陕西省地级市,是天下第一陵——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的陵寝:黄帝陵所在地 ,是民族圣地、中国革命圣地,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延安位于陕西省北部,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中南地区,省会西安以北371千米。北连榆林,南接关中咸阳、铜川、渭南三市,东隔黄河与山西临汾、吕梁相望,西邻甘肃庆阳。总面积37037平方千米,被誉为“三秦锁钥,五路襟喉”。


回延安
1945年4月,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中共计划在延安召开中共七大,这是事关中国前途命运的重大会议,在紧急筹备过程中,一群在延安的青年共产党员与日伪和国民党特务斗智斗勇,确保了中共七大的顺利召开。


回延安
七七事变后,延安成为主张抗日的中共中央所在地,“到延安去”4万学者,艺术家和知识青年奔赴延安,哪里代表着温暖,光明和蓬勃向上。


回延安
贺敬之,1924年出生在山东峄县,中国著名诗人,剧作家,有《白毛女》、《雷锋之歌》、《回延安》等经典作品。
1938年,台儿庄战役在他的家乡打响,14岁的贺敬之从家乡流亡,于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在延安成长的革命诗人,对延安怀有最真切的情谊。


回延安

信天游是流传在中国西北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这是一部用老镢镌刻在西北黄土高原上的传世巨著,这是黄坡黄水之间的一朵奇葩。其歌词是以七字格二二三式为基本句格式的上下句变文体,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它便是陕北民歌。在陕北它叫“信天游”,又称“顺天游”“小曲子”, 在山西被称为“山曲”,在内蒙古则被叫作“爬山调”。



回延安


信天游欣赏

二、
识字辨音


回延安
白羊肚(dǔ)手巾
白毛巾,因为毛巾很像翻过来的羊肚,所以有的地方把白毛巾叫作“白羊肚手巾”。

糜(méi)子
一种形状像小米,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脑畔(pàn)上
这里指窑洞的顶上。



回延安
米酒油膜
鸡毛信(表示紧急)


回延安

宝塔山


回延安

宝塔山
宝塔建于唐代,高44米,共九层,登上塔顶,全城风貌可尽收眼底。它是历史名城延安的标志,是革命圣地的象征,是延安市的标志性建筑,是游览延安的必去之地,国家AAAAA级景区。

山下还有历代遗留下来的摩岩刻字多处,范仲淹隶书的“嘉岭山”和“胸中自有数万甲兵”等题刻最著名。宝塔山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文物、革命旧址为一体的著名风景名胜区。
三、
品读诗歌


回延安


信天游欣赏

这首诗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示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全诗的感情基调

—— 热烈、欢快、亲切、昂扬;各层次应读出的感彩:
各层次应读出的感彩:

第一层:激动、跳跃;
第二层:深厚;
第三层:真挚、亲切;
第四层:热情、明快;
第五层:激越、昂扬。

全诗的感情基调

—— 热烈、欢快、亲切、昂扬;各层次应读出的感彩:


回延安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
一头扑在亲人怀。


回延安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
一头扑在亲人怀。
第一层: 抒写回延安的激动心情及与亲人相会的场景;


回延安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
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
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
天南海北想着你……


回延安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
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
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
天南海北想着你……
第二层:
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回延安


米酒油馍木炭火,
团团围定炕上坐。
满窑里围得不透风,
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
“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
亲人见了亲人面
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
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
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
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
长江大河起浪花。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
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


回延安


米酒油馍木炭火,
团团围定炕上坐。
满窑里围得不透风,
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
“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
亲人见了亲人面
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
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
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
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
长江大河起浪花。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
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
第三层:
描绘与亲人欢聚一堂的盛况;


回延安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
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
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一条条街道宽又平,
一座座楼房披彩虹;
一盏盏电灯亮又明,
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
母亲延安换新衣。


回延安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
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
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一条条街道宽又平,
一座座楼房披彩虹;
一盏盏电灯亮又明,
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
母亲延安换新衣。
第四层:喜看延安新风貌;


回延安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
革命万里起浪潮!
宝塔山下留脚印,
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
延河滚滚喊“前进”!
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
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
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再回延安看母亲!
1956年3月9日, 延安


回延安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
革命万里起浪潮!
宝塔山下留脚印,
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
延河滚滚喊“前进”!
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
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
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再回延安看母亲!
1956年3月9日, 延安
第五层:
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回延安


善用修辞

这首诗中比喻、夸张、排比、比兴等修辞方法


回延安


善用修辞

比喻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回延安


善用修辞

夸张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
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回延安
比兴。
如第二部分中运用比兴、排比方法描写当年延安生活。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兴中兼比,以“树梢”“树枝”“树根根”的一体关系,引起并喻写出自己和延安山水、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关系。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兴中兼比,以“羊羔羔”吃“妈”的奶长大,引起并喻写出延安人民对自己的养育之恩。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兴中兼比,以大生产运动中“东山”“西山”的茂盛庄稼,引起并喻写出自己投身其中锻炼、学习。



回延安
  排比

以上这三个兴中兼比的诗节,又构成排比的形式,逐节递进地表现出诗人和延安、延安人民的亲密关系。

又如第四部分中“一条条……一座座……;一盏盏……,一排排……”写出了延安变化之大,突出了“延安精神”留给延安人民的财富。


回延安
诗中的窑洞、宝塔山、枣园、糜子等带有延安的地方色彩;
诗中所采用的信天游,是陕北的一种民歌形式; 诗中 “ 登时 ”“ 莫要 ”“ 几根根 ” 等,取自陕北方言。 诗中景物的描写、形式的采用以及全诗的遣词造句, 都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使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和谐统一,同时也借此看出了作者对延安的深厚感情。
运用带有鲜明地方色彩的语言表达情感。


回延安





在第3节中, 诗人通过描写延安乡亲对诗人盛情接待的情景来表达炽热的感情。 写亲人欢聚的场面时, 突出描写了烧热的炕、地上生起的木炭火,有地方特色的食物,既亲切又真实地写出延安人民争先恐后看望诗人的情景。 其次,诗歌描写老、 中、青三代人与诗人的对话,突出了亲人欢聚的情景。
选取延安独有的风俗民情表达情感。


回延安


信天游特点

格式上每两句一节,有时一节就表现一个意思,有时多节共同表示一意。



四、
情感分析


回延安 重见亲人的喜悦之情
忆延安 赞美延安当年火热生活 对延安
回延安 话延安 亲人相见时的热烈、喜悦 无限怀念
观延安 见延安新貌的无比喜悦 热情赞美
祝延安 展望前程的自豪喜悦
全文结构


回延安
全诗采用陕北信天游形式,语言质朴,感情热烈。抒写诗人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时的喜悦之情,赞颂了延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贡献和建国后的巨大变化。


回延安
《回延安》全诗除了真切的感情构成了诗的畅射源外,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它更增添了这首诗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以及从朴实中流出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


回延安
2
今天,我们随同诗人贺敬之火热的诗歌回到圣地延安,
理解了诗作采用陕北民歌的写作方法,
领会了诗歌浓郁的地域特色、文化底蕴和民俗内涵。

希望我们的同学,能从中华民歌民俗中汲取更多的写作养料,
为祖国的民俗文化代言,传扬我们的民风民情之美。
课堂总结


思考探究
1956年,诗人回到阔别已久的延安,那是他曾生活多年的革命摇篮,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如今再一次见到它,感触万千,心潮澎湃,于是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脍炙人口的政治抒情诗。

全诗有鲜明的抒情层次:先写回到延安时的兴奋和激动,再回忆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情景,接着抒写与延安亲人欢聚的感人场面,再写延安十年来的巨大变化,最后赞颂延安在革命进程中的重大功绩,并展望它的美好前程。
诗人阔别延安十年,当他重新“扑”进“母亲延安”的怀抱时,那激动喜悦的心情是一般人难以体会的。请说说诗人是按照怎样的线索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拓展延伸
延安颂
黄土高坡的山旮旯里,
有这么一个闪亮的红星,
曾映亮了大半个中国,
那就是----延安。

延安,
你是初升的太阳,
你的光辉照亮了整个中国,
你的光辉给民族带来了希望,
革命的火种在这里传向四方,
千万个红色儿女向你奔来,
延河边想起嘹亮的歌。


延安,
你是革命者的摇篮,
红色儿女一批又一批的奔向四方,
把革命的信念带到斗争的前线,
白肚肚手巾和震天的腰鼓,
豪放的秧歌让陕北沸腾,
让延安红遍全国,
宝塔山闻名天下。

延安你是伟大的地方,
延安你是神奇的地方,
你饱经沧桑,
中国感谢你,
中国以你为荣!
《延安颂》
莫耶


拓展延伸
像翩翩归来的燕子,

在追寻昔日的春光;

像茁壮成长的小树,

在追寻雨露和阳光。

追寻你,延河叮咚的流水,

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

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

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一排排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

一件件家用电器满目琳琅;

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

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秘,

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

却不能丢掉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

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

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

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啊!延安,我把你追寻,

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

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

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
《延安,我把你追寻》


课堂练习
1.下列短语中加横线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羊肚(dǔ)手巾
B.二十里铺(pù)
C.东山的糜(mí)子
D.米酒油馍(mó)
【解析】选C。“糜”应读méi。


课堂练习
2.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 登时:立刻
B.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脑畔上:头上
C.我梦见鸡毛信来
鸡毛信:一种粘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
D.天南海北想着你
天南海北:形容距离遥远,地方又各不相同
【解析】选B。B项,“脑畔上”诗中是指“窑洞的顶上”。


课堂练习
3.下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心口呀莫要这么历害地跳
B.红旗飘飘把手招
C.满窖里围得不透风
D.保卫延安你们废了心
【解析】选B。A项,“历害”应改为“厉害”;C项,“满窖”应改为“满窑”;D项,“废了心”应改为“费了心”。


课堂练习
4.对下列句子使用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比喻)
B.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夸张)
C.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借代)
D.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拟人)
【解析】选A。A项应该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谢谢观看
深圳市龙岗区三联储运学校
庞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