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5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掌握多音字“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朗读背诵自己搜集的关于描写儿童生活的诗句。
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朗读古诗,预习字词,理解古诗大意。
2.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情景或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受诗中描绘的场景、人物,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领略古代儿童生活的乐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会认5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教学难点
1.掌握从诗歌题目获取内容信息的能力,感悟诗歌优美的语言,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情景或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童年如诗,充满了奇思妙想;童年如画,溢满了五彩斑斓;童年如歌,萦绕着欢快悠扬……本课我们将学习三首展现儿童生活的古诗,三位宋代诗人用笔墨为我们勾勒了三幅美妙而又趣味盎然的图画。今天,让我们从《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开始,打开通往诗歌世界的大门,去感受古代儿童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板书课题)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老师范读生字。重点指导生字中的翘舌音“昼、稚”。
2.学生在课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昼”等字时,可以用猜字谜的方法;学习“耘、桑、晓”等字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
猜谜字歌示例:
昼:尺下有一旦,意思是白天。天亮到天黑,与夜轮流转。
形近字歌示例:
耘:天上飘白云,田间细耕耘。同坐吃芸豆,酝酿把宝寻。
桑:两人去采桑,路遇人练嗓。请人抬石磉,相互来推搡。
晓:日出天已晓,绕道把花浇。骁将举目望,辽阔又丰饶。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昼”的上部“尺”注意撇捺舒展,下部“旦”注意“日”要扁宽。
“耘”的左部横多,间距要一致,长短不一。
“桑”的上部“又”注意捺变点,下部“木”注意横长托上。
“晓”的左部“日”稍窄,右部“尧”注意上面不要多写一点。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云:耘(耕耘)—酝(酝酿)—芸(芸芸众生)
桑:嗓(嗓音)—搡(推搡)—磉(石磉)
共:供(供奉)—洪(洪水)—哄(哄骗)—烘(烘干)
尧:晓(拂晓)—绕(缠绕)—浇(浇水)—饶(富饶)—骁(骁勇善战)
隹:稚(幼稚)—淮(江淮)—谁(舍我其谁)
(4)多音字。
供
解
陂
横
(5)重点词语释义。
耘田:在田间除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解:理解,懂得。
供:从事。
傍:靠近。
阴:树荫。
稚子:幼小的孩子。
金盆脱晓冰:早晨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
钲:一种金属打击乐器,形状像钟,有长柄。
磬:一种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
玻璃: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陂:池岸。
漪:水中的波纹。
腔:曲调。
信口:随口。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结合生字词释义,思考问题。
(1)大家对诗人有什么了解呢?
明确:范成大(1126—1193),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名臣、诗人。其诗风格平易浅显、清新质朴,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的田园诗成就最高,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并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代表作有《四时田园杂兴》(60首)等。
(2)《四时田园杂兴》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部分,每部分各十二首,共六十首,诗歌描写了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大家初读课文,觉得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场景呢?
明确:这首诗描写的是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3)用自己的话翻译诗句。
明确:白天在田间除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小孩子虽然不懂得从事耕田织布的工作,却也靠近桑树在树荫底下学着种瓜。
(4)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用原文回答)
明确:村庄儿女——耘田、绩麻、耕织;童孙——学种瓜。
(5)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朗读这首诗?
明确:用轻快、愉悦的语调来读。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学习第一、二句诗。
(1)诗歌第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2)想象一下,农民除了耘田和绩麻还可能干些什么活?
明确:插秧、收割、犁地、积肥……
(3)如果你是范成大,见到这些村庄儿女,你会对他们说些什么?
明确:“你们辛苦啦!”/“你们真勤劳!”/“你们真是各有各的本事啊!”/……
2.学习第三、四句诗。
(1)引导学生想象第三、四句的图画,描述画面内容。
明确:那些孩子们,尽管他们既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就在茂盛成荫的桑树底下蹦蹦跳跳地嬉笑着学习种瓜。
(2)你觉得那些小孩子怎样呢?
明确:天真无邪、活泼可爱、勤劳好学、不怕吃苦、热爱劳动。
3.村庄儿女虽然日夜繁忙、辛劳,却是快乐的;孩子们虽然不懂耕织,却爱学做农活,也是快乐的。诗人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个和谐、温馨的田园生活,让我们跟随背景音乐带着感情再来朗读一遍诗歌,同时在脑海中浮现相关画面。
明确:配乐朗读诗歌,带着感情朗读,同时想象诗歌画面,体会其中的乐趣。
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设置试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_、________。他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明确:范成大 南宋 名臣 诗人 杨万里 陆游 尤袤
(2)(出示课件)比较一下《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和本诗的异同。
明确:同:都描写了田园风光。 异:《四时田园杂兴(其二)》着重描写了田园景色,本诗着重描写了劳动场面。
2.总结。
这首诗描写了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相信同学们学完这首诗,一定被诗人所描绘的忙碌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美好的田园生活所打动。课后,大家可以多搜集一些田园诗歌来读一读、背一背。
六、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七、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昼夜 耕耘 桑树 拂晓
2.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短短一首诗就让我们领略了田园景象。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稚子弄冰》和《村晚》。(板书课题)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稚子弄冰》,结合生字词释义,思考问题。
(1)大家对诗人有什么了解呢?
明确: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南宋诗人,被誉为一代诗宗,世称“诚斋先生”。其诗善于从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摄取新颖生动的素材,具有透脱的胸怀与哲理的思考,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的情趣,有“诚斋体”之称。代表作有《小池》《舟过安仁》《宿新市徐公店》《闲居初夏午睡起》《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
(2)用自己的话翻译诗句。
明确:儿童早晨起来,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再用彩线把它穿起来当作银钲。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样穿越树林,冰忽然落在地上发出像玉石一样的破裂声。
(3)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朗读这首诗?
明确:用轻快、愉悦的语调来读。
2.自由朗读《村晚》,结合生字词释义,思考问题。
(1)朗读诗歌,试着划分节奏。
明确: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2)用自己的话翻译诗句。
明确:池塘四周长满了绿草,池塘里的水满得几乎要溢出塘岸了。远远的青山衔着红红的落日,一起倒映在寒凉的池水中,淹没了水中的波纹。一个放牛回家的孩子横着骑在牛背上,慢慢朝村庄走去,一边走一边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乐曲。
(3)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朗读这首诗?
明确:用轻快、愉悦的语调来读。
三、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学习《稚子弄冰》,思考问题。
(1)第一、二句所描写的画面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儿童形象呢?
明确:第一、二句描写的是清晨起来,儿童从金属盆里取出夜间冻好的冰块,用彩色丝线穿上当作银钲。天寒才能结冰,冰块又是很凉的,儿童却早早起来去玩它,写出了儿童不怕冷。一块凉凉的冰有什么好玩的呢?有的,可以穿上丝线当钲敲。这是只有儿童才想得出的,而且是“彩”线,“银”钲,又很美。这两句诗刻画了一个既顽皮又聪明精灵的儿童形象。
(2)第三、四句描写儿童提着银钲似的冰块玩耍的情景,意外的情况发生了,儿童手里的冰块忽然掉在地上摔碎了,那声音就像玻璃(玉石)落地摔碎一样。诗的发展出现了波折,想象一下儿童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明确:诗人没有写,但可以想象出儿童一定先是感到突然,有些遗憾的,可能会一时怔住,呆呆地站在那里望着地上碎裂的冰块。不过,几乎同时送到耳朵的声响竟是那样优美,又一个意想不到,也许他会瞬间转忧为喜,高兴得又蹦又跳了。
(3)试分析这首诗的中心主旨。
明确:这首诗突出一个“稚”字。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全诗形色兼具以感目,声意俱美以悦耳赏心,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2.学习《村晚》,思考问题。
(1)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幽静美丽、富有生活情趣的牧童骑牛晚归图,表达了诗人对闲适的田园生活的赞美与向往之情。
(2)诗人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景抒情?
明确:①视觉与听觉相结合。前三句是视觉所见之景,第四句是听觉所闻之声。②运用修辞手法。“山衔落日”一句中的“衔”字运用比拟,写出了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③动静结合。前两句描写池塘、青草、落日等静景,后两句描写牧童信口吹笛的动景,由近及远,景物层次分明。④借景抒情。通过描绘乡村傍晚恬静优美的景色,抒发了诗人热爱山村自然风光,以及对闲适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3)还有哪些描写儿童生活的诗句呢?
明确:“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唐·白居易《池上》)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唐·胡令能《小儿垂钓》)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宋·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宋·叶绍翁《夜书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清·袁枚《所见》)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高鼎《村居》)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设置试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稚子弄冰》的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_,世称“________”。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明确:杨万里 廷秀 诚斋 南宋 诗人 诚斋先生 《小池》 《舟过安仁》《宿新市徐公店》
(2)《村晚》这首诗,从诗歌内容看,诗人描写的是________(季节)的景色。后两句中的“________”字和“________”字表现了牧童自在、悠闲的情态。
明确:夏末秋初 横 信
2.总结。
学习了《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村晚》这三首古诗,我们既感受到田园生活的宁静和乡村风光的美好,也体会到古代儿童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儿童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也深深感染着我们,给我们以美的享受。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稚子弄冰
村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