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时间的脚印 学习资料汇编(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8*时间的脚印 学习资料汇编(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11 17:04: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人教版八下语文第八课《时间的脚印》资料汇编

相关常识
1.陶世龙(1929年— )。曾任教北京地质学院,任地质学史研究室主任,图书馆馆长等职。他致力于科普创作事业,主要从事自然科学与中国文化的融合的研究。
2.事物说明文与事理说明文: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阐明事理、介绍事物等为主要内容的文章,其说明对象往往就是某一事物(事理)或事物(事理)的某一方面。 说明文分类一般根据说明对象不同来分:
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特征。介绍具体事物,说明的目的是使读者了解和认识事物的特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事理说明文——旨在讲明事因、物因,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的说明文。



内容主题
《时间的脚印》主要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主要是岩石的侵蚀瓦解与沉积新生的过程与在此过程中保存下来的几种不同类型的“时间的脚印”,最后告诉读者这样的“时间的脚印”还有很多很多,读懂它们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这是一篇科普文章,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和事物之间的联系展开说明,总体上属于逻辑顺序。文章的重点目的是向读者们说明岩石中留下的“时间的脚印”,进而让读者理解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关键字词
浑浊:(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新鲜。
沙砾(lì):沙和碎石块。
山麓(lù):山脚,山坡和周围平地相接的部分为山麓。? ?
帷(wéimù)幕:悬挂起来用于遮挡的大块布、绸、丝绒等?裹以帷幕。 ?
烘(hōng)烤:用火或蒸气使身体暖和或使物体变热、干燥,烘箱。 ?
低洼(wā):比四周低的地方。 ?
腐蚀(shí):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 ?
掸(dǎn):用掸子或别的东西轻轻地抽或佛,去掉灰尘等。 ?
沟壑(hè):山沟。 ?
沉淀(diàn):溶液中难溶解的固体物质从溶液中析出。 ?
地壳(qiào):由岩石构成的地球外壳,主要成分是氧、硅、铝、镁、铁等。 ?
粗糙(cāo):(质料)不精细,不光滑。 ?
龟(jūn)裂:裂开许多缝子。 ?
钟鼎(dǐng)文:古代铜器上铸的或刻的文字,通常专指殷周秦汉铜器的文字。 ?
楔(xiē)形文字:也叫钉头字,笔画像楔子,故名楔形文字。约公元前3000年前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人使用的文字。
海枯石烂:直到海水干涸,岩石风化成土。形容经历千年万年那么长的时间(多用于誓言)。

重点解析
丰富的内容,灵活的结构,生动的语言
本文内容丰富,知识性强。围绕“时间的脚印”,从人类记录时间的方式,到自然界中留存的“时间的脚印”,到地质学上岩石如何碎散又新生,乃至探究“时间的脚印”有什么意义……作者都浓缩在了这篇科普说明文中,让读者在阅读中收获了很多知识。
内容虽繁,行文却不乱。这不能不归功于作者的精心安排。本文的结构灵活而严谨,按人们认识事物的思维过程安排内容,还特别注意上下文的勾连衔接。如介绍岩石的碎灭与新生时,先讲侵蚀作用对岩石的破坏,再讲新岩石的生成,最后讲地壳活动在岩石上留下的印记。这是从人们可见的事出发先讲易于认识、理解的事,在读者认识了岩石的溃解过程之后,再讲岩石的新生,其过程虽不得见,读者也易于理解和接受了。又如文中用了很多过渡性的句子,有的承上,如“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概括上文内容;有的启下,如“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引出下文中“石烂”的话题。这些句子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作为一篇科普文章,本文的语言也以生动形象、幽默有趣的风格增强了可读性。文中大量运用拟人修辞,从标题“时间的脚步”开始,就将地质学、生物学上研究的各种记录时间或反映时空变迁的现象作了生动含蓄的概括。文中拟人句多是如此,即准确、精练,又生动、形象。如“时间是没有脚的”,将时间的抽象性作了准确又有趣的表述;“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也是生动而富有情味的。
  

综合练习
阅读课文,完成以下练习:
0.选出本课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3-5个好词,把它们写在一段连贯合理的话中。

1.选出下列词语的字音和字形都无误的一项(  )(3分)
A.沙砾(lì) 山麓(lù)? 浑浊(zhuó) 掸(dǎn)掉
B.维(wéi)幕 装置(zhì) 烘烤(kǎo) 腐蚀(shí)
C.粗糙(cāo)?猛犸(mǎ) ?寒暄(xuān) 刨(páo)刮
D.沟壑(hè) ?龟(jūn)裂 ?地壳(ké) ?楔(xiē)形

2.下列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里在死亡,那里在生长;这里在建设,那里在破坏。
B.朱自清曾这样赞美春天:“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C.把报刊亭改造成志愿者服务站?还是生活服务便民亭?人们对此意见不一。
D.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知书达礼……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美德。

3.下列有关《时间的脚印》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时间的脚印”,从科学角度来看,其实就是地球变迁留下的印记,是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研究的对象。
B.文章的题目《时间的脚印》,是从高士其《时间伯伯》一诗中化用来的。其中大量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说明了自然界中留存的时间的痕迹,尤其是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岩石中潜藏着时间的踪影,以引起人们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
C.文章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是一种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
D.《时间的脚印》是一篇事物说明文。文章对岩石为什么能记录时间,怎样记录时间和记录时间的意义等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

4.下列对《时间的脚印》内容的理解,不合理的一项是( )(3分)
A.“时间的脚印”,“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等处运用拟人手法,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令人读来理更觉亲切有趣味,能给读者留下更鲜明强烈的印象。
B.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反用成语,幽默风趣的引出了岩石被侵蚀而崩解的说明。
C.“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并没有说“作用”是破坏性的还是建设性的,含蓄地表明了人类为自身的发展而对自然造成破坏这一现实。
D.《时间的脚印》告诉我们从化石中可以看到远古生物演化的历史按时间排序共分为寒武纪、石炭纪、第四纪三个阶段。


5.仿照示例,根据课文内容或你的经验续写两个句子。
时间的脚印就是寒暑变化在树干里刻下的年轮。
时间的脚印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的脚印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结合文章内容,解析下列句段在文中的作用。(6分)
(1)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3分)

(2)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3分)

7.拓展阅读。(12分)
古鉴
古人铸鉴,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洼①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仍复量鉴之小大,增损高下,常令人面与鉴大小相若。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比得古鉴,皆刮磨令平,此师旷所以伤知音也。
(宋)沈括《梦溪笔谈》

注:
①洼:凹,即中间比四周低。
②师旷:春秋著名乐师。

(1)解释下列句中括号内的词义(4分)
古人(铸)鉴,鉴大则平,鉴小则凸。 铸( )
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 纳( )
常令人面与鉴大小相(若) 若( )
此师旷所以(伤)知音也 伤( )

(2)文中的“鉴”指的是什么?古人说造“鉴”时,总是说“铸鉴”,你能由推测古代的“鉴”是用什么样的材料制造的吗?(2分)

(3)请根据你说文段内容的解读,用自己的话,说说“鉴小则凸”的好处。(3分)

(4)根据选文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沈括发现,古人铸鉴时,面积较大的是平的,面积较小的则铸成凸面,因为凸面照人会显得人脸小。
B.作者认为,古人铸鉴时会反复测量鉴面大小,再重新加工,让鉴面与人脸大小差不多。
C.铸鉴时根据鉴面大小调整其凸起程度,以保证鉴面能“全纳人面”的技术,在宋代已经失传了。
D.宋人得到古鉴,会将镜面刮磨平整,失去了古鉴的妙用,令作者深感叹惋。


参考答案:
1.A。其它三项中错误在:B.帷(wéi)幕;C.刨(bào)刮;D.地壳(qiào)。
2.C。选择性问句最后用一个问号即可,不必每个选项都用问号:把报刊亭改造成志愿者服务站,还是生活服务便民亭?人们对此意见不一。
3.D。《时间的脚印》是事理说明文。
4.D。课文中举了三个阶段的例子,但并未说只有这三个阶段。
5.示例:时间的脚印就是风雨侵蚀在岩石上划下的裂隙;
时间的脚印就是岁月流逝在父母眼角添出的皱纹。
6.(1)此句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岩层形成的过程和结果,让知识变得更有趣味,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2)此句独句成段,说明岩石保存了极为丰富的历史印记,承接上文有关岩石自身解体与新生的内容,引启下文对岩石所藏的历史痕迹的解读。
7.(1)铸:铸造;纳:收纳;若:差不多;伤:为……而感伤。
(2)“鉴”即镜子,古代的“鉴”是用青铜(金属)材料制成的,所以说“铸鉴”。
(3)镜面比人脸小时难以照全人脸,所以要让镜面微凸,在镜面上成缩小的影像,就可以照见整张脸。(意对即可)
(4)B.沈括发现古人铸鉴时,会反复测量,根据鉴面大小加以打磨,确定鉴面恰当的凸起程度而不是鉴面的大小,以保证鉴面上能映照出完整的人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