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读某城镇主要功能区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
1.该城镇功能区布局的明显不合理之处是( )
A.居住区占地面积太大
B.预留工业用地在城市郊外
C.城市建设呈现多核心模式
D.部分工业区位于盛行风上风向
2.该城镇有一所百年中学,其位置最可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1题,一般情况,城镇中居住区是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因而居住区占地面积最大;工业用地多布局在郊外;受河流制约,建设成多核心模式是因地制宜之举;工业区的西南部位于盛行风上风向,易对城镇造成大气污染。第2题,中学面向学生群体,并且是百年老校,一般布局在居住区内。
答案:1.D 2.C
下图是某城市土地利用简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①②③④四地,最适宜建商品零售中心及大型物流基地的分别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4.若该城市拟建为绿色生态城市,则城市空间形态的延伸是向( )
A.东北 B.东南
C.西北 D.西南
解析:第3题,商品零售中心主要针对大量的消费人群,主要分布于交通便利、人流量大的市中心,①位置符合要求。大型物流基地对交通条件要求高,且占地面积大,宜选择在交通可达性好且地价相对低廉的②地,故选A。第4题,绿色生态城市考虑风向、地形、现有商品零售中心及城市功能区分布状况。该城市东南方向地形平坦开阔,位于盛行风向上风向,且交通便利,发展前景好,故选B。
答案:3.A 4.B
下图为我国某大城市某年城区地价等值线分布图。读图回答5~6题。
5.中心商务区最有可能分布的区域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与其他区域相比,近年来④地地价涨幅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
A.高附加值产业集聚 B.外来人口迁入
C.原有基础设施完善 D.逆城市化发展
解析:第5题,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主要受经济因素的影响,商业为最大限度接近消费者,在繁华地段愿意付出高租金。所以中心商务区一般位于城市中心,所在地段地价较高。图中②区域地价最高且位于市区中心位置,故中心商务区最有可能分布于此。第6题,图中④地附近有奥体新区和创意软件园,属文化产业和高科技产业,都是高附加值产业,所以④地地价涨幅较大;没有信息显示该地与外来人口迁入和原有基础设施完善有关;我国目前还没有发展到逆城市化阶段。
答案:5.B 6.A
下图示意某城市交通、工业区的分布。读图,回答7~8题。
7.该城市传统工业区空间形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受地形影响 B.运输方便
C.考虑盛行风向 D.接近居住区
8.该城市新工业区的区位优势在于接近( )
A.高速公路 B.市中心
C.运河 D.机场
解析:第7题,图中传统工业区的空间形态表现为条带状,从其布局来看,主要沿运河分布,说明传统工业区形成过程中主要考虑交通运输对传统工业区分布的影响。第8题,从图中新工业区的分布来看,其主要分布在高速公路附近,说明新兴工业的布局主要考虑便捷的高速交通对新兴工业的发展的影响。
答案:7.B 8.A
(2019·咸阳高一期末)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8-2035年)草案分布的城市空间布局是“南北田园、中部都市,拥江发展、城乡融合”;其中中心城区“一主一新”,即江南主城和江北新主城。以生态保护红线、基本农田保护以及城镇开发边界三条红线为主的约束底线获得了众多关注。下图为南京城市总体规划图。读图,回答9~11题。
9.规划中,南部田园、北部田园的主要作用是( )
A.维护生态,保障农产品供应
B.优化产业布局,承接产业转移
C.完善基础设施,发展高新技术
D.加快校园建设,普及本科教育
10.为促进江北新主城与江南主城的分工协作,南京应优先进行( )
A.住房建设 B.交通建设
C.教育发展 D.绿化建设
11.红线划定“城镇开发边界”,主要影响南京的( )
A.职能种类 B.城市等级
C.服务范围 D.城区面积
解析:第9题,结合材料“以生态保护红线、基本农田保护以及城镇开发边界三条红线为主的约束底线获得了众多关注”可知,南北部田园的主要作用是维护生态,保障农产品供应,A正确。第10题,交通建设可加强区域间人和物的流通,促进区域经济联系,促进区域间的分工协作,应优先进行交通建设,B正确;住房建设、教育发展、绿化建设对江南、江北分工协作影响不大。第11题,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主要影响南京的城区面积,D正确;南京的城市等级影响城市的职能种类和服务范围;城市人口数量影响城市等级。
答案:9.A 10.B 11.D
吊脚楼是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民居之一,一般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是当地重要的特色旅游景观之一。据此回答12~13题。
12.吊脚楼架空建造的主要原因是( )
A.防寒保温 B.通风防潮
C.遮风挡雨 D.登高望远
13.以下气候类型图能反映吊脚楼所在地区气候特点的是( )
解析:第12题,西南地区气候湿热,吊脚楼架空建造是为了通风防潮,B正确。第13题,西南地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所以与B气候特点相适应。据图可知A为温带季风气候,B为亚热带季风气候,C为地中海气候,D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答案:12.B 13.B
读城镇化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回答14~15题。
14.关于图中各个时段城镇化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M时段,城镇化发展较快
B.在P时段,城镇化水平较高
C.在N时段,城镇化水平较高
D.在N时段,人口向城市迅速集聚
15.孟加拉国、中国和英国处于图中的时段依次是( )
A.M、P、N B.M、N、P
C.P、M、N D.N、M、P
解析:从城镇化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可知,城镇化的速度是慢→快→慢,故M为初期阶段,城镇化水平低、速度慢;P为加速阶段,城镇化速度快;N为后期阶段,城镇化水平高,速度慢。孟加拉国处于M阶段,中国处于P阶段,英国处于N阶段。
答案:14.C 15.A
受土地开发和防洪等因素的影响,城市河流往往被两条水泥堤防牢牢控制。目前利用废旧轮胎、石笼网与内装碎石土的生态袋(生态袋由抗腐蚀材料制成,只透水不透土且具有满足植物生长的孔道)制成的新型生态河堤受到许多城市的青睐。如图示意新型生态河堤结构,读图回答16~18题。
16.铺设废旧轮胎的主要目的是( )
A.减少河水渗漏,保护水源
B.缩窄河流航道,提高水位
C.固定植物根系,促进生长
D.减轻水流冲刷,保护河岸
17.香根草主要用于改善水质,据图推断其具有的特性是( )
A.喜阴凉 B.耐旱涝
C.根系横向生长 D.茎干中空而脆
18.与传统硬质河道相比,石笼网与生态袋结合可以( )
A.增加河流水量
B.减少河道淤积
C.缩短河岸使用期限
D.减轻城市旱涝灾害
解析:第16题,从“城市河流往往被两条水泥堤防牢牢控制”可以看出,传统河堤坚硬牢固。轮胎中空,并不能明显减少河水渗漏。轮胎的铺设对提高水位作用十分有限,且铺设废旧轮胎并不是为了提高水位。生态袋具有满足植物生长的孔道,可以固定植物根系。新型生态河堤是利用废旧轮胎、石笼网与内装碎石土的生态袋制成的,牢固性相对较差;废旧轮胎为橡胶制品,具有较强的缓冲性能,因此利用废旧轮胎可以减轻水流对生态袋(河岸)的冲刷,保护河岸。第1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香根草从河堤底部到河堤顶部均有种植,推测有些香根草生长于水中;河道水位会出现季节变化,可以推测部分香根草时而被浸没,时而露出水面,综上可推出香根草耐旱涝。第18题,由材料可知,传统硬质河道河水和两岸地下水不能互补,而新型生态河堤中的石笼网与生态袋可以透水,河水和地下水可以互补。由河流补给形式可知,枯水期地下水补给河水,丰水期河水补给地下水,因此可以减轻城市旱涝灾害。
答案:16.D 17.B 18.D
(2019·宿迁高一检测)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市水生态环境正发生着变化。如图为城市某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与传统雨水排放模式比较示意图。读图回答19~20题。
19.城镇化的发展对区域水循环的影响是( )
A.蒸发量增加 B.地下径流量增加
C.降水量增加 D.雨季地表径流量增加
20.图示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与传统雨水排放模式相比,具有的优点包括( )
①减少土壤侵蚀 ②补充地下水 ③增加下渗量
④解决城市洪灾 ⑤解决城市缺水问题
A.①② B.④⑤
C.③④ D.②③
解析:第19题,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市地表硬化,植被减少,因而在雨季时雨水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量增加。第20题,与传统雨水排放模式相比,图示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建有绿化带和渗水道路,有利于增加下渗量,补充地下水,减轻城市洪灾;硬化比例降低,土壤侵蚀增加;城市集雨管网有利于缓解城市缺水问题。
答案:19.D 20.D
上海市的高楼不仅引起了居民的日照问题,而且加剧了这座城市的下沉。目前,上海每年以1厘米的速度下沉,如果不采取措施,不久的将来就会被海水淹没。在上海规划工作会议上,将酝酿“双增双减”政策,双增就是要增加公共绿地、公共活动空间,双减就是要减少建筑物容量、降低建筑物高度。据此回答21~22题。
21.20世纪60年代上海因过度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下沉。许多国家沿海城市出现地面下沉现象之后,采取的政策是控制使用地下水的同时,尽量合理利用水资源。下列做法不可行的是( )
A.禁止开采地下水
B.中水(冷却水、洗浴水等)处理后回用到建筑或小区作为杂水洗刷、冲便
C.进行水价改革,引导市民节水
D.居民家庭通过循环用水达到节水的目的
22.“双减”的目的主要是( )
A.解决市民日照问题
B.解决交通拥挤问题
C.控制地面负荷,减轻沉降
D.减轻大气污染
解析:第21题,注意审题,看清关键词“不可行”。为防止地面沉降,节约用水和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是合理的,但不能禁止开采地下水,而应是合理开采。第22题,因为上海面临着地面沉降的问题而采取“双增双减”的措施,所以“双减”的目的是控制地面负荷,减轻地面沉降。
答案:21.A 22.C
(2019·高考全国卷Ⅱ)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土地利用和产业需要协调发展。根据协调发展水平,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由高到低分为Ⅰ、Ⅱ、Ⅲ、Ⅳ四个等级类型,图1为2001年至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协调发展水平变化,图2示意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范围及城市分布。据此完成23~25题。
23.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中的多数城市( )
A.海港规模大 B.沿长江分布
C.集聚长江口 D.行政等级较高
24.以上海为核心,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在空间分布上呈现( )
A.均衡性 B.边缘性
C.集中性 D.对称性
25.与2001年相比,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上升的城市,多数与上海( )
A.空间位置邻近 B.发展模式相同
C.城市性质相似 D.产业部门接近
解析:第23题,读图可知,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I型的城市有上海、南京、合肥、苏州、杭州和宁波,这些城市中,只有上海、宁波有海港,选项A错误;这些城市中,仅有南京和上海沿长江分布,选项B错误;这些城市中,仅有上海位于长江口,选项C错误;这些城市中,上海为直辖市,南京、合肥、杭州为省会城市,苏州和宁波为地级市,多数城市行政等级较高,选项D正确。第24题,读图可知,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有盐城、滁州、安庆、池州、宣城。以上海为核心,这些城市均分布在长三角的外围,距上海市较远,在空间分布上呈现边缘性的特点,故选B。第25题,读图可知,与2001年相比,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上升的城市有苏州、杭州、宁波、扬州、嘉兴和舟山,这些城市在空间位置上邻近上海,在上海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下,这些城市与上海市进行产业整合与区际协作,有利于这些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提升了城市的协调发展水平,选项A正确。上海市是全国性的中心城市,与这些城市的性质不同,选项C错误;上海市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首位城市,区位优势明显,这些城市若选择与上海市相同或相近的发展模式和产业部门,将面临激烈的竞争,不利于协调发展水平的提升,选项B、D错误。
答案:23.D 24.B 25.A
二、综合题(共50分)
26.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香港境内多低山、丘陵,山峰海拔多为300~400米,平原仅占香港土地面积的六分之一,人多地少。
材料二 香港城市用地结构示意图。
(1)据图概括香港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其中心城区土地利用形式形成的区位条件。(4分)
(2)香港岛的高级居住区向郊野公园附近、半山区和山顶方向发展,请分析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4分)
(3)从城市工业布局的合理区位角度,评价香港工业区位置。(4分)
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香港城市土地利用呈同心圆模式,这与该地的交通、地形、地租等因素有关。(2)高级居住区对环境的质量要求高,香港郊野公园附近、半山区和山顶地区环境质量好;同时交通的发展和私家车的普及,有利于高级居住区向外发展。(3)从图中可以看出香港的盛行风向为西南风和东北风,香港的工业区位于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地价低,对城区的空气污染小。
答案:(1)以维多利亚港为中心的同心圆模式。中心城区位于海港沿岸,有铁路经过,水陆交通便利;地势平坦;开发较早;地租较高,有利于形成中心商务区。
(2)香港经济比较发达,高收入人群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郊野公园附近、半山区和山顶地区环境优美;从中心城区到这些低山丘陵的交通不断完善;私家车高度普及。
(3)香港工业区布局在郊区,地价便宜;位于与盛行风垂直的郊区,能有效减少对市区的污染。
27.下图为某城市示意图,城市人口约为56万。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下图表示B—C—D一线地租变化曲线的是________。(2分)
(2)该市工业区布局的主要特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A、B、C、D四地中,最有可能发展为商业中心的是________地。原因是____________。(4分)
(4)A、D两地居民区中,为高级居住区的是________地,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低级居住区的是________地。(6分)
解析:(1)影响地租的两大因素是与市中心距离和交通通达度。从整体来看,城市地租从中心向四周减少,在交通线会合处出现次高峰。(2)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市工业区布局处交通便利,有丰富的煤炭和铁矿石资源。(3)形成商业区最需要人流量大和交通便利等条件。(4)A居民区位于河流下游地区,靠近工业区,环境条件差,应为低级居住区;而D居民区位于河流上游地区,靠近风景区,环境条件较好,应为高级居住区。
答案:(1)B
(2)资源丰富,交通便捷
(3)C 接近消费市场,交通便捷程度高
(4)D 靠近风景区,环境优美,位于河流上游地区 A
28.城镇化是对人类影响巨大的社会发展过程。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读图,对比中英两国城镇化水平从30%提升到50%的发展过程的差异。(4分)
(2)依据所学知识,说出中国目前城镇化的主要表现。(6分)
解析:(1)据图中的中国和英国城镇化进程可知,英国城镇人口比重达30%的时间是1825年,从时间上来讲,比中国早;人口比重发展到50%英国历时50年,中国历时30年,说明英国历时比中国长;就发展速度来说,英国发展速度慢,中国发展速度较快。(2)目前我国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城镇化主要表现在城镇人口比重的变化、城市占地面积的变化等方面。具体来讲,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镇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
答案:(1)城镇化水平从30%到50%该时间段英国比中国早;发展到50%的历时英国比中国长;发展的速度英国比中国慢。
(2)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或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或农业用地转化为城镇用地或城镇用地规模扩大);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或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
29.(2019·山东省实验中学课后作业)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城镇人口变化图。
材料二 下图为北京市2002年与2011年产业结构变化图。
(1)根据材料一简述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特征。(4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产业结构变化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4分)
(3)近年来,北京市人口不断增加,请你谈谈北京市应如何实现城镇化的合理发展。(6分)
解析:(1)根据材料一可知,我国城镇人口数量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2)由材料一可知,我国城镇化水平逐渐提高,而城镇化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经济的发展;由材料二可知,北京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其原因是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带动了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同时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对城镇化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3)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会导致城镇所承受的经济、社会、环境压力加大,可通过建设卫星城和开发新区缓解城镇中心区的人口压力;另外,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维持社会稳定等也是可行措施。
答案:(1)城镇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大;城镇化水平逐渐提高;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
(2)城镇化的推进对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作用十分明显,而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对城镇化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3)建立卫星城和开发新区,分散中心城区人口;调整产业结构,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完善相应的社会福利体系;等等。
第一节 城乡内部空间结构
一、乡村内部空间结构
1.功能区:在乡村,各类活动都需要占用一定数量的土地,由于土地利用方式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2.空间结构类型:按照土地利用类型,乡村内部空间结构可分为居住区、农业生产区和公共用地区等。此外,还包括等级较低、规模较小的商业用地。
3.特点:空间结构比较简单。一般来说,农业生产区用地规模相对较大,居住区和公共用地区等规模相对较小;生产区几乎遍布整个乡村,居住区等点缀其间。
4.变化
(1)在一些发达地区,过去分散的一家一户的庭院正转变为统一规划的居住区。
(2)以道路为空间骨架,居民点和集镇、服务点、农业区等功能分化逐渐明显。
5.合理规划和利用乡村空间的意义
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乡村内部空间结构的合理规划和利用,能为居民生活提供便利,提高人们的幸福感,体现社会公正,既保护传统文化又孕育新文化。
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1.功能区形成
(1)城镇土地面积有限,不同地块的交通可达性和土地价格等各不相同。
(2)在城镇内部,居住以及工商业等各类活动之间必然发生竞争,其结果是形成了同类活动的空间集聚并按一定规律分布的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2.主要城镇功能分区及特点
城镇功能分区
特点
居住区(住宅区)
最基本的功能区。住宅用地是城镇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商业区
大多分布在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和街道两侧。人员流量大、地价高、土地利用集约,是城镇的核心区
工业区
目前,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镇外围,并沿主要交通线分布
生态区
分布一般不受付租能力、市场等经济因素的约束
当今城市功能越来越复杂,除了上述功能区以外,还有一定规模的行政区、文化教育区和风景名胜区等。
3.发展阶段
(1)城镇发展初期,规模较小,各功能区往往混杂布局,尚未形成明显的功能分异。
(2)城镇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城镇功能分区逐渐明显。
(3)后工业社会,城镇功能分区可能弱化。
4.城镇规划建设
(1)影响因素:须充分考虑城镇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环境承载力、历史文化基础以及建设发展规模等。
(2)原则:坚持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创造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人居环境。
三、案例:深圳蛇口城乡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
1.蛇口位置:位于广东省深圳市西南部的半岛上,西濒珠江口,东隔深圳湾与香港相望。
2.演变阶段
(1)20世纪80年代以前,这里是偏僻渔村,空间结构简单,以住宅区和生产区为主。
(2)20世纪80年代,随着深圳特区的发展,工业用地规模扩大,商业网点分散且规模较小。
(3)20世纪90年代,蛇口工业快速发展,工业用地迅速扩张,形成团块状分布格局;居住空间不断扩张,大片居住小区拔地而起。商业网点不断扩大。人口大量聚集,出现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
(4)21世纪以来,蛇口迈入发展新阶段,工业区向外地迁移,住宅区面积不断扩大,商业服务功能日趋完善。社区功能齐全的新型海滨城区,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
一、判断题
1.乡村内部空间结构较复杂,一般不发生变化。( )
2.在乡村,一般来说,农业生产区用地规模相对较大。( )
3.合理规划和利用乡村空间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 )
4.工业区是城镇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
5.商业区大多分布在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和街道两侧。( )
6.生态区分布也受付租能力、市场等经济因素的约束。( )
答案:1.× 2.√ 3.√ 4.× 5.√ 6.×
二、选择题
7.城镇规划建设时,须充分考虑( )
①城镇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 ②资源环境承载力
③历史文化基础 ④建设发展规模等 ⑤政治因素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⑤ D.①②④⑤
答案:B
读某乡村图,回答8~9题。
8.甲、乙、丙表示某乡村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居住用地;乙—农业用地;丙—林地
B.甲—农业用地;乙—居住用地;丙—林地
C.甲—居住用地;乙—林地;丙—农业用地
D.甲—林地;乙—农业用地;丙—居住用地
9.下列合理规划和利用乡村的空间结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
B.为居民生活提供便利
C.提高人们的幸福感
D.不能孕育新文化
答案:8.A 9.D
10.现代城市功能分区的特点是( )
A.高级住宅区多建在地价高的市中心地区
B.工业区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沿主要交通线分布
C.中心商务区昼夜人流、车流不息,热闹非凡
D.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之间界线分明
答案:B
城市中存在功能分区,各功能区具有不同的功能。据相关知识回答11~12题。
11.下列关于城镇功能区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城镇中的各种功能区都需要占用或利用一定的城镇土地,往往具有一定的地域范围
B.每种功能区以某种功能为主,可以兼有其他功能
C.城镇中各功能区之间均有明确的界线
D.商业区、工业区和居住区是城镇地域的基本组成,是各类城镇所共有的功能区
12.北京王府井商业街、方庄小区、航天科技集团分别属于( )
A.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
B.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
C.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
D.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
答案:11.C 12.B
城镇功能分区及其特点
【情景导入诱思】
南京路是上海最知名的商业街区,素有“中华商业第一街”之美誉,其中南京西路是今天上海最顶级也是最奢华的时尚商业街区,以奢侈品高端个性消费为主,商铺租金最高。
(1)南京西路为什么能成为上海最顶级的商业街区?
(2)为什么商业区往往是城市的核心?
提示:(1)拥有高端的消费人群并且交通便捷。
(2)人员流动量大,地价高,土地利用集约。
【核心考点突破】
1.城镇功能分区的形成
2.四大功能分区特点的比较
功能
分区
形态
特征
位置
居住区
(住宅区)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最基本的一项职能
建筑质量上出现高级居住区与低级居住区;位置上高级居住区与低级居住区背向发展
高级居住区
城市的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
低级居住区
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联系
商业区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
经济活动最为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的分区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工业区
集聚成片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沿主要交通线分布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生态区
占地面积小,呈块状或条状
城市具有特定生态环境、发挥特定生态功能的地理区域
休憩用地、绿化地带以及特定生态保护地等
“六看法”判断城市主要功能区
(1)看面积:居住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
(2)看距市中心远近: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
(3)看形态:商业区一般呈点状、条状,居住区和工业区一般呈片状。
(4)看人口变化:商业区昼夜人口数量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居住区与商业区变化相反;工业区人口数量昼夜差别最小。
(5)看建筑物密度: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居住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
(6)看分布趋势:居住区、工业区不断向郊外移动,在市中心比例逐年下降;商业区虽也有向郊区交通便捷处移动的趋势,但幅度较小,在市中心上升幅度较大。
【对点跟踪训练】
1.读某大城市示意图(仅列出部分功能区),甲、乙、丙、丁分别表示某种功能区,下列与其相对应的是( )
A.中心商务区 商业区 居住区 工业区
B.商业区 中心商务区 工业区 居住区
C.中心商务区 居住区 商业区 工业区
D.中心商务区 工业区 居住区 商业区
解析:选A。甲只位于大城市的中心区,是中心商务区;乙位于市中心及道路交会处,为商业区;丙的面积最大,是居住区;丁沿交通线分布,位于城市外缘,是工业区。
某城市东西相距25千米,甲、乙、丙、丁分别表示该城市不同的区域。下图为该城市沿东西方向人口密度与土地价格分布曲线图。读图回答2~3题。
2.该城市中心商务区可能位于( )
A.甲区 B.乙区
C.丙区 D.丁区
3.若甲、乙、丙、丁为四个功能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区人口密度小,工业区位条件最差
B.乙区土地价格高,以仓储和绿地为主
C.丙区以住宅用地为主,人口密度大
D.丁区基础设施完善,土地价格低
解析:第2题,中心商务区建筑物高大稠密,经济活动繁忙,在城市中土地价格最高。第3题,甲区人口密度小,土地价格低,有利于工业布局;乙区土地价格高,以商业用地为主;丙区人口密度大,以住宅用地为主;丁区土地价格低,基础设施较差。
答案:2.B 3.C
读南亚某城市主要功能区分布示意图,回答4~5题。
4.图中甲、乙、丙对应的功能区正确的是( )
A.商业区 工业区 居住区
B.商业区 居住区 工业区
C.居住区 工业区 旅游区
D.居住区 绿化区 工业区
5.关于该城市的规划及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处建中心商务区——交通便利
B.②处建大型仓库——地价较低
C.③处建绿化带——减少污染
D.④处建食品加工厂——靠近水源
解析:第4题,由图可知,甲位于市中心,市场条件好,地价较高, 可能是商业区;乙位于甲周围,最可能是居住区;图示城市位于南亚,丙位于城市的外缘,且位于盛行风向的垂直方向,靠近铁路,交通条件好,最可能是工业区。第5题,中心商务区应建在城市的中心地带,不宜建在位于郊区的①处;②处离工业区较远,远离铁路,不宜建大型仓库;④处的水源可能会受到城市和工业区的污染,不宜建食品加工厂;③处位于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这里可以建绿化带,以减少工业区对居住区的污染。
答案:4.B 5.C
城镇功能区的成因及合理布局
【情景导入诱思】
2019年10月1日上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20余万军民以盛大的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活动欢庆共和国70华诞。
(1)盛大的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活动在哪个功能区进行的?
(2)首都功能核心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城镇功能分区的成因还有哪些?
提示:(1)首都功能核心区。
(2)北京既是古都城市又是我国首都,故宫是我国古代的皇宫,天安门是我国的行政中心,位于城市中心,说明这是受历史原因影响。城镇功能分区的成因主要有历史、经济、社会、行政。
【核心考点突破】
1.影响城镇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
2.经济因素对城镇功能分区的影响
(1)经济因素: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城镇功能区形成的主要因素,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地理位置、交通可达性的不同造成地租差异;二是城镇各项功能活动(如商业、工业、住宅等)的付租能力往往随空间位置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城镇功能分区是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具体分析如下:
(2)交通可达性:城镇内不同地段的交通可达性不同,导致地租存在差异,具体如下所示:
3.城镇功能区的合理布局和规划
【对点跟踪训练】
城镇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据此回答1~2题。
1.城镇土地利用的一般模式是自中心城区到远郊区依次为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和农业用地。影响这种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 )
①土地价格 ②发展历史 ③交通条件 ④生活习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目前,一般城镇选择远郊建造公租房、经济适用房,影响这一决策的主导因素是( )
A.土地价格 B.地租支付能力
C.交通条件 D.土地利用效率
解析:第1题,交通条件和土地价格受距离市中心远近影响,进而影响城镇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第2题,经济适用房等区位选择,其主导因素在于土地价格低廉,一般选址在远郊地价低廉处。
答案:1.B 2.A
下图为我国某中等城市常住人口数量与距市中心距离的关系图。读图,回答3~4题。
3.①区域常住人口数量较少的主要原因是该区域( )
A.环境极差 B.地价太高
C.交通不便 D.设施不全
4.③区域可能属于( )
A.工业区 B.居住区
C.商业区 D.行政区
解析:第3题,①区域位于城市中心,地价较高,为商业区,故常住人口少。第4题,③区域常住人口数量最大,为居住区。
答案:3.B 4.B
读某大城市功能分区分布简图,回答5~6题。
5.城镇地域功能分区的内在原因是( )
A.行政干预
B.经济活动之间的空间竞争和集聚
C.交通可达性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D.城市规划的需要
6.若在该城建设一幢集零售、娱乐、餐饮、办公于一体的高层楼房,应布局在( )
A.a B.b
C.c D.d
解析:第5题,经济因素是城镇功能分区的主导因素,表现为付租能力和交通可达性,而城镇地域功能分区的内在原因是经济活动之间的空间竞争和集聚。第6题,集零售、娱乐、餐饮、办公于一体的高层楼房应位于中心商务区,适宜布局在市中心。
答案:5.B 6.A
《史记·五帝本纪》中写道:“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聚,是村落,是乡村;邑,是居民点,有市之邑是城市的雏形;都,是早期的城市。据此回答1~2题。
1.乡村和城市的联系是( )
A.乡村以农业人口为主,城市以非农业人口为主
B.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以制造业、服务业为主
C.乡村的规模较小,城市的规模较大
D.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一般由乡村发展而来
2.人类之所以能在经历了百万年的游荡生活之后,定居下来形成“聚”“邑”“都”的根本原因是( )
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繁衍后代的需要
C.逃避自然灾害 D.防御外敌入侵
解析:第1题,审题时应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联系”。题干的具体要求是回答城市与乡村的联系,而不是要求回答城市与乡村的特点。“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一般由乡村发展而来”说明了二者之间的联系。第2题,农业生产的发展,剩余农产品的出现,使一部分人能够从事非农业劳动,这是城市产生的基本前提。社会分工以及商业的出现,促进了集市的形成和发展。商品生产和交换的扩大,以及市政设施建设的发展,一些集市逐步演化为城市。由此可知,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答案:1.D 2.A
(2019·福州一中课时作业)下图为我国某城市规划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该市①②③④功能区分别最可能是( )
A.行政办公区、住宅区、商业区、文化区
B.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仓储区
C.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文化区
D.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仓储区
4.影响M功能区布局的主要区位条件是( )
A.水资源丰富 B.就近服务人口多
C.交通便捷 D.位于盛行风的上风向
解析:第3题,①功能区占地面积较小,且主要分布在市中心,应为商业区;②功能区为城市占地面积最广的住宅区;③功能区分布较为广泛,多靠近河流、铁路或公路等交通线,应为工业区;④功能区主要分布在交通便捷的铁路沿线,应为仓储区。第4题,图中M功能区为商业区,位于环城公路路口,交通便捷,服务范围广。
答案:3.D 4.C
城镇中的各项活动需要利用一定的土地,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形成了功能区。据此回答5~6题。
5.属于城镇土地利用类型的是( )
①商业用地 ②交通用地 ③政府机关用地 ④绿洲农业用地 ⑤住宅用地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④⑤
6.关于城镇功能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城镇各类功能区之间界线分明
B.商业区是城镇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C.工业区多位于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
D.居住区中低级居住区与中高级居住区存在分化
解析:第5题,绿洲农业指分布于干旱荒漠地区,有水源灌溉地方的农业。因此绿洲农业用地属于农业用地,排除与④有关的选项。第6题,居住区分高级居住区和低级居住区,二者往往背向发展。
答案:5.C 6.D
读某城市内部功能分区示意图,回答7~8题。
7.甲处成为高级居住区的主要原因是( )
A.与市中心距离近 B.自然环境优越
C.基础服务设施好 D.交通通达度高
8.工业区不断向城市外缘移动的主要原因是( )
①降低生产成本 ②加强城市经济实力
③保护城市环境 ④拓宽城市地域范围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第7题,高级居住区要求交通便利,靠近文化区或景观区,甲处位于湖泊附近,自然环境优越。第8题,城市外缘地区距离市中心较远,地价较低,可降低生产成本;工业企业向城市外缘移动可减轻市中心的压力,有利于保护城区环境。
答案:7.B 8.B
一、选择题
(2019·长春外国语学校模拟)读某城市空间结构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字母分别代表城市中的不同功能区。其中e功能区应是( )
A.中心商务区 B.工业区
C.低级居住区 D.高级居住区
2.上图城市空间结构属于( )
A.扇形模式 B.同心圆模式
C.多核心模式 D.星状环形模式
解析:第1题,e功能区分布于城市主导风向的上风向,且位于河流上游,远离铁路,靠近风景区,环境优美,应为高级住宅区。第2题,图中城市以中心商务区为中心,其他功能区呈放射状由市中心向外辐散,其空间结构属于扇形模式。
答案:1.D 2.A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主要功能用地面积空间变化图。读图回答3~4题。
3.该城市主要功能用地集中区由市中心向外依次是( )
A.商业及公共服务、住宅、工业
B.住宅、商业及公共服务、工业
C.商业及公共服务、工业、住宅
D.住宅、工业、商业及公共服务
4.距市中心4千米附近工业发展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
A.政策、劳动力 B.市场、劳动力
C.地价、市场 D.政策、地价
解析:第3题,结合图例,观察三条曲线的变化趋势,可以发现占地面积较大的功能用地从中心向外依次是商业及公共服务用地、住宅用地和工业用地。第4题,观察工业用地变化曲线,在距市中心4千米附近离市中心较近,有市场优势;距离住宅用地较近,有劳动力优势。
答案:3.A 4.B
下图为横贯某城市中心的一条主要街道景观图。据此回答5~6题。
5.上图中②③④⑤的功能区类型分别是( )
A.工业区、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
B.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工业区
C.住宅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D.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
6.形成该街道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是( )
A.历史因素 B.社会因素
C.经济因素 D.行政因素
解析:第5题,读图分析③位于城市中心,是高层建筑物,符合中心商务区的特征,①和⑤有烟囱景观,应为工业区,②和④中都有绿化带,位于商业区和工业区之间,应为住宅区。第6题,由市中心向外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这是由经济因素决定的。
答案:5.C 6.C
下图为某城市规划图,为加强新区建设,将新建居住地、公路线各一处。有居住地B1、B2、B3和公路L1、L2作为选址方案。读图回答7~8题。
7.新建住宅区和公路线的最佳组合是( )
A.B1、L1 B.B3、L1
C.B2、L2 D.B3、L2
8.关于该城市叙述正确的是( )
A.工业区分散布局利于环境保护
B.为改善城市环境设置了基本农田
C.工业新区位于市中心的下风向
D.城市空间形态主要受交通线的影响
解析:第7题,图中B1占用耕地,不合适;B2距城区较远,两面被铁路包围,受噪声污染;B3位于工业区的上风向,邻山、湖,环境较好,最适宜建住宅区。L1占用耕地,从市内穿过,易造成市内交通拥堵;L2不占用耕地,且从城市外缘经过,不影响市内交通,同时又连接规划的居民点B3,故最适宜修建公路线。第8题,该地北部、东部为丘陵地形,城区布局空间较小,主导风向为东南风。若工业区集中布局,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将会加大环境压力,故工业区分散布局利于环境保护;图中显示工业新区位于市中心的东北部,位于与主导风向垂直的郊外;该城市空间形态受地形和河流影响较大。
答案:7.D 8.A
某城市是环行—放射状道路。读图,回答9~10题。
9.图中能正确表示该城市从市中心到外缘地租水平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
A.a曲线 B.b曲线
C.c曲线 D.d曲线
10.在地租最高峰和次高峰一般形成的功能区是( )
A.住宅区 B.工业区
C.商业区 D.文化区
解析:影响城市地租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距市中心远近,二是交通可达性。该城市有环行—放射状道路,所以会出现市中心地租最高、环行道路和放射状道路交会处地租也较高的现象,这些区域被付租能力较强的商业活动所占据。
答案:9.C 10.C
下图是某工业城市居住与就业空间结构示意图,图中“就业廊”沿南北干道延伸,因形似长廊而得名。读图回答11~12题。
11.图中的“就业廊”最可能是( )
A.行政区 B.工业区
C.商业区 D.文化区
12.有关该城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城市空间结构属于同心圆模式
B.最适宜在东北方向设置卫生防护带
C.东南方向居住和就业功能匹配较好
D.高级居住区最适合布局在城市北部
解析:第11题,图中“就业廊”沿南北干道延伸,交通便利,且位于城区中部,所以最可能为商业区。第12题,图示空间结构模式属于扇形模式;东南方向就业功能差;城市北部分布就业区,因工业集中,环境质量差,所以不适宜布局高级居住区;东北方向有就业集中区,工业集中,应在居住区与就业区之间设置卫生防护带。
答案:11.C 12.B
二、综合题
13.某地理兴趣小组对该城市功能区的布局及选址进行了探究。读该城市某住宅区在城市中的区位及其内部布局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地区按城镇功能分区属于商务区,简要分析其区位优势。
(2)如果B住宅区是高档居住区,请你为该居住区房地产开发商写一段广告词,说明该居住区的区位优势。
(3)B居住区内部的楼房布局有什么特点?探究分析其布局的优势。
(4)该城市的工业区分布有何特点?
解析:A地区位于市中心,交通便利,为商业区。楼房的布局要从采光、通风等方面分析。工业区的分布主要从污染与交通方面考虑。
答案:(1)(位于城市中心)交通便利;接近消费人群。
(2)地处盛行风向的上风地带,位于河流上游沿岸;邻近风景区和教育区(好景好水、环境美);位于城市外缘,远离市中心和工业区(污染较轻);靠近环路或放射状道路,交通便利。
(3)楼房南低北高,错落有致。利于采光,便于通风。
(4)位于城市边缘,多沿交通线分布;位于城市盛行风向的下风地带;位于河流下游沿岸。
14.下图为我国北方地区某城市规划简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三个符号分别代表三类企业。假设这些企业的布局是合理的,那么,在这些企业中,污染程度最小的是________(选题中符号填空)。
(2)a、b、c、d四地中,环境质量最好的应该是________。判断理由是什么?
(3)现假定要在甲、乙、丙、丁四处中的一处建设一个高档生活小区,那么该小区应选择在何处?为什么?
(4)在下图中,绘出一条曲线以示意地租水平自A到B的变化情况。
解析:依据盛行风向及三类企业所处的位置可知,“K”类企业位于住宅区内,污染应该最小。城市上风地带、河流上游、远离工业区的地带,环境质量往往较好。高档生活小区应位于环境优美、交通便利、靠近文化区的地区。
答案:(1)
(2)d 地势较高,处于上风地带,大气环境较好;远离工业区和生活区,污染小;靠近河流,且在城区河流上游。
(3)丁处。 处于城市主导风向的上风地带,大气环境较好;靠近文教区,文化生活资源丰富;远离工业区,污染较小。
(4)图略(只要示意中间高、两端低且B处比A处略高即可)。
课件65张PPT。第二单元 乡村与城镇第二单元 乡村与城镇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一、选择题
(2019·长春外国语学校模拟)读某城市空间结构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字母分别代表城市中的不同功能区。其中e功能区应是( )
A.中心商务区 B.工业区
C.低级居住区 D.高级居住区
2.上图城市空间结构属于( )
A.扇形模式 B.同心圆模式
C.多核心模式 D.星状环形模式
解析:第1题,e功能区分布于城市主导风向的上风向,且位于河流上游,远离铁路,靠近风景区,环境优美,应为高级住宅区。第2题,图中城市以中心商务区为中心,其他功能区呈放射状由市中心向外辐散,其空间结构属于扇形模式。
答案:1.D 2.A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主要功能用地面积空间变化图。读图回答3~4题。
3.该城市主要功能用地集中区由市中心向外依次是( )
A.商业及公共服务、住宅、工业
B.住宅、商业及公共服务、工业
C.商业及公共服务、工业、住宅
D.住宅、工业、商业及公共服务
4.距市中心4千米附近工业发展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
A.政策、劳动力 B.市场、劳动力
C.地价、市场 D.政策、地价
解析:第3题,结合图例,观察三条曲线的变化趋势,可以发现占地面积较大的功能用地从中心向外依次是商业及公共服务用地、住宅用地和工业用地。第4题,观察工业用地变化曲线,在距市中心4千米附近离市中心较近,有市场优势;距离住宅用地较近,有劳动力优势。
答案:3.A 4.B
下图为横贯某城市中心的一条主要街道景观图。据此回答5~6题。
5.上图中②③④⑤的功能区类型分别是( )
A.工业区、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
B.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工业区
C.住宅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D.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
6.形成该街道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是( )
A.历史因素 B.社会因素
C.经济因素 D.行政因素
解析:第5题,读图分析③位于城市中心,是高层建筑物,符合中心商务区的特征,①和⑤有烟囱景观,应为工业区,②和④中都有绿化带,位于商业区和工业区之间,应为住宅区。第6题,由市中心向外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这是由经济因素决定的。
答案:5.C 6.C
下图为某城市规划图,为加强新区建设,将新建居住地、公路线各一处。有居住地B1、B2、B3和公路L1、L2作为选址方案。读图回答7~8题。
7.新建住宅区和公路线的最佳组合是( )
A.B1、L1 B.B3、L1
C.B2、L2 D.B3、L2
8.关于该城市叙述正确的是( )
A.工业区分散布局利于环境保护
B.为改善城市环境设置了基本农田
C.工业新区位于市中心的下风向
D.城市空间形态主要受交通线的影响
解析:第7题,图中B1占用耕地,不合适;B2距城区较远,两面被铁路包围,受噪声污染;B3位于工业区的上风向,邻山、湖,环境较好,最适宜建住宅区。L1占用耕地,从市内穿过,易造成市内交通拥堵;L2不占用耕地,且从城市外缘经过,不影响市内交通,同时又连接规划的居民点B3,故最适宜修建公路线。第8题,该地北部、东部为丘陵地形,城区布局空间较小,主导风向为东南风。若工业区集中布局,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将会加大环境压力,故工业区分散布局利于环境保护;图中显示工业新区位于市中心的东北部,位于与主导风向垂直的郊外;该城市空间形态受地形和河流影响较大。
答案:7.D 8.A
某城市是环行—放射状道路。读图,回答9~10题。
9.图中能正确表示该城市从市中心到外缘地租水平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
A.a曲线 B.b曲线
C.c曲线 D.d曲线
10.在地租最高峰和次高峰一般形成的功能区是( )
A.住宅区 B.工业区
C.商业区 D.文化区
解析:影响城市地租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距市中心远近,二是交通可达性。该城市有环行—放射状道路,所以会出现市中心地租最高、环行道路和放射状道路交会处地租也较高的现象,这些区域被付租能力较强的商业活动所占据。
答案:9.C 10.C
下图是某工业城市居住与就业空间结构示意图,图中“就业廊”沿南北干道延伸,因形似长廊而得名。读图回答11~12题。
11.图中的“就业廊”最可能是( )
A.行政区 B.工业区
C.商业区 D.文化区
12.有关该城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城市空间结构属于同心圆模式
B.最适宜在东北方向设置卫生防护带
C.东南方向居住和就业功能匹配较好
D.高级居住区最适合布局在城市北部
解析:第11题,图中“就业廊”沿南北干道延伸,交通便利,且位于城区中部,所以最可能为商业区。第12题,图示空间结构模式属于扇形模式;东南方向就业功能差;城市北部分布就业区,因工业集中,环境质量差,所以不适宜布局高级居住区;东北方向有就业集中区,工业集中,应在居住区与就业区之间设置卫生防护带。
答案:11.C 12.B
二、综合题
13.某地理兴趣小组对该城市功能区的布局及选址进行了探究。读该城市某住宅区在城市中的区位及其内部布局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地区按城镇功能分区属于商务区,简要分析其区位优势。
(2)如果B住宅区是高档居住区,请你为该居住区房地产开发商写一段广告词,说明该居住区的区位优势。
(3)B居住区内部的楼房布局有什么特点?探究分析其布局的优势。
(4)该城市的工业区分布有何特点?
解析:A地区位于市中心,交通便利,为商业区。楼房的布局要从采光、通风等方面分析。工业区的分布主要从污染与交通方面考虑。
答案:(1)(位于城市中心)交通便利;接近消费人群。
(2)地处盛行风向的上风地带,位于河流上游沿岸;邻近风景区和教育区(好景好水、环境美);位于城市外缘,远离市中心和工业区(污染较轻);靠近环路或放射状道路,交通便利。
(3)楼房南低北高,错落有致。利于采光,便于通风。
(4)位于城市边缘,多沿交通线分布;位于城市盛行风向的下风地带;位于河流下游沿岸。
14.下图为我国北方地区某城市规划简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三个符号分别代表三类企业。假设这些企业的布局是合理的,那么,在这些企业中,污染程度最小的是________(选题中符号填空)。
(2)a、b、c、d四地中,环境质量最好的应该是________。判断理由是什么?
(3)现假定要在甲、乙、丙、丁四处中的一处建设一个高档生活小区,那么该小区应选择在何处?为什么?
(4)在下图中,绘出一条曲线以示意地租水平自A到B的变化情况。
解析:依据盛行风向及三类企业所处的位置可知,“K”类企业位于住宅区内,污染应该最小。城市上风地带、河流上游、远离工业区的地带,环境质量往往较好。高档生活小区应位于环境优美、交通便利、靠近文化区的地区。
答案:(1)
(2)d 地势较高,处于上风地带,大气环境较好;远离工业区和生活区,污染小;靠近河流,且在城区河流上游。
(3)丁处。 处于城市主导风向的上风地带,大气环境较好;靠近文教区,文化生活资源丰富;远离工业区,污染较小。
(4)图略(只要示意中间高、两端低且B处比A处略高即可)。
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一、地域文化
1.概念:指一个地区的人们在生产生活、社会制度组织、精神活动中体现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
2.主要特点
(1)区域性: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资源物产、生活方式与习惯以及社会结构和发展水平等差异显著,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
(2)多样性:地域文化主要体现在类型、组成和景观等方面,根据属性,可划分为有形地域文化和无形地域文化。
(3)独特性:地域文化打上了所在地域和时代的烙印,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质。
(4)相对稳定性:地域文化在一定时期内是稳定的。
二、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1.地域文化体现:城乡生产景观、聚落景观以及建筑格局和主体建筑物风貌等方面。
2.农耕文化的不同文化区往往形成各具地域文化特色的乡村景观
(1)东北黑土地文化区:商品粮生产基地,平整的水稻田一望无际,屯子居民可达数千户。
(2)云贵高原文化区:哈尼族居民种植水稻的梯田层层叠叠,村寨则多修筑在山上。
3.地域文化在不同区域的城市建筑格局和景观
地域文化体现
地域文化典例
城市建筑的格局和景观
杭州市和济南市的“山水风光城市”;意大利威尼斯的“水城”景观
城乡传统建筑、历史街区及民间文化艺术
广东、福建、海南等地的骑楼
三、案例:特色民居建筑——福建客家土楼
1.概况
(1)分布:闽西山区。
(2)形成时间:形成于宋元时期,经明清和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延续至今。
(3)建筑选址:多建在山区范围狭小的平地或较平缓的斜坡上。
(4)建筑材料:以当地的土、石、木、竹等作建筑材料。
(5)技艺:沿袭了中原地区汉族建筑技艺。
2.建筑特点
大型夯土民居建筑,一般高三四层,第一、二层无窗,仅有大门,有地下暗道。
3.地域文化特点及表现
特点
具体表现
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夯土民居建筑
外墙
以生土为主要建筑材料,与一定比例的石灰、黏土拌和,用夹墙板夯筑而成
内墙
用木板分隔成众多房间,并有走廊相通,具有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等特点
4.土楼体现了迁徙文化的特征
(1)从建筑选址看:在山区范围狭小的平地或较平缓的斜坡上建造房舍。
(2)从建筑景观看:保留了具有中原地域特色的汉族大院屋型民居建筑景观特色;建筑造型以圆形、方形最为常见。
一、判断题
1.不同地域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体现了地域文化的区域性。( )
2.地域文化主要体现在类型、组成和景观等方面。( )
3.农耕文化的不同文化区的乡村景观具有相似性。( )
4.云南省红河州哈尼族居民的村寨多修筑在平地上。( )
5.地域文化在国外城市的建筑格局及建筑物风貌上的体现并不明显。( )
6.福建客家土楼是客家文化的典型代表,是当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生活共同的产物。( )
答案:1.√ 2.√ 3.× 4.× 5.× 6.√
二、选择题
安徽省南部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地形以山地为主,对外交通不便,耕地稀少,当地传统的菜肴、民居、戏曲、农业生产等明显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据此回答7~8题。
7.安徽省南部传统特色菜的选料较多采用( )
①海鲜 ②牛羊肉 ③山货 ④腌腊制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8.下列叙述与安徽省南部地域文化特征相符的是( )
A.敬奉妈祖,盛行妈祖文化
B.农业以种植茶、竹等为特色
C.评剧、秦腔为传统地方戏曲
D.泥草房和吊脚楼是传统民居
答案:7.D 8.B
9.关于地域文化对城市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欧洲城市发展历史悠久,市中心区多建有现代化高楼大厦
B.上海城市建设遵循“天人合一”的思想,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形成了“山水城市”
C.华盛顿将国会大厦居于高处,体现了资产阶级所标榜的民主与法制精神
D.在城市发展历史较短的美国、法国,大城市的市中心摩天大楼高耸入云
答案:C
地域文化
【情景导入诱思】
我国自古有“男人养家糊口,女人生儿育女”的传统,但在云南却出现了“娃娃出门男人带”的奇怪现象。
(1)为什么云南“娃娃出门男人带”?
(2)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1)云南处于我国云贵高原,地形崎岖不平,外出大多要翻山越岭,女人体力较弱,不适于长时间的负重行走,所以出现“娃娃出门男人带”的现象。
(2)说明了地域文化(风俗习惯)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核心考点突破】
1.地域文化的含义
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如下图所示:
2.地域文化的特点
(1)地域文化中“地域”的范围可大可小,“文化”可以是单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
(2)地域文化既可以是物质方面的,如建筑、服饰、艺术作品等,也可以是非物质方面的,如价值观、生活习惯、制度等。地理学特别重视从物质景观上研究地域文化的差异。
(3)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3.地域文化差异的形成如下图所示
4.我国东部农耕区与西部牧区文化的差异
地区
人口分布
生产活动
生活习惯
东部农
耕区
人口众多,密度较大
多从事种植业,畜牧业以圈养为主,现在出现了大量企业
以粮食为主食,房屋建筑多就地取材,现在楼房增多
西部牧区
人口分散,密度很小
以牧业为主,牲畜靠放牧,现在不少牧区在水源较好的地方发展人工草场,有些定居点新建畜产品加工厂
以奶食品、牛羊肉为主食,喝奶茶,住蒙古包,现在定居点逐渐增多
【对点跟踪训练】
1.下列关于地域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不同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地域文化是不同的,这主要体现在精神文化方面
②地域文化体现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状况,如有人称东亚文化为“稻米文化”
③地域文化中“地域”的范围可大可小,地域范围的大小与其重要性呈正相关
④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解析:选A。不同地理环境下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主要体现在文化景观上,也就是物质文化方面。东亚是水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地区,经过长时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稻米文化”。地域不管大小,都是独立的个体,这与其重要性没有关系。
以下四幅图片所示景观反映了不同类型的天津地域文化,据此完成2~3题。
2.据图片信息概括可知,天津地域文化的特点是( )
A.多元性 B.区域性
C.独特性 D.相对稳定性
3.形成天津地域文化最主要的自然条件是( )
A.靠近首都 B.温暖湿润的气候
C.平原地形 D.沿河靠海
解析:图片反映出天津的地域文化包罗万象,国内外建筑比比皆是,因此具有多元性的特点,这与天津位于海河和渤海交汇处的位置特点密切相关。
答案:2.A 3.D
4.云贵高原文化区的云南省红河州,哈尼族居民种植水稻的梯田层层叠叠,体现的是( )
A.生产景观 B.聚落景观
C.建筑景观格局 D.主体建筑风貌
解析:选A。梯田是哈尼族世代耕作的土地,体现了农业生产景观,属于生产景观。
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观上的体现
【情景导入诱思】
材料一 方圆的人文观,是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在传统人文思想领域的真实写照,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价值取向。在建筑领域,这一思想也有深刻的体现:具有代表性的是北京的天坛公园,在古代它是“天子”与“天”对话的地方。方形围墙设东、西、南、北四门,象征地方;园内主体建筑祈年殿,设计成圆形,象征天圆,是天圆地方思想的匠心设计。
材料二 下图为法国巴黎街景和美国芝加哥街景图片。
(1)材料一反映了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
(2)材料二中法国巴黎街景与美国芝加哥的街景完全不同,其原因是什么?
提示:(1)城市建筑景观和格局。
(2)巴黎历史悠久,城市格局与主体建筑风貌已经形成,在市中心区很少建造现代化高楼大厦,而美国芝加哥市中心区摩天大楼高耸入云,各种高层建筑物错落其间。
【核心考点突破】
城市建筑格局与建筑结构
城市作为一种聚落景观,是人类文化的体现。不同地域的文化、宗教和社会观念等,都会对城市地域形态和空间结构产生深刻影响。城市建筑景观和格局等往往反映出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城市建筑
表现
原因
建筑
格局
美国城市
市中心区摩天大楼高耸入云,四周建筑物错落其间
城市发展历史短,移民影响大,经济发展快
欧洲城市
市中心区一般很少建现代化高楼大厦,高大楼群聚集的情况更为少见
城市发展历史悠久,城市格局与主体建筑风格已经形成
建筑
结构
中国
围墙是中国建筑的主要景观,中国园林讲究含蓄、显而不露、引而不发、忌直求曲、忌宽求窄
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封闭性
西方
美国建筑绝少有围墙,西方园林强调整齐划一、直率敞朗、和盘托出
西方文化以外向、开放著称
【对点跟踪训练】
城市富有特色,就会拥有点石成金的赞誉,提升城市的品位和影响力,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创造出城市良好的商务环境和经济秩序,使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种资源加速良性循环,从而对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产生强大的推动力。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世界上著名历史文化名城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纽约是在维护和保存古迹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
②巴黎的城市建筑一直秉承着法兰西文化的传统
③罗马代表了现代文明的崛起
④曼谷体现着印支文化与南洋风情的结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中华民族雍容恢弘、宽博兼容的文化特色熔铸出风格多样的城市典范,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西安的古朴 B.桂林的灵秀
C.苏杭的神秘 D.拉萨的奇逸
解析:第1题,罗马是在维护和保存古迹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纽约代表了现代文明的崛起。第2题,西安的风格是古朴,苏杭的风格是灵秀,桂林的风格是奇逸,拉萨的风格是神秘。
答案:1.C 2.A
(2019·金华高一检测)读伦敦大本钟及北京故宫景观图,完成3~4题。
3.导致两地建筑风格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历史
C.文化 D.经济
4.故宫虽位于北京的城市中心,但这儿并没有形成中心商务区,其主要影响因素( )
A.经济 B.政治
C.历史 D.环境
解析:第3题,伦敦大本钟和北京故宫都是城市的文化景观,反映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特点。第4题,北京中心为皇宫,受历史因素的影响,没有形成中心商务区。
答案:3.C 4.C
我国以秦岭—淮河一线划分为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据此回答1~2题。
1.关于我国南北方农业文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
B.主要粮食作物:北京玉米,南方小麦
C.主要糖料作物:北方甘蔗,南方甜菜
D.农业生产规模:北方小,南方大
2.下列南北方文化的差异受自然环境影响大的是( )
A.城市功能区的形成
B.民居的屋顶坡度
C.室内装饰
D.夏季服饰
解析:第1题,我国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南方种植水稻、甘蔗;南方因河网密布,耕地地块小,生产规模小。第2题,我国南方地区降水量多,传统民居的屋顶坡度大,利于雨水流下;城市功能区、室内装饰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小;夏季我国南北方普遍高温,服饰差别不大。
答案:1.A 2.B
3.近几年上海市宝山区罗店镇在城市建设中重点突出了徽派民居建筑样式,当地民居与一批被整体迁移至此的安徽古宅交相辉映,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这充分说明( )
A.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景观的影响
B.政府政策对城市建筑格局的影响
C.城市建设突出了现代化色彩
D.这种城市建设是哗众取宠
解析:选A。罗店镇城市建设突出徽派民居建筑样式,当地民居与安徽古宅交相辉映,属于地域文化影响建筑景观。
4.下图中的三幅照片拍摄于天津滨海地区,其地理景观均反映了( )
A.科技发展影响传统文化
B.地域文化影响建筑风格
C.自然环境影响人类活动
D.自然资源影响城市景观
解析:选C。潮音寺是古代人民对大海的崇拜和敬畏而产生的,天津港、海滨浴场是现代人们对海洋资源的利用,都是海洋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产物。
5.济南因境内泉水众多,拥有“七十二名泉”,被称为“泉城”,素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体现的是( )
A.生产景观 B.聚落景观
C.建筑景观格局 D.主体建筑风貌
解析:选C。济南是依山傍水、融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山水风光城市”,体现了地域文化的建筑景观格局。
6.元、明、清三朝都以北京作为都城,北京的建设体现了中国都城传统的特点,其最鲜明的特色是( )
A.集政治、经济、文化于一身
B.城市的轮廓呈“凸”字形
C.中轴线突出,东西格局对称
D.城内有设计精美的皇家园林
解析:选C。北京是我国古代帝王都城,以皇宫为中心,沿中轴线排列其他建筑物,东西格局对称。
一、选择题
下图为我国各地的传统民居景观。读图,回答1~2题。
1.有关图中建筑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光照充足,利于采光通风
B.②——雨热同期,防潮耐腐排水
C.③——人口密集,便于生活居住
D.④——长幼有序,体现传统文化
2.上述民居建筑风格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的开放性特点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1题,①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竹楼有利于防潮防湿,A项错;②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夏季潮湿多雨,房屋通风尖顶,有利于防潮排水,B项对;③位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从图上可以看到是多层建筑,当时主要用于防匪、防涝及居住,不只便于生活居住,C项错;④是客家人在不断迁徙过程中创造的,主要为了抵御外敌和防范当地人欺生,也体现了一种和谐的文化,D项错。第2题,从图片上看,开平碉楼造型别致,明显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碉楼顶部及四角的圆顶风格,是拜占庭式建筑风格。其他都是中国式的建筑风格,所以③最能体现地域文化开放性的特点。
答案:1.B 2.C
民居建筑的材料、样式和风格等都深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读某地传统民居图,回答3~4题。
3.民居中的正房一般供长辈居住。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图示民居中的正房多位于其庭院式建筑中的( )
A.北面 B.南面
C.东面 D.西面
4.下列叙述中,不属于图示民居所在文化区特征的是( )
A.天然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B.种植春小麦、棉花,属于旱作农业
C.属于汉族聚居区,饮食多面食
D.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
解析:第3题,图示民居是我国典型的北方民居,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地区。 由于正午太阳在南面,为了获得充足的光照,正房位于庭院的北面。第4题,华北地区属于旱作农业,但是不种植春小麦,而是种植冬小麦。
答案:3.A 4.B
福建海坛岛面积276.61平方千米,人口约35万人,地势低平,是大陆距离宝岛台湾最近的地方。当地盛传“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房子像碉堡”的民谣。据此回答5~7题。
5.该民谣反映了当地气候的突出特点是( )
A.降水多 B.风力大
C.日照强 D.气温高
6.依据当地自然环境特征,推测海坛岛传统民居的特点是( )
A.高大、屋顶尖、窗大 B.低矮、屋顶缓、窗大
C.高大、屋顶尖、窗小 D.低矮、屋顶缓、窗小
7.当地居民主要从事( )
A.渔业 B.林业
C.种植业 D.牧业
解析:第5题,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福建海坛岛”,说明该岛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地势低平”“风沙满地跑”说明当地风很大。第6题,“风沙满地跑,房子像碉堡”,碉堡似的房子应是低矮、屋顶缓、窗小,有利于防风。东南沿海岛屿受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多大风。同时,夏秋季节,常受到台风的袭扰,民居在建设时一般比较低矮、屋顶和缓(减小对风的阻力,不容易被掀掉),且窗户小(不易吹破),有的甚至建成半地下、半地上的形式。第7题,材料“光长石头不长草”说明该岛土壤很少,岩石裸露,林业、种植业、牧业难以发展,只能从事渔业。
答案:5.B 6.D 7.A
(2019·海口高一检测)下图为纽约帝国大厦和芝加哥西尔斯大厦图片。读图完成8~10题。
8.图中的摩天大楼一般分布在( )
A.市区中心 B.市区边缘
C.河流两岸 D.郊区
9.上述现象的形成原因是( )
A.城市发展历史悠久
B.城市发展历史短暂
C.城市环保意识强烈
D.城市规划不合理
10.中国建筑一般都有围墙,而美国建筑绝少有围墙,这说明( )
A.中国的发展历史比美国长
B.中国文化具有内向性、封闭性,美国文化具有外向性、开放性
C.中国与美国的行政权力不同
D.美国社会比中国安全,无须围墙
解析:第8题,美国大城市中的摩天大楼一般位于市区中心。第9题,美国城市发展历史短,城市建设的现代化水平较高,市中心多现代化的摩天大楼。第10题,中国建筑一般都有围墙,美国建筑绝少有围墙,这种建筑形式上的鲜明对照,是因为中美地域文化存在的差异,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封闭性,而美国文化具有外向性、开放性。
答案:8.A 9.B 10.B
11.下图中中国园林与欧洲园林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主要反映了( )
A.政治制度的差异 B.自然条件的差异
C.地域文化的差异 D.发展历史的差异
解析:选C。欧洲园林的美是几何图形的美,而中国园林是艺术性的再现自然风景。中国园林表达了感觉,几何图形式的欧洲园林表达了合理化,这种差异反映了地域文化的差异。
二、综合题
12.下列图中四种房屋建筑反映了四种不同的建筑文化,也反映了我国自然环境的地区差异。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景观分布在我国________地区,它反映出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景观分布在我国________地区,它反映出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景观分布在我国________地区,它反映了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丁景观分布在我国________________地区,它反映出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以________为主。现在,该地区出现了定居现象,这说明地域文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我国南方地区受夏季风影响,雨季较长,降水较多,为便于排水,房屋多为斜顶结构,且倾斜角度较大。(2)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故降水稀少,房屋多为平顶。(3)黄土直立性强,黄土高原地区的人们多开挖窑洞作为居所,窑洞冬暖夏凉,非常适合人们居住。(4)内蒙古高原地区的生产活动以游牧为主,牧民需要不断迁移住所,蒙古包便于拆卸,非常适合牧民居住。出现定居现象说明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答案:(1)江南 气候湿润,降水丰富
(2)西北 干燥少雨,昼夜温差较大
(3)黄土高原 气候冬寒夏热,黄土直立性强且干燥
(4)内蒙古高原 游牧 不断发展变化的
13.(2019·潍坊高一检测)读山西省的四合院示意图及相关资料,回答下列各题。
我国山西省有一些四合院民居,其房屋的屋脊由外向内单向倾斜,用当地的话说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1)山西不少地方农户园内都建有水窖,说明其水的来源。
(2)“肥水不流外人田”反映出( )
A.山西农作物主要种植在院内
B.山西的水资源较少,居民对其十分珍惜
C.山西人以勤俭持家出名
D.山西人对水“敬若神灵”
(3)分析图中屋顶的形式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
(4)说明四合院的住宅结构形式反映出的华北地区冬季的气候特点。分析这种结构的作用和原因。
解析:读图可知,屋脊由外向内单向倾斜,便于排水、收集雨水,说明水窖的水来自大气降水。而之所以要“肥水不流外人田”是因为这里缺水,气候类型是温带季风气候,且位于距海洋较远的内陆地区,气候较干旱,降水量小:当地地表水缺乏;水资源紧缺;屋脊由外向里倾斜,可收集雨水,缓解用水不够的问题。四合院的住宅架构是四面都是房子,结合当地的气候可知,冬季寒冷多风,四合院可以挡风御寒;南向开窗大,冬季可采光取暖。
答案:(1)大气降水。
(2)B
(3)当地为温带季风气候,且位于距海洋较远的内陆地区,气候较干旱,降水量小;当地地表水缺乏;水资源紧缺;屋脊由外向里倾斜,可收集雨水,缓解用水不足的问题。
(4)该地区冬季寒冷且多风沙,四合院可以挡风御寒;南向开窗大,冬季可采光取暖。
课件49张PPT。第二单元 乡村与城镇第二单元 乡村与城镇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一、选择题
下图为我国各地的传统民居景观。读图,回答1~2题。
1.有关图中建筑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光照充足,利于采光通风
B.②——雨热同期,防潮耐腐排水
C.③——人口密集,便于生活居住
D.④——长幼有序,体现传统文化
2.上述民居建筑风格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的开放性特点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1题,①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竹楼有利于防潮防湿,A项错;②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夏季潮湿多雨,房屋通风尖顶,有利于防潮排水,B项对;③位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从图上可以看到是多层建筑,当时主要用于防匪、防涝及居住,不只便于生活居住,C项错;④是客家人在不断迁徙过程中创造的,主要为了抵御外敌和防范当地人欺生,也体现了一种和谐的文化,D项错。第2题,从图片上看,开平碉楼造型别致,明显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碉楼顶部及四角的圆顶风格,是拜占庭式建筑风格。其他都是中国式的建筑风格,所以③最能体现地域文化开放性的特点。
答案:1.B 2.C
民居建筑的材料、样式和风格等都深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读某地传统民居图,回答3~4题。
3.民居中的正房一般供长辈居住。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图示民居中的正房多位于其庭院式建筑中的( )
A.北面 B.南面
C.东面 D.西面
4.下列叙述中,不属于图示民居所在文化区特征的是( )
A.天然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B.种植春小麦、棉花,属于旱作农业
C.属于汉族聚居区,饮食多面食
D.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
解析:第3题,图示民居是我国典型的北方民居,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地区。 由于正午太阳在南面,为了获得充足的光照,正房位于庭院的北面。第4题,华北地区属于旱作农业,但是不种植春小麦,而是种植冬小麦。
答案:3.A 4.B
福建海坛岛面积276.61平方千米,人口约35万人,地势低平,是大陆距离宝岛台湾最近的地方。当地盛传“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房子像碉堡”的民谣。据此回答5~7题。
5.该民谣反映了当地气候的突出特点是( )
A.降水多 B.风力大
C.日照强 D.气温高
6.依据当地自然环境特征,推测海坛岛传统民居的特点是( )
A.高大、屋顶尖、窗大 B.低矮、屋顶缓、窗大
C.高大、屋顶尖、窗小 D.低矮、屋顶缓、窗小
7.当地居民主要从事( )
A.渔业 B.林业
C.种植业 D.牧业
解析:第5题,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福建海坛岛”,说明该岛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地势低平”“风沙满地跑”说明当地风很大。第6题,“风沙满地跑,房子像碉堡”,碉堡似的房子应是低矮、屋顶缓、窗小,有利于防风。东南沿海岛屿受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多大风。同时,夏秋季节,常受到台风的袭扰,民居在建设时一般比较低矮、屋顶和缓(减小对风的阻力,不容易被掀掉),且窗户小(不易吹破),有的甚至建成半地下、半地上的形式。第7题,材料“光长石头不长草”说明该岛土壤很少,岩石裸露,林业、种植业、牧业难以发展,只能从事渔业。
答案:5.B 6.D 7.A
(2019·海口高一检测)下图为纽约帝国大厦和芝加哥西尔斯大厦图片。读图完成8~10题。
8.图中的摩天大楼一般分布在( )
A.市区中心 B.市区边缘
C.河流两岸 D.郊区
9.上述现象的形成原因是( )
A.城市发展历史悠久
B.城市发展历史短暂
C.城市环保意识强烈
D.城市规划不合理
10.中国建筑一般都有围墙,而美国建筑绝少有围墙,这说明( )
A.中国的发展历史比美国长
B.中国文化具有内向性、封闭性,美国文化具有外向性、开放性
C.中国与美国的行政权力不同
D.美国社会比中国安全,无须围墙
解析:第8题,美国大城市中的摩天大楼一般位于市区中心。第9题,美国城市发展历史短,城市建设的现代化水平较高,市中心多现代化的摩天大楼。第10题,中国建筑一般都有围墙,美国建筑绝少有围墙,这种建筑形式上的鲜明对照,是因为中美地域文化存在的差异,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封闭性,而美国文化具有外向性、开放性。
答案:8.A 9.B 10.B
11.下图中中国园林与欧洲园林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主要反映了( )
A.政治制度的差异 B.自然条件的差异
C.地域文化的差异 D.发展历史的差异
解析:选C。欧洲园林的美是几何图形的美,而中国园林是艺术性的再现自然风景。中国园林表达了感觉,几何图形式的欧洲园林表达了合理化,这种差异反映了地域文化的差异。
二、综合题
12.下列图中四种房屋建筑反映了四种不同的建筑文化,也反映了我国自然环境的地区差异。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景观分布在我国________地区,它反映出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景观分布在我国________地区,它反映出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景观分布在我国________地区,它反映了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丁景观分布在我国________________地区,它反映出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以________为主。现在,该地区出现了定居现象,这说明地域文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我国南方地区受夏季风影响,雨季较长,降水较多,为便于排水,房屋多为斜顶结构,且倾斜角度较大。(2)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故降水稀少,房屋多为平顶。(3)黄土直立性强,黄土高原地区的人们多开挖窑洞作为居所,窑洞冬暖夏凉,非常适合人们居住。(4)内蒙古高原地区的生产活动以游牧为主,牧民需要不断迁移住所,蒙古包便于拆卸,非常适合牧民居住。出现定居现象说明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答案:(1)江南 气候湿润,降水丰富
(2)西北 干燥少雨,昼夜温差较大
(3)黄土高原 气候冬寒夏热,黄土直立性强且干燥
(4)内蒙古高原 游牧 不断发展变化的
13.(2019·潍坊高一检测)读山西省的四合院示意图及相关资料,回答下列各题。
我国山西省有一些四合院民居,其房屋的屋脊由外向内单向倾斜,用当地的话说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1)山西不少地方农户园内都建有水窖,说明其水的来源。
(2)“肥水不流外人田”反映出( )
A.山西农作物主要种植在院内
B.山西的水资源较少,居民对其十分珍惜
C.山西人以勤俭持家出名
D.山西人对水“敬若神灵”
(3)分析图中屋顶的形式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
(4)说明四合院的住宅结构形式反映出的华北地区冬季的气候特点。分析这种结构的作用和原因。
解析:读图可知,屋脊由外向内单向倾斜,便于排水、收集雨水,说明水窖的水来自大气降水。而之所以要“肥水不流外人田”是因为这里缺水,气候类型是温带季风气候,且位于距海洋较远的内陆地区,气候较干旱,降水量小:当地地表水缺乏;水资源紧缺;屋脊由外向里倾斜,可收集雨水,缓解用水不够的问题。四合院的住宅架构是四面都是房子,结合当地的气候可知,冬季寒冷多风,四合院可以挡风御寒;南向开窗大,冬季可采光取暖。
答案:(1)大气降水。
(2)B
(3)当地为温带季风气候,且位于距海洋较远的内陆地区,气候较干旱,降水量小;当地地表水缺乏;水资源紧缺;屋脊由外向里倾斜,可收集雨水,缓解用水不足的问题。
(4)该地区冬季寒冷且多风沙,四合院可以挡风御寒;南向开窗大,冬季可采光取暖。
第三节 城 镇 化
一、城镇化及其过程
1.概念:城镇化又称城市化,一般指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农业活动转变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城镇化的描述指标:非农人口增长速度、产业结构变化、城市数量变化、城市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水平等。
3.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标志:通常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即“城镇化率”,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水平。
时间
城镇化率
1800年以前
3%左右
1800-1900年
上升到14%
二战后
世界城镇化率不断提高
4.城镇化与区域发展
(1)城镇化是衡量一个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2)意义
①有利于乡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②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③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
④有利于居民文化和思想观念的提高。
⑤促进城乡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3)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资源问题、污染问题、交通拥堵问题、社会问题。
二、不同地区的城镇化
1.发达国家
(1)主要特点:起步早、总体水平高、处于城镇化发展的成熟阶段。
(2)二战后: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进一步扩展;形成大城市带。
(3)十分重视城镇创新和城镇质量改善:生态城市、紧凑型城市、智慧城市。
2.发展中国家
(1)主要特点:起步晚、总体水平低、地区差异大、大部分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
(2)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城镇人口总数开始超过发达国家。
(3)城镇化率及城镇化发展质量差异显著。
三、案例: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1.中国走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1)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多,人均占有资源少,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城乡发展不平衡。
(2)我国城镇化率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一些发展中国家。
2.新型城镇化: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与城镇互动、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镇与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与互相促进的城镇化。
3.典型模式
珠三角模式在突出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前提下,通过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进而实现城市周边地区的快速发展。
4.意义
(1)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以及优化农村经济结构。
(2)有助于进一步开拓市场,增加农产品和工业品消费需求,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等行业发展,缓解投资需求扩大而内需不足的矛盾。
(3)缩小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一、判断题
1.城镇化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
2.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工业化带动了城镇化。( )
3.我国目前处于城镇化的成熟阶段。( )
4.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高,城镇化率一般在70%以上。( )
5.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之间城镇化率及城镇化发展质量差异不大。( )
答案:1.√ 2.√ 3.× 4.√ 5.×
二、选择题
6.下面四幅图,能正确反映城镇发展一般规律的是( )
答案:A
7.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 )
A.城镇人口数量的多少 B.城镇数目的多少
C.城镇占地面积的多少 D.城镇人口比重的大小
答案:D
8.下列与城镇“热岛效应”的形成密切相关的是( )
A.高大密集的建筑群体
B.工业、交通、家庭排放的废气、废热
C.城镇中水域和绿地的能量调节
D.城镇中众多的交通、管理设施
答案:B
9.现在许多城市都实行“公交优先”的规定,其目的是( )
A.扶持国有企业,突出以公有制为主
B.提高公共汽车公司的经济效益
C.抑制私人出租车
D.改善城市交通拥挤状况
答案:D
下面为甲、乙两城镇人口增长图,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国家。据此回答10~11题。
10.关于这两个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城镇所在国,城镇化起步早、发展快
B.乙城镇所在国,城镇化水平高
C.甲城镇所在国,城镇人口比重大于乙城镇所在国
D.乙城镇所在国,人口主要向城镇中心区移动
11.关于甲城镇所在国家城镇化发展快的主要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农业现代化发展,解放了大量农村劳动力
B.城镇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
C.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的高速发展
D.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答案:10.B 11.A
城镇化及其特点
【情景导入诱思】
城市的“空心现象”: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的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开始向农村和小城镇迁移,在城市周围形成新城或卫星城,并将城市文化和产业等带到郊区,在郊区兴建了许多超级市场、高级住宅、大型停车场,而且在老城和新城或卫星城之间迅速发展高速公路和地铁等交通运输。
材料中所示现象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大城市中心环境恶化,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农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再加上交通发展,人口向农村和小城镇迁移,从而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核心考点突破】
1.城镇化的动力机制
(1)社会经济发展是促进城镇化的主要动力
产业
影响
第一产业
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明显过剩,农村人口向城市大量转移
第二产业
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工业化进程为进城的农民从事加工制造、建筑等行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民工已成为城镇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产业
经济繁荣的城镇,服务业相对发达,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进城的农民工为第三产业提供了廉价劳动力,也为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本动力
工业化扩大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出现了一大批工矿业城镇;工业化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人口增加;工业化促进了城市本身基础设施的完善,加大了对工业和人口的吸引力。工业化是近代城市迅猛发展的根本动力,城镇化通常指工业革命及其以后的城镇化。
2.世界城镇化进程的差异
(1)时间差异
(2)空间差异
表现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
时间
早晚
早
晚
原因
工业化早
独立较晚,工业化晚
目前
速度
快慢
慢
快
原因
城镇化已发展到后期成熟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
城镇化水平
高低
高
低且发展不平衡
原因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农业劳动生产力大大提高,大量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
亚非国家城镇化进程落后于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南美洲国家城镇化水平超过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
发展新
趋势
趋势
出现逆城镇化现象
城镇发展不合理
原因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交通条件改善,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城镇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对点跟踪训练】
1.由下图可知,当前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镇化进程中所处的阶段分别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①
解析:选C。读图可知,①时期表示城镇化水平很低,速度慢,处于城镇化初期;②时期表示城镇化速度加快,水平提高,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③时期表示城镇化水平高,速度很慢,甚至停止,处于城镇化后期。根据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判断正确答案为C。
2.下图为中国台湾岛城市发展过程示意图。从1950年到1989年,该地区城市发展的特征是( )
A.东部地区发展快,西部地区发展慢
B.从分散到集中,出现城市群
C.大城市增长快,中小城市增长慢
D.中部地区城市发展最快
解析:选B。结合材料可知,从1950年到1989年,该地区城市数量逐渐增加,尤其是中小城市增长速度较快;在区域上,北部和西部城市发展速度快;该地区的城市发展从分散到集中,出现了以台北、台中和高雄为中心的城市群。
下图为某国人口增长和城镇人口比重历史统计图。读图,回答3~4题。
3.2008年该国的城镇人口约为( )
A.4亿 B.1.55亿
C.2.45亿 D.2.4亿
4.在图示期间,该国城镇化进程最慢的时段是( )
A.1776年以前 B.1776-1915年
C.1915-1967年 D.1967-2008年
解析:第3题,根据2008年的该国人口总数和城镇人口比重数据可计算,城镇人口=总人口×城镇人口比重,得到结果。第4题,通过城镇人口比重的数据信息,经计算得出各阶段城镇人口比重的变化,可判断出1967-2008年该国城镇化进程最慢。
答案:3.C 4.D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情景导入诱思】
2019年5月《人民日报》发表文章——《一场暴雨让城市开启“看海”模式,何时能终结?》。近年来,我国每年都有多座城市进水受淹或发生内涝,“水底摸车”“街道捕鱼”“城市看海”等现象频频出现。
(1)城市内涝频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城市内涝可能带来哪些危害?
提示:(1)城市建设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同时导致地面硬化,水的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增加。
(2)城市内涝可能会对交通安全、城市卫生、排水、周边生态系统等带来危害。
【核心考点突破】
1.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1)对自然景观的不利影响
(2)对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
不利影响
表现形式
环境质量下降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光污染、辐射污染
城镇交通问题
交通堵塞,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交通事故频发;公共交通发展缓慢;停车场紧张
城镇住宅问题
居住环境差;住宅质量低劣、设备缺少、住房破损;房价昂贵、空房率上升;出现贫民窟
城镇社会问题
就业困难、失业现象严重;贫困问题,特别是失业者、技术过时者和缺乏充分教育的群体增加;老年人问题(人口老龄化);内城经济衰退
2.保护和改善城镇环境的主要措施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控制城镇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镇经济相适应的城镇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
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对城镇功能进行合理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
【对点跟踪训练】
(2019·阜阳高一月考)下图是我国城镇化发展阶段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阶段Ⅰ中,我国城镇化进程正处于( )
A.初期阶段 B.郊区化阶段
C.逆城镇化阶段 D.再城镇化阶段
2.阶段Ⅱ中,城镇中心人口密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有( )
①交通通达性差 ②地价昂贵
③污染严重 ④远离商业中心
A.①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第1题,在阶段Ⅰ,人口密度由市中心向郊区递减,反映城镇化进程正处于初期阶段。A正确。第2题,在阶段Ⅱ,城镇不断发展,出现了城镇化问题,如地价高、污染严重等,使一些城镇中心人口不断向郊区迁移,出现了图示城镇中心人口密度有所降低,而郊区人口密度有所上升的现象。B正确。
答案:1.A 2.B
下图是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城市建设导致当地( )
A.地下水位上升 B.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减慢
C.蒸发量增加 D.汛期洪峰流量加大
4.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生活用水量增加 B.植被覆盖率增加
C.降水下渗量减少 D.城市热岛效应
解析:第3题,根据图中数值分析,城市建设使路面硬化,地下径流减少,导致当地的地下水位下降,A错;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加快,B错;蒸发量减少,C错;地面径流增大,汛期洪峰流量加大,D对。第4题,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地表硬化,降水下渗量减少,C对。生活用水量增加,城市热岛效应不是地面径流变化的主要原因,A、D错。植被覆盖率增加,下渗增多,地表径流会减少,B错。
答案:3.D 4.C
1.某城镇位于北京市近郊。下列数据中能反映其城镇化水平的有( )
①城镇人口由4.2万人增至4.5万人
②义务教育普及率达98%
③工业和服务业人口比重增加94%
④人均收入年增长率为8.9%
⑤耕地的85%建设成住宅小区
⑥居民医疗参保比例达79%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④⑥
解析:选C。①反映城镇人口增加;③反映劳动力主要集中在第二、三产业;⑤反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下图为某区域城镇化战略设想图。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回答2~3题。
2.关于该区域城乡人口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2020-2030年乡村人口都转移到了郊区
B.2040年郊区人口超过乡村人口
C.2050年乡村人口只占30%
D.2050年中心城区人口数量与2000年相等
3.关于该区域城镇化水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2010年约为50% B.2020年以后趋于降低
C.2030年超过80% D.2040年以后保持稳定
解析:第2题,由图中信息可知,2020-2030年间郊区人口所占比例增加,乡村人口所占比例下降,中心城区人口所占比重基本不变,但并不能说明郊区增加的人口全部来自乡村,也可能会有一部分是来自中心城区,而乡村人口也可能直接进入中心城区;2040年时郊区人口所占比例大于乡村人口所占比例,郊区人口超过了乡村人口;2050年乡村人口所占比例约为20%;由于整个区域人口的变化,虽然2050年中心城区人口所占比例与2000年相等,但人口数量不一定相同。第3题,城市人口=中心城区人口+郊区人口,据此由图中可读出2010年该区域城市人口的比重约为50%。
答案:2.B 3.A
下图中四条折线示意中国、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读图回答4~5题。
4.图中代表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折线是( )
A.丁 B.丙
C.乙 D.甲
5.现阶段中国城镇化出现的现象是( )
A.功能分区不明显 B.逆城镇化
C.城市中心空洞化 D.郊区城镇化
解析:第4题,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早、水平高,故甲表示发达国家城镇化进程;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起步晚、发展快,故丙表示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乙表示世界城镇化进程;我国城镇化起步晚,改革开放后发展快,故丁表示我国城镇化进程。第5题,现阶段中国的城镇化发展迅速,功能分区越来越明显,郊区不断变为城市,但还没有出现逆城镇化现象。
答案:4.A 5.D
读图,回答6~7题。
6.漫画所反映的是( )
A.城市建筑物密集,绿地面积小
B.城市污染严重,环境质量下降
C.热岛效应显著,城区温度较高
D.城市土地面积小,用地紧张
7.解决漫画所反映问题的合理措施是( )
A.建设新城区,扩大城市规模
B.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削弱城市热岛效应
C.研制新型制冷设备,减少氟氯烃化合物的排放
D.建设卫星城,分散城区的人口与工业
解析:第6题,漫画中右边的鸟儿身上乌黑,由此推断漫画反映的是城市中的环境污染。第7题,通过建设卫星城,可以分散城区的人口和工业,从而减轻城市的环境污染。
答案:6.B 7.D
一、选择题
下图为某区域城市发展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区域城市发展过程依次是( )
A.②—④—③—① B.①—③—④—②
C.③—④—①—② D.②—①—③—④
2.该区域城市发展必然导致( )
①城市环境恶化 ②植被覆盖率减少 ③地下水位上升
④地表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 ⑤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⑥城郊间形成热力环流
A.①⑤ B.②④
C.③⑥ D.⑤⑥
解析:第1题,区域城市发展过程也就是城镇化过程,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市数目将由少到多,城市规模将由小到大。第2题,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若积极引导和合理有序发展则可减轻或避免某些城市环境问题的产生。地表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取决于当地气候条件;城市发展会加大城郊间热力环流的作用。
答案:1.A 2.D
读某年世界城镇化水平分布图,回答3~5题。
3.由图可知乙国的城镇化水平较高,其原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高 B.机械化水平高
C.社会福利制度好 D.历史悠久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世界城镇化发展较快的国家都是发达国家
B.目前,甲国属于城镇化速度较快的国家
C.乙国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原因是人口较少
D.丙国的工业发达,城镇化水平较高
5.下列现象与甲国的城镇化进程特点不相符的是( )
A.城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B.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C.许多大城市中心区域人口呈减少趋势
D.农民工进城务工数量增多
解析:第3题,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乙国(美国)是发达国家,其城镇化水平高与经济发展水平高是相联系的。第4题,甲国是中国,目前城镇化速度快。第5题,我国城镇化处于郊区城镇化阶段,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并未减少。
答案:3.A 4.B 5.C
读甲、乙两图,回答6~7题。
6.图甲反映了城镇化进程中的某种重要现象,其成因不包括( )
A.城区环境质量下降,人们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
B.农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C.城乡间交通条件的改善
D.郊区生产协作条件更好
7.图甲反映的现象可能出现在图乙中的________阶段( )
A.Ⅰ B.Ⅰ和Ⅱ
C.Ⅱ后期和Ⅲ D.只有Ⅲ
解析:第6题,图甲反映的现象是逆城镇化。逆城镇化表现为中心城区人口继续迁往郊区以及周边的小城镇和乡村,城区人口出现负增长。其原因就是城区环境质量下降,人们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加上城乡间交通条件的改善以及农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第7题,逆城镇化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向郊区以及周边的小城镇和乡村迁移,此阶段发达国家城镇化速度在变慢,处在后期阶段,即Ⅱ后期和Ⅲ阶段。
答案:6.D 7.C
城镇化水平滞后程度=(城镇化率-工业化率)/工业化率,其值为正说明城镇化发展水平领先于工业化水平;其值为负说明城镇化发展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读表,回答8~9题。
地区
城镇化率(%)
工业化率(%)
甲
86.3
25.2
乙
37.8
41.4
丙
44.9
56.0
丁
67.8
49.3
8.城镇化水平滞后最严重的地区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9.甲代表的省区最可能是( )
A.北京 B.贵州
C.四川 D.广东
解析:第8题,根据题干公式计算可知,丙地城镇化水平滞后最严重。第9题,甲地城镇化率高,工业化率低,可能是北京。而贵州、四川和广东各省的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相差不大。
答案:8.C 9.A
(2019·福州高一检测)下图为1986-2015年我国某城市市民主要出行方式变化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近年来市民出行方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产业布局 B.交通拥堵
C.居民素质 D.生活水平
11.近年来市民出行方式变化趋势对该市地理环境产生的主要影响可能是( )
A.大气质量改善 B.河道水质净化
C.空间结构优化 D.地域范围扩大
解析:第10题,从图中看近年来市民出行方式的变化为公共交通比重上升,小汽车比重先上升后下降,主导因素是交通拥堵;产业布局和居民素质对人们出行方式影响较小;生活水平提高,小汽车比重增加。第11题,从图中可看出近年来小汽车比重下降,汽车尾气排放量减少,城市大气质量得到改善;市民出行方式的转变对河道水质、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地域范围影响不大。
答案:10.B 11.A
二、综合题
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世界城镇化进程图。
材料二 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关系图。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主要异同。
(2)2000年发展中国家总人口数量为________亿,发达国家农村人口数量为________亿。(保留一位小数)
(3)结合材料二,分析经济增长与城镇化的一般关系。
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显示2012年年末大陆城镇人口为71 18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2.6%。
(4)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材料二中能表示中国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是( )
A.① B.③
C.④ D.⑤
(5)下列关于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城镇人口比重一直在增加
B.目前我国城镇化进程快是城镇环境全面提高的结果
C.我国已完全实现了城镇化
D.目前我国城镇人口比重超过发展中国家(2000年)的平均水平
解析:(1)通过图中数据和教材知识,很容易回答。(2)结合公式: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总人口=城镇人口/(城镇人口+农村人口),即可计算出2000年发展中国家总人口约=(19.04×100)/39.3=48.4亿,同理可以计算出2000年发达国家农村人口约为3.3亿。(3)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高,城镇化水平越高;反过来,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又能促进经济的发展。(4)由材料可知中国目前城镇人口比重已达52.6%,结合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即可判断应为④点。(5)中国城镇人口比重并不是一直增加;目前城镇化速度加快,与农村劳动力过剩和大量人口由乡村涌向城镇有关,并不是城镇环境全面提高的结果。
答案:(1)相同点: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
不同点: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早,城镇化水平高,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起步晚,发展快,城镇化水平较低,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2)48.4 3.3
(3)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又加速经济的增长。
(4)C (5)D
13.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中城镇化率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是衡量________________的标志。
(2)指出我国近年来城镇化率呈现的趋势,说明其根本原因。
(3)城市的迅速发展会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并对自然环境各要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工业废渣中的有害物质会对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此外,城镇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其他要素的不良影响还表现在:
①对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对气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对降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对地下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城镇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解析:(1)城镇化率是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标志。(2)我国近年来经济和工业持续高速发展,带动了城镇化发展。(3)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平整土地,破坏林地,地表硬化,使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出现“热岛”和“雨岛”效应,并使地下水补给减少。(4)城镇化的发展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和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变化,丰富了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
答案:(1)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城镇化水平
(2)加速增长。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3)①城镇建筑面积扩大,减少了生物多样性
②温室气体排放多,出现“热岛”
③烟尘排放量多,城镇多云雾天气(城镇多酸雨)
④减少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造成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污染)
(4)满足人们更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促进产业结构的良性变化;增强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
课件58张PPT。第二单元 乡村与城镇第二单元 乡村与城镇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一、选择题
下图为某区域城市发展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区域城市发展过程依次是( )
A.②—④—③—① B.①—③—④—②
C.③—④—①—② D.②—①—③—④
2.该区域城市发展必然导致( )
①城市环境恶化 ②植被覆盖率减少 ③地下水位上升
④地表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 ⑤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⑥城郊间形成热力环流
A.①⑤ B.②④
C.③⑥ D.⑤⑥
解析:第1题,区域城市发展过程也就是城镇化过程,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市数目将由少到多,城市规模将由小到大。第2题,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若积极引导和合理有序发展则可减轻或避免某些城市环境问题的产生。地表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取决于当地气候条件;城市发展会加大城郊间热力环流的作用。
答案:1.A 2.D
读某年世界城镇化水平分布图,回答3~5题。
3.由图可知乙国的城镇化水平较高,其原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高 B.机械化水平高
C.社会福利制度好 D.历史悠久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世界城镇化发展较快的国家都是发达国家
B.目前,甲国属于城镇化速度较快的国家
C.乙国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原因是人口较少
D.丙国的工业发达,城镇化水平较高
5.下列现象与甲国的城镇化进程特点不相符的是( )
A.城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B.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C.许多大城市中心区域人口呈减少趋势
D.农民工进城务工数量增多
解析:第3题,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乙国(美国)是发达国家,其城镇化水平高与经济发展水平高是相联系的。第4题,甲国是中国,目前城镇化速度快。第5题,我国城镇化处于郊区城镇化阶段,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并未减少。
答案:3.A 4.B 5.C
读甲、乙两图,回答6~7题。
6.图甲反映了城镇化进程中的某种重要现象,其成因不包括( )
A.城区环境质量下降,人们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
B.农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C.城乡间交通条件的改善
D.郊区生产协作条件更好
7.图甲反映的现象可能出现在图乙中的________阶段( )
A.Ⅰ B.Ⅰ和Ⅱ
C.Ⅱ后期和Ⅲ D.只有Ⅲ
解析:第6题,图甲反映的现象是逆城镇化。逆城镇化表现为中心城区人口继续迁往郊区以及周边的小城镇和乡村,城区人口出现负增长。其原因就是城区环境质量下降,人们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加上城乡间交通条件的改善以及农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第7题,逆城镇化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向郊区以及周边的小城镇和乡村迁移,此阶段发达国家城镇化速度在变慢,处在后期阶段,即Ⅱ后期和Ⅲ阶段。
答案:6.D 7.C
城镇化水平滞后程度=(城镇化率-工业化率)/工业化率,其值为正说明城镇化发展水平领先于工业化水平;其值为负说明城镇化发展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读表,回答8~9题。
地区
城镇化率(%)
工业化率(%)
甲
86.3
25.2
乙
37.8
41.4
丙
44.9
56.0
丁
67.8
49.3
8.城镇化水平滞后最严重的地区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9.甲代表的省区最可能是( )
A.北京 B.贵州
C.四川 D.广东
解析:第8题,根据题干公式计算可知,丙地城镇化水平滞后最严重。第9题,甲地城镇化率高,工业化率低,可能是北京。而贵州、四川和广东各省的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相差不大。
答案:8.C 9.A
(2019·福州高一检测)下图为1986-2015年我国某城市市民主要出行方式变化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近年来市民出行方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产业布局 B.交通拥堵
C.居民素质 D.生活水平
11.近年来市民出行方式变化趋势对该市地理环境产生的主要影响可能是( )
A.大气质量改善 B.河道水质净化
C.空间结构优化 D.地域范围扩大
解析:第10题,从图中看近年来市民出行方式的变化为公共交通比重上升,小汽车比重先上升后下降,主导因素是交通拥堵;产业布局和居民素质对人们出行方式影响较小;生活水平提高,小汽车比重增加。第11题,从图中可看出近年来小汽车比重下降,汽车尾气排放量减少,城市大气质量得到改善;市民出行方式的转变对河道水质、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地域范围影响不大。
答案:10.B 11.A
二、综合题
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世界城镇化进程图。
材料二 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关系图。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主要异同。
(2)2000年发展中国家总人口数量为________亿,发达国家农村人口数量为________亿。(保留一位小数)
(3)结合材料二,分析经济增长与城镇化的一般关系。
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显示2012年年末大陆城镇人口为71 18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2.6%。
(4)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材料二中能表示中国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是( )
A.① B.③
C.④ D.⑤
(5)下列关于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城镇人口比重一直在增加
B.目前我国城镇化进程快是城镇环境全面提高的结果
C.我国已完全实现了城镇化
D.目前我国城镇人口比重超过发展中国家(2000年)的平均水平
解析:(1)通过图中数据和教材知识,很容易回答。(2)结合公式: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总人口=城镇人口/(城镇人口+农村人口),即可计算出2000年发展中国家总人口约=(19.04×100)/39.3=48.4亿,同理可以计算出2000年发达国家农村人口约为3.3亿。(3)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高,城镇化水平越高;反过来,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又能促进经济的发展。(4)由材料可知中国目前城镇人口比重已达52.6%,结合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即可判断应为④点。(5)中国城镇人口比重并不是一直增加;目前城镇化速度加快,与农村劳动力过剩和大量人口由乡村涌向城镇有关,并不是城镇环境全面提高的结果。
答案:(1)相同点: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
不同点: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早,城镇化水平高,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起步晚,发展快,城镇化水平较低,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2)48.4 3.3
(3)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又加速经济的增长。
(4)C (5)D
13.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中城镇化率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是衡量________________的标志。
(2)指出我国近年来城镇化率呈现的趋势,说明其根本原因。
(3)城市的迅速发展会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并对自然环境各要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工业废渣中的有害物质会对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此外,城镇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其他要素的不良影响还表现在:
①对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对气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对降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对地下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城镇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解析:(1)城镇化率是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标志。(2)我国近年来经济和工业持续高速发展,带动了城镇化发展。(3)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平整土地,破坏林地,地表硬化,使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出现“热岛”和“雨岛”效应,并使地下水补给减少。(4)城镇化的发展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和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变化,丰富了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
答案:(1)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城镇化水平
(2)加速增长。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3)①城镇建筑面积扩大,减少了生物多样性
②温室气体排放多,出现“热岛”
③烟尘排放量多,城镇多云雾天气(城镇多酸雨)
④减少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造成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污染)
(4)满足人们更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促进产业结构的良性变化;增强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