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名言欣赏:
历史给我们的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热情。
——歌德(德)
1、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是在什么时期?
2、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领域的朝代是在什么时期?
3、海上丝绸之路在哪一个朝代进入鼎盛时期?
温故知新
提出问题
大家知道这些人是谁吗?
关于他们的事情,谁来分享一下?
14 明朝的统治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下册
目标导航
1.引导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
2.了解明朝的经济发展状况;
3.正确认识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的影响。
自主研学
自主阅读教材,理解教材内容,初步归纳出本节课的知识点,并标注在教材中。
请大家利用5分钟时间:
目标导学一:明朝的建立
1.分析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合作探究
元顺帝君臣大肆挥霍浪费,造成国库空虚。为了弥补财政亏空,元政府除了加重赋税以外,于至正十年(1350年)发行新纸币,造成货币迅速贬值。
同时,由于元朝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黄河接连决口,泛滥成灾。1351年,元政府下令征调农民和兵士十几万人治理黄河。饱受灾荒之苦的农民,在工地上横遭监工鞭打,克扣口粮。
阅读材料,请用两个词来形容元朝末年的统治。
在这种统治之下,你认为会出现什么历史现象?
相关史料
2.明朝建立的基本情况
明太祖(1368-1398年在位)
应天(南京)
朱元璋 明太祖
1368年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灭元朝时间:
1368年
灭元朝标志:
攻占大都
朱元璋出身贫苦,17岁时父母双亡,他被迫到佛寺里当了和尚,到处化缘维生。后来他参加了反元起义军,由于英勇善战和足智多谋,被推为领袖。他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
略,逐步发展壮大,
最终统一全国。
朱元璋像
相关史料
明朝疆域图(1433年)
目标导学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国家初建,政局不稳,人心浮动,我当如何巩固统治,加强君权呢?
明太祖朱元璋(1368-1398年在位)
换位思考:我当皇帝怎么做?
洪武十三年(1380)正
月,丞相胡惟庸称其旧
宅井里涌出醴泉,此为
祥瑞,并借此邀请明太
祖朱元璋前来观赏。朱
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
华门时,太监云奇紧拉
住缰绳,急不能言,拼
命指向胡家。朱元璋感觉事态严重,结果发现胡惟庸家藏有士兵。太祖大怒,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等罪名,当天处死胡惟庸等。同时藉辞穷追其友好,包括开国第一功臣韩国公李善长等大批元勋宿将皆受株连,牵连致死者三万余人,史称胡惟庸案。
相关史料
读材料,结合课本知识,说说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历史原因。
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权力过大所致。
明朝机构设置
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
在中央:①废丞相制和中书省,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②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
③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收归兵部
改制前
皇帝
中书省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改制后
皇帝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朱元璋强化皇权——中央改革官制
朱元璋独揽大权以后,每天都要处理很多公务,即使日理万机也难以应付。他曾下令设置四辅官,以辅佐皇帝,但不成功。后来,明成祖建立内阁,帮助皇帝批阅文件,处理政务。
相关史料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明太祖实录》
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何在?
相关史料
朱元璋强化皇权——地方改革官制
行中书省
中央
中央
布政使司
按察使司
都指挥使司
改革后
改革前
地方
在地方:①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②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
军事方面: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 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明朝地方军事机构设置
特务组:把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
锦衣卫特务机构
职能:
特点:
对臣民监视、侦查。
由皇帝直接指挥,
不受法律的约束。
“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别,
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
—《稗史汇编》
安然朝中坐,
却知天下事。
廷杖
明太祖时,为了提高皇帝的权威,采用“廷杖”惩处大臣。大臣的进谏如果触怒了皇帝,或是大臣有过失,就要在殿廷上或午门外受到廷杖的处罚,被锦衣卫用木棒打屁股。遭廷杖的大臣在众目睽睽之下受到羞辱,有的甚至被当场打死。如嘉靖时,有一次被廷杖的大臣达134人,其中有16人被打死。
相关史料
1、在中央:①废丞相制和中书省,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②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
③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收归兵部
2、在地方:①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②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
3、特务机构的建立:锦衣卫 东厂
4、廷杖制度
政治上强化皇权措施
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相互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
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措施特点
措施影响
是君权加强最突出的表现
行动上“服”
知识归纳
明朝提倡尊孔崇儒。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否则,考生就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即使文章做得再好,也不可能录取。
1.范围
“四书”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为《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朱熹,南宋儒家代表人物。
目标导学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明朝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八股文”。
2.要求
举子看榜图
八股文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
甲:根据自己的理解,作出回答。
假如身处明朝,甲乙一起参加明朝的科举考试。根据他们的答案,你认为他们两个谁会高中状元?
乙:回答出有创意的答案
如果你也是参考者,你想要高中状元,你会如何作答?
由此可见,八股取士的最大危害在于:
抑制了人们的创造性思维
3.危害
目标导学四:经济的发展
农业:新农作物的引进。
玉米
红薯(甘薯)
马铃薯(土豆)
向日葵
番茄(西红柿)
花生
辣椒
明代青花扁壶
手工业: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商业: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
①全国性的商业城市——北京和南京
②出现了大型商帮——晋商和徽商
晋商故里
晋商,通常意义的晋商指明清500年间的山西商人。
晋商经营盐业,票号等商业,尤其以票号最为出名。晋商也为中国留下了丰富的建筑遗产,著名的乔家大院、常家庄园、曹家三多堂等等。
乔家大院
徽商,指徽州(府)籍商人的总称 。兴盛于明中叶以后,历时四百多年,清末民初,渐趋衰落。
徽商最早经营的是山货和外地粮食。如利用丰富的木材资源用于建筑、做墨、油漆、桐油、造纸,这些是外运的大宗商品,茶叶有祁门红、婺源绿名品。外出经商主要是经营盐、棉(布)、粮食等。
中国近代著名红顶商人、徽商代表人物 胡雪岩
明朝的专制统治对今天的政治体制改革和“考试”制度有何启示?
①政治上提倡民主,选贤任能
②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
以史为鉴
明朝的统治
明朝的建立
课堂小结
朱元璋强化皇权
科举考试的变化
经济的发展
1、中国的丞相制度被废除是在(???)
?
A.元朝?????? B.明朝??????
C.清朝??????D.宋朝
B
检测目标
2、花生、向日葵、马铃薯等农作物的原产地是(???)?
A.西域????? B.西洋??????
C.东洋??????D.南美洲
D
检测目标
3、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的范围是(???)?
A.诗赋?????? B.三通四史????
C.前四史?????D.四书五经
D
检测目标
4、如果你是明朝一位地方官员,有事上京参见朱元璋皇帝,应去(? ?)
?A.南京?? ?B.北京??????
C.西安?????? D.洛阳
A
检测目标
5、明太祖设立的特务机构是(???)?
A.东厂????? B.西厂??????
C.锦衣卫?????D.内阁
C
检测目标
我们已经站在了人生的起跑线上,为了实现心中的远大目标,我们正努力拼搏着。成功属于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人。相信自己!
教师寄语
通过本课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课后作业:
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