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曹刿论战》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曹刿论战》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11 11:29: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曹刿论战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3.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左传》记叙战争的方法及剪裁上详略恰当的特点。
2.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顺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故事情节,揣摩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通过前面对孟子文章的学习,我们知道,无论是治国还是战争,孟子都主张以“人和”为主,今天,我们再从一场古老的战争中来看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些因素。
二、自主预习
1.作品介绍
《左传》,全称为《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简称《左传》,是我国最早一部记事详备、文辞优美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共250多年的历史。涵盖了这一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是研究中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2.背景资料
长勺之战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此前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争夺君位,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并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还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公子小白抢先归齐,取得君位,即齐桓公。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齐胜鲁败,公子纠被杀。然齐桓公仍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再次发兵攻鲁,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故称“长勺之战”。
3.知识链接
史书体例有六种,即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纪事本末体、通史、断代史。我们具体了解一下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
编年体:按年、月、日顺序编写,以年月为经,以事实为纬,《左传》《资治通鉴》等都属于这类。
纪传体:纪传体史书创始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他以人物为中心,用“本纪”叙述帝王,用“世家”记叙封国王侯和特殊人物,用“表”记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书”或“志”记载典章制度,用“列传”记历代有影响的人物或少数民族史及外国史。
国别体:国别体史书创始于《国语》。这类史书是分国纪事的史书,分载多国历史。《战国策》《三国志》都属于这一类。
4.检查预习
(1)重难字
曹刿(guì)     又何间焉(jiàn)
鄙(bǐ) 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辙(zhé)
轼(shì) 夫战(fú)
旗靡(mǐ)
(2)古今异义词






可以
(3)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
①神弗福也(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②公将鼓之(名词作动词,击鼓)
(5)文言虚词


(6)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
忠之属也。(“……也”表判断。)
②省略句
a.必以分人。(“以”后省略宾语“之”,应为“必以〈之〉分人”。)
b.可以一战。(“以”后省略宾语“之”,应为“可以〈之〉一战”。)
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宾语“鼓”,应为“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③倒装句
a.何以战?(宾语前置,“何”是“以”的宾语,正常语序为“以何战”。)
b.战于长勺。(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长勺战”。)
三、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解释
师:军队。
间:参与。
鄙: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遍:遍及、普遍。
加:虚夸,夸大。
信:实情。
福:赐福,保佑。
从:跟随。
2.重点句子翻译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祭祀用的牺牲玉帛,不敢虚报夸大,一定如实反映。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虽然不能详细审察,但一定按照实际情况处理。
四、合作探究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一共回答了几次?鲁庄公将战争的胜利寄托在哪里?
答案示例:三次。鲁庄公将战争的胜利寄托在三个方面,分别是衣食分人(大臣的支持)、祭神弗加(神灵的保佑)、断狱以情(百姓的拥护)。
2.文中那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哪些地方又表现了鲁庄公的“鄙”?
答案示例:曹刿的“远谋”——战争前,取信于民;战争中,胸有成竹,从容不迫;战争后,后发制人。
鲁庄公的“鄙”——战争前,衣食分人(大臣的支持)、祭神弗加(神灵的保佑)、断狱以情(百姓的拥护),政治无能;战争中,“将鼓”“将驰”,急躁冒进;战争后,“问其故”,军事上无知。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是针对文中重点的文言字词进行讲授,圈注疑难点,适当点拨。弄清楚课文讲述的故事内容。
六、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抽查字词的意思,试背课文。
二、新课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基础的字词和文章的大概内容,这节课我们就深入课文内容,来看看这篇寓言到底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我们从中又可以学到人物的什么精神?
三、合作探究
(一)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了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什么?
答案示例:交战的两个国家和战争的性质(齐攻鲁御)。
2.简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示例:①交代了曹刿请见的原因;②反衬出曹刿的远见卓识。
3.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请概括回答。
答案示例:取信于民。
4.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曹刿积极“参与”的精神?
答案示例:“曹刿请见”“战则请从”。
5.曹刿说的“忠之属也”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用原文答)
答案示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鲁庄公先要追击齐军,刿曰:“未可。”后来他又说:“可矣。”他认为“可矣”的原因是什么?请概括回答。
答案示例:敌人是真的溃败,不是设有埋伏。
7.“彼竭我盈,故克之”这句话表现了曹刿的什么才能?文中还有哪些语句能表现他这种才能?(写出两处)
答案示例:表现了曹刿善于把握作战时机的才能。其他能表现的语句:①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②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8.从文章的内容看,你认为鲁庄公身上是否也有可取之处?为什么?
答案示例:有可取之处。他实事求是办案,尊重下属的意见,重用人才,虚心求教。
(二)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品析“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答案示例: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作战。如果打仗,就请允许我跟着去。”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国君忠其事则民服矣,得民心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三)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学了该篇课文之后,试着说一说这篇文章的主旨。
答案示例:本文通过写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四)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学完课文,试着品评曹刿、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
答案示例:曹刿——爱国热情,政治远见,卓越才能,过人谋略。鲁庄公——政治无能,军事无知;实事求是、虚心听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为求真知,不耻下问。
2.试着从写作特色方面入手,赏析课文。
答案示例:(1)详略得当,中心突出。本文重在刻画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而不在记叙战争的经过。因此,只详写曹刿分析战前的政治准备、指挥鲁军作战的经过以及战后谈论鲁国取胜的原因。对双方军事部署、战争经过等则略写或不写。这样当详则详,当略则略,详略结合有致,使文章显得中心突出,而又情节紧凑。(2)运用对话,语言精练。通篇以对话为主,展开情节。通过对话,展示了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把战前准备、作战情况以及胜负原因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对话过程中,又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刻画出曹刿及鲁庄公的性格。全文虽只有两百多字,却辞约意丰,言简意明,文笔非常精练。
(五)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战国策(节选)
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秦计曰:“齐、楚救赵,亲,则将退兵;不亲,则且遂攻之。”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苏秦谓齐王曰:“不如听之,以却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而齐、燕之计过矣。且赵之于燕、齐,隐蔽也,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则明日及齐、楚矣。且夫救赵之务,宜若奉漏瓮,沃燋釜。夫救赵,高义也;却秦兵,显名也。义救亡赵,威却强秦兵;不务为此,而务爱粟,则为国计者过矣。”
译文:秦国攻打赵国的长平,齐、楚两国起兵救赵。秦王盘算道:“如今齐、楚前来救赵,如果他们团结一致,寡人退兵未迟;假如他们一盘散沙,就干脆继续乘势攻打赵国。”这时,赵军粮食告急,派人向齐国借粮,可是齐王不理睬。苏秦对齐王说:“大王不如把粮米暂借赵国,让赵国击退秦兵;如果不加理睬,秦兵就会无所忌惮,不会退去。这样,就正中了秦国的计策,而齐、燕就失策了。而且赵对于燕、齐两国来说,正是御秦的天然屏障,这正像牙齿跟嘴唇的关系,没有了嘴唇,牙齿就会感到寒冷。今日赵国罹难,明日灭亡之祸就会降临到齐、楚身上。因此救援赵国就好比捧着漏瓮、浇灭烧焦的锅一样,实在是十万火急。再说救赵是一种高尚的义举;击退秦国,也可以张扬名声。(我们)救助将要灭亡的赵国显示齐之高义,使强秦退兵来显示齐国威名;(现在)不专心做这些事,却一味地吝啬粮食,这确实是战略决策的失误啊。”
四、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写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课后大家可以搜集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的例子,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板书设计
曹刿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