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9张PPT)
宁波发现稀世珍宝
宁波发现稀世珍宝——明代核舟
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
雕刻者为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就其题款方位、尺寸大小、五位人物、小窗可灵活开启诸方面均与《核舟记》描述相吻合。
专家们还认证此核舟是王叔远晚年力作,推断完成于王叔远晚年成熟期。
《文汇报》一九九五年十月二十七日报道
看微雕需要放大镜
只有4厘米哟!
真的很小呀!
你看得清吗?
魏学洢
大苏泛赤壁
1、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
2、理清说明顺序
3、体会雕刻者精巧的构思
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作者简介
魏学洢(1596~1625),字子敬,明朝浙江嘉善人,著有《茅檐集》。《核舟记》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文中所记核舟的雕刻者是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据清代笔记记载:王叔远,常熟人,又名叔明,号“初平山人”,曾到过宁波,并创作了“微型木雕天封塔”。1994年,在宁波镇海发现了一枚桃核舟,核舟船篷一侧,有一明显为“明”字的标志,“明”是王叔远的简称,其方位与魏学洢《核舟记》中记载的“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情况完全一致。经过专家鉴定,此枚核舟为王叔远晚年作品。
一代名匠王叔远
王叔远是明代一个手艺极为精巧奇妙的人。他能用直径仅一寸的木头雕刻宫殿、房屋、器皿、人物以及鸟兽、树木、山石,无不依照木头原来的纹样,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刻得各具情态,惟妙惟肖。
王叔远生下来后,他父母根据乡村“抓周儿”的习俗在他面前摆了几件物品,叔远的小手偏偏抓住了那把小刀。王叔远从小性格沉稳,平时沉默寡言。他常常揣着小刀,跑到村北的森林里去,一去就是一整天。那儿是他的天堂,他细心地观察各种鸟兽,把它们刻在树干上、石头上,他刀下的鸟兽栩栩如生,形态各异。
可是,毕竟刀法不娴熟,常常划破了手指。每次回到家,爹娘见儿子指间有殷红的血迹,追问起来,他总是笑着告诉他们:“不用担心,是锯草划破的。”
关于苏轼游赤壁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诬以诗诽谤朝廷,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等著名作品,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文章中雕刻家虽取材于这件事,却不受这件事的拘束。如大苏泛赤壁是确有其事,但当时并没有鲁直和佛印陪同。
核舟图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wéi)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 )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 )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wǎng
yí
读课文,读准字音
点我朗读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jī),高/可二黍(shǔ)许。中轩(xuān)敞者为舱,箬(ruò)篷覆(fù)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sǎn)之。
中峨(é)冠(guān)而多髯(rán)者为东坡
鲁直居左。
,佛印居右
船头坐三人,
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zhě)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tǎn)胸/露乳,矫(jiǎo)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zhǔ)。卧/右膝(xī),诎/(qū)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yǐ)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jí)。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jì)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zhǐ),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yí),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rén)戌(xū)秋日,虞(yú)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liǎo)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xī),技亦灵怪矣(yǐ)哉!
自学课文,疏通字词,理解文意。
1、结合课下注释与课前预习,把握课文大意;
2、圈画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字、词、句。
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1、解决个人在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2、通过合作做到逐字逐句翻译。
3、注意把握通假字、词类活用和一字多义现象。(千万别忘了及时记录!)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译:明朝有个有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够用直径一寸的细小圆形木块,雕刻出宫殿,杯、盘、碗、碟等生活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依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刻成的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
用
雕刻
杯、盘、碗、碟等生活用具
树木
无、没有
根据
模拟、仿照
具有
曾经
赠送
原来是
语末助词,无义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高
可
二
黍
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译:核舟首尾长约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厘米高,中间高起而敞开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开小窗,左边右边各有四扇,共计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是
它,代指船舱
开,打开
相向,相对
助词,可不译
关
窗户
涂抹
一种矿物质的蓝色颜料
字迹
又
零数
大约
多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船头坐三人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
……的人
是
位于
三个人
戴着高高的帽子
译: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是苏东坡,佛印位于右边,黄鲁直位于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译:东坡右手拿着画幅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画幅的左端,右手指着画幅,好像在说什么似的。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着,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即东坡的左膝,鲁直的右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也就是说,从衣褶上可以看出相并的两膝的轮廓。
拿
轻按
好像
说什么
露出
他们的
靠近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极,很
相似,像
类似
举
译:佛印和尚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袒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两个人不相关联。佛印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竖着他的左膝,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一粒粒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同“屈”,弯曲
支撑
竖起的左膝
靠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译:舟尾横放着一只船桨。桨的左右两旁各有一名撑船的人。位于右边的撑船的人,梳着锥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叫的样子。
船桨
撑船的人
锥形发髻
同“横”
好像
大声呼叫
形状,样子
……的人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
其人视端 容 寂,若听茶声然。
拿
抚摸
那
这里指眼神、眼光
脸上的神情、气色,神色
安详、静寂
……的样子
译:位于左边的撑船的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抚摸着火炉,炉上有一把水壶,那个人眼光正视着茶壶,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译:那只船的船底稍平,就在上面刻上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得像蚊子脚,笔画清清楚楚,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方篆刻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颜色是红色的。
那
船底
平
写、刻
为、是
清清楚楚
黑
敬辞,这里指“刻”
王叔远的别号
为、是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译:总计一只核舟上,刻了五个人,刻了八扇窗户;刻了竹蓬、船桨、火炉、水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图章的篆字,刻的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不满一寸。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刻造的。嘻,这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刻
和,连同
然而,可是
它的
尚、还
满
挑选
长而窄
相当于“了啊”
一词多义
奇
有
为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奇异、罕见。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零。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有。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通“又”。
为宫室、器皿、人物
雕刻。
中轩敞者为舱
是。
文言知识积累
同义词
约——可
历历——了了
状——然
大约
清清楚楚
……的样子
文言积累
通假字
“有”通“又”,还有零头。
为字共三十有四
“诎”通“屈”,弯曲。
诎右臂支船
“衡”通“横”,横。
左手倚一衡木
文言积累
“简”通“拣”,挑选。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数量词的用法。
①古代省略量词应补出。
②数词用在名词之后,翻译时应调整到名词的前面。
一( )手卷 一( )人
一( )桌 一( )椅
一( )扇 一( )抚尺
篆章一( ) 一( )舟
为人五( ) 为窗八( )
幅
个
张
把
把
块
枚
条
个
扇
文言积累
奇妙罕见
直径
大约
高起宽敞
左右相对
非常像
清清楚楚
清清楚楚
同“屈”,弯曲
平
重点实词
虚词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启窗而观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径寸之木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其两膝相比者
其人视端容寂
表并列,
并且、而且。
表承接,不译。
表转折,却、但是。
而
助词,的。
代词,这。
之
其
他们的。
那。
文言积累
第二课时
常识积累
本文选自( )朝( )编辑的( )作者( ),字( )
( )(朝代)著名散文家。著有《茅檐集》。
清
张潮
《虞初新志》
魏学洢
子敬
明末
课前复习
给下列句子用“/”划出朗诵节奏。
⑴虞 山 王 毅 叔 远 甫 刻。
⑵中 峨 冠 而 多 髯 者 为 东 坡。
⑶明 有 奇 巧 人 曰 王 叔 远。
/
/
/
/
/
/
/
/
/
对下列几句“之”字的指代对象分析正确的是:( )
①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②闭之,则右刻清风徐来……
③石青糁之
④左臂挂念珠倚之
A.舱 雕栏 小窗 舟身
B.舱顶 小窗 刻的字 左膝盖
C.舱顶 小窗 雕栏 佛印
D.舱顶 刻的字 小窗 左膝盖
B
舱顶
小窗
刻的字
左膝盖
⑵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没有不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摹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那人眼神正注视着茶壶,神色宁静,好像在听壶中的水开了没有的样子。
(4)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对联、题名以及篆字印章,刻的字共有三十四个。
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3)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他们紧靠着的两膝,各隐现在手卷底下的衣服皱褶中。
(5)启窗而望,雕栏相望焉
(6)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推开窗来看,雕花的栏杆,两边相对。
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来雕刻成。
(他)曾经赠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刻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赤壁(的情景)。
(7)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8)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核舟从头到尾大约有八分多长,高约二分。
分析课文
说明对象:核舟
说明对象的特征:
体积上:小
构思上:巧
雕刻的人、物、字数量上:多
核舟的主题是什么?
大苏泛赤壁。
第5段:介绍船背上的_______和_________。
课文各自然段各写了什么?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第1段:简介核舟雕刻者生活的时代、姓名、精湛技艺、
核舟的来历。点明“核舟”主题:__________。
第2段:说明核舟大小,结构布局,依次写了______、
船篷、______、栏杆和_______。
第3段:介绍______部分,着力表现苏轼、和_______
_______三人的动作、神情。
第4段:介绍_____部分,着重刻画了_______的动作、
表情。
第6段:总结说明了核舟上所刻的人、窗和其他物品的______,以及所刻文字的字数,赞叹雕刻者的技术。
大苏泛赤壁
船舱
小窗
对联
船头
黄鲁直
佛印
船尾
撑船人
题名
篆章
数量
课文各自然段各写了什么?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概述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点明雕刻品“核舟”主题。
第二部分(第2—5段)详细介绍“核舟”的形状、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总计核舟的人、物、文字数目,写作者对雕刻家技艺的赞美。
划分课文结构,并概括各部分大意。
核
舟
记
概说核舟之奇巧,引出由来。
详述核舟之精妙
船体设计的大小和格局
总括核舟,发出赞叹。
船中人物的神态和动作
船背技师的题款和着色
总
分
总
文章思路结构图示:
研读第一段:
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
找出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并说说这句话的作用。
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
盖大苏泛赤壁云。
能以径寸之木……鸟兽、木石。突出王叔远是“奇巧人”,有不同凡响的雕刻技艺。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朗读第2-----5段,分析讨论:
这四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细致的说明,作者怎样说明的?可分为几个层次?
明确:
每2-4段是一层,说明的是正面;第5段是一层,说明的是船的背面。作者是按照由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的顺序说明的。
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许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
说明舟小,衬托景物之多,突出王叔远的“奇巧” ,从而也突出了说明中心。
阅读第二段,思考:
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十六个字?
这十六个字是《赤壁赋》中的名句,刻上它们,暗示核舟所刻的是“大苏泛赤壁”,使“核舟”内涵丰富。
研读第三段,讨论下列问题:
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着重说明什么?
着力表现苏轼、鲁直和佛印三位游览者神情态度。
“苏、黄共阅一手卷”和佛印“矫首昂视”的神态呼应前文什么内容?
呼应“各具情态”。
作者在说明舟头三人时,着墨最多的是谁,为什么?
你从哪 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小结第三段:
这段文字,说明人物神情态度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描述每个人物又是按照由上部到下部的顺序,层次分明。
研读第四段:
这一段是按什么结构说明舟尾布局的?
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
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愉悦、轻松、活泼自乐。
阅读第五段,想一想:
这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写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面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
这是为了突出“核舟”的主题,同时也表现作者主次分明的技巧。
1.作者为什么要统计“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数目?
使读者得出核舟容量大、所刻景物甚多的结论。再用“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与之对比,使人们更强烈地感到这个玲珑剔透、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有巧夺天工之妙。以此突出雕刻精湛的技艺,自然引出下句的赞叹语句。与第一自然段相照应,突出中心。
研读第六段,讨论下列问题:
2.第6段连用了9个“为”字,你怎样理解?
“通计一舟”,连续用了9个“为”字进行细致的罗列,用形象、简洁而又带有立体感的描述把核舟再现在读者面前。以显示核舟所刻容量之大,艺人技艺之高。
3.第6段文字有什么作用?
总括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八分有奇”,用以强调材料体积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揭示中心,表达了对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的由衷赞叹。
本文采用什么顺序?
全文是逻辑顺序:总——分——总
介绍核舟部分是空间顺序:
先整体后局部——先写舟的尺寸大小,后写船舱、船头、船尾。
先主后次——
正面是主,背面是次,所以先写正面,后写背面。
船舱是主,船头、船尾是次,所以……
船头是主,船尾是次,所以……
苏东坡是主,黄鲁直、佛印是次,所以……
说明顺序:
核舟
总说核舟的规格
舟正面
船舱
船头
船尾
舟背面
逻辑顺序
空间顺序
说明顺序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船头坐三人
中轩敞者
舟尾横卧一楫
其船背稍夷
整体
局部
中间
两边
船背
空间顺序
介绍核舟上人物的顺序:
船头三人:
中间—两边的空间顺序
主要—次要的逻辑顺序
船尾二人:
右—左的空间顺序
每个人物:
上—下的空间顺序
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介绍核舟?
主要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核舟长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种东西,各有其数,明白清楚,其意晓然。
课文如此细致地介绍核舟这雕刻品的艺术形象,说明了什么?
说明雕刻家构思的巧妙,显示出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者的高超技艺。
题目《核舟记》的“记”是不是“记叙”?
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_______。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___________的意思。文章全面而如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刻工。
说明文
描述、摹写
核舟记
总说核舟的规格
舟正面
船舱
船头
船尾
舟背面
(空间顺序)
整体
局部
逻辑顺序
三、总括核舟,发出赞叹。
总
总
分
一、概说核舟之奇巧,点明主题。
二、详述核舟之精妙
小 结
作图要求:
1、一个长2.9cm,宽2cm的长方形;
2、在长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椭圆;
3、在椭圆图内尽可能大地画一条乌篷船(带篷的船);
4、在船头画三个人(两人坐着,一人斜躺);
5、船尾画两人;
6、在船舱画四扇窗户;
7、在每扇窗户上写两个字。
动手画画看
是微型雕刻的简称,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征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雕刻时肉眼看不见, 凭感觉运刀,靠经验完成创作,因而人们又称之为“神刻意雕”,作品具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读华章”之妙趣。
微雕艺术越来越为人们热爱,越来越被艺术家、鉴赏家、收藏家重视,世界上正在形成一股微雕艺术热。
微雕
浙江宁波的微雕大师李期慈,在一颗普通米粒大小(6毫米×3毫米椭圆)的象牙片上,刻出了从美国第一届总统华盛顿到布什在内的共42位美国历任总统肖像。作品放在20倍的放大镜下观赏,42位总统的头像形貌清晰可见。
天下奇闻
作品上六只平均0.7毫米的熊猫放在绣花针针孔里。
蚊子腿上的微雕作品埃菲尔铁塔
——俄罗斯鄂木斯克的雕刻家科年科创作的微型埃菲尔铁塔模型。
天下奇闻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核舟记》同步检测
(满分:50分 时间:25分钟)
一、基础积累(18分)
1.《核舟记》选自________朝人________编辑的________,《核舟记》的作者是________朝人________。(5分)?
2.核舟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课文在介绍核舟时先用________一词(原文中词)总括,结尾再用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一句话相照应,高度评价了王叔远高超的技艺。(3分)?
3.下列拼音和解释都正确的一组是( )(2分)
A.贻(yí 赠送) 有奇(jī) 钩画了了(清清楚楚)
B.启窗(打开窗户)而观 为(wèi)宫室 珠可历历(清清楚楚)
C.髯(rán) 绝类(类别)弥勒 通计(jì)
D.水波不兴(起) 二黍许(xǔ 许多) 佛印居(住在)右
4.选出各句的“之”词性相同的一项( )(2分)
①能以径寸之木 ②箬篷覆之 ③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④石青糁之 ⑤右臂挂念珠倚之 ⑥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③ D.①④⑥
5.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2分)
A.珠可历历数也 B.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C.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D.技亦灵怪矣哉
6.选出翻译不够恰当的一项( )(2分)
A.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译: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雕刻成各种形状,(人和物)各有各的神态。
B.盖大苏泛赤壁云。
译:原来刻的是苏东坡坐船游赤壁的故事。
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译:中间那个头戴着高帽,长着很多胡子的是苏东坡。
D.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译:那个人看得很端正并且很安静,好像在听壶中的水的声音。
7.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属事理说明文。全文的结构为“总—分—总”,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是空间顺序。
B.本文节选自清代魏学洢编的《虞初新志》。
C.题目“核舟记”中的“记”表明了文章的体载,在这里有摹写的意味。
D.本文的说明对象是王叔远送给本文作者的“简桃核修狭者”所刻成的小船。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核舟记》(节选),回答问题(15分)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在文段中找出一个通假字并解释。(2分)
________同________解释________
2.与“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为”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B.不足为外人道也。 C.为人五,为窗八 D.中轩敞者为舱?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是有关文中“核舟”的简介,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前两空用原文回答,后两空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核舟简介:
这件雕刻品取材于“大苏泛赤壁”的掌故,原材料只是一个“ ① ”的桃核,雕刻者不仅把船上的人物雕刻得“ ② ”,对船的雕刻也细致入微,如核舟中间部分有箬竹叶做成的船篷、 ③ 、雕着花纹的栏杆。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雕刻者 ④ 。
5.第三段文字为什么先介绍苏东坡,后介绍黄庭坚、佛印?从这三段文字中各找一点理由。(3分)
6.第三段细致描写鲁直“如有所语话”,佛印“神情与苏、黄不属”,“珠可历历数也”是为了说明什么?试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2分)
(二)阅读下面【甲】【乙】两篇选文,完成下面小题(17分)
【甲】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节选魏学洢《核舟记》)
【乙】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节选林嗣环《口技》)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3分)
(1)其两膝相比者 ??__________________
(2)如有所语???__________________
(3)两股战战 ??__________________
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 启窗而观 ??俄而百千人大呼 B. 佛印绝类弥勒 ??群响毕绝
C. 石青糁之 ? 撤屏视之 D. 高可二黍许 ? 珠可历历数也
3. 翻译选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第1段的第一句所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 _____________(2分)
5.【甲】文为了清楚而有条理地介绍核舟“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作者采用了______说明顺序;【乙】文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通过刻画“宾客”的神态、动等细节,运用_____描写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善”。(2分)
6.【甲】【乙】两文分别表现了民间艺人微雕和口技技艺的高超。这样有着独特魅力的中华文化遗产,正逐渐消失。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认为应该怎样来保护或传承它们呢?(写出两条合理建议)(4分)
参考答案
一、1.清?????张潮《虞初新志》?????明?????魏学洢
2.大苏泛赤壁?????奇巧?????技亦灵怪矣哉!
3.A
4.B
5.C
6.D
7.B
二、
(一)
诎通屈 弯曲
D
3.抬头仰望,神情跟苏(东坡)、黄(鲁直)不相同。
4.①长不盈寸 ②各具情态 ③船舱旁边左右各四扇的小窗(或高起而宽敞的船舱) ④神奇精湛卓越的雕刻艺术
5.①主题是大苏泛赤壁 ②窗上刻的是东坡的文句 ③三人位置东坡居中
6.说明雕刻技艺娴熟高超。
(二)
1.(1) 靠近? ??(2)说话??? (3)大腿???
2. C???
3.(1)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2)其中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
4.列数字 作比较
5.(1)空间??? (2)侧面(间接)???
6.示例:①宣传倡导,全民参与。
②开展技艺表演进校园(社区)活动。(或:建议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学习技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核舟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通过合作探究,准确翻译课文,学习本文描写生动的特点和按空间来说明的顺序。
3、激情展示,阳光参与。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学习重点、难点:
准确翻译课文,感受本文描写生动的特点和按空间来说明的顺序。
学法指导:
1、朗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阅读时,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想象,感受这件艺术品的巧夺天工之美。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文体“记”。
“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 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我们在以后还会学很多此类文章,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等,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段议论(见“有关资料”),课文删去它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句,也是全文中心,即“嘻,技亦灵怪矣哉”。因此,现在看来,它跟我们常见的说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
2、?数量词的用法。
①古代省略量词应补出。?②数词用在名词之后,翻译时应调整到名词的前面。
3、微雕。
是微型雕刻的简称,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征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雕刻时肉眼看不见, 凭感觉运刀,靠经验完成创作,因而人们又称之为“神刻意雕”,作品具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读华章”之妙趣。
微雕艺术越来越为人们热爱,越来越被艺术家、鉴赏家、收藏家重视,世界上正在形成一股微雕艺术热。
4、苏轼游赤壁。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诬以诗诽谤朝廷,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他以读书和游览自娱,表现了旷达的胸襟。元丰五年他曾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矾游玩,一次是农历7月16日,一次是农历10月15日,并写下著名的前后《赤壁赋》,文中说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正是其中的名句。
二、预习任务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口译全文。
2、同桌合作,思考下列问题。
① 作者向我们详细地介绍了核舟,这核舟有什么特点值得他写?
② 围绕这些特点,作者介绍了核舟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③作者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这只核舟的雕刻技艺的?
④作者花那么大的篇幅向我们介绍这只雕刻精美的核舟有什么目的?
答案:
①体积小、容量大
②船舱——船头——船尾——船背
③总——分——总
④反映古代艺人技艺的奇巧灵怪
三、预习检测
1、给加粗的字注音并会写这些字。
罔不( ?) ?袒胸露乳( ?) 矫首(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尝贻余核舟________(2)其两膝相比者_______(3)佛印绝类弥勒__________(4)则题名其上_____
3、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神情与苏黄不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船头三人的位置及情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就文章描写的工艺品或对工艺品的说明,谈谈你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wǎng? tǎn? jiǎo
2、(1)赠送 (2)靠近 (3)非常像 (4)写
3、(1)船从头到尾长大约有八分多一点。(2)神态跟苏、黄两人不相关联
(3)总计这只核舟上刻有五个人,八扇窗。(4)这是挑选桃核中狭长的刻成的。
4、5略
【课中导读】
一、疏通课文
1.小组合作,释词译文。
2.提交在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3.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4.归纳通假字、词类活用和一字多义等基础知识。
二、整体感知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________,介绍了________。作者是抓住“________”(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这一特征来写的。
2.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
3.核舟的主题是什么?
4.课文各自然段各写了什么?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文中标记)
5.划分课文结构,并概括各部分大意。(文中标记)
三、研读课文
(一)研读第1段:
1.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勾画批注)
2.找出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并说说这句话的作用。(勾画批注)
3.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勾画)
(二)朗读第2---5段,分析讨论:
这四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细致的说明,作者怎样说明的?可分为几个层次?
(三)研读课文第2段
1.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许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
2.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十六个字?
(四)研读课文第3段
1.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着重说明什么?
2.“苏、黄共阅一手卷”和佛印“矫首昂视”的神态呼应前文什么内容?
3.作者在说明舟头三人时,着墨最多的是谁,为什么?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五)研读课文第4段
1.这一段是按什么结构说明舟尾布局的?
2.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六)研读课文第5段
1.这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
2.写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面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
(七)研读课文第6段
1.作者为什么要统计“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数目?
2.第6段连用了9个“为”字,你怎样理解?
3.第6段文字有什么作用?
四、探究写法和主题
1.本文采用了何种说明顺序介绍核舟?
2.本文最突出的写法是什么?
3.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介绍核舟?
4.课文如此细致地介绍核舟这雕刻品的艺术形象,说明了什么?
5.题目《核舟记》的“记”是不是“记叙”?
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_______。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___________的意思。文章全面而如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刻工。
五、动手画图
作图要求:
1、一个长2.9cm,宽2cm的长方形;
2、在长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椭圆;
3、在椭圆图内尽可能大地画一条乌篷船(带篷的船);
4、在船头画三个人(两人坐着,一人斜躺);
5、船尾画两人;
6、在船舱画四扇窗户;
7、在每扇窗户上写两个字。
【课后导练】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选自《核舟记》)
【乙】谢太傅云:“顾长康①画,有苍生来所无。”
顾长康画裴叔则,颊上益三毛。人问其故,顾曰:“裴楷②俊朗有识具③,正此是其识具。”看画者寻之,定觉益三毛如有神明,殊胜未安时。
顾长康画谢幼舆在岩石里。人问其所以,顾曰:“谢云:‘一丘一壑,自谓过之。’此子宜置丘壑中。”
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精④。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⑤,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⑥中。”
顾长康道:“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
(选自《世说新语·巧艺》,有删改)
【注释】 ①顾长康:东晋画家顾恺之,字长康。②裴楷:字叔则,三国曹魏及西晋时期的大臣、名士。③识具:见地,才略。④目精:眼珠。⑤妍蚩(chī):也作“妍媸”,美和丑。⑥阿堵:这个,此处指眼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能以径寸之木 以:________ (2)清风徐来 徐:_________
(3)或数年不点目精 或:________ (4)人问其故 故: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高可二黍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子宜置丘壑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文段所写的王叔远、顾长康都有精湛的技艺,但其技艺又各具特色。【甲】文段写王叔远在雕刻时,讲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段写顾长康在绘画时,讲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
附参考译文:
太傅谢安说:“顾长康的画,是自有人类以来所没有的。”
顾长康给裴叔则画像,脸颊上多画了三根胡子。有人问他是什么原因,顾长康说:“裴叔则俊逸爽朗,很有才略,这恰恰是表现他的才略。”看画的人寻味起画像来,确实觉得增加了三根胡子更有气韵,远远胜过还没有添上的时候。
顾长康画谢幼舆的像,把他安置在山崖乱石中。有人问他什么原因,顾长康说:“谢幼舆说过:‘在一山一水间游乐,自以为超过他人。’这位先生应当置身在山崖沟壑中。”
顾长康画人物画,有的时候画完之后几年都不去画眼睛。别人问他原因,他说:“人身体的美丑,没有什么特别微妙之处;真正的传神之笔,正是那眼睛。”
顾长康谈论作画时说:“要画出‘手挥五弦’的动作很容易,要画出‘目送归鸿’的神态就很难。”
参考答案:
1.(1)用 (2)慢慢地 (3)有时 (4)原因
2.(1)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2)这位先生应当置身在山崖沟壑中。
3.依据材料原来的形状进行雕刻,各有各的情态 根据人物的特点描摹,力求传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1* 核舟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疏通文意,积累并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
2..学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按空间顺序介绍事物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搜集关于微雕的信息和资料,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和创造精神,激发学习兴趣。
2.教师适当进行点拨,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观察核舟图片,图文结合,体会空间说明顺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古代雕刻的精湛技艺和卓越成就,感受中国的艺术文化魅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
教学难点
体会空间说明顺序。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文汇报》一九九五年十月二十七日报道 宁波发现稀世珍宝
宁波发现稀世珍宝——明代核舟
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
雕刻者为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就其题款方位、尺寸大小、五位人物、小窗可灵活开启诸方面均与《核舟记》描述相吻合。
专家们还认证此核舟是王叔远晚年力作,推断完成于王叔远晚年成熟期。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核舟记》,写的就是我国古代的微雕艺术,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魏学洢(约1596一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今浙江嘉兴)人,散文家。其一生短暂,著有《茅檐集》。
2.背景链接。
文中所记核舟的雕刻者是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据清代笔记记载:王叔远,常熟人,又名叔明,号“初平山人”,曾到过宁波,并创作了“微型木雕天封塔”。1994年,在宁波镇海发现了一枚桃核舟,核舟船篷一侧,有一明显为“明”字的标志,“明”是王叔远的简称,其方位与魏学洢《核舟记》中记载的“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情况完全一致。经过专家鉴定,此枚核舟为王叔远晚年作品。
一代名匠王叔远
王叔远是明代一个手艺极为精巧奇妙的人。他能用直径仅一寸的木头雕刻宫殿、房屋、器皿、人物以及鸟兽、树木、山石,无不依照木头原来的纹样,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刻得各具情态,惟妙惟肖。
王叔远生下来后,他父母根据乡村“抓周儿”的习俗在他面前摆了几件物品,叔远的小手偏偏抓住了那把小刀。王叔远从小性格沉稳,平时沉默寡言。他常常揣着小刀,跑到村北的森林里去,一去就是一整天。那儿是他的天堂,他细心地观察各种鸟兽,把它们刻在树干上、石头上,他刀下的鸟兽栩栩如生,形态各异。
可是,毕竟刀法不娴熟,常常划破了手指。每次回到家,爹娘见儿子指间有殷红的血迹,追问起来,他总是笑着告诉他们:“不用担心,是锯草划破的。”
3.苏轼游赤壁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诬以诗诽谤朝廷,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他以读书和游览自娱,表现了旷达的胸襟。元丰五年他曾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矾游玩,一次是农历7月16日,一次是农历10月15日,并写下著名的前后《赤壁赋》,文中说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正是其中的名句。
三、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
1.正音。
罔(wǎnɡ) 贻(yí) 八分有奇(jī) 二黍许(shǔ) 箬篷(ruò) 糁(sǎn)
髯(rán) 诎(qū) 楫(jí) 髻(jì) 壬戌(rén xū) 篆章(zhuàn)
2.节奏。
(1)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3)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四、疏通课文
(一)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1、解决个人在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2、通过合作做到逐字逐句翻译。
3、注意把握通假字、词类活用和一字多义现象。(千万别忘了及时记录!)
(二)重点词句
1.重点词语解释。
奇巧人:技艺奇妙精巧的人。奇,奇妙。
径寸之木:直径一寸的木头。径,直径。
以至:以及。
罔不因势象形: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罔不,无不,全都。因,就着。象,模仿,文中指雕刻。
贻余:赠我。
盖: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
石青糁之: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如有所语:好像在说什么话似的。语,说话。
不属:不相类似。
历历数也:清清楚楚地数出来。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矫首昂视:抬头仰望。
视端容寂: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
夷:平。
了了:清楚明白。
2.重点句子翻译。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没有一件不是根据原材料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苏轼)。
(3)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佛印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袒着胸脯,露出乳头,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
(4)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那个人的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
(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
(6)技亦灵怪矣哉!
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三)文言知识积累
1.通假字。
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②左手倚一衡(hénɡ)木(“衡”同“横”,横着,与“纵”相对。)
③诎右臂支船(“诎”同“屈”,弯曲。)
2.古今异义。
奇比
望 属
曾
3.一词多义。
奇 为
端 可
4.词类活用。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名词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②箬篷覆之(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③石青糁之(石青,名词作状语,用石青;糁,名词作动词,用颜料等填塞。)
④居右者椎髻仰面(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5.文言虚词。
而 其
6.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为”表判断。)
②省略句
a.卧右膝,诎右臂支船(省略主语“佛印”。) b.各隐卷底衣褶中(“隐”后省略介词“于”。)
③倒装句
细若蚊足(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若蚊足细”。)
b.其两膝相比者(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其相比两膝者”。)
五、小结本课
六、布置作业
1.熟读本课。
2.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第2课时
一、课前复习
二、整体感知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________,介绍了________。作者是抓住“________”(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这一特征来写的。
答案示例:核舟 核舟雕刻技艺的高超、灵怪 奇巧
2.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
答案示例:体积上:小;构思上:巧;雕刻的人、物、字数量上:多
3.核舟的主题是什么?
答案示例:大苏泛赤壁。
4.课文各自然段各写了什么?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第1段:简介核舟雕刻者生活的时代、姓名、精湛技艺、核舟的来历。点明“核舟”主题:大苏泛赤壁。
第2段:说明核舟大小,结构布局,依次写了船舱、船篷、小窗、栏杆和对联。
第3段:介绍船头部分,着力表现苏轼和黄鲁直、佛印三人的动作、神情。
第4段:介绍船尾部分,着重刻画了撑船人的动作、表情。
第5段:介绍船背上的题名和篆章。
第6段:总结说明了核舟上所刻的人、窗和其他物品的数量,以及所刻文字的字数,赞叹雕刻者的技术。
是按照总---分---总的顺序写的。
5.划分课文结构,并概括各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第1段)概述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点明雕刻品“核舟”主题。
第二部分(第2—5段)详细介绍“核舟”的形状、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总计核舟的人、物、文字数目,写作者对雕刻家技艺的赞美。
三、研读课文
(一)研读第1段:
1.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
答案示例:盖大苏泛赤壁云。
2.找出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并说说这句话的作用。
答案示例:能以径寸之木……鸟兽、木石。突出王叔远是“奇巧人”,有不同凡响的雕刻技艺。
3.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
答案示例: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二)朗读第2---5段,分析讨论:
这四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细致的说明,作者怎样说明的?可分为几个层次?
答案示例:
每2-4段是一层,说明的是正面;第5段是一层,说明的是船的背面。作者是按照由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的顺序说明的。
(三)研读课文第2段
1.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许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
答案示例:说明舟小,衬托景物之多,突出王叔远的“奇巧” ,从而也突出了说明中心。
2.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十六个字?
答案示例:这十六个字是《赤壁赋》中的名句,刻上它们,暗示核舟所刻的是“大苏泛赤壁”,使“核舟”内涵丰富。
(四)研读课文第3段
1.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着重说明什么?
答案示例:着力表现苏轼、鲁直和佛印三位游览者神情态度。
2.“苏、黄共阅一手卷”和佛印“矫首昂视”的神态呼应前文什么内容?
答案示例:呼应“各具情态”
3.作者在说明舟头三人时,着墨最多的是谁,为什么?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小结第三段:
这段文字,说明人物神情态度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描述每个人物又是按照由上部到下部的顺序,层次分明。
(五)研读课文第4段
1.这一段是按什么结构说明舟尾布局的?
答案示例: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
2.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答案示例:愉悦、轻松、活泼自乐。
(六)研读课文第5段
1.这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
答案示例: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2.写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面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
答案示例:这是为了突出“核舟”的主题,同时也表现作者主次分明的技巧。
(七)研读课文第6段
1.作者为什么要统计“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数目?
答案示例:使读者得出核舟容量大、所刻景物甚多的结论。再用“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与之对比,使人们更强烈地感到这个玲珑剔透、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有巧夺天工之妙。以此突出雕刻精湛的技艺,自然引出下句的赞叹语句。与第一自然段相照应,突出中心。
2.第6段连用了9个“为”字,你怎样理解?
答案示例:“通计一舟”,连续用了9个“为”字进行细致的罗列,用形象、简洁而又带有立体感的描述,把核舟再现在读者面前。以显示核舟所刻容量之大,艺人技艺之高。
3.第6段文字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总括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八分有奇”,用以强调材料体积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揭示中心,表达了对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的由衷赞叹。
四、探究写法和主题
1.本文采用了何种说明顺序介绍核舟?
答案示例:具体说明时按空间顺序:船舱一船头一船尾一船背。而全文介绍核舟是按“总一分一总”的顺序说明的。
教师点拨:作者一开始就从整体上对核舟进行概述,接下来分别介绍了核舟的各个部分,最后又统计核舟上雕刻的人、物、文字的数目。这种结构模式显而易见,而详略也各自分明。
2.本文最突出的写法是什么?
答案示例:纵观全文,“总一分一总”的写法最为突出。文章开头先从总体上概括介绍雕刻者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中间则是分说,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
最后总括全文,统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用以强调材料体积之小和雕刻的内容之丰富,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3.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介绍核舟?
答案示例:主要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核舟长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种东西,各有其数,明白清楚,其意晓然。
4.课文如此细致地介绍核舟这雕刻品的艺术形象,说明了什么?
答案示例:说明雕刻家构思的巧妙,显示出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者的高超技艺。
5.题目《核舟记》的“记”是不是“记叙”?
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_______。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___________的意思。文章全面而如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刻工。 (答案示例:说明文 描述、摹写)
五、动手画图
作图要求:
1、一个长2.9cm,宽2cm的长方形;
2、在长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椭圆;
3、在椭圆图内尽可能大地画一条乌篷船(带篷的船);
4、在船头画三个人(两人坐着,一人斜躺);
5、船尾画两人;
6、在船舱画四扇窗户;
7、在每扇窗户上写两个字。
六、拓展延伸
微雕
是微型雕刻的简称,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征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雕刻时肉眼看不见, 凭感觉运刀,靠经验完成创作,因而人们又称之为“神刻意雕”,作品具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读华章”之妙趣。
微雕艺术越来越为人们热爱,越来越被艺术家、鉴赏家、收藏家重视,世界上正在形成一股微雕艺术热。
天下奇闻
浙江宁波的微雕大师李期慈,在一颗普通米粒大小(6毫米×3毫米椭圆)的象牙片上,刻出了从美国第一届总统华盛顿到布什在内的共42位美国历任总统肖像。作品放在20倍的放大镜下观赏,42位总统的头像形貌清晰可见。
七、课堂小结
此文细致地描写了一件微雕工艺品——“核舟”的形象,构思精巧,形象逼真,反映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成就,表达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以及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的高度赞扬。全文语言生动平实、洗练,“核舟”的形象刻画得十分具体,其上的人物亦描绘得逼真而又生动,这些都无不体现了作者细腻的文笔。
八、板书设计
核舟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