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藏戏》导学案
教材分析:
《藏戏》是六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第四篇略读课文。随着作者脉络清楚、有点有面、有详有略的描述,绚丽多彩的藏戏以及它那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展现在读者面前,它是一篇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民俗散文,颇具文学色彩。
学习目标:
1.读读记记“旷野、赞叹不已、随心所欲、优哉游哉”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学习重、难点:
1、通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藏族的文化。
2、了解本文的表达方法及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生动形象的表达。??
学前准备:
通过网络查询藏戏的由来、历史变化及主要剧目等相关信息,收集藏戏面具图片。
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解答疑问。
预习提示单一
1、自主学习: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借助工具书理解。
2、默读课文,了解作者介绍了藏戏的哪些知识,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自学检测一】掌握生字词
①指读词语:剧种、面具、激流、发誓、旷野、布施、鼻祖、柔顺、压抑、咆哮 婀娜 演绎 招徕 吞噬 能歌善舞、别无所求、蜂拥而至、铺天盖地、肃然起敬、美不胜收 优哉游哉
词语意思我会说,招徕,吞噬,哄堂大笑,婀娜 优哉游哉,鸿雁,两面三刀,
②课文介绍了藏戏的形成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自学检测二】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
1.我能用自己的话理出课文的写作思路。
课文按( )顺序,先用三个排比句概括介绍( ),接下来详细写( ),紧接着介绍( ),然后简略地说明( ),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点明( )。
细读课文,了解藏戏形成及特点
预习提示单二
1、自由读1-3段,思考藏戏的的特点是什么?
2、自由读4-7段,
(1)、第四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唐东杰布的故事有哪些传奇色彩?从课文中找出有关句子并仔细体会。
(3)、这个传奇故事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4)、用自己话说一说藏戏是怎么形成的?
3、研读8-19段,感受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并在课文相关语句上作批注。
4、课文最后一段文字有什么作用?藏戏是怎样传承下去的?说说你的理解。
【自学检测三】走进“1-3自然段”, 初步了解藏戏的特点。
1.读了1--3自然段,我知道了藏戏的特点是: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2.读完这3段话,我发现了它们其实是三个 句,这样开头的好处是突出了 。
3.通过朗读,我充分地体会到了作者( )的感情。
【自学检测四】走进“4-7自然段” ,了解藏戏的形成。
1、这个传奇故事最打动我的是 这个句子,它让我感受到了 。我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2.我想说一说我了解到的“唐东杰布”:
3.读了4-7自然段,我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藏戏是怎样形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学检测五】走进“8-20自然段”,具体了解藏戏的特点。
我能找出具体描写藏戏特点有关句子。并能读好这些句子。
我能说出各种颜色象征了什么:
( )的面具是白色的,白色代表( );
( ) 的面具是红色的,红色代表( );
( )的面具是绿色的,绿色代表( );
( )的面具是黄色的,黄色代表( );
( )的面具是半白半黑的,象征其性格( );
( )的面具是青面獠牙,以示( )。
从“不要……不要……不要……只要……”这个句子中,我体会到藏戏的 。我能读好这个句子。
重点感悟:
藏戏形成:
那时候,一个叫唐东杰布的年轻僧人想为百姓造福,于是通过7位能歌善舞的姑娘组成的藏戏班子,以艺术和善良感召人们,大家由哄笑到献出人力、物力、财力,在雅鲁藏布江上建成了58座铁索桥。就这样仅由7人组成的藏戏班子,开创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诞生了一个为人们接受并赞叹的剧种。
藏戏特点:
“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抓住三个排比句品读)
艺术魅力:
①面具:多样、夸张、形象鲜明。
②舞台:没有固定舞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③演唱:固定的程式、唱腔及动作丰富、不受时间限制
回顾课文,赏析文章写作方法
《藏戏》这篇课文是一篇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民俗散文。在说明角度,表达顺序,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与《北京的春节》有较大的不同,从内容上看,《北京的春节》介绍的是节日风俗,而本文侧重介绍的是藏戏的形成和艺术特色。从表达顺序看,《北京的春节》以时间为序,而本文以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从表达的方法看,《北京的春节》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方法,而本文主要采用比喻、反问、象征、夸张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从语言风格看,《北京的春节》的语言自然、平实、准确、精练,京味浓郁,耐人寻味,而本文的语言丰富多样、生动传神,颇具文学色彩。
学习反馈:
课文按事物的不同方面的顺序,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用三个反问句概括介绍藏戏的主要特点,接下来详细写开山鼻祖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紧接着介绍面具的特点 ,然后简略地说明其他特色,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点明藏戏这一民族戏剧艺术靠师传身授传承和发展。
2.课文的前三段其实是三个反问句组成的排比段,这样开头的好处是突出了 藏戏的特点。通过朗读,我充分地体会到了作者自豪的感情。第四段“还是从西藏高僧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在全文谋篇布局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唐东杰布是明代著名建筑师,藏戏创始人。藏民历来把他看做是创造藏戏的戏神和修建桥梁的铁木工匠的“祖师”,是藏族人民心目中创造、智慧、力量的化身。
4、这个传奇故事打动人的地方有:唐东杰布为民造福的美好心愿,唐东杰布勇敢地战胜险恶的自然,七位姑娘的义举……
5“那时候,雅鲁藏布江上没有什么桥梁,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
作者用精练准确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描写,为我们再现了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间接歌颂了唐东杰布的高尚品质,这是他许下宏愿、发誓架桥的思想根源,也说明民间艺术源于生活,是根据时代的需要而产生的。
“唐东杰布在山南琼结,认识了能歌善舞的七位姑娘,组成了西藏的第一个藏戏班子,用歌舞说唱的形式,表演宗教故事、历史传说,劝人行善积德、出钱出力、共同修桥。”
“就这样,身无分文的唐东杰布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铁索桥,同时,成为藏戏的开山鼻祖。”
这个仅有7人组成的藏戏班子,开创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诞生了一个为人们接受并赞叹的剧种。
6、课文最后一段话有总结全文的作用。藏戏由最初的没有剧本,全靠师父言传身教,全靠在戏班排练和演出过程中逐步加工提高,到现在,这具有600多年历史的藏 戏得以保留和发展,成为了藏文化的“活化石”。
四、布置作业:1、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藏戏的形成过程。
2、抄写并积累本课出现的新词、成语。
3、小练笔:仿照《藏戏》的表达方法写写自己熟悉的一种艺术形式。
针对性作业:
我会读
剧种 面具 激流 发誓 旷野 鼻祖 柔顺 压抑 咆哮 婀娜 演绎 招徕 吞噬 能歌善舞 别无所求 蜂拥而至 铺天盖地 肃然起敬 美不胜收 一无所有 赞叹不已 身无分文 随心所欲 优哉游哉 哄堂大笑
二、我会填
( )的容貌 ( )的舞姿 ( )的唱腔 ( )的牛皮船( )的江水 ( )的急流
( )的情绪 ( )的程式
三、我知道(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在藏戏里,( )的人物所戴的面具,其( )和( )基本相同。
善者的面具是( )色的,白色代表( );
国王的面具是( )色的,红色代表( );
王妃的面具是( )色的,绿色代表( );
活佛的面具是( )色的,黄色代表( );
巫女的面具是( ),象征其( )的性格;
妖魔的面具( ),以示( )和( );
村民老人的面具则用( )或( )缝制,眼睛、嘴唇处挖一个窟窿.以示( )。
2、、我还知道藏戏是这样形成的? ?。
3、课文运用了这样的表达方法??
五、相关链接
藏戏,是藏族地区普遍流行、在祖国百花艺苑中一个独具特色的剧种。是以民间歌舞形式来表现故事内容的综合表演艺术。藏语叫“阿吉拉姆”,“阿吉”是大姐或女性的意思,“拉姆”是仙女的意思,都是藏族人民对藏戏的昵称。藏戏艺术有600多年的历史,比被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400多年,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藏戏剧种流派众多,表演形式富有民族特色,《文成公主》《诺桑王子》《卓娃桑姆》《朗萨雯蚌》《白玛文巴》《顿月顿珠》《智美更登》《苏吉尼玛》八大剧目已成经典,音乐唱腔韵味隽永,面具服饰五彩缤纷、瑰奇神异,名角新秀不断涌现,昭示着藏戏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
【达标测评】
一、读准字音,选择正确的画√
一无所有的唐东杰布,招来的只有一阵哄堂大笑。?(hōnɡ? hònɡ)
随着雄浑的歌声响彻雪山旷野,有人献出钱财。 (chè? qiè)
雪山江河作背景,草原大地作背景。。???? (bēi?? bèi )
观众在吃喝玩耍中看戏,一出戏演它个三五天毫不稀奇,大家随心所欲、优哉游哉,毫无倦意。???????? (hē? hè )
二、给下列句子换说法
1、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带着面具演出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没有舞台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运用关联词,把两个句子合为一句。
1、面具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使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
2、藏戏面具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难以保留的重要原因之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缩句
身无分文的唐东杰布在雅鲁藏布江上建起了58座铁索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这篇课文是一篇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民俗散文。在说明角度、表达顺序、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与《北京的春节》有较大的不同。我能从以下几个方面比较它们的异同。从表达顺序看,《北京的春节》以 为序,而本文以 为序;从内容上看,《北京的春节》介绍的是 __ ,而本文侧重介绍___________________;从表达的方法看,《北京的春节》运用了 ______ 等方法,而本文主要采用 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从语言风格看,《北京的春节》的语言自然、平实、准确、精练,京味浓郁,耐人寻味,而本文的语言丰富多样、生动传神,颇具文学色彩。
六、假如今天是一年一度的藏族雪顿节,布达拉宫广场上许多游客对藏戏慕名而来。如果有游客向你询问,请选择下面的一个内容,向游客进行个性化的讲解。
1、藏戏的形成 2、藏戏的面具 3、藏戏的舞台 4、藏戏的程序
七、学后疑惑:通过读书我有疑惑要和同学、老师探讨:
疑惑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惑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北京的春节》(导学案)
教材分析:
《北京的春节》是六年级下册第一组的第一篇课文。本文作者是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也表达了作者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学习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学习重、难点:
1、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2、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学习准备:
学生课前阅读课文,同时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收集有关春节的习俗、古今文人描写春节的文章、诗词、童谣、春联等。
课时:建议两课时 。
第 一 课 时
一、了解单元内容,导入新课
1.了解单元导语。看看这组课文安排了什么内容?
(1)本组课文主要是讲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
(2)我们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开展调查活动,去了解节日、服饰、饮食、民居等方面的民风民俗。
2.了解课文安排。我们再看看课文的题目,看看围绕“民风民俗”,本组教材安排了哪些内容?
3.回忆过春节的情景。
回忆:我们是怎么过春节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解答疑问。
预习提示单一
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不懂的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或者查工具书来理解。
2、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北京的春节从什么时间开始什么时间结束?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事情呢?各有哪些风俗习惯?
时间 风 俗 习 惯
?
? ?
? ?
? ?
? ?
三、自学检测
默读课文,填表。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事情呢?默读课文,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画出来,填在表格的左边;再看看在这些时间里具体有哪些风俗习惯,填在表格的右边。
四、学习反馈。
1、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头写了“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最后一段又写了“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特别长,有一个多月。)
2、
时间 风俗习惯
腊月初八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腊月初九至腊月二十二 买杂拌儿、买爆竹、买过年的物品
腊月二十三 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除夕 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正月初一 店铺关门、男人拜年、女人待客、逛庙会
初六 店铺开张、逛庙会、逛天桥、听戏
元宵 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
正月十九 春节结束
3、根据表格的提示,发现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吗?(时间顺序)
五、朗读指导与训练
自由练读:通过阅读填表,互相交流,我们对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得更清楚了。现在自由练习朗读课文。如果有觉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读好。
六、结束语与作业布置
1、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理解了不懂的地方,练习了难读的语句。
2、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生字新词,下课后请同学们认真抄写。
【达标测评】
一、我会读。
腊八粥?? 蜜饯??掺和??黏稠??通宵? 小贩
水浒传?? 娴熟??毛驴??翡翠??熬粥? 榛子
二、我会填。
腊七腊八,??????? 。?????灯???__庙
????七八?????? 万象?_________??????不同
三、我知道。
1.文章按????? 顺序来写,以人们的活动为线索,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就开始了到???????才结束的民风民俗。
2 读完课文后,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读拼音写词语。
ɡuī? ju?????? zhǎn? lǎn????? mì?? jiàn???? ?bào?? zhú tōnɡ xiāo?
(???????? )?? (????????? ? )??????(??? ?????? )????? (?? ????? ) (?????? ? )
jié rán bù tónɡ fěi ?cuì ??? ?suàn ?bài fēnɡ ? zhenɡ ???
?(??? ?????????? ) ( ? ????? ? )( ????????? ) ( ????? ????? ?)???
biān ?pào ????? xiǎo ?fàn???? sì ?yuàn???? áo?? tánɡ? ?
( ????? ? ??) ??( ???? ?????? ) ??( ??????? ??)?? ?(??? ????? ? )????
五、形近字组词。
眨(??? ? ) 筝(???? )??饯(???? )?许(???? )宵(???? )
泛(???? )挣(??? )??践(?? ?? )?浒(???? )销(???? )
拌( ?? ??)旬( ? ??? ) 醋( ?? ??)?饺( ?? ??)
伴( ???? )甸( ? ??? ) 醒( ? ???)?皎( ? ? ??)
六、 春节贴春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请你在下面写出自己积累的两幅对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写出下列节日及月份的农历时间。
除夕( ) 重阳( ) 腊月( )
正月( ) 元宵节( ) 中秋( )
八、根据你的课外阅读理解,把下面人物分类。
林冲、贾宝玉、宋江、武松、林黛玉、薛宝钗、鲁智深 李逵 凤姐
属于《水浒传》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于《红楼梦》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二 课 时
一、听写新词,对照课文,检查改错(家长听写)
初旬、蒜瓣、翡翠、色味双美、饺子、杂拌儿、榛子、
栗子、鞭炮、风筝、截然、寺院、逛庙会、张灯结彩。
二、回顾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复习提示单一
现在回忆回忆,: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1.写作顺序:时间顺序。
2.主要内容是什么?
(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才结束。人们在腊八那天要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却截然不同,到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三、分清详略,练习朗读
预习提示单二
1.分清详略: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默读课文,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
2.练习朗读:朗读详写的四个部分,注意读得正确、流利。
四、自我检测。
1.明确作者详写的是“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四个部分。
2.展示朗读:你觉得自己哪部分读得好,就读哪个部分。
在朗读、评价、集体练习中达到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的目标。
五、深入详写片段,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预习提示单三
1、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呢?深入地读一读,勾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
2、整个交流过程要注意读悟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的同时,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重点感悟:
1.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1)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有趣。
(2)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2.除夕。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
(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全都在庆祝除夕,当然热闹了。
(2)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
3.正月初一。主要通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
(1)与除夕“截然不同”:全城都在休息,多数铺户要到初六才开张。
(2)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小贩们在寺庙外边摆摊,小孩子们则爱逛庙会,还有很多人参加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总之,每个人都没闲着,或者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可谓轻松自在。
4.元宵。主要通过对灯的描写来体会。
(1)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
(2)谈谈自己的体会。
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
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可以感受到。
(3)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
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突出“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这也是写元宵的总起句和总结句,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六、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老舍在整体介绍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这四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七、拓展阅读、布置作业
针对性作业:
1、请按详略的不同将下列内容分类
1腊八这一天要做的事2孩子们为过年做准备3大人们为春节做准备4过小年5小年后的准备6除夕夜7大年初一的景象8店铺开张9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景象10春节结束(只写序号)
详写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略写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按时间顺序排列一下节日活动
( )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
( )泡腊八蒜过年吃饺子用。
( )买杂拌、爆竹、各种玩意儿,准备过年。
( )孩子们逛庙会、看野景、骑毛驴,还能买到新年特有的玩具。
( )大扫除一次,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
3、拓展阅读:
过年
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除夕要守岁,不过十二点不能睡觉,这对于一个习于早睡的孩子是一种煎熬。前庭后院挂满了灯笼,又是宫灯,又是纱灯,烛光辉煌,地上铺了芝麻秸儿,踩上去咯咯吱吱响,这一切当然有趣,可是寒风凛冽,吹得小脸儿通红,也就很不舒服。炕桌上呼卢喝雉,没有孩子的份。压岁钱不是白拿,要叩头如捣蒜。大厅上供着祖先的影像,长辈指点曰:“这是你的曾祖父,曾祖母,高祖父,高祖母……”虽然都是岸然道貌微露慈祥,我尚不能领略慎终追远的意义。“姑娘爱花小子要炮……”我却怕那大麻雷子、二踢脚子。别人放鞭炮,我躲在屋里捂着耳朵。每人分一包杂拌儿,哼,看那桃脯、蜜枣沾上的一层灰尘,怎好往嘴里送?年夜饭照例是特别丰盛的。大年初几不动刀,大家歇工,所以年菜事实上即是大锅菜。大锅的炖肉,加上粉丝是一味,加上蘑菇又是一味;大锅的炖鸡,加上冬笋是一味,加上番薯又是一味,都放在特大号的锅、罐子、盆子里,此后随取随吃,大概历十余日不得罄,事实上是天天打扫剩菜。满缸的馒头,满缸的腌白菜,满缸的咸疙瘩,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可以见底。芥末堆儿、素面筋、十香菜比较地受欢迎。除夕夜,一交子时,煮饽饽端上来了。我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去吃?胡乱吃两个,倒头便睡,不知东方之既白
初一特别起得早,梳小辫儿,换新衣裳,大棉袄加上一件新蓝布罩袍、黑马褂、灰鼠绒绿鼻脸儿的靴子。见人就得请安,口说:“新喜。”日上三竿,骡子轿车已经套好,跟班的捧着拜匣,奉命到几家最亲近的人家拜年去也。如果运气好,人家“挡驾”,最好不过,递进一张帖子,掉头就走。否则一声“请”,便得升堂入室,至少要朝上磕三个头,才算礼成。这个差事我当过好几次,从心坎儿觉得窝囊。
请与课文中的相关内容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4、、作业及活动设计
开展一次社会调查活动,了解自己身边的各民族过春节的不同习惯。
八、相关链接
各民族春节习俗
壮族
除夕,家家杀鸡宰鸭,蒸制扣肉、粉蒸肉、叉烧肉等。除夕的米饭要蒸得很多,象征富裕。粽子是壮族春节必不可少的。壮族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品,特大粽子,重达一二十斤,味香堪称一绝。正月初一和初二待客要吃粽子。春节期间要举行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等文体活动。
藏族
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贵的首饰,即使是经济条件较差的人,也要预备一件过年的袍子,或者一两样粗糙的装饰品,藏话叫“萨举”,即新装。藏历正月初三,拉萨人成群结伴,来到东郊的宝瓶山和西郊的药王山,插经旗、挂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藏历正月初五,举行隆重的开犁礼。农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强壮的耕牛打扮得“花枝招展”──额头贴着酥油图案,犄角上插着红旗和彩色羽毛,肩上披挂彩缎,缎子上缀满贝壳和松石,尾巴上系着五彩缤纷的绸带。
蒙古族
蒙古族历来崇尚白色,所以将农历正月称为“白月”,把过年节称为作“白节”。蒙古族过年的准备工作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即开始。除了扫除、沐浴、布置蒙古包外,还要人着新装,马佩红缨和新鞍。要把放有哈达的整只牛、羊献给至亲厚友。除夕夜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先向长者敬辞岁酒,再向同辈敬酒,恭贺新年吉祥如意。初一给长辈拜年一定要在上午。
白族
白族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祝愿日子比蜜甜。早饭后,孩子们由成人带领到亲友家给长辈拜年。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是节日不可缺少的活动。
【达标测评】
一、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 1.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这句话用????????? ??、???????? ??两个词突出夸赞腊八蒜。
? 2. 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1)???????? ??说明灯的数量多,????????? ?说明灯的种类多。
???(2)作者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为的是突出??????????????? ?????? 。
二、 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打“√”。
1.? 万象更新
A.?更加。(? ) B.变更。( ? ) C.又、再。(? )
2.??截然不同
A割断。(? ) B.阻拦。( ? ) C.截止。(? )
3.??? 万不得已
A已经。(? ) B.止,罢了。(? ) C.过了一会儿。(? )
4. 日夜不绝
A.穷尽。(? ) B.走不通的。(? ) C.断绝。(? )
三、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练习。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 1.用“//”将这段话分两层。
? 2.分两层的根据是什么?选择一种恰当的方法(? )
??? A.先总体写中心,再具体叙述除夕热闹的活动。
??? B.先交代时间,再具体写活动。
??? C.先说节日名称再说节日活动。
??? D.先说在家的人如何过除夕,再说在外的人回家过年。
3.文中具体介绍除夕的活动分别是?? ????????、??????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4.文中画线句子表明作者从?????? ????、?????? ???、???????? ??、几方面细腻描写了人们欢庆除夕,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红火热闹。
2、《腊八粥》导学案
教材分析:
《腊八粥》是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作品,讲述了“腊八”那天八儿等不及要吃粥的嘴馋、对粥的猜想、看到粥的惊异以及吃到粥后的满足,表现出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亲情,表达了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亲情的眷恋。在内容上,作者用娴熟的笔法、细腻的笔调展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使课文犹如一张腊八风俗画,充满了生活气息。在写法上,本文主要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本文中,人物的对话贯穿全篇,从八儿向母亲焦急地询问,到与母亲讨价还价,到看到腊八粥后的惊讶,都展现了八儿的天真和童趣。同时,本文以八儿的心理活动为主要线索,从八儿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独自猜想到亲眼所见,都表现了八儿可爱、活泼的性格特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朗读感悟为主,引导学生紧紧抓住八儿的心理变化这条线索,重点揣摩描写八儿的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八儿的性格特点。
学习目标:
1.会写13个生字,重点理解“腊八粥、搅和、甜腻”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抓重点词句、分角色朗读等方法感悟课文内容。
3.通过人物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的性格特点,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4.品味文章语言,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
把握文章内容,梳理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线索,品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品味语言,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学习准备:
学生课前阅读课文,同时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收集有关腊八节的习俗。
知识链接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 》 《 》等小说。散文集《 》。
学法指导
查字典 词典,理解不懂的字和词语。
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积极参与。
课时:建议两课时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
1、我会填
《腊八粥》 作者 ,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家、艺术史家。代表作有
2、我会读
(1)蛊胀 沸腾 红枣 孥 徘徊
搁 揶揄 碓舂 簸
(2)把课文读熟。
3、我知道这几个词语的意思。
袒护:
气馁:
揶揄:
徘徊:
4、默读课文,请完成下面结构导图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第一部分(第 至 段):总写从孩子到老人都喜欢腊八粥。
第二部分(第 至 段):煮粥的画面,用八儿急于吃粥的心态、神态,将腊八粥诱人的色、香、味,渲染的淋漓尽致。
第三部分(第 至 段):描写方家吃粥的画面,展现了一家其乐融融的场景。
合作探究
1、文中是怎样描写腊八粥的呢?画出文中描写腊八粥的句子,读一读。
2、读了这些描写腊八粥的句子,你有什么感受?
达标检测
一、 看拼音,写词语。
là bā zhōu( ) xì nì( )
zhǒnɡ zhànɡ( ) tānɡ chǐ( )
jiǎo huo ( ) nónɡ chóu( )
hè sè( ) shuǐ ɡānɡ ( )
二、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反义词。
1.锅里的粥也像是益发浓稠了。( )
2.栗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 )
3.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 ( )
4.“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 )
三、句子广场。(按要求改写句子)
1.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改为陈述句)
?
2.锅中的腊八粥沸腾了,发出响声。(改为拟人句)
?
第二课时
自主学习
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课文围绕腊八粥写了什么事?
课文讲述了腊八那天八儿( )和( )的事情。
2、找出等粥、喝粥对应的段落,试着说说哪部分是详细,哪部分是略写。
3、默读第2至17自然段,说一说围绕“等粥”课文写了八儿的哪几件事?
合作探究
1、文章开头写了腊八粥的制作过程和吃粥的情景,作者在开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那我饿了”一句中的“那”字用得恰到好处,请结合语境分析。
3、八儿急于想吃到腊八粥,为此制定了怎样的吃粥计划?
4、小说中的对话描写能够展示人物性格。细读课文中八儿和妈妈的对话描写,说说他们都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5、作者如何描写吃粥过程的?后半部分用大量笔墨来写两条狗,这与腊八粥有关系吗?作者为什么这样行文?
6、归纳这篇小说主题。
学后的收获
【达标测评】
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妈妈总是说时候还早。
他妈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搅和。锅里的粥也像是益发浓稠了。
“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要到夜里!”其实他妈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
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你们想,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
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并且八儿所说的饿,也不可靠,不过因为一进灶房,就听到那锅中叹气又像是正在嘟囔的声音,因好奇而急于想尝尝这奇怪的东西罢了。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搅和——( ) 浓稠——( )
松劲——( ) 资格——( )
2.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
(2)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
3.(1)八儿看到煮腊八粥的时候是什么表现?突出了他怎样的心理?
?
(2)八儿知道吃粥的时间后有什么表现?写出了八儿怎样的心理?
?
3、古诗三首
教材分析
《古诗三首》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篇课文,课文以《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三首古诗组成。以民俗、民间故事为主题,讲述了寒食节、中秋节中美好的民间传说和民俗,引导学生热爱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三首古诗需要有感情朗读和背诵,理解诗意。
学习目标
1.会认 “迢迢 皎皎 纤纤 札札 脉脉” 等叠词。
2.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说三首诗写了怎样的景象。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学习重点:
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理解古诗的意思。
学习难点:
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学法指导:
古诗学法:解题目------知作者-------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
结合自己的认识体会诗人的感情。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第一课时《寒食》导学案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预习提示单一
1.作者简介。
韩翃(hóng),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后数入节度幕府中任职,官至中书舍人。与钱起等诗人齐名,时称“大历十才子”。主要作品有《宿石邑山中》《同题仙游观》等。
2.自读,读准字音
3.解释(不懂的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或者查工具书来理解)。
春城:
御柳:
汉宫:
传蜡烛:
五侯:
4.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二、合作探究
预习提示单二
1.看看诗的题目,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不明白?
2.简要赏析“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思考:处处“飞花”说明了什么?为什么要写“柳”呢?
3.解释“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思考:汉宫这里指什么?“轻烟散入”四字,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认为自己的表现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资料链接】
寒食节的来历和习俗
寒食节,通常是冬至后第105日,与清明节日期相近。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后来因为寒食和清明离的较近,所以人们把寒食和清明合在一起只过清明节。
(1)寒食节的来历
相传,那是在很早很早,早到了春秋时代,也许是个电闪雷鸣的夜晚,也许是白天突然乌云密布,但是,一定是什么天生异
象。因为晋献公死了,好歹是个霸主,是一定不能悄悄地离开的,不带走一片云彩,必定是天地为之动容。可惜,历史没有说天地之间如何大战,只记载了晋国内乱,诸子争夺王位,公子重耳被赶出晋国,在外避难。先锋营首领介子推等大臣跟随重耳忠心耿耿,在国外流亡19年。最困苦的情况下,重耳流亡到卫国,饿不能行,众臣采野菜煮食,重耳不能下咽。忠臣介子推偷偷地进山沟里,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一块,同野菜煮成汤送给重耳。重耳接过来狼吞虎咽吃个精光,这才问从哪来的肉菜汤,旁边的大臣告诉是子推从大腿割下来的,重耳听了感动的泪如雨下。
晋文公归国为君侯,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避山里,晋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
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于是晋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之后,随着历史车轮的滚动,寒食节终于推而广之,扩展到全国各地,在岁时节日的演变过程中,寒食静静地融入了清明。
(2)寒食节的习俗
最贴切节日名称的习俗是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其他习俗则有上坟、郊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后来改在清明节。还要蒸寒燕庆祝,用面粉捏成大拇指一般大的飞燕、鸣禽及走兽、瓜果、花卉等等,蒸熟后着色,插在酸枣树的针刺上面,装点室内,也作为礼品送人。
在山西民间,寒食节是春季里一个重要的节日,山西介休绵山被誉为“中国寒食清明文化之乡”,每年举行隆重的寒食清明祭祀(介子推)仪式活动。
【达标检测】
(1)诗歌前两句用?????? ? 、??? ??? 两字点明仲春景色;后两句用????? 、???????? 点明享受特权的对象。
(2)简单分析诗歌暗寓讽喻的特色。
(3)今天人们用此诗中的“ ”渲染春天的美丽景色。
第二课时
《迢迢牵牛星》导学案
教材分析
本诗是以牵牛、织女两星为素材,吟咏男女情爱的最早最完整的篇章。本诗借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相见的民间故事,抒发了女主人公遭受爱情折磨的痛苦。叠音词的运用是本诗的艺术特色,这些词语细致而生动地描绘了外在的情景,又抒发了主人公真挚深沉的情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抒情性,也增添了诗歌的音律美和修辞美
教学目标
了解《古诗十九首》有关常识;
2、理解诗歌大意,体会叠音词的用法;
3、通过小组讨论研究,理解本诗的主旨情感,认识叠音词的作用
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把握手法的运用。
4、通过朗读,加强对诗歌的鉴赏;
5、体会本诗女主人公因爱情受阻的痛苦和哀怨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分析诗歌中叠音词作用和表达效果,掌握鉴赏此类诗歌的技巧。
2、通过语言、手法的运用,品味《迢迢牵牛星》诗中的爱情美。
课时:一课时
资料链接
1.牛郞与织女。说一说你所了解的牛郞与织女的故事吧。把简要提纲写下来。
2.文体知识。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它们不是一人一时之作,也不是一个有机构成的组诗。“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统称为“古诗”。
《古诗十九首》代表汉代五言抒情诗艺术的最高峰。主要内容是“游子之歌”和“思妇之辞”,从这一侧面真实地反映出了东汉后期政治混乱、没落的时代风貌。这些诗有的表现动荡、黑暗的社会生活,有的抒发对命运、人生的悲哀之情,有的抒写夫妻朋友间的离愁别绪,有的表现文人、士大夫阶层彷徨失意的心情。作者善于用极其自然、平淡的语言表达委婉、深挚的感情,具有言浅意深、语短情长、含蓄蕴藉的艺术魅力。刘勰推崇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3.背景介绍
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路,上层士流结党标榜,文人士子备受压抑,在这样的形势和风气下,中下层文人士子或为避祸,或为寻求出路,只得奔走交游。他们离乡背井,辞别父母,亲戚隔绝,闺门分离,因而也就有了游子的乡愁和思妇的闺怨。
预习自测
1.给下面的字注音:
迢迢( )皎皎( )纤纤( )札札( )脉脉( )
2.解多义:
(1)去:相去复几许( )去日苦多( )
(2)章:终日不成章( )杂乱无章( )
约法三章( )
(3)盈:盈盈一水间( )体态丰盈( )
彼竭我盈,故克之( )
(4)语:脉脉不得语( )
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
(5)素:纤纤擢素手( )十三能织素( )吴广素爱人( )
三、文本感知
1.探讨:请从诗歌的语言,手法以及情感三个角度中的任一角度赏析诗歌。
语言角度:
迢迢:写出星星距离的遥远。——远
皎皎:写出星星的皎洁明亮。——亮
纤纤:写出手的修长秀美。——美
札札:写织机的声音,体现织女织布的忙碌。——勤
盈盈:写出河水的充沛、晶莹。——清
脉脉:写出恋人含情注视的神情。——悲
问题设计:这些叠词的运用有什么效果?
点拨: ①在音韵上,具有音乐美,朗朗上口;
②内容上,更好地突出对象的特点;
③情感上,更好地表达一定的情感;
问题设计:为什么用“迢迢”来形容牵牛星?
点拨:迢迢:用来形容牵牛星之远。本诗站在织女星的角度来写,“迢迢”更加体现出牵牛星与织女星之间的距离。这也恰恰与东汉时期很多远出在外的游子相照应。
问题设计:“河汉女”即为织女星,那为什么诗中不写“皎皎织女星”而要写为“皎皎河汉女”呢?
点拨:河汉女:即织女星。称织女为“河汉女”是为了凑成三个音节。上句已用了“牵牛星”,下句再说“织女星”,既不押韵,又显得单调。“河汉女”就活脱多了。“河汉女”的意思是银河边上的那个女子,这说法更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真实的女人,而忽略了她本是一颗星,给人一种亲切之感。
问题设计:“札扎弄机杼”中,哪个字运用的好?为什么?
点拨:弄:《诗经·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弄之瓦。”这弄字是玩、戏的意思。织女虽然伸出素手,但无心于机织,只是抚弄着机杼,泣涕如雨水一样滴下来,更加突显织女对爱人的思念。
手法角度:
比喻,夸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织女思念牛郎的悲切。——泣涕零如雨
问题设计:“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诗人用“迢迢”修饰牵牛星,用“皎皎”修饰织女星,那是否代表牵牛星不明亮,织女星不遥远呢?
点拨:不是,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补充:互文: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是由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所以,应解释为遥远、明亮的牵牛星织女星。
情感角度: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牵牛星和织女星隔着银河,相爱之人却只能隔河相望,让人悲伤。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织女伸出素手,抚弄机杼。但是内心却无心织布。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问题设计:终日以泪洗面为何还要去织布呢?
点拨:因思念远方的人而无心织布,以借织布排遣思念的愁苦,来表现愁苦至极。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问题设计:既然河水既清又浅,应该可以涉水而过,但是他们两人为什么不能见面呢?
点拨:河水又清又浅,应该可以涉水而过,但是他们却不能见面,只是因有像王母这样的势力的阻隔,爱情被扼杀、遭遇挫折。可见,织女“泣涕零如雨”的悲思是源于对爱人的爱情被无情毁灭的悲恨。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仅有又清又浅的银河相隔,(牛郎织女)却只能含情脉脉相望而不能互诉衷肠。
问题设计:这里给我们交代了什么?
点拨:(织女痛苦的缘由)抒发了织女心中咫尺天涯的哀怨。
2.牛郎织女的故事我们非常熟悉,那么今天这个故事引入我们教材中,有何目的意义呢?(主题探究)
借写牛郎织女因遭王母娘娘势力阻隔不能相见的故事来写现实中,因当时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路,上层士流结党标榜很多恩爱夫妻隔绝分离。借写天上的神话,表达人间的悲情, 抒发人世间思妇对远在他乡恋人的离愁别绪。(联系背景)
四、探究思考
1.翻译全诗,想一想,作者是如何抒写自己的感情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2.“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几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慨叹?
3.诗歌后八句的情形作者看见了吗?实际上作者只看见了什么?后八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4.叠词的使用对全诗《迢迢牵牛星》创造氛围,表现人物起了怎样的作用?
五、拓展阅读
同学们读得很好,很有感情,是否都被牛郎织女的故事所感动了呢?牛郎织女的故事确实感人,以之为题材的作品很多,其中有一篇名作叫《鹊桥仙》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赏析这篇名作。
鹊桥仙·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请将《迢迢牵牛星》与秦观的词《鹊桥仙》做比较,找出其共同点和不同点,小组讨论交流。(多角度分析)
【达标检测】
一、主题探究
1.《迢迢牵牛星》借神话传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______________之情,写出了人间___________________的悲哀。
2.《寒食》全诗运用___________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____________的陶醉和对_____________的歌咏。
3.《十五夜望月》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时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________、沉静的中秋夜景图。
二、疑难探究
1.诗歌中的景象有虚实之分,有眼之所见,有心之所想。请指出《迢迢牵牛星》一诗中的实景。
2.《寒食》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3.《十五夜望月》一诗中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哪个词中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
第三课时
《十五夜望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3.背诵这首诗。
【学习重难点】
对诗歌景物特点的把握,氛围的感受,情感的体悟。
诗歌鉴赏方法的学习。
【学习过程】
一、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
王建,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唐代宗大历十年进士,曾任昭应县丞,渭南尉。穆宗长庆初,由太府寺丞转秘书郎。大和中出为陕州司马,后归居咸阳原上。一生困顿,晚景尤其凄凉。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统治阶级的暴行。语言通俗明晰,凝练精悍,风格简括爽利,善用七言歌行体。此诗是诗人十五夜望月思友而写的诗。
2.精读以下赏析文字后,再有感情地朗诵本诗。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二、自主预学
1.给加点字注音。
栖( )居 咽( )下
2.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⑴中庭地白树栖鸦
中庭:_________________ 栖:________________
⑵不知秋思落谁家
秋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由朗读,熟悉作品。
⑴节奏正确,感情充沛。
⑵找出这首诗的中心句。
《十五夜望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反复诵读课文,体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并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合作探究
㈠交流讨论“自主预学”部分知识点。
㈡自主学习:
1.选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
2.探究《十五夜望月》相关问题:
⑴题目中“十五夜”,应指什么时候?从诗句中描写的哪些景物中可以看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诗歌第一、二句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全诗的诗眼是哪个词?中秋夜望月怀人的人很多,真正充满思念之情的还有谁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背诵这首诗。
【达标检测】
一、基础达标
1.文学常识。
(1)《迢迢牵牛星》这首诗取材于我国古代_____________的神话传说,它写的虽然是天上的事,反映的却是现实的生活。人们常用这一神话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寒食》是唐代诗人___________创作的一首以为______________内容的七绝。
(3)《十五夜望月》是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创作的一首以_______为内容的七绝。
2.读重点字。
御柳( ) 日暮( ) 散步( ) 迢迢( ) 皎皎( ) 擢升( ) 机杼( ) 脉脉( )
中庭( ) 栖息( ) 露珠( ) 涕零( )
3.划分节奏。
(1)纤 纤 擢 素 手,札 札 弄 机 杼。
(2)盈 盈 一 水 间,脉 脉 不 得 语。
(3)日 暮 汉 宫 传 蜡 烛,轻 烟 散 入 五 侯 家。
(4)中 庭 地 白 树 栖 鸦,冷 露 无 声 湿 桂 花。
4.解关键词。
(1)皎皎河汉女 河汉女:_____________________
(2)脉脉不得语。 脉脉: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日暮汉宫传蜡烛 汉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庭地白树栖鸦 中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默写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脉脉不得语。
(2)《迢迢牵牛星》中突出织女美丽而勤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寒食》中运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4)《十五夜望月》中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有异曲同工之妙,描绘月光皎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感知课文。
(1)《迢迢牵牛星》这首诗中,有一个很关键的过渡性句子,它既是前因又是后果,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首诗在刻画织女时,并没有孤立静止地去写她的思想活动,而是通过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显得含蓄深沉,极富艺术感染力。(2)《寒食》是一首杰出的_______________诗,作者巧借吟________________,对时政予以讽刺。
(3)《十五夜望月》中对景物的描写,渲染了_______________的特定环境气氛,为下文抒发____________________起到了铺垫作用。
二、品读达标
阅读诗歌《迢迢牵牛星》,回答问题。
1.既然“盈盈一水间”“相去复几许”,开头为什么又有“迢迢”?请说说你的理解。
2.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谁?抒发了什么感情?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习作:家乡的风俗
趣味故事
梁红玉的“抗金菜”
淮安有一种蒲菜,在当地被称为“抗金菜”。
相传南宋年间,金兵侵犯中原,梁红玉和她的丈夫韩世忠在镇江击退金兵后,奉命驻守我们淮安,金兵对梁红玉和韩世忠恨之入骨,派出10万大军围困淮安。几个月过去了,金兵仍未撤退,驻守军队粮食全都吃光了,梁红玉焦急万分。有一天,她到湖边视察,随手拔起了一根青蒲,见蒲根又白又嫩,咬了一日,嘿!又甜又脆很好吃,于是她便让士兵用蒲根当粮食,渡过了难关,守住了淮安。所以人们又把蒲菜称做“抗金菜”。
每个同学的家乡都有一些特色食品或工艺品,很多地方还有一些特殊的服饰、民俗或风俗。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一话题。
训练内容:
特色民俗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通过语文课文的学习,你对一些地方的风俗习惯是否有了更多的了解?请你将调查了解到的民俗加以整理,写成一篇习作。可以写节日习俗,也可以写富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还可以写新颖、别致的民间工艺品。可以是课外阅读时知道的,也可以是通过调查访问了解到的,还可以是在别的地方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的。
写完后先在小组里交流。要抓住所写民俗的特点,尽量讲清楚自己习作的内容,耐心解答同学的提问,倾听同学的意见,然后推选代表到全班汇报。再根据大家提出的建议,对习作进行修改、完善。如果有条件,可以将全班同学的习作集中在一起,编成一本民俗作品集,并给作品集起个醒目的标题。
技法点拨:
这次训练的目标是让同学们介绍自己家乡的某一特色民俗。
这是一次状物的习作训练。
从小学低年级开始,我们就写过不少状物的习作,但那时写的大多是文具盒,小台灯之类简单的文具或日用品。
这次的习作对象是自己家乡的某一种有特色的民俗,显然比一般文具或日用品要复杂得多。
为圆满完成这一训练,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选取有特色的民俗。
全国各地都有不少有特色的民俗。仅以“名吃”为例,就不胜枚举。如单县的羊肉汤,北京的烤鸭,西安羊肉泡馍,内蒙古的小肥羊,云南的过桥米线,山西的刀削面等。所谓“有特色”的,就是在你的家乡里最有名的,家喻户晓的。比如洛阳的“水席”,四川的“麻辣烫”,河南的“胡辣汤”等。一个地区,有一个地区的人们爱吃的美味,每个来这里做客的人都爱品尝这一美味。这样的“名吃”就符合有特色民俗这一要求。
例文:
啊,家乡的大麦粥
江苏 黄琪
我的家乡在丹阳,这里的人都特爱吃大麦粥。
每年夏天,只要是天气炎热,妈妈总会用大麦粉给我煮大麦粥吃。闻到大麦粥诱人的清香时,我就会迫不及待地盛上一碗,泡在刚打上来的井水里凉透,就一口气喝完。一碗大麦粥下肚,顿时暑气全消,就像喝了一罐冰镇“雪碧”一样,全身毛孔个个舒坦,越喝越爱喝,怎么也放不下。到了秋季,妈妈会烧出各种保健大麦粥,乌缸豆大麦粥乌亮亮,提神降火;糯米大麦粥白花花,健胃养身。冬季来临,妈妈烹制的山芋大麦粥香甜爽口,风味独特,更叫人回味无穷。
“丹阳人,大麦粥命。”据说,大麦粥是丹阳人民苦难生活的见证。现在,家乡的人们只用大麦粥调节口味,健胃养身,寄托乡思。亲人远行,常常送上一包大麦粉,带上一片乡情。我小舅舅要到北京去工作,临走时,妈妈给装了一大包大麦粉。这寄托着家乡人深情厚意的大麦粉经过山山水水,被舅舅带到了首都。那里的丹阳老乡见了面,你一小包,我一小包,竟然“抢”光了。更有一位老乡抓了一撮,放在鼻子前嗅了又嗅,连声说:“终于又闻到家乡大麦粥的香味啦!”据说,我们学校的老校友——吕叔湘爷爷,每年都托家乡人给他捎几次大麦粉。.
不久前,还发生了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位华侨回丹阳探亲,临走时,他什么也不要,只要了一大袋子大麦。到了异国他乡,把那里的“丹阳佬”一一请到家中,闹了三天三夜“大麦粥宴”。桌上,少小离家的丹阳赤子触景生情,潸然泪下,都说:“走遍海内外,还是家乡的大麦粥最金贵!”
大麦粥是家乡丹阳的一种传统饮食。如今,丹阳市政府招待所里,早晚餐经常有大麦粥供应。那些风尘仆仆的外乡客人,在这里一边品尝从未喝过的大麦粥,一边赞不绝口地说:“好!好!”
啊,家乡的大麦粥,喂养了家乡世世代代父老乡亲,人们忘不了它;今天,家乡人民的生活水平虽然提高了,但人们依然忘不了它。这不仅仅是因为它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更重要的是,它已深深融进了家乡人民的生活和情感之中。
点评:
小作者在介绍家乡传统饮食大麦粥时,以抒情的笔调,抒发了热爱家乡的情怀。
文章一开头,就以“我的家乡在丹阳,这里的人都特爱吃大麦粥”一句,总领全文,道出了家乡人民在饮食上的特有爱好。
接着,以自己亲身经历,如数家珍般地列举了各具特风味的大麦粥,既洋溢着家乡生活的情趣,又流露了小作者爱家乡的情丝。
再以家乡人离别家乡时,都要带上点大麦粉为话题,抒发了客居他乡的家乡人绵绵的思乡之情。特别是那位丹阳老乡见到大麦粉时的传奇动作和动情话语,更表达了一种浓烈、纯真的思乡深情。将这一家乡传统美食与爱乡之情融在了一起。
然后,用一真实故事,叙写了一位探亲归乡的华侨,到了异国他乡,别开生面地举办“大麦粥宴”的生动例子,表达了海外赤子那种深沉而执着的拳拳思乡情。
最后,画龙点睛地点明了世世代代父老乡亲和今天的丹阳人民都对家乡的大麦粥怀有如此深情的原委,使爱乡、思乡,这一人之常情得到了升华。
小作者们还要注意:除了这样的介绍家乡的习俗美食之外,当然也可以从美食的制作,以及不同的种类、色、香、味等方面做文章。
第二、了解特色民俗
同学们要介绍某一民俗,必须首先了解所要介绍的民俗。它的特色在什么地方,尤其需要搞清楚,民俗的由来,民俗具体习俗等。以家乡的“名吃”为例,光去“吃”一顿是不够的,还需要做一番调查研究,能做到全面介绍。
众所周知,“名吃”一般都有悠久的历史,特殊的做法,有的还有各种传说相伴。要全面地介绍它,必须尽可能地多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与故事。许多名吃,都已有书或文章的介绍,在当地收集一下,并不困难。有些老人也能绘声绘色地讲述有关的历史传说,我们可以向他们打听。总之,掌握的材料越丰富,写作时越容易“出彩”。
例文:
家乡的熏鸡味道美
内蒙古 马毓蕾
我的家乡卓资山,在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中部,她只是一个人口不过三万的普通小镇。
如果你要在老大的地图上找她,最后也只能在京包铁路上找到一个不起眼的小黑点。不过,你可不要小瞧她,就在我们这个小不点的地方,有一种特产——熏鸡,真的是美名远播,连外国人都知道,就像电视广告说的,“享誉中外”呢。我爸爸专门查过,我们卓资山的熏鸡还被编入了1979年版的《辞海》中呢。
说起我们家乡的熏鸡,那可真了不起。早在我出生以前的1956年,它就与山东德州扒鸡、河南道口烧鸡一起,被誉为“中华三鸡”,1986年又被评为全自治区的优质产品。要说它的制作,也真是不简单,它是用我们家乡农民们一把谷一坦米喂得胖敦敦圆滚滚的“边鸡”作原辩,又经过工人叔叔们煮、熏等几道复杂的工序才做出来的。做成后,它色泽红润,香气扑鼻,味道鲜美,谁见了都得掉口水。你不信?告诉你吧,就连西德专家海尔曼·埃格利斯也禁不住“诱惑”,买了两只解馋呢。他在我们国家考察完回国时,路过阜资山,看到色泽诱人、香味扑鼻的熏鸡,就买了两只,一吃之后,就大大地后悔起来。原来他觉得从来没有吃过这么鲜美的食品,早知道这样好就应该多买几只,好回去让家里人都尝尝鲜。不过,他又怕路途遥远,保存不住。正在左右为难,列车员阿姨知道后就告诉他,卓资山熏鸡,只要每天涂三次香油,就会历经十多天而色香味不变,鲜美如初。就这样,他终于将那只熏鸡“完美”地带回了德国汉堡,全家人品尝之后,都连声称赞中华食品的美妙。
到现在,家乡的熏鸡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了,叔叔阿姨们的手艺更精了,做出的熏鸡更香更鲜美了,名声也就更大了。南来北往的旅客,观光拜访的游人,途经我的家乡,总要买几只熏鸡一饱口福呢。小朋友们,如果你们有一天路经卓资山或来卓资山作客时,也千万不要忘了买只熏鸡尝尝。
我爱我的家乡。如果你吃了我们家乡美妙的特产,看了我们家乡欣欣向荣的景象,我想,你们也一定会爱上我的家乡卓资山的。
点评:
小作者对家乡的熏鸡有较深入的了解。他不仅选取了诸如编入《辞海》、为“中华三鸡”之一、评为优质产品等材料,说明卓资山熏鸡的影响之大,味道之美,还特别用大量篇幅,详细地叙述了西德专家海尔曼·埃格利斯及其家人品尝和称赞卓资山熏鸡的故事,活泼生动而又形象地说明了卓资山熏鸡保鲜期长,味香色美的特点,也从而用具体的实例,说明家乡熏鸡的影响。
全文洋溢着浓郁的自豪感,这一点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第三、有条不紊,娓娓道来。
有特色的民俗一般内容都比较复杂,所以不论介绍何种民俗,都应该在头脑中梳理出一个适当的条理,以便在行文中有条不紊,娓娓道来。
例文:
山西的面食
山西 崔璟磊
我很喜欢家乡的风味小吃——面食。听老人说,山西面食的制作有“一面百样吃”之誉,如扯面、飞刀削面、剔尖、流尖、柳叶面、猫耳朵等等。正因如此,我们山西素有“面食之乡”的雅称。我呢,爱吃面,尤其是最爱吃扯面。
扯面可谓山西面食的一绝。是把面条一根一根的拉长,所以也叫扯面。我家吃扯面一般都是在过生日的时候。听老人们说过,生日吃扯面,可以延年益寿,所以也叫“长寿面。”每当这时,我就要多吃一碗。可是到繁华、热闹的食品街上,扯面就和家里做的不一样了。饭店师傅把一大块面团,捏成一个粗条,扭成麻花,撑开,再扭在一起,就这样反复来回扭几次,在面板上不停地甩,最后,就变成了一根根又细又匀的细丝。这扯面的做法很像兰州的拉面。扯好的面抖落下来就好像黄果树瀑布一样往下流,面条在沸水锅里翻上滚下,好像千条游龙戏水。过了一会儿,面煮好了,捞出来,浇上鸡汁、西红柿酱等调料,对了,再滴几点儿我们山西的老陈醋。嘿!这味道甭提有多香了。
“飞刀削面”是我们家乡面食里的又一绝。你看那削面师傅,左手托着一大块和好的又粗又圆的面团,右手拿着削面刀,站在离锅有一米远的地方削面。削下来的一根根柳叶似的面就好像一条条活蹦乱跳的小鱼跃入锅内。削面师傅越削越快,一根根削面又好像下雨似的纷纷落进锅里,真让人看得眼花缭乱,赞叹不已。
家乡的风味小吃美名远扬。从外地来的朋友都要到我们太原最繁华、最热闹的食品街一饱口福,吃一碗热乎乎、香喷喷,具有山西特色的大碗面,即使是满头大汗,也不想放碗。饭后个个满脸红光,赞不绝口。山西的面食真是驰名省内外!
点评:
本文具体、生动地介绍了山西著名妁风味小吃——面食。小作者怎样做到写具体呢?一是详细写出面食制作的过程。如写扯面,依次用了“捏、扭、撑、甩”等表示动作的词,非常准确生动。写削面,用“左手托着”、 “右手拿着”、 “站在离锅有一米远的地方”等词语,具体写出飞刀削面师傅高超的技艺。二是把真实的记叙和丰富的联想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不仅更加具体,而且生动。如写面条做成后,“抖落下来,就好像黄果树瀑布一样往下流,面条在沸水锅里翻上滚下,好像千条游龙戏水。”又如写“削下来的一根根柳叶似的面,好像一条条活蹦乱跳的小鱼跃入锅内。”由于他记叙得生动、具体,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这和他平时注意细致观察事物是分不开的。
这类文章的写作,不仅仅是介绍做的过程,更要借助想象和联想能形象化的描写,使得内容更加生动,情节更加吸引人。
第四、表达自己作为家乡小主人的自豪感。
家乡民俗如此有特色,你应该高兴才对。所以在介绍时,应处处流露出自己作为家乡小主人特有的自豪感。比如在结尾处向读者发出邀请,请对方来领略一下这一民俗,就是对家乡这一民俗充满自信与自豪的表现。
家乡的民俗也是家乡风貌的一个重要体现,通过家乡民俗的介绍,也是家乡“变化”的一个缩影。
例文:
宜宾燃面
宜宾 黄蜀宾
我的家乡——宜宾,它位于四川盆地南缘。这里山川秀丽,景色宜人,而且有闻名全国的酒都之美称。在这个美丽的酒都有许多名小吃,而我最爱吃,最常吃的就是宜宾燃面了。
宜宾燃面之所以好吃,是因为它单是佐料就有好几种,如炒花生米、精制芽菜、香油、红油、香葱等。其实,这些佐料各地都有,没有的也可以买到,但你就是做不出独具特色的宜宾燃面来。原因何在呢?让我告诉你吧!宜宾燃面的佐料都出自我们宜宾这块神奇的土地,只有这块土地上种出来的香葱才这么香,炒花生米才这么脆,芽菜才这么甜,尤其是宜宾种出来的辣椒,才能做出这样红得娇艳的红油。怎么样?神了吧!绝了吧!
宜宾燃面的香,除了靠我们宜宾土生土长而制成的原汁原味的佐料外,就全靠佐料的调配这一环节了。如果不仔细地按比例来放,味道和香气是大不一样的。如果佐料加得恰到好处,那香气就会随着热气扑鼻而来,不用五秒钟,满屋子都会香起来呢!这时候,是最让吃面的人尴尬的了。面还没到口,口水先流出来了,你得赶快把这诱人的面塞进嘴里,不然的话,就会垂涎三尺,丢丑了。
当你开始吃时,舌头一碰到面,就会有一股美滋滋的味儿;当你挪动舌头,用牙齿一咬,那略带弹性的面条就会乖乖地断开了;一咀嚼,嗨!美味便越加浓郁。这时候,香味、甜味、辣味,直往你的嘴里钻,一直钻到你的胃里和心里,你就会情不自禁地喊出:“宜宾燃面,味道好极了!”还没吃到一半,胃里的感觉越来越不错,但头上却冒出了一颗颗汗珠,因为嘴里的辣味让你感觉有点发热了,可这时食欲已经全方位地打开了,越辣,吃得越快,吃得越快,胃子就越满足。最后,你吃完了,还会赶快高声喊道:“老板,再来一碗!”
怎么样?体会到我家乡的燃面风味了吗?百闻不如一见,还是欢迎你亲自来宜宾品尝品尝吧!不过,千万别还没吃到,就先流口水哟!
点评:
读完这篇文章,让读者口有余香,心生渴望:一定要去品尝一番宜宾燃面。为什么有这种效果?很简单,正是小作者神奇的用笔,勾起了读者的食欲。
这是一篇好文章,单从内容上来看,介绍具体、详尽,还颇有些“煽动性”。从佐料的组成到调配,从闻到面香到吃在嘴里,小作者都一一写得细致入微,特别是对“吃面”这一情节的描写:“挪动舌头,用牙齿一咬,那略带弹性的面条就会乖乖断开,一咀嚼,美味便愈加浓郁”,“还没吃到一半,胃里的感觉越来越不错,但头上却冒出颗颗汗珠”,“越辣,吃得越快,吃得越快,胃里就越满足”。这样的描写真是入木三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写作实践练习(二选一)
练习一
用“自述”体的形式介绍一种家乡美味,题目自拟。注意用语要活泼,如话家常,娓娓道来。
练习二
参考下面的资料,介绍当地的某一种民间习俗。
注意事项:简要介绍民俗的名字、由来、寓意、民俗内容。重点介绍自己的感受和经历的细节情况。请同学们尝试写写自己介绍的民俗活动。
介绍你家乡的习俗,叙述清楚习俗的由来,习俗的发展变化,体现人们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的观念变化。
参考资料
春节为什么贴“福”字
新春佳节,家家户户喜欢在门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祈盼在新的一年里幸福美满,富贵长在。
为什么春节要贴“福”字呢?贴“福”字的习俗在民间流传已久,它含有五层意思:一是“寿”即长寿,长命百岁;二是“富贵”,即财多物丰;三是“康宁”,即健康无疾患;四是“德厚”,即德善有道;五是“考终命”,即寿考自然天命。
我国民间春节贴福字的传统由来已久。一种说法是,当年姜太公封神时,他老婆也要求赐封,姜太公便把她封为穷神,并限制她不要到有“福”字的人家去串门。封穷神的日期正是除夕之日,这件事百姓知道后,为了不让穷神进门,家家户户都在门上贴个“福”字。
另一种说法是,有一年明太祖朱元璋在除夕穿便服外出私访,到了一个镇上,看见很多人围观一幅画,上面画着一个大脚女人,赤足抱着一个大西瓜。朱元璋以为有人有意地取笑他的大脚马皇后,回宫后立即吩咐军士到镇上调查,捉拿画此画者。那些与此画无关的百姓回去都在门上贴了“福”字,祈求避免灾祸,保佑平安。军土看到百姓门上都贴着“福”字,认为贴“福”字的人家是好人,于是就到没贴“福”字的人家去抓人。从此以后,为了保平安,每年春节家家户户门上都贴一个“福”字,这一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课堂作业新设计
1.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其中最为我国人民熟悉的四大节日是( )
A.春节 元宵 清明 端午 B.春节 清明 七夕 中秋
C.春节 端午 重阳 腊八 D.春节 清明 端午 中秋
2.春节也叫“过年”,传说和一种叫做“年”的怪兽有关。人们为春节所做的一些准备和活动,据说也和驱赶这种怪兽有关。下列活动和“年”这种传说无关的一项是( )
A.放爆竹 B.守岁 C.贴春联、挂年画 D.吃饺子
3.常言道“正月十五闹元宵”,一个“闹”字,就凸显出节日内容的丰富多彩。除了观灯、猜灯谜、闹社火、划旱船和吃元宵外,还有许多其他的活动。
下列活动中不在元宵节进行的一项是( )
A.耍龙灯 B.放风筝 C.舞狮子 D.踩高跷
4.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是在( )
A.丰收年景的6—9月 B.每年秋天 C.清明后10天 D.端午前
5.傣族饮食中,最具特色的是( )
A.糯米饭 B.菜团 C.竹筒饭
6.汪曾祺先生说:“节日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的精神抒情诗,她里面保养着这个民族常绿的童心。”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的源头和文化意义。下面所列内容,与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关系最不密切的一项是( )
A.农事生产 B.宗教信仰 C.神话传说 D.名人故事
7.我国古代过春节,一般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的祭灶就开始了,这一天也叫做“小年”, 而人们通常用来祭祀灶王爷的食物是( )
A.元宵 B.麦芽糖 C.腊八粥 D.饺子
8.王安石写过有关春节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的“新桃”“旧符”指的是( )
A.画着门神的桃木板 B.窗花 C.年画 D.门槛
9.据说大书法家王羲之写在自己家门口的春联经常被人偷偷揭去,令他很是苦恼。后来他在除夕夜又写了一副,但只让家人贴出春联的上半截,春联居然没有被再偷,第二天他再接着贴上下半截。这副春联的下半截分别是“今朝至”和“昨夜行”,请问它的上半截分别写的是( )
A.春风春雨 新年新岁 B.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C.莺啼北星 燕语南郊 D.悠悠乾坤 昭昭日月
10.孩子们是盼望过年的,因为在除夕之夜,可以从长辈那里得到压岁钱。给压岁钱的习俗从汉代就开始了,它最初的含义是( )
A.压邪驱鬼 B.望子成龙 C.祝福健康 D.招财进宝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单元质量检测
小学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检测试题
2020—06—01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评价___________
一、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
蜜饯(jiàn zàn)掺和(chān cān)正月(zhènɡ zhěnɡ)店铺(pù pū)
唾沫(tuò tù)响彻(chè? qiè)剧种(zhǒnɡ zhònɡ)焖鸡(mēn mèn)
二、读拼音,写词语。
shuǐ jiǎo zhǎ?yǎn yuán xiāo rán fànɡ qīn qi
luò?tuo tián nì? áo zhōu shuǐ?ɡānɡ kuài zi三、根据要求做题。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动词,注意不能重复。
( )腊八粥 ( )新衣 ( )庙会 ( )毛驴 ( )桥梁
( )醋大蒜 ( )年画 ( )爆竹 ( )灯笼 ( )藏戏
2、根据提示写出含“手”字的成语。?
形容高兴的:(???? ) 形容聪明的:(?????? )
形容容易的:(?????? ) 形容慌乱的:(????????)
3、请按一定的顺序排列下面的词语。
(1)元宵节 除夕 重阳节 清明节 春节 元旦 中秋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旬 年 时 月 周 日 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然资源 木材资源 森林资源 生物资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下列语句运用的描写人物的手法。
(1)“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 )
(2)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 )
(3)妈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 )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按要求做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脉脉不得语。
2、《迢迢牵牛星》这首诗中,有一个很关键的过渡性句子,它既是前因又是后果,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首诗在刻画织女时,并没有孤立静止地去写她的思想活动,而是通过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这两个词语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显得含蓄深沉,极富艺术感染力。突出织女美丽而勤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寒食》中运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十五夜望月》中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有异曲同工之妙,描绘月光皎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时间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长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教育我们要珍惜时间。
五、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zhēnɡ zhènɡ)月十五,处处张灯结(jiē jié)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zhuàn zhuǎn)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1.给文中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并打上“√”。
2.照样子再写几个词语。
各形各色(ABAC):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找出文中表示“全部、都”意思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给文中缺少标点的地方补上合适的标点。
5.“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请你联系上下文,想想春节的三次高潮分别是什么?为什么说元宵上市是“又一个高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作者在这段话中着力描写灯的____________ 多, ___________多,为的是突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老街
在柳江镇的北门,有一条街,人们都叫它“老街”。在这里,我度过了幸福的童年。
我清楚地记得,这里原来是个喧(xuān xuàn)闹、拥挤的居民区。一条长长的、狭窄的、七高八低的小巷,居住着六七十户人家,整天有嘈(cáo cǎo)杂的声音,没有安静的时刻。可是,住在这里的人都很团结,一方有难,四方帮助,人与人之间亲亲热热。这里的人们和睦相处(chǔ chù),尤其是晚上,串串门;拉拉家常,亲如一家。我小时候就是生长在这样的环境里,我爱这个地方,爱这里淳朴善良的人们,因为这里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留下美好的记忆。 不过现在,你到老街去,再也找不到长长的小巷,找不到拥挤的小屋了。一座座高楼拔(bá? bā)地而起,幽静代替了喧闹。在十幢大楼中心,有一座大花坛,花坛里开着美丽的鲜花,长着嫩绿的小草。变了!变了!一切都变了!早晨,人们骑看自行车,迎着第一缕晨光,奔向各自的工作岗位,开始新的一天的劳作。环境变了,就连老街小商店的营业员态度也变了。他们总是笑容满面地接待顾客,顾客有什么要求,他们尽量满足,而且送货上门呢!
啊,老街!你变了,变得那么可爱! 高楼大厦显示了你的富有,花草树木增添了你的美丽,勤劳的人们使你感到自豪。
1.用“/”将文中加点字的不正确读音划去。
2.从文章中找出两对反义词写下来。
( )-----( ) ( )-----( )
3.从开头看,短文的叙述方法是( )
A.顺叙 B.倒叙 C.插叙
4.用“______”画出第2自然段的过渡句。
5.用“ ”画出文中的拟人句。
6.仔细阅读文章,然后填空。
(1)“老街”原来是个___________ 、___________的居民区,一条____________、狭窄的、________________的小巷,居住着__________人家,整天有________________的声音,没有_____________的时刻。
(2)现在的“老街”,_________________拔地而起,___________代替了喧闹。 在十幢大楼的中心,有一座____________,花坛里开着美丽的鲜花,长着嫩绿的小草。
7.“我”过去为什么爱“老街”?现在又为什么称赞“老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习作。
你了解哪些风俗习惯?可以给大家交流一下。如果不了解,可以上网查一查,再写下来。
<<语文园地一>>导学案
一.交流平台
1.交流内容:
一篇文章中,往往有些内容写得很详细,有些内容写得很简略。本次“交流平台”,就是让我们结合本单元课文和以前的语文学习,相互交流:在阅读中,如何分清文章的主次?在写作中,如何把主要内容写得具体详细?
2.交流展示
(1)
(2)
拿《腊八粥》这一课来说吧,与腊八粥有关的事情都可以写,但我们读完课文后,发现等腊八粥写得特别具体,篇幅也多,而吃腊八粥只写了寥寥几笔,可见作者的主要意图不是突出腊八粥多么好吃,而是要表现八儿一家温馨和睦的氛围。
二.词句段运用
(1)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划线的词语,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
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全校运动会上,大山在短跑比赛中勇夺第一,志杰在跳高比赛中喜获金牌,思雨在跳远比赛中摘得桂冠,宁宁在游泳比赛中拔得头筹。
我发现:
(2)你知道下面这些习俗的寓意吗?你还知道哪些寓意吉祥的习俗?
过年的时候吃年糕: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过年的时候吃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建筑上雕刻蝙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发现: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书写提示
观察下面的字,再照着写一写,看看自己的书写速度是不是有所提高。
《长歌行》导学案
课标与教材:
课标: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教材分析:
本课是我国古代乐府诗中的名篇《长歌行》,讲的是时间如流水,要珍惜时间,努力上进,教育人们要趁着年轻多努力,其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是家喻户晓的名句,也是少年励志的座右铭。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如下:
学习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到时间的珍贵。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熟读背诵诗歌,理解古诗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反复品读古诗,抓文眼,在教师的引导下感悟诗歌大意。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古诗的主题思想,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创新支点的设计:?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读,读中感悟,并结合搜集与有关时间的诗,名言,格言,让学生始终游走在诗韵的画卷中,感受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交流带来的美感和愉悦感。
学习方法指导:朗读、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学习过程:
一:【相关链接】
“乐府” 作为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秦及西汉武帝时都设有“乐府令”,汉武帝时的乐府规模较大,其职能是掌管宫廷所用音乐,兼采民间歌谣和乐曲。魏晋以后,将汉代乐府机关所搜集演唱的诗歌,统统称为乐府诗。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它常采用赋、比、兴、互文、 反汉乐府创作的基本原则是复歌咏的修饰手法及铺陈、对比、烘托等技巧状物抒情,这首《长歌行》便代表了这种特色。流传下来的汉代乐府诗,绝大多数已被宋朝人郭茂倩收入他编著的《乐府诗集》中。
【写作背景介绍】东汉后期,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的本来价值。许多人生问题,成为人们探讨的目标。同时,人们也再度感慨人生短促。在对待人生的这一问题上,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一种是以《西门行》为代表的及时行乐的消极态度;一种是以《长歌行》为代表的奋发有为、有所建树的积极态度。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活动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设计意图:基础知识不能忽略,让学生养成平时积累的好习惯。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长歌行
——《乐府诗集》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
①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②葵:“葵”作为蔬菜名,指我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诗经·豳风·七月》:“七月亨葵及菽。”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葵菜古人种为常食,今之种者颇鲜。有紫茎、白茎二种,以白茎为胜。大叶小花,花紫黄色,其最小者名鸭脚葵。其实大如指顶,皮薄而扁,实内子轻虚如榆荚仁。”本诗“青青园中葵”即指此。另有一种菊科草本植物也叫“葵”。向日葵即其中之一。此外,蒲葵也可简称.“葵”,用蒲葵叶做成的扇子称“葵扇”。
③朝露:清晨的露水。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④阳春:温暖的春天。 布:布施,给予。 德泽:恩惠。
⑤秋节:秋季。
⑥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 华:同“花”。 衰:读"cuī",古时候没有"shuaī"这个音。
⑦百川:大河流。少:年轻。老:老年。
⑧徒:白白地 。[1]
【古诗今译】
学习活动二:?
精读,体味赏析,合作探究(设计意图:注重研读文本,让学生与文本对话)
1.从写法上看,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2.体会“老大徒伤悲”中“徒”的妙处。
3.本诗劝勉珍惜青春,积极进取,不要老来空自悲叹。苏轼却在他的《浣溪沙》中用“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联想人生也可以老当益壮,你赞同哪一种观点,请举例说明。
4.如何理解“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一句。
5.请再写出一句劝勉人们珍惜时光的名句。
三、课后达标:课外搜集一些关于珍惜时间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