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单元检测A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单元检测A卷(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3-11 09:23:18

文档简介

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单元检测A
一.选择题(共20小题,共40分)
1.(2019秋?北海期末)手掌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消失了,原因是手(  )
A.使鼓面停止了振动 B.吸收了声波
C.改变了鼓面的振动频率 D.把声音反射回去了
2.(2019秋?肥城市期末)如图所示,用硬纸片做成一个无盖的纸盒,罩住一只正在播节目的半导体收音机,在纸盒上放一只“小老鼠”,将会看到“小老鼠”翩翩起舞,这一现象说明了(  )
A.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B.传声不需要介质
C.响度与频率有关 D.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3.(2019秋?长春期末)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离得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是因为(  )
A.无线电话传声快
B.月球上温度太低
C.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D.字航员穿着字航服听不到声音
4.(2019秋?郑州期末)在一次综艺节目中,嘉宾和一名聋哑孩子用手指放在对方的喉结附近,相互感知发出“啊”的情境。这是利用了(  )
A.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固体传声比气体快
D.可以用手感觉音色
5.(2019秋?鼓楼区校级月考)生活中常常由这样的感受和经历:当你吃饼干或者硬而脆的食物时,如果用手捂紧自己的双耳,自己会听到很大的咀嚼声,而别人听不到,下列解释不能解释上述现象的是(  )
A.固体传声效果好
B.空气传声效果差
C.声音更集中
D.声音在体内反射响度被加强
6.(2019秋?丰润区期中)人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把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大象进行交流的“声音”是一种次声波,人类听不到大象的“声音”,是因为(  )
A.大象发出的声音太弱
B.次声波无法传到人耳
C.次声波的频率高于20000Hz
D.大象发声的频率小于20Hz,人耳感觉不到
7.(2019秋?高州市期中)人们听不到蝴蝶飞的声音,却可以听到蚊子飞来飞去的嗡嗡声,这是因为(  )
A.蚊子飞行时用力大
B.蝴蝶飞行时,根本就不发声
C.蝴蝶飞行时翅膀振动太慢,低于人的听觉范围
D.蚊子数量多,蝴蝶数量少
8.(2019?百色模拟)关于声波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声波是靠介质传播的,它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B.正常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振动频率范围约为20赫兹到2×104赫兹
C.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约是340m/s,比水中传播快
D.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但保持原有的频率不变
9.(2019秋?肥城市期末)在太阳光的照耀下,人们看到的鲜艳的红桃花是因为(  )
A.红桃花能发出红色的光
B.红桃花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红色光
C.红桃花能反射太阳光中的红色光
D.红桃花能发出白色的光
10.(2018秋?南京期末)如国所示为日晕的景象,即在5000m左右高空,水蒸气遇冷形成小冰晶,太阳光照射小冰晶后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这样太阳周围就出现一个巨大的彩色光环,称为“光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蒸气遇冷形成小冰晶是凝固现象
B.水蒸气遇冷形成小冰晶需要吸热
C.太阳光照射小冰晶后通过反射分解为七色光
D.太阳光照射小冰晶折射后分解为七色光
11.(2019秋?鞍山期末)下列关于透镜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B.平行光经凸透镜折射后定会聚于焦点
C.凸透镜只对平行光有会聚作用
D.凸透镜两个焦点之间的距离叫焦距
12.(2019秋?玄武区期末)现焦距为20cm的凸透镜和蜡烛、光屏安装到光具座,位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时可以在光屏上观察到清晰放大的像
B.将蜡烛移到 40cm 刻度处,移动光屏可在屏上得到清晰等大的像
C.仅在凸透镜左侧附近放一合适的凸透镜,可模拟远视眼的矫正
D.将蜡烛移到 35cm 刻度处,移动光屏可在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13.(2019秋?桥西区期末)小明用凸透镜先后观察手指和窗外远处的景物,看到如图所示的两种情景。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中看到的是虚像;乙中看到的是实像
B.甲中成的是缩小的像;乙中所成的放大的像
C.甲中成像规律可应用于放大镜;乙中成像规律可应用于投影仪
D.甲中手指在凸透镜1倍焦距以外;乙中窗外的景物在凸透镜2倍焦距以内
14.(2019秋?文水县期末)如图是一款“改头换面”的球形透镜太阳能发电模型,太阳光通过透镜后照射在太阳能电池板发电,下列正确的是(  )
A.此透镜是凸透镜,只能成实像
B.此透镜是凹透镜,不能成像
C.此透镜是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
D.此透镜是凹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
15.(2019秋?绵阳期末)如图所示,某同学利用激光灯、可折转的光屏、平面镜等器材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过程中产生了一些联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屏能显示光路,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B.将左侧光屏向后折转,是为了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C.验证“光路可逆”时必须用两个激光灯束。
D.验证“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时,入射角的度数不能为 0。
16.(2019秋?瑶海区期末)在研究光现象的实验时,小红在玻璃杯中放入一根木棒,从侧面观察到如图甲所示,当他倒入一定量水后,从同样的角度观察这根木棒时,图中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B.
C. D.
17.(2019秋?天津期末)如图所示,一束光斜射到平面镜上发生反射,其中∠1=50°,则入射角及其大小是(  )
A.∠1,50° B.∠2,40°
C.∠3,40° D.∠4,50°
18.(2019秋?花都区期末)一束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AO是入射光线,OB是反射光线,OC是折射光线,如图所示,若AO与OB夹角为4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入射角为40°
B.反射角为20°
C.折射角大于20°
D.假如一束光线沿着CO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可以看到光线沿
OB射出
19.(2019秋?莆田期末)如图所示,一束光照射到一个空的烧杯的底部,形成的光圈用虚线表示,若往烧杯中注满水,烧杯底部的光圈会变为(  )
A. B. C. D.
20.(2019秋?荔湾区期末)如图所示,阳光下一本物理教材掉到地上,小明和小红从不同的位置都能看到它,是因为(  )
A.阳光在教材上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向各个不同方向射出
B.阳光在教材上发生反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C.小明和小红眼睛发出的光都射在书本上
D.物理教材是光源,它发出的光射入小明和小红的眼睛
二.填空题(共7小题,16分)
21.(2019秋?达川区期末)如图所示,水面上两船相距15km,实验员在一条船上敲响水里的一口钟,同时点燃船上的火药使其发光;另一条船上的实验员在看到火药发光后10s,通过水里的听音器听到了水下的钟声。钟声是由钟的   而产生的,根据这些数据计算声音在水中传播   m/s。(不考虑光传播的时间)
22.(2019秋?东莞市期末)某种昆虫靠翅膀的振动发声。如果这种昆虫的翅膀在4秒内做了1200次振动,昆虫产生声音的频率是   Hz,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Hz到   Hz,人耳   (能/不能)听到该昆虫发出的声音。
23.(2019秋?嘉祥县期末)如图所示,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在白色光屏上形成一条七彩光带,这个现象叫光的色散:如果在白色光屏前放置一块红色玻璃,我们在白屏上能看到   .
24.(2019秋?九台区期末)如图,一束光射入水中,在水底形成光斑。当水面上升时,入射角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水底的光斑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
25.(2019秋?镇原县期末)同学们在进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实验中,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的分界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一位同学很粗心地仅画了三根光线,没有标出光的传播方向,如图所示,请帮助判断,其中入射光线是   ,折射光线是   ,反射角大小为   ,折射角大小为   。
(2019秋?包河区期末)如图所示,在圆形烧杯的水面上漂浮着一个正方体的木块,木块水面以下的部分看起来比水面以上的分要大一些,这是因为烧杯和水的组合体相当于   (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造成。
27.(2019秋?卢龙县期末)晚上,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块小平面镜平放在纸上,让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平面镜照射,如图所示,从侧面看去,   (选填“镜子”或“白纸”)比较亮,因为镜子上发生了   反射,而白纸上发生了   反射。
三.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共17分)
28.(2019秋?文山市期末)小明做探究真空是否能传声的实验,如图所示。
(1)如图甲,把正在响铃的电铃放在玻璃罩内,在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空气的过程中,会听到铃声逐渐变   。
(2)打开阀门,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又会听到铃声逐渐变   。
(3)推理过程:玻璃罩内空气越少,传出的声音越   ;如果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后,就听不到电铃响铃的声音了。
(4)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   ,真空不能   。
(5)此实验中,用抽气机抽气   (填“能”或“不能”)得到真空,实验的结论是通过   (填序号)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学习的第一个理想实验。
A.推理假设 B.实验验证C.归纳总结
(6)小明还想利用家里的暖水瓶来探究真空能否传声。如图乙所示是暖水瓶的简易剖面图。他把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放人瓶中,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判断。下列是他设计的几组比较因素,其中合理的是   (填序号)。
A.将同一个暖水瓶塞上瓶塞和不塞瓶塞进行比较
B.用一个完好的和一个已经漏气的瓶胆进行比较
C.将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人瓶胆中进行比较
D.把同一个暖水瓶的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
29.(2019秋?朝阳区期末)小阳同学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光折射时的特点。在玻璃水槽中竖直放置圆形光屏,EF是空气与水的分界线,NM垂直于EF.实验时保持入射点O不变,多次改变入射光AO与ON的夹角进行实验,测量并记录入射光AO与ON的夹角、折射光OB与OM的夹角。
(1)请你写出小阳所探究的问题   。
(2)请你画出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3)如果一束光沿BO射向水面时,可以看到折射光沿OA方向射出,这说明   。
30.(2019秋?卢龙县期末)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实验中,某小组将光从空气分别射入水和玻璃中,并记录了如下数据:
空气中的入射角i

30°
45°
60°
水中的折射角r

22°
32°
40°
玻璃中的折射角θ

17°
24°
30°
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到一些规律:
(1)当光从一种介质垂直射入到另外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   (选填“改变”或“不变”)。
(2)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介质时,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   (填“增大”或“减小”);分析表中数据猜想,光从空气射入其他介质时,折射角   (填“可能”或“不可能”)达到90°。
(3)当光线以32°入射角从水中射向空气时,折射角等于   °。
(4)根据表中数据分析,用塑料薄膜和水制成一个“水凸透镜”,与外观尺寸相同的玻璃凸透镜相比,“水凸透镜”的焦距更   (填“大”或“小”)。
(5)该同学在得出以上结论后想要继续研究光在其他透明介质的分界面折射时有什么规律。表中是光在几种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如图是光在这几种介质中发生折射的光路:
介质

玻璃

空气
酒精
光速(m/s)
2.25×108
2.0×108
2.3×108
3.0×108
2.2×108
综合分析表中的数据和图中的光路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当光从传播速度大的介质斜射入传播速度小的介质中时,折射角   (选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入射角。
四.解答题(共3小题,27分)
31.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 (1)实验桌上有两个凸透镜,规格如表所示,光具座上标尺的刻度范围是0~90cm,实验中选用 凸透镜较好(选填“甲”或“乙”)。
序号
直径
焦距

5cm
30cm

4cm
10cm
(2)选好器材后,依次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的A、O、B位置。如图所示,为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凸透镜向 移动(选填“上”或“下”),此时所成的像是倒立、 的实像,该成像规律与眼睛成像的特点 (选填“相同”或“不相同”)。 (3)若物体从距凸透镜两倍焦距处以2cm/s的速度向焦点处移动,则物体所成像移动速度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2cm/s。
32.(2015秋?句容市月考)如图甲是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曾经做过的光的色散实验。实验中将一束太阳光投射到玻璃三棱镜上,在棱镜后侧光屏上的AB范围内可以观察到不同颜色的光,则:
(1)实验中,白屏上形成的彩色光带,B的外侧应该是   ,该光最显著的特性是   ;
(2)从实验看出,光线经过三棱镜后是向它的   偏折的(选填“顶角”或“底边”);这一规律可以用来类比说明凸透镜对光的   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   作用;
(3)如图乙所示,如果分别用红光和蓝光以平行于主轴的方向照射凸透镜,之后它们的光路会略有差异,图中通过b点的光线是   光(选填“红”或“蓝”)。
33.(2019?温州二模)近视的同学在不佩戴眼镜时总爱眯着眼睛看远处的物体,因为眼能看清楚远处的物体,但医生建议同学们不能长期这么做,请你结合以下材料,并运用所学的光学知识对此加以解释:
材料一:眼睛的角膜、晶状体、玻璃体等折光系统相当于凸透镜,其不同部位对光线的折射能力不同,如图甲所示一般越接近光心的折射能力稍弱,焦距越大:而越接近边缘,折射能力越强,焦距越小。
材料二:图乙、图丙分别为某近视眼同学在眯眼前和眯眼后的光路示意图,眯眼后比眯眼前看东西更清晰一些。
材料三:最清晰像就是指来自远处的光经过凸透镜折射后在光屏上呈现的光斑最小:如果该光斑变大,图象就变模糊。
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单元检测A
一.选择题(共20小题,共40分)
1.(2019秋?北海期末)手掌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消失了,原因是手(  )
A.使鼓面停止了振动 B.吸收了声波
C.改变了鼓面的振动频率 D.把声音反射回去了
【解答】解:敲鼓时鼓面振动发出声音,手掌按住鼓面,鼓面停止振动,因此鼓声消失,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2019秋?肥城市期末)如图所示,用硬纸片做成一个无盖的纸盒,罩住一只正在播节目的半导体收音机,在纸盒上放一只“小老鼠”,将会看到“小老鼠”翩翩起舞,这一现象说明了(  )
A.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B.传声不需要介质
C.响度与频率有关 D.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解答】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纸盒发出声音时,纸盒不断上下振动,因此纸盒上的小老鼠能够“翩翩起舞”。
故选:D。
3.(2019秋?长春期末)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离得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是因为(  )
A.无线电话传声快
B.月球上温度太低
C.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D.字航员穿着字航服听不到声音
【解答】解:月球上是真空,没有空气,而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离得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
故选:C。
4.(2019秋?郑州期末)在一次综艺节目中,嘉宾和一名聋哑孩子用手指放在对方的喉结附近,相互感知发出“啊”的情境。这是利用了(  )
A.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固体传声比气体快
D.可以用手感觉音色
【解答】解:嘉宾和孩子用手指放在对方的喉结附近正在相互感知发出“啊”的情景,根据喉结的振动,用这种方式让听不到声音的孩子感知到发出“啊”,这是利用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5.(2019秋?鼓楼区校级月考)生活中常常由这样的感受和经历:当你吃饼干或者硬而脆的食物时,如果用手捂紧自己的双耳,自己会听到很大的咀嚼声,而别人听不到,下列解释不能解释上述现象的是(  )
A.固体传声效果好
B.空气传声效果差
C.声音更集中
D.声音在体内反射响度被加强
【解答】解:当你吃饼干或者硬而脆的食物时发出的破裂声是经过头部骨胳直接传到自己的听觉神经的,如果再用手捂紧自己的双耳,声音在传播过程中损失小,自己的耳朵听起来就觉得声响较大;你旁边的同学往往却听不到明显的声音,是因为食物发出的破裂声经过空气传到你的同学耳朵的过程中,在空气中就会损失一部分,且气体比固体传声效果差,所以你身旁的同学往往却听不到明显的声音,声音在体内反射响度被加强,与别人听不到无关,故不能解释上述现象的是D声音在体内反射响度被加强。
故选:D。
6.(2019秋?丰润区期中)人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把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大象进行交流的“声音”是一种次声波,人类听不到大象的“声音”,是因为(  )
A.大象发出的声音太弱
B.次声波无法传到人耳
C.次声波的频率高于20000Hz
D.大象发声的频率小于20Hz,人耳感觉不到
【解答】解:因为大象进行交流的“声音”是一种次声波,其频率低于20Hz,不在人耳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之内,所以人类听不到大象之间的交流”声音“;
故选:D。
7.(2019秋?高州市期中)人们听不到蝴蝶飞的声音,却可以听到蚊子飞来飞去的嗡嗡声,这是因为(  )
A.蚊子飞行时用力大
B.蝴蝶飞行时,根本就不发声
C.蝴蝶飞行时翅膀振动太慢,低于人的听觉范围
D.蚊子数量多,蝴蝶数量少
【解答】解:蝴蝶振动的频率低于20Hz,不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内,所以听不到声音;蚊子翅膀振动的频率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内,因此人能够听到。
故选:C。
8.(2019?百色模拟)关于声波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声波是靠介质传播的,它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B.正常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振动频率范围约为20赫兹到2×104赫兹
C.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约是340m/s,比水中传播快
D.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但保持原有的频率不变
【解答】解:A、声波是靠介质传播的,它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正常人耳能听到振动频率范围约为20赫兹到2×104赫兹,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声波在15℃空气中传播速度约是340m/s,比水中传播慢,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但保持原有的频率不变,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2019秋?肥城市期末)在太阳光的照耀下,人们看到的鲜艳的红桃花是因为(  )
A.红桃花能发出红色的光
B.红桃花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红色光
C.红桃花能反射太阳光中的红色光
D.红桃花能发出白色的光
【解答】解:红桃花不是光源,不能发出光。在太阳光下我们能看到红色的花,是因为太阳光中的红光被红花反射了,而太阳光中的其它色光都被红花给吸收了。
故选:C。
10.(2018秋?南京期末)如国所示为日晕的景象,即在5000m左右高空,水蒸气遇冷形成小冰晶,太阳光照射小冰晶后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这样太阳周围就出现一个巨大的彩色光环,称为“光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蒸气遇冷形成小冰晶是凝固现象
B.水蒸气遇冷形成小冰晶需要吸热
C.太阳光照射小冰晶后通过反射分解为七色光
D.太阳光照射小冰晶折射后分解为七色光
【解答】解:A、水蒸气遇冷形成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A错误;
B、水蒸气遇冷形成小冰晶需要放热,故B错误;
C、太阳光照射小冰晶后通过折射分解为七色光,故C错误;
D、太阳光能穿过云层在小冰晶上发生折射,看上去在太阳的周围出现一个圆圈,由内而外呈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这就是光晕,是光的色散现象。故D正确。
故选:D。
11.(2019秋?鞍山期末)下列关于透镜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B.平行光经凸透镜折射后定会聚于焦点
C.凸透镜只对平行光有会聚作用
D.凸透镜两个焦点之间的距离叫焦距
【解答】解:
A、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故A正确。
B、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定会聚于焦点,故B错误;
C、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不单指对平行光,故C错误;
D、凸透镜的焦点到光心的距离为焦距,故D错误。
故选:A。
12.(2019秋?玄武区期末)现焦距为20cm的凸透镜和蜡烛、光屏安装到光具座,位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时可以在光屏上观察到清晰放大的像
B.将蜡烛移到 40cm 刻度处,移动光屏可在屏上得到清晰等大的像
C.仅在凸透镜左侧附近放一合适的凸透镜,可模拟远视眼的矫正
D.将蜡烛移到 35cm 刻度处,移动光屏可在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解答】解:已知焦距f=20cm。
A、从图上看出,物距u=50.0cm﹣20.0cm=30.0cm,v=90cm﹣50cm=40cm,凸透镜2f>u>f,v>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像距等于二倍焦距,不会得到清晰的像,故A错误;
B、将蜡烛移到40cm刻度处,u=50cm﹣40cm=10cm,物距满足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故B错误;
C、由A分析可知,像距较小要提前会聚光线,应在凸透镜左侧附近放一合适的凸透镜,可模拟远视眼的矫正,故C正确;
D、将蜡烛移到35cm 刻度处,u=50cm﹣35cm=15cm,物距满足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故D错误。
故选:C。
13.(2019秋?桥西区期末)小明用凸透镜先后观察手指和窗外远处的景物,看到如图所示的两种情景。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中看到的是虚像;乙中看到的是实像
B.甲中成的是缩小的像;乙中所成的放大的像
C.甲中成像规律可应用于放大镜;乙中成像规律可应用于投影仪
D.甲中手指在凸透镜1倍焦距以外;乙中窗外的景物在凸透镜2倍焦距以内
【解答】解:
当用凸透镜观察自己的手指时,此时手指在凸透镜的焦点之内(1倍焦距以内),成放大、正立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
若看窗外远处的景物,此时窗外的景物在凸透镜的2倍焦距之外,所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
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4.(2019秋?文水县期末)如图是一款“改头换面”的球形透镜太阳能发电模型,太阳光通过透镜后照射在太阳能电池板发电,下列正确的是(  )
A.此透镜是凸透镜,只能成实像
B.此透镜是凹透镜,不能成像
C.此透镜是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
D.此透镜是凹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通过球形透镜聚光之后再发电,则该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由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可知,此透镜是一个凸透镜;凸透镜可以成实像,也可以成虚像,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5.(2019秋?绵阳期末)如图所示,某同学利用激光灯、可折转的光屏、平面镜等器材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过程中产生了一些联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屏能显示光路,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B.将左侧光屏向后折转,是为了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C.验证“光路可逆”时必须用两个激光灯束。
D.验证“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时,入射角的度数不能为 0。
【解答】解:A、光屏能显示光路,是因为光屏发生了漫反射,故A错误;
B、为了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要向后折转显示反射光线的那侧,即图中的左侧光屏,故B正确;
C、验证“光路可逆”时,如果让光线逆着原来反射光的方向射向镜面,这时的入射角为原来的反射角,看这时的反射角是否为原来的入射角,从而验证光路是否可逆,用笔在屏上画出即可,不必用两个激光灯,故C错误;
D、入射角等于0°时,即入射光线与镜面垂直,反射光线垂直于镜面射出,此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重合,反射角为0°,故验证“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时,入射角可以为0°,故D错误。
故选:B。
16.(2019秋?瑶海区期末)在研究光现象的实验时,小红在玻璃杯中放入一根木棒,从侧面观察到如图甲所示,当他倒入一定量水后,从同样的角度观察这根木棒时,图中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B.
C. D.
【解答】解:图甲所示,当他倒入一定量水后,木棒在水面处看起来变折了,这是由于木棒发出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传播方向发生了偏折,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木棒在水中的部分是向上弯折,人看到的是木棒的虚像,故B正确。
故选:B。
17.(2019秋?天津期末)如图所示,一束光斜射到平面镜上发生反射,其中∠1=50°,则入射角及其大小是(  )
A.∠1,50° B.∠2,40°
C.∠3,40° D.∠4,50°
【解答】解:根据图中光线箭头的方向可知,O是入射点、EO是入射光线、OF是反射光线、ON是法线,所以∠3是入射角,∠2是反射角;
法线垂直于反射面,∠1=50°,所以∠2=90°﹣∠1=90°﹣50°=40°,
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即∠2=∠3=40°,所以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18.(2019秋?花都区期末)一束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AO是入射光线,OB是反射光线,OC是折射光线,如图所示,若AO与OB夹角为4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入射角为40°
B.反射角为20°
C.折射角大于20°
D.假如一束光线沿着CO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可以看到光线沿
OB射出
【解答】解:
A、由题可知,一束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AO是入射光线,OB是反射光线,OC是折射光线,过入射点O作垂直于界面的垂线即为法线NN,如图所示:
若AO与OB夹角为40°,因入射角为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则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为=20°,故A错误,B正确;
C、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所以折射角小于20°,故C错误;
D、因为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所以假如一束光线沿着CO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可以看到光线沿OA方向射出,故D错误。
故选:B。
19.(2019秋?莆田期末)如图所示,一束光照射到一个空的烧杯的底部,形成的光圈用虚线表示,若往烧杯中注满水,烧杯底部的光圈会变为(  )
A. B. C. D.
【解答】解: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下图为最左边和最右边折射光线的光路(注意黑色光线表示没有折射时的光线,红色表示折射后的光线):
从图中可以看出,折射光线在原来光线的内侧,由此可以联想到周围光线都是如此,故B图为正确图形。
故选:B。
20.(2019秋?荔湾区期末)如图所示,阳光下一本物理教材掉到地上,小明和小红从不同的位置都能看到它,是因为(  )
A.阳光在教材上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向各个不同方向射出
B.阳光在教材上发生反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C.小明和小红眼睛发出的光都射在书本上
D.物理教材是光源,它发出的光射入小明和小红的眼睛
【解答】解:
A、教材的表面凹凸不平,光照在上面发生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是向着四面八方的,所以小明和小红从不同的位置都能看到教材,都是由于光在教材表面发生了漫反射,故A正确。
B、光在教材表面发生反射使小明看到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而不是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故B错误。
C、小明和小红眼睛本身不会发光,故不是光源,不会发出光照射在书本上,故C错误;
D、物理教材本身不会发光,故不是光源,不会发出光,故D错误;
故选:A。
二.填空题(共7小题,16分)
21.(2019秋?达川区期末)如图所示,水面上两船相距15km,实验员在一条船上敲响水里的一口钟,同时点燃船上的火药使其发光;另一条船上的实验员在看到火药发光后10s,通过水里的听音器听到了水下的钟声。钟声是由钟的   而产生的,根据这些数据计算声音在水中传播   m/s。(不考虑光传播的时间)
【解答】解:钟声是由钟的振动而产生的。
由题意可知,看到火药发光,经过10s听到钟声,
不考虑光传播的时间,可近似认为声音在水中传播15km用的时间为t=10s,
声则音在水中传播的速度为:v===1500m/s。
故答案为:振动;1500。
22.(2019秋?东莞市期末)某种昆虫靠翅膀的振动发声。如果这种昆虫的翅膀在4秒内做了1200次振动,昆虫产生声音的频率是   Hz,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Hz到   Hz,人耳   (能/不能)听到该昆虫发出的声音。
【解答】解:昆虫的翅膀4s内振动了1200次,则它振动的频率:f==300Hz;
人类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300Hz不在人类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内,所以不能听到。
故答案为:300;20000;能。
23.(2019秋?嘉祥县期末)如图所示,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在白色光屏上形成一条七彩光带,这个现象叫光的色散:如果在白色光屏前放置一块红色玻璃,我们在白屏上能看到   .
【解答】解:当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会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这是光的色散现象;
如果在白屏与棱镜之间竖直放一块红色玻璃,红色玻璃只能透过红光,则白屏上其他颜色的光消失,只留下红色。
故答案为:红色。
24.(2019秋?九台区期末)如图,一束光射入水中,在水底形成光斑。当水面上升时,入射角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水底的光斑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
【解答】解: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由此画出折射光线,如图所示:
当水面上升时,入射点右移,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即入射角不变,折射角不变,光斑会向右移动。
故答案为:不变;右。
25.(2019秋?镇原县期末)同学们在进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实验中,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的分界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一位同学很粗心地仅画了三根光线,没有标出光的传播方向,如图所示,请帮助判断,其中入射光线是   ,折射光线是   ,反射角大小为   ,折射角大小为   。
【解答】解:由图可知,∠BOE=60°,所以∠COE=90°﹣60°=30°,而∠COF=30°,
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CD为法线,AB为界面,
而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
则OG一定为折射光线,EO为入射光线,OF为反射光线,OG为折射光线。∠COF为反射角。
由图可知,折射角为:∠GOD=90°﹣45°=45°。
故答案为:EO;OG;30°;45°。
(2019秋?包河区期末)如图所示,在圆形烧杯的水面上漂浮着一个正方体的木块,木块水面以下的部分看起来比水面以上的分要大一些,这是因为烧杯和水的组合体相当于   (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造成。
【解答】解:盛水烧杯的形状是圆柱形的,烧杯和水的组合体起到了凸透镜的作用,而水下面的木块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此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木块水面以下的部分看起来比水面以上的分要大一些;
故答案为:凸透镜。
27.(2019秋?卢龙县期末)晚上,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块小平面镜平放在纸上,让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平面镜照射,如图所示,从侧面看去,   (选填“镜子”或“白纸”)比较亮,因为镜子上发生了   反射,而白纸上发生了   反射。
【解答】解:
(1)当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平面镜照射时,平面镜发生镜面反射,反射光线垂直反射,从侧面看时,几乎没有光线进入人眼,人眼感觉平面镜是暗的。
(2)光线垂直照射到白纸上,白纸表面是粗糙的,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从侧面看时,有光线进入人眼,人眼感觉白纸是亮的,
故答案为:白纸;镜面;漫。
三.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共17分)
28.(2019秋?文山市期末)小明做探究真空是否能传声的实验,如图所示。
(1)如图甲,把正在响铃的电铃放在玻璃罩内,在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空气的过程中,会听到铃声逐渐变   。
(2)打开阀门,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又会听到铃声逐渐变   。
(3)推理过程:玻璃罩内空气越少,传出的声音越   ;如果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后,就听不到电铃响铃的声音了。
(4)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   ,真空不能   。
(5)此实验中,用抽气机抽气   (填“能”或“不能”)得到真空,实验的结论是通过   (填序号)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学习的第一个理想实验。
A.推理假设 B.实验验证C.归纳总结
(6)小明还想利用家里的暖水瓶来探究真空能否传声。如图乙所示是暖水瓶的简易剖面图。他把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放人瓶中,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判断。下列是他设计的几组比较因素,其中合理的是   (填序号)。
A.将同一个暖水瓶塞上瓶塞和不塞瓶塞进行比较
B.用一个完好的和一个已经漏气的瓶胆进行比较
C.将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人瓶胆中进行比较
D.把同一个暖水瓶的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
【解答】解:(1)在抽气的过程中,玻璃罩内的空气减少,所以声音传播的介质减少,因此听到声音将会减小;
(2)再打开阀门,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由于声音传播的介质增多,因此听到声音将会变大;
(3)由于介质(空气)逐渐减少,故声音逐渐减小。如果完全没有空气了,将会听不到声音;
(4)在“研究声音的传播”实验中,真实的实验是随着罩内空气的不断抽出,听到铃声越来越弱,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如果罩内被抽成真空将听不到铃声,于是形成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5)由于玻璃罩内无法获得真空,所以不能直接得出实验结论,只能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推理得出实验结论;
(6)探究真空能否传声,需要有相同的声源,分别在真空和非真空条件下,使物体发出声音,我们是否能听到。
A、不塞瓶塞时声音通过空气向外传播,塞上瓶塞时声音通过瓶塞向外传播,探究的是固体传声和气体传声,不符合题意,该选项设计不合理;
B、完好的瓶胆夹壁中都是真空的,漏气的瓶胆不是真空的,可以验证真空能否传声,该选项设计合理;
C、将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入瓶胆中,没有控制声音响度大小,不符合控制变量法的思想,无法比较,该选项设计不合理。
D、把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没有控制距离的大小,不符合控制变量法的思想,无法比较,该选项设计不合理。
故答案为:(1)小;(2)大;(3)小;(4)介质;传声;(5)不能;A;(6)B。
29.(2019秋?朝阳区期末)小阳同学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光折射时的特点。在玻璃水槽中竖直放置圆形光屏,EF是空气与水的分界线,NM垂直于EF.实验时保持入射点O不变,多次改变入射光AO与ON的夹角进行实验,测量并记录入射光AO与ON的夹角、折射光OB与OM的夹角。
(1)请你写出小阳所探究的问题   。
(2)请你画出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3)如果一束光沿BO射向水面时,可以看到折射光沿OA方向射出,这说明   。
【解答】解:
(1)入射光AO与ON的夹角为入射角,折射光OB与OM的夹角为折射角;
由题意和图示可知,小阳在实验过程中,多次改变入射角大小,同时记录入射角和折射角大小,故探究的问题是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是什么;
(2)实验过程要记录入射角和折射角,且实验中要多次测量得到普遍性规律,故设计实验表格如下:
实验次数
1
2
3
4
5
入射角/度
折射角/度
(3)如果一束光沿BO射向水面时,可以看到折射光沿OA方向射出,这说明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故答案为:(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是什么;
(2)见上表;
(3)在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30.(2019秋?卢龙县期末)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实验中,某小组将光从空气分别射入水和玻璃中,并记录了如下数据:
空气中的入射角i

30°
45°
60°
水中的折射角r

22°
32°
40°
玻璃中的折射角θ

17°
24°
30°
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到一些规律:
(1)当光从一种介质垂直射入到另外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   (选填“改变”或“不变”)。
(2)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介质时,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   (填“增大”或“减小”);分析表中数据猜想,光从空气射入其他介质时,折射角   (填“可能”或“不可能”)达到90°。
(3)当光线以32°入射角从水中射向空气时,折射角等于   °。
(4)根据表中数据分析,用塑料薄膜和水制成一个“水凸透镜”,与外观尺寸相同的玻璃凸透镜相比,“水凸透镜”的焦距更   (填“大”或“小”)。
(5)该同学在得出以上结论后想要继续研究光在其他透明介质的分界面折射时有什么规律。表中是光在几种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如图是光在这几种介质中发生折射的光路:
介质

玻璃

空气
酒精
光速(m/s)
2.25×108
2.0×108
2.3×108
3.0×108
2.2×108
综合分析表中的数据和图中的光路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当光从传播速度大的介质斜射入传播速度小的介质中时,折射角   (选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入射角。
【解答】解:(1)当空气中的入射角i为0°时,水中的折射角r和玻璃中的折射角β都为0°,故当光从一种介质垂直射入到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不变;
(2)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当空气中的入射角i逐渐增大时,折射角也随之增大;但折射角始终小于入射角,故光从空气射入其它介质时,折射角不可能达到90°;
(3)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由表格可知,当光线以32°入射角从水中射向空气时,则折射角是45°;
(4)由表格可知,入射角为45°时,光射入玻璃的折射角为24°,光射入水中时折射角为32°,玻璃对光的偏折能力更强,
所以两个外形完全一样的水凸透镜和玻璃凸透镜,玻璃凸透镜的焦距应更短,水凸透镜”的焦距更大;
(5)由表格数据可知,v空气>v冰>v水>v玻璃,结合图可得:光从传播速度大的介质斜射入传播速度小的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故答案为:(1)不变;(2)增大;不可能;(3)45;(4)大;(5)小于。
四.解答题(共3小题,27分)
31.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 (1)实验桌上有两个凸透镜,规格如表所示,光具座上标尺的刻度范围是0~90cm,实验中选用 凸透镜较好(选填“甲”或“乙”)。
序号
直径
焦距

5cm
30cm

4cm
10cm
(2)选好器材后,依次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的A、O、B位置。如图所示,为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凸透镜向 移动(选填“上”或“下”),此时所成的像是倒立、 的实像,该成像规律与眼睛成像的特点 (选填“相同”或“不相同”)。 (3)若物体从距凸透镜两倍焦距处以2cm/s的速度向焦点处移动,则物体所成像移动速度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2cm/s。
【解答】解:(1)当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之一: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时。像距2f>v>f.那么如果使用甲透镜,则光具座不够长,因此使用乙凸透镜。 (2)从图中可以看出,此时像成在光屏的上方,没有成在光屏的中央,是因为凸透镜、光屏、烛焰的中心未在同一高度处的缘故,为使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应把凸透镜向下调。物距AO大于像距OB,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该成像规律与眼睛成像的特点相同。 (3)物体从二倍焦距向一倍焦距处以2cm/s的速度移动时,像从二倍焦距向无限远处移动,则物体所成像移动速度大于物体移动的速度。 故答案为:(1)乙;(2)下;缩小;相同;(3)大于。
32.(2015秋?句容市月考)如图甲是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曾经做过的光的色散实验。实验中将一束太阳光投射到玻璃三棱镜上,在棱镜后侧光屏上的AB范围内可以观察到不同颜色的光,则:
(1)实验中,白屏上形成的彩色光带,B的外侧应该是   ,该光最显著的特性是   ;
(2)从实验看出,光线经过三棱镜后是向它的   偏折的(选填“顶角”或“底边”);这一规律可以用来类比说明凸透镜对光的   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   作用;
(3)如图乙所示,如果分别用红光和蓝光以平行于主轴的方向照射凸透镜,之后它们的光路会略有差异,图中通过b点的光线是   光(选填“红”或“蓝”)。
【解答】解:(1)太阳光经过棱镜时,在光屏上看到七种色光的色带,颜色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因此A是红光,B是紫光;B的外侧应该是紫外线,该光最显著的特性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
(2)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光透过三棱镜时,发生两次折射,最终的折射光线是向三棱镜的底边偏折的。
这一规律可以用来类比说明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射作用。
(3)因为红光的折射率最小,因此图中b点的光线是红光。
答案:(1)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2)底边;会聚;发散;(3)红。
33.(2019?温州二模)近视的同学在不佩戴眼镜时总爱眯着眼睛看远处的物体,因为眼能看清楚远处的物体,但医生建议同学们不能长期这么做,请你结合以下材料,并运用所学的光学知识对此加以解释:
材料一:眼睛的角膜、晶状体、玻璃体等折光系统相当于凸透镜,其不同部位对光线的折射能力不同,如图甲所示一般越接近光心的折射能力稍弱,焦距越大:而越接近边缘,折射能力越强,焦距越小。
材料二:图乙、图丙分别为某近视眼同学在眯眼前和眯眼后的光路示意图,眯眼后比眯眼前看东西更清晰一些。
材料三:最清晰像就是指来自远处的光经过凸透镜折射后在光屏上呈现的光斑最小:如果该光斑变大,图象就变模糊。
【解答】答:造成近视的原因主要是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者晶状体曲度过大,眼球折光系统相当于凸透镜,其边缘与中央的折射不同,边缘折射能力强,中央折射能力弱,来自远处的光经折射后在视网膜上形成的一定大小的光斑。眯眼时阻挡了靠近边缘的光线,这些光线无法折射到视网膜上,这样光斑变小,像就变得清晰些,但又因进入人眼的光大大减少,视野明显变暗,使眼睛容易疲劳,不能长期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