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单元检测B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单元检测B卷(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3-11 09:32:35

文档简介

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单元检测B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共40分)
1.(2019?鞍山)小明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用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音叉发声是由于小球的振动产生的
B.小球的振动频率与音叉的振动频率相同
C.小明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D.实验中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转换成小球的跳动,是为了增大声音的响度
2.(2019秋?连云港期中)下列实验和实例中,能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的是(  )
①把发声的音叉放进水盆里看到水花溅出;②二胡发声时用手按住琴弦,琴声就消失了
A.仅① B.仅② C.①②都能 D.①②都不能
3.下列对四幅图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如图在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用无线电对话,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B.如图手在小提琴上不同位置按弦,主要目的是改变响度
C.如图道路两旁的隔音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如图B超检查身体说明声能传递信息
4.(2019秋?榆树市期中)在我国北京有座大钟寺,寺内悬挂着口我国最大的明朝永乐年间铸造的“永乐大钟”,在敲响大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对大钟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  )
A.钟停止振动 B.人的听觉发生“延长”
C.钟还在振动 D.声的回音
5.堵住自己的耳朵,把振动的音叉尾部先后抵在脸上、后脑的头骨和牙齿上,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与实验相符的是(  )
A.抵在后脑勺上听到的声音最大,因为它离耳朵最近
B.抵在脸上时听到的声音最大,因为脸最敏感
C.抵在牙齿上时听到的声音最大,因为牙齿直接与颌骨相连,骨传导效果好
D.抵在哪里听到的声音都一样
6.(2019秋?蒙阴县期末)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振动,人就能听见声音
B.分辨出合奏中的各种乐器主要是依据音调的不同
C.教室内学生听到老师的讲课声是靠空气传播的
D.剧院内墙的吸音材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
7.(2019秋?娄底期中)蝴蝶飞行时翅膀振动的频率为5~6Hz,苍蝇飞行时翅膀振动的频率为300~500Hz,当它们从你身边飞过时,你将(  )
A.只能听到蝴蝶的声音 B.只能听到苍蝇的声音
C.两者的声音都能听到 D.两者的声音都听不到
8.(2019秋?宽城区期中)关于声波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声波靠介质传播,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B.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C.声波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340米/秒
D.正常人耳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约为20赫兹到2000赫兹
9.(2019秋?淮安期末)淮安楚秀园月季花展上,小明用红色滤色镜(红色玻璃)挡在照相机镜头前,给一株绿叶黄花的月季拍照,照片上花卉的颜色是(  )
A.绿叶黄花 B.黑叶红花 C.黑叶黑花 D.红叶红花
10.(2019?三明一模)下列光现象,属于光的色散的是(  )
A.铅笔在水面处“折断” B.人在阳光下的影子
C.柳树在水中的倒影 D.雨后天空的彩虹
11.下列有关透镜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不论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都是用玻璃等透明材料制成的
B.凸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凹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
C.凸透镜有焦点,凹透镜没有焦点
D.薄透镜就是凹透镜
12.(2019?威海一模)如图甲测凸透镜的焦距,如图乙“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过程中小明同学将蜡烛分别放在甲、乙、丙、丁不同的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40.0cm
B.图乙四个位置中,移动光屏,有4个位置上的蜡烛可以在光屏上成像
C.将蜡烛放在丙位置,若凸透镜上有一个泥点,则在光屏上不会出现泥点的影子
D.将蜡烛放在乙位置,光屏应向左移动才能找到清晰的像,此时的成像特点与投影仪的成像原理相同
13.(2019秋?河西区期末)如图所示,很多汽车车主都在车上安装了行车记录仪,它用摄像头将行车过程中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下列仪器成像特点与其相同的是(  )
放大镜 B.投影仪
C.幻灯机 D.照相机
14.(2019?苏州模拟)以下描述符合实际的是(  )
A.投影仪能使物体在屏幕上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B.人离平面镜越近,他在平面镜中的像就越大
C.红绿蓝三原色光按一定比例混合可以得到白光
D.凸透镜只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具有会聚作用
15.(2019秋?奈曼旗期末)一束光线从一种透明介质斜射到另一种透明介质的表面时,同时发生了反射和折射。若光线与界面夹角是40°时,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夹角为120°,则反射角和折射角度数分别为(  )
A.40° 40° B.50° 40° C.40° 10° D.50° 10°
16.(2019秋?河西区期末)如图所示的现象或情景中,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
A.烛焰经“小孔”成像 B.手在灯光下形成影子
C.用照相机拍摄景物 D.演员对着镜子画脸谱
17.(2019秋?河东区期末)关于光的反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入射光线靠近法线时,反射光线远离法线
B.入射光线与反射面夹角为20°时,反射角是20°
C.入射角增大°5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增大10°
D.镜面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8.(2019?常德)下列关于光学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用来显示光的传播路径的硬纸板最好选择黑色光滑的
B.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物体靠近平面镜时像的大小不变
C.探究光的折射特点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传播方向一定改变
D.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当蜡烛燃烧变短,光屏上的像会向下移动
19.地球的自转让我们每天都能看到“日出”和“日落”现象,若地球表面不存在大气层(假设),则“日出”和“日落”时间,相比现在(  )
A.“日出”提前,“日落”推迟
B.“日出”推迟,“日落”提前
C.“日出”和“日落”都会提前
D.“日出”和“日落”都会推迟
20.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光发生漫反射时,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B.小孔所成的像为虚像
C.月食是因为光的反射而形成的
D.平面镜可以成实像
二.填空题(共7小题,17分)
21.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在空气中是以   的形式传播的,在15摄氏度的空气中声速是   m/s。
22.(2019秋?永春县期中)春天里,经常会看到成群的蝴蝶在花丛中飞行,如果其中某只昆虫的翅膀在5秒钟内振动了30次,则它振动的频率是   Hz,人类   听到这种声音。(选填“能”或“不能”)。
23.(2019秋?慈利县期末)英国物理学家   首先发现了白光的色散现象(填人名)。色散现象是由于不同颜色的光经过三棱镜后   程度不同而形成的。
24.(2019秋?溧水区期末)如图所示,一束激光沿   传播射到空水槽底部O点,形成一个光斑。向水槽中注入适量水后,水槽底部光斑移动到O点的   (左/右)侧。继续沿水槽壁缓慢注水,折射角   (增大/不变/减小)。
25.如图,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入射光线与液面成40°角,则反射角的大小为   °,当入射光线慢慢远离水面,折射光线将慢慢   (远离/靠近)法线。
26.(2019秋?东台市期末)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多,其中二维码支付已经在中国全面推广,我们能看见二维码是由于光在二维码图案上发生了   (选填“反射”或“折射“)。当手机扫描二维码时,二维码在手机中成的是   (选填“实像”或“虚像”),若要使二维码的像大一些,应当让手机离二维码   (选填“近”或“远”)一些。
27.(2019秋?昌图县期中)课堂上,教室里各个位置的同学都能看到黑板上的字,这是因为光在黑板上发生   (选填“漫”或“镜面”)反射的缘故;但是教室个别位置的同学,有时候感觉黑板特别亮看不清字,俗称“反光”,这是由于黑板发生   (选填“漫”或“镜面”)反射的缘故。
三.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15分)
28.(2019秋?泗洪县校级月考)在图中,小明与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   。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现象表明   。
(3)如果在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   。
(4)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声。
29.(2019秋?宁晋县期中)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实验中,某小组将光从空气分别射入水和玻璃中,并记录了如表所示的数据。
空气中的入射角i

30°
45°
60°
水中的折射角r

22°
32°
40°
玻璃中的折射角θ

17°
24°
30°
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到一些规律:
(1)当光从一种介质垂直射入到另外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   。
(2)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介质时,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   (选填“增大”或“减小”);分析表中数据猜想,光从空气射入其他介质时,折射角   (选填“可能”或“不可能“)达到90°。
(3)当光线以32°入射角从水中射向空气中时,折射角等于   °。
(4)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位于   (选填“相同”或“不同”)的介质中。
30.(2018秋?招远市期末)小明同学在做探究光的折射特点实验,如图所示的是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光路,实验中发现,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通过实验还得到如表的数据。
人射角α

15°
30°
45°
60°
反射角β

15°
30°
45°
60°
折射角γ

11.3°
22.1°
35.4°
40.9°
根据光路图和分析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这束光将发生   和   现象;
(2)由表数据可知,光从空气斜射进入水中,折射角   入射角,若一束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   入射角(以上两空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你判断的依据是:   。
(3)小凡同学的体验:他潜入游泳池水中看泳池边的路灯,觉得路灯不在原来的位置,他看到的路灯的位置要   (选填“高于”或“低于”)路灯的实际位置。
四.解答题(共3小题,每空2分,28分)
31(2019?福建一模)小丽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让光从空气射入玻璃砖,改变入射角大小,分别测得反射角和折射角大小如表所示:
空气中的入射角i

30°
45°
60°
空气中的反射角r

30°
45°
60°
玻璃中的折射角β

17°
24°
30°
(1)如图所示是一次实验现象,其中入射光线是 ; (2)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是: ;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折射角随入射角变化的关系是: 。 (3)如果让光线沿图中的CO射入玻璃砖,则会沿着 方向折射。 (4)本实验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 。
32.为探究太阳光的颜色,小明同学设计如图甲所示的实验。
(1)按图甲所示进行实验,在白光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颜色依次是:   。这个现象说明   。
(2)在上述实验过程中发现,若在三棱镜与白屏之间插入一块红玻璃,发现白屏上只有红色光,其他地方是暗的,如图乙所示。这一现象说明:   。
(3)在第(1)步基础上,在白屏上蒙一块绿色纸,发现屏上只有被绿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其他地方是暗的,如图丙所示。这一现象又可以说明:   。
33.(2019?江岸区校级模拟)(1)利用微信“扫一扫”功能,通过智能手机的摄像头扫描二维码(如图甲)可快速获取网络信息,手机摄像头相当一个凸透镜,二维码到摄像头的距离应满足 的条件。(选填“大于2f”、“大于f小于2f”、“小于f”、“等于2f”) (2)如图乙所示,蜡烛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若将光屏移至刻度线10cm处,蜡烛向 (远离/靠近)透镜方向移动,光屏上能再次成清晰的像。保持透镜位置不变,仅将蜡烛和光屏位置交换,光屏上可观察到倒立、 的实像。 (3)实验时,光屏上得到了蜡烛清晰的像,一同学不小心在凸透镜上溅了一个小泥点,则光屏上 (选填“有”或“没有”)小泥点的像或影子, (4)如果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副眼镜,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了,将光屏向远离凸透镜移动适当距离后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则该眼镜是 (选填“近视”“远视“)眼镜。
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单元检测B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共40分)
1.(2019?鞍山)小明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用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音叉发声是由于小球的振动产生的
B.小球的振动频率与音叉的振动频率相同
C.小明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D.实验中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转换成小球的跳动,是为了增大声音的响度
【解答】解:
A、该实验中,声音是由音叉的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小球的振动频率小于音叉的振动频率,故B错误;
C、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小明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故C正确;
D、如图所示实验,发现小球会跳动,即是为了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转化为轻质小球的跳动,便于观察,故D错误。
故选:C。
2.(2019秋?连云港期中)下列实验和实例中,能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的是(  )
①把发声的音叉放进水盆里看到水花溅出;②二胡发声时用手按住琴弦,琴声就消失了
A.仅① B.仅② C.①②都能 D.①②都不能
【解答】解:
①发声的音叉只有振动才会溅出水花,能够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②用手按住二胡发声的琴弦时,琴弦振动停止,琴声就消失,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①②都能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故C正确。
故选:C。
3.下列对四幅图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如图在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用无线电对话,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B.如图手在小提琴上不同位置按弦,主要目的是改变响度
C.如图道路两旁的隔音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如图B超检查身体说明声能传递信息
【解答】解:A、在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用无线电对话,说明真空不能传声,故A正确。
B、手在小提琴上不同位置按弦,改变弦的长度,从而改变振动频率,所以手在小提琴上不同位置按弦,主要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不是改变响度,故B错误。
C、道路两旁建有隔音墙,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正确。
D、利用超声波检查人体疾病就是利用声音能够传递信息的;故D正确。
故选:B。
4.(2019秋?榆树市期中)在我国北京有座大钟寺,寺内悬挂着口我国最大的明朝永乐年间铸造的“永乐大钟”,在敲响大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对大钟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  )
A.钟停止振动 B.人的听觉发生“延长”
C.钟还在振动 D.声的回音
【解答】解:对大钟撞击后,大钟的振动会持续一段时间,所以大钟会“余音未止”。
故选:C。
5.堵住自己的耳朵,把振动的音叉尾部先后抵在脸上、后脑的头骨和牙齿上,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与实验相符的是(  )
A.抵在后脑勺上听到的声音最大,因为它离耳朵最近
B.抵在脸上时听到的声音最大,因为脸最敏感
C.抵在牙齿上时听到的声音最大,因为牙齿直接与颌骨相连,骨传导效果好
D.抵在哪里听到的声音都一样
【解答】解:声音可通过头骨、颌骨等骨骼传播到听觉神经,然后由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此种听到声音的方式被称做骨传导。
当音叉尾部抵在牙齿上时,由于牙齿直接与颌骨相连,可直接将声音传给听觉神经,没有经过其它骨头的传播,因此听到的声音最大。
故选:C。
6.(2019秋?蒙阴县期末)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振动,人就能听见声音
B.分辨出合奏中的各种乐器主要是依据音调的不同
C.教室内学生听到老师的讲课声是靠空气传播的
D.剧院内墙的吸音材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
【解答】解:
A、物体振动能够产生声音,但是产生的声音不一定被人听到,只有频率在人耳听觉范围内的声音才可能被人耳听到,故A错误;
B、分辨出合奏中的各种乐器主要是依据音色的不同,故B错误;
C、教室内学生听到老师的讲课声是靠空气传播的,故C正确;
D、剧院内墙用吸音材料装饰,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C。
7.(2019秋?娄底期中)蝴蝶飞行时翅膀振动的频率为5~6Hz,苍蝇飞行时翅膀振动的频率为300~500Hz,当它们从你身边飞过时,你将(  )
A.只能听到蝴蝶的声音 B.只能听到苍蝇的声音
C.两者的声音都能听到 D.两者的声音都听不到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蜜蜂振动频率是300~400Hz,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内,能听到飞舞的声音,故能感知到蜜蜂飞过;蝴蝶振动频率是5~6Hz,不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内,不能听到飞舞的声音,故感知不到蝴蝶飞过。
故选:B。
8.(2019秋?宽城区期中)关于声波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声波靠介质传播,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B.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C.声波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340米/秒
D.正常人耳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约为20赫兹到2000赫兹
【解答】解:A、声波靠介质传播,一切固、液、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A正确;
B、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速度一般不同,固体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故B正确;
C、声波在15℃时速度约为340米/秒,故C正确;
D、正常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赫兹到20000赫兹,故D错误。
故选:D。
9.(2019秋?淮安期末)淮安楚秀园月季花展上,小明用红色滤色镜(红色玻璃)挡在照相机镜头前,给一株绿叶黄花的月季拍照,照片上花卉的颜色是(  )
A.绿叶黄花 B.黑叶红花 C.黑叶黑花 D.红叶红花
【解答】解:月季的绿叶只能反射绿光,黄花只反射黄光,而红色玻璃只允许红光通过,所以月季的绿叶黄花所反射的绿光和黄光照到红色玻璃上时,绿光和黄光都不会通过红色玻璃,没有光线进入照相机,于是拍摄的照片是黑叶黑花,选项C正确;
故选:C。
10.(2019?三明一模)下列光现象,属于光的色散的是(  )
A.铅笔在水面处“折断” B.人在阳光下的影子
C.柳树在水中的倒影 D.雨后天空的彩虹
【解答】解:A、从水中铅笔上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当人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时,看到的是铅笔的虚像,比实际位置偏高,所以感觉折断了,故与题意不符;
B、人在阳光下的影子的形成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被物体挡住后,物体后面就会呈现出阴影区域,就是影子,故与题意不符;
C、柳树在水中的倒影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与题意不符;
D、雨过天晴时,常在天空出现彩虹,这是太阳光通过悬浮在空气中细小的水珠折射而成的,白光经水珠折射以后,分成各种彩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现象。所以说雨后的天空出现彩虹是由光的色散形成的。此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11.下列有关透镜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不论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都是用玻璃等透明材料制成的
B.凸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凹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
C.凸透镜有焦点,凹透镜没有焦点
D.薄透镜就是凹透镜
【解答】解:A、正确,凸透镜、凹透镜都是用玻璃等透明材料制成的;
B、错误,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C、错误,两种透镜都有焦点;
D、错误,薄透镜包括凸透镜和凹透镜。
故选:A。
12.(2019?威海一模)如图甲测凸透镜的焦距,如图乙“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过程中小明同学将蜡烛分别放在甲、乙、丙、丁不同的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40.0cm
B.图乙四个位置中,移动光屏,有4个位置上的蜡烛可以在光屏上成像
C.将蜡烛放在丙位置,若凸透镜上有一个泥点,则在光屏上不会出现泥点的影子
D.将蜡烛放在乙位置,光屏应向左移动才能找到清晰的像,此时的成像特点与投影仪的成像原理相同
【解答】解:A、平行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在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即为凸透镜的焦点处,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为40.0cm﹣30.0cm=10.0cm,则凸透镜的焦距是10.0cm,故A错误;
B、根据“一倍焦距分虚实”知一倍焦距以外是实像,以内是虚像,因为甲乙丙在焦点以外,所以成实像,可以成在光屏上,故B错误;
C、凸透镜成实像时,所有透过透镜的光会聚到光屏上成像,凸透镜上溅了一个小泥点,整个物体发出的光虽有一小部分被挡住,但总会有一部分光通过凸透镜而会聚成像,因此,像与原来相同,大小不变;由于透镜的一小部分被遮住,因此折射出的光线与原来相比减少了,像将完好,但亮度会变暗,所以不会出现泥点的影子,故C正确;
D、将蜡烛放在乙位置,根据图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光屏应向左移动才能找到清晰的像,此时的成像特点与照相机的原理是相同的,故D错误。
故选:C。
13.(2019秋?河西区期末)如图所示,很多汽车车主都在车上安装了行车记录仪,它用摄像头将行车过程中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下列仪器成像特点与其相同的是(  )
放大镜 B.投影仪
C.幻灯机 D.照相机
【解答】解:行车记录仪的摄像头与照相机的成像特点相同,都是利用当u>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选:D。
14.(2019?苏州模拟)以下描述符合实际的是(  )
A.投影仪能使物体在屏幕上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B.人离平面镜越近,他在平面镜中的像就越大
C.红绿蓝三原色光按一定比例混合可以得到白光
D.凸透镜只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具有会聚作用
【解答】解:
A、投影仪的工作原理: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A错误;
B、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像与物总是大小相等,所以,人离平面镜越近时,他在平面镜中的像大小不变,故B错误;
C、红、绿、蓝被称为色光的三原色,红、绿 蓝三种色光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可以得到白光,故C正确;
D、凸透镜对平行或不平行的光都具有会聚作用,故D错误。
故选:C。
15.(2019秋?奈曼旗期末)一束光线从一种透明介质斜射到另一种透明介质的表面时,同时发生了反射和折射。若光线与界面夹角是40°时,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夹角为120°,则反射角和折射角度数分别为(  )
A.40° 40° B.50° 40° C.40° 10° D.50° 10°
【解答】解:光线与界面的夹角为40°,所以入射角为90°﹣40°=50°;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50°,反射光线与界面的夹角为90°﹣50°=40°;
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夹角为120°,所以折射光线与界面的夹角为120°﹣40°=80°,则折射角为90°﹣80°=10°。
故选:D。
16.(2019秋?河西区期末)如图所示的现象或情景中,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
A.烛焰经“小孔”成像 B.手在灯光下形成影子
C.用照相机拍摄景物 D.演员对着镜子画脸谱
【解答】解:
A、“烛焰”经小孔成像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的应用,故A不符合题意;
B、手在灯光下形成影子,属于光的直线传播,故B不符合题意;
C、照相机的镜头是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光通过凸透镜会发生折射,故C符合题意;
D、演员对着镜子画脸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7.(2019秋?河东区期末)关于光的反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入射光线靠近法线时,反射光线远离法线
B.入射光线与反射面夹角为20°时,反射角是20°
C.入射角增大°5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增大10°
D.镜面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解答】解:
A、入射光线靠近法线时,入射角减小,反射角也减小,所以,入射光线靠近法线时,反射光线也靠近法线,故A错误;
B、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则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为20°时,入射角为90°﹣20°=70°,反射角也为70°,故B错误;
C、入射角增大5°,反射角也增大5°,所以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增大10°,故C正确。
D、镜面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也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故D错误。
故选:C。
18.(2019?常德)下列关于光学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用来显示光的传播路径的硬纸板最好选择黑色光滑的
B.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物体靠近平面镜时像的大小不变
C.探究光的折射特点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传播方向一定改变
D.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当蜡烛燃烧变短,光屏上的像会向下移动
【解答】解:A、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用来显示光的传播路径的硬纸板最好选择白色色粗糙的,因为白色反射所以色光,粗糙硬纸板可以使光发生漫反射,人们在不同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故A错误;
B、由平面镜成像特点之一:物像等大,可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物体靠近平面镜时像的大小不变,故B正确;
C、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一定会发生改变,但垂直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变,故C错误;
D、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随着蜡烛燃烧而变短,根据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传播方向可知,光屏上的像会向上移动,故D错误;
故选:B。
19.地球的自转让我们每天都能看到“日出”和“日落”现象,若地球表面不存在大气层(假设),则“日出”和“日落”时间,相比现在(  )
A.“日出”提前,“日落”推迟
B.“日出”推迟,“日落”提前
C.“日出”和“日落”都会提前
D.“日出”和“日落”都会推迟
【解答】解:如果地球表面不存在大气层,太阳光将在真空中沿直线传播,由于地球是圆形的,所以只有太阳升到某一位置时才能观察到;而正因为地球表面上有大气层,阳光射入大气层时会发生折射现象,能够提前观察到;所以如果地球表面不存在大气层,那么观察到的日出时刻与实际存在大气层时的情况相比将延后;同理,观察到的日落时刻与实际存在大气层时的情况相比将提前,故B正确。
故选:B。
20.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光发生漫反射时,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B.小孔所成的像为虚像
C.月食是因为光的反射而形成的
D.平面镜可以成实像
【解答】解:A、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B、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
C、月食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产生的;
D、平面镜成的是正立的、等大的虚像。
故选:A。
二.填空题(共7小题,17分)
21.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在空气中是以   的形式传播的,在15摄氏度的空气中声速是   m/s。
【解答】解:
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15℃的空气中声速是340m/s。
故答案为:振动;声波;340。
22.(2019秋?永春县期中)春天里,经常会看到成群的蝴蝶在花丛中飞行,如果其中某只昆虫的翅膀在5秒钟内振动了30次,则它振动的频率是   Hz,人类   听到这种声音。(选填“能”或“不能”)。
【解答】解:(1)蝴蝶的翅膀在5s内振动了30次,则它振动的频率f==6Hz
(2)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6Hz不在人类听到的频率范围内,所以不能听到。
故答案为:6;不能。
23.(2019秋?慈利县期末)英国物理学家   首先发现了白光的色散现象(填人名)。色散现象是由于不同颜色的光经过三棱镜后   程度不同而形成的。
【解答】解:由物理学史的知识可知,英国物理学家牛顿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了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其实质是光的折射,是由于不同颜色的光的折射程度不同,不同颜色的光经过三棱镜后就形成了彩色光带。
故答案为:牛顿;折射。
24.(2019秋?溧水区期末)如图所示,一束激光沿   传播射到空水槽底部O点,形成一个光斑。向水槽中注入适量水后,水槽底部光斑移动到O点的   (左/右)侧。继续沿水槽壁缓慢注水,折射角   (增大/不变/减小)。
【解答】解:(1)水槽内没有注水时,光沿直线传播,照射到水槽底部的O点;
(2)当向水槽内注入适量的水后,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发生折射,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因此折射光线向O点左侧偏折,此时光斑移动到O点左侧;
继续沿水槽壁缓慢注水,折射光线逐渐向左偏折,但是入射角不变,折射角的大小也不变。
故答案为:直线;左;不变。
25.如图,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入射光线与液面成40°角,则反射角的大小为   °,当入射光线慢慢远离水面,折射光线将慢慢   (远离/靠近)法线。
【解答】解:
当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会在水的表面发生反射现象,入射光线与液面成40°角,入射角为90°﹣40°=50°,则反射角也是50°;
当入射光线远离法线时,入射角增大,则折射角也会增大,故折射光线将靠近水面。
故答案为:50;靠近。
26.(2019秋?东台市期末)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多,其中二维码支付已经在中国全面推广,我们能看见二维码是由于光在二维码图案上发生了   (选填“反射”或“折射“)。当手机扫描二维码时,二维码在手机中成的是   (选填“实像”或“虚像”),若要使二维码的像大一些,应当让手机离二维码   (选填“近”或“远”)一些。
【解答】解:二维码不是光源,我们能看见二维码是由于光在二维码图案上发生了反射,即反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手机的摄像头即照相机,当手机扫描二维码时,二维码在手机中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若要使二维码的像大一些,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需要让物距变小,故应该让手机距离二维码近一些。
故答案为:反射;实像;近。
27.(2019秋?昌图县期中)课堂上,教室里各个位置的同学都能看到黑板上的字,这是因为光在黑板上发生   (选填“漫”或“镜面”)反射的缘故;但是教室个别位置的同学,有时候感觉黑板特别亮看不清字,俗称“反光”,这是由于黑板发生   (选填“漫”或“镜面”)反射的缘故。
【解答】解:(1)教室里各个位置的同学都能看到黑板上的字,是因为光在物体表面上发生了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的缘故;
(2)黑板“反光”是因为黑板发生了镜面反射,黑板反射的光线比粉笔字反射的光线强,使人无法看清黑板上的字。
故答案为:漫;镜面。
三.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15分)
28.(2019秋?泗洪县校级月考)在图中,小明与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   。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现象表明   。
(3)如果在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   。
(4)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声。
【解答】解:(1)细棉线是固体,能实现通话,说明固体也是传声的一种介质;
(2)因为相距同样远,且说话的响度也相同,但改用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听到的声音大,原因是金属丝的传声性能比棉线的好;
(3)说话声引起棉线振动,棉线把这种振动由近及远的传到远方,如果用手捏住棉线的某一部分,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被阻断,则振动就会停止,也就听不到声音了;
(4)如果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对方讲话的声音了,这是由于“松弛”,振动不能在线上传播了。
故答案为:(1)固体能够传声;(2)金属丝的传声性能比棉线的好;(3)阻止了声音的传递;(4)不能。
29.(2019秋?宁晋县期中)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实验中,某小组将光从空气分别射入水和玻璃中,并记录了如表所示的数据。
空气中的入射角i

30°
45°
60°
水中的折射角r

22°
32°
40°
玻璃中的折射角θ

17°
24°
30°
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到一些规律:
(1)当光从一种介质垂直射入到另外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   。
(2)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介质时,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   (选填“增大”或“减小”);分析表中数据猜想,光从空气射入其他介质时,折射角   (选填“可能”或“不可能“)达到90°。
(3)当光线以32°入射角从水中射向空气中时,折射角等于   °。
(4)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位于   (选填“相同”或“不同”)的介质中。
【解答】解:(1)当空气中的入射角i为0°时,水中的折射角r和玻璃中的折射角β都为0°,故当光从一种介质垂直射入到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不变;
(2)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当空气中的入射角i逐渐增大时,折射角也随之增大;但折射角始终小于入射角,故光从空气射入其它介质时,折射角不可能达到90°;
(3)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由表格可知,当光线以32°入射角从水中射向空气时,则折射角是45°;
(4)发生折射现象时,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位于不同的介质中。
故答案为:(1)不变;(2)增大;不可能;(3)45;(4)不同。
30.(2018秋?招远市期末)小明同学在做探究光的折射特点实验,如图所示的是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光路,实验中发现,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通过实验还得到如表的数据。
人射角α

15°
30°
45°
60°
反射角β

15°
30°
45°
60°
折射角γ

11.3°
22.1°
35.4°
40.9°
根据光路图和分析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这束光将发生   和   现象;
(2)由表数据可知,光从空气斜射进入水中,折射角   入射角,若一束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   入射角(以上两空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你判断的依据是:   。
(3)小凡同学的体验:他潜入游泳池水中看泳池边的路灯,觉得路灯不在原来的位置,他看到的路灯的位置要   (选填“高于”或“低于”)路灯的实际位置。
【解答】解:(1)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空气中,另一部分光会进入水中发生折射;
(2)由表数据可知,光从空气斜射进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根据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可知,若一束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小凡同学的体验:他潜入游泳池水中看泳池边的路灯,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人看到的是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交点所构成的虚像,位置要比实际路灯的位置高;
故答案为:(1)反射;折射;(2)小于;大于;光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3)高于。
四.解答题(共3小题,每空2分,28分)
31(2019?福建一模)小丽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让光从空气射入玻璃砖,改变入射角大小,分别测得反射角和折射角大小如表所示:
空气中的入射角i

30°
45°
60°
空气中的反射角r

30°
45°
60°
玻璃中的折射角β

17°
24°
30°
(1)如图所示是一次实验现象,其中入射光线是 ; (2)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是: ;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折射角随入射角变化的关系是: 。 (3)如果让光线沿图中的CO射入玻璃砖,则会沿着 方向折射。 (4)本实验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 。
【解答】解:(1)仔细分析题图,先分析哪是界面,AO、BO、CO不可能是界面,只有0-0线或90-90线有可能是界面;假设界面是90-90线,那么0-0线就是法线,利用光的反射定律,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必在同一种介质内,并且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CO应是入射光线,OB是反射光线,OA是折射光线, 很明显反射角和入射角不相等,不符合光的反射定律。假设不成立。因此只有0-0线是界面,90-90线是法线。然后即可知,AO是入射光线,OB是反射光线,OC是折射光线; (2)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是: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折射角随入射角变化的关系是: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增大; (3)根据光路可逆可知,如果让光线沿图中的CO射入玻璃砖,则会沿着OA方向折射; (4)本实验中多次实验寻找光反射的普遍规律,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寻找普遍规律,避免偶然性。 故答案为:(1)AO;(2)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3)OA;(4)寻找普遍规律,避免偶然性。
32.为探究太阳光的颜色,小明同学设计如图甲所示的实验。
(1)按图甲所示进行实验,在白光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颜色依次是:   。这个现象说明   。
(2)在上述实验过程中发现,若在三棱镜与白屏之间插入一块红玻璃,发现白屏上只有红色光,其他地方是暗的,如图乙所示。这一现象说明:   。
(3)在第(1)步基础上,在白屏上蒙一块绿色纸,发现屏上只有被绿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其他地方是暗的,如图丙所示。这一现象又可以说明:   。
【解答】解:(1)当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会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这就是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所做的光的色散实验,他证明了白光不是单色光。
(2)透明物体的颜色由物体通过的色光决定的,所以在三棱镜与白屏之间放置一块红玻璃片,则白屏上将见到红色光。说明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透过的光的颜色决定的;
(3)绿纸只能反射绿颜色的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因此在白屏上蒙一块绿色纸,发现屏上只有被绿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其他地方是暗的,说明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故答案为:吸收;反射;反射色光的颜色
故答案为:(1)红、橙、黄、绿、蓝、靛、紫;白光不是单色光;(2)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透过的光的颜色决定的;(3)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33.(2019?江岸区校级模拟)(1)利用微信“扫一扫”功能,通过智能手机的摄像头扫描二维码(如图甲)可快速获取网络信息,手机摄像头相当一个凸透镜,二维码到摄像头的距离应满足 的条件。(选填“大于2f”、“大于f小于2f”、“小于f”、“等于2f”) (2)如图乙所示,蜡烛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若将光屏移至刻度线10cm处,蜡烛向 (远离/靠近)透镜方向移动,光屏上能再次成清晰的像。保持透镜位置不变,仅将蜡烛和光屏位置交换,光屏上可观察到倒立、 的实像。 (3)实验时,光屏上得到了蜡烛清晰的像,一同学不小心在凸透镜上溅了一个小泥点,则光屏上 (选填“有”或“没有”)小泥点的像或影子, (4)如果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副眼镜,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了,将光屏向远离凸透镜移动适当距离后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则该眼镜是 (选填“近视”“远视“)眼镜。
【解答】解:(1)摄像头的原理与照相机相同,物体应位于其镜头的二倍焦距之外,此时可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将光屏移至刻度线10cm处,像距变大,则物距应减小,蜡烛向靠近透镜方向移动,光屏上能再次成清晰的像,此时像距大于物距,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保持透镜位置不变,仅将蜡烛和光屏位置交换,此时像距小于物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3)同学不小心在凸透镜上溅了一个小泥点,小泥点在透镜一倍焦距之内,成正立放大虚像,虚像不能在光屏承接,所以光屏上没有泥点的像或者影子; (4)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副眼镜,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了,将光屏向远离凸透镜移动适当距离后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说明眼镜对光线起到了发散作用,所以是凹透镜,近视镜是凹透镜; 故答案为:(1)大于2f;(2)靠近;缩小;(3)没有;(4)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