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春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件练习(打包11套)人民版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春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件练习(打包11套)人民版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3-12 13:46:32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课堂基础巩固
课后提升训练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知识点一 家庭手工业和田庄手工业
1.剪纸是我国古代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它们形象地反映了(  )

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C.领先世界的手工技术 D.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
解析 图一反映的是男子驾车到农田耕作的情景,图二反映的是妇女在家中纺织的情景,共同反映了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的男耕女织的经济形式。
答案 A 
2.汉代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包括农作物栽培、蚕桑作业、禽畜养殖、药材采集、酿造加工、农具修造等。这表明(  )
A.农民受到沉重剥削 B.田庄商品经济发达
C.手工业者劳动繁重 D.田庄经济自给自足
解析 题干材料说明汉代田庄以耕作为主,兼营各种副业,从而实现了“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没有关系。
答案 D 
知识点二 “工官”和“匠户”
3.下列对封建王朝实行“工官”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无偿调用各类匠户进行生产 ②生产技术水平低 ③生产规模大 ④满足田庄和农民自身的需要 ⑤不利于新技术的推广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③④⑤
解析 ②的表述违背事实,④是田庄手工业的特点。
答案 C 
知识点三 纺织业的发展
4.下列纺织业发展的情形与朝代对应正确的是(  )
①设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商代
②衣长128厘米,袖长190厘米的素纱禅衣,重量仅有49克——西汉
③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宋代
④在一些纺织业发达的地区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明代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 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纺织业发展的掌握能力。结合教材基础知识进行判断即可。
答案 A 
知识点四 先进的冶金技术
5.对于我国先秦冶金技术成果的概括,最准确的是(  )
①青铜冶铸精益求精
②铁制农具逐步推广
③用水力鼓风冶铁,产量增加
④以煤为燃料冶铁炼钢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代冶金技术成就的认识能力。注意题干关键词“先秦”。水力鼓风冶铁始于东汉,以煤为燃料冶铁炼钢始于西汉。
答案 C 
知识点五 陶瓷业的成就
6.中国瓷器以其巧夺天工的工艺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以下关于中国古代瓷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南北朝时期成功烧制出成熟的白瓷
B.中国古代瓷器精品大部分出自官窑
C.唐朝时青花瓷、彩瓷大量行销海外
D.清朝时期生产的粉彩瓷器闻名中外
解析 本题考查不同时期我国制瓷技术的发展情况,由于题干强调“不正确的”,因此选C,青花瓷出现于元代,彩瓷出现于明清。
答案 C 
[综合拓展]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盐铁论·水旱》中说:“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
材料二 考古发现西汉铁农具的地区,黄河流域有甘肃、内蒙古、宁夏、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长江流域有云南、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江苏;珠江流域有广西、广东、贵州等。发现的铁农具主要有犁铧、铲、镐、锹、锄、镰、耙、刀等。在不少地区还发现了铁犁壁,证明了我国使用此种农具的时间比欧洲要早一千多年。
材料三 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河水冲力转动机械,使鼓风皮囊张缩,不断给高炉加氧,提高炉温,“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的发明,是冶炼技术上的一大进步。铁器铸造方面,东汉时已熟练掌握了层叠铸造这一先进技术,即把若干泥范叠合起来,装配成套,一次就能铸造几个或几十个铸件。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说明冶铁业和农业发展的相互关系。
(2)东汉时期在冶铁技术方面有哪些突出成果?
解析 本题主要以两汉时期冶铁技术的进步为主题。第(1)问要用材料一中的“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这一关键信息归纳回答;第(2)问要立足用水力鼓风冶铁和叠铸技术两个方面分析回答。
答案 (1)农业发展对铁农具的需求促进了冶铁业的发展,冶铁业的发展使铁农具的使用更为广泛,又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发明了水排和掌握了叠铸技术。




一、选择题
1.宋朝范成大诗云:“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诗句中反映的信息不包括(  )
A.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B.农村经济存在性别分工
C.农民过着衣食无忧的田园生活
D.当时的纺织材料主要是麻和丝
解析 材料不能体现农民“衣食无忧”,其他都能体现,故C为正确答案。
答案 C 
2.中国古代最精美的手工业产品大都来自(  )
A.官营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
C.民营手工业 D.私营手工业
解析 解答本题应注意从官营手工业的特点分析,中国最精美的手工业产品大都来自官营手工业。
答案 A 
3.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
A.春秋时期 B.西汉
C.南北朝 D.北宋
解析 由材料“……谓之团钢”可以断定这是关于团钢法的介绍,团钢法又称灌钢法,是中国早期炼钢技术最突出的一项成就,出现于南北朝时期。
答案 C 
4.一个考古队发现了一个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这个遗址里不可能出现的物件是(  )
A.残留的绢片 B.陶碗
C.小件铜器 D.棉布
解析 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经学会了养蚕缫丝和制作陶器,所以残留的绢片和陶碗都有可能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宋末元初以来,边疆种植的棉花迅速向内地传播,到明代后期,棉布逐渐取代麻布,成为民众的主要服装和被褥原料,所以棉布不可能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
答案 D 
5.明朝时期,在某些地区的某些行业中,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而居于主导地位,主要原因是(  )
A.轻视工商业的意识有所淡化
B.明朝政府鼓励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C.国家对手工业者人身控制的放松
D.私营手工业更能适应经济发展的潮流
解析 私营手工业的生产以市场为导向,以追逐利润为目标,因此比其他手工业方式更能适应经济发展的潮流。
答案 D 
6.唐人有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但直到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了十多件精美的秘色瓷,才最终印证了唐代就生产秘色瓷而非五代。以上材料说明获取史料的有效途径有(  )
①文学记载侧面反映 ②考古发掘 ③史书记载 ④民间传说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从唐人有诗云可以判断获取信息的途径是文学记载;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了十多件精美的秘色瓷的印证,可以判断考古发掘是获取史料的有效途径。
答案 A 
7.“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这首诗反映了(  )
A.丝绸之路的兴盛 B.陶瓷之路的兴盛
C.古代玉石业的发达 D.古代丝织业的发达
解析 结合“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东国”“易桑麻”等内容即可选定A项。
答案 A 
8.唐代著名诗人陆龟蒙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名句赞美了当时的(  )
A.彩陶 B.青瓷 C.白瓷 D.唐三彩
解析 唐代的越窑生产的青瓷享有盛名,釉色亮,质地纯净,因此有此美誉。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齐国)太公……乃劝以女工之业……织作冰纨绮秀……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
——《汉书·地理志》
材料二 “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清)王应奎《柳南续笔》
材料三 “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矣。”
——《孟子·尽心上》
材料四 “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1)材料一中的“衣履天下”的纺织原料是什么?材料二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材料分析变化原因。
(2)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的一个纺织业中心城镇。材料四的中心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3)材料三、四在经营方式上有何区别?这种区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 (1)丝。纺织原料由丝变为棉。原因:丝织品太贵重,往往为社会上层穿着,而棉布柔软保暖,结实耐用,物美价廉,适合各个阶层穿着。
(2)齐国的临淄。苏州。随着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丝织业中心也发生了变化。
(3)材料三是农民的家庭副业形式,材料四是明朝中后期丝织业出现了雇佣关系。这说明了生产力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大大提高。并在此基础上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PAGE



1









纠错训练(二)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叙述符合汉朝商业经济发展状况的是(  )
①农副产品的季节性买卖已经存在 ②“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 ③“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④城市中的“市”已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③④分别是唐朝、宋朝的商业发展状况。
答案 A 
2.商人的活跃,对商运交通的影响很大,下列对这一现象表述正确的是(  )
①大的商业都会,往往四方商船云集 ②出现从事水上航运的大规模商船 ③陆路商运发达,相关服务业生意兴隆 ④促进造船技术的提高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解析 本题解答应注意根据基本史实进行推理。①②③属于课本知识的再认再现,④要加以推理,商人的活跃促进了商运的发展,水上商运的发展必然促进造船业的发展和造船技术的提高。
答案 A 
3.下列关于“草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地点是“草市”
②形成于“六朝”,当时政府对“草市”也实行行政管理
③“草市”作为自然形成的乡村集市,唐宋时期逐渐演变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④宋代“草市”已经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功能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本“草市”相关信息的综合与运用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要对这类知识形成基本线索,从而更好地理解把握。
答案 C 
4.东汉人王符说:“(洛阳)资末业者什(十倍)于农夫,虚伪游手什于末业。天下百郡千县,市邑万数,类皆如此。”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
①洛阳成为工商业者聚居的城市 ②当时商业城市已超过一万 ③市的发展已突破政府的管辖 ④王符的记载有夸张的成分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②明显错误,③属于宋朝以后的现象。
答案 A 
5.宋代经济的发展被不少西方史学家称为“商业革命”。下列各项中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商业中心
B.江南市镇的广泛兴起
C.都市中始现店铺林立的常设商业区
D.“市”分散于宅屋之间
解析 中国古代城市都城功能从西汉以政治军事功能为主到唐朝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到宋朝的城市的设置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材料中的“商业革命”体现在宋代坊市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而其他几个表述都不是宋代的特征。A出现于唐代,B出现于明清,C出现早于宋代。故D项正确。
答案 D 
6.乾隆《元和县志》:“(安徽)歙人阮弼在芜湖创立染局,招来染人,分工操作,费用省而获利多,其产品行销于全国各地。”材料说明(  )
①地域性商人群体较为活跃 ②新的生产关系迅速发展
③长途贸易比较发达 ④生产的专业化程度提高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由材料中“(安徽)歙人阮弼”可知他是安徽人,属于徽商,故①符合题意。由“产品行销于全国各地”可知③符合题意。由“分工操作”可知生产的专业化程度提高,④符合题意。清朝时期资本主义萌芽虽然有所发展,但远达不到迅速发展的程度,故②不正确。
答案 A 
7.下列对古代中国封建王朝加强对工商业管理的政策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对工商业始终执行严格的管理制度
B.在政府政策的压力下,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C.在历史上曾产生过积极作用
D.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应当完全否定
解析 从秦汉到明清,我国始终对工商业执行严格的管理制度,但对此应一分为二地看待,如秦王朝统一度量衡、货币等,积极作用较为明显。但到明清时期,这种管理制度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答案 D 
8.古代中国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有(  )
①以农业为“本”、工商业为“末” ②歧视商人 ③对私营工商业征收重税 ④重要商品实行专卖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 本题考查对“重农抑商”政策的理解。①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含义。②③④是抑制工商业的措施,解答此题要注意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分析问题,注意区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答案 A 
9.明清之际,中国人逐渐冲破了“想要富,男子力田女织布”的传统观念,形成“家有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街头一席地,强似百亩田”的意识,这主要是由于(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专制制度的衰落
C.西方文明的影响 D.抑商政策的松动
解析 明清之际,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有所发展,黄宗羲等人提出了“工商皆本”的思想。受这些思想的影响,人们的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出现题中所述现象。
答案 A 
10.清人黄遵宪在《蚕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以下对此诗提到的“国初”之政策所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直接原因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B.是重农抑商政策在特定时期特定领域的体现
C.其根源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D.实施该政策后保证了中华文明在世界的领先地位
解析 从材料中的关键词“海禁”,可知清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该政策的实行使中国与外界隔绝,阻断了中外正常的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故D错。
答案 D 
11.明清时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主要标志是(  )
A.手工业作坊大量增加
B.手工业技术水平空前提高
C.“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产生
D.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扩大
解析 这是一道最佳选择题,四个选项均与明清时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有一定关系。但作为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标志,这必须是明确地表现在生产关系上。A、D两项是一般的社会经济发展表现,B项是指生产力发展水平,而只有C项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的产生才真正地表明了在“机房”里“机户”与“机工”是资本主义的雇佣关系。
答案 C 
12.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其中“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主要是指(  )
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C.江南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解析 “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是指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是出现了雇佣关系。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和图片:
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下图图一是唐朝都城长安图,图二是《清明上河图》中的东京汴梁城,图三是明清苏州繁华图。

请回答:
(1)根据三幅图,结合所学的知识,试分析上述三座城市在各自的历史时期分别具有怎样的地位。
(2)图中反映出城市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解析 第(1)问要紧扣唐朝都城长安,北宋都城开封,明清繁华的苏州作答。第(2)问应注意从政治中心到经济中心的转变。
答案 (1)地位:长安——唐朝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当时全国的商业大都会;东京汴梁城——北宋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最大的商业都会,城市商业高度发达;苏州——明清时期江南地区重要的手工业城市,纺织业中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2)趋势:由政治中心向经济中心转变;城市商品经济不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能事本而禁末者富。……戮力(努力)本业耕织,致(交纳)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懒惰)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家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雍正帝说:……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也。
——清·雍正帝语
材料三 有人说,山西人天生有经商才能,以“诚信”著称天下,崇信“管鲍遗风”。当地流传着“有儿开商店,强如坐知县”,“生子可作商,不羡七品空堂皇”的民谚。

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是清代全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连续热播的电视剧《乔家大院》,讲述了乔家荣辱兴衰的过程。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经济思想主张?
(2)依据材料二,回答在对外贸易方面清政府的哪些政策反映了雍正帝的上述思想。这些政策有什么重大危害?
(3)试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简要分析乔家大院当今能闻名全国的原因。
解析 第(1)问要注意根据材料一概括重农抑商的思想。第(2)问要求围绕“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作答。第(3)问要侧重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分析。
答案 (1)重农抑商。
(2)“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不仅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使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
(3)历史:乔家经济实力强,在清代就影响全国;乔家大院的建筑成就;乔氏“诚信”的商业道德等。
现实:市场经济发展热;文化旅游热;电视等媒体宣传等。









PAGE



1



(共27张PPT)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课堂基础巩固
课后提升训练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知识点一 富商大贾周流天下
1.古代货币的形成与发展与古代商业的发展密不可分。下图由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充分说明了(  )

A.古代抑商政策的结束
B.商帮出现后的垄断
C.商品经济的繁荣
D.纸币方便携带,完全取代了金属货币
解析 本题考查透过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材料体现的现象是从秦到宋货币的发展变化。纸币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同时纸币的出现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答案 C 
2.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以“会馆的发展变迁”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收集到下列相关信息,你认为正确的是(  )

①会馆是管理商业贸易的政府机构 ②会馆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③会馆的出现与明代的商帮密切相关 ④会馆是孕育资本主义萌芽的场所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②③
解析 会馆非政府机构,排除①。资本主义萌芽不是出现于会馆,而是手工工场,排除④。所以C为正确答案。
答案 C 
知识点二 “市”的发展
3.“坊巷桥头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这则史料反映的商业繁荣景象最有可能出现在(  )
A.商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
解析 结合题干可知,买卖没有地点限制,市坊不再分开,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本题答案为D。
答案 D 
4.草市由自然形成的乡村集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开始于(  )
A.南北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解析 依据教材知识,草市逐渐演进为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是在唐朝开始。
答案 B 
知识点三 商业都会的崛起
5.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形成的标志是(  )
A.汉代“五都”的形成 B.汉代“五均”官的设置
C.汉代城市中出现了“市” D.汉代商业的集中
解析 城市出现了集中贸易的场所“市”,这是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形成的标志。
答案 C 
6.下图是清朝《盛世滋生图》所展示的苏州怀胥桥商市。从该图所反映出的我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点是(  )

A.出现了农村集市 B.坊市分置
C.边境贸易繁荣 D.商业市镇兴盛
解析 图中的繁华景象,发生在明清时期的苏州,因此是商业市镇兴盛的反映。
答案 D 
[综合拓展]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材料二 宋代的“市”
①“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②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夜深方归也。
——《东京梦华录》
材料三 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
——范文澜《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市”的特点。
(2)据材料二,分析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呈现了哪些新特点。
解析 第(1)问主要考查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市”的特点,结合材料即可完整作答,注意分点列出。“特点”应包括市设置于城市中、坊市分开、市有严格的时间限制等方面。第(2)问材料二中的①反映了宋代的“市”突破了空间的限制,打破了坊市的界限。材料二中的②反映了宋代的“市”突破了时间的限制。第(3)问材料三反映了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商业市镇兴起。另外可结合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加以补充,如商帮的崛起、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等方面。
答案 (1)由政府设置于城中;与居民区分开;经营位置、交易时间有限制;重视对市场的管理。
(2)打破了坊市界限;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3)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商业市镇兴起;区域性商人群体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一、选择题
1.唐人姚合《庄居野行》诗:“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反映了唐朝时(  )
A.民间经商热的状况 B.商人经商的艰苦性
C.商运发达的现象 D.商业利润之多
解析 从材料中的“尽去作商贾”可以看出当时商业的繁荣,民间“经商热”的程度。
答案 A 
2.《新唐书·百官志》载:“两京置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之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击钲三百而散。”上述材料反映出唐代(  )
①设置了专门的城市商业管理机构和官员 ②有了专门的手工业管理机构 ③城市商业活动有较为严格的时间限制 ④都城长安商业活动繁荣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本题为材料型选择题,结合题干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唐朝对商业的管理。通过题干中的“令”、“日中”等文字可推断出①③正确,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商业比较繁荣。而所给备选项中的②反映的是手工业发展问题,与此无关,因此应排除带②的选项。
答案 D 
3.最早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可追溯到(  )
A.秦朝法律 B.汉朝法律
C.隋唐法律 D.明朝法律
解析 秦朝管理“市”的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答案 A 
4.陆游《杂赋》诗写道:“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说明宋代(  )
A.开始出现草市
B.夜市比较繁荣
C.草市已具备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D.草市交易只在早上进行
解析 本题为材料选择题,要分析“上酒楼”是在草市上。
答案 C 
5.明清时期“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这一说法中“富室”是指(  )
A.地主 B.资本家 C.商帮 D.官僚
解析 “新安”即指徽商,“山右”即指晋商。
答案 C 
6.下列诗句中,能反映我国古代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是(  )
A.“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
B.“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C.“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
D.“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解析 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我国古代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再仔细阅读四个选项中的诗句,只有“草市”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这一历史信息,答案为D。
答案 D 
7.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茶马古道分川藏、滇藏两路,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西亚、西非红海海岸。据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唐宋时期对外贸易比较发达
B.明清时期商业繁荣
C.明清时期统治者重视发展商业
D.唐宋时期中国商品远销南亚、西亚等地
解析 中国古代统治者一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C为正确选项。
答案 C 
8.以下关于我国古代商业都会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代都市形成“车如流水,马如游龙”的繁荣景象
B.汉代时期的“五都”是洛阳、邯郸、临淄、郢、成都
C.唐代长安的市已发展为店铺林立的常设商业区
D.名镇汉口在清代已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
解析 “郢”不是五都之一,而是宛。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代开元十三年)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肆皆有驴,赁客乘,悠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通典·食货七·历代盛丧户口》
材料二 舟航所聚,旁通巴汉,前指闽越,七泽十薮,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弘舸巨航,千舳万艘,交易往还,昧旦永日。
——《旧唐书·崔融传》
材料三 (明清时期)镇有各种类型……集散型的商业集镇已形成专门性的农副产品市场,其大宗除输出粮食,大都是重要的农产品原料或重要的农村家庭手工业产品;生产型的手工业市镇则依托于某项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盛唐时期的商业状况。
(2)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特点和原因。
答案 (1)商业概况:贸易地区广大,商旅出行方便安全;商品交易频繁,数量较大。
(2)特点:数量增多;类型多样。
原因: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投放市场;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







PAGE



1



(共23张PPT)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课堂基础巩固
课后提升训练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知识点一 重农抑商
1.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政策开始于(  )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变法
C.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
D.汉武帝时加强对经济的管理,与“盐铁官营”等政策同时施行
解析 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 B 
2.西汉汉武帝采取打击富商大贾政策的原因是(  )
①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高 ②商贾以财力同朝廷抗衡
③商贾引诱农耕者弃农经商 ④商人侵吞农民财产和土地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汉武帝打击富商大贾政策原因的理解能力,应注意思维的发散。
答案 C 
知识点二 工商业的管理
3.秦朝统一度量衡和货币的作用是(  )
①为工商业的发展规定了必要的统一标准 ②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 ③为经济秩序的稳定提供了条件 ④使劳役人员才尽其用
A.①② B.①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②与史实相反;④与题干要求不符。
答案 B 
4.以下关于我国古代工商业管理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朝统一度量衡,为工商业发展规定了统一标准
B.汉武帝时期的“盐铁官营”为政府增加了收入
C.唐朝时期对“市”的管理有所松动,特别是“市”的交易空间不再受限制
D.古代王朝对私营工商业通常通过加重赋税的方式加以控制
解析 唐政府对商人和市场仍严格管制,“市”的交易空间仍受限制。
答案 C 
知识点三 “海禁”政策
5.清朝实行的“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产生的相同影响是(  )
①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③造成了中国的日益落后 ④加速了小农经济的解体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小农经济的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以后。
答案 C 
知识点四 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6.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最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解析 本题关键理解“近代”的含义。“近代”从经济角度看,指的是资本主义的发展,由此“近代的前夜”指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从题目选项看,C反映了这一发展特点。
答案 C 
[综合拓展]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清政府规定广州是允许外商来华贸易的唯一口岸,而且即使在广州也百般限制中国人与外商接触。政府特许的“十三行”不仅垄断了与外商的经济往来,还代表政府出面办理交涉事宜。
材料二 1792年英国派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乾隆皇帝在给英王乔治三世的回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帛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
请回答:
(1)材料一实际上反映的是清朝的什么政策?
(2)材料二中乾隆皇帝所言是清政府实行这一政策的根本原因吗?为什么?
(3)基于以上根本原因,明清两代还采取过哪些相关经济政策?这些经济政策产生了哪些消极影响?
答案 (1)闭关锁国政策。
(2)不是。根本原因是受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君主专制统治影响。
(3)经济政策: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消极影响: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中国经济的活力,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海禁”政策限制了中外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

一、选择题
1.“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这反映出作者(  )
①主张重农抑商 ②倡导以法治国 ③力求社会稳定
④维护农民利益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作者认为人民从事农业则“公法立”,社会就会安定;相反,如果人民“舍本(农业)而事末(工商业)”,就会招惹很多是非。
答案 A 
2.明太祖告谕户部大臣,理财之术在于“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其根本目的是(  )
A.劝导农民重视农耕,维护传统
B.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
C.巩固封建统治
D.限制和打击工商业
解析 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目的就是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明太祖的告谕就是要求官员贯彻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 C 
3.下列表达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的是(  )
A.“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B.商人大量买田置地,购置产业
C.“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
D.“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
解析 A项是封建国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及理由;D项是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B项的意思是在此政策下商人因为地位低下,因此只有将资金投入地产,变成地主;只有C项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繁荣的景象。
答案 C 
4.重农抑商政策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明清时期该政策最主要的影响是(  )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繁荣
B.增强了明清时期的国力
C.丧失了发展经济的最好机遇
D.导致了科学技术的落后
解析 明清时期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时期,同时中国自身的资本主义萌芽也缓慢发展起来,明朝的这一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中国失去了发展的机遇。
答案 C 
5.汉武帝时代,加强了对工商业的管理,为此政府开始实行(  )
A.减轻商人的赋税负担的措施
B.重商主义
C.办理官营贷款业务
D.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
解析 西汉实行抑商政策,从而排除A、B项,而办理官营贷款业务是王莽时期推行的政策。
答案 D 
6.清代康熙帝曾经下令,南洋一代的商人须三年内回国,否则“不得复归故土”,雍正帝更规定:“其从前逗留外洋之人,不准回籍。”以上政令体现的信息不包括(  )
A.重农抑商政策
B.导致中国与东南亚贸易减少
C.闭关锁国政策
D.中国人口多,主张中国人移民海外
解析 材料的意思是反对中国人移民海外,故D材料不能体现。
答案 D 
7.清初曾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其反映的实质是(  )
A.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B.清政府鼓励发展小机户
C.封建专制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D.清政府限制手工业工场的规模
解析 材料反映出政府对手工工场规模的限制,而这种限制本质上是对资本主义萌芽的阻碍。
答案 C 
8.清代的“海禁”政策对中国发展造成的影响是(  )
①阻止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②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堵塞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渠道 ④造成了中国与西方力量对比的逆转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海禁”政策没有能够阻止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故排除含①的选项。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古代掌管山泽的官)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源也。”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商君书》
“农为天下之本分,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贵”。
——雍正帝
请回答:
(1)司马迁引用《周书》的话,借以表达什么经济思想?你如何评价?
(2)商鞅的言论反映了什么经济思想?在当时有没有合理性?
(3)雍正帝的话反映了什么问题?
解析 本题围绕重农抑商政策选取材料。旨在考查学生对具体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和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应紧扣教材和所给材料作答。
答案 (1)认为农、工、商、虞是百姓的衣食之源,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重视工商业的作用。司马迁的这种经济思想,在统治阶级推崇重农抑商政策的情况下,是难能可贵的,具有进步作用。
(2)重农抑商。在当时有一定合理性,因为当时处于古代传统社会初期,需要发展农业,以巩固小农经济。
(3)清朝统治者固守重农抑商政策。








PAGE



1



(共27张PPT)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堂基础巩固
课后提升训练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知识点一 “神农”的传说
1.远古时期,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这一时期(  )

A.人们以采集经济为主
B.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
C.原始农业的出现
D.个体小农经济的产生
解析 材料反映了原始农业的出现,C为正确答案。
答案 C 
知识点二 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2.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地位,下列几幅图中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于古代中国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们反映了古代中国(  )

A.播种方式的变化 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 D.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解析 图一反映的是耒耜阶段;图二和图三反映的是铁犁牛耕阶段。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答案 D 
3.下图中,标志中国古代耕田农具已相当完善并为后世所沿用的是(  )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判断能力。B是播种用的耧车,C是灌溉用的工具,D是一种耕作方式。A是曲辕犁,代表了我国一种成熟的耕田工具。
答案 A 
知识点三 贫者无立锥之地
4.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太湖流域90%的土地都在官僚和地主手中,造成这一现象根本上是因为(  )
A.太湖流域是农业中心 B.统治者“不抑兼并”
C.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 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解析 封建土地制度是封建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
答案 D 
知识点四 沉重的赋税和徭役
5.古代封建统治者过度征发徭役而导致的直接后果有(  )
①使大批农耕劳动者被迫长期离开土地
②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
③容易引发社会动乱
④社会经济文化凋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记忆和分析能力。题干强调的是直接后果。而社会经济文化凋残是由社会动乱引起的,不是直接后果,应该排除。
答案 B 
知识点五 水利事业的进步
6.东汉王景修治黄河成功所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推动了关中灌溉事业发展
B.促进了东汉前期经济进步
C.标志着我国水利事业起步
D.促进了农作物的更新换代
解析 王景治黄与关中无关,与农作物的更新换代无关,也不标志着我国水利事业起步,但能使黄河利于两岸的农业灌溉及减少黄河灾害,从而促进东汉前期经济进步。
答案 B 
[综合拓展]
7.识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三 据估计,宋代耕地面积为5.6亿亩,明代增加到8.5亿亩,清代又增加到11-12亿亩。在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这些土地被外国人视为很难开发利用的“边际土地”。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请完成:
(1)材料一中的农具各有什么特点?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农具不断改进的认识。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哪一经济形式?概括指出这一经济形式的主要特点。
(3)某同学认为材料三中的现象与人口膨胀直接相关,你认为他的分析是否全面?为什么?
答案 (1)特点:耦犁采用二牛抬杠的方式,回转不便;曲辕犁结构更为完备,可控制耕土的深浅。认识: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是古代农耕文明的重要成就。
(2)经济形式:小农经济。特点:小农户个体经营,精耕细作;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如答其他且符合题意,同样正确)
(3)观点:不全面。原因:人口增多有利于垦荒面积的不断增加,但土地兼并、耕作技术的进步更是大规模垦荒的重要因素。


一、选择题
1.下面三幅图中,可以得出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正确信息是(  )

①已经使用铁农具 ②牛耕逐步推广 ③农具种类增加 ④冶铁业发展
A.①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易漏选④。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和青铜工具,可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冶铁的技术,故④说法正确。
答案 D 
2.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这反映的耕作方式是(  )
A.铁犁牛耕 B.个体牛耕
C.刀耕火种 D.石器锄耕
解析 根据题干中“伐木”“焚烧”等信息,可知应选C项。
答案 C 
3.中国古代农耕方式经历的过程是(  )
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C.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D.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原始农业是刀耕火种——石器锄耕,春秋战国出现铁犁牛耕并沿用,因此A项正确。
答案 A 
4.以下属于汉代精耕细作技术的是(  )
①耦犁牛耕法 ②垄作法 ③代田法 ④耧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垄作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②;判断答案为D。
答案 D 
5.“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应急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杜甫《石壕吏》中的这段诗句直接反映了(  )
A.唐朝的赋税十分沉重
B.唐朝的兵役和徭役沉重
C.唐朝发生了农民起义
D.唐朝地主对农民的剥削严重
解析 从题干材料中的“戍”和“役”可以看出这段诗句直接反映了唐朝的兵役和徭役沉重。
答案 B 
6.土地兼并给封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是(  )
A.使阶级矛盾尖锐 B.导致农民暴动发生
C.使封建国家收入减少 D.破坏农耕生产秩序
解析 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A、B两项是土地兼并在政治方面产生的影响,不符合题意。中国古代经济以农耕生产为主体,农耕生产秩序的破坏,必然会影响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
答案 D 
7.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
A.众人集体生产 B.田庄规模生产
C.个体农户耕作 D.官府募民耕作
解析 均田制规定国家把土地分给农民,农民耕种土地同时向封建国家交纳赋税,由此可知其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个体农户耕作。
答案 C 
8.下图是中国古代农民创造的“井渠”,这种水渠至今仍流行于(  )

A.江南水乡
B.云南少数民族地区
C.东北黑土地
D.新疆吐鲁番、哈密一带
解析 井渠是关中农民创造的,至今还流行于新疆吐鲁番、哈密一代的干旱地区。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图片:

请回答:
(1)图一是什么工具?它以什么为动力?
(2)图二中的“御制”意味着什么?图中最后一句诗“月明归去莫嫌迟”说明了什么?
(3)图三提供的主要信息是什么?
(4)综合三幅画的信息,你得出什么结论?
解析 该题三幅图既有图片信息,又有文字信息,做题时要注意将二者综合分析考虑,这样才能回答完整。
答案 (1)翻车。以人力为动力。
(2)“御制”意味着封建政府重视农业,把它作为“本业”对待。最后一句诗说明农民耕作的辛劳(时间长)。
(3)农民秋天收下粮食后首先要选最好的交给封建国家(官粮),然后才能处理剩余的粮食。说明农业是封建国家的基础产业和主要财政来源,农民担负着封建国家沉重的赋税负担。
(4)历代封建国家都把农业作为“本业”,给予高度的重视,因为农业是封建国家巩固统治的基础,是主要的财政来源;同时也反映了广大农民的辛劳和赋税负担的沉重。







PAGE



1









专题检测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欧洲中世纪谷物的收获量通常是播种量的三至四倍,最好的年成也不过是六倍。从云梦竹简的材料来看,早在秦汉时期中国谷物的收获量就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古代中国农业相对发达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B.基于小农经济的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的使用与推广
D.黄河、长江流域适宜农业发展
解析 D项所述显然不是主要原因,A、C项所述是东西方的共同点,所以B是正确答案。
答案 B 
2.春秋时期,《国语·晋语》载:“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这反映了(  )
A.牛耕技术的出现 B.铁制工具的使用
C.一牛挽犁的出现 D.耦犁的广泛使用
解析 题干材料说明原先用于祭祀的牲畜在春秋时期开始用于农业生产,故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3.下图是出土于今陕西省的东汉画像石中的农耕图,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信息有(  )

A.牛耕技术最早出现于东汉
B.东汉时期没有一牛挽犁的耕作技术
C.东汉时期开始使用曲辕犁
D.东汉时期有耦犁进行耕作的技术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识图和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图中是两头牛牵引的耦犁耕作技术,又称二牛抬杠。因为二牛抬杠回转不便,在某些地方已经出现了较轻便的一牛挽犁耕作技术。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了牛耕技术。唐代出现曲辕犁。所以D项正确。
答案 D 
4.商鞅变法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材料中的“本业”指的是(  )
A.工业 B.手工业 C.农业 D.商业
解析 本题考查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信息可知“耕织”者可获得奖励,“事末利”而贫者则罚为官奴,因此,材料中的本业是指农业。
答案 C 
5.某校高中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手工业发展”课题时,得出以下部分结论。你认为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
A.家庭手工业主要从事商品生产
B.官营手工业技术水平高且带有封闭性
C.东汉时期出现了灌溉农田的工具筒车
D.清代开始实行海禁,阻碍对外贸易发展
解析 家庭手工业主要从事手工业生产,筒车开始出现于唐朝,明代开始实行海禁,所以B为正确答案。
答案 B 
6.下列是某电视剧描绘汉代手工业状况的几组镜头,其中不正确的是(  )
A.丝织品大量远销罗马
B.汉武帝下令盐铁官营
C.人们用煤炭冶炼铁器
D.工匠被编入专门户籍
解析 元代以后,政府将工匠编入专门户籍,由专门机构进行直接管理,禁止工匠脱籍改业,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与我国汉代手工业的发展状况相符。
答案 D 
7.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其产品(  )
A.全部销往海外 B.占据市场大部分份额
C.质量普遍不高 D.主要满足官府需要
解析 本题考查迁移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官营手工业生产的产品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其技术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技术水平。故A、B、C三项叙述不符合官营手工业特点。选D。
答案 D 
8.关于我国古代冶金业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早期铜器主要是生产工具 ②我国较早冶炼生铁和块炼铁 ③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 ④西汉时发明了水力鼓风冶铁装置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 早期铜器较贵重,少量用于生产工具。水力鼓风冶铁的装置即水排是在东汉时发明的。
答案 C 
9.某瓷器收藏家的藏品有珐琅彩瓷瓶、五彩镂空云凤纹瓶、青花花卉纹执壶。该收藏家的生活时代不早于(  )
A.明代 B.隋唐 C.宋元 D.清代
解析 珐琅彩瓷是清代出现的瓷器品种。
答案 D 
10.关于汉代以前我国农业耕作技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春秋战国时期,发达地区已经采用牛耕技术
B.一直到汉代末年,牛耕技术才在发达地区稀疏出现
C.汉代以前的牛耕为一牛一犁牛耕法
D.牛耕法在汉代以前一直在集体劳动中加以使用
解析 到汉代,牛耕已经逐渐普及全国,一牛一犁牛耕法到东汉时期才出现,在封建社会,小农户个体经营是主要生产形式。
答案 A 
11.你认为下列对唐代丝织业状况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私营纺织作坊兴起
B.朝廷每年向民间征收大量丝织品
C.丝织品因大量生产而在社会上普及,各社会阶层的人都可穿戴
D.官营纺织有相当规模
解析 当时丝织品生产数量多,但主要作为奢侈品供上层社会消费。
答案 C 
12.明代我国的纺织业出现的新情况是(  )
A.丝织业很发达
B.丝织物的花纹具有立体感
C.私营纺织作坊开始兴起
D.有些地方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
解析 丝织业的发达早已有之,B、C属于汉唐时代。
答案 D 
13.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曾祖父)无泽为汉市长。”由此可见,司马迁曾祖父从事的是(  )
A.商业贸易管理 B.军政事务管理
C.行政机构管理 D.文化典籍管理
解析 汉代曾对“市”进行严格管理,并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由此可推断无泽应为管理商业贸易的官员,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没有关系。
答案 A 
14.明朝中期,江南农村出现“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的现象。这说明(  )
A.政府管理商业发展 B.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商品经济渗入农村
解析 “去农而改工商”既不能说明政府管理商业发展,又反映不出小农经济的破产,故排除A、C两项;B项表述正确但与题干材料的基本含义不符。
答案 D 
15.近年来,“晋商”成为中国文学界、史学界的热门话题,相关的著作纷纷问世。晋商(  )

①从明代开始出现 ②是山西商人结成的商帮 ③在明清时期拥有强大的商业势力 ④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地发展,涌现出许多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晋商就是其中实力较强的代表。①②③④均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
答案 D 
16.电视剧《大汉天子》是以西汉的历史为背景,其间很多故事情节发生于长安“市”上,以下是电视剧中西汉“市”的场景,其中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A.“市”的四面建有围墙
B.“市”门内外店铺林立
C.“市”里有专职管理的官员
D.“市”门在白天定时开关
解析 A、C、D项所述均与西汉“市”相符合。B项场景出现于宋代。
答案 B 
17.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把“上农除末,黔首是富”定为基本国策,此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皆秉承了这一政策。“这一政策”指的是(  )
A.休养生息政策 B.无为而治政策
C.重农抑商政策 D.划疆分治政策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从题干中“上农除末”可知是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 C 
18.中国古代历朝大都强调“重本抑末”、“强本弱末”、“进本退末”。与其含义相符的是(  )
①发展农业 ②发展手工业 ③限制商业 ④限制城市贸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重农抑商概念的理解。本业是指农业,末业包括手工业和商业。因此②发展手工业错误。
答案 D 
19.下列政府对工商业管理的措施或规定,没有对商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的是(  )
A.秦朝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B.西汉初年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
C.汉武帝推行盐铁官营制度
D.唐朝仍然实行商人入市籍的规定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秦朝统一度量衡与货币对商业的发展、商品的流通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B、D两项是对商人的歧视政策,C项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实行官营也对商业造成不利影响。
答案 A 
20.清朝政府规定:“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戍军。”这直接反映了清朝统治者(  )
A.固守重农抑商政策 B.大力推行“海禁”政策
C.加紧控制广大人民 D.保护远洋渔业发展
解析 A项是“海禁”政策的原因,C项是“海禁”政策的目的,均不符合题干中“直接反映”的要求;D项与题干材料中“违式船只”“发边卫戍军”等信息不符。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21题16分,22题18分,23题16分,共5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使乌获、藉蕃(大力士)从后而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
材料二 《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2010年8月18日,新余绣娘加班加点赶绣出的国内首套《牛郎织女》“夏绣邮票”面世,与真品邮票相媲美,将被中国邮政博物馆收藏。《牛郎织女》“夏绣邮票”一套四枚,分别为“盗衣结缘”、“男耕女织”、“担子追妻”、“鹊桥相会”。

材料三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生产技术?(2分)
(2)材料二、三哪个更能真实反映小农的生产生活状况?概括该则材料的观点。(6分)
(3)综合上述材料,依据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农业发展需要哪些条件。(8分)
答案 (1)牛耕技术。
(2)材料三。其主要观点:农民长年累月劳累、生活困顿;赋税和徭役负担沉重;农民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生产生活条件艰苦。
(3)条件:①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水利的兴修;②政府要减轻对农民的剥削;③优越的自然环境;④稳定的社会环境。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农夫者寡,而游食者众,故其国贫危……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恃也,则众力不足也……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
——《商君书·农战》
材料二 汉兴,接秦之弊……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盖藏……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资治通鉴》
材料三 (明朝政府)除征收市镇店肆门摊税、市栈门摊税外,在交通要地遍设关卡征税,几乎每隔十里就有一道关卡……商税又极苛重。
——《华夏货殖五千年》
请完成:
(1)依据材料一归纳商鞅重视农业发展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目的。(6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初年统治者抑制商业的措施及其背景。(4分)
(3)材料三反映了明朝政府的哪些税收种类?试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其目的和危害。(8分)
答案 (1)原因:农业是国家兴盛的根本;重视农业有利于安定人心和社会稳定。主要目的:发展小农经济,实现富国强兵,巩固君主统治。
(2)措施:禁止商人衣丝乘车;向商人征收高额税收;商人应入市籍且不得为官。背景:农业破坏严重,社会经济凋敝。
(3)税种:营业税中的市肆之税;流通税中的关津之税。目的:限制和打击私营商业的发展。危害: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制,不利于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出现与成长,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正常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以(令狐)熙为汴州刺史……禁游食,抑工商。民有向街开门者,杜(杜绝)之。
——《隋书·令狐熙传》
材料二 两京诸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击钲三百而散。
——《新唐书·百官志》
材料三 (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四月十三日,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自三鼓以来,不得禁止。
——《宋会要辑稿》
材料四 (按:这是一则关于宋朝的记载)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皆是,即无容虚之屋……客贩往东……曾无虚日。
——《梦粱录》
请完成:
(1)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隋唐王朝是怎样进行城市商业管理的?(6分)
(2)材料三、四反映了宋代城市商业活动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4分)
(3)我们应当怎样认识我国自隋唐至宋代城市商业管理的变化?(6分)
答案 (1)禁止沿街开设店铺;官府规定交易场所;专职官员进行管理;严格限制交易时间。
(2)不禁“夜市”,打破了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可以沿街开设店铺,突破了商业活动的地域限制。
(3)城市商业管理渐趋开放;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不断繁荣发展。







PAGE



- 1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