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梅花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13个生字,正确理解“幽芳、漂泊”等词语。
2.理解课文题目“梅花魂”的内涵。
3.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文中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
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划分结构层次,概括文章主旨。
2.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来理解本文:①先抓住“梅花”这条贯穿全文的主线,明确作者回忆了关于外祖父生前的哪几件事;②然后抓住外祖父的三次落泪,重点探究外祖父喜欢梅花的原因,感受一位漂泊他乡的老人对祖国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领悟梅花的品格,感受外祖父对祖国无限眷恋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题目“梅花魂”的内涵。
2.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文中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
教学难点
领悟梅花的品格,感受一位漂泊他乡的老人对祖国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梅花魂”指梅花不怕风欺雪压、经霜傲放的精神品格,人们常以此来象征中华民族和有气节的人物。漂泊异国他乡的外祖父,他爱梅花、赞梅花,视梅花为珍宝。这是因为他把梅花看作是祖国的化身,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今天,就让我们翻开课文,一起来体会这份赤子之心所带来的感动吧!(板书课题)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老师范读生字。重点指导生字中的平舌音“葬、腮、飕”和后鼻音“郑、秉”。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在课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多音字。
抹
折
(2)重点词语释义。
幽芳:形容香味清淡而芬芳。
漂泊:比喻流落在外,四处流浪。
颇负盛名:名气很大。
不厌其烦:不嫌烦琐。厌,嫌。烦,烦琐。
玷污:弄脏;使有污点。多用于比喻。
稀罕:①作形容词,稀奇;②作动词,认为稀奇而喜爱;③作名词,稀罕的事物。
郑重:严肃认真。
骨气:①指书法所表现的雄健的气势;②指刚强不屈的气概。
气节:坚持正义,在敌人或压力面前不屈服的品质。
磨难:在困苦的境遇中遭受的折磨。
欺凌:欺负;凌辱。
顶天立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概雄伟豪迈。
境遇:境况和遭遇。
蒙眬:快要睡着或刚醒时,两眼半开半闭,看东西模糊的样子。
眷恋:(对自己喜爱的人或事物)深切地留恋。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试着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每部分大意。
明确:第一部分(1):写故乡的梅花盛开使“我”想起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第二部分(2~15):回忆了关于外祖父的五件事,反映了一位老人对祖国的眷恋之情。第三部分(16):写“我”由梅花图和绣梅手绢感受到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
2.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明确:本文通过回忆身在异国他乡的外祖父的五件事,表现了一位华侨老人深切的爱国情,表达了海外游子对祖国的眷恋。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阅读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思考并回答问题。
怎样理解第1自然段?
明确:第1句话开门见山,由梅花引出“我”对外祖父的回忆。第2句话采用倒叙,写“我”睹物思人,看到梅花,想到外祖父。“我”为什么会想到外祖父呢?从而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
2.阅读第二部分(第2~15自然段),思考并回答问题。
(1)第2自然段写了什么?
明确:第2自然段写外祖父教“我”读唐诗宋词时,因有所感触而情不自禁地哭起来。
(2)外祖父教“我”读唐诗宋词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唐诗宋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渗透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外祖父教“我”读唐诗宋词的目的是使“我”从小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同时外祖父借读这些诗词,寄托自己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3)外祖父读唐诗宋词为什么会落泪?
明确:这是外祖父第一次落泪,因为诗句字字都触动了外祖父的乡思、乡愁。他由诗句想到自己身在异乡,思乡之情不能自已,不禁潸然泪下。
(4)第3自然段写了什么?
明确:第3自然段写母亲因“我”弄脏了墨梅图而遭到外祖父从未有过的训斥。
(5)试赏析反问句“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能玷污的吗?”,并将其改写为陈述句。
明确:这是对外祖父的语言描写。梅花在外祖父的心中是神圣的,是不可玷污的,所以在“我”弄脏墨梅图后外祖父训斥了“我”的母亲。改为陈述句:“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不能玷污的。”
教师点拨:
反问句就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起到加强语气、发人深省的作用。它是无疑而问,表达的意思均包含在问句里。
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是:把反问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把反问句中表示反问意义的词去掉,如“怎么、难道”等;把句末的疑问语气词去掉,如“呢、吗”等,问号改为句号。
(6)第4~11自然段写了什么?
明确:第4~11自然段写“我们”要回国了,外祖父因年纪大不能回而伤心落泪。
(7)外祖父为什么哭?这表现了外祖父怎样的情感?
明确:这是文中第二次描写外祖父的哭。外祖父思念家乡、眷念祖国,却因为年迈不能回国。外祖父的哭泣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思念之情,表现了一位身在异国他乡的老人对祖国刻骨铭心的爱。
(8)第12、13自然段写了什么?
明确:第12、13自然段写离别的前一天早上,外祖父把墨梅图送给“我”,并教育“我”要有梅花的品格。
(9)外祖父那么喜欢墨梅图,为什么送给了“我”?
明确:外祖父把墨梅图送给“我”,是希望“我”能有梅花的秉性,不忘中华民族的精神。
(10)第13自然段中,外祖父说的这段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这段话有三层意思:一是赞美梅花不怕严寒,不怕风欺雪压的精神;二是借花喻人,赞美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物;三是指出一个中国人要有梅花的秉性。这是外祖父对“我”的教诲,他希望“我”学习梅花的品格,同时这也是外祖父的内心表白。他虽然长年漂泊海外,但中国人的气节没有变,对祖国的爱没有变。就像他深爱的梅花一样,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
(11)第14、15自然段写了什么?
明确:第14、15自然段写船快开了,外祖父送给“我”一块绣着血色梅花的手绢。
(12)如何理解此时外祖父的“泪眼朦眬”?
明确:这是第三次写外祖父落泪。所谓落叶归根,能回到祖国的怀抱是外祖父一生最大的心愿,而今却成了终生的遗憾。外祖父只能将对祖国的爱寄托在梅花身上,寄托在后人身上。万千愁绪郁结于心,外祖父的泪中饱含着他对家乡、对祖国的深深思念。
3.阅读第三部分(第16自然段),思考并回答问题。
结尾与开头是什么关系?起什么作用?
明确:首尾呼应。作用:使文章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谨;点明中心,再次表露了外祖父对祖国的深情。
教师点拨:
首尾呼应就是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在内容上关照、呼应,前面讲的内容,后面要做出相应的交代。这样的写法使文章首尾连贯,结构严谨,内容清楚。
做到首尾呼应,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把好构思关。做到前有因,后有果;前有悬念,后有落脚;前有伏笔,后有交代;前面提出问题,后面给予回答。二是要写好开篇交代句和末尾总结句,增强文章的照应性。
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相信学习了这篇课文,大家都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老人具有的梅花般的灵魂,感受到他立志要做一个具有梅花秉性的中国人的坚定决心。同学们,我们每个中国人都要有一颗爱国心,都要有不肯低头折节的气节!
六、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七、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梅花魂爱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