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 2.1~2.3 )B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 2.1~2.3 )B卷(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3-11 09:15:33

文档简介

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 2.1~2.3 )B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分)
手指不小心被刀片划破后感到疼痛,感受器和痛觉形成的部位分别是( )
A. 均在手指受伤处 B. 分别在手指受伤处和受伤处附近 C. 在手指受伤处和大脑 D. 在手指受伤处和此处的神经末梢
某人在一次事故中,脑干出现损伤,其余正常。可能给他带来的问题是…………( ?)
A. 呼吸困难 B. 站立不稳 C. 不能思考问题 D. 不能说话
图是人体某一反射活动的模式图,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完成该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叫做反射弧 B. 该反射活动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中 C. 该反射活动属于非条件反射 D. 该反射活动与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相同
小明前几天因感冒在家休息。在父母的嘱咐下,小明每隔2h对自己的体温进行了测量,并记录在下表中(在15:00测定体温后小明服用了退烧药),对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时间
7:00
9:00
11:00
13:00
15:00
17:00
19:00
体温(℃)
36.9
37.2
37.3
38.5
38.5
37.5
37.2
A. 小明在家休息时,体内产热的器官主要是内脏 B. 小明的体温并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C. 小明在服用了退烧药后的四个小时内,产热与散热保持相对平衡 D. 人体体温的恒定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共同调节下完成的
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且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B. “大雪过后,万籁俱寂”,是因为积雪疏松多孔,能够吸收声音 C. “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D. “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音色来判断说话者
关于声和光现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闻其声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B. 雷雨天,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为眼睛在前,耳朵在后。 C. 课堂上能听到老师讲课声,是由于空气能够传声 D. 看到天上的云彩是由于云彩反射了太阳光。
下列实验现象不能说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是( )
A. 扬声器播音泡沫粒跳动 B. 音叉发声溅起水花 C. 抽出空气铃声减弱 D. 大钟发声球被弹起
如图所示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和丙的音调相同 B. 甲和乙的音调相同 C. 乙和丁的响度相同 D. 丙和丁的响度相同
与声音传播速度有关的是( )
A. 声音的音调 B. 声音的响度 C. 声音的频率 D. 传播声音的物质
地震是大自然带给人类的严重灾害之一,地震发生后,缺乏必要的自救知识是丧生人数增多的一个原因。下面是地震后被埋废墟中的人的一些自救措施,你认为可行的是( )
A. ?保持体力,静等救援人员前来营救 B. ?大声呼救 C. 用硬物敲打预制板或墙壁,发出求救信号 D. ?寻找缝隙,从废墟中爬出来
下图是宇航员在飞船舱外工作时的照片,他们之间的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而在飞船舱内却可以直接对话,其原因是( )
A. 太空中噪声太大 B. 太空是真空,不能传声 C. 用通讯设备对话更方便 D. 声音只能在地面附近传播
在飞机起飞或降落时嚼一块口香糖,可以起到的作用是( )
A. 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B. 使咽鼓管张开,保护听小骨 C. 保护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 D. 防止听小骨和听觉神经受损
最近巴西工程师将3D打印技术与医用B超相结合,给准妈妈腹中胎儿打印了1:1的3D模型,作为孩子成长的记录。B超发出的超声波无法被人耳听到,原因是超声波的( )
A. 速度太快 B. 响度太小 C. 频率太低 D. 频率太高
下列措施中,属于从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是( )
A. 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B. 禁止商家导游使用扩音器 C. 地铁施工时给机器加润滑油 D. 部分快速公交系统路段两侧设有透明板墙
下列做法中,属于在传播途径中控制噪声的是( )
A. 汽车进入市区后禁止鸣喇叭 B. 图书馆里不能大声喧哗 C. 飞机旁的工作人员带上耳罩 D. 高速公路两侧安装透明板墙
人耳失聪后就没有听觉,变为“聋子”。引起耳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是听觉神经或听觉中枢受到损害,听觉就很难恢复,如果不是神经性损害,通过医学手段或物理方法也能恢复听力或提高听力,如助听器可帮助提高听力;贝多芬耳聋后用牙齿咬住木棒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对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说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B. 贝多芬可能是传导性耳聋 C. 贝多芬应该是神经性耳聋 D. 贝多芬的听觉中枢是正常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自然现象蕴涵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地球的昼夜现象是由地球的自转引起的 B. 在太阳的照射下,树荫的圆形光斑的形成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C. 在月球上可以听到陨石撞击月面的巨大声音 D. 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这实验现象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条件
如图所示,在B处有一观察者,他和山崖CD间的A处有一爆破点A。当A处发生爆炸,观察者看到爆炸闪光后经过1.5秒听到了第一次爆炸声,又过了2秒听到了第二次爆炸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则( )
A. BD间距离为850米 B. AB间距离为255米 C. BD间距离为1190米 D. AD间距离为680米
已知声音在铁、水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分别为5200 m/s、1500 m/s、340 m/s,人耳能分辨前后两次时间间隔大于0.1 s的声音。有一段长18 m的铁管装满水。将你的耳朵贴在装满水的铁管一端,请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能听到的敲击声的次数是( )
A. 1次 B. 2次 C. 3次 D. 4次
如图为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中, 不 正 确的是( )
A. 若如图表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则c代表脊髓 B. 若如图表示听到铃声进入教室的反射弧,则a代表耳的鼓膜 C. 若如图表示看到酸梅分泌唾液的反射弧,则a代表眼球中的视网膜 D. 若如图表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则会先缩手,后感觉到刺激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32分)
运动过程中蕴含着许多科学知识。如长跑测试中,同学们听到发令枪响,迅速起跑,对枪声做出
反应;同时长跑过程中骨骼肌剧烈收缩、舒张,呼吸加深,心跳加快,产热增加;同学们面红耳赤,大汗淋漓,这是一个在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参与下的调节过程,说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根据缩手的反射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属于反射弧组成中的________。
(2)若此人D处受损,手碰到高温物体,将出现________(选填序号)。?
A.能缩手,感觉到痛??????? B.能缩手,感觉不到痛
?C.不能缩手,感觉到痛????? D.不能缩手,感觉不到痛
电话在现代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如图甲为两人打电话示意图,图乙是电话机的工作原
理简图,请说明电话机的工作过程。

答:A地的小明对着话筒说话,声波使话筒中的振动膜发生振动,使碳粒金属盒变阻器的触头发生移动,导致_______,引起电话线中的电流发生改变。由于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_______有关,因此B地听筒内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发生变化,对薄铁片的_______发生改变,使薄铁片随着小明的声波发生相应的振动,小华就听到了声音。
A.2019年初,“流浪太阳”模式启动,余杭连续的阴雨天气对塘栖枇杷、径山茶和小麦的生长产生了
一定的影响。
(1)塘栖枇杷可能遭受花腐病,这是由茶花花腐真菌侵染花瓣所引发的一种病害。真菌与细菌的细胞结构中最主要的区别是________。
(2)连日的阴雨会对播种较晚的小麦的出苗率产生影响,为什么?答: ________。
B.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华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水面激起了水花。
(1)通过对这两个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
(2)小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___。这种研究方法在物理研究中经常用到,叫做________。
如图1所示,小明与小红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图2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________________.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现象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在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研究小组利用以上两个纸杯和一些长短、粗细不同的琴弦,又进行了探究“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他们选用的琴弦长度、材料在图2中已标出(其中琴弦的直径关系:a=c=d),并且每根琴弦固定在“音箱”上的松紧程度一致,若选择琴弦a和b,则是为了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图所示为耳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某同学乘船到大连,可是他坐上船后不久就感到头晕、目眩、恶心,这是因为内耳中的[⑤]__________和[⑦]__________的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导致的。这两种结构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2)小明首次乘飞机,在飞机升空过程中,前一段时间他没有嚼口香糖(做吞咽动作),由于气压降低,致使鼓室内压相对增大,[? ]__________向__________鼓出,他感到耳疼、耳鸣。此时,乘务员叫他嚼口香糖,使[? ]__________张开,从而使[? ]__________内外的气压保持平衡,耳疼、耳鸣现象就消失了。
(3)挖耳屎是不良的习惯,易将图中的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损伤。听觉感受器位于图中的[? ]所指的结构。听觉形成的部位在图中的[? ]。
(4)老年人经常会出现耳聋眼花。耳聋一般是传导性耳聋,这是因为__________受损不能发挥其正常作用。
(5)明明感冒了,先是鼻咽部发炎,后又引起中耳炎,这是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图是人和一些动物发声和听觉的频率范围。他们所发出的声音
都是由于发声部位______而产生的。地震前通常有次声波产生,人、海豚和大象能最先感觉到次声波的是___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3分)
【提出问题】玲玲同学向暖水壶内倒开水时,听到暖水壶竟然“唱起歌”了,刚开始瓶传出低沉的
轰鸣声,随着水越来越多,声音逐渐变得尖,结合声音的三要素,她认为,声音由低沉变尖说明“歌声”的音调越来越____________。她又想,一切发声体都是由于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那么这个发声体是什么呢?
猜想一:可能是暖水壶和里面的水振动发声;
猜想二:可能是暖水壶的空气柱振动发声;
猜想三: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振动发声。
【设计实验】为了验证哪个猜想正确,玲玲和同学找来七个完全相同的空玻璃瓶和一个小木棍,先将七个空玻璃瓶排成一排,然后在每个瓶内装入一定量的水,水量依次减少,如图所示。
【进行实验】
①玲玲先用小木棍从左到右依次用大小相同的力敲击七个玻璃瓶,同学们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尖”。
②玲玲又用嘴对着瓶口从左到右依次用大小相同的力向七个玻璃瓶吹气,同学们听到的声音变得越来越低沉。
【分析与论证】通过上述实验,你认为玲玲倒水听到暖水壶发出的“歌声”的发声体是____________。
【评估与交流】
(1)为什么吹和敲听到的声音的音调变化正好相反呢?对此问题,同学们展开了交流:第①次实验时,敲击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越来越____________,这时听到的“歌声”是由____________振动产生的,水量越多,它们越____________(选填“容易”或“不容易”)振动,振动频率变____________(选填“高”或“低”)而造成的。
(2)第②次实验时,通过吹气时发出的声音音调的变化,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学们都做过膝跳反射的实验,如图为与该反射相关
的结构示意图,试分析回答: (1)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叫反射弧,完整的反射弧包括五个部分,图中所指的股四头肌属于 ? ? ??? ?;
(2)实验时,若有意识地控制小腿,发现可以不产生膝跳反射,这说明脊髓中的低级反射中枢受? ? ? ? ?的控制。?
小兰在观察提琴、吉他、二胡等弦乐器的弦振动时,猜想:即使在弦张紧程度相同的条件下,发
声的音调高低还可能与弦的粗细、长短及弦的材料有关。于是她想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如表是她在实验时控制的琴弦条件。
控制条件
琴弦的材料
琴弦的长度
琴弦的横截面积
A

20
0.3
B

20
0.7
C
尼龙丝
30
0.5
D

40
0.5
E
尼龙丝
40
0.5
(1)小兰想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材料的关系,她应该选取表中编号为________的琴弦(只填字母代号)。
(2)探究过程通常采用下列一些步骤:①实验研究,②分析归纳,③提出问题(或猜想),④得出结论等。你认为小兰要完成本探究的全过程,所采取步骤的合理顺序应该是________(只填数字代号)。
(3)本题探究过程用的是________法。
四、解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7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蝙蝠在黑暗中能自由地飞翔,用蜡封住其耳朵,虽然把它放在明亮的房间里,仍像喝醉酒一样,一次一次地碰到障碍物,后来,物理学家证实了蝙蝠能发出①波,靠这种波的回声来确定目标和距离。
???材料二:如果在八只同样的玻璃杯内盛不同深度的水,用一根细棒依次敲打杯子,可以发现声音的②和盛水量有关。如果调节适当,可演奏简单的乐谱,由此我们不难知道古代编钟的原理。
?? 材料三:许多年前,“马可波罗”号帆船在“火地岛”失踪,经过多年的研究,揭开了“死亡之谜”,他们都是死于亚声,这是一种入耳听不到的声音,频率低于20赫兹,而人的内脏的固有频率和亚声波极为相似,当二者相同时,会形成内脏的共振,严重时会把内脏振坏而使人丧生。
(1)请你将上面材料中①和②两处补上恰当的文字:①_________;②________。
(2)亚声是指我们学过的__________。
(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人体内脏的固有频率大致为________,声音具有________。
(4)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所填的物理量②与_______有关,关系是____________。
一列火车以20米/秒的速度在平直的铁路上匀速行驶,当火车鸣笛后2秒钟听到前方铁轨上障
碍物反射回来的声音,此时司机立即刹车,试求刹车处距障碍物多远?(提示:此时声速为340米/秒,建议画示意图)
如图所示为某女士的手指不小心碰到火焰后的缩手反应。请据图分析作答:
(1)“手碰到火焰后立即缩回”的反应是一种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叫做________;该反应是________(选填“生来就有”或“后天形成”)的。
(2)如果用“→”表示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请你试着将该反射弧补充完整: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效应器。
(3)手碰到火焰后立即缩回,在缩手后会感觉到疼痛,那么缩手和产生痛觉的中枢分别位于________和________内。
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 2.1~2.3 )B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分)
手指不小心被刀片划破后感到疼痛,感受器和痛觉形成的部位分别是( )
A. 均在手指受伤处 B. 分别在手指受伤处和受伤处附近 C. 在手指受伤处和大脑 D. 在手指受伤处和此处的神经末梢
【答案】C
【解析】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能通过传入神经传导给脊髓内的神经中枢,通过传出神经传到效应器,完成缩手反射,同时脊髓内的神经中枢还把神经冲动在经过脊髓的白质上传到大脑皮层形成痛觉,据此分析,手指含有丰富的神经末梢,感觉灵敏,手指处存在痛觉感受器,而痛觉的形成部位是大脑皮层。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某人在一次事故中,脑干出现损伤,其余正常。可能给他带来的问题是…………( ?)
A. 呼吸困难 B. 站立不稳 C. 不能思考问题 D. 不能说话
【答案】A
【解析】大脑由左右两个半球组成,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灰质,称为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可以划分为若干个功能区,如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以及人类特有的语言中枢等,脑干中有许多能够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呼吸中枢、心血管运动中枢等,小脑位于脑干背侧,大脑的后方,小脑的主要功能是协调运动,维持身体的平衡。所以脑干受到损伤后,会使他呼吸困难。 ?故选A。
图是人体某一反射活动的模式图,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完成该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叫做反射弧 B. 该反射活动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中 C. 该反射活动属于非条件反射 D. 该反射活动与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相同
【答案】D
【解析】A.完成该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叫做反射弧,故A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膝跳反射属于简单反射,完成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故B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属于非条件反射,故C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该反射活动与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是不同的,膝跳反射的感受器在膝盖下方,缩手反射的感受器在手指上,故D选项错误,但符合题意。 故选D。
小明前几天因感冒在家休息。在父母的嘱咐下,小明每隔2h对自己的体温进行了测量,并记录在下表中(在15:00测定体温后小明服用了退烧药),对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时间
7:00
9:00
11:00
13:00
15:00
17:00
19:00
体温(℃)
36.9
37.2
37.3
38.5
38.5
37.5
37.2
A. 小明在家休息时,体内产热的器官主要是内脏 B. 小明的体温并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C. 小明在服用了退烧药后的四个小时内,产热与散热保持相对平衡 D. 人体体温的恒定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共同调节下完成的
【答案】C
【解析】A.在平静状态下,人体产生热量的主要器官是内脏。A正确; B.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36.8℃左右,是相对恒定的,但不是绝对不变的。B正确; C.小明在服用了退烧药后的4小时内,体温明显降低,说明体内的产热速度小于散热速度。C错误。 D.人体体温的恒定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共同调节下完成的,D正确。 故选C。
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且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B. “大雪过后,万籁俱寂”,是因为积雪疏松多孔,能够吸收声音 C. “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D. “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音色来判断说话者
【答案】C
【解析】A.“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且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大雪过后,万籁俱寂”,是因为积雪疏松多孔,能够吸收声音,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响度大,故C错误,符合题意;?
D.“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音色来判断说话者,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关于声和光现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闻其声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B. 雷雨天,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为眼睛在前,耳朵在后。 C. 课堂上能听到老师讲课声,是由于空气能够传声 D. 看到天上的云彩是由于云彩反射了太阳光。
【答案】B
【解析】A.不同的人音色不同,“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故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雷雨天,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为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的传播速度大得多,故B错误,但符合题意;
C.空气能传声所以能听到课堂上老师讲课的声音,故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云彩本身不发光,看到天上的云彩是由于云彩反射了太阳光,故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B。
下列实验现象不能说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是( )
A. 扬声器播音泡沫粒跳动 B. 音叉发声溅起水花 C. 抽出空气铃声减弱 D. 大钟发声球被弹起
【答案】C
【解析】A.在实验中,由纸片的跳动可以认识到扬声器的振动,这是一种转换的思想也可理解为放大法,扬声器振动时,听到了声音,由此可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接触水面时会溅起水花,可以说明声音是由物质的振动产生的; C.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玻璃罩内的空气越来越少,声音越来越弱,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D.正在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多次被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从而说明声音是由音叉的振动产生的,因此,本探究实验是研究声音产生原因的。 故选C。
如图所示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和丙的音调相同 B. 甲和乙的音调相同 C. 乙和丁的响度相同 D. 丙和丁的响度相同
【答案】B
【解析】 解:音调跟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跟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图甲和图乙波形的频率相同,所以甲、乙的音调相同,故B正确。 故选B。
与声音传播速度有关的是( )
A. 声音的音调 B. 声音的响度 C. 声音的频率 D. 传播声音的物质
【答案】D
【解析】A.声音的音调由频率决定,故A错误; B.声音的响度由振幅决定,故B错误; C.声音的频率由振动的快慢决定,故C错误; D.传播声音的物质决定声音传播的速度,故D正确。 ?故选D。
地震是大自然带给人类的严重灾害之一,地震发生后,缺乏必要的自救知识是丧生人数增多的一个原因。下面是地震后被埋废墟中的人的一些自救措施,你认为可行的是( )
A. ?? 保持体力,静等救援人员前来营救 B. ?? 大声呼救 C. ?? 用硬物敲打预制板或墙壁,发出求救信号 D. ?? 寻找缝隙,从废墟中爬出来
【答案】C
【解析】A.保持体力,静等营救人员前来营救,你不发出信号营救人员怎么会知道你在哪里,故A不是最有效地方法; B.大声呼救,会浪费体力,且地面上的人不易听到,故B不是最有效地方法; C.因为声音可以在固体中进行传播,所以可以通过敲击预制板或墙壁产生声音并通过固体向外发出求救信号,这样可以引起救助人员的注意,最后会获得救援,故C是有效方法; D.寻找缝隙,从废墟中爬出来,如果不恰当的话,会卡在缝隙里,故D不是最有效地方法。 故选:C。
下图是宇航员在飞船舱外工作时的照片,他们之间的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而在飞船舱内却可以直接对话,其原因是( )
A. 太空中噪声太大 B. 太空是真空,不能传声 C. 用通讯设备对话更方便 D. 声音只能在地面附近传播
【答案】B
【解析】太空中为真空状态,而声音又不能在真空中进行传播,所以宇航员之间对话需要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在飞机起飞或降落时嚼一块口香糖,可以起到的作用是( )
A. 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B. 使咽鼓管张开,保护听小骨 C. 保护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 D. 防止听小骨和听觉神经受损
【答案】A
【解析】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在飞机起飞或降落时,在短时间内,飞机的高度发生巨大的变化,外界气压也发生巨大变化,而鼓膜内的气压不变,因此容易击穿鼓膜,在飞机起飞或降落时,嚼口香糖可以使咽鼓管张开,因咽鼓管连通咽部和鼓室,这样口腔内的气压即鼓室内的气压与鼓膜外即外耳道的气压保持平衡,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以免击穿鼓膜。 故选A。
最近巴西工程师将3D打印技术与医用B超相结合,给准妈妈腹中胎儿打印了1:1的3D模型,作为孩子成长的记录。B超发出的超声波无法被人耳听到,原因是超声波的( )
A. 速度太快 B. 响度太小 C. 频率太低 D. 频率太高
【答案】D
【解析】B超发出的超声波无法被人耳听到,原因是超声波的频率太高。
故选D。
下列措施中,属于从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是( )
A. 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B. 禁止商家导游使用扩音器 C. 地铁施工时给机器加润滑油 D. 部分快速公交系统路段两侧设有透明板墙
【答案】D
【解析】A. 厦门岛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 B. 鼓浪屿禁止商家导游使用扩音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 C. 地铁施工时给机器加润滑油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 D. 部分快速公交系统路段两侧设有透明板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 ?故选D.
下列做法中,属于在传播途径中控制噪声的是( )
A. 汽车进入市区后禁止鸣喇叭 B. 图书馆里不能大声喧哗 C. 飞机旁的工作人员带上耳罩 D. 高速公路两侧安装透明板墙
【答案】D
【解析】A.汽车进入市区后禁止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错误;?
B.图书馆里不能大声喧哗,?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错误;?
C.飞机旁的工作人员带上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C错误;??
D.高速公路两侧安装透明板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D。?
人耳失聪后就没有听觉,变为“聋子”。引起耳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是听觉神经或听觉中枢受到损害,听觉就很难恢复,如果不是神经性损害,通过医学手段或物理方法也能恢复听力或提高听力,如助听器可帮助提高听力;贝多芬耳聋后用牙齿咬住木棒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对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说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B. 贝多芬可能是传导性耳聋 C. 贝多芬应该是神经性耳聋 D. 贝多芬的听觉中枢是正常的
【答案】C
【解析】 A.贝多芬耳聋后用牙齿咬住木棒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是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科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说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 B、C.贝多芬耳聋后用牙齿咬住木棒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是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贝多芬的听觉神经没有失去作用,所以他患的不是神经性耳聋 ,所以C选项是错误的、B正确,故C符合题意; D.贝多芬耳聋后用牙齿咬住木棒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故贝多芬的听觉中枢是正常的,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 故选C。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自然现象蕴涵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地球的昼夜现象是由地球的自转引起的 B. 在太阳的照射下,树荫的圆形光斑的形成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C. 在月球上可以听到陨石撞击月面的巨大声音 D. 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这实验现象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条件
【答案】D
【解析】 A.地球的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并且不停的自转形成的,故A错误; B.在太阳的照射下,树荫的圆形光斑的形成的原理是光直线传播,故B错误; C.由于月球上没有空气传播声音,因此不能听到陨石撞击月面的声音,故C错误; D.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这说明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D正确。 ?故选D。
如图所示,在B处有一观察者,他和山崖CD间的A处有一爆破点A。当A处发生爆炸,观察者看到爆炸闪光后经过1.5秒听到了第一次爆炸声,又过了2秒听到了第二次爆炸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则( )
A. BD间距离为850米 B. AB间距离为255米 C. BD间距离为1190米 D. AD间距离为680米
【答案】A
【解析】AB之间的距离就是声音1.5s传播的距离,sAB=vt1=340m/s×1.5s=510m; 声从发生到我们听到第二次爆炸声,声音传播的路程是AD加上DB,声音传播的时间是1.5s加上2s, BD间的距离,;故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已知声音在铁、水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分别为5200 m/s、1500 m/s、340 m/s,人耳能分辨前后两次时间间隔大于0.1 s的声音。有一段长18 m的铁管装满水。将你的耳朵贴在装满水的铁管一端,请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能听到的敲击声的次数是( )
A. 1次 B. 2次 C. 3次 D. 4次
【答案】A
【解析】?声音在铁、水、空气中传播18m所用的时间分别为:


, 由三次时间比较可以看出,相差不到0.1s,所以人耳是分辨不出来的,只能听到混在一起的一次声音,故A正确。 故选A。
如图为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中, 不 正 确的是( )
A. 若如图表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则c代表脊髓 B. 若如图表示听到铃声进入教室的反射弧,则a代表耳的鼓膜 C. 若如图表示看到酸梅分泌唾液的反射弧,则a代表眼球中的视网膜 D. 若如图表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则会先缩手,后感觉到刺激
【答案】B
【解析】A.若此图表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由于膝跳反射属于低级的反射活动,是由脊髓控制的,所以c代表脊髓,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若此图表示学生听到铃声进入教室的反射弧,这属于高级的反射活动,在听觉的形成过程中,耳蜗能感受外界刺激,产生神经冲动,所以感受器即为耳蜗,而鼓膜只起传递声波振动的作用,故B错误,符合题意; C.若此图表示人看到酸梅分泌唾液的反射弧,在视觉的形成过程中,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能感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所以感受器即为视网膜,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当手偶然碰到针尖时,刺激产生的兴奋通过传入神经传导到脊髓处的神经中枢,经神经中枢综合、分析后产生新的兴奋,一方面将兴奋通过传出神经传导到效应器,产生缩手反应,另一方面将兴奋通过上行传导束传导到大脑。因此,手偶然碰到针尖时产生的反应时先缩手,后感觉到痛,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32分)
运动过程中蕴含着许多科学知识。如长跑测试中,同学们听到发令枪响,迅速起跑,对枪声做出
反应;同时长跑过程中骨骼肌剧烈收缩、舒张,呼吸加深,心跳加快,产热增加;同学们面红耳赤,大汗淋漓,这是一个在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参与下的调节过程,说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答案】神经系统? ? 内分泌系统(激素或体液)
【解析】本题考查人体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要求具备分析和理解的能力。“如长跑测试中,同学们听到发令枪响,迅速起跑,对枪声做出反应”可知,当你情绪激动时,大脑皮层就会特别兴奋,并通过支配肾上腺的神经促使肾上腺分泌较多的肾上腺素等。这些激素能够促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并且促使皮肤因血管扩张而显得面红耳赤。因此在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下,激素通过血液的运输,也参与调节人体的生命活动,因此题干中长跑过程中骨骼肌剧烈收缩、舒张、呼吸加深,心跳加快,产热增加;同学们面红耳赤,大汗淋漓,散热增加是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共同作用。 故答案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根据缩手的反射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属于反射弧组成中的________。
(2)若此人D处受损,手碰到高温物体,将出现________(选填序号)。?
A.能缩手,感觉到痛??????? B.能缩手,感觉不到痛
?C.不能缩手,感觉到痛????? D.不能缩手,感觉不到痛
【答案】(1)感受器 (2)C
【解析】(1)A属于反射弧组成中的感受器;
(2)D处为传出神经,若此处受损,感受器能将疼痛通过传入神经传入到神经中枢,但神经中枢下达的缩手的指令不能通过传出神经传送到效应器,故C正确。
故答案为:(1)感受器;(2)C。
电话在现代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如图甲为两人打电话示意图,图乙是电话机的工作原
理简图,请说明电话机的工作过程。

答:A地的小明对着话筒说话,声波使话筒中的振动膜发生振动,使碳粒金属盒变阻器的触头发生移动,导致_______,引起电话线中的电流发生改变。由于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_______有关,因此B地听筒内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发生变化,对薄铁片的_______发生改变,使薄铁片随着小明的声波发生相应的振动,小华就听到了声音。
【答案】接入电路的电阻发生改变; ? ?电流大小; ? 吸引力.
【解析】电话的话筒把声音的信号转变为强弱变化的电流的信号传递出去,再通过听筒中的电磁铁,把强弱变化的电流信号变成薄铁片振动的声音的信号,即将电流还原成声音。 A地的小明对着话筒说话,声波使话筒中的振动膜发生振动,使碳粒金属盒变阻器的触头发生移动,导致接入电路的电阻发生改变?,引起电话线中的电流发生改变。由于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有关,因此B地听筒内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发生变化,对薄铁片的?吸引力发生改变,使薄铁片随着小明的声波发生相应的振动,小华就听到了声音。 故答案为:?接入电路的电阻发生改变; ? ?电流大小; ? 吸引力.
A.2019年初,“流浪太阳”模式启动,余杭连续的阴雨天气对塘栖枇杷、径山茶和小麦的生长产生了
一定的影响。
(1)塘栖枇杷可能遭受花腐病,这是由茶花花腐真菌侵染花瓣所引发的一种病害。真菌与细菌的细胞结构中最主要的区别是________。
(2)连日的阴雨会对播种较晚的小麦的出苗率产生影响,为什么?答: ________。
B.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华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水面激起了水花。
(1)通过对这两个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
(2)小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___。这种研究方法在物理研究中经常用到,叫做________。
【答案】A.(1)有无成型细胞核;(2)种子萌发需要充足的空气; B.(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2)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转换法。
【解析】(1)塘栖枇杷可能遭受花腐病,这是由茶花花腐真菌侵染花瓣所引发的一种病害。真菌与细菌的细胞结构中最主要的区别是有无成型细胞核; (2)连日的阴雨会对播种较晚的小麦的出苗率产生影响,是因为种子萌发需要充足的空气。 故答案为:(1)有无成型细胞核;(2)种子萌发需要充足的空气。 B.(1)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华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水面激起了水花.说明了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当敲击桌子时,桌子会振动发出声音,但直接观察不到,我们可以往桌面上放一些碎纸片,这样会观察到纸片跳动,从而证明发声的桌面在振动,这是将桌面的振动转换为纸片的振动,这种研究方法叫转换法。 故答案为:?(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2)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转换法。
如图1所示,小明与小红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图2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________________.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现象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在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研究小组利用以上两个纸杯和一些长短、粗细不同的琴弦,又进行了探究“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他们选用的琴弦长度、材料在图2中已标出(其中琴弦的直径关系:a=c=d),并且每根琴弦固定在“音箱”上的松紧程度一致,若选择琴弦a和b,则是为了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固体可以传声;(2)金属丝的传声性能比棉线的好;(3)振动停止,发声停止;(4)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粗细有关
【解析】(1)细棉线是固体,能实现通话,说明固体也是传声的一种介质,声音能够在固体中传播;(2)因为相距同样远,且说话的响度也相同,但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听到的声音大,说明了金属丝的传声性能比棉线的好;(3)细线被捏住,就停止了振动,所以发声停止,所以找一个同学用手捏住棉线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对方说话的声音了;(4)选择a和b,材料和长度相同,探究音调高低跟粗细的关系。 故答案为:(1)固体可以传声;(2)金属丝的传声性能比棉线的好;(3)振动停止,发声停止;(4)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粗细有关。
如图所示为耳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某同学乘船到大连,可是他坐上船后不久就感到头晕、目眩、恶心,这是因为内耳中的[⑤]__________和[⑦]__________的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导致的。这两种结构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2)小明首次乘飞机,在飞机升空过程中,前一段时间他没有嚼口香糖(做吞咽动作),由于气压降低,致使鼓室内压相对增大,[? ]__________向__________鼓出,他感到耳疼、耳鸣。此时,乘务员叫他嚼口香糖,使[? ]__________张开,从而使[? ]__________内外的气压保持平衡,耳疼、耳鸣现象就消失了。
(3)挖耳屎是不良的习惯,易将图中的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损伤。听觉感受器位于图中的[? ]所指的结构。听觉形成的部位在图中的[? ]。
(4)老年人经常会出现耳聋眼花。耳聋一般是传导性耳聋,这是因为__________受损不能发挥其正常作用。
(5)明明感冒了,先是鼻咽部发炎,后又引起中耳炎,这是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半规管;前庭;感受头部位置变动 (2)③鼓膜;外;⑧咽鼓?管;③鼓膜 (3)②(或③);⑥⑨; (4)鼓膜(或听小骨) (5)咽鼓管由鼓室通向咽,鼻咽部的病菌可沿咽鼓管进入鼓室,引起中耳炎
【解析】(1)5半规管和7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 (平衡觉)感受器,前者引起旋转感觉,后者引起位置感觉和变速感觉。前庭及半规管过敏的人,在直线变速及旋转变速运动时,传入冲动引起中枢有关部位过强的反应,导致头晕,恶心,呕吐,出汗等,这就是有些人晕船,晕车的原因; (2)当吞咽食物和打呵欠时咽鼓管的管口开放,空气由此进入鼓室,可以保持鼓膜内外的气压平衡,若一方压力过大,鼓膜就会被震破,听力受损。同学打闹不能扇耳光以及在飞机降落时,乘务员要求乘客咀嚼口香糖都是这个道理; (3)某人用尖锐的器具掏挖“耳屎”,这个过程只会在外耳道,外耳道与中耳的交界处是鼓膜,不小心戳穿鼓膜,导致声音不能引起鼓膜的震动或震动减弱,致使听力下降导致耳聋0.6是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感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 ;经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到9大脑皮层的听觉中中枢形成听觉; (4)在耳朵的结构中,鼓膜的作用是把声波震动转为机械性震动,如果鼓膜受损,就会出现传导性耳聋。远视眼是晶状体凸度过小或眼球的前后径过短,会聚能力减弱,即折光能力减弱,像呈在视网膜的后方,应佩戴会聚透镜(即凸透镜),使光线提前会聚; (5 )咽鼓管,是咽喉与中耳的通道,鼻咽部的病菌可沿咽鼓管进入鼓室,引起中耳炎。 故答案为(1)半规管;前庭;感受头部位置变动(2)③鼓膜;外;⑧咽鼓管;③鼓膜(3)②(或③);⑥⑨;(4)鼓膜(或听小骨);(5 )咽鼓管由鼓室通向咽,鼻咽部的病菌可沿咽鼓管进入鼓室,引起中耳炎。
如图是人和一些动物发声和听觉的频率范围。他们所发出的声音
都是由于发声部位______而产生的。地震前通常有次声波产生,人、海豚和大象能最先感觉到次声波的是_________。
【答案】振动;大象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因为地震产生的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而图中的大象听觉频率在1Hz~20000Hz,次声波的频率在大象听觉频率的范围内,所以大象会有较为明显的反应;低于20Hz的是次声波,低于人类的听觉范围。 故答案为振动;大象.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3分)
【提出问题】玲玲同学向暖水壶内倒开水时,听到暖水壶竟然“唱起歌”了,刚开始瓶传出低沉的
轰鸣声,随着水越来越多,声音逐渐变得尖,结合声音的三要素,她认为,声音由低沉变尖说明“歌声”的音调越来越____________。她又想,一切发声体都是由于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那么这个发声体是什么呢?
猜想一:可能是暖水壶和里面的水振动发声;
猜想二:可能是暖水壶的空气柱振动发声;
猜想三: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振动发声。
【设计实验】为了验证哪个猜想正确,玲玲和同学找来七个完全相同的空玻璃瓶和一个小木棍,先将七个空玻璃瓶排成一排,然后在每个瓶内装入一定量的水,水量依次减少,如图所示。
【进行实验】
①玲玲先用小木棍从左到右依次用大小相同的力敲击七个玻璃瓶,同学们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尖”。
②玲玲又用嘴对着瓶口从左到右依次用大小相同的力向七个玻璃瓶吹气,同学们听到的声音变得越来越低沉。
【分析与论证】通过上述实验,你认为玲玲倒水听到暖水壶发出的“歌声”的发声体是____________。
【评估与交流】
(1)为什么吹和敲听到的声音的音调变化正好相反呢?对此问题,同学们展开了交流:第①次实验时,敲击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越来越____________,这时听到的“歌声”是由____________振动产生的,水量越多,它们越____________(选填“容易”或“不容易”)振动,振动频率变____________(选填“高”或“低”)而造成的。
(2)第②次实验时,通过吹气时发出的声音音调的变化,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高 下落过程中的水 空气柱 (1)高;水柱;不容易;低 (2)吹气时产生的声音是由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瓶内的水越多,空气柱越短,越容易振动,振动产生声音的音调越高
【解析】【提出问题】声音变得越来越尖,说明其音调在变高; 【猜想与假设】我们向暖水壶内倒开水时,能听到从壶内发出的声音,除瓶内空气柱振动外,还有可能振动的是:瓶壁、水下落时与空气摩擦引起空气振动、下落过程中水的振动等; 【分析与论证】往瓶内倒水时,水柱变短,振动频率会变大,产生的音调会变高,与题目的现象相符,所以玲玲倒水听到暖水壶发出的“歌声”的发声体是空气柱; 【评估与交流】( 1)由实验①知,声音变尖,说明敲击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越来越高,由图知,从左向右,水量减少,振动频率会变大,所以这时听到“歌声”是由水柱振动产生的,水量越多,它们越不容易振动,振动频率变低; (2)(第②次实验时,通过吹气时发出的声音音调的变化,可以得到的结论是瓶内的水越多,空气柱越短,越容易振动,振动产生声音的音调越高。 故答案为:高;下落过程中的水;空气柱;(1)高;水柱;不容易;低;(2)吹气时产生的声音是由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瓶内的水越多,空气柱越短,越容易振动,振动产生声音的音调越高。
同学们都做过膝跳反射的实验,如图为与该反射相关
的结构示意图,试分析回答: (1)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叫反射弧,完整的反射弧包括五个部分,图中所指的股四头肌属于 ? ? ??? ?;
(2)实验时,若有意识地控制小腿,发现可以不产生膝跳反射,这说明脊髓中的低级反射中枢受? ? ? ? ?的控制。?
【答案】(1).效应器; ? (2).大脑(或高级神经中枢、高级中枢);   
【解析】本题考查了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传出神经纤维末梢或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一起称为效应器,股四头肌属于效应器;
(2).脊髓内的神经中枢是低级的神经中枢,受大脑的控制。因此,若受试者有意识地收缩腿部肌肉,则膝跳反射不能发生,这 是因为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受大脑控制。
小兰在观察提琴、吉他、二胡等弦乐器的弦振动时,猜想:即使在弦张紧程度相同的条件下,发
声的音调高低还可能与弦的粗细、长短及弦的材料有关。于是她想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如表是她在实验时控制的琴弦条件。
控制条件
琴弦的材料
琴弦的长度
琴弦的横截面积
A

20
0.3
B

20
0.7
C
尼龙丝
30
0.5
D

40
0.5
E
尼龙丝
40
0.5
(1)小兰想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材料的关系,她应该选取表中编号为________的琴弦(只填字母代号)。
(2)探究过程通常采用下列一些步骤:①实验研究,②分析归纳,③提出问题(或猜想),④得出结论等。你认为小兰要完成本探究的全过程,所采取步骤的合理顺序应该是________(只填数字代号)。
(3)本题探究过程用的是________法。
【答案】(1)D、E(2)③①②④(3)控制变量
【解析】(1)弦松紧是一定的,在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材料的关系时,需控制弦的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材料不同,表中符合条件的是D、E。(2)实验探究的步骤为: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实验研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因此该实验探究的步骤排序为③②①④。(3)在上述探究过程中,总要控制某些因素不变,来找出另外一些因素的关系,这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 ?故答案为(1)D、E;(2)③①②④;(3)控制变量。
四、解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7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蝙蝠在黑暗中能自由地飞翔,用蜡封住其耳朵,虽然把它放在明亮的房间里,仍像喝醉酒一样,一次一次地碰到障碍物,后来,物理学家证实了蝙蝠能发出①波,靠这种波的回声来确定目标和距离。
???材料二:如果在八只同样的玻璃杯内盛不同深度的水,用一根细棒依次敲打杯子,可以发现声音的②和盛水量有关。如果调节适当,可演奏简单的乐谱,由此我们不难知道古代编钟的原理。
?? 材料三:许多年前,“马可波罗”号帆船在“火地岛”失踪,经过多年的研究,揭开了“死亡之谜”,他们都是死于亚声,这是一种入耳听不到的声音,频率低于20赫兹,而人的内脏的固有频率和亚声波极为相似,当二者相同时,会形成内脏的共振,严重时会把内脏振坏而使人丧生。
(1)请你将上面材料中①和②两处补上恰当的文字:①_________;②________。
(2)亚声是指我们学过的__________。
(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人体内脏的固有频率大致为________,声音具有________。
(4)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所填的物理量②与_______有关,关系是____________。
【答案】(1)超声;音调;(2)次声波;(3)20赫兹;能量; (4)频率;声源振动的频率越高,声音的音调越高
【解析】(1)蝙蝠是通过发出超声波,经物体反射来感知周围物体的;振动物体的质量不同,频率不同,音调不同; (2)低于20Hz的是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是超声波,人耳不能听到次声波和超声波; (3)人们在次声波的环境中,人体内脏和环境产生共振,人心脏的频率约为20赫兹,声具有能量,内脏受损; (4)音调和振动的频率有关,声源振动的频率越高,声音的音调越高。 故答案为:(1)超声;音调;(2)次声波;(3)20赫兹;能量;(4)频率;声源振动的频率越高,声音的音调越高。
一列火车以20米/秒的速度在平直的铁路上匀速行驶,当火车鸣笛后2秒钟听到前方铁轨上障
碍物反射回来的声音,此时司机立即刹车,试求刹车处距障碍物多远?(提示:此时声速为340米/秒,建议画示意图)
【答案】解:在t=2s的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s1=v1t=20m/s×2s=40m, 2s内声音传播的距离:s2=v2t=340m/s×2s=680m, ? 设司机鸣笛时汽车到障碍物的距离为s,则:2s=s1+s2,, 刹车处司机距障碍物的距离:s3=s-s1=360m-40m=320m。 答:刹车处距障碍物320m。
【解析】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及回声测距离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弄清:①声音和汽车行驶的路程之和是鸣笛时汽车与障碍物距离的2倍; ②刹车处司机距障碍物的距离等于鸣笛时汽车与障碍物距离减去汽车行驶的距离。 司机鸣笛后,声音传到障碍物返回汽车时,汽车以20m/s的速度已经前行了2s,在这段时间内,声音和汽车行驶的路程之和是司机鸣笛时汽车与障碍物距离的2倍,根据速度公式求司机鸣笛时汽车与障碍物距离,再减去汽车行驶的距离就是刹车处司机距障碍物的距离。
如图所示为某女士的手指不小心碰到火焰后的缩手反应。请据图分析作答:
(1)“手碰到火焰后立即缩回”的反应是一种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叫做________;该反应是________(选填“生来就有”或“后天形成”)的。
(2)如果用“→”表示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请你试着将该反射弧补充完整: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效应器。
(3)手碰到火焰后立即缩回,在缩手后会感觉到疼痛,那么缩手和产生痛觉的中枢分别位于________和________内。
【答案】?(1)反射;生来就有;(2)神经中枢;传出神经;(3)脊髓;大脑皮层
【解析】(1)手碰到火焰后会出现迅速缩回,这种反应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叫做反射;完成该反射的神经结构叫反射弧,该反应是生来就有的,完成此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属于非条件反射。 (2)该缩手反射的传导途径是:[1]感受器→[2]传入神经→[3]神经中枢→[4]传出神经→[5]效应器。 (3)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能通过传入神经传到脊髓内的神经中枢,通过传出神经传到效应器,完成缩手反射。同时脊髓内的神经中枢还把神经冲动在经过脊髓的白质上行传到大脑皮层,形成痛觉。因此完成缩手反射和形成痛觉的神经中枢依次位于脊髓和大脑皮层。 故答案为:(1)反射;生来就有; (2)神经中枢;传出神经; (3)脊髓;大脑皮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