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张PPT)
目 标
1.了解本文所写事件的历史背景,把握文本主要内容。(重点)
2.学习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方法,赏析文中 精彩生动的语句。(难点)
3.学习红军不怕困难、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素养)
导学: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积累字词。
3、 整体感知文章,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作者介绍
陆定一(1906——1996),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江苏无锡人,长征途中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
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其主峰海拔2141.5米,为华南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颠”之美誉。
1934年12月,中央红军在湘江与国民党军队经过惨烈的激战,损失惨重,退入了山高路险的猫儿山,开始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历程。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朱德、叶剑英等一代革命伟人率中央红军三军团、中央军委纵队、后卫五军团、八军团日夜兼程翻越老山界。
时代背景
惊惶( )、 苛( )捐杂税、打颤( )、 骨碌( )
酣( )然入梦 、 蜷( )、
缀( )、矗( )、
澎湃( )、
落( )得很远了、
huáng
kē
zhàn
gū lu
hān
quán
péngpài
zhuì
chù
là
给红体字注音:
辨析字形与读音
辨析字形
谦(谦虚 )
歉(道歉)
芭( 芭蕾 )
笆( 篱笆 )
笨(笨重)
苯(苯元素)
多音字辨析
盛(chéng)(盛饭 )
(shèng )(茂盛)
觉(jué )(觉悟)
(jiào )(睡觉)
嚼(jué)(咀嚼)
(jiáo)(咬文嚼字)
搀扶、慰问、灌输
欺侮、道歉、篱笆
奇观、绝壁、峭壁、
其他需要掌握的词语:
整体感知文章,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导议
1、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呢?
2、在文中勾画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
3、给文章分层。
探究学习
1、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呢?
时间变化、地点转移
2、在文中勾画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
瑶民家
瑶家大嫂
攀谈,宣传红军政策,使瑶民理解了红军。
山脚下
红军战士
准备爬山
半山腰
红军战士
夜行军
山路上
红军战士
半夜露宿
雷公岩
红军战士、医务人员
翻越雷公岩
山顶
红军战士
任务完成,征服老山界
时间 地点 人物 活动
第
一
天
下午
天黑
夜里
半夜
第
二
天 黎明以后
下午
理清结构层次
1、记叙一件事,文章结构一般如何安排?
交代起因,记叙经过,说明结局。
2、本文是不是这样安排的呢?
三部分
一、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1)。
二、记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2—33段)。
三、说明翻越老山界的意义(34段)。
文章按时间顺序,分为三个部分来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一部分(1自然段):
第二部分(2自然段到32段):。
第一层:(2——10)
第二层:(11——32)
第三部分:(33)
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它的地理位置和山高,摆出困难。
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山脚访瑶家。
红军翻越老山界。
主要内容有:1.在“之”字拐的路上;2.山腰露宿;3.攀登雷公岩;4.继续登山,到达山顶;5.山顶所思。
写作者的感受。
作业:
1、背诵“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一段。
2、掌握重点字词。
请你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惊huáng( ) chù( )立
点zhuì( ) dǒu( )峭
hān( )然 咀 jué( )
惶 矗
缀 陡
酣 嚼
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答案 B
A.瑶民(yáo)? 歇脚(xī)???? 军阀(fá)?? 缴租(jiǎo)
B.苛捐(kē)?? 欺侮(wǔ)???? 攀谈(pān)? 煮粥(zhōu)
C.盛饭(shéng) 峭壁(qiào)?? 骨碌(gū)?? 咀嚼(jué)
D.点缀(zhuì) 澎湃(bài)??? 疲倦(juàn) 倾斜(qīng)
第二课时
导学:
1、从全文来看,“难走”表现在什么地方?请从文中圈划出有关语句。
2、对于这么“难走的山”,红军战士又是怎样对待的?
3、红军的这些表现反映了什么?
细读品味
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在课文中勾画出有关的句子来。
走路难
睡觉难
吃饭难?
处境难
天气:寒气逼人、刺入肌骨、
浑身打着颤、还是睡不着 ———— 极寒冷
山路:陡、窄 ———— 难行
红军:饥饿、疲劳
有伤病员搀扶着、慰问、帮助
敌人:追击、枪声很密 ———— 战争激烈、敌兵
人多、装备精良
时间:紧迫
困难
细读品味
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性格?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
表现红军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
走路难
睡觉难
吃饭难?
处境难
细读品味
本文把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和乐观刻画得具体形象,靠的是生动的描写。你能揣摩出来吗?
提示:行动、语言、场面、景物
导议:
1、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为什么用了不少笔墨写有关瑶民大嫂的事?哪些词语在文中反映了她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它的思想感情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找出登山过程中的三处景物描写部分
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为什么用了不少笔墨写有关瑶民大嫂的事?哪些词语在文中反映了她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它的思想感情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瑶民原来受反动军阀的欺压,对反动军队怕透了,听说部队过境,男人“按照习惯”躲藏起来,因此,红军只遇到大嫂母女俩。一开始,她看到红军,非常惊惶。经过攀谈,她才知道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在红军战士面前诉苦时,她哭了。当红军把“够吃三天的粮食”送给她时,她“欢喜”的接受了。它的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从害怕“队伍”到被谈话所打动,再到因红军的关心而感到高兴的过程.这个过程,显示了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军队。红军对瑶民的关心,纪律的严明和瑶民对红军的支持帮助。
长征是“惊心动魄”的史诗。
——埃德加·斯诺(美国作家)
找出登山过程中的三处景物描写部分。
1、夜晚翻山的部分。(“满天都是星光”一段,“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的上去”一段。)
2、半夜露宿山上的部分。(从“半夜里忽然醒来”到“不知什么时候又睡了”。)
3、下山部分。(从“我们一口气跑下去”到“清得透底”。)
精彩段落欣赏
场面描写:?“之”字奇观 (第12段) (1)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一奇观的? (2)这样描写表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
1、(第12段)怎样理解第一段描写中的“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与星光连接起来,是一种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观”在句中突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而“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
“奇观”一词表现出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表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颂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的精神。
“奇观”本来是指自然界奇特罕见的景观或景象。
精彩段落欣赏
景物描写:半夜醒来观赏夜景(所见所闻)(第22段)
(1)“见”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以什么为序?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2)所“见”景象给人什么感受?“闻”突出了什么特点?
星星、山峰、山谷(自上而下);比喻、排比
庄严、奇伟。?寂静
精彩段落欣赏
(3)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4)这些声音有何特点?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
(5)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何作用?
不矛盾。以动写静,角度巧,效果好。
远、近、大、细;?比喻、拟人、排比
红军战士镇定豪迈,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
在“半夜露宿”这一部分,作者交代说战士们是“横着心躺下去”,但又说“一会儿就酣然入睡了”,这两者是否矛盾?
“横着心”说明战士们不怕困难,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又说明红军严明的组织纪律性 。“一会儿就酣然入睡了”既说明战士们太疲劳了,又写出了他们置生死于度外、从容镇定、坦然的襟怀。
2、(第22段)“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这两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山势?这样写能表现红军的什么精神?
比喻。写出了险峻的山势,暗示了红军的艰难处境。表现红军身处险境却能镇定自若的乐观主义精神。
“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比喻、拟人、排比。形象生动的描绘出瑰丽的山色夜景。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时连续不断的细微声音,比喻战士们轻细的话语声,说明战士们被冻醒次数之多;“野马奔驰”写半夜山风之大,又喻寒风刺骨;“山泉呜咽”用拟人化手法喻山泉时断时续又暗指山势崎岖;“波涛澎湃”形容林木被风刮动的声音。人声和大自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烘托出夜色之深,夜景之美,透露出勃勃生机,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 (第31段)最后一次描写的景物是下山途中所见,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景色明朗、清新。
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表现战士们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
赏析句子的方法
① 扣词语:生动传神的动词、富有表现力的形容词。
② 抓修辞: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③ 找角度:从哪一角度表现的。
④ 析内容:表现了写作对象的什么特点。
⑤ 悟情感: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全文总结
本文具体的记叙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克服困难、英勇顽强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写作特色
1课文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层次。 好处:一是材料按时间变化和地点的转移来安排十分顺当,文章脉络十分清晰。二是逐层写明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是叙事和描写都合情合理
2以生动的描写具体而形象地表达中心思想
3语言朴实而优美,凝练而细腻,字里行间流露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我们不怕读书难
长征精神催人前
课堂练习
背一背 写一写
2. 写寂静,可以以静写静,也可以以声写静。这篇课文既说“寂静”,又说“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正是以声写静。恰恰因为静极了,才听到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恰恰因为听到了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才说明实在是静极了。你在生活中曾有这样的感受吗?试用一二百字写出来,练习用比喻。
1、背诵“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一段。
探究与练习答案
第一题
难主要有:山高路险,人又累,又饿,又冷,装备又重,敌人追击,老百姓对红军还不够了解。
这样更可以看出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长征胜利来之不易。
第二题
1“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表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颂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的精神。
2叹息,这里是指飞机发出的声音,是一种拟人的写法既表现了敌人飞机对红军战士的无奈,又表现了国民党士兵对打内战的极度不满。
3这里说的一个坚强意志指 红军战士为了北上抗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而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点明了红军进行长征的思想基础和力量源泉。
第三题
1这里的“30里高”不是指瑶山的垂直高度,而是指从山脚到山顶的路程。暗示翻越艰难。
2这里的“走不动”是指因为山路难走,队伍被堵住了。从接下来的“等了好久才走几步,又要停下来等”可知
3本句中的“软环境”指发展经济所需的提高人员素质的措施以及相关的各种服务(法律,电讯等)
第四题
1句中括号里的词语表现了瑶民家米之少和灶的简陋,从而表现了瑶民家的贫穷。
2句中括号里的词语突出表现我们拿出的粮食较之瑶民家拿出的要多得多。把两个句子联系起来,可以看出:少数民族贫苦百姓热爱红军,倾力支持红军,红军纪律严明,倾尽全力帮助贫困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