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体与绝缘体》教学方案
教材来源:小学四年级《科学》教科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
教学主题:容易导电的物体、不易导电的物体
课 时:一课时
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
(2)知道有的材料是导体,容易导电,有的材料是绝缘体,极不易导电。
(3)知道安全用电的常识。
2.教材分析
本课是研究物体导电性能的探究课,其教学内容分2个部分。第一部分:检测区分20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引导学生经历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第二部分: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材料和安全用电事项,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用电知识,规范自己的用电行为,注重用电安全。
3.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电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知道电老虎的厉害,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也获得了一些关于电、以及电是怎样工作的知识,也有合作探究的意识。但是由于年龄特点,学生对电的知识还比较匮乏,还容易以自己原有的经验判断甚至是想象来替代实际科学实验情况,或者忽略预测的重要性,实验操作不够规范。因此在课堂中应培养学生在科学活动的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规范的操作,渗透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目标
通过对电路检测器的检查与连接,揭示并认识导体与绝缘体两个概念。
通过小组交流与合作,制定一个规范地检测橡皮导电性的研究计划,并会用规范方法检测多种物体导电性,指出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
通过讨论教室里的电器设备哪些使用了绝缘材料,知道绝缘体和导体的作用,树立安全用电的意识。
评价任务
通过检查电路检测器的连接,认识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
小组合作,制定检测橡皮导电性规范计划,并规范地检测多种物体的导电性,并能指出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
3.了解教室里的电器设备哪些使用了绝缘材料,知道绝缘体和导体的作用,了解安全用电常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情境引入,初步认识导体与绝缘体
活动一
新闻引入,男孩的舅舅用什么救人的?
从具体情境中知道有些物体容易导电,有些不易导电。
会检查电路检测器是否连接完好。知道金属丝容易让电流通过,塑料皮不易让电流通过。认识导体与绝缘体。
3、指出电流在电路中怎样流动的。
(评价目标一)
活动二
复习检查电路检测器的连接,追问:为什么把金属头连接在一起,而不是把塑料皮连在一起?引出导体与绝缘体概念。
活动三
指一指电流在电路中怎样流动的,感知电流经过小灯泡,使小灯泡发光。
(完成目标一)
环节二
检测身边的物体是否导电
活动一 检测橡皮导电性
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呢?你能否提出一个科学规范的研究计划。小组讨论,制定研究计划。
全班交流汇报,尝试整理出一个规范的检测程序,师引导学生明白每个程序的意义所在。
出示规范检测程序,指名一生朗读。
指名示范操作,问“你有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知道用科学规范的方法检测器检测橡皮导电性。
明白每个程序的意义所在。
活动二 检测身边20种材料导电性
小组合作,选取身边的20种材料,依据检测检测橡皮导电性的方法,分别检测它们的导电性,并做好记录。
小组汇报、交流。学生提出质疑。
师:为什么“人体”你们检测的都不导电呢?问题出在哪了?(电路检测器提供的电压小,对于导电能力比较弱的物体,不能检测出来。)
介绍人体导电球,用人体导电球检测没有检测出来的物体(人体、自来水),指名演示。
能合理分工,按检测步骤规范地操作、记录20种物体导电性。
理解一节电池提供的电压小,对于导电能力比较弱的物体,不能检测出来。
活动三 总结导体和绝缘体的特点
指出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
观察导体材料和绝缘体材料有什么特点?(导体通常由金属材料制作,除此之外人体、自来水,绝缘体多由非金属材料制作。)(完成目标二)
指出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
2、说出导体多由金属材料制成,除此之外还有人体、自来水也是导体。绝缘体多由非金属材料做成。
(评价目标二)
环节三
调查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材料,树立安全用电意识
调查教室里的电器设备哪些使用了绝缘材料,这些材料的作用是什么?导体的用途又是什么?
应该怎样正确使用绝缘材料?判断对错。
安全用电歌。
(完成目标三)
能准确指出教室里的电器设备哪些使用了绝缘材料,
知道导体和绝缘体作用。
3、有安全用电意识。
(评价目标三)
环节四
巩固拓展
1、课堂练习。
2、全班交流本节课收获。
3、知识拓展—半导体。(机动)
1、会判断导体与绝缘体。
2、了解半导体材料。
板书设计
导体与绝缘体
容易导电 不易导电
铁钉 铜丝 硬币 铝条 橡皮 陶瓷勺 玻璃
人体 回形针 自来水 塑料勺 布 木块 纸
弹簧 钥匙 不锈钢勺 皮筋 粉笔 气球
导体 绝缘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