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2张PPT)
null
《战国策》
实用课件制作:涡阳八中臧文清
邹忌讽齐王纳谏
null
有个教徒在祈祷时来了烟瘾,他问在场的神父:“祈祷的时候,可不可以抽烟”?神父回答:“这是对神不尊敬,不行。”
另一个教徒也想抽烟,他问在场的神父:“吸烟的时候,可不可以祈祷”?神父回答:“这个时刻还不忘祷告,可以。”
同样一件事情,要看怎么说,这是语言的艺术。
今天我们来学习战国人邹忌的说话艺术,看看他是如何娴于辞令的。
导入新课
1、理解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积累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掌握课文内容,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3、感受文章语言的艺术魅力,赏析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技巧。
4、理解文章巧妙设喻说理的特点,明白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处。
学习目标
刘向(约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汉室皇族。西汉著名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书编辑的国别体史书,共33篇。
作者简介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内容多记谋臣策士的活动,写了他们雄辩的言辞和机智的运筹。展示了战国时期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战国策》的文章长于说事,喜欢渲染夸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文笔挥洒自如,描写人物活动绘声绘色,栩栩如生,富有文学意味。
作品简介
(1)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2)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3)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4)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如《战国策》。
(5)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至今历史事件,如《史记》。
(6)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文体知识
史书体例
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因素。失去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招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得到“士”的支持。“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于史无考。
背景链接
邹忌 昳丽 朝服
衣冠 窥镜 孰与
其妾 暮寝 入朝
谤讥 市朝 间进
期年 皆朝于齐
zōu
yì
jiàn
kuī
jī
bàng
zhāo
guān
cháo
shú
qǐn
qiè
cháo
cháo
字音字形
(1)忌 不 自 信。
(2)今 齐 地 方 千 里。
(3)王 之 蔽 甚 矣。
划分句读
/
/
/
/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 服
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
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
齐国之美丽者也。
早晨
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容貌光艳美丽。早晨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呀?”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疏通文意
赶得上
光艳美丽
穿戴
照镜子
谁,哪一个
长,指身高
表判断
忌不自信, 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
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译文: 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又问她的妾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他的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呀?”第二天,有客人从外边来,邹忌同他坐着谈话,就问客人:“我和徐公谁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
疏通文意
不信自,不相信自己
第二天
比如,比不上
又
补足音节,无意义
明日,徐公来,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
弗如远甚。 暮 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
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睡觉
译文: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认为不如他美;照着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晚上躺在床上思考这件事,说:“我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有求于我。”
疏通文意
远远不如
晚上
认为……美
偏爱
怕
第二天
同“熟”,仔细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
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
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宫妇 左右
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
王:由此观之,王之 蔽甚矣。”
君王左右近侍之臣
译文:于是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所以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里的嫔妃和近臣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大王的。由此看来,大王所受的蒙蔽很严重啦!”
疏通文意
以为,认为
土地方圆
全国范围内
所受的蒙蔽
没有谁
拜见
的确,实在
宫里侍妾一类女子
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比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
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
市朝,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文: 齐威王说:“好!”就下了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上书劝谏我的,可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众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
疏通文意
议论
公共场合
当面指责
使……听到
上等的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 间进;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
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 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偶然有人来进谏;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和魏等国听到这种情况,都到齐国来朝见。这就是人们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疏通文意
集市
常常,不时
所说的
宫廷
间或、偶然
满一年
即使
“齐王纳谏”这件事
1、一词多义
(1)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如)
门庭若市(好像)
(2)孰:孰视之(仔细)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谁)
(3)朝:朝服衣冠(早晨)
能谤讥于市朝(公开场合)
皆朝于齐(朝见)
(4)于:皆朝于齐(到)
皆以美于徐公(比)
能谤讥于市朝(在)
文言积累
2、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名词作动词,穿戴)
(2)闻寡人之耳者(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3)吾妻之美我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
(4)臣之妻私臣(形容词作动词,偏爱)
(5)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作状语,当面)
文言积累
3、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处所)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君主身边的近臣。今义:表方位)
(3)邹忌修八尺有余(古义:长,高。今义:修理。)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古义:偏爱。今义:自私)
(5)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义: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今义:讽刺)
(6)窥镜而自视(古义:照。今义:偷偷地看。)
(7)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文言积累
4、特殊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2)忌不自信。(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6)王之蔽甚矣。(被动句)
文言积累
本文讲述一个了什么故事?
讲述了邹忌以家庭琐事设喻劝谏齐威王和齐威王勇于纳谏使齐国取得大治的故事。
整体把握
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第1段:进谏的依据。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入朝见威王”。
第2段:进谏的内容。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威王,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齐威王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
第3段:纳谏的举措及结果。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齐威王纳谏除蔽,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整体把握
齐读第一段。说说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通过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事而有所感悟。
合作探究
邹忌提出自己与徐公谁更美的问题,妻、妾、客的回答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都赞扬邹忌比徐公美。
不同点:
妻——先肯定后反问:热情赞扬邹忌,反映了妻的偏爱;
妾——只有一个反问:妾在家中的地位卑微,因为怕,回答比较敷衍;
客——只是一个陈述句;客因为他的主要目的是有事相求,所以回答用了一个陈述句,比妾的反问句,语气更轻。
合作探究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这些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活动,有什么作用?
人物的活动分为三个层次。邹忌对徐公“孰视之”,表明他的认真,也表明了徐公的美;“窥镜而自视”是为了作比较,显示出邹忌不自信也不轻信;“暮寝而思之”则表明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合作探究
邹忌认识到自己受蒙蔽的原因是什么?
认识到是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
合作探究
邹忌在与徐公的比美中悟出的治国道理是什么?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国君要广开言路,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合作探究
齐读第二段。说说邹忌是怎样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的?
妻私臣——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臣——朝廷之臣畏王
客求臣——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合作探究
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齐国是一个大国,齐威王位高权重;
齐威王身边的人偏爱或者害怕齐威王;
举国上下的人都对齐威王有所求。所以根本听不到真心话。
合作探究
邹忌是怎样讽劝齐王的呢?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齐王进谏,而是设喻说理,将比美这件生活小事讲给齐王听,谈自己体会,然后同国家大事进行类比,将妻、妾、客与齐王的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类比,推理委婉地进谏,得出一个结论:“王之蔽甚矣”。
合作探究
邹忌成功地劝谏齐威王,原因是什么呢?他巧妙的讽谏艺术表现在哪里?
(1)他站在威王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替威王着想,指出他受国人蒙蔽这一事实,让他心服口服地明白广开言路的必要性。
(2)他没有直接谈国事。而是先谈家事,指出妻、妾、客歪曲事实的原因是私、畏、有求,因此,自己受了蒙蔽。然后以家事来类比国事:宫妇左右私王,朝廷之臣畏王,四境之内有求于王,从而得出一个冰冷的结论:王之弊甚矣。
合作探究
设喻说理和类比说理。
设喻说理:通过设置或借用一个寓言、故事或自然现象来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
例如荀子在《劝学》中以“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来比喻学习贵在积累和坚持。
类比说理:根据两个同类事物某种属性的相同,推出它们的其它属性也可能相同的推理。
例如《鱼我所欲也》开头用“舍鱼而取熊掌”类比“舍生而取义”。
合作探究
齐读第三段。“王曰‘善’。”请你结合文意品析“善”字的表达作用。?
一是说明邹忌艺术的进谏,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二是说明齐威王善于纳谏。??
合作探究
齐威王是怎样纳谏的?
齐王下令按进谏的方式,分三等悬赏群臣吏民(“三赏”)。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合作探究
齐威王下令后有哪些变化?从这些变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经历了由开始“门庭若市”,继而“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的变化过程。
启示:齐王纳谏后朝政弊端越来越少,说明广开言路的重要性。
合作探究
为什么燕赵韩魏“皆朝于齐”?
齐威王虚心纳谏,敢于除弊,内政修明,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合作探究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邹忌头脑冷静,善于思考;?实事求是,缘事及理;关心国事,?忠于职守;足智多谋,善于辞令;深谋远虑,勇于进谏。
合作探究
那齐威王有什么性格特点呢?
齐威王心胸宽阔,气度宏大,知过能改,从谏如流,是一位勇于改革的有魄力的开明君主。
合作探究
综合全文来看,邹忌为什么能够进谏成功。
邹忌从日常小事入手,以家比国,以己比君,语言委婉含蓄,使对方受到启发;而且处处为国为君着想,晓以利害,使齐威王能愉快地接受意见。
同时齐威王本人虚心纳谏,勇于改过,胸怀宽广,有富国强兵的愿望等。
合作探究
主 旨
本文讲述了邹忌以家庭琐事设喻劝谏齐威王和齐威王勇于纳谏使齐国取得大治的故事,说明了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也告诉人们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合作探究
文段写齐威王的态度只用一个“善”字,而写发布命令的内容、群臣进谏的情况、修明政治的结果却较详细。这样写有何好处?
?因为写了后者,齐威王的一个“善”字就抵得了一大段描写。这一略一详,略得余味无穷,详得具体生动。??
合作探究
课文中的很多内容都与“三”有关,并可以用含有“三”的二字短语概括大意,请找出来加以体会。
三问,三答,三思,三比,三赏,三变。 这就是最被人称赞的结构上的“三叠法”。
“比美”中的“三问”“三答”展现了“比美”的过程,“三思”揭示了邹忌在“比美”中遭受蒙蔽的原因;“进谏”中的“三比”比出了“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赏谏”中的“三赏”“三变”演绎了齐王从善如流的魄力以及“战胜于朝廷”的辉煌。文章“三叠”式结构的运用,彰显了整齐对称之美。
合作探究
(1)结构精巧。
本文结构上采用“三叠法”:三问,三答,三思,三比,三赏,三变。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
(2)语言朴实、精练而又生动形象。
本文语言语言朴实,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同时语言形象,对话动作栩栩如生。
写作特色
(3)设喻说理。
先从用作设喻的事实写起,写了邹忌与徐公比美,妻、妾、客的赞美之辞以及邹忌的分析,这部分内容表面上看来似乎与讽谏无关,实际上是设喻说理的前提。接着写邹忌讽谏齐王,从正面设喻来说明君王受蒙蔽严重的道理。最后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写出了齐王纳谏取得的巨大成效。从全文看,第一段的叙事是第二段设喻说理的前提,第三段则是第二段设喻说理的必然发展和结果。三段之间联系紧密,结构严谨。此外,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写作特色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口语交际的频率很高,了解别人、推荐自己、谈判求职、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所以鉴赏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提高我们适应社会交际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游说别人时要不卑不亢,言语恰到好处——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自己尊严,是邹忌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课堂小结
与徐公比美
以豪事劝谏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宫妇左右—私王
宫廷之臣—畏王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妻:君美甚—私“我”
妾:徐公何能及君—畏“我”
客:徐公不若君美—有求于“我”
门庭若市
皆朝于市
个人
经验
类比推想
治国经验
兼听则明
偏信则暗
齐威王纳谏及结果
我们应该从邹忌以上的所思中学到些什么呢?
(1)对人对已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2)善于思考,才会有收获;
(3)有反思的习惯与自省的能力;
(4)思考问题深入细致,透过现象看本质;
(5)忠言也可以顺耳;
(6)感情的亲疏远近也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评判。
拓展延伸
“门庭若市”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你还知道出自《战国策》的其他成语吗?
狐假虎威、画蛇添足、亡羊补牢、惊弓之鸟、安步当车、不遗余力、不翼而飞、反璞归真、高枕无忧、汗马功劳、挥汗成雨、狡兔三窟、鹬蚌相争等。
拓展延伸
1、下面的文言句子,语气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
C.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D.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C
课堂检测
2、“而”作连词用时,通常有以下几种用法:A表并列 B表修饰 C表承接
D表转折 E表因果 F表假设
请对以下句中“而”的用法加以判断,并将结果依次填入后面的括号中。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
②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
③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
④暮寝而思之( )
A
课堂检测
C
B
B
3、齐威王给群臣吏民下达命令,有什么目的?
为了广开言路,使齐国强盛。
课堂检测
4、面对别人的赞美,邹忌的做法给你哪些启示?
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
课堂检测
再 见
门庭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