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土地的誓言》课件(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7*《土地的誓言》课件(共3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11 14:28: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8张PPT。 端木蕻良 土地的誓言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4、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家乡,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作者简介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县人。先后毕业于南开和清华,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等。 1931年9月18日,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短短3个多月,我国东北全境便已沦陷。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富饶的关东平原,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为东北人中的一员,作者的胸膛燃烧着的挚痛的思念越来越热烈,于是他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表明了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保卫祖国,誓死让祖国得到解放的感情。肥沃的黑土地广袤的森林美丽的河流丰富的物产马群煤块蒙古狗鹿
群山
雕高粱豆
粒玉米驰名中外的
“东北三宝”鹿茸人参貂皮1931年9月18日晚10时20分,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地段的南满铁路,反诬是中国军人所为,并以此为借口,进攻北大营。这是柳条湖爆破现场。这是“柳条湖”事件中被炸死的中国人这是“九一八”当晚,南京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日军很快攻占东北军驻地沈阳北大营。一九三二年日本占领东北后,扶植伪满洲国建立。图为一九四○年六月,伪满洲国皇帝溥仪访日与日本天皇裕仁握手。
读课文 注意以下要求:
1、注意读准字音;
2、注意朗读时的语气重音, 感受作者情感;
3 、画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
挚痛( ) 泛滥( )
呻吟( ) 嗥鸣( )
谰语( ) 怪诞( )
亘古( ) 蚱蜢( )
镐头( ) 碾( )
辘辘( ) 污秽( )
田垄( ) 耻辱( )zhìlànyínháolándànɡènměnɡɡǎoniǎnlùhuìlǒngchǐ rǔ诚恳而深切。(野兽)大声嚎叫。没有根据的话。荒诞离奇;古怪。远古。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挚痛:
嗥鸣:
谰语:
怪诞:
亘古:
泛滥:自主学习1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2、课文一、二段分别写了什么主要内容?分别抒发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回忆故乡赞美、热爱、怀念第一段:第二段:内容 情感发出誓言忧伤、愤怒3、第一段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物产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碧绿的白桦林、奔流似的马群、蒙古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煤块、赤色的足金、悠远的车铃等等。
表现了对故乡深切的留恋和炽痛的热爱,
4、作者把广大的关东原野,以“她”而不是“它”相称,这是为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作者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故乡的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和眷念,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 相称,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的意思。 5、作者由景及人想到自己在故乡的生活,阅读第二段讨论概括这是一种怎样的生活?
美好,幸福,欢乐。
6、这样美丽的景物,这样美好的生活,现在却遭遇不幸。作者面对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用原文回答)
我必须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7.这仅仅是作者发出的誓言吗? 不是。还有广大的东北人民(或:每一个炎黄子孙)。
8、大家想这篇文章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呢?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什么呢?

①对故乡对祖国的热爱;
②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鼓励人们站起来为家乡,为祖国而战。 品味语言 你觉得这篇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得最富有感情,最能打动你?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理解和体会。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泛滥”一词是贬义褒用,这里是无法操纵与控制的意思,表达了作者无法控制的思乡之情。 2、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 运用拟人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切的思念,渴望回到故乡去的迫切心情。 运用比喻手法,把“红熟的浆液”比作作者沸腾的热血,表达了作者与故乡密不可分的亲密之情,须臾不可分割。3、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4、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的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运用十分肯定的语气,表达了作者解放故乡的坚定信念,甘愿为此奉献一切的决心。5、“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词语呢? “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作者的欢笑确实 “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因为昔日飘荡、回响在田垄间的欢笑随着“九一八”的到来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这里用“埋葬”比“飘荡”“回响”,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主题思想 这篇散文以饱含深情语言,回忆了故乡的景物,追忆了自己成长的足迹,显示了与土地密不可分 的关系,既有对故土的深情赞美,也暗含有家难回的忧伤和愤怒,更有面对土地发出铮铮的誓言 ,流露出强烈的爱国情怀。
同学们,“九-一八”已成过去,它是中国历史上的耻辱。但现在的国际环境也并非良好,我们要和平,不要战争,决不允许历史重演。你们是祖国的未来,“少年伟大则国伟大”请大家一起朗读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一段: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作业 (二选一) 一、 透过重重的历史帷幕,先烈们的目光默默地注视着我们,目光中充满了忧伤、关切和期望。那我们该对先烈们说些什么呢?
二、回顾历史,面对现实,你想对同学们说些什么呢?请写下来。
勿忘国耻
振兴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