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 2.1~2.3 )A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 2.1~2.3 )A卷(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3-10 17:28:17

文档简介

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 2.1~2.3 )A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2018秋?广陵区校级期中)下列各事物中,不属于声源的是(  )
A.“声呐”探测敌方潜艇 B.蝙蝠在黑夜中飞行
C.挂在胸前的哨子 D.手臂振动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感受器是接受刺激并传递刺激的结构
B.感受器是一种信息转换装置
C.皮肤中存在各种感受器,能感受外界各种刺激
D.感受器是接受刺激并产生感觉的结构
3、味觉形成的部位是在(  )
A.味蕾 B.舌 C.味神经 D.大脑皮层
4、如图所示,为了方便盲人行走,往往在人行道上铺设具有凹凸花纹的盲道。盲人行走依靠的感觉是(  )
A.痛觉 B.嗅觉 C.触觉 D.味觉
5、(2019秋?徐闻县期中)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视机上的“音量”按钮是用来调节音调的
B.吹奏笛子时,演奏者用手指按住不同的气孔,是为了改变发出声音的响度
C.公共场合要“轻声慢语”指的是减小声音的音调
D.“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6、(2019秋?宜兴市期中)据说美国研制出一种用超声波做子弹的枪,当超声波达到一定强度时有较强的攻击力。实际要阻挡这一武器的袭击,只要用薄薄的一层(  )
A.木板 B.铁板 C.真空带 D.某种液体
7、(2019?振兴区校级一模)下列是小明列举的实验与事例,其中能够说明声音产生条件的是(  )
A.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
B.吹响笛子按住不同的孔,发出不同的声音
C.人们先听到闪电,隔一段时间才能听到远处的雷声
D.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笔,把钟敲响后,将纸从笔尖拖过,在纸上被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
8、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舌的不同部位对甜、酸、苦、辣的敏感性不同
B.冷、热、触、痛觉感受器全分布在皮肤中
C.味觉感受器主要分布在舌的上表面和两侧
D.嗅觉感受器分布在鼻腔上部的嗅黏膜内
9、“…驻足倾听,隐隐传来‘威风锣鼓’的节奏,渐渐地鼓声、锣声变得雄壮、喧腾起来,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对文中“隐隐传来”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空气可以传声 B.锣鼓声响度很小
C.锣鼓声传播速度很小 D.观察者离声源很远
10、物理上常通过声波的波形图来反映声波的特点。如图所示,根据甲、乙两个音叉振动时发出声音的波形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甲音叉比乙音叉振动得快
B.甲音叉比乙音叉发声的音调低
C.甲、乙两音叉发声的频率相同
D.甲音叉发声的响度比乙音叉发声的响度大
11、将一只闹钟放进密封的玻璃罩中,然后往外抽气,以后听不到铃声,这一事实说明了(  )
A.振动的物体会发出声音
B.玻璃是良好的声音屏障
C.声音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去
D.声音传播要依赖于介质
12、常吃大蒜对健康有益.一个正常人吃大蒜时,旁人会闻到一股蒜味,但是他自己却闻不到这股气味.这是因为(  )
A.嗅觉细胞暂时失去感觉功能
B.嗅觉细胞接收到的信息无法传到大脑
C.不同的人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
D.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的缘故
13、(2018秋?炎陵县期末)在月球的表面主要有岩石和尘埃,有人说,飞来的流星打在月球表面的岩石上,会像无声电影一样,在其附近听不到一点声响,这是因为(  )
A.月球表面的岩石受到流星的撞击不发声
B.流星撞击岩石的声音太小,人耳无法听到
C.月球表面附近空间没有空气,缺少传播声音的介质
D.原因不明
14、(2018秋?吴江区期中)如图,把装有水的酒杯放在桌上,用润湿的手指摩擦杯口边缘使其发声,改变水量发现发出的声音不同。对此同学们提出四个问题,其中较有价值且可探究的问题是(  )
A.手指摩擦为什么能使杯发出不同声音?
B.声音是由水振动产生的吗?
C.音调和手指摩擦杯口边缘的快慢有关系吗?
D.音调和水量多少有什么关系?
15、(2018春?萧山区月考)如图所示,琴师在使用前会对二胡进行调音,以下对调音时采用的做法中解释正确的是(  )
A.琴筒旋转琴轴,使弦拉得紧一些,是为了改变音色
B.琴筒有扩大和渲染琴弦振动的作用
C.将琴枕上移一些,是为了改变音色
D.换一根更细一些的琴弦,是为了改变响度
16、为了探究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小明设计了下面几个实验,如图所示,你认为不能够完成探究目的是(  )
A.硬纸板接触齿数不同的齿轮
B.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
C.改变薄塑料片滑过梳子的速度
D.改变吹笔帽的力度
17、(2018秋?杭锦后旗期末)如图所示,小明将悬挂的轻质小球紧靠音叉,用小锤轻敲和重敲音叉时,小球弹开的角度不同。比较角度的大小是为了探究(  )
A.声音产生的原因 B.响度和振幅的关系
C.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D.声音传播的条件
18、利用回声不可以测定(  )
A.海底深度 B.两山间的距离
C.打雷处与观察者之间的距离 D.敌潜艇的位置
19、暖水瓶的瓶胆夹壁中是真空,小明想利用它来探究真空能否传声。他把音乐贺卡里的电子发生器放入瓶中,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判断。在他设计的下列几组比较因素中最合理的是(  )
A.塞上瓶塞和不塞瓶塞进行比较
B.用一个完好的和一个已经漏气的瓶胆进行比较
C.把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
D.将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入瓶胆中进行比较
20、(2019秋?渝中区校级月考)某两位同学为了体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的物理现象,让一位同学在输送水的直铁管的一端敲一下,使铁管发出清脆的声音,另一同学在铁管另一端用耳朵贴近铁管听声音。(已知人耳区别两次声音的间隔时间最短为0.1s;为了简化计算,取空气中的声速300m/s,水中的声速为1500m/s,铁中的声速为5000m/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听到了3次响声,则第一次响声一定是由空气中传来的
B.如果管中装满水,只听到1次响声,管道最长为30m
C.如果管中装满水,要听到3次响声,管道至少要214.3m
D.选择能听到3次声音的最短管道做实验,听到的第1次和第2次声音的时间间隔约为0.57s
二、填空题(每空1.5分,共48分)
21、课堂上老师讲课的声音是由声带的 产生的,它通过 传入我们耳中的。我们能分辨出不同老师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个人发出声音的 不同。
22、人说话时,把手指放在喉结处,会感到声带在 ,发出的声音在空气中以 的形式传播;那些刺耳难听,令人厌烦的声音称为 。
22、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会看到如图甲所示的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这种研究方法叫 。如图乙所示,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小,由此推理可以得出: 不能传声,这种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叫 。
23、(2019春?港南区期末)在人体的各种感觉器官中,眼是感受外界 刺激的视觉器官,耳是接受 刺激的听觉器官,最终形成视觉和听觉的神经中枢都位于 。
24、(2019春?茅箭区校级月考)调香师辨味时,总要做短促而频繁的吸气,目的是为了在鼻腔顶端形成 ,这样才能使更多的有气味物质接触 .嗅觉的形成部位在 .
25、(2019?邓州市模拟)从物理学角度分析,成语“掩耳盗铃”中盗贼所犯的错误是:既没有阻止声音的 ,又没有阻止声音的 。已知人耳区分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0.1s以上,现有一根长为17m的铁管,如果你将耳朵贴在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击一下铁管的另一端,则敲击声由空气传入你的耳朵需要 s,你会听到 次敲打的声音。(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在铁中传播速度为5200m/s)
26、声音是由于物体的 而产生,在15℃空气中声音的每秒传播 米。
27、(2019春?绍兴月考)读耳的结构,完成下列题目: (1)某同学乘船就感到头晕、目眩、恶心。这是因为内耳中的 过于敏感造成的; (2)声波引起鼓膜振动,经 传递到耳蜗,引起它产生神经冲动。
三、实验探究题(除注明外,每空1分,共24分)
28、(2019秋?仪征市月考)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索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以下猜想:
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nm2)
A

60
0.76
B

60
0.89
C

60
1.02
D

80
0.76
E

F

100
0.76
G

80
1.02
H
尼龙
80
1.02
I
尼龙
100
1.02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上表所列9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   、   、   的琴弦进行实验。
(2)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   、   、   的琴弦进行实验。
(3)表中有的材料规格还没填全,为了验证猜三,则表中所缺数据应为   、   。
(4)小强打算选用琴弦F和I同时验证猜想一和猜想三,他的做法是   的,理由是   。
29、小鑫同学在一个养蜂场看到许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双翅没有振动,仍嗡嗡地叫个不停。她对《十万个为什么》中“蜜蜂发声是不断振动双翅产生的”这一结论产生怀疑。蜜蜂的发声部位到底在哪里?下面是小鑫同学的主要探索过程: ①把多只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蜜蜂仍然发声。 ②剪去多只蜜蜂的双翅,蜜蜂仍然发声。 ③在蜜蜂的翅根旁发现两粒小“黑点”,蜜蜂发声时,黑点上下鼓动。 ④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蜜蜂不发声。 请回答:(1)小鑫同学在实验时,采用多只蜜蜂的目的是 ; (2)从实验①和②可得出的结论是:蜜蜂发声 (填“是”或“不是”)由双翅振动产生的; (3)“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基于的假设是:蜜蜂是靠 振动发声的。
30、(2019秋?江阴市校级月考)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 ,它说明了声音是由 产生的。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 。 (2)如图②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可以传声。 (3)如图③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 ,并由此推理可知: 。
31、(2019秋?仪征市月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
(1)小丽和小华一起做了几个实验:小丽将一只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有震感;小华把发声的音叉触及水面,可以激起水花。通过对上面的两种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
(2)①将金属衣架悬挂在细绳中央如图(a)所示,当同伴轻轻敲击衣架时,我们听到声音是通过   传到耳中的;
②将细绳两端分别绕在两只手的食指上,并用两个食指堵住双耳,如图(b)所示,再让同伴轻轻敲击衣架,这时你听到声音是通过   传到耳中的;而且我们还会发现,用食指堵住双耳比直接听到声音   更大,音色更好。
(3)通常情况下,声音从空气传播到水中,速度将   (选填“变快”或“变慢”)。
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 2.1~2.3 )A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2018秋?广陵区校级期中)下列各事物中,不属于声源的是(  )
A.“声呐”探测敌方潜艇 B.蝙蝠在黑夜中飞行
C.挂在胸前的哨子 D.手臂振动
【解答】解: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A、“声呐”探测敌方潜艇,发出声波,故是声源;不选A; B、蝙蝠在黑夜中飞行,发出超声波,是声源;不选B; C、挂在胸前的哨子,没有发出哨声,不是声源;故选C; D、手臂振动发声,是声源;不选D。 故选:C。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感受器是接受刺激并传递刺激的结构
B.感受器是一种信息转换装置
C.皮肤中存在各种感受器,能感受外界各种刺激
D.感受器是接受刺激并产生感觉的结构
【解答】解:A、感受器转换信息,但不传递信息。信息的传递由神经纤维完成。不正确。 B、感受器不具备传递信息功能,是一种信息转换装置,正确。 C、这个说法太绝对了。血糖浓度感受器就没有在皮肤上。不是“各种”。不正确。 D、感受器只能接受刺激,将刺激转换为电信号,并不能形成感觉,感觉的形成是在大脑皮层。不正确。 故选:B。
3、味觉形成的部位是在(  )
A.味蕾 B.舌 C.味神经 D.大脑皮层
【解答】解: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比较重要的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管理身体对侧骨骼肌的运动)、躯体感觉中枢(与身体对侧皮肤、肌肉等处接受刺激而使人产生感觉有关)、语言中枢(与说话、书写、阅读和理解语言有关,是人类特有的神经中枢)、视觉中枢(与产生视觉有关)、听觉中枢(与产生听觉有关)。 故选:D。
4、如图所示,为了方便盲人行走,往往在人行道上铺设具有凹凸花纹的盲道。盲人行走依靠的感觉是(  )
A.痛觉 B.嗅觉 C.触觉 D.味觉
【解答】解:盲道的路面有凹凸花纹,人走在盲道上,脚底与路面的接触面积减小,在压力一定时,脚底受到的压强增大,从而盲人通过脚底能感觉出来。 故选:C。
5、(2019秋?徐闻县期中)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视机上的“音量”按钮是用来调节音调的
B.吹奏笛子时,演奏者用手指按住不同的气孔,是为了改变发出声音的响度
C.公共场合要“轻声慢语”指的是减小声音的音调
D.“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解答】解:A、电视机上的“音量”按钮是用来调节声音的大小的,即调节的是声音的响度的,故A错误; B、吹奏笛子时,演奏者抬起压在不同出气空上的手指,是为了改变振动的空气柱的长度,即改变空气柱振动的快慢,故是为了改变音调,故B错误; C、公共场合要“轻声慢语”指的是减小声音的响度,故C错误; D、不同人声音的音色不同,区别出熟悉的人谁在说话,是因为音色不同的原因,故D正确。 故选:D。
6、(2019秋?宜兴市期中)据说美国研制出一种用超声波做子弹的枪,当超声波达到一定强度时有较强的攻击力。实际要阻挡这一武器的袭击,只要用薄薄的一层(  )
A.木板 B.铁板 C.真空带 D.某种液体
【解答】解: 超声也是声音,只要存在真空,超声就无法传播。所以人们可以通过真空带,来抵御超声武器。 故选:C。
7、(2019?振兴区校级一模)下列是小明列举的实验与事例,其中能够说明声音产生条件的是(  )
A.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
B.吹响笛子按住不同的孔,发出不同的声音
C.人们先听到闪电,隔一段时间才能听到远处的雷声
D.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笔,把钟敲响后,将纸从笔尖拖过,在纸上被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
【解答】解:(1)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铃声明显减小,说明气体越少,传声效果越差,推知真空不能传声。故A不符合题意; (2)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振动的空气柱长短不同,振动快慢不同,振动频率不同,发出不同的音调,说明声音的音调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故B不符合题意; (3)们先听到闪电,隔一段时间才能听到远处的雷声,说明光的传播速度要远远高于声音的传播速度。故C不符合题意; (4)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可以看到笔尖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8、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舌的不同部位对甜、酸、苦、辣的敏感性不同
B.冷、热、触、痛觉感受器全分布在皮肤中
C.味觉感受器主要分布在舌的上表面和两侧
D.嗅觉感受器分布在鼻腔上部的嗅黏膜内
【解答】解:A、舌头的不同部位上的味蕾,对味觉的感受程度又不尽相同:舌尖上的味蕾对甜味最敏感,舌根部的味蕾对苦味、辣味最敏感,舌头及两侧的味蕾对咸味最敏感,舌尖两侧的味蕾还对酸味最敏感,A正确; B、皮肤除具有保护、分泌、排泄、吸收和调节体温等功能外,还分布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能感受冷、热、触、痛等刺激,B正确; C、味觉感受器分布舌背面和两侧粘膜,C错误; D、嗅觉感受器分布在鼻腔上部的嗅黏膜内,D正确。 故选:C。
9、“…驻足倾听,隐隐传来‘威风锣鼓’的节奏,渐渐地鼓声、锣声变得雄壮、喧腾起来,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对文中“隐隐传来”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空气可以传声 B.锣鼓声响度很小
C.锣鼓声传播速度很小 D.观察者离声源很远
【解答】解:文中“隐隐传来”的意思,是指声音的响度较小,主要原因是由于距离发声物体太远,听到声音的响度太小,另外还可以证明空气可以传声。故ABD正确 但本题中,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相对固定的,不会发生改变,故C错误。 故选:C。
10、物理上常通过声波的波形图来反映声波的特点。如图所示,根据甲、乙两个音叉振动时发出声音的波形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甲音叉比乙音叉振动得快
B.甲音叉比乙音叉发声的音调低
C.甲、乙两音叉发声的频率相同
D.甲音叉发声的响度比乙音叉发声的响度大
【解答】解:声音是由发声体振动产生的。 A、由波形图可知,相同的时间内甲音叉振动的次数多,甲音叉振动快。 B、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甲音叉振动快,甲音叉发声的音调高。 C、发声的频率表示发声体振动的快慢,甲音叉振动快,甲音叉发声的频率高。 D、响度是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的,音叉乙振动幅度---振幅大,所以响度大。 故选:A。
11、将一只闹钟放进密封的玻璃罩中,然后往外抽气,以后听不到铃声,这一事实说明了(  )
A.振动的物体会发出声音
B.玻璃是良好的声音屏障
C.声音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去
D.声音传播要依赖于介质
【解答】解:用抽气机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时,玻璃罩内接近真空,虽然闹钟仍在响,声音却不能从玻璃罩传出来了。这一事实说明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是不能传声的;故D正确。 故选:D。
12、常吃大蒜对健康有益.一个正常人吃大蒜时,旁人会闻到一股蒜味,但是他自己却闻不到这股气味.这是因为(  )
A.嗅觉细胞暂时失去感觉功能
B.嗅觉细胞接收到的信息无法传到大脑
C.不同的人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
D.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的缘故
【解答】解:常吃大蒜对健康有益。一个正常人吃大蒜时,旁人会闻到一股蒜味,但是他自己却闻不到这股气味。这是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的缘故 故选:D
13、(2018秋?炎陵县期末)在月球的表面主要有岩石和尘埃,有人说,飞来的流星打在月球表面的岩石上,会像无声电影一样,在其附近听不到一点声响,这是因为(  )
A.月球表面的岩石受到流星的撞击不发声
B.流星撞击岩石的声音太小,人耳无法听到
C.月球表面附近空间没有空气,缺少传播声音的介质
D.原因不明
【解答】解:A、月球表面的岩石受到流星的撞击能发声,只是缺少传播声音的介质;故A错误; B、流星撞击岩石的声音很大,由于缺少介质,人耳才无法听到;故B错误; C、飞来的流星打在月球表面的岩石上,会像无声电影一样,在其附近听不到一点声响,是因为没有介质,声音不能传播;故C正确; D、听不到声音的原因是由于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故D错误; 故选:C。
14、(2018秋?吴江区期中)如图,把装有水的酒杯放在桌上,用润湿的手指摩擦杯口边缘使其发声,改变水量发现发出的声音不同。对此同学们提出四个问题,其中较有价值且可探究的问题是(  )
A.手指摩擦为什么能使杯发出不同声音?
B.声音是由水振动产生的吗?
C.音调和手指摩擦杯口边缘的快慢有关系吗?
D.音调和水量多少有什么关系?
【解答】解:如图的实验中,当用手指润湿后沿着杯口边缘摩擦时,是杯子和水发生了振动,当水量越多时,杯子和水越难振动,发出的声音越低; 由题意可知,这里的“声音不同”是指音调,则应围绕音调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即探究“音调和水量多少有什么关系?”是最有价值且可探究的问题。 故选:D。
15、(2018春?萧山区月考)如图所示,琴师在使用前会对二胡进行调音,以下对调音时采用的做法中解释正确的是(  )
A.琴筒旋转琴轴,使弦拉得紧一些,是为了改变音色
B.琴筒有扩大和渲染琴弦振动的作用
C.将琴枕上移一些,是为了改变音色
D.换一根更细一些的琴弦,是为了改变响度
【解答】解: A、旋转琴轴,使弦拉得紧一些,弦的振动频率变大,音调变高,故A错误; B、琴筒是擦弦后振动发音的共鸣体,琴筒起扩大和渲染琴弦振动的作用,故B正确; C、将琴枕上移一些,弦的振动频率改变,音调改变,不是为了改变音色,故C错误; D、换一根再细一些的琴弦,弦的振动频率变大,音调变高,不是为了改变响度,故D错误。 故选:B。
16、为了探究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小明设计了下面几个实验,如图所示,你认为不能够完成探究目的是(  )
A.硬纸板接触齿数不同的齿轮
B.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
C.改变薄塑料片滑过梳子的速度
D.改变吹笔帽的力度
【解答】解:A、硬纸板接触齿数不同的齿轮。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调不同,不符合题意。 B、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调不同,不符合题意。 C、用塑料尺子在梳子齿上快慢不同的滑动时,梳子齿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调不同,不符合题意。 D、改变吹笔帽的力度,振幅不同,响度不同。研究响度跟振幅的关系。符合题意。 故选:D。
17、(2018秋?杭锦后旗期末)如图所示,小明将悬挂的轻质小球紧靠音叉,用小锤轻敲和重敲音叉时,小球弹开的角度不同。比较角度的大小是为了探究(  )
A.声音产生的原因 B.响度和振幅的关系
C.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D.声音传播的条件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用小锤轻敲和重敲音叉时,小球弹开的角度不同。这是因为用力不同时,音叉的振动幅度不同,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因此比较角度的大小是为了探究响度和振幅的关系。 故选:B。
18、利用回声不可以测定(  )
A.海底深度
B.两山间的距离
C.打雷处与观察者之间的距离
D.敌潜艇的位置
【解答】解:A、让声音从海面发出,经海底反射后,返回海面,记录接收到回声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海洋的深度,利用了回声测距; B、声音发出后,经对面山崖反射后,返回,记录接收到回声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对面山崖的距离,利用了回声测距。 C、由于光速比声速快得多,光传播到听见雷声的人的时间非常的短,可以忽略,所以当他看见闪电时,可以认为雷声才开始从打雷处向下传播,记录看到闪电和听到雷声的时间差,那么打雷处与听到雷声人的距离就可以利用速度公式求出。故C不是回声测距的应用。 D、让声音从海面发出,经敌潜艇反射后,返回海面,记录接收到回声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到敌潜艇的距离,从而确定敌潜艇的位置,利用了回声测距; 故选:C。
19、暖水瓶的瓶胆夹壁中是真空,小明想利用它来探究真空能否传声。他把音乐贺卡里的电子发生器放入瓶中,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判断。在他设计的下列几组比较因素中最合理的是(  )
A.塞上瓶塞和不塞瓶塞进行比较
B.用一个完好的和一个已经漏气的瓶胆进行比较
C.把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
D.将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入瓶胆中进行比较
【解答】解:A、不塞瓶塞时声音通过空气向外传播,塞上瓶塞时声音通过瓶塞向外传播,探究的是固体传声和气体传声,不符合题意,该选项设计不合理; B、完好的瓶胆夹壁中都是真空的,漏气的瓶胆不是真空的,可以验证真空能否传声,该选项设计合理。 C、把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没有控制距离相同,不符合控制变量法的思想,无法比较,该选项设计不合理; D、将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入瓶胆中,没有控制声音响度大小,不符合控制变量法的思想,无法比较,该选项设计不合理; 故选:B。
20、(2019秋?渝中区校级月考)某两位同学为了体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的物理现象,让一位同学在输送水的直铁管的一端敲一下,使铁管发出清脆的声音,另一同学在铁管另一端用耳朵贴近铁管听声音。(已知人耳区别两次声音的间隔时间最短为0.1s;为了简化计算,取空气中的声速300m/s,水中的声速为1500m/s,铁中的声速为5000m/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听到了3次响声,则第一次响声一定是由空气中传来的
B.如果管中装满水,只听到1次响声,管道最长为30m
C.如果管中装满水,要听到3次响声,管道至少要214.3m
D.选择能听到3次声音的最短管道做实验,听到的第1次和第2次声音的时间间隔约为0.57s
【解答】解: A、声音可以在空气、水、钢铁中进行传播,且在钢铁中传播的速度最快,在水中次之,在空气中传播的最慢,所以若听到了3次响声,则第一次响声一定是由铁管中传来的,故A错误; B、设声音传播的距离为s,要分辨(相邻的)空气和水传来的声音,应有:,解得:s≥37.5m,所以如果管中装满水,只听到1次响声,管道最长不能大于37.5m,故B错误; C、要分辨(相邻的)水和铁传来的声音,应有:,解得s′≥214.3m,故C正确; D、选择能听到?3?次声音的最短管道做实验,即?L′≈214.3m。则
二、填空题(每空1.5分,共48分)
21、课堂上老师讲课的声音是由声带的 产生的,它通过 传入我们耳中的。我们能分辨出不同老师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个人发出声音的 不同。
【解答】解:老师讲课的声音是由声带的振动产生的,它通过空气传入我们耳中; 我们能分辨出不同老师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个人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故答案为:振动,空气,音色。
22、人说话时,把手指放在喉结处,会感到声带在 ,发出的声音在空气中以 的形式传播;那些刺耳难听,令人厌烦的声音称为 。
【解答】解:(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人说话时声带振动; (2)声音在空气中以波的形式传播; (3)噪音是发声体无规则振动产生的声音,从环境保护角度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和休息的声音都是噪声,噪声听起来令人烦躁。 故答案为:振动;声波;噪声。
22、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会看到如图甲所示的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这种研究方法叫 。如图乙所示,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小,由此推理可以得出: 不能传声,这种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叫 。
【解答】解: (1)正在发声的音叉是否振动,不容易观察,把它放到水里后,能够激起水花,看到水花飞溅,就能够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这种研究方法叫转换法。 (2)由实验现象可知,把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逐渐变小;当罩内空气接近真空时,虽然还能听到极微弱的声音,但可通过推理知道真空不能传声。由于实验中无法达到绝对的真空,最终的结果是通过推理得出的,所以这种研究方法称为理想推理法或科学推理法。 故答案为:振动;转换法;真空;科学推理法。
23、(2019春?港南区期末)在人体的各种感觉器官中,眼是感受外界 刺激的视觉器官,耳是接受 刺激的听觉器官,最终形成视觉和听觉的神经中枢都位于 。
【解答】解: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形成一个倒置的物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物像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然后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可见视觉感受器位于视网膜。在听觉的形成过程中,首先接受声波刺激的是鼓膜,在声波的撞击下,引起鼓膜的振动;然后经过中耳的三块听小骨将振动传到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听觉感受器发出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听神经传导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然后形成了听觉。可见听觉感受器位于耳蜗内。最终形成视觉和听觉的神经中枢都位于大脑皮层。 故答案为:光线;声音;大脑皮层
24、(2019春?茅箭区校级月考)调香师辨味时,总要做短促而频繁的吸气,目的是为了在鼻腔顶端形成 ,这样才能使更多的有气味物质接触 .嗅觉的形成部位在 .
【解答】解:鼻腔内的嗅粘膜能够感受化学气味的刺激.嗅觉是一种感觉.它由两感觉系统参与,即嗅神经系统和鼻三叉神经系统.嗅觉和味觉会整合和互相作用.嗅觉是外激素通讯实现的前提.嗅觉是由物体发散于空气中的物质微粒作用于鼻腔上的感受细胞而引起的.在鼻腔上鼻道内有嗅上皮,嗅上皮中的嗅细胞,是嗅觉器官的外周感受器.嗅细胞的粘膜表面带有纤毛,可以同有气味的物质相接触.嗅觉的刺激物必须是气体物质,只有挥发性有味物质的分子,才能成为嗅觉细胞的刺激物.?所以,调香师辨味时,总要做短促而频繁的吸气,目的是为了在鼻腔顶端形成一种气旋,这样才能使更多的有气味物质接触嗅觉细胞.最终嗅觉是在嗅觉中枢形成的. 故答案为:气旋;嗅觉细胞;嗅觉中枢
25、(2019?邓州市模拟)从物理学角度分析,成语“掩耳盗铃”中盗贼所犯的错误是:既没有阻止声音的 ,又没有阻止声音的 。已知人耳区分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0.1s以上,现有一根长为17m的铁管,如果你将耳朵贴在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击一下铁管的另一端,则敲击声由空气传入你的耳朵需要 s,你会听到 次敲打的声音。(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在铁中传播速度为5200m/s)
【解答】解:(1)“掩耳盗铃”从物理学角度分析盗贼所犯的错误是:既没有阻止声音的产生,又没有阻止声音的传播,只是阻止声音进入自己的耳朵。 (2)因为管长s=17m,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则由v=s/t,得: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 (2)由于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气体中最慢,所以声音在铁管中的传播时间一定小于0.05s,则两次声音的间隔一定小于0.1s.此时人耳无法分辨两次声音,故只能听到一次敲打声。 故答案为:产生;传播;0.05;1。
26、声音是由于物体的 而产生,在15℃空气中声音的每秒传播 米。
【解答】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 故答案为:振动;340。
27、(2019春?绍兴月考)读耳的结构,完成下列题目: (1)某同学乘船就感到头晕、目眩、恶心。这是因为内耳中的 过于敏感造成的; (2)声波引起鼓膜振动,经 传递到耳蜗,引起它产生神经冲动。
【解答】解:(1)半规管和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前者引起旋转感觉,后者引起位置感觉和变速感觉。前庭及半规管过敏的人,在直线变速及旋转变速运动时,传入冲动引起中枢有关部位过强的反应,导致头晕、恶心、呕吐、出汗等,这就是有些人晕船、晕车的原因。 (2)在听觉的形成过程中,首先接受声波刺激的是鼓膜,在声波的撞击下,引起鼓膜的振动;然后经过中耳的三块听小骨将振动传到内耳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听觉感受器发出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听神经传导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然后形成了听觉。 故答案为:(1)半规管和前庭(2)听小骨
三、实验探究题(除注明外,每空1分,共24分)
28、(2019秋?仪征市月考)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索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以下猜想:
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nm2)
A

60
0.76
B

60
0.89
C

60
1.02
D

80
0.76
E

F

100
0.76
G

80
1.02
H
尼龙
80
1.02
I
尼龙
100
1.02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上表所列9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   、   、   的琴弦进行实验。
(2)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   、   、   的琴弦进行实验。
(3)表中有的材料规格还没填全,为了验证猜三,则表中所缺数据应为   、   。
(4)小强打算选用琴弦F和I同时验证猜想一和猜想三,他的做法是   的,理由是   。
【解答】解:
(1)要验证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应控制琴弦的材料和长短相同而横截面积不同,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编号为A、B、C的琴弦材料、长度相同而横截面积不同,所以用编号为A、B、C的琴弦可以验证猜想一。
(2)要验证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应控制琴弦的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而琴弦长短不同,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实验序号为A、D、F的琴弦材料、横截面积相同而长度不同,所以用编号为A、D、F的琴弦可以验证猜想二。
(3)要验证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应控制琴弦的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而材料不同,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可以选用编号为E、G、H的琴弦进行实验,编号为E的长度和横截面积应该与G、H的长度横截面积相同,则长度应为80cm,横截面积为1.02mm2;
(4)小强打算选用琴弦F和I同时验证猜想一和猜想三,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因为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没有控制单一变量,不能确定是材料还是横截面积影响。
故答案为:(1)A;B;C;(2)A;D;F;(3)80;1.02;(4)错误;没有控制单一变量,不能确定是材料还是横截面积影响。
29、小鑫同学在一个养蜂场看到许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双翅没有振动,仍嗡嗡地叫个不停。她对《十万个为什么》中“蜜蜂发声是不断振动双翅产生的”这一结论产生怀疑。蜜蜂的发声部位到底在哪里?下面是小鑫同学的主要探索过程: ①把多只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蜜蜂仍然发声。 ②剪去多只蜜蜂的双翅,蜜蜂仍然发声。 ③在蜜蜂的翅根旁发现两粒小“黑点”,蜜蜂发声时,黑点上下鼓动。 ④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蜜蜂不发声。 请回答:(1)小鑫同学在实验时,采用多只蜜蜂的目的是 ; (2)从实验①和②可得出的结论是:蜜蜂发声 (填“是”或“不是”)由双翅振动产生的; (3)“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基于的假设是:蜜蜂是靠 振动发声的。
【解答】解:(1)采用多只蜜蜂做实验,可以避免实验的偶然性; (2)①把多只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蜜蜂仍然发声;②剪去多只蜜蜂的双翅,蜜蜂仍然发声;说明蜜蜂发声不是由双翅振动产生的; (3)蜜蜂发声时,黑点上下鼓动;当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蜜蜂不发声,说明蜜蜂是靠小黑点振动的。 故答案为:(1)避免实验的偶然性;(2)不是;(3)小黑点。
30、(2019秋?江阴市校级月考)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 ,它说明了声音是由 产生的。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 。 (2)如图②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可以传声。 (3)如图③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 ,并由此推理可知: 。
【解答】解:(1)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发现乒乓球反复被弹开,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乒乓球的作用是为了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采用了转换法(或放大法)。 (2)由图可知,当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说明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发生了振动, 而我们并没有直接敲响左边的音叉,证明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给左边的音叉的,并且说明声音具有能量。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用抽气机将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能传播声音的空气越来越少,所以听到声音越来越小, 并由此推理可知,如果把玻璃罩内空气全部抽出,我们将不能听到声音,即真空不能传声。 故答案为:(1)乒乓球反复被弹开;物体的振动;将音叉的微小放大,便于观察; (2)气体;(3)声音越来越小;真空不能传声。
31、(2019秋?仪征市月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
(1)小丽和小华一起做了几个实验:小丽将一只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有震感;小华把发声的音叉触及水面,可以激起水花。通过对上面的两种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
(2)①将金属衣架悬挂在细绳中央如图(a)所示,当同伴轻轻敲击衣架时,我们听到声音是通过   传到耳中的;
②将细绳两端分别绕在两只手的食指上,并用两个食指堵住双耳,如图(b)所示,再让同伴轻轻敲击衣架,这时你听到声音是通过   传到耳中的;而且我们还会发现,用食指堵住双耳比直接听到声音   更大,音色更好。
(3)通常情况下,声音从空气传播到水中,速度将   (选填“变快”或“变慢”)。
【解答】解:(1)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有震感;小华把发声的音叉触及水面,可以激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①将衣架悬挂在细绳中间,细绳绕在两手食指上,伸直手臂,敲打衣架,敲打衣架的声音会通过空气传播到人的耳朵里,所以能听到声音;
②用绕有细绳的食指堵住双耳,敲打衣架,发出的响声通过细绳和手指传到小明的耳朵里,小明听到衣架发出的声音变大了,说明固体传声的效果比气体好;
(3)声音从空气中传入水中,传播的速度变快。
故答案为:(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2)空气;细绳;响度;(3)变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