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溶液难点突破
考点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间的相互转换
1.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溶质必须是固体,溶剂必须是液体
B.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C.通过振荡、搅拌等方法可以增大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D.要从溶液中获得晶体,可以采用蒸发溶剂或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2.t℃时,欲使一接近饱和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分别采取下列措施:①降低温度,②升高温度,③加水,④加入足量的溶质。一定能达到目的的是( )
A.只有④ B.只有① C.①③ D.②④
3.下列有关饱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大
B.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任何饱和溶液升温后都会变成不饱和溶液
D.一定温度下,向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水后会变成不饱和溶液
4.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从一杯质量分数为10%的食盐溶液中倒出一半,余下的溶液质量分数为5%
B.某饱和溶液降温后析出晶体,此时它就变成不饱和溶液
C.向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加少量该物质,恒温下放置一定时间后,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
D.稀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浓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考点二:溶解度曲线的综合应用
5.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50℃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
B.50℃时,把50gA放入50g水中能形成75gA的饱和溶液
C.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
D.分别将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50℃将至20℃时,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B>C=A
6.甲、乙两种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且均为30g
B.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C.a1℃时,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3:7
D.将a2℃150g甲的饱和溶液降温到a1℃,有20g固体析出
7.如图为a、b、c三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t1℃时,a、b、c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约为21%
B.P点表示t2℃时,a、b的溶液是饱和状态,c的溶液是不饱和状态
C.t2℃时,a、b、c三种物质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a>b>c
D.100ga溶液从t2℃降温到t1℃时,析出晶体14g
8.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眭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甲与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
B.t2℃时,将质量相等的甲、乙、丙三种物质分别完全溶解配成饱和溶液,需加水质量最多的是甲
C.甲属于易溶物质
D.t2℃时,30g物质甲能溶解于50g水中形成80g溶液
9.右图表示M、N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对图示信息的描述正确的是
A.30℃时M的溶解度小于N的溶解度
B.P点表示t℃时M、N的溶解度相等
C.M、N都是难溶物质
D.阴影处各点对应的溶液(不包含曲线上的点)是M的不饱和溶液,N的饱和溶液
考点三: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及误差分析
10.配制10%NaCl溶液的过程中,导致溶液中 NaCl 质量分数小于 10%的可能原因是( )
①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②溶液配制前用少量水润湿烧杯
③在天平左盘称量氯化钠时,游码不在零位置就调节天平平衡,然后将游码移动 到读数
④盛装溶液的试剂瓶用蒸馏水润洗
⑤氯化钠晶体不纯.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 D.②③④⑤
11.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称量固体时,左盘放砝码,右盘放氯化钠
B.将配好的溶液倒入细口瓶中,盖紧瓶塞,并贴上标签
C.量取液体时,手持量筒,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D.称量固体时,发现指针向左偏,应该用镊子将游码向右移动直至天平平衡
考点四:溶液知识的综合运用
12.(1)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问题:
① 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
② t2℃时,将 45g 甲加入到 50g 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g;
③要使 t1℃时,接近饱和的乙溶液变成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____(写一种即可)。
④将 t2℃时丙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 t1℃,此时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者“不变”)。
(2)配置溶质质量分数为 12%的氯化钠溶液 60g,有以下操作。
①配置该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②在配置该溶液的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
③已知 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 36.0g,现在有 20℃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24%的氯化钠溶液,此时该溶液为________________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2020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溶液难点突破
考点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间的相互转换
1.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溶质必须是固体,溶剂必须是液体
B.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C.通过振荡、搅拌等方法可以增大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D.要从溶液中获得晶体,可以采用蒸发溶剂或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答案】D
【解析】
A、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故选项错误;
B、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和溶液的浓稀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能说同温下同种溶质在同种溶剂里,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故选项错误;
C、震荡、搅拌可以加快物质的溶解速度,不能改变溶解度,故选项错误;
D、获得晶体的常见方法:蒸发溶剂和冷却热饱和溶液,故选项正确。故选D。
2.t℃时,欲使一接近饱和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分别采取下列措施:①降低温度,②升高温度,③加水,④加入足量的溶质。一定能达到目的的是( )
A.只有④ B.只有① C.①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
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都可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降温可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升温可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①、对于溶解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升高温度,会使不饱和溶液仍不饱和;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升高温度可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故①不一定可行;
②、对于溶解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降低温度,会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升高温度不饱和溶液仍不饱和,故②不一定可行;
③、加水会使溶液更稀溶液一定不饱和,故③一定不可行;
④、向不饱和溶液中增加溶质,不饱和溶液继续溶解溶质而变成饱和溶液,故④一定可行。故选A。
3.下列有关饱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大
B.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任何饱和溶液升温后都会变成不饱和溶液
D.一定温度下,向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水后会变成不饱和溶液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对于同一溶液、同一温度饱和溶液的溶质量分数一定比不饱溶液的大,A错;.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还是饱和溶液,B错误; 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的饱和溶液升温后会有晶体出,还是饱和溶液,故C错误;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方法有入溶剂温(或降),故D确.
4.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从一杯质量分数为10%的食盐溶液中倒出一半,余下的溶液质量分数为5%
B.某饱和溶液降温后析出晶体,此时它就变成不饱和溶液
C.向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加少量该物质,恒温下放置一定时间后,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
D.稀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浓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答案】D
【解析】
A项,溶液具有均一性,在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相同,不会因为溶液倒出一半,而使溶液的质量分数减少,错误;
B项,溶液中有晶体析出说明该温度下得到的是饱和溶液,错误;
C项,溶液处于饱和状态,温度不变,溶质的溶解度不变,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会改变,错误;
D项,稀溶液、浓溶液与溶液是否饱和没有必然的联系,正确。
考点二:溶解度曲线的综合应用
5.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50℃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
B.50℃时,把50gA放入50g水中能形成75gA的饱和溶液
C.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
D.分别将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50℃将至20℃时,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B>C=A
【答案】D
【解析】
A、从图示看:50℃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选项A正确;
B、50℃时,把50 g A放入50 g水中能形成75 g A的饱和溶液,因为此时的溶解度是50克,选项B正确;
C、因为C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所以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选项C正确;
D、分别将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50℃将至20℃时,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B>A>C,因为降温时C的溶解度在增大,但是没有溶质增加,所以降温过程中C的质量分数不会改变,选项D不正确。故选D。
6.甲、乙两种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且均为30g
B.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C.a1℃时,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3:7
D.将a2℃150g甲的饱和溶液降温到a1℃,有20g固体析出
【答案】D
【解析】
A、由于没有确定温度,甲和乙的溶解度无法确定,错误;
B、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错误;
C、 a1℃时,乙的溶解度为30g,a1℃时,30g的乙与100g的水形成饱和溶液,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30g:100g=3:10,错误;
D、a2℃时,甲的溶解度为50 g,根据溶解度的意义可知,a2℃时,甲的150g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50g,溶剂的质量为100g, a1℃时,甲的溶解度为30 g,根据溶解度的意义可知,a1℃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30g的甲,将a2℃150g甲的饱和溶液降温到a1℃,溶剂的质量不变,析出晶体的质量=50g-30g=20g,正确。故选D。
7.如图为a、b、c三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t1℃时,a、b、c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约为21%
B.P点表示t2℃时,a、b的溶液是饱和状态,c的溶液是不饱和状态
C.t2℃时,a、b、c三种物质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a>b>c
D.100ga溶液从t2℃降温到t1℃时,析出晶体14g
【答案】A
【解析】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A、因为该温度下,它们有交点,溶解度相同,t1℃时,a、b、c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故选项正确;B、P点在ab曲线的下方,在c曲线的上方,则P点表示,t2℃时,表示a、b的不饱和溶液,c的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C、t2℃时,因为没有指明是饱和溶液,不能比较三种溶液的质量分数;故选项错误;D、没有说明该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不能确定析出固体的质量,故选项错误;故选:A。
8.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眭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甲与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
B.t2℃时,将质量相等的甲、乙、丙三种物质分别完全溶解配成饱和溶液,需加水质量最多的是甲
C.甲属于易溶物质
D.t2℃时,30g物质甲能溶解于50g水中形成80g溶液
【答案】C
【解析】
A、t1℃时,甲与丙两种物质的质量无法确定,故其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也无法确定,错误;B、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是甲>乙>丙,将质量相等的甲、乙、丙三种物质分别完全溶解配成饱和溶液,需加水质量最多的是丙,错误;C、甲的溶解度大于10,属于易溶物质,正确;D、t2℃时,甲的溶解度是5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50g甲物质,那么50g水中最多溶解25g甲物质,形成75g溶液,错误。故选C。
9.右图表示M、N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对图示信息的描述正确的是
A.30℃时M的溶解度小于N的溶解度
B.P点表示t℃时M、N的溶解度相等
C.M、N都是难溶物质
D.阴影处各点对应的溶液(不包含曲线上的点)是M的不饱和溶液,N的饱和溶液
【答案】B
【解析】
A、从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30℃时,M的溶解度大于N的溶解度,选项A错误;
B、在t℃时,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交于一点,说明两物质的溶解度在t℃时相等,选项B正确;
C、从图中可以看出20℃时,M、N的溶解度都大于10g,都是易溶物质,选项C错误;
D、由于阴影部分在M的溶解度曲线的上方,在N的溶解度曲线的下方,因此对于M来说为饱和溶液,对于N来说为不饱和溶液,选项D错误。故选B。
考点三: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及误差分析
10.配制10%NaCl溶液的过程中,导致溶液中 NaCl 质量分数小于 10%的可能原因是( )
①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②溶液配制前用少量水润湿烧杯
③在天平左盘称量氯化钠时,游码不在零位置就调节天平平衡,然后将游码移动 到读数
④盛装溶液的试剂瓶用蒸馏水润洗
⑤氯化钠晶体不纯.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 D.②③④⑤
【答案】A
【解析】
根据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来分析,当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时,原因有二:溶质质量偏小;溶剂质量偏大。
①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由于读数小于实际体积,因此导致所 量水的实际体积偏大,会导致溶液中 NaCl 质量分数小于 10%,故①正确;
②用来配制溶液的烧杯用少量蒸馏水润洗,润湿后的烧杯内残留有水,使配制溶
液时水的量偏大,会导致溶液中 NaCl 质量分数小于 10%,故②正确;
③在托盘天平的左盘称取氯化钠时,游码不在零位置就调节天平平衡,后将游码 移动得到读数,使读数中增加了开始游码所处位置质量,从而导致所得氯化钠质 量偏小,最终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③正确
④盛装溶液的试剂瓶用蒸馏水润洗,会使溶剂质量偏大,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故④正确;
⑤氯化钠晶体不纯,会使所得溶质质量中一部分为杂质质量,所得氯化钠质量偏 小,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⑤正确。
综上所述,①②③④⑤正确, 故选:A。
11.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称量固体时,左盘放砝码,右盘放氯化钠
B.将配好的溶液倒入细口瓶中,盖紧瓶塞,并贴上标签
C.量取液体时,手持量筒,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D.称量固体时,发现指针向左偏,应该用镊子将游码向右移动直至天平平衡
【答案】B
【解析】
A、称量固体药品的质量时要注意“左物右码”,错误;
B、溶于配制好后需要标明溶液的名称和溶质的质量分数,正确;
C、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应放在水平桌面上,错误;
D、定量称量固体质量时,指针向左偏,说明左盘重,应该减少药品质量直至天平平衡,错误。故选B。
考点四:溶液知识的综合运用
12.(1)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问题:
① 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
② t2℃时,将 45g 甲加入到 50g 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g;
③要使 t1℃时,接近饱和的乙溶液变成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____(写一种即可)。
④将 t2℃时丙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 t1℃,此时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者“不变”)。
(2)配置溶质质量分数为 12%的氯化钠溶液 60g,有以下操作。
①配置该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②在配置该溶液的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
③已知 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 36.0g,现在有 20℃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24%的氯化钠溶液,此时该溶液为________________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答案】甲>乙>丙 70g 增加溶质(或减少溶剂) 不变 CEABD 搅拌,加速氯化钠溶解 不饱和
【解析】
(1)①在溶解度曲线图上,横坐标是温度,纵坐标是溶解度。 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甲>乙>丙;
② t2℃时,甲的溶解度为40g,即在t2℃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40g甲,将 45g 甲加入到 50g 水中,充分溶解,能溶解20g的甲,所得溶液的质量为70g;
③饱和溶液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物质的溶液叫该物质的饱和溶液,反之为不饱和溶液。要使 t1℃时,接近饱和的乙溶液变成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增加溶质(或减少溶剂);
④将 t2℃时丙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 t1℃,丙的溶解度变大,溶质、溶剂的量都不变,此时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2)①配制溶液的正确操作步骤为计算、称量、溶解、装瓶存放,所以操作顺序为:CEABD;
②在配制该溶液的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搅拌,加速氯化钠溶解;
③已知 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 36.0g, 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24%,24%的氯化钠溶液,为不饱和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