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植物的蒸腾作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是对前面内容的延伸和深化。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明确了“植物的根吸收水分”“植物的茎运输水分”之后,本节又安排了“植物的叶散失水分”的内容,这样就完整地呈现出水在绿色植物体内流动的整个过程。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蒸腾作用的过程,教学难点是通过蒸腾作用的意义进一步说明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蒸腾作用”的概念,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中已学习过,本节教材仅通过帮助学生回忆的方式直接给出概念。蒸腾作用主要是通过叶片的气孔进行的,要进一步了解蒸腾作用,就必须知道叶片的结构,而“观察叶片的主要组织”徒手切片实验,安排在初一上册“植物体的结构层次”这一节中,本节只安排了“观察叶片表面的气孔”实验,侧重点是叶片结构表皮上的气孔,以便更好地认识气孔的作用。
“保卫细胞的开启与关闭的原理”比较难理解。教材正文中并没有作出要求,只是介绍了气孔的开闭与植物生命活动特别是蒸腾作用的关系,但在“小资料”中对保卫细胞的结构特点做了简要的介绍。教师不必要求学生掌握,只需让学生了解气孔的作用即可。
“蒸腾作用的意义”是本节的教学难点。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一方面,蒸腾作用对于植物体自身的生命活动是不可缺少的,同时在“想一想”中对“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的原因也进一步补充完善。另一方面,绿色植物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最后,教材落脚于“我们应当保护植物,保护环境”,以提升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对自然界的很多现象充满好奇,乐于动手,通过上学期的练习,能比较熟练的使用显微镜。因此要充分挖掘教材,找出本节课中适合学生观察、探究的内容,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蒸腾作用只有模糊的理解,但对于气孔的组成和作用以及蒸腾作用的意义知之甚少,本节课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视频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进一步使学生了解叶片气孔的组成及作用,再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蒸腾作用的意义,加强知识学习,并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植物的蒸腾作用。
描述气孔的组成及开闭原理。
描述蒸腾作用的意义,进一步说明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叶片表面的气孔”实验,培养分析和综合的能力以及实验探究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认同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对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
2、培养学生爱护绿色植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制作叶表皮的临时装片并观察叶片表面的气孔。
2、描述气孔的组成和开闭原理,气孔的开闭与蒸腾作用的关系。
3、蒸腾作用的意义。
、教学难点:
1、气孔的开闭原理。
2、蒸腾作用的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课前准备
课前组织生物兴趣小组进行蒸腾作用的实验。
生物兴趣小组进行蒸腾作用的实验并拍摄视频。
使无法在课堂上完成的实验让学生来参与,展示给学生,代替老师模拟演示实验。
二、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呈现两幅场景让学生体味对比:“山水风景如画”和“缺水的非洲大陆”,引导学生思考造成这两种环境的非生物因素是什么?进而引出在水的循环中,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的重要性,引出课题。
欣赏图片,动脑思考,产生疑问,引入课题。
由常见的场景入手,引出水对生命的重要性,进而引出植物的蒸腾作用对水循环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三、
新
授
新
授
(一)、蒸腾作用
请学生们欣赏一段由生物兴趣小组做得蒸腾作用的实验,思考:
在视频中,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通过实验视频,使学生回顾小学学过的蒸腾作用,引出蒸腾作用概念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片。
欣赏实验视频,小组讨论,合作完成以上两个问题,回顾小学知识,回答蒸腾作用的概念。
通过生物兴趣小组做的实验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增加了学生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
实验:观察叶片表面的气孔
叶片上具有什么样的结构来完成蒸腾作用呢?
组织学生开展“观察叶片表面的气孔”实验,在实验过程中随时给学生指导。
进行实验,在显微镜下对比新鲜叶片下表皮和萎蔫叶片下表皮的临时装片,主动发现问题:气孔是如何构成的?
通过亲自操作实验,使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气孔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回答气孔的组成,多媒体展示图片并讲解。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气孔有张开的也有闭合的,引出小资料,小组讨论思考气孔开闭运动原理。
小资料:
构成气孔的保卫细胞的细胞壁厚薄不均,靠气孔腔的外壁厚,不宜伸展;背气孔腔的内壁薄,较易伸展。细胞吸水膨胀时,内壁伸展拉长,牵动外壁向内凹陷,使气孔张开;当细胞失水皱缩时,内外壁都拉直,使气孔闭合。
总结气孔的开闭原理,引出气孔的作用。
请学生再次欣赏气孔开合的过程。
请同学们思考,气孔在白天和傍晚分别是如何工作的?
最后,老师总结。
回答气孔是由一对半月形的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
学生仔细解读小资料,小组讨论,找到与气孔开和规律有关的信息。
学生齐答气孔的作用。
气孔是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
学生观看气孔开合的视频,小组讨论问题。
学生一:气孔在白天时张开,傍晚闭合。
学生二:白天叶片进行光合作用,气孔张开,二氧化碳进入,水分散失;夜晚生产活动减弱,气孔闭合,蒸腾作用减弱。
结合实验和课件生动的讲述了气孔的组成,使学生对于知识了解更深刻。
通过分析资料,培养让学生解读思考归纳总结的能力。
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学习热情。
观看视频,加深知识的理解,并将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新
授
(四)、蒸腾作用的意义
科学家们发现,植物根吸收的水分,绝大多数由蒸腾作用散失了,这是不是一种浪费呢?
蒸腾作用有什么意义呢?
小组讨论以上三个问题。
炎热的夏天,一只手是干燥的,另一只手沾满了水,哪一只手感到凉爽?为什么?
我们用吸管喝饮料时,如果嘴不用力吸,饮料能进入到口中吗?为什么?
为什么在炎热的夏天,树林里的空气凉爽湿润,操场或马路上的空气却显得燥热呢?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并总结蒸腾作用的意义。
小组讨论三个问题并回答。
1.粘满水的手会感到凉爽。因为水分蒸发会带走热量。
蒸腾作用可以带走一部分热量,降低叶片的温度。
2.不能。因为缺少使饮料上升的力。
蒸腾作用可以促进水分的吸收,拉动体内水和无机盐的运输。
3.蒸腾作用能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
将比较抽象的蒸腾作用的意义与生活中常见的实例相联系,引起学生兴趣,便于学生思考、分析、总结蒸腾作用的意义。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盘点收获
用思维导图进行汇总。
回顾本节课的知识,谈谈收获。
锻炼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本节内容的整体观。
五、课堂提升
1. 俗话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而植物体内的水分则往高处移动,水向高处移动的动力来自( )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蒸腾作用 D.吸收作用
2. 移栽植物时,常常要去掉部分枝叶,这样做的目的是( )
A、降低光合作用 B、降低蒸腾作用
C、减少呼吸作用 D、方便人们栽种
3. 当保卫细胞的内外壁都拉直时,则表示( )
A.保卫细胞吸水,气孔关闭
B.保卫细胞失水,气孔张开
C.保卫细胞吸水,气孔张开
D.保卫细胞失水,气孔关闭
4、绿色植物蒸腾作用的意义不包括( )
A. 降低叶片的温度
B. 促进植物对水分的吸收
C. 增加空气湿度增加降雨量
D. 有利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
5、正在结西瓜的植株,其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 )
A. 光合作用 B. 蒸腾作用
C. 呼吸作用 D. 吸收作用
6、右图为叶表皮上的一个气孔,下列关于它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①是保卫细胞,它们成对存在
B. ②是气孔,它正处于张开状态
C. ②若关闭,蒸腾作用就会减弱
D. ②通常是夜间张开,白天闭合
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六、情感升华
我们生活在地球这片热土上,绿色植物给予我们氧气,给予我们良好的生活环境,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植物,保护环境?
老师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我们都能从自己做起,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小组讨论,结合本节课知识,谈谈自己的想法,全班进行交流表达。
增强学生的理性认识,真正树立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参与新知的学习和探究过程,自我修正,互助提高,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和思维,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动性,真正将课堂还给了学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本节课以两种不同的环境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造成这两种环境的非生物因素是什么?进而引出在水的循环中,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的重要性,引出课题。由于初一的学生对生物实验现象十分感兴趣,所以我将课本上比较枯燥的概念转化成一个课外实验,让兴趣小组进行探究,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设计实验的能力,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较容易的理解了蒸腾作用的概念。
对于气孔的结构、运动原理及作用是本节课的重难点,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实验“观察叶片表面的气孔”,通过真正的观察气孔,从而突破难点,加深对气孔结构的认识,又通过小资料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气孔的运动原理,课堂效果较好。
对于蒸腾作用的意义,设计了几个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在事例中总结蒸腾作用的意义,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乐趣,在轻松的课堂环境中学到新的知识,课堂效率得以提升。
最后,通过盘点收获,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归纳复习,将本节课知识汇总概括,查漏补缺,将本节课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渗透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对于实验的现象,没有运用数码显微镜投影使学生直观地看到气孔。以后在实际教学中,尽可能的运用已有的实验器材达到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