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明确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和以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理解西部地区从东向西自然景观的变化规律,并初步探讨其形成原因。
2.明确西部地区是一个以干旱为主要自然特征的地区,干旱的气候与地形、植被、河流的相互关系以及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认识到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
3.明确西北地区分布的我国主要牧区。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确定范围、概括位置特点、分析归纳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及相关的分析思维能力。
2. 引导学生分析区域内各要素的相互联系,认识人地关系的整体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西北地区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的优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边疆的思想感情。
2.结合西北地区丰富能源、资源的学习,了解我国开发大西北的战略目标,激发开发西部的雄心壮志。
重点难点
重点
1.了解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以及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西北地区的畜牧业和灌溉农业。
难点
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的变化规律及原因。
第1课时 草原和荒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多媒体投放课本图5.5“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与同学们一块儿复习四大区域划分界线及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
[教师引导]今天,让我们来一起了解西北地区的特点。
[板书]第八章 西北地区
第一节 自然特征
二、自主学习,感受新知
地理学案导学部分。
三、合作探究,理解新知
[课件展示]多媒体投放课本图8.3:西北地区的地形。
[教师引导]布置学生从图中找出本区的主要地形及位置,然后提问:西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在哪里?
西北地区:主要地形 高原——内蒙古高原
盆地 准噶尔盆地
塔里木盆地
[小结]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主要是内蒙古高原,西部高山和盆地相间分布。
西北地区主要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位置上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祁连山、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
[引导]大家已经知道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那么来自海洋的水汽容易到达这里吗?(很难)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显示中国地形图,用亮线分别显示中国主要东西方向的山脉)
[活动]学生讨论:这样的走向对来自海洋的东南湿润气流有何影响?
[小结]深居内陆,距海遥远的地理位置加上东西向山脉对气流的阻挡,使湿润的海洋气流很难到达这里。
[板书]
地理位置:身居内陆,距海遥远
山脉对湿润气流的阻挡
[活动]学生讨论问题:(大屏幕显示)
1.这里的降水情况如何?(稀少)
2.气候有何特点?(干旱为主,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3.河流分布多少?(河流稀少)
4.河流多为内流河还是外流河?(内流河。教师提示、点拨学生从气候、地形方面找原因)
(3、4两题目要通过大屏幕显示中国河流分布图,把推理结果在现实中得到印证)
[板书]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河流稀少,多内流河。
[承转]我们知道本区降水稀少,所以气候干旱,那么本区各地干旱程度一样吗?
学生看图、思考,教师点拨:降水有东西差异(东部多,西部少),干旱程度也应是西部较东部地区更为干燥。
植物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水分,降水的东西差异,会导致植被差异吗?
[课件展示]播放录像片段:(有画面,有解说)
1.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景观。
2.荒漠草原景观。
3.荒漠景观——我国面积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活动]看完后,教师简单介绍水分与景观的联系。完成第73页活动题。
[板书]
西部盆地 东部高原
荒漠 荒漠草原 草原
四、深化练习,巩固新知
地理学案习题部分。
五、课堂小结,梳理新知
(师生一起复习总结)
提问:回答:
1.本区地理位置?深居内陆,距海遥远。
2.东西方向山脉?对湿润气流的阻挡。
3.结果呢?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4.特征包括?降水稀少。河流稀少,多内流河。
5.东西向降水差异使本区自然景观出现什么差异?
由东向西由草原过渡到荒漠。
[活动与探究]
通过各种媒体,调查、了解西北地区与北方、南方地区自然特征方面较为具体的差异。
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兴趣,将学生置于探索者的位置,鼓励学生探究地理问题,同时在论证过程中变“生硬零散”为“生动一体”,贯通了全文的知识体系,使学生认识深刻。
第2课时 牧区和灌溉农业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干旱是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突出特征。干旱缺水直接影响到西北地区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农业生产作为人类最基本的一种生产活动,以种植农作物为基本劳动,而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充足的水源。在西北地区干旱缺水的条件下,农牧业又有什么特色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西北地区的农牧业发展。
[板书]牧区和灌溉农业区
二、自主学习,感受新知
地理学案导学部分。
三、合作探究,理解新知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图8.5,找出西北地区主要的牧区和畜种的分布情况。
学生归纳交流:
主要牧区有新疆牧区、内蒙古牧区。
分布特点是贺兰山以东地区降水较多,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分布有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等大型优质草场;贺兰山以西地区降水较少,地表多戈壁、沙漠,在降水较多的山地分布有高山草场。
主要畜种有三河马、三河牛、宁夏滩羊、阿拉善骆驼、新疆细毛羊、伊犁马等。
[板书]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教师引导]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西北干旱缺水,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降水仅200mm以下,个别地区甚至不足50mm,这就意味着靠天然降水根本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因此,西北地区的农业主要分布在有河水、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灌溉的地区,发展了特色鲜明的灌溉农业。
[活动]请同学们读图8.7,找出西北灌溉农业区的分布图。
[小结]在甘肃河西走廊、新疆高山山麓的绿洲,利用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发展农业,发展成了粮棉瓜果之乡。
在宁夏平原、内蒙古河套平原,引黄河水灌溉发展农业,被誉为“塞上江南”。
[活动]请大家阅读76页课文及图8.8——8.12,分析讨论完成以下问题:
(1)新疆的特色农产品有哪些?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2)“坎儿井”是一项什么工程?与当地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3)在新疆及中国西北内陆的其他省区普遍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人口与水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你认为应怎样合理开发水资源?
学生读书、分析、讨论。
提问,学生回答。(略)
[总结]新疆的特色农产品主要有棉花、甜菜、多种水果。
新疆的瓜果特别甜,色彩也特鲜艳,这是因为新疆夏季热量充足,由于空气中云量少,降水少,白天光照强烈,利于瓜果着色,同时白天光合作用强,可以积累大量糖分。而夜晚降温很快,气温低,农作物的呼吸作用弱,也减少了对白天积累糖分的消耗,因此,由于昼夜温差大,新疆的瓜果特别甜。同理,由于光热资源充足,降水稀少而有比较稳定的灌溉水源,新疆成为我国重要的长绒棉产区。
稳定的灌溉水源得益于新疆一种古老的引水工程——坎儿井。坎儿井中的水来自山麓地下水富集地带。
在山麓地带,由于有高山冰雪融水的下渗,形成地下水富集地带,睿智的新疆人民从山麓开始,顺着倾斜的地势先开凿竖井,然后利用竖井不断疏通开凿了地下暗渠,将汩汩清泉引向盆地的边缘,维持着绿洲的生存。由于水渠在地表以下,因此有效避免了因气候干旱而引起的大量蒸发,充分而有效地利用了有限的水资源,使新疆人民得以在这广袤的沙漠边缘繁衍生息。但目前新疆乃至整个西北地区都因为缺水而陷入了生存和发展的困境。面对现实,我们应从生产和生活两方面入手,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缓解人水矛盾。(1)提高现有水资源利用率。如采用先进的灌溉方式:喷灌、滴灌等发展节水型农业。(2)减少水污染以及污水的治理再利用。(3)节约每一滴水。如日常生活中洗衣水可冲马桶、洗拖布;淘米水可以浇花等。
四、深化练习,巩固新知
地理学案习题部分。
五、课堂小结,梳理新知
西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和灌溉农业区。其中新疆发展农业既有有利条件,又有不利条件。有利条件是夏季气温高,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有高山冰雪融水和黄河水作为灌溉水源;修建了坎儿井等引水工程。
不利条件是天然降水少,气候干旱等。
[探究与拓展]
探究坎儿井成因,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教学反思
我在本节课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自主学习贯穿学习的整个过程,给学生提供自主建构的时间和空间,以遵循学生认知和发展规律的“学进去”“讲出来”作为学生学习要求和学习方式,用尊重、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学进来,讲出去。多媒体直接直观反映当地自然风情,人文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