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祖父的园子 (2课时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 祖父的园子 (2课时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11 19:20: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 祖父的园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晃”。能正确理解“蚂蚱、漂亮”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
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默读课文,预习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通过赏析重点语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文中童年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晃”。正确理解“闪耀、承认”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1.通过赏析重点语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文中童年生活的情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祖父的园子是一个乐园,这个乐园色彩明丽,富有童话色彩。在这个充满无穷乐趣的园子里,慈祥的祖父放飞了“我”的天性,给了“我”心灵的自由与快乐。祖父的园子是怎样的呢?作者回忆了童年在这个园子里快乐玩耍的哪些情景呢?今天,让我们走进课文,跟随作者去看看那个令她魂牵梦萦的祖父的园子吧!(板书课题)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老师范读生字。重点指导生字中的翘舌音“蚱、铲、锄、拴”和后鼻音“樱、承”。
2.学生在课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蝴、蚂、蚱、樱、瓢”等字时,可以结合图片;学习“逛”等字时,可以用猜字谜的方法;学习“瞎”等字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学习“承”等字时,可以放在不同的语义中去理解;学习“拔、铲、割、拴、锄”等字时,可以用动作表演的方法。
猜谜字歌示例:
逛:小王真悠闲,身边牵条犬。走街又串巷,四处去游览。
形近字歌示例:
瞎:利刀能割让,山谷难豁亮。车来可管辖,瞎目重见光。
多义字歌示例:
承:文化要传承,命令要秉承,重物要托承,客人要应承。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蝴”左部的“虫”不要忘了加上一点,右部的“月”注意横线之间的间距相等。
“嗡”的“口”位置靠上,高于右下部的“羽”;右部“公”字形扁宽,撇略收,捺舒展;下面的“羽”长短不一,右边的“习”起笔略比左边的“习”高一点。
“蚂”左部的“虫”不要忘了加上一点,右部的“马”注意竖折折钩要一笔写成。
“蚱”左部的“虫”不要忘了加上一点;右部的“乍”注意撇短竖直,横有长短变化。
“樱”左窄右宽,“木”的最后一笔变为点。
“拔”左窄右宽,竖钩要挺直,撇收捺放。
“瞎”左小右大,注意右部横画的长短有变化。
“铲”左部横画之间的间距相等,右部注意是“产”不是“彦”。
“割”注意“害”字有三横,中间一竖上下都要出头。
“承”的竖钩在竖中线上,三横间距均匀。
“拴”左部窄长,右部撇捺舒展盖下,末横略长。
“瓢”的左右两部分写紧凑;左下部的“示”上横短,下横长。
“逛”注意书写顺序,应先写“狂”字,再写“辶”,且最后一捺要长。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胡:蝴(蝴蝶)—湖(江湖)—糊(糊涂)—葫(葫芦)
票:瓢(瓢虫)—漂(漂亮)—瞟(瞟一眼)—飘(飘扬)
马:蚂(蚂蚱)—码(筹码)—妈(妈妈)—玛(玛瑙)
乍:蚱(蚱蜢)—炸(油炸)—咋(咋了)—诈(诈骗)
罗:啰(啰嗦)—锣(铜锣)—箩(箩筐)—萝(萝卜)
(4)多音字。
晃
尽
结
累
(5)重点词语释义。
蚂蚱:蝗虫。
明晃晃:光亮闪烁。
闪烁:①指(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②指(说话)稍微露出一点儿想法,但不肯说明确、吞吞吐吐。
瞎闹:没有来由或没有效果地做;胡闹。
马马虎虎:形容做事马虎、随便。
存心:有意;故意。
光芒四射:光芒向四处照射。比喻人或事物光亮耀眼,影响很大。
随意:任凭自己的意思。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试着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每部分大意。
明确:第一部分(1~3):写“我”记忆中的园子——色彩明亮、健康、充满活力。第二部分(4~14):写“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展现了“我”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第三部分(15、16):写园中的一切都是活的,都是自由的。第四部分(17~19):写“我”在园中玩累了,可以快乐地入睡。
2.课文哪个部分是作者重点描写的?具体讲述了哪些事情?
明确:作者重点描写的是第二部分,回忆童年时代在祖父的园子里快乐玩耍的情景。具体讲了以下几件事情:跟随祖父栽花、拔草、种菜、铲地、浇水;误把韭菜当野草割掉,误把狗尾草当谷穗留下;摘黄瓜吃,追逐蜻蜓,采倭瓜花,捉蚂蚱、绑蚂蚱;用瓢舀水往天空扬。
3.试概括课文的中心主旨。
明确:本文作者通过写在园子里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回忆了自己跟随祖父在园子里“瞎闹”、游戏的种种场景,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生活的留恋。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课文围绕“祖父的园子”写了哪些内容?(教师指名让学生回答:写“我”记忆中的园子;写“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拥有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写园中的一切都是活的,都是自由的;写“我”在园中玩累了,可以快乐地入睡。)其中叙述的重点是什么?(学生齐答:在祖父的园子里快乐玩耍的情景。)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整体结构,课后同学们可以带着问题再读课文,想一想:祖父的园子有什么特别之处?“我”的内心感受是怎样的?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蝴蝶 蚂蚱 樱桃 嗡嗡地飞 拔草 瞎闹 铲地 锄草 割掉承认 拴着 水瓢 逛街
2.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课文大意。这节课,我们就来具体看看祖父的园子有什么特别之处,作者又有怎样的内心感受。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阅读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思考并回答问题。
(1)第1自然段的第1句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1自然段的第1句话是中心句,这一中心句列举了花园里昆虫的种类。作者说起花园里的昆虫,仿佛一个孩子在掰着手指头展示着她的富有,那极满足和得意的神态跃然纸上。
(2)第1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作者用“胖乎乎”“圆滚滚”来形容蜜蜂,有什么好处?
明确:把“胖乎乎”“圆滚滚”这些描绘小孩子的词语用在蜜蜂身上,富有感彩,体现了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3)怎样理解第1自然段的内容?
明确:第1自然段作者写花园里有各种昆虫,不仅着眼于它们的色彩——“白、黄、大红、金、绿”一应俱全,还对蜜蜂的样子和姿态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丰富的色彩感和形象感,让读者的眼前一下子就明亮绚丽起来。这一切多么富有童话色彩啊!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拥有这样的花园,确实是值得炫耀的。
(4)怎样理解第2自然段中的“明晃晃”一词?
明确:“明晃晃”是园子留在作者记忆中的印象。整个园子色彩明亮,新鲜漂亮,活力四射,由此可见作者的喜爱之情。
(5)第3自然段中,作者是怎样介绍那棵大榆树的?
明确: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榆树当成人来写,又把发光闪烁的榆树叶子比作“蚌壳”。用富有诗意的语言,从听觉和视觉入手,生动形象地勾勒出榆树的高大和不容忽视,也写出了榆树的活力。
2.阅读第二部分(第4~14自然段),思考并回答问题。
(1)第4自然段写了什么?哪一句是中心句?
明确:第4自然段写“我”跟随祖父栽花、拔草、种菜。第1句(“祖父整天都在园子里,我也跟着他在里面转。”)是中心句,总起本段。
(2)第5自然段写了什么?
明确:第5自然段写“我”跟随祖父铲地。
(3)第6~12自然段写了什么?
明确:第6~12自然段写祖父给“我”讲谷子和狗尾巴草的区别。
(4)在祖父给“我”讲谷子和狗尾巴草的区别那件事上,祖父共“笑”了三次:“大笑起来——笑够了——还在笑”,从这三次“笑”中你读出了什么?
明确:在这座园子中,孙女爱胡闹,祖父却从来不恼、不批评。正是有了祖父的慈爱,在他的宽容、耐心的呵护下,“我”才可以如此自在地在园子中纵情嬉戏。
(5)怎样理解第13自然段?
明确:第13自然段写“我”在园子里摘黄瓜吃、追逐蜻蜓和捉玩蚂蚱。这一段简直是一幅流动的画。“摘”“吃”“丢下”“追”“跑”“采”“捉”“绑”这一连串的动词写出了“我”在园子里一刻也不停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好不自在。说明“我”对园子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都非常喜爱;也表明了祖父的爱放飞了“我”的天性。
(6)第14自然段写了什么?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第14自然段写“我”用瓢舀水往天空扬。通过语言描写(“下雨啰!下雨啰!”)展现了“我”童年生活的快乐、自由。“我”玩够了自己的游戏就去捣乱,拿水瓢扬水当作下雨,这种自创的新游戏给“我”带来了欢乐。
3.阅读第三部分(第15、16自然段),思考并回答问题。
(1)第15自然段写了什么?
明确:第15自然段写园子里的阳光很亮,带来了光明和健康。
(2)试赏析句子“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手,仿佛大树都会发出声响;叫一两声,好像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
明确:前一句话中的“凡是”表明了太阳的威力很大,太阳的普照给整个园子带来了光明,使万物健康茁壮地成长。从中可以感受到“我”对光明以及温暖的向往,希望阳光常驻。后一句话通过想象,写园子里的一切好像都是有生命的,拍一下手,大树会发出声响来应和;叫一两声,站在对面的土墙会回答你的招呼。这就像一个童话世界,正是孩子喜欢的环境。
(3)第16自然段写了什么?
明确:第16自然段写“我”感受花、鸟、果、虫的自由。
(4)怎样理解作者对花、鸟、果、虫的自由的描写?
明确:作者寄情于物,表面上写倭瓜、黄瓜、玉米、蝴蝶都是有灵性的,都是做得了自己的主的,都由着自己的性子生长。它们的事情,人不去干涉,不会过问。实际上却是作者把自己自由快乐的心情寄托在它们身上,通过拟人化的描写来表现自己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用自由而富有灵性的心感知到的事物,才会如此无拘无束,读来流畅自然、轻快灵动、亲切感人。
教师点拨:
寄情于物就是把人的感情寄托在某一物上,用具体可感、生动形象的事物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正确
运用寄情于物的方法,可以使文章表情达意更加含蓄,从而大大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运用寄情于物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必须明确自己想要表达的是怎样的一种情感;要选择最有助于表达这种情感的事物,予以寄托情感;要充分发挥想象,选择适当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来表达。
4.阅读第四部分(第17~19自然段),思考并回答问题。
(1)第18自然段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18自然段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这样写说明园子里太自由、太美好了,好像云朵也被吸引了来,想要加入这快乐的天地。
(2)第19自然段写了什么?
明确:第19自然段写“我”在园中玩累了就席地而睡,一切都是那么悠闲、自在和恬淡。
5.让作者感到快乐的仅仅是园子里的景物吗?
明确:让作者感到快乐自由的,不只是祖父的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他给了孩子心灵的自由,他允许孩子随意玩闹,对孩子倾尽了爱。正是因为有了他的爱,才有了作者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
6.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读者?
明确:作者留心观察生活,并用心感受生活,把一个小孩子做的、想的、说的,如实地写下来,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童年是一幅画,绚丽多彩;童年是一首诗,耐人寻味;童年是一首歌,余音绕梁。本文作者通过写在园子里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回忆了自己跟随祖父在园子里“瞎闹”、游戏的种种场景,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生活的留恋。祖父的园子是“我”游戏的乐园,更是一座“爱”的乐园。祖父对“我”倾注了爱心和耐心,他给了“我”心灵的自由,放飞了“我”的天性,舒展了“我”的人生。我们也需要这样的自由空间!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祖父的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