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学质量检测综合测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学质量检测综合测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3-11 08:35: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自学质量检测综合测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邓小平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由此反映出的邓小平思想是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提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人民日报》社论在评论某一次重大会议时指出:“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这次会议是
A.中共七大 B.中共八大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四大
3.他多次成为美国影响最大、有世界“史库”之称的《时代》杂志封面人物……因为他“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材料中的他是指
A.华国锋 B.邓小平 C.江泽民 D.胡锦涛
4.下列对联所反映的史实。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后的是
A.幸福不忘共产党,翻身不忘毛主席 B.扎根农村干革命,广阔天地炼红心
C.食堂巧做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D.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
5.在新中国历史上,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的会议是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6.无论时光怎样流逝,都不能湮没人们对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记忆。那次会议是党史上的伟大转折,中国人民由“站起来”走向“富起来”,会议内容不包括
A.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B.实际上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C.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决定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7.20世纪80年代初,安徽省风阳县农业生产实现了三年三大步:1980年粮食产量为5.02亿公斤,第二年为6.70亿公斤,第三年达到7.15亿公斤,其主要原因在于
A.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进 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深入开展
C.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形成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8.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列有关其产生的积极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①消灭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②极大地调动了八亿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
③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④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 D.②③
9.脱贫攻坚是“十三五”时期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下表安徽凤阳县农业生产实现了三年三大步,最终告别贫困的原因是
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
1980年产粮5.02亿千克1981年产粮6.76亿千克1982年产粮7.15亿千克
A.实行土地改革 B.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10.下表是中国部分农作物产量的年增长率(%)统计表,其中农作物产量出现快速增长是由于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A.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木完成 B.农村“左”倾错误的纠正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1.1984年,邓小平视察广东顺德,在大良清晖园听取了顺德县主要领导的工作报告,他最有可能听到的报告是
A.《伦教人民公社生产再创佳绩,社员丰衣足食》
B.《勒流人民团结一致,超额完成炼钢指标》
C.《大良民信双皮奶厂公私合营,工商业改造进行顺利》
D.《北滘美的公司建成投产,民营企业发展迅速》
12.左图到右图所示政府机构名称的变化反映了
A.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B.人民公社化运动全面展开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推开 D.经济特区开始建立
13.1979年,面对企业产销脱节的困境,四川宁江机床厂通过《人民日报》向全国发出了一条“我们这里有机床卖”的广告,该厂积压的机床迅速成为畅销产品。这一事件说明了
A.企业在逐步探索经营自主权 B.质量是国有企业发展的根基
C.宣传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 D.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全面展开
14.1980年,我国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建立海南岛经济特区;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1992年,开放内陆部分省会城市和沿江沿边城市;2001年,加入WTO;2013年,设立上海自由贸易区。以上史实主要说明了我国
A.扩大开放融入世界 B.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C.国际地位逐步提高 D.城乡一体化水平不断提高
15.1984年,我国将上海设为沿海开放城市;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1992年,设置上海浦东新区;2013年,又设立上海自贸区。据此可知,上海
A.成为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实验田 B.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深入
C.成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龙头 D.发展成为我国新的经济特区
1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某同学绘制了“对外开放进程”年代尺,在图中空白处应填写的正确内容是
A.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B.成立环渤海经济区
C.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D.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17.邓小平指出:“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邓小平主要强调了
A.对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B.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C.国家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 D.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
18.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雄安新区,这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改革开放后,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窗口”的是
A.上海浦东开发区 B.深圳经济特区
C.厦门经济特区 D.海南经济特区
19.根据下图提供的信息,可判断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步骤是
A.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内地
B.沿海开放城市一经济特区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内地
C.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经济特区一内地
D.经济特区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内地
20.下表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我国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的增长统计表(单位:亿美元)
年份
1980年
1990年
2000年
对外贸易(进出口)
381.4
1154.4
4722.9
引进外资(已利用外资)
/
1028.9
5935.6
A.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
B.《民法通则》的颁布
C.对外开放逐步扩大
D.中共十五大的召开
21.我国古代倫家主张“仁” “信”、墨家主张"兼爱”、法家主张以"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和谐”“诚信”“友善” “法治”等内容。这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A.照搬了春秋战国时朋的思想 B.是现代中国建设的经验总结
C.植根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D.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22.词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反映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主题的变化。以下为1978~2019年中国各大报刊出现的高频率词汇,其中最有可能属于2012~2019年的是
A.解放思想 改革开放 一国两制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11大学 三个代表
C.和谐社会 八荣八耻 科学发展观 D.中国梦 一带一路 两个一百年
23.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属于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
A.邓小平理论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科学发展观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4.“它是一种多元的经济结构体,由公有经济、家庭作坊、私人企业和外资企业在平等的基础上共同组成……逐步放开价格控制,承认私有财产和私人企业,承认股票市场、外资与合资企业,并重建经济的公共部分。”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A.公私合营 B.经济特区的建立
C.国有企业改革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5.1992年陪同邓小平巡视的陈开枝这样比喻:“南巡就是一个已经退役的老船长,它看着船的方向有问题时,他又一次跳上船头,把……航船摆正了。”(陈伟国《中学历史教学设计研究》)“航船摆正了”的含义是
A.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 B.回归单一计划经济模式
C.申请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广东设立首批经济特区
26.这是一次肩负重大历史使命,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它明确提出,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这次大会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一大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四大
27.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
A.邓小平理论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科学发展观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8.2009年,国家三次出台抛售储备棉政策,以抑制国内外棉花市场持续上涨趋势,稳定棉花价格。这体现了现代经济的发展需要
A.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B.政府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
C.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D.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
29.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这反映了我国
A.开始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 D.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30.五芳同学对“世界史·中国梦”这一主题进行探究,经过查阅资料、分析比较和总结,认识到:“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它符合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与人类的进步紧密相连。因此,“中国梦”
①有别于近代主要西方国家的大国之梦
②同冷战时期苏联的大国之梦基本一致
③有助于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
④意味着中国对人类的贡献将越来越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31.阅读下列材料,国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正如学者们所说,中国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农民)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1978年开始,农业发展实现了“变”与“不变”……中国农业水平的不断发展,农业农村形势持续稳中向好,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推进……农业机械化水平超过66%,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7.5%,灌溉面积达10.08亿亩,一半以上的农田旱涝保收,新型职业农民超过1400万人,各类新型主体达330万家,农药使用量连续负增长,从传统到现代,农业生产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
(1)比较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指出农民生活的变化。并回答促使这种变化出现的政策原因是什么?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农业发展实现了‘变’与‘不变””?
(3)综合材料一、二,面对“农业生产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你对农业发展有何建议?
32.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9年中国共产党大事记(部分)
时间
主要内容
1月31日
傅作仪于1月下旬接受和平改编,历时64天的平津战役结束
3月5日
中共举行七届二中全会,会议集中讨论摧毁国民党的统治,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完成在新形势下工作中心的转移
4月23
第三野战军占领南京,宣告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结束
9月21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举
10月1日
首都北京30万军民在天安门集会,隆重举行开国大典
(1)材料一的大事记中记载的发生在北京(北平)、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哪些?根据材料一的大事记,概括新中国成立的国内有利因素。
材料二:1953﹣1957年工业生产情况简表
工业生产发展情况
中国
英国
美国
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度
18%
4.1%
2.8%
增长400万吨钢所用时
5年
24年
15年
﹣﹣数据组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材
(2)材料二反应的现象是什么?简要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表明了各种票证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3)图一到图二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票证退出历史舞台的感想。(写了一点即可)
33.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人都有很多路要走,路上难免会有挫折,会走弯路。中国共产党在这条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反思,终于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挫折之路)
材料一 1978年,邓小平(下图)第一次成为《时代周刊》的年度风云人物,题词为:给饱受极端主义之苦的中国带来了稳定与安宁。
(转折之路)
材料二 “它是一个光辉的起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严重的挫折中重新奋起,带领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社会主义中国将在这场新的革命中告别贫穷和落后,走向繁荣和进步”。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三 “(1978年)邓小平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如果我们追溯新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那1980年打开的第一扇‘窗’则需永远铭记……最鲜明的特点是……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光明之路)
材料四 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第10课
(1)材料一中的“极端主义”指的是哪一事件? 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还发生了什么类似的严重失误?
(2)材料二中的“光辉的起点”指的是党的哪一重大会议?为此次会议顺利召开奠定思想基础的是哪一事件?“新的伟大革命”指的是在此次会议上做出的什么伟大决策?
(3)材料三中“邓小平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采取的具体举措是什么?该具体举措最早是在哪里被探索出来的?第一扇“窗”指的是哪一城市?
(4)材料四中“走自己的路”指的是党最终找到了一条什么正确道路?在探索这一道路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什么理论?该理论在哪次会议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了党章?
(5)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从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之路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34.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某校九(1)班开展了“实行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重大抉择)
(1)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新的伟大革命。请根据提供的信息,完成空缺的部分(2分)
会 议
重 大 决 定
召开
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
中共十二大召开
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共十三大召开
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中共十四大召开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 体制
中共十五大召开
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对内改革)
我国农民创造的责任制形式,使生产者在劳动和经营方面获得了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又把他们的责任、权利和权益紧密结合起来,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大发展。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我国农村实行了什么政策?(1分)简要分析这一政策在农村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对外开放)
(3)请你准确地说出上述图片中字母所代表的经济特区的名称。(3分)并请你概括出经济特区的主要作用。(2分)
(学史明智)
(4)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一年,你认为中国共产党制定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D2.C3.B4.D5.C6.D7.D8.9.C10.C11.D12.C13.A14.A15.B
16.A17.B18.B19.A20.C21.C22.D23.C24.D25.A26.D27.D28.B
29.D30.C
31.(1)变化:农民生活从食物匮乏、吃不饱到食物丰盛、吃饱、吃好;政策原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2)“变”:由集体生产,吃“大锅饭”变为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自负盈亏;“不变”:土地的所有权始终属于集体所有。
(3)建议:①对农业发展予以补贴;②提升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③推广农业高产技术;④政府出台相应农业优惠政策等。
32.(1)北平和平解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新中国成立。解放战争基本胜利,国民党反动派被推翻;七届二中全会为新中国成立做了理论、路线和方针的准备;第一届政协会议为新中国成立做了充分准备。
(2)中国工业迅速发展;“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3)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票证是中国计划经济这段历史的真实写照和证明,也是中国从计划体制走向市场经济艰难历程的见证;票证的隐退,极大地激发了工农业生产力,市场商品供应迅速丰富。
33.(1)“文化大革命 ”(1分)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分)
(2)十一届三中全会(1分)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分) 改革开放(1分)
(3)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分) 安徽凤阳小岗村(小岗村) (1分) 深圳(1分)
(4)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1分) 邓小平理论(1分) 中共十五大(1分)
(5)社会主义建设要依据国情;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1分)
34.(1)十一届三中全会,市场经济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农业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大发展。(答出两点即可)
(3)A厦门; B深圳; C海南。主要作用:经济特区的创建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了经验,有力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4)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活力等。(答出两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