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 2.4~-2.6)B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 2.4~-2.6)B卷(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3-11 09:21:22

文档简介

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 2.4~-2.6)B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分)
如图的四种现象中,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

A. 日全食现象 B. 人照镜子 C. 树在水里的倒影 D. 用放大镜看书
潜入水中工作的潜水员看见岸上树梢位置变高了。如下图所示的四幅光路图中,哪一幅图能正确说明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
A. B. C. D.
如图所示,筷子斜插入盛有水的碗中,我们看到筷子在水中的部分发生向上弯折的情况。在图中,能正确解释产生这一现象原因的光路图是( )
A. ?B. C. D.
关于光现象的描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甲图:白纸上出现的光斑是太阳的虚像 B. 乙图:白光被三棱镜分解成彩色光带是光的折射现象 C. 丙图:湖中月亮的倒影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D. 丁图:筷子在水中向上偏折说明水中的折射角大于空气中的入射角
下列关于不可见光应用的论述中,错误的是( )
A. 电视机的遥控器发出的是红外线 B. 红外夜视仪能感应红外线 C. 我们看见验钞机发出紫色的光,那就是紫外线 D. 臭氧层能大量地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命
如图所示,只含黄光和紫光的复色光束PO,沿半径方向射入空气中的玻璃半圆柱后,如果只被分成OA和OC两光束沿图示方向射出,则( )
A. OA为黄光,OB为紫光 B. OA为紫光,OC为黄光 C. OA为黄光,OC为复色光 D. OA为黄光,OB为复色光
用手机摄像头扫描二维码可快速登录、访问,当手机扫描二维码时( )
A. 手机上所成的像是虚像 B. 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 C. 二维码是光源 D. 二维码位于摄像头的一倍焦距以内才能成清晰的像
有关声音和光的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图书阅览室内的絮絮细语是噪声 B. 在晚上,月亮是光源 C. 白光是最单纯的光 D. 红外线是红色的
一个点光源S通过平面镜成像,如图所示。若光源不动,平面镜以速度v沿OS方向向光源平移,镜面与OS方向之间的夹角为30°,则光源的像S′将( )
A. 以速度v平行于OS向右运动 B. 以速度v垂直于OS向下运动 C. 以速度3v沿S′、S连线向S运动 D. 以速度v沿S′、S连线向S运动
教室黑板用久部分变光滑,如图所示,阴影为黑板光滑处。当太阳光从右侧窗户射入时,最有可能因反光看不清黑板光滑处字的位置是( )
第一组前排 B. 第二组前排
第三组前排 D. 第四组前排
某校新建成一个喷水池,在池底的中央安装一只射灯。池内无水时,射灯发出的一束光照在池壁上,在S点形成一个亮斑,如图所示。往池内注水,水面升至a位置时,站在池旁的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P点;如果水面升至b位置时,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Q点,则( )
A. P点在S点的上方,Q点在S点的上方 B. 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上方 C. P点在S点的上方,Q点在S点的下方 D. 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下方
科学研究常用很多方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用光线来描述光的传播,这属于模型法 B. ?研究平面镜成像时用两个相同的蜡烛,这用了等效替代法 C. ?研究种子萌发条件时,用了控制变量法 D. ?树弯知“风”,用了放大法
如图1所示是十字路口处安装的监控摄像头,图2中A、B是同一辆汽车经过十字路口时,监控摄像头先后拍下的两张照片。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 监控摄像头工作原理与投影仪相同 B. 摄像头的镜头拍摄的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C. 由照片A、B可以看出汽车是迎着摄像头方向行驶 D. 照片中几乎看不见车内的人,但车的外表却很清晰,因为车是光源
司机对信号灯的关注是行车安全的重要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如果信号灯过暗,司机眼睛的瞳孔将变小 B. 信号灯光线进入眼球的顺序是: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 C. 司机如果是近视眼,可配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D. 视觉的形成部位是视网膜
如图为某正方体中心位于主光轴2倍焦距处,所经凸透镜成像后,成像正确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凸透镜成像实验中,移动物体到某位置时,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缩小的像,则下列能成立的是:①如果将物体靠近凸透镜,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必须远离凸透镜,且光屏移动距离先大于后小于物体移动距离;②同时移动物体与光屏,且移动距离相同,有可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缩小的像;③换用焦距较小的凸透镜后,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如果只移动光屏,光屏必须靠近凸透镜;④保持物体和光屏位置不变,移动凸透镜,一定可以在光屏上得到另一个清晰的像。( )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③④
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烛焰放在凸透镜前某一处,在另一侧离凸透镜20 cm的光屏上得到一倒立、缩小的实像,则此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 8 cm B. 17 cm C. 20 cm D. 23 cm
小明在某商场买鞋,他选一新鞋在竖直的“试鞋镜”前试穿,如图所示,但在镜中他看不到自己穿着的新鞋的像。为了看到新鞋的像,则他该( )
A. 使身体离镜子近一些 B. 使身体离镜子远一些 C. 把穿着新鞋的脚抬高 D. 弯腰或下蹲
为避免司机低头观察汽车仪表、忽略路况造成事故,厂商开发出抬头显示器:汽车仪表安装在驾驶台上、显示面水平朝上,可机平视,借助透明挡风玻璃看到竖直的仪表显示的像,如图示时刻,司机平视就能看到车速数为“90”等行车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此时仪表上直接显示出的速度数信息是“06” B. 司机能看清仪表的信息是由于玻璃对光实现了漫反射 C. “路面情况能被车内人看到”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D. 挡风玻璃必须与水平面垂直安装
下列叙述中用到了与图所示的物理规律相同的是()
A. 水中“倒影” B. 雨后彩虹 C. 立杆见影 D. 凿壁偷光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20分)
为了探究太阳光的颜色,小明同学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
(1)按图甲所示进行实验,在光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颜色依次是_________。这个现象说明:______。
(2)在上述实验过程中发现,若在三棱镜与光屏之间插入一块红玻璃,发现光屏上只有红色光,其他地方是暗的,如图乙所示。这一现象说明:___________。
(3)在第(1)步的基础上,在白屏上蒙一张绿纸,发现屏上只有被绿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其他地方是暗的,如图丙所示。这一现象又可以说明:___________。
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在白色光屏上形成一条七彩光带,如图
甲所示。若在整个白屏上贴一张红纸(图乙),则光屏上将出现红色和_________色。将一支温度计的玻璃泡涂黑后,放在红光的外侧,过一会儿,发现温度计的示数将_________(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如图,吸滤瓶中有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溶液,相混前调好天平,静止
后,灯光经平面镜反射后,射到天花板的A点(做好标记)。
(1)药液混合后,反射光线将会射到天花板的________ 点(选填A、B或C);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________ 。
(2)科学研究中常常会用到“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微小放大法”、“类比法”等研究方法,本实验主要运用了上述方法中的_________? 法。
检查视力的时候,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被测者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的像(如图所示)。
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_________m
(1)近两年支付宝开启扫二维码可以领现金红包活动,通过智能手机的摄像头
扫描二维码(如图甲)便可领取现金红包,手机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二维码到摄像头的距离应满足 ??????????的条件。
(2)如图乙所示,蜡烛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将光屏移至刻度线10 cm处,蜡烛向 ??????????(选填“远离”或“靠近”)透镜的方向移动,光屏上能再次成清晰的像,保持透镜位置不变,仅将蜡烛和光屏位置交换,光屏上可观察到倒立 ??????????的实像。
有些科学现象因为微小而不容易观察和测量,因此观察时需要将微小的变化或者微小量进行放
大。“放大法”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1)常用体温计的刻度部分为三棱柱体,横截面如图甲,其正面呈圆弧形,这样就可看清体温计内极细的水银柱,以便读数。这是因为圆弧形玻璃的作用相当于一个___________镜,使我们能看到水银柱放大的___________(填“实”或“虚”)
像。 ?(2)图乙是一种显示微小形变的装置。使用方法如下:在桌子上放两个平面镜M和N,让一束光发生如图的传播,最后射到刻度尺P上。当桌面有微小形变发生时,光点就会在刻度尺上出现明显的移动。该装置利用了光的___________原理,当在箭头所指处用力向下压桌面时,刻度尺上光点将会向___________(填“上”或“下”)移动。
有一种液面微变监视器,基本结构原理如图所示:光发射器始终以一定角度向被监视的液面发射
一细束光;光束经液面反射,其反射光被水平放置的平面光电转换器接收;光电转换器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并通过显示器显示出来。若反射到光电转换器接收平面上的光点从S1点移向S2点,则表明被监视的液面是 ? ? ??(选填“上升”或“下降”);当液面升降高度一定时,接收平面上的光点S1和S2之间的距离与接收平面到液面的距离有没有关系? ? ? ? ??。(选填“有”或“没有”)。若图中长方体储水容器的底面积为8m2,光束发射器发出的光与水平面成45°角,则当S1向左移动20cm时,容器中的水的质量改变了 ? ? ? ??kg。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6分)
在利用光具座技术进行凸透镜成像实验中
(1)如图所示,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图可知凸透镜对光线具有??????????的作用,该凸透镜的焦距是??????????cm.
(2)在凸透镜成像实验测量物距和像距的过程中, ??????????(选填物距或像距)的测量误差较大,原因是??????????。
2019年6月6日是第24个全国“爱眼日”,今年主题是“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健康,让他们拥有一
个光明的未来”。为普及科学用眼,预防各种眼科疾病,提高青少年眼健康水平,学校定期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眼科检查。小科希望通过自制的水凸透镜来模拟晶状体探究“眼睛的成像规律”。 ? (1)小科将蜡烛、水凸透镜和光屏安装至如图所示位置,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则这个像是一个 _____________的实像(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
(2)在如图所示实验场景下,小科把自己的眼镜给水凸透镜“戴上”,当从水凸透镜中抽出适量的水后,他发现像再次变清晰了,由此判断小科戴的是_____________眼镜(选填“近视”或“远视”)。小科这种情况,还可通过角膜塑形镜,改变厚度均匀的透明眼角膜弧度,实现视力的矫正,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小科的眼角膜应该呈现哪种形态?_____________
(3)小科经过进一步的思考,觉得透镜对光的偏折能力可能与液体的种类有关。于是利用以上装置,保持透镜的凸起程度不变,先后在透镜中注入酒精和煤油,观察光线经不同液体透镜折射后的偏折程度,在此探究过程中保持液体透镜的凸起程度相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4)若要用此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除了把水凸透镜换成薄玻璃板外,还需将光屏换成_____________。
小明在探究“物距和物高一定时,物体经小孔所成像的高度和像距的关系”时,所用的实验器材有:
用发光二极管做成的物体、有小孔的方纸板、用半透明塑料膜做成的屏、量程为0~30cm的直尺。实验装置的示意图如图所示。
(1)该实验应该在较________(填“亮”或“暗”)的环境下进行。
(2)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请在方格纸上画出像高与像距的关系图像。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物距u/cm
相同
物高h1/cm
相同
像距v/cm
4.0
8.0
12.0
16.0
20.0
24.0
像高h2/cm
2.0
4.1
6.0
8.0
9.9
12.0

(3)根据图像,得出的探究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另一名同学在做实验时,更换了部分实验器材,其实验装置的示意图如图所示。外筒(足够长)用不透明的材料制成,左端开有小孔;内筒(内径约14cm)的筒壁用不透明的材料制成,左端用半透明塑料膜做屏,并可以在外筒中自由地拉出或推入,其他器材不变。和小明使用的装置相比较,请说出该同学用这样的装置做实验的好处和不足(各写一条即可)。
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解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4分)
请按照题目要求作图:
(1)图A中的S为一个发光点,它发出的光被遮光板MN遮挡后,在地面上留下了影子。请你画出形成影子的完整光路图。
(2)图B中的P为人的眼睛,他通过墙上的孔AB,可以看见右侧多大的范围?请你作图表示。
通过如图探究,我们对太阳光有了更多的了解。
(1)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在光屏上呈现彩色光带,这说明_____________。
(2)如果光屏上的彩色光带区分不明显,可以适当__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光屏与三棱镜间的距离。
(3)光屏上A、B是彩色光带边缘的色光,其中B为_________光,用温度计测试不同区域内光的热效应时,为了使示数变化更明显,改进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图甲是人正常眼球解剖图。
(1)在离眼球前较远处放置一支图乙蜡烛,则在视网膜上可成一个清晰的烛焰的像。这个像是图丙中的 ___________ (选字母)。
(2)眼球中视网膜能感受光刺激,产生神经冲动,视网膜相当于反射弧组成部分中的__。
(3) 每年6月6日是全国“爱眼日”,今年“爱眼日”的主题是“目”浴阳光,预防近视。丁图是王同学眼的成像示意图。他想通过激光烧蚀厚度均匀的透明眼角膜,使之改变形状,实现视力矫正。手术后的眼角膜形状应为戊图中的 _____ _______.
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 2.4~-2.6)B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分)
如图的四种现象中,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

A. 日全食现象 B. 人照镜子 C. 树在水里的倒影 D. 用放大镜看书
【答案】D
【解析】A.日全食现象是光的直线传播,不符合题意;
B.人照镜子是光的反射现象,不符合题意;
C.树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不符合题意;
D.用放大镜看书运用的光的折射现象,符合题意。
故选D。
潜入水中工作的潜水员看见岸上树梢位置变高了。如下图所示的四幅光路图中,哪一幅图能正确说明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
A. B. C. D.
【答案】C
【解析】潜水员看岸上的树梢,所以入射光线应该来自岸上,故B、D不符合题意; 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故A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如图所示,筷子斜插入盛有水的碗中,我们看到筷子在水中的部分发生向上弯折的情况。在图中,能正确解释产生这一现象原因的光路图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筷子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在水与空气的交界面上发生折射,进入空气中的折射光线向水面偏折,位置降低,而我们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我们看到的筷子位置在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像的位置比实际位置偏高,看起来筷子向上弯折;A、B选项中,光的传播方向错误,D选项中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应该是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而图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了,故D错误,只有选项C正确。
故选C。
关于光现象的描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甲图:白纸上出现的光斑是太阳的虚像 B. 乙图:白光被三棱镜分解成彩色光带是光的折射现象 C. 丙图:湖中月亮的倒影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D. 丁图:筷子在水中向上偏折说明水中的折射角大于空气中的入射角
【答案】B
【解析】A.树荫下圆形的光斑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太阳的实像,故A错误; B.太阳光经三棱镜后在光屏上的彩色光带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B正确; C.湖中月亮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故C错误; D.放在水的铅笔发生“弯折”,是折射现象,筷子在水中向上偏折说明水中的折射角小于空气中的入射角,故D错误。 故选B。
下列关于不可见光应用的论述中,错误的是( )
A. 电视机的遥控器发出的是红外线 B. 红外夜视仪能感应红外线 C. 我们看见验钞机发出紫色的光,那就是紫外线 D. 臭氧层能大量地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命
【答案】C
【解析】A. 红外线可以进行遥控制成电视,故A正确;
B. 红外线的热作用比较强制成热谱仪、红外线夜视仪等,故B正确;
C. 紫外线和红外线都不是可见光,我们眼睛是看不到的,故C错误;
D. 臭氧是大气层中淡蓝色、具有腥臭味的一种气体,它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故D正确;
故选C。
如图所示,只含黄光和紫光的复色光束PO,沿半径方向射入空气中的玻璃半圆柱后,如果只被分成OA和OC两光束沿图示方向射出,则( )
A. OA为黄光,OB为紫光 B. OA为紫光,OC为黄光 C. OA为黄光,OC为复色光 D. OA为黄光,OB为复色光
【答案】D
【解析】根据知,折射率越大,临界角越小,黄光的折射率比紫光的小,所以黄光的临界角比紫光的大;
由图知,在O点紫光发生全反射,而黄光发生了折射,也有反射,所以OA为黄光,OB为复色光,故D正确。
故选D。
用手机摄像头扫描二维码可快速登录、访问,当手机扫描二维码时( )
A. 手机上所成的像是虚像 B. 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 C. 二维码是光源 D. 二维码位于摄像头的一倍焦距以内才能成清晰的像
【答案】B
【解析】AB.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故A错误,B正确;
C.二维码本身不发光,不是光源,故C错误;
D.照相机是利用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实像的规律制成的,因此,“扫入”二维码时镜头和二维码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故D错误。 故选B。
有关声音和光的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图书阅览室内的絮絮细语是噪声 B. 在晚上,月亮是光源 C. 白光是最单纯的光 D. 红外线是红色的
【答案】A
【解析】A.噪声是对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起不良影响的声音,图书阅览室内的絮絮细语影响别人看书,是噪声,故A正确;
B.月亮是不发光的,不是光源,故B错误;
C.白光是七种颜色的色光组合在一起的,不是最单纯的光,故C错误;
D.红外线没有颜色,故D错误。
?故选A。
一个点光源S通过平面镜成像,如图所示。若光源不动,平面镜以速度v沿OS方向向光源平移,镜面与OS方向之间的夹角为30°,则光源的像S′将( )
A. 以速度v平行于OS向右运动 B. 以速度v垂直于OS向下运动 C. 以速度3v沿S′、S连线向S运动 D. 以速度v沿S′、S连线向S运动
【答案】D
【解析】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S的像S′,将平面镜的运动分解为沿镜面的匀速运动和垂直于镜面的匀速运动;?; ??; 当平面镜沿镜面以v1的速度运动时,S′的位置不变;当平面镜垂直于镜面以v2的速度靠近S时,由平面镜成像特点知,像S′以(即等于v)的速度靠近S。 答案:D。
教室黑板用久部分变光滑,如图所示,阴影为黑板光滑处。当太阳光从右侧窗户射入时,最有可能因反光看不清黑板光滑处字的位置是( )
第一组前排 B. 第二组前排
C. 第三组前排 D. 第四组前排
【答案】B
【解析】 在光的反射现象中,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黑板反光是因为黑板发生了镜面反射,黑板反射的光线比粉笔字反射的光线强,使人无法看清黑板上的字。当太阳光从右侧窗户射入时,最有可能因反光看不清黑板光滑处字的位置是第二组前排,综上所述B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B。
某校新建成一个喷水池,在池底的中央安装一只射灯。池内无水时,射灯发出的一束光照在池壁上,在S点形成一个亮斑,如图所示。往池内注水,水面升至a位置时,站在池旁的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P点;如果水面升至b位置时,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Q点,则( )
A. P点在S点的上方,Q点在S点的上方 B. 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上方 C. P点在S点的上方,Q点在S点的下方 D. 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下方
【答案】B
【解析】(1)往池内注水,水面升至a位置时,发生折射,根据折射定律,P点如下图所示: (2)水面上升至b位置时,光线先在水池壁反射,再折射出水面,根据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Q点如下图所示: 通过画图可知: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上方。 故选B。
科学研究常用很多方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用光线来描述光的传播,这属于模型法 B. ?研究平面镜成像时用两个相同的蜡烛,这用了等效替代法 C. ?研究种子萌发条件时,用了控制变量法 D. ?树弯知“风”,用了放大法
【答案】D
【解析】A. 光的传播特点不容易观察,利用实际不存在的惯性说明光的传播规律,采用的是模型法。故A正确; B.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利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验证物与像的大小相同,采用的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 种子的萌发与多个因素有关,研究影响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中,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故C正确; D. 树弯知“风”,运用了转换法,故D错误。 本题选择错误的,故选D。
如图1所示是十字路口处安装的监控摄像头,图2中A、B是同一辆汽车经过十字路口时,监控摄像头先后拍下的两张照片。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 监控摄像头工作原理与投影仪相同 B. 摄像头的镜头拍摄的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C. 由照片A、B可以看出汽车是迎着摄像头方向行驶 D. 照片中几乎看不见车内的人,但车的外表却很清晰,因为车是光源
【答案】C
【解析】A.摄像头成像的原理与照相机原理相同,故A错误。 B.当U>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错误。 C.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U>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汽车的像越来越大,物距越来越小,所以汽车是迎着摄像头方向行驶,故C正确。 D.观察照片可以发现,几乎看不见车内的人,是因为车内的人反射的光很弱,摄像头几乎无法成像,故D错误。 ?故选C。
司机对信号灯的关注是行车安全的重要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如果信号灯过暗,司机眼睛的瞳孔将变小 B. 信号灯光线进入眼球的顺序是: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 C. 司机如果是近视眼,可配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D. 视觉的形成部位是视网膜
【答案】B
【解析】A.光线由亮变暗,瞳孔扩大,光线由暗变亮,瞳孔缩小,因此如果信号灯过暗,司机眼睛的瞳孔将变大而不是变小,A错误; B.信号灯的光线,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并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最终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像。B正确; C.近视眼应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C错误; ?D.形成信号图象和视觉的部位分别是视网膜和视觉中枢,D错误。 故选B。
如图为某正方体中心位于主光轴2倍焦距处,所经凸透镜成像后,成像正确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正方体中心位于2倍焦距处,中心的左侧部分位于2倍焦距外,这部分经透镜后,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右侧部分位于2倍焦距内,经透镜后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只有乙图成像正确。 ?故选B。
凸透镜成像实验中,移动物体到某位置时,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缩小的像,则下列能成立的是:①如果将物体靠近凸透镜,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必须远离凸透镜,且光屏移动距离先大于后小于物体移动距离;②同时移动物体与光屏,且移动距离相同,有可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缩小的像;③换用焦距较小的凸透镜后,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如果只移动光屏,光屏必须靠近凸透镜;④保持物体和光屏位置不变,移动凸透镜,一定可以在光屏上得到另一个清晰的像。( )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①.物体靠近透镜即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光屏应远离透镜,当u>2f时光屏移动距离小于物体移动距离,当f时光屏移动距离大于物体移动距离,所以光屏移动距离是先小于后大于物体移动距离,故①错误; ②.物体要成倒立、缩小、实像时物体移动距离应该大于光屏移动距离,故②错误; ③.换用焦距更小的透镜,像会更前面会聚,所以光屏必须靠近凸透镜,故③正确; ④.根据光路可逆,保持物体和光屏位置不变,移动凸透镜,可以光屏上在成一个倒立、放大、实像,同时物距刚好是原来的像距,像距刚好是原来物距,故④正确。 故选D。
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烛焰放在凸透镜前某一处,在另一侧离凸透镜20 cm的光屏上得到一倒立、缩小的实像,则此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 8 cm B. 17 cm C. 20 cm D. 23 cm
【答案】B
【解析】C.把蜡烛放在距离凸透镜一侧,在另一侧距凸透镜中心30cm处的光屏上观察到倒立、缩小的清晰的像,则2f>30cm>f,则f<10cm,故C符合题意。 AB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三项不符合题意要求,故排除ABD。 ?故选C。
小明在某商场买鞋,他选一新鞋在竖直的“试鞋镜”前试穿,如图所示,但在镜中他看不到自己穿着的新鞋的像。为了看到新鞋的像,则他该( )
A. 使身体离镜子近一些 B. 使身体离镜子远一些 C. 把穿着新鞋的脚抬高 D. 弯腰或下蹲
【答案】D
【解析】根据图示,要想看到镜中的新鞋,就要使眼睛看到新鞋成的像; 鞋子反射的光线经过平面镜反射后必须能进入人的眼中,由图可以看出: 弯腰、下蹲,可以看到镜中的鞋,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为避免司机低头观察汽车仪表、忽略路况造成事故,厂商开发出抬头显示器:汽车仪表安装在驾驶台上、显示面水平朝上,可机平视,借助透明挡风玻璃看到竖直的仪表显示的像,如图示时刻,司机平视就能看到车速数为“90”等行车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此时仪表上直接显示出的速度数信息是“06” B. 司机能看清仪表的信息是由于玻璃对光实现了漫反射 C. “路面情况能被车内人看到”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D. 挡风玻璃必须与水平面垂直安装
【答案】C
【解析】A.借助透明挡风玻璃看到竖直的仪表显示的像,可以看到车速数为“90”等行车信息。故A错误; B.像的形成是光的反射,已修改司机能看清仪表的信息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故B错误; C.“路面情况能被车内人看到”光线是由空气通过玻璃再到空气,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C正确; D.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物体与像关于平面镜对称,倾斜安装时,形成的像在车的前上方,故不会影响司机的视线。故D错误; 故选C。
下列叙述中用到了与图所示的物理规律相同的是()
A. 水中“倒影” B. 雨后彩虹 C. 立杆见影 D. 凿壁偷光
【答案】B
【解析】 A.水中“倒影”,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雨后彩虹彩虹是太阳光传播中被空中水滴色散而产生的,故B符合题意; C.立杆见影是光的直线传播,故C不符合题意; D.凿壁偷光是光的直线传播,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20分)
为了探究太阳光的颜色,小明同学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
(1)按图甲所示进行实验,在光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颜色依次是_________。这个现象说明:______。
(2)在上述实验过程中发现,若在三棱镜与光屏之间插入一块红玻璃,发现光屏上只有红色光,其他地方是暗的,如图乙所示。这一现象说明:___________。
(3)在第(1)步的基础上,在白屏上蒙一张绿纸,发现屏上只有被绿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其他地方是暗的,如图丙所示。这一现象又可以说明:___________。
【答案】(1)红、橙、黄、绿、蓝,靛、紫? 白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红色透明物体只能透过红色光 (3)绿色不透明物体只能反射绿色光
【解析】 (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会在白光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颜色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说明太阳光是复合光,包括各种颜色的光; (2)有色的透明物体只能透过与它颜色相同的光,红色的玻璃只能透过红色的光,故白屏呈现红色; ?(3)有色不透明物体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所以屏上只有被绿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其他地方是暗的。 故答案为:(1)红、橙、黄、绿、蓝,靛、紫? 白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2)红色透明物体只能透过红色光(3)绿色不透明物体只能反射绿色光。
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在白色光屏上形成一条七彩光带,如图
甲所示。若在整个白屏上贴一张红纸(图乙),则光屏上将出现红色和_________色。将一支温度计的玻璃泡涂黑后,放在红光的外侧,过一会儿,发现温度计的示数将_________(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答案】?黑;升高.
【解析】 (1)在在整个白屏上贴一张红纸,当在七种颜色的光的照射下,红纸只反射红光,其他颜色的光被吸收,所以则光屏上将出现红色和黑色; (2)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在光屏上会出现七种颜色的光;在红光上边,会存在红外线,人看不到红外线.经过红外线照射后,由于红外线具有热效应,所以温度计的示数会升高. ?故答案为:黑;升高.
如图,吸滤瓶中有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溶液,相混前调好天平,静止
后,灯光经平面镜反射后,射到天花板的A点(做好标记)。
(1)药液混合后,反射光线将会射到天花板的________ 点(选填A、B或C);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________ 。
(2)科学研究中常常会用到“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微小放大法”、“类比法”等研究方法,本实验主要运用了上述方法中的_________? 法。
【答案】(1)B;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使气球变大,浮力增大,天平向右倾,所以光斑右移;(2)微小放大法
【解析】 (1)在实验过程中发生的反应是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使气球变大,浮力增大,天平向右倾,所以光斑右移,则反射光射到天花板的B点; (2)本实验主要运用了微小放大法。 故答案为:(1)B;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使气球变大,浮力增大,天平向右倾,所以光斑右移;(2)微小放大法。
检查视力的时候,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被测者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的像(如图所示)。
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_________m
【答案】4.6
【解析】 由图示可知,视力表与平面镜之间的距离为2.5m,被测者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0.4m,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物体与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得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2.5m+2.5m=5m,则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5m-0.4m=4.6m。 故答案为:?4.6
(1)近两年支付宝开启扫二维码可以领现金红包活动,通过智能手机的摄像头
扫描二维码(如图甲)便可领取现金红包,手机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二维码到摄像头的距离应满足 ??????????的条件。
(2)如图乙所示,蜡烛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将光屏移至刻度线10 cm处,蜡烛向 ??????????(选填“远离”或“靠近”)透镜的方向移动,光屏上能再次成清晰的像,保持透镜位置不变,仅将蜡烛和光屏位置交换,光屏上可观察到倒立 ??????????的实像。
【答案】(1)大于摄像头的二倍焦距; (2)靠近;缩小
【解析】 ( 1)摄像头扫描二维码时相当于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此时物距大于摄像头的二倍焦距; (2)将光屏移至刻度线10cm处,像距变大,则物距应减小,蜡烛向靠近透镜方向移动,光屏上能再次成清晰的像,此时像距大于物距,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保持透镜位置不变,仅将蜡烛和光屏位置交换,此时像距小于物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答案为:(1)大于摄像头的二倍焦;(2)靠近;缩小。
有些科学现象因为微小而不容易观察和测量,因此观察时需要将微小的变化或者微小量进行放
大。“放大法”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1)常用体温计的刻度部分为三棱柱体,横截面如图甲,其正面呈圆弧形,这样就可看清体温计内极细的水银柱,以便读数。这是因为圆弧形玻璃的作用相当于一个___________镜,使我们能看到水银柱放大的___________(填“实”或“虚”)像。 ?(2)图乙是一种显示微小形变的装置。使用方法如下:在桌子上放两个平面镜M和N,让一束光发生如图的传播,最后射到刻度尺P上。当桌面有微小形变发生时,光点就会在刻度尺上出现明显的移动。该装置利用了光的___________原理,当在箭头所指处用力向下压桌面时,刻度尺上光点将会向___________(填“上”或“下”)移动。
【答案】(1)凸透(放大)、虚. (2)?反射,下.
【解析】:(1)体温计的读数与一般的温度计方式不同,它有特殊的结构,即很细的弯管和体温计有向外凸起的弧形玻璃面,相当于凸透镜,对示数起到了放大作用,便于观察体温。人的体温一般不会超过35??42℃的范围,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35??42℃,体温计的一个大格是1℃,一个小格是0.1℃.因此图示中体温计的示数是:37.7℃。 故答案为凸透(放大)、虚. (2)解:根据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依次被这两个平面镜反射,最后射到刻度尺上形成一个光点P,如图:?若在两镜之间桌面用力F下压,M、N将向中间倾斜,则M、N的位置升高,光束的位置相对降低,由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光点会在刻度尺上从P点移动到P'点,则P'的位置比P低。即刻度尺上光点将会向下移动。 故答案为反射,下.
有一种液面微变监视器,基本结构原理如图所示:光发射器始终以一定角度向被监视的液面发射
一细束光;光束经液面反射,其反射光被水平放置的平面光电转换器接收;光电转换器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并通过显示器显示出来。若反射到光电转换器接收平面上的光点从S1点移向S2点,则表明被监视的液面是 ? ? ??(选填“上升”或“下降”);当液面升降高度一定时,接收平面上的光点S1和S2之间的距离与接收平面到液面的距离有没有关系? ? ? ? ??。(选填“有”或“没有”)。若图中长方体储水容器的底面积为8m2,光束发射器发出的光与水平面成45°角,则当S1向左移动20cm时,容器中的水的质量改变了 ? ? ? ??kg。
【答案】(1)上升 (2)没有 (3)160
【解析】因为入射光线是固定的,且光在水面上发生的是镜面反射,当水面发生变化时,故反射光线的方向与原来的反射光线是平行的,如图所示:反射到光电转换器接收平面上的光点从点移向点,则表明被监视的液面是下降的,且接收平面上的光点和之间的距离与接收平面到液面的距离是没有关系的。当向左移动20cm时,说明液面上升,我们利用作图,做S1到液面垂直线,从而构建出变化前后两个相似三角形。运用相似三角形,可以计算出液面上升20cm,m=s*d=160kg。 故答案为:?(1)上升(2)没有(3)160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6分)
在利用光具座技术进行凸透镜成像实验中
(1)如图所示,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图可知凸透镜对光线具有??????????的作用,该凸透镜的焦距是??????????cm.
(2)在凸透镜成像实验测量物距和像距的过程中, ??????????(选填物距或像距)的测量误差较大,原因是??????????。
【答案】(1)会聚;11.0;(2)像距;凸透镜所成的像的位置不好确定
【解析】(1)由图知,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最小、最亮的光斑即为凸透镜的焦点,所以焦距f=41cm-30cm=11cm; (2)在测量过程中,要移动光屏位置,使上面的像最清晰时位置,可能在确定像的位置时会不太准确,造成误差较大。 故答案为:(1)会聚;11.0;?(2)像距;凸透镜所成的像的位置不好确定。
2019年6月6日是第24个全国“爱眼日”,今年主题是“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健康,让他们拥有一
个光明的未来”。为普及科学用眼,预防各种眼科疾病,提高青少年眼健康水平,学校定期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眼科检查。小科希望通过自制的水凸透镜来模拟晶状体探究“眼睛的成像规律”。 ? (1)小科将蜡烛、水凸透镜和光屏安装至如图所示位置,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则这个像是一个 _____________的实像(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
(2)在如图所示实验场景下,小科把自己的眼镜给水凸透镜“戴上”,当从水凸透镜中抽出适量的水后,他发现像再次变清晰了,由此判断小科戴的是_____________眼镜(选填“近视”或“远视”)。小科这种情况,还可通过角膜塑形镜,改变厚度均匀的透明眼角膜弧度,实现视力的矫正,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小科的眼角膜应该呈现哪种形态?_____________
(3)小科经过进一步的思考,觉得透镜对光的偏折能力可能与液体的种类有关。于是利用以上装置,保持透镜的凸起程度不变,先后在透镜中注入酒精和煤油,观察光线经不同液体透镜折射后的偏折程度,在此探究过程中保持液体透镜的凸起程度相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4)若要用此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除了把水凸透镜换成薄玻璃板外,还需将光屏换成_____________。
【答案】(1)缩小(2)远视;C(3)控制单一变量(4)等大的未点燃的蜡烛
【解析】(1)像距小于物距,故在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抽出适量的水后,像变清晰,需要减小透镜对光的偏折能力,说明带上透镜增加透镜对光的偏折能力;故增加的透镜为凸透镜镜,凸透镜是远视眼镜;矫正后角膜应该呈现凸透镜的形状,凸透镜是中间厚,边缘薄,故C正确; (3)透镜对光的偏折能力可能与液体的种类有关,应该运用控制变量法,只改变液体的种类,应该控制液体透镜的凸起程度相同,控制单一变量; (4)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应该用两只相同的蜡烛,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用未点燃的蜡烛代替像的位置,重合则说明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故答案为:(1)缩小;(2)远视;C;(3)控制单一变量;(4)等大的未点燃的蜡烛。
小明在探究“物距和物高一定时,物体经小孔所成像的高度和像距的关系”时,所用的实验器材有:
用发光二极管做成的物体、有小孔的方纸板、用半透明塑料膜做成的屏、量程为0~30cm的直尺。实验装置的示意图如图所示。
(1)该实验应该在较________(填“亮”或“暗”)的环境下进行。
(2)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请在方格纸上画出像高与像距的关系图像。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物距u/cm
相同
物高h1/cm
相同
像距v/cm
4.0
8.0
12.0
16.0
20.0
24.0
像高h2/cm
2.0
4.1
6.0
8.0
9.9
12.0

(3)根据图像,得出的探究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另一名同学在做实验时,更换了部分实验器材,其实验装置的示意图如图所示。外筒(足够长)用不透明的材料制成,左端开有小孔;内筒(内径约14cm)的筒壁用不透明的材料制成,左端用半透明塑料膜做屏,并可以在外筒中自由地拉出或推入,其他器材不变。和小明使用的装置相比较,请说出该同学用这样的装置做实验的好处和不足(各写一条即可)。
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暗?; (2)如图; (3)物距和物高一定时,物体经小孔所成的像的高度与像距成正比; (4)方便改变像距;像高不方便测量。
【解析】(1)本实验探究“物距和物高一定时,物体经小孔所成的像的高度和像距的关系”时发光二极管是成像物体,在明亮的环境中,发光二极管和明亮环境的对比度降低,成像不太清晰,故该实验应该在较暗的环境下效果更好。 (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描点,并用平滑的线连接起来,见下图; (3)由表格上的数据可知,像的高度随像到小孔距离的增大而增大,且像的高度与像到小孔距离的比值是一个定值所以得出的探究结论是:在物距和物高一定时,物体经小孔所成像的高度和像距成正比; (4)另一名同学所用的实验装置,左端用半透明塑料膜做屏可以在外筒中自由地拉出或推入,可以很方便的改变像距;外筒(足够长)用不透明的材料制成,不受外界实验环境亮暗的影响,便于观察所成的像但是由于左端用半透明塑料膜做成的屏在外筒里面,不方便测量像高。 故答案为:?(1)暗?;(2)如图;(3)物距和物高一定时,物体经小孔所成的像的高度与像距成正比;(4)方便改变像距;像高不方便测量。
四、解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4分)
请按照题目要求作图:
(1)图A中的S为一个发光点,它发出的光被遮光板MN遮挡后,在地面上留下了影子。请你画出形成影子的完整光路图。
(2)图B中的P为人的眼睛,他通过墙上的孔AB,可以看见右侧多大的范围?请你作图表示。
【答案】
【解析】(1)从点光源S处向平面镜M引两条光线SM、SN,与地面的两个交点间的范围便是阴影范围;
(2)由点P和小孔的上边缘可以确定看到的物体的最上面的部分。由点P和小孔的下边缘可以确定看到的物体的最下面的部分。两者结合,即可得到人通过窗户能看到的范围。
答案如图:
通过如图探究,我们对太阳光有了更多的了解。
(1)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在光屏上呈现彩色光带,这说明_____________。
(2)如果光屏上的彩色光带区分不明显,可以适当__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光屏与三棱镜间的距离。
(3)光屏上A、B是彩色光带边缘的色光,其中B为_________光,用温度计测试不同区域内光的热效应时,为了使示数变化更明显,改进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太阳光是由各种色光组成的(太阳光是复色光)? (2)增大? (3)紫? 把温度计的玻璃泡涂黑
【解析】
(1)当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会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 ,这是光的色散现象。阳光通过三棱鏡后在光屏上呈现彩色光带,这说明太阳光是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如果分辨不清光屏上彩色光带的色彩,则应增大彩色光带的宽度,即适当增大光屏与三棱镜间的距离;
(3)太阳光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七种颜色的色光组成的,且光屏上A为红光B为紫光;要使温度计的示数更明显,就必须提高温度计玻璃泡的吸热效果,因为不透明的黑色物体,可以吸收所有的色光,可以加强吸热效果,因此可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凃成黑色。
故本题正确答案是:(1)太阳光是由各种色光组成的(太阳光是复色光);(2)增大;(3)紫? 把温度计的玻璃泡涂黑。
如图甲是人正常眼球解剖图。
(1)在离眼球前较远处放置一支图乙蜡烛,则在视网膜上可成一个清晰的烛焰的像。这个像是图丙中的 ___________ (选字母)。
(2)眼球中视网膜能感受光刺激,产生神经冲动,视网膜相当于反射弧组成部分中的__。
(3) 每年6月6日是全国“爱眼日”,今年“爱眼日”的主题是“目”浴阳光,预防近视。丁图是王同学眼的成像示意图。他想通过激光烧蚀厚度均匀的透明眼角膜,使之改变形状,实现视力矫正。手术后的眼角膜形状应为戊图中的 _____ _______.
【答案】(1)D ;(2)感受器;(3)B
【解析】 (1)在离眼球前较远处放置一支图乙蜡烛,则在视网膜上可成一个清晰的烛焰的像。这个像是图丙中的D; (2)眼球中视网膜能感受光刺激,产生神经冲动,视网膜相当于反射弧组成部分中的感受器; (3)每年6月6日是全国“爱眼日”,今年“爱眼日”的主题是“目”浴阳光,预防近视。丁图是王同学眼的成像示意图。他想通过激光烧蚀厚度均匀的透明眼角膜,使之改变形状,实现视力矫正。由丁图可知,y此时物体在眼睛中的像呈在了视网膜的前方,是近视眼的示意图,需要配戴凹透镜矫正,故手术后的眼角膜形状应为戊图中的B。 故答案为:?(1)D ;(2)感受器;(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