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人口分布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
知识导图
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1.运用图文材料,引导学生分析世界或地区的人口分布特点及原因,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2.运用图文材料,用综合思维分析世界或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一、世界人口的分布
1.分布总特征:人口分布很不均匀。
2.具体表现
(1)全球分布:近90%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尤其在20°N~60°N地带最为集中。
(2)距离海洋远近: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200千米以内的沿海地区。
(3)海拔分布:近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平地区。
(4)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东亚、南亚、欧洲西部和北美东部。
(5)各大洲和地区的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5%。
(6)各国人口分布也不平衡,截至2018年年底,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俄罗斯、日本、墨西哥、埃塞俄比亚、菲律宾等。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1.自然因素
(1)气候:人口主要分布在气候较为适宜的中、低纬度地区。
(2)地形:人口分布多趋向于地势低平地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易于开发,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
(3)水源
①河流、湖泊沿岸人口较为密集。
②在干旱地区,有水灌溉的地方往往成为人口聚居地。
2.人文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人口稠密,如我国东部地区、美国东北部地区和欧洲西部地区等。
(2)历史因素:历史较悠久的地区人口较稠密,如东亚、南亚的人口稠密区。
(3)政治、军事、文化等因素:对人口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
1.人口分布通常以人口密度作为衡量指标,但人口密度并不能准确反映人口的分布特点,往往还要看人口空间分布格局。
2.人口稀疏区的分布
人口稀疏区多是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如极度干旱区、极度寒冷区(两极地区)、气候湿热区(热带雨林区)、地势高峻的山地、高原等。
3.热带地区的高原、山地多为人口密集区
热带高原、山地的一定海拔范围内,气候凉爽,降水适中,排水条件好,蚊虫等害虫较少,适宜人口居住。如巴西高原和东非高原的人口密度大于亚马孙平原和刚果盆地的人口密度。
4.在影响人口分布的人文因素中,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
———————————————[预习效果自测]———————————————
一、判断题
1.从半球分布看,北半球的人口多于南半球。( )
2.沿海的平原地区都是人口稠密区。( )
3.欧洲西部和北美东部地区的人口多聚居在城市。( )
4.气候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气温和光照来体现的。( )
5.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生产力水平不同,社会生产方式不同,但人口分布特点相同。( )
答案:1.√ 2.× 3.√ 4.× 5.×
二、连线题
6.将对应正确的用线连起来。
答案:
三、选择题
(2019·南京高一期末)我国黑河至腾冲一线形象地反映了我国“东多西少”的人口宏观分布格局,被地理学界称为“胡焕庸线”。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国人口分布的宏观格局不仅没有变化,反而“东多西少”的现象更加突出。结合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回答7~8题。
7.影响图中乙省区人口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水资源
C.气候 D.矿产资源
8.图中甲省区面积广大,人口密度很小,却不能采取鼓励人口增长的政策,其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经济条件较差,发展水平较低
B.资源较为贫乏,不能供养太多人口
C.自然环境恶劣,环境承载力较小
D.对外开放程度较低
解析:第7题,读图可知,图中的乙省区为我国新疆,由于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气候干旱,其人口的分布主要受水资源分布的影响。B正确。第8题,读图可知,甲省区位于我国的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寒冷,自然环境恶劣,环境承载力较低,应控制人口的增长。C正确。
答案:7.B 8.C
(2019·重庆一中高一期末)下表示意各大洲某年人口状况。据此回答9~10题。
地区
亚洲
非洲
欧洲
北美
拉丁美洲
大洋洲
人口自然增长率
1.9%
2.8%
0.3%
0.7%
2.2%
1.2%
人口总数(亿)
39
9
7
3.3
5.5
0.3
9.有关各大洲人口状况的叙述,不符合实际的是( )
A.欧洲的新增人数最少
B.发达国家的自然增长率较低
C.新增人口主要分布在亚洲
D.非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
10.欧洲某国法律规定:对独身者收取高达自身收入5%至10%的税率,其目的是( )
A.以税养老 B.抑制人口快速增长
C.鼓励生育 D.平衡人口性别差异
解析:第9题,大洋洲的新增人数最少,A错,符合题意。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大洋洲,自然增长率较低;亚洲的人口基数太大,故新增人口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为2.8%,B、C、D对,不符合题意。故选A。第10题,欧洲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其面临的人口问题是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劳动力缺乏,社会负担重。而对独身者收税,有利于鼓励生育,促进人口增长,C正确,B错误;该法律与以税养老、平衡人口性别差异无关,A、D错误。故选C。
答案:9.A 10.C
人口分布
阅读下图,探究下列问题。
(1)分析图A,从地形类型来看,世界人口的80%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区。
(2)分析图B,从纬度带来看,世界人口的80%分布在____________地区。
(3)分析图C,从海陆位置来看,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区。
(4)结合上面分析,世界人口分布具有集中于地势________地区、________纬度地区和________地区的趋向性。
提示:(1)海拔小于500 m的平原、丘陵和盆地
(2)20°N~60°N
(3)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的沿海
(4)低平 中低 沿海
1.世界人口的分布
世界人口分布的基本规律:世界人口分布不平衡,人口稠密区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地带。人口密集区和稀疏区如下表所示。
地区差异
主导原因(因素)分析
世界人口分布
密集区
东南亚
西欧
人文因素
北美洲东北部(特别是五大湖区)
工业、金融、贸易发达→人文因素
稀疏区
高山和高纬寒冷区、干旱沙漠区、湿热地区
自然条件恶劣
2.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回答1~2题。
1.图中A、B、C、D四地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区,它们在分布上的共同特点是( )
A.都在中纬度
B.都濒临海洋
C.都是平原
D.年降水量都在1 000毫米以上的地区
2.图中人口稠密区人口较多的共同原因主要是( )
A.种植业历史悠久 B.矿产资源丰富
C.现代工业起步早 D.经济发展条件好
答案:1.B 2.D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 世界人口分布图。
(1)分析图中A、B两地人口稠密的原因。
(2)分析图中C、D两地人口稠密的原因。
(3)分析E、H、G人口稀疏的原因。
提示:(1)A、B两地气温适宜,降水适中;地形平坦开阔;水源充足;是人类古老文化中心,人类聚居历史悠久。
(2)C、D两地气温适宜,降水适中;地形平坦开阔;水源充足;经济发达。
(3)E地:气候干旱;H地:海拔高,气候寒冷;G地:气候严寒。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1.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各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如下表所示:
自然因素
人口分布
案例
地形
平原和低地
工农业生产大多集中在平原地区,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平原区
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
高山和高原
土层贫瘠,交通不便,气候寒冷,风力较大,人口较稀疏
气候
气温
北半球温带地区适宜农业生产和人类居住,80%的人口分布于这一地带
热带干旱地区,人口集中分布在气候凉爽、降水相对较多的高原、山地地区
降水
主要通过植被间接影响人口分布,不同植被带的农业、人口分布不同。一般来讲,降水多,人口密集;降水少,人口稀疏
水资源
干旱地区的人类往往逐水而居,人口稠密区依水源多呈点状、线状和片状分布
我国西北干旱区,人口集中分布在水资源充足的绿洲地区
土壤
多通过农业生产间接影响人口分布;土壤肥力、性状不同,人口的分布不同
我国东北肥沃黑土的分布地区,人口密度大
矿产资源
产业革命时期,某些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成为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煤矿、油田等工矿点也是居民密集点
人口密集,形成城市,如攀枝花、克拉玛依、鹤岗等
2.人文因素
人文因素
人口分布
案例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人口稀疏
我国东部地区、欧洲西部地区等人口稠密;我国西北地区、撒哈拉地区人口稀疏
生产活动方式
农业发达地区人口稠密;工业发达地区人口稠密
我国长江三角洲、美国五大湖地区等
历史因素
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稠密
东亚、南亚地区
政治、文化、军事
政治稳定、文化发达、社会稳定地区人口稠密
常年战乱的中东地区,人口大量外迁
“胡焕庸线”是由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在1935年提出的,该线揭示了中国东南半壁和西北半壁人口密度的差异。下表为1982-2010年“胡焕庸线”两侧人口数据统计表。读下表回答1~2题。
年份
常住总人口(亿人)
常住总人口份额(%)
人口密度(人/km2)
东南半壁
西北半壁
东南半壁
西北半壁
东南半壁
西北半壁
1982年
9.45
0.58
94.23
5.77
230.25
10.82
1990年
10.64
0.66
94.13
5.87
259.00
12.40
2000年
11.67
0.76
93.89
6.11
283.98
14.18
2010年
12.49
0.84
93.68
6.32
303.92
15.72
1.东南半壁与西北半壁相比,说法正确的是( )
A.西北半壁常住人口增长速度高于东南半壁
B.西北半壁的常住人口数量超过了东南半壁
C.东南半壁人口密度增长率高于西北半壁
D.东南半壁常住人口数量减少,西北半壁增加
2.东南半壁和西北半壁人口分布特征基本稳定,主要影响因素是( )
A.自然环境条件
B.社会历史条件
C.经济发展水平
D.政府的政策
解析:第1题,根据表格信息计算,西北半壁常住人口增长速度高于东南半壁;比值不等于数量,西北半壁的常住人口数量小于东南半壁;东南半壁人口密度增长率小于西北半壁;东南半壁常住人口数量依然增加,但占比减小。据此选A。第2题,人总是趋向于生存条件较好的温暖、潮湿以及水源充沛地区。中国西北半壁气候冬冷夏热,青藏高原气候高寒,降水少,多山地、沙漠,不宜居的环境导致人口稀疏;东南气候温暖,降水多,地势低平,多平原、丘陵,宜居的环境导致人口密集。自然地理界线是自古至今人类活动无法逾越的刚性约束界限,因此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顺应自然规律而具有稳定性,直接导致了“胡焕庸线”的长期存在,选A。
答案:1.A 2.A
在地图上取消陆地和海洋,仅画出人类密集地区,面积较大的人类密集区被称为人类大陆。世界上共有四个人类大陆。读世界人口分布的人类大陆图,回答3~4题。
3.图中未出现的人类大陆名称是( )
A.欧洲 B.南亚
C.东亚和东南亚 D.北美东部
4.D处只形成了一个孤岛而没有形成人类大陆的原因有( )
①D处深居内陆,环境承载力小,难以形成大面积人口稠密区
②D处地处沿海,寒流强大,高温干燥,人烟稀少
③D处利用高山冰川融水发展绿洲农业,形成人口稠密区
④D处高温多雨,环境承载力强,形成人口稠密的孤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第3题,图中A表示欧洲、B表示南亚、C表示东亚和东南亚,没有画出的人类大陆名称是北美东部,D正确。第4题,D位于中亚,深居内陆,环境承载力小,难以形成大面积人口稠密区;利用高山冰川融水发展绿洲农业,形成人口稠密区。B正确。
答案:3.D 4.B
选择题
读世界人口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
1.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 )
A.温带沿海 B.热带平原
C.高山高原 D.寒带内陆
2.以下地区人口稠密的是( )
A.撒哈拉沙漠 B.亚马孙平原
C.南极半岛 D.湄公河三角洲
解析:第1题,读图分析可知,世界人口50%以上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区,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中低纬度的温带地区,由此判断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温带的沿海地区,气温适宜,降水适中,适合人类居住,故答案选A。第2题,撒哈拉沙漠属于炎热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亚马孙平原属于湿热的热带雨林气候,南极半岛属于寒冷干燥的极地气候,因此A、B、C都不适合人类居住。湄公河三角洲属于温暖湿润的热带季风气候区,适合人类居住,人口稠密,D正确。
答案:1.A 2.D
著名学者邦奇等曾用人类大陆图揭示世界人口分布问题,在地图上取消陆地和海洋,仅画出人类密集的地区,人类密集区称为人类大陆。下图是人类大陆图的局部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甲、乙两地区呈带状分布,两地呈带状分布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处沿一条山脉分布 B.甲处沿铁路分布
C.乙处沿河流分布 D.乙处受山脉限制
4.①②③④四地在图中都不位于人类大陆地区,其原因主要是( )
A.①是纬度太高 B.②是沙漠分布
C.③是地势高 D.④是海洋分布
解析:第3题,据图可知,该地为非洲地区,甲地沿着海洋分布,故A、B项错误;乙处为尼罗河,有河流水提供水源,故城市和人口沿河流分布,C项正确,D项错误。第4题,①是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旱,水源不足;②是河流分布;③是沙漠分布;④是海洋分布,故D项正确。
答案:3.C 4.D
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回答5~6题。
5.图中①②③④四地是世界人口稠密区,有关其分布共性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处于中低纬度 B.多濒临海洋
C.经济高度发达 D.多为平原地形
6.图中⑤⑥⑦⑧四地人口稀少,其成因组合正确的是( )
A.⑤—湿热 B.⑥—干热
C.⑦—干旱 D.⑧—高寒
解析:第5题,世界人口一般分布在中低纬度沿海平原地带,所以A、B、D正确;其中①②是东亚和南亚,是发展中地区,③④是西欧和北美东部,是发达地区。所以C答案的描述不正确。第6题,⑤是撒哈拉沙漠,炎热干旱;⑥是亚马孙热带雨林,高温多雨;⑦是南极大陆,寒冷干燥;⑧是青藏高原,是高寒地带。根据分析,本题的答案应该是D。
答案:5.C 6.D
7.关于世界人口的分布,叙述正确的是( )
A.世界人口稠密地区都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B.世界上的大平原都是人口稠密地区
C.世界人口分布密度最高的洲为非洲
D.世界人口稀疏地区有冰原带、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带、沙漠地区、高山和高原等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
解析:选D。人口稠密区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和沿海平原地带,A错误;亚马孙平原气候湿热,人口分布稀少,B错误;非洲人口分布密度不高,C错误。
读某地区人口与海拔相关示意图,回答8~9题。
8.图中曲线反映的地区可能是( )
A.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
B.恒河平原与喜马拉雅山过渡地带
C.亚马孙平原与巴西高原过渡地带
D.刚果盆地与东非高原过渡地带
9.该地区海拔400 m以下地区人口稀少的原因是( )
A.气候湿热,不适宜人类居住
B.地势低平,洪涝灾害频发
C.峡谷地带,交通不便
D.气候干燥,水源短缺
解析:第8题,读图可知该地人口主要分布于海拔500~1 500 m之间,尤以1 000 m人口密度最大,可确定该地在热带地区,排除A选项。B选项人口集中于海拔200 m左右的恒河平原上,不符合。C选项亚马孙平原湿热,人口集中于海拔500~1 000 m的巴西高原上,也不符合题意。故选D。第9题,该地海拔400 m以下地区,气候湿热,不适宜人类居住。故选A。
答案:8.D 9.A
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南坡和北坡人口垂直分布图。据此回答10~11题。
10.该山地可能是( )
A.阴山 B.天山
C.秦岭 D.南岭
11.北坡的人口分布,海拔1 500~2 000米较1 000~1 500米地带多,其原因是( )
A.冲积扇平原地势平坦 B.气温高,降水多
C.草场广阔,畜牧业发达 D.矿产资源丰富
解析:第10题,根据图中人口的分布判断:北坡的山脚人口多,说明山麓自然条件好,而南坡的山腰人口多,说明自然条件好;受西风带的影响,天山北坡为迎风坡,降水量多,气候湿润,而南坡则全年干旱,但南坡山腰的光照条件好。选B项。第11题,该山地地处中纬度,受西风带的影响,北坡为迎风坡,降水量多,气候湿润,形成山地草场。选C项。
答案:10.B 11.C
某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口持续增长。下图示意该地区25人/km2等人口密度线的变化。据此回答12~13题。
12.对该地区人口分布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西北多东南少 B.南多北少
C.东北多西南少 D.均匀分布
13.若A地人口密度高于周边地域,其原因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水源充足 B.资源开发
C.交通便利 D.地势高峻
解析:第12题,图中显示25人/km2等人口密度线向东南移动,题中告知该地区人口持续增长,则图中两条等值线之间区域人口密度应该增大了,即该区域人口密度西北大于东南。第13题,A地人口密度高于周边,说明该地利于人口分布的条件较好,而地势高峻明显不利于人类生存,故选D项。
答案:12.A 13.D
(2019·丹东第十三中学高一期末)著名学者邦奇等曾用“人类大陆图”(在地图上取消陆地和海洋,仅画出人类密集地区,面积较大的人类密集区称人类大陆)揭示世界人口分布情况。读图,回答14~15题。
14.下列有关世界人口分布趋向性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趋向于热带雨林地区
B.趋向于中高纬度
C.趋向于岸边(海岸、河岸)
D.趋向于地势平坦的高原地区
15.图中甲处被周围人口稀疏区包围而形成了孤岛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较低,气候温暖
B.土壤肥沃,农业发达
C.地形平坦,交通便利
D.水源丰富,资源环境承载力大
解析:第14题,热带雨林地区气候湿热,不适宜人类居住,故A错;中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人类居住的较少,故B错;趋向于岸边(海岸、河岸),水源充足,交通便利,适宜人类居住,C对;高原地区海拔高,气温低,且昼夜温差大,人类居住条件差,故D错。第15题,读图可知甲处地处亚欧大陆中部,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冬季严寒,故A错;甲处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距海洋远,降水少,沙漠广布,农业不发达,故B错;甲处经济较为落后,交通不便,故C错;甲处距海远,降水少,只能在高山冰川融水提供水源的地方才能发展绿洲农业,使资源环境承载力提高,形成了人口稠密的孤岛,故D对。
答案:14.C 15.D
下图为某年我国城市(单位:个)空间分布模式图。据此回答16~17题。
16.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城市主要集中分布在( )
A.30°N~40°N和105°E~125°E的地区
B.30°N~40°N和105°E~120°E的地区
C.20°N~40°N和110°E~125°E的地区
D.20°N~45°N和105°E~120°E的地区
17.图中P区域城市呈带状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交通 B.地形、矿产
C.矿产、土壤 D.热量、交通
解析:第16题,根据图例表示的城市数量,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城市主要集中分布在20°N~40°N和110°E~125°E的地区。105°E~110°E的地区城市少。第17题,图中P区域位于西北干旱区,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或山麓地带,水源充足,交通线沿线对外联系便利,所以城市呈带状分布的主导因素是地形、交通。
答案:16.C 17.A
下图示意我国雅鲁藏布江流域人口分布情况。据此回答18~19题。
18.该流域人口分布特点是( )
A.空间分布比较均匀
B.空间分布总体稠密
C.大多分布在距河7~10 km范围内
D.距河2 km内人口最多
19.影响该流域人口分布特点的主要因素有( )
①水能资源分布 ②矿产资源分布
③地形地势状况 ④取水便利程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第18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流域人口空间分布不均匀且人口密度较小,A、B错;图中显示, 距河1~2 km内人口密度最大,分布人口最多,距河7~10 km 内人口密度小且变化小,说明该距离内人口分布少,C错、D对。第19题,水能资源分布不影响人口分布,①错;根据图示,人口主要分布在距离河谷较近的河谷低地附近,该处并不一定有矿产资源,说明矿产资源并非该流域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②错。海拔较低处较为温暖且低地建设比较便利,这说明地形是该流域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③对;距离河流越近人口密度越大,人们沿河居住,主要原因是取水方便,④对。选B。
答案:18.D 19.B
课件47张PPT。第一章 人 口第一节 人口分布第一章 人 口很不均匀北200500东亚欧洲西部亚印度中、低平原河流东部东亚√×√××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选择题
读世界人口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
1.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 )
A.温带沿海 B.热带平原
C.高山高原 D.寒带内陆
2.以下地区人口稠密的是( )
A.撒哈拉沙漠 B.亚马孙平原
C.南极半岛 D.湄公河三角洲
解析:第1题,读图分析可知,世界人口50%以上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区,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中低纬度的温带地区,由此判断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温带的沿海地区,气温适宜,降水适中,适合人类居住,故答案选A。第2题,撒哈拉沙漠属于炎热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亚马孙平原属于湿热的热带雨林气候,南极半岛属于寒冷干燥的极地气候,因此A、B、C都不适合人类居住。湄公河三角洲属于温暖湿润的热带季风气候区,适合人类居住,人口稠密,D正确。
答案:1.A 2.D
著名学者邦奇等曾用人类大陆图揭示世界人口分布问题,在地图上取消陆地和海洋,仅画出人类密集的地区,人类密集区称为人类大陆。下图是人类大陆图的局部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甲、乙两地区呈带状分布,两地呈带状分布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处沿一条山脉分布 B.甲处沿铁路分布
C.乙处沿河流分布 D.乙处受山脉限制
4.①②③④四地在图中都不位于人类大陆地区,其原因主要是( )
A.①是纬度太高 B.②是沙漠分布
C.③是地势高 D.④是海洋分布
解析:第3题,据图可知,该地为非洲地区,甲地沿着海洋分布,故A、B项错误;乙处为尼罗河,有河流水提供水源,故城市和人口沿河流分布,C项正确,D项错误。第4题,①是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旱,水源不足;②是河流分布;③是沙漠分布;④是海洋分布,故D项正确。
答案:3.C 4.D
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回答5~6题。
5.图中①②③④四地是世界人口稠密区,有关其分布共性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处于中低纬度 B.多濒临海洋
C.经济高度发达 D.多为平原地形
6.图中⑤⑥⑦⑧四地人口稀少,其成因组合正确的是( )
A.⑤—湿热 B.⑥—干热
C.⑦—干旱 D.⑧—高寒
解析:第5题,世界人口一般分布在中低纬度沿海平原地带,所以A、B、D正确;其中①②是东亚和南亚,是发展中地区,③④是西欧和北美东部,是发达地区。所以C答案的描述不正确。第6题,⑤是撒哈拉沙漠,炎热干旱;⑥是亚马孙热带雨林,高温多雨;⑦是南极大陆,寒冷干燥;⑧是青藏高原,是高寒地带。根据分析,本题的答案应该是D。
答案:5.C 6.D
7.关于世界人口的分布,叙述正确的是( )
A.世界人口稠密地区都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B.世界上的大平原都是人口稠密地区
C.世界人口分布密度最高的洲为非洲
D.世界人口稀疏地区有冰原带、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带、沙漠地区、高山和高原等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
解析:选D。人口稠密区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和沿海平原地带,A错误;亚马孙平原气候湿热,人口分布稀少,B错误;非洲人口分布密度不高,C错误。
读某地区人口与海拔相关示意图,回答8~9题。
8.图中曲线反映的地区可能是( )
A.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
B.恒河平原与喜马拉雅山过渡地带
C.亚马孙平原与巴西高原过渡地带
D.刚果盆地与东非高原过渡地带
9.该地区海拔400 m以下地区人口稀少的原因是( )
A.气候湿热,不适宜人类居住
B.地势低平,洪涝灾害频发
C.峡谷地带,交通不便
D.气候干燥,水源短缺
解析:第8题,读图可知该地人口主要分布于海拔500~1 500 m之间,尤以1 000 m人口密度最大,可确定该地在热带地区,排除A选项。B选项人口集中于海拔200 m左右的恒河平原上,不符合。C选项亚马孙平原湿热,人口集中于海拔500~1 000 m的巴西高原上,也不符合题意。故选D。第9题,该地海拔400 m以下地区,气候湿热,不适宜人类居住。故选A。
答案:8.D 9.A
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南坡和北坡人口垂直分布图。据此回答10~11题。
10.该山地可能是( )
A.阴山 B.天山
C.秦岭 D.南岭
11.北坡的人口分布,海拔1 500~2 000米较1 000~1 500米地带多,其原因是( )
A.冲积扇平原地势平坦 B.气温高,降水多
C.草场广阔,畜牧业发达 D.矿产资源丰富
解析:第10题,根据图中人口的分布判断:北坡的山脚人口多,说明山麓自然条件好,而南坡的山腰人口多,说明自然条件好;受西风带的影响,天山北坡为迎风坡,降水量多,气候湿润,而南坡则全年干旱,但南坡山腰的光照条件好。选B项。第11题,该山地地处中纬度,受西风带的影响,北坡为迎风坡,降水量多,气候湿润,形成山地草场。选C项。
答案:10.B 11.C
某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口持续增长。下图示意该地区25人/km2等人口密度线的变化。据此回答12~13题。
12.对该地区人口分布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西北多东南少 B.南多北少
C.东北多西南少 D.均匀分布
13.若A地人口密度高于周边地域,其原因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水源充足 B.资源开发
C.交通便利 D.地势高峻
解析:第12题,图中显示25人/km2等人口密度线向东南移动,题中告知该地区人口持续增长,则图中两条等值线之间区域人口密度应该增大了,即该区域人口密度西北大于东南。第13题,A地人口密度高于周边,说明该地利于人口分布的条件较好,而地势高峻明显不利于人类生存,故选D项。
答案:12.A 13.D
(2019·丹东第十三中学高一期末)著名学者邦奇等曾用“人类大陆图”(在地图上取消陆地和海洋,仅画出人类密集地区,面积较大的人类密集区称人类大陆)揭示世界人口分布情况。读图,回答14~15题。
14.下列有关世界人口分布趋向性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趋向于热带雨林地区
B.趋向于中高纬度
C.趋向于岸边(海岸、河岸)
D.趋向于地势平坦的高原地区
15.图中甲处被周围人口稀疏区包围而形成了孤岛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较低,气候温暖
B.土壤肥沃,农业发达
C.地形平坦,交通便利
D.水源丰富,资源环境承载力大
解析:第14题,热带雨林地区气候湿热,不适宜人类居住,故A错;中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人类居住的较少,故B错;趋向于岸边(海岸、河岸),水源充足,交通便利,适宜人类居住,C对;高原地区海拔高,气温低,且昼夜温差大,人类居住条件差,故D错。第15题,读图可知甲处地处亚欧大陆中部,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冬季严寒,故A错;甲处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距海洋远,降水少,沙漠广布,农业不发达,故B错;甲处经济较为落后,交通不便,故C错;甲处距海远,降水少,只能在高山冰川融水提供水源的地方才能发展绿洲农业,使资源环境承载力提高,形成了人口稠密的孤岛,故D对。
答案:14.C 15.D
下图为某年我国城市(单位:个)空间分布模式图。据此回答16~17题。
16.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城市主要集中分布在( )
A.30°N~40°N和105°E~125°E的地区
B.30°N~40°N和105°E~120°E的地区
C.20°N~40°N和110°E~125°E的地区
D.20°N~45°N和105°E~120°E的地区
17.图中P区域城市呈带状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交通 B.地形、矿产
C.矿产、土壤 D.热量、交通
解析:第16题,根据图例表示的城市数量,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城市主要集中分布在20°N~40°N和110°E~125°E的地区。105°E~110°E的地区城市少。第17题,图中P区域位于西北干旱区,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或山麓地带,水源充足,交通线沿线对外联系便利,所以城市呈带状分布的主导因素是地形、交通。
答案:16.C 17.A
下图示意我国雅鲁藏布江流域人口分布情况。据此回答18~19题。
18.该流域人口分布特点是( )
A.空间分布比较均匀
B.空间分布总体稠密
C.大多分布在距河7~10 km范围内
D.距河2 km内人口最多
19.影响该流域人口分布特点的主要因素有( )
①水能资源分布 ②矿产资源分布
③地形地势状况 ④取水便利程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第18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流域人口空间分布不均匀且人口密度较小,A、B错;图中显示, 距河1~2 km内人口密度最大,分布人口最多,距河7~10 km 内人口密度小且变化小,说明该距离内人口分布少,C错、D对。第19题,水能资源分布不影响人口分布,①错;根据图示,人口主要分布在距离河谷较近的河谷低地附近,该处并不一定有矿产资源,说明矿产资源并非该流域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②错。海拔较低处较为温暖且低地建设比较便利,这说明地形是该流域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③对;距离河流越近人口密度越大,人们沿河居住,主要原因是取水方便,④对。选B。
答案:18.D 19.B
第二节 人口迁移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
知识导图
运用资料,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1.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迁移方向的差异,从区域认知的角度,认识人口迁移的时空变化。
2.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地理环境与人口迁移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3.通过分析人口迁移对区域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帮助学生树立人地协调观。
一、什么是人口迁移
1.定义:涉及人口居住地发生长期或永久改变的人口移动。
2.类型
3.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使得某一区域的人口数量发生变化,这种人口数量的变化称为人口机械增长。
4.人口机械增长率:指一定区域、一定时间内(通常为1年),净迁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5.人口迁移的影响
(1)正面影响
(2)负面影响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推拉理论
人口迁移的动力由迁出地的推力(排斥力)与迁入地的拉力(吸引力)共同构成。
(1)推力:迁出地的一种或多种不利因素所产生的推力,迫使人们迁出。如战争、自然灾害、环境污染、贫困等。
(2)拉力:迁入地的一种或多种有利因素所形成的拉力,促使人们迁入。如收入、教育、工作、医疗、和平、食物、城市生活等。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因素
①自然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和资源丰富的地区是人们向往的定居地,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的拉力。
②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等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的推力。
(2)人文因素
①经济因素:往往对人口迁移起着主导作用。
②政治、军事、文化等多种人文因素也会影响人口的迁移。
三、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1.国际人口迁移
(1)19世纪以前的国际人口迁移
①总特点:以集团性、大规模的移民为主。
②原因: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欧洲殖民主义扩张。
③方向: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国际人口迁移
①特点
②方向
2.国内人口迁移
(1)工业化以前:大规模的垦荒、严重的自然灾害、战乱等往往引发国内人口迁移潮。
(2)工业化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镇的迁移是最为广泛的一种国内人口迁移。
(3)1949年以来
①改革开放以前:国家实施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国内人口迁移主要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②改革开放以后
a.在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动下,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
b.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快,吸引大量内陆人口迁入。
1.人口移动、人口迁移
人口移动
人口迁移
区别
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置变动
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居住地改变的人口移动
主要原因
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一般具有个人主观决策性
地区经济差异、自然环境变迁、灾荒、战乱、宗教迫害、政策、政治等
判断标准
人口是否发生空间位置的变动
发生空间移动、居住地变更且跨越行政区域界线、永久性或长期性,三个标准缺一不可
2.人口数量变化是由人口机械增长和人口自然增长决定的
(1)人口机械增长
①人口机械增长率(%)=
×100%=
迁入率(%)-迁出率(%)
②人口机械增长率
(2)人口自然增长
①人口自然增长率(%)=×100%=出生率(%)-死亡率(%)
②人口自然增长率
3.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世界人口迁移的方向
4.人口迁移对区域的影响
方面
影响
人口数量
迁入地增多,迁出地减少
性别比
轻工业区下降,重工业区上升
职业构成
迁入地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
交通运输
迁入地交通压力增大
年龄结构
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迁移,会使迁出地人口老龄化加重,迁入地人口老龄化减轻
经济、文化发展
改变世界产业中心的地理分布和生产活动的发展,促进文化扩散和新文化区的形成
———————————————[预习效果自测]———————————————
一、判断题
1.人口的迁移就是人口的空间移动。( )
2.影响一个地区人口迁移的因素是不变的。( )
3.有人口迁入的地区一定是经济发达的地区。( )
4.人口迁移会影响全球人口总量。( )
5.欧洲一直是人口的迁入地。( )
答案:1.× 2.× 3.× 4.× 5.×
二、选择题
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劳动人口流向示意图,回答6~7题。
6.根据图中各移民流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拉丁美洲到北美的移民是三大移民流之一
B.由贫穷区域流入富裕区域是移民的主要方向
C.欧洲到北美的移民主要来自西欧
D.人口移动主要是由经济差异所致
7.下列大洲中,人口迁出数量最大的是( )
A.欧洲 B.非洲
C.北美洲 D.亚洲
答案:6.C 7.D
读下面两则人口资料,回答8~9题。
姓名:刘小妹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79年9月
籍贯:湖南
就业状况:江苏黎明针织厂
姓名:史密斯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48年2月
原住地:美国纽约
现住地:美国休斯敦(退休后移居)
就业状况:退休
8.影响刘小妹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A.社会经济 B.政治文化
C.交通运输 D.自然环境
9.影响史密斯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A.资源开发 B.劳务输出
C.气候优越 D.水源丰沛
答案:8.A 9.C
下图为我国2010年各省级行政区的人口迁入率空间格局图(人口迁入率=迁入人口数量/区域总人口数量)。读图回答10~11题。
10.我国各省级行政区的人口迁入规律主要表现为( )
A.中部省级行政区迁入率总体上高于西部省级行政区
B.南方省级行政区迁入率总体上低于北方省级行政区
C.发达省级行政区迁入率高于落后省级行政区
D.东北地区迁入率低于珠三角地区
11.影响新疆与浙江人口迁入率的因素主要是( )
A.旅游、教育
B.政策、经济
C.宗教、资源
D.交通、气候
答案:10.D 11.B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东北地区不同时期人口迁移图。
材料二 2019年“五一”劳动节期间,山东某中学生小明调查“家族人口迁移”情况时,了解到他的爷爷在20世纪70年代从山东迁往东北,1990年又从东北迁回山东。
材料三 1978年黑龙江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山东高2/3,可到了1985年,山东农村经济大发展,超过了黑龙江。
(1)由材料一可知,1980年前人口迁入地区主要是__________,迁出地区主要是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三,小明的爷爷20世纪70年代从山东迁往东北的原因是什么?1990年又迁回山东的原因是什么?
(3)1985年后的人口迁移又称“雁南飞”现象,该现象给山东经济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提示:(1)东北 河北、山东
(2)两次迁移的影响因素都是经济因素;20世纪70年代东北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山东,1985年山东农村经济大发展,农民收入高于东北。
(3)有利影响: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思想、文化交流。不利影响:增加了交通、卫生、教育、环保、住房等管理困难。
1.推拉力理论
一个地区吸引人口迁入的因素叫拉力因素,排斥人口迁入的因素叫推力因素。对于迁入地,拉力因素大于推力因素;对于迁出地,拉力因素小于推力因素。具体如下:
因素
推力(排斥力)
拉力(吸引力)
自然环境因素
环境恶化、自然灾害
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好
经济因素
(起重要作用)
经济发展水平低
就业机会和成功机遇多
政治因素
政局动荡、战争
优惠的移民政策
社会文化因素
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矛盾
良好的文化教育,家庭、婚姻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自然、经济和社会因素的综合反映。目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环境因素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举例
气候
通过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而影响人口迁移到气候适宜地区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美国许多老年人由东北部的“冷冻地带”向南部和西部的“阳光地带”迁移
土壤及土地
影响农业生产进而影响人口迁移
农业社会人口为寻找肥沃的土地而迁移,同时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人口的迁移
水资源
水资源的分布及其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生产、生活的布局
畜牧区人们“逐水草而居”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的开发能吸引大量人口的迁入
大庆油田的开发等
自然
灾害
自然灾害引起饥荒或生态环境变化而迫使人口迁移
中国汶川新城镇的建设
(2)经济因素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举例
经济
发展
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多数情况下人口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宏观经济布局的改变也造成大量人口迁移
取得美国国籍的留学人员
交通和通信
交通和通信的发展相对缩小了地区间的距离,促进了人口迁移
几百年来,人口迁移的规模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
(3)社会因素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举例
文化
文化教育
改变人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期望及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促进了人口迁移
大学生在大学学习
婚姻家庭
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因素对未成年人、老年人的迁移起重要作用
军嫂随军
政治
政策
国家有关对人口迁移政策的实施,直接影响人口迁移的流量与流向
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有组织地移民支援边疆省份;我国20世纪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我国20世纪80年代知识青年大量返城
社会变革
政治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常引起人口迁移
历史上我国都城变换和朝代更迭引起的人口迁移
战争
战争破坏人类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秩序,并引发人口迁移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当代局部战争和冲突引起的人口迁移
分析影响人口迁移因素应把握的两个原则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具有具体性和复杂性,因此分析某具体案例中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时,要注意以下原则:
(1)由主要因素到次要因素
影响某地人口迁移的因素不止一个,要抓住主要因素作重点分析。一般情况下,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经济因素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但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没有固定模式来套用,看似相同的人口迁移现象或者发生在同一地区、不同时间的人口迁移现象,它们的原因和动力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一
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同样是老年人口迁移,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主要影响因素是气候;而中国老年人则多出于家庭因素考虑而向成年儿女居住地迁移。
(2019·郑州高一月考)下图为我国某城市省内人口迁移和省外人口迁移统计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城市的人口迁移中( )
A.省外人口净迁出数量波动上升
B.人口净迁出数量省内小于省外
C.省内人口迁移以人口迁入为主
D.人口净迁出数量逐渐增加
2.该地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有( )
①自然环境恶劣 ②环境污染严重
③收入相对较低 ④经济欠发达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省外人口净迁出数总体趋势是上升的,说明该城市省外人口净迁出数呈波动上升,故A项正确;每年人口净迁出数都是省内大于省外,故B项错误;数值在0以下为迁入,数值在0以上为迁出。省内人口迁移以人口迁出为主,故C项错误;2014年人口迁出数量比前一年有所下降,所以人口净迁出数量并不是逐渐增加,故D项错误。第2题,该城市人口以迁出为主,说明城市条件不足,导致人口外迁。而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因素往往对人口迁移起主导作用。收入相对较低、经济欠发达都属于经济因素。故选D项。
答案:1.A 2.D
(2019·南京高一期末)下图为2011-2017年全国人口流入、流出统计图。读图回答3~4题。
3.从图中可以看出( )
A.甲处人口迁出大于迁入
B.东部沿海地区都是人口迁入区
C.乙处人口数量增加
D.“胡焕庸线”格局已经被打破
4.结合图中信息可以推断( )
A.环境因素决定了中西部人口增长特征
B.矿产资源仍然是东北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拉力
C.东部地区基础设施条件落后
D.经济发展差异促进我国人口流动
解析:第3题,据图可知,甲处人口增长并高于自然增长,A排除;东部沿海地区并不全是人口迁入区,如辽宁省,B排除;乙处人口增长,C正确;“胡焕庸线”东南人口稠密,人口数量增加,其格局并未被打破,D排除。故选C。第4题,据图中信息可知,中西部地区自然环境相对较差,所以环境因素不能决定中西部人口增长特征,A排除;东北地区人口数量总体减少,B排除;东部地区基础设施条件相对完善,C排除;经济发展差异是促进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故选D。
答案:3.C 4.D
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人口迁移。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人口迁移。
(1)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人口迁移的特点、迁移方向及原因。
(2)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特点、迁移方向及原因。
提示:(1)特点:以集团性、大规模的移民为主。
迁移方向:从旧大陆到新大陆(欧洲迁往美洲、大洋洲)。
原因: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的开辟;欧洲殖民主义扩张。
(2)特点:定居移民减少;短期劳工增多。
迁移方向: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外籍工人流向西亚和北非石油输出国。
原因: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1.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
特点
原因
流向
意义
19世纪
以前
以集团性、大规模的移民为主
欧洲殖民主义的扩张,新大陆的开发
欧洲、非洲迁往美洲、大洋洲
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同时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第二次
世界大
战以后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拉丁美洲、亚洲、非洲迁往西欧、北美、西亚、北非
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
2.国内人口迁移
(2019·长沙高一期中)下图为人口迁移示意图。据此回答1~3题。
1.若此图表示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 )
A.从北美到拉美 B.从亚洲到拉美
C.从亚洲到北美 D.从欧洲到亚洲
2.若该图表示近年来我国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则该图表示的可能是( )
A.从湖南到广东 B.从河北到山东
C.从广东到北京 D.从湖北到重庆
3.下列因素中,有利于人口从甲地迁至乙地的是( )
A.乙地较低的工资待遇
B.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C.家庭成员甲、乙两地分居
D.甲地优美的环境
解析:第1题,读人口迁移示意图可知,人口从甲地迁入乙地,甲为迁出地,乙为迁入地,一般迁出地经济落后而迁入地经济发达,亚洲、拉美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落后,北美、欧洲经济发达,近现代人口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迁移到发达国家和地区,因此若此图表示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从亚洲到北美,C正确。第2题,我国近年来农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为从西部、中部内陆到东南沿海,若该图表示近年来我国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则该图表示的可能是从湖南到广东,A正确;河北和山东、广东和北京、湖北和重庆之间经济相差较小,这几个省市之间的流动较小,B、C、D错误。第3题,如果乙地工资待遇较低,则会制约甲地向乙地的人口迁移,A错误;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制约人口迁移,B错误;甲地环境优美吸引人口迁入,与迁移方向不符,D错误;家庭成员甲、乙两地分居有利于人口从甲地迁至乙地,C正确。
答案:1.C 2.A 3.C
(2019·重庆高一期中)美国本土每年都有一批工人定期随季节变化在国内迁移,其迁移主要路线如下图示意。回答4~5 题。
4.图中人口迁移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婚姻家庭 B.气候变暖
C.产业转移 D.农业生产活动
5.对该类人口迁移的主要时间和方向描述正确的是( )
A.春季向南迁移 B.夏季向北迁移
C.秋季向东迁移 D.冬季向西迁移
解析:第4题,根据材料,图中人口迁移是一批工人定期随季节变化在国内迁移,婚姻家庭、产业转移没有季节性,A、C错;气候变暖不会只是工人迁移,B错;可能是农业活动,季节变化明显,D对。第5题,结合前面分析,该类人口迁移的主要时间和方向与农业活动密切相关。春季和夏季随北方作物的耕种、管理而北移,A错,B对。结合图示线条,季节变化引起的主要是南北迁移,C、D错。
答案:4.D 5.B
选择题
(2019·济南高一期末)调查报告显示,某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民工分别比上年下降2.4%和7.6%,东部沿海地区出现“用工荒”。下图为该年我国农民工流向变化统计图。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该年我国农民工流向变化及其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流向西部的农民工数量多于流向东部
B.流向东部的农民工占流动农民工的比例最低
C.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超过东部地区
D.东部地区的生活成本上升
2.为缓解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用工荒”,以下措施合理的是( )
A.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
B.吸引海外移民,鼓励生育
C.减小投资规模,改善工业布局
D.降低生活水平以减少生活成本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与上年相比,流向中西部的农民工增多,流向东部的减少,但流入人数和占比仍然东部多于西部,且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比东部地区慢。流向中西部的农民工比上年增多,一方面是中西部接纳产业转移,增加就业机会;另一方面是东部经济发达,生活水平高,生活成本上升,故选D。第2题,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带动工资水平的提高,导致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丧失。在新的形势下,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不能支撑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故选A。
答案:1.D 2.A
(2019·贵州平坝第一高级中学高一期末)近年来,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这类人被媒体称为“城归”。据统计,近年来“城归”人数累计达到450万。随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有更多的“城归”返乡创业,这将给家乡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现实影响。据此回答3~5题。
3.“城归”返乡创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产业已达饱和,经济效益不断下降
B.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环境污染严重
C.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
D.乡村土地无人耕种,大面积的撂荒
4.“城归”给乡村带来的是人口红利升级,人口红利升级指的是“城归”人员( )
A.年龄构成的年轻化 B.数量的大幅度提高
C.性别结构的均衡化 D.技能与素质的提升
5.“城归”现象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是( )
A.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环境质量
B.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
C.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
D.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
解析:第3题,由材料可知,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得城归返乡创业,给家乡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很多现实影响,因此城归返乡创业的出现与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有关,所以C正确。第4题,近年来,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因此他们可以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与资金帮助,有利于促进乡村振兴,使得农村人口红利升级,所以D正确。第5题,过去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使得农村产生留守儿童和农村老年人口占比上升等问题。“城归”现象的出现,可以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B正确。
答案:3.C 4.D 5.B
(2019·武汉高一期末)“舒适型移民”已成为当代社会重要的人口流动方式,在经济比较发达、人均可自由支配收入较高、大众旅游以及城市化发展较为成熟的背景下,许多人要求暂时或永久离开城市喧嚣浮躁的生活环境,寻找一种安逸、自在、慢节奏、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形成“舒适型移民”。据此回答6~7题。
6.“舒适型移民”产生的客观条件是地区间( )
A.环境状况的差异 B.就业机会的差异
C.经济水平的差异 D.迁移政策的差异
7.“舒适型移民”对移入地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
①增加劳动力 ②大力开发资源 ③提升住房价格 ④劳动服务业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第6题,结合材料分析,可知“舒适型移民”形成的客观条件是区域之间环境状况的差异,A正确;“舒适型移民”更多的是考虑环境的舒适,与就业机会无关,与经济发展水平及政策的关联性小,B、C、D错误,故选A。第7题,结合上题可知,“舒适型移民”主要是为了享受慢节奏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对于迁入地区而言,会提升住房的价格,带动迁入地劳动服务业的发展,③④正确;该类人口迁移主要是为了享受生活,因而迁入地增加劳动力错误,大力开发资源也不正确,故选B。
答案:6.A 7.B
(2019·合肥高一期末)下图为2016年美国本土各州人口迁移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
8.图示a、b两区域人口流动状况存在巨大差异,其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A.居住环境差异 B.大型商业机构搬迁
C.城市化扩张差异 D.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9.图示b区域迁入人口的年龄主要在( )
A.0~15岁 B.20~35岁
C.50~75岁 D.75~90岁
解析:第8题,图示a区域为美国发达的东北传统工业区,环境污染较重,气候冷湿,居住环境相对较差,大量人口迁出;b区域为佛罗里达半岛,纬度较低,气候温暖,阳光充足,工业密度低,环境质量好,居住环境相对较好,大量人口迁入。所以选A。第9题,b区域经济密度小,就业机会少,对年轻人吸引力不足,但佛罗里达半岛纬度较低,气候温暖,阳光充足,居住环境相对较好,容易吸引美国东北部地区精力较为充足的退休老人,佛罗里达半岛受飓风影响频繁,75~90岁的老人行动不便,不太适合在此居住。所以选C。
答案:8.A 9.C
(2019·绍兴高一开学考试)人口净迁移率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迁入人口数、迁出人口数的差额与总人口数的百分比。下图示意安徽省2009-2018年常住人口净迁移率变化。据此回答10~11题。
10.安徽省常住人口从净迁出转变为净迁入的年份是( )
A.2011年 B.2013年
C.2015年 D.2018年
11.2011年以来,安徽省常住人口净迁移率变化反映了该省( )
A.外出务工人口数量增加
B.老年人口数减少
C.常住人口数量不断减少
D.投资环境的改善
解析:第10题,人口净迁移率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迁入人口数、迁出人口数的差额与总人口数的百分比。人口净迁移率大于0表示净迁入,小于0表示人口迁出。2013年人口净迁移率等于0,故选B。第11题,2011年以来,安徽省常住人口净迁移率开始逐步转正,反映了该省迁入人口开始增多,迁出人口减少。外出务工人口数量增加,迁出人口增加,A错误;老年人口数的变化无法体现,B错误;迁入人口增加,常住人口数量不断增加,C错误;投资环境的改善,吸引人口迁入,D正确。
答案:10.B 11.D
(2019·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一期中)目前,南京常住人口正以每年10万的速度增长。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南京市总人口数将超过900万,并有可能突破1 000万。据此回答12~13题。
12.南京市人口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医疗技术水平提高,死亡率大幅下降
B.计划生育政策调整
C.进入新的一轮生育高峰期
D.外地人口迁入
13.南京市城市人口迅猛增长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有( )
①人均收入大幅下降 ②社会医疗保障难度加大
③郊区城市化发展缓慢 ④就业困难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第12题,人口增长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南京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出生率低,死亡率高,人口老龄化严重,由于经济发达,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入,导致人口大幅度增长,D正确,A、B、C错误。第13题,南京市城市人口迅猛增长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有社会医疗保障难度加大、就业困难、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等,②④正确;人口迅猛增长,劳动力多,创造的财富也多,因此人均收入不一定会下降,①错误;人口迅猛增长,郊区城市化发展会加快,③错误。B正确,A、C、D错误。
答案:12.D 13.B
(2019·蒙山县第一中学高一期末)在中国经济进入转型期之时,人口流动方向逐渐由过去的“由西到东”向“由北到南”转变。而中国人口流动地图也是一幅经济地图。据此并结合下图回答14~16题。
14.影响我国整体人口流动方向转变的主要因素是( )
A.区域交通状况 B.政策支持力度
C.自然环境状况 D.区域经济差异
15.相对于其他地区,“三沿”地区的优势在于( )
A.环境容量大 B.交通运输便利
C.环境质量好 D.水资源充足
16.流动人口子女现状,容易导致流入地( )
A.就业压力增大 B.老龄化程度加重
C.空巢儿童增多 D.教育资源紧张
解析:第14题,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经济的转型引发了人口流动的变化,可见影响我国整体人口流动方向转变的主要因素是区域经济差异,故正确答案为D。第15题,环境容量受多种因素影响,首要因素是自然资源,不是环境容量,故A错误。“三沿”是指沿江、沿海、沿铁路线地区,这些地区共同的优势在于交通运输便利,故B正确。“三沿”地区经济发达,环境污染比其他经济较落后地区要严重些,所以C错误。“三沿”地区的沿江、沿海地区水资源比较充足,但是沿铁路线地区不一定水资源充足,所以D错误。本题正确答案为B。第16题,流动人口子女在现居住地出生比例达58%,大多数流动人口在45岁以下,他们的子女年龄尚小,所以会导致流入地的教育资源紧张,故D正确。
答案:14.D 15.B 16.D
(2019·宿州高考模拟)京津冀城市群是环渤海地区的核心区域,是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的第三大城市群,包括北京、天津和河北省的8个地级市,共计10个城市,是中国北方经济实力最强且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2015年,京津冀城市群户籍人口7 467万人,常住人口9 026万人,其中京津地区常住外来人口1 322万人,外来人口比重较大。下图是京津冀城市群2015年流动人口年龄金字塔。据此回答17~19题。
17.京津冀城市群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相比( )
A.平均年龄较小 B.老龄化较重
C.性别比例失调 D.劳动力负担较重
18.京津冀城市群人口流动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①务工经商 ②工作调动
③学习培训 ④家属随迁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19.与北京和天津不同的是,河北流动人口( )
A.受教育程度较低
B.省内流动人口数量较多
C.经济收入较高
D.可享受居民生活保障
解析:第17题,由图可知京津冀城市群流动人口老年人比重较小,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青壮年负担较轻,性别比例较为合理,A正确。第18题,从图中可看出,京津冀城市群的人口流动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影响因素是经济,主要是务工经商;图中少年儿童比重较大, 主要是家属随迁,C正确。第19题,与北京和天津不同的是,河北经济发展程度低,外省迁入人口减少,主要为省内流动,B正确。
答案:17.A 18.C 19.B
课件64张PPT。第一章 人 口第二节 人口迁移第一章 人 口居住地净迁入不利因素有利因素资源经济集团新航线旧新欧美发展中发达外籍工人欧垦荒自然灾害农村城镇计划经济户籍管理工业化城镇化沿海×××××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选择题
(2019·济南高一期末)调查报告显示,某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民工分别比上年下降2.4%和7.6%,东部沿海地区出现“用工荒”。下图为该年我国农民工流向变化统计图。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该年我国农民工流向变化及其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流向西部的农民工数量多于流向东部
B.流向东部的农民工占流动农民工的比例最低
C.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超过东部地区
D.东部地区的生活成本上升
2.为缓解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用工荒”,以下措施合理的是( )
A.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
B.吸引海外移民,鼓励生育
C.减小投资规模,改善工业布局
D.降低生活水平以减少生活成本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与上年相比,流向中西部的农民工增多,流向东部的减少,但流入人数和占比仍然东部多于西部,且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比东部地区慢。流向中西部的农民工比上年增多,一方面是中西部接纳产业转移,增加就业机会;另一方面是东部经济发达,生活水平高,生活成本上升,故选D。第2题,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带动工资水平的提高,导致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丧失。在新的形势下,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不能支撑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故选A。
答案:1.D 2.A
(2019·贵州平坝第一高级中学高一期末)近年来,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这类人被媒体称为“城归”。据统计,近年来“城归”人数累计达到450万。随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有更多的“城归”返乡创业,这将给家乡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现实影响。据此回答3~5题。
3.“城归”返乡创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产业已达饱和,经济效益不断下降
B.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环境污染严重
C.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
D.乡村土地无人耕种,大面积的撂荒
4.“城归”给乡村带来的是人口红利升级,人口红利升级指的是“城归”人员( )
A.年龄构成的年轻化 B.数量的大幅度提高
C.性别结构的均衡化 D.技能与素质的提升
5.“城归”现象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是( )
A.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环境质量
B.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
C.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
D.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
解析:第3题,由材料可知,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得城归返乡创业,给家乡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很多现实影响,因此城归返乡创业的出现与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有关,所以C正确。第4题,近年来,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因此他们可以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与资金帮助,有利于促进乡村振兴,使得农村人口红利升级,所以D正确。第5题,过去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使得农村产生留守儿童和农村老年人口占比上升等问题。“城归”现象的出现,可以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B正确。
答案:3.C 4.D 5.B
(2019·武汉高一期末)“舒适型移民”已成为当代社会重要的人口流动方式,在经济比较发达、人均可自由支配收入较高、大众旅游以及城市化发展较为成熟的背景下,许多人要求暂时或永久离开城市喧嚣浮躁的生活环境,寻找一种安逸、自在、慢节奏、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形成“舒适型移民”。据此回答6~7题。
6.“舒适型移民”产生的客观条件是地区间( )
A.环境状况的差异 B.就业机会的差异
C.经济水平的差异 D.迁移政策的差异
7.“舒适型移民”对移入地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
①增加劳动力 ②大力开发资源 ③提升住房价格 ④劳动服务业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第6题,结合材料分析,可知“舒适型移民”形成的客观条件是区域之间环境状况的差异,A正确;“舒适型移民”更多的是考虑环境的舒适,与就业机会无关,与经济发展水平及政策的关联性小,B、C、D错误,故选A。第7题,结合上题可知,“舒适型移民”主要是为了享受慢节奏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对于迁入地区而言,会提升住房的价格,带动迁入地劳动服务业的发展,③④正确;该类人口迁移主要是为了享受生活,因而迁入地增加劳动力错误,大力开发资源也不正确,故选B。
答案:6.A 7.B
(2019·合肥高一期末)下图为2016年美国本土各州人口迁移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
8.图示a、b两区域人口流动状况存在巨大差异,其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A.居住环境差异 B.大型商业机构搬迁
C.城市化扩张差异 D.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9.图示b区域迁入人口的年龄主要在( )
A.0~15岁 B.20~35岁
C.50~75岁 D.75~90岁
解析:第8题,图示a区域为美国发达的东北传统工业区,环境污染较重,气候冷湿,居住环境相对较差,大量人口迁出;b区域为佛罗里达半岛,纬度较低,气候温暖,阳光充足,工业密度低,环境质量好,居住环境相对较好,大量人口迁入。所以选A。第9题,b区域经济密度小,就业机会少,对年轻人吸引力不足,但佛罗里达半岛纬度较低,气候温暖,阳光充足,居住环境相对较好,容易吸引美国东北部地区精力较为充足的退休老人,佛罗里达半岛受飓风影响频繁,75~90岁的老人行动不便,不太适合在此居住。所以选C。
答案:8.A 9.C
(2019·绍兴高一开学考试)人口净迁移率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迁入人口数、迁出人口数的差额与总人口数的百分比。下图示意安徽省2009-2018年常住人口净迁移率变化。据此回答10~11题。
10.安徽省常住人口从净迁出转变为净迁入的年份是( )
A.2011年 B.2013年
C.2015年 D.2018年
11.2011年以来,安徽省常住人口净迁移率变化反映了该省( )
A.外出务工人口数量增加
B.老年人口数减少
C.常住人口数量不断减少
D.投资环境的改善
解析:第10题,人口净迁移率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迁入人口数、迁出人口数的差额与总人口数的百分比。人口净迁移率大于0表示净迁入,小于0表示人口迁出。2013年人口净迁移率等于0,故选B。第11题,2011年以来,安徽省常住人口净迁移率开始逐步转正,反映了该省迁入人口开始增多,迁出人口减少。外出务工人口数量增加,迁出人口增加,A错误;老年人口数的变化无法体现,B错误;迁入人口增加,常住人口数量不断增加,C错误;投资环境的改善,吸引人口迁入,D正确。
答案:10.B 11.D
(2019·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一期中)目前,南京常住人口正以每年10万的速度增长。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南京市总人口数将超过900万,并有可能突破1 000万。据此回答12~13题。
12.南京市人口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医疗技术水平提高,死亡率大幅下降
B.计划生育政策调整
C.进入新的一轮生育高峰期
D.外地人口迁入
13.南京市城市人口迅猛增长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有( )
①人均收入大幅下降 ②社会医疗保障难度加大
③郊区城市化发展缓慢 ④就业困难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第12题,人口增长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南京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出生率低,死亡率高,人口老龄化严重,由于经济发达,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入,导致人口大幅度增长,D正确,A、B、C错误。第13题,南京市城市人口迅猛增长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有社会医疗保障难度加大、就业困难、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等,②④正确;人口迅猛增长,劳动力多,创造的财富也多,因此人均收入不一定会下降,①错误;人口迅猛增长,郊区城市化发展会加快,③错误。B正确,A、C、D错误。
答案:12.D 13.B
(2019·蒙山县第一中学高一期末)在中国经济进入转型期之时,人口流动方向逐渐由过去的“由西到东”向“由北到南”转变。而中国人口流动地图也是一幅经济地图。据此并结合下图回答14~16题。
14.影响我国整体人口流动方向转变的主要因素是( )
A.区域交通状况 B.政策支持力度
C.自然环境状况 D.区域经济差异
15.相对于其他地区,“三沿”地区的优势在于( )
A.环境容量大 B.交通运输便利
C.环境质量好 D.水资源充足
16.流动人口子女现状,容易导致流入地( )
A.就业压力增大 B.老龄化程度加重
C.空巢儿童增多 D.教育资源紧张
解析:第14题,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经济的转型引发了人口流动的变化,可见影响我国整体人口流动方向转变的主要因素是区域经济差异,故正确答案为D。第15题,环境容量受多种因素影响,首要因素是自然资源,不是环境容量,故A错误。“三沿”是指沿江、沿海、沿铁路线地区,这些地区共同的优势在于交通运输便利,故B正确。“三沿”地区经济发达,环境污染比其他经济较落后地区要严重些,所以C错误。“三沿”地区的沿江、沿海地区水资源比较充足,但是沿铁路线地区不一定水资源充足,所以D错误。本题正确答案为B。第16题,流动人口子女在现居住地出生比例达58%,大多数流动人口在45岁以下,他们的子女年龄尚小,所以会导致流入地的教育资源紧张,故D正确。
答案:14.D 15.B 16.D
(2019·宿州高考模拟)京津冀城市群是环渤海地区的核心区域,是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的第三大城市群,包括北京、天津和河北省的8个地级市,共计10个城市,是中国北方经济实力最强且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2015年,京津冀城市群户籍人口7 467万人,常住人口9 026万人,其中京津地区常住外来人口1 322万人,外来人口比重较大。下图是京津冀城市群2015年流动人口年龄金字塔。据此回答17~19题。
17.京津冀城市群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相比( )
A.平均年龄较小 B.老龄化较重
C.性别比例失调 D.劳动力负担较重
18.京津冀城市群人口流动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①务工经商 ②工作调动
③学习培训 ④家属随迁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19.与北京和天津不同的是,河北流动人口( )
A.受教育程度较低
B.省内流动人口数量较多
C.经济收入较高
D.可享受居民生活保障
解析:第17题,由图可知京津冀城市群流动人口老年人比重较小,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青壮年负担较轻,性别比例较为合理,A正确。第18题,从图中可看出,京津冀城市群的人口流动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影响因素是经济,主要是务工经商;图中少年儿童比重较大, 主要是家属随迁,C正确。第19题,与北京和天津不同的是,河北经济发展程度低,外省迁入人口减少,主要为省内流动,B正确。
答案:17.A 18.C 19.B
第三节 人口容量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
知识导图
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1.运用综合思维,从综合的角度,分析制约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
2.通过对比我国人口合理容量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数据,树立人口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培养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一、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1.定义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
2.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
(1)自然资源状况
①资源丰富的区域能承载较多的人口。
②通常用某一种或某几种资源的承载力作为估算某个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依据。
(2)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还可能发现新的资源,从而扩大资源环境承载力。
(3)人均消费水平
相同的资源环境条件,相对于不同消费水平所供养的人口数量,显然是不同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会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而降低。
3.三种观点
(1)乐观者:科学技术具有极大的潜力,可以帮助人类找到新的资源,解决种种难题,未来世界的人口不会达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极限值。
(2)悲观者:目前世界人口太多,已经超过地球的资源环境承载力。
(3)介于乐观者和悲观者之间:一些学者认为,地球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在100亿左右。
二、人口合理容量
1.概念
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生活的水平,同时又在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与环境承载力的关系
人口合理容量是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其数值要小于资源环境承载力。
3.存在问题
现代社会已经出现了人口过快增长,由此引发了严重的资源、环境和社会问题。
4.解决措施
(1)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2)要建立公平的国际秩序,保证人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3)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1.图示法记忆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制约因素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制约因素有许多,可以借助图示法记忆,如下图所示:
2.资源是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大小的主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等也影响。因此,在科技发展水平高、地区对外开放程度高的情况下,资源虽然匮乏,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仍可能较大,如日本。
3.从木桶效应看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1)木桶效应:木桶能容纳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板,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
(2)理论应用:下图中a、b、c、d、e分别代表某国家或地区不同资源的环境承载力,该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取决于最短板——e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4.人口合理容量提出的背景
———————————————[预习效果自测]———————————————
一、判断题
1.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一个地区能够持续供养的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
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制约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 )
3.一个国家的资源越少,其资源环境承载力也越小。( )
4.科技水平和人类消费水平的提高,都会使资源环境承载力变大。( )
5.某地的人口合理容量不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
答案:1.× 2.× 3.× 4.× 5.×
二、连线题
6.正确连线。
答案:
三、选择题
读木桶效应(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这只木桶的盛水量,不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图,回答7~8题。
7.某地以耕地、森林、淡水、矿产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单位:人)分别为8 000、6 000、4 500、10 000,则该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取决于( )
A.耕地 B.森林
C.淡水 D.矿产
8.下列影响我国不同省区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中,相当于木桶短板的是( )
A.四川——水力资源
B.山东——气候资源
C.黑龙江——矿产资源
D.福建——耕地资源
答案:7.C 8.D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人口数量及人口容量进行了预测,下表中内容为一些学者的预测数据。读表回答9~10题。
预测2050年人口数量
14亿~15亿
依农业资源最大供养的人口数量
15亿~16亿
依粮食生产能力最多供养的人口数量
15.1亿~16.6亿
依小康消费水平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
8亿~9亿
9.表中反映的我国人口合理容量是( )
A.15亿~16亿 B.15.1亿~16.6亿
C.8亿~9亿 D.14亿~15亿
10.下列不属于影响我国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是( )
A.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B.地区开放程度
C.科技水平和消费水平
D.国家人口政策
答案:9.C 10.D
地球上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 新疆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存在巨大差异,其中准噶尔盆地南部最大,其次为伊犁河谷、塔里木盆地北部、准噶尔盆地北部、塔里木盆地西部、东疆地区,塔里木盆地南部最小。
(1)分析准噶尔盆地南部资源环境承载力最大的原因。
(2)为提高塔里木盆地南部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当地应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3)在新疆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为32人/km2,目前已达13人/km2,有人认为“为促进该区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不宜限制人口”,但对人口环境学颇有研究的赵先生却认为这种看法不妥,试为赵先生的看法提供依据。
提示:(1)矿产资源丰富,经济基础较好;交通便利,对外开放程度高。
(2)防治土地沙漠化;加速节水工程建设,发展节水农业;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实行农牧结合;发展经济。
(3)资源环境承载力决定人口的最大容量,如果人口密度达到最大值,不但会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新疆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该地区人口增长较快,因此应适当控制人口。
1.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
因素
相关性
影响
资源
正相关
是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资源越丰富,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资源越贫乏,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
科技发展水平
正相关
科技水平越高,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科技水平越低,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
经济发达程度
正相关
经济越发达,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经济越不发达,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
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
正相关
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越高,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反之越小
人口受教育水平
正相关
受教育水平越高,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受教育水平越低,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
消费水平
负相关
消费水平越高,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消费水平越低,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
2.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特性
一个地区的资源不断变化,这是因为资源的数量和开发利用程度受科技发展水平的影响。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分析思路
(1)考虑区域的资源状况
区域的资源状况包括矿产、水、耕地、气候等方面,一个地区的资源越丰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
(2)考虑科技、经济等条件
科技发展水平、人口受教育水平、经济发达程度等条件会影响资源的开发利用。因而一个地区的上述条件好,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大。
(3)考虑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
地区的开放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从其他区域调入资源,提高本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
(4)考虑区域的消费水平
区域的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经济发展水平高,消费水平也较高;在资源总量相当的情况下,消费水平越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
(2019·河北博野中学高一期末)下表反映我国土地人口承载力与生活类型的关系。读表回答1~2题。
生活类型
富裕型
小康型
宽裕型
温饱型
可承载人口(万人)
85 358
93 894
104 330
117 370
1.由上表可以看出( )
A.土地人口承载力具有相对确定性
B.土地人口承载力小于土地的人口合理容量
C.生活消费水平是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
D.土地人口承载力与生活消费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
2.提高我国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正确途径是( )
①控制人口数量 ②提高资源利用率 ③提高人们消费水平 ④提高对外开放程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第1题,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土地人口承载力具有相对确定性,土地人口承载力不一定小于土地的人口合理容量,资源是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故选A。第2题,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可以提高我国土地人口承载力,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们消费水平不是提高我国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正确途径,故选C。
答案:1.A 2.C
(2019·六安高一期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北边陲,面积166万km2,约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1/6,常住人口为21 813 334人(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人口密度约为全国的1/10。据此回答3~4题。
3.制约新疆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资源短板是( )
A.耕地资源 B.草场资源
C.矿产资源 D.水资源
4.为提高新疆资源环境承载力,目前下列措施较合理的是( )
A.调整农业结构,提高灌溉技术
B.发挥光照优势,扩大水稻种植
C.出台优惠政策,促进人口的迁入
D.降低区内人们生活与文化消费水平
解析:第3题,新疆气候干旱,水资源不足,水资源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最主要限制性因素,而新疆的耕地资源、草场资源和矿产资源相对丰富,所以制约新疆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资源短板是水资源,故选D。第4题,调整农业结构,提高灌溉技术,有利于合理利用水资源,缓解新疆水资源短缺问题,提高了制约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短板,也就提高了资源环境承载力,A正确;新疆水资源短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水稻,B错误;人口的迁移对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很小,C错误;目前,新疆人民的生活与文化消费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还需要提高,D错误。
答案:3.D 4.A
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 下图是我国某年各省级行政区的综合人口压力指数分布示意图(人口压力指数是指一个区域现有人口数量与经济人口容量之比,当人口压力指数小于1时人口容量相对富余,说明该地区相对人口压力不大,还有一定人口扩容余地。)
(1)江苏省是我国人口压力指数最小的地区之一,简述江苏省人口压力指数较小的原因。
(2)西藏自治区是我国人口压力指数最大的省区之一,据分析研究,西藏人口压力还在不断加大,简述西藏人口压力不断加大的原因。
(3)减轻我国人口压力,提高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4)我们应如何判断一个地区人口数量与分布是否合理?
提示:(1)水热条件好、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对外开放程度高,资源环境承载力大。
(2)人们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破坏了生态环境;自然灾害增多;等等。
(3)①加大经济和科技投入;②控制污染,保护环境;③开源、节流,挖掘资源潜力;④加强地区之间的资源调配。
(4)判断本地区的人口数量与分布是否合理应考虑该地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之间是否协调。
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1)二者的区别
资源环境承载力
人口合理容量
指标
自然资源的承载力
自然资源承载力、经济
社会发展、合理消费水平
实质
最大人口数量
最适宜人口数量
意义
生存
发展
数量
大
小
(2)二者的联系:二者都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制约因素是相同的,由此决定了二者的特性也是相同的,具体如下所示:
(2019·重庆一中高一期末)资源环境承载力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1850年,清朝的人口为4.3亿。当时有学者惊呼:“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而今天的中国,不但养活了13亿人,人们的生活水平比那个时代还提高了许多。据此回答1~2题。
1.材料表明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是( )
A.地区对外开放程度
B.人口的生活与文化消费水平
C.科技发展水平
D.蕴藏的资源数量
2.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必须进行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其主要意义在于( )
A.限制高消费现象的产生
B.规划农业生产的发展规模
C.制定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
D.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解析:第1题,据材料可知,清朝时,中国人口仅4.3亿,却出现了人口危机,资源短缺,而今中国却养活了更多的人,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说明我国现在资源环境承载力比清朝时期变大了。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能够使资源环境承载力上升,但并非材料中反映的主要原因,A排除;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会使资源环境承载力减少,B错;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使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从而提高了资源环境承载力,C对;从1850年至今资源数量逐渐减少,而不是增加,D错。故选C。第2题,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人口合理容量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意义,不是为了限制高消费现象的产生,对规划农业生产的发展规模没有直接影响,不能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答案:1.C 2.C
选择题
(2019·鞍山高一期末)下表是我国环境与人口信息表,据此回答完成1~2题。
我国环境与人口
最多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①约16亿人
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温饱型消费水平
②10亿内
小康型消费水平
③8~9亿人
富裕型消费水平
④7亿内
1.表中代表我国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数据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表中②③④数据值的差异,说明人口合理容量( )
A.与人口消费水平呈正相关
B.与人口消费水平呈负相关
C.只受人口消费水平影响
D.与人口消费水平无关
解析:第1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区域的资源条件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超过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将遭到破坏而失去平衡,并最终失去原有的承载能力。据材料可知,我国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数据是16亿,对应的是①。故选A。第2题,消费水平越高,就相当于消耗资源越多,人口合理容量就越小。从表格中可知,②③④数据值逐渐减小,而消费水平逐渐从温饱、小康到富裕,可知人口合理容量与消费水平呈负相关关系,B正确,A、D错误;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有资源、科技、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消费水平等,C错误。故选B。
答案:1.A 2.B
3.(2019·广西钦州港经开区中学高一期中)日本的人口密度约为中国的3倍,且人民的生活水平较高,这说明日本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大,其原因是( )
①自然资源缺乏 ②科技发达 ③对外开放程度高
④消费水平高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B。日本国土面积狭小,缺乏自然资源,是限制其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①错;科技发达,对外开放程度高,资源环境承载力大,②③正确;消费水平越高,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④错。
4.一般而言,有组织的大规模移民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是迁入区的( )
A.人口密度 B.资源环境承载力
C.人口构成 D.人口素质
解析:选B。有组织、大规模的移民过程,一定要考虑迁入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否则迁入区会因人口迁入带来诸如人口压力大、资源紧张、社会治安差等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问题,故选B。
(2019·吉林高一期末)据广州市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广州市常住人口为1 270.19万人,预计到2020年年末常住人口控制在1 500万以内,这“1 500万”是让广州人“活得舒服”的指标。读广东省部分地区人口分布图和广东省人口年龄结构及变化条形图,回答5~6题。
5.广州提出的“1 500万”被称为“临界点”,“1 500万”是指( )
A.资源环境承载力
B.人口合理容量
C.最低人口数量
D.土地承载力
6.下列关于广东省人口年龄结构及变化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口年龄结构是“中间低,两头高”
B.0~14岁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C.15~64岁人口比重上升最慢
D.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上升
解析:第5题,根据材料“‘1 500万’是让广州人‘活得舒服’的指标”,也就是最适宜养活的人口数量,为人口合理容量,故选择B。第6题,由图可得15~64岁人口数量最多,年龄结构为“中间高,两头低”,故A错误;0~14岁人口比重有下降的趋势,可得出0~14岁人口比重下降,也就是该年龄段人口比重上升最慢,故B、C错误;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增加0.7%,有上升的趋势,故D正确。
答案:5.B 6.D
(2019·安徽郎溪中学高一期中)下表为我国部分地区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表。结合下表,回答7~8题。
地区
年生物量(万吨)
可承载人口(万人)
最大可能人口密度
(人/平方千米)
东北地区
105 100
23 000
229
长江中
下游地区
88 600
22 000
395
青海、西藏
10 000
1 000
4
7.表中信息反映的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导因素是( )
A.科技水平 B.自然资源
C.开放程度 D.消费水平
8.下列关于青海、西藏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地域广大,资源丰富,资源环境承载力大
②地处内陆,气候干旱,资源环境承载力小
③生态脆弱,资源环境承载力小
④充分利用该地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增大资源环境承载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第7题,不同地区年生物量不一样,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同,生物量越大,可承载人口越多,因此表中信息反映的是自然资源的影响,选择B项。第8题,青海、西藏位于高寒地区,生物量少,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环境承载力小;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可以充分利用以增大资源环境承载力,因此B项正确。
答案:7.B 8.B
人口压力指数分为人口经济压力指数和人口资源压力指数。一个地区的人口经济或人口资源压力指数是全国人均经济或资源指标除以该地区相应人均指标后所得的比值。读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人口经济压力指数和人口资源压力指数统计表,回答9~10题。
东部
中部
西部
全国
人口经济压力指数
0.70
1.31
1.58
1.00
人口资源压力指数
1.30
0.93
1.01
1.00
9.关于人口压力指数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人口压力指数大于1,说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富裕
②人口压力指数小于1,说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超载
③人口压力指数大于1,说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超载
④人口压力指数小于1,说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富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针对我国东、中、西部人口压力指数的差异,应采取的措施是( )
A.中、西部地区控制对东部地区的资源输出
B.东部地区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技术和资金的输出
C.采取有效措施限制东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D.促进中、西部地区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解析:第9题,人口压力指数大于1,说明环境压力大,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超载,①错、③对。人口压力指数小于1,说明环境压力小,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富裕,②错、④对。第10题,针对我国东、中、西部人口压力指数的差异,应采取的措施是中、西部地区加大对东部地区的资源输出,A错;东部地区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技术和资金的输出,B对;不能限制东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C错;促进中、西部地区资源开发等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D错。
答案:9.D 10.B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结合下表及所学知识回答11~12题。
某岛国2018年
环境与人口信息
最多能供养
的人口数
最适宜供养
的人口数
实际供养
的人口数
45万
25万
35万
11.若a、b、c、d代表该岛国的四类资源在某一时期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且a>b>c>d,则该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是( )
A.a B.b
C.c D.d
12.若2018年该岛国的人口数量用X表示,人口合理容量用Y表示,资源环境承载力用Z表示,则三者的关系是( )
A.Z>Y>X B.X>Y>Z
C.Y>Z>X D.Z>X>Y
解析:第11题,该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取决于资源量最小的那一个,信息显示a>b>c>d,故d是该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第12题,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最大人口数量(极限人口),表中显示为45万人;人口合理容量代表最适宜的人口数量,表中显示为25万人;该国目前实际人口数量为35万人,故三者的关系是Z>X>Y。
答案:11.D 12.D
2018年北京市“两会”上,北京市政府提出,要将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2 300万人以内。这一数字是根据北京市水资源等数据测算出来的人口规模“天花板”。据此回答13~15题。
13.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2 300万以内,这个人口数量是北京市的( )
A.户籍人口数量 B.外来人口数量
C.人口合理容量 D.资源环境承载力
14.有关人口合理容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随着科技的发展,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人口合理容量是无限增大的
B.人口合理容量主要取决于生存空间的大小
C.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对人口合理容量影响很大
D.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对人口合理容量影响很小
15.把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2 300万人以内作为长期调控目标,北京市应( )
①超出本地区范围过度索取资源,发展生产
②建立公平的秩序,使人们有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权利
③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
④保持北京较高的人口增长速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13题,该人口数量是“根据北京市水资源等数据测算出来的人口规模‘天花板’”,因而是北京市能供养人口的最大值,故应为北京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第14题,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很多,在不同时期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对人口合理容量影响很大。第15题,超出本地区范围过度索取资源以及保持北京市较高的人口增长速度均不利于北京市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故选B。
答案:13.D 14.C 15.B
下表为中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对我国各地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估算的部分数据。据此回答16~17题。
具体地区
年生产量(万吨)
可载人口量
最大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长江中下游
88 600
22 000
395
青藏高原
10 000
1 000
4
16.两地区土地生产潜力差异的原因是( )
①光照 ②地形 ③土壤 ④热量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17.据分析研究,西藏的人口合理容量正在减小,原因可能是( )
①消费水平迅速上升
②生产活动过程中破坏了生态环境
③青藏铁路的开通,方便了与外界之间的联系
④自然灾害的增多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第16题,两地区土地生产潜力差异大的原因主要是两个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青藏高原地区以山地和高原为主,而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平原为主;青藏高原海拔较高,热量不足,而长江中下游地区位于亚热带季风区内,热量充足。因此②④正确。第17题,西藏的人口合理容量正在减小,原因可能是消费水平迅速上升,①对;生产活动过程中破坏了生态环境,②对;自然灾害的增多,④对。青藏铁路的开通,方便了与外界之间的联系,人口合理容量应增大,③错。
答案:16.C 17.A
课件50张PPT。第一章 人 口第三节 人口容量第一章 人 口资源良好生态环境扩大降低最适宜小于环境发展中国家人地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预习效果自测]×××××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选择题
(2019·鞍山高一期末)下表是我国环境与人口信息表,据此回答完成1~2题。
我国环境与人口
最多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①约16亿人
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温饱型消费水平
②10亿内
小康型消费水平
③8~9亿人
富裕型消费水平
④7亿内
1.表中代表我国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数据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表中②③④数据值的差异,说明人口合理容量( )
A.与人口消费水平呈正相关
B.与人口消费水平呈负相关
C.只受人口消费水平影响
D.与人口消费水平无关
解析:第1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区域的资源条件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超过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将遭到破坏而失去平衡,并最终失去原有的承载能力。据材料可知,我国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数据是16亿,对应的是①。故选A。第2题,消费水平越高,就相当于消耗资源越多,人口合理容量就越小。从表格中可知,②③④数据值逐渐减小,而消费水平逐渐从温饱、小康到富裕,可知人口合理容量与消费水平呈负相关关系,B正确,A、D错误;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有资源、科技、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消费水平等,C错误。故选B。
答案:1.A 2.B
3.(2019·广西钦州港经开区中学高一期中)日本的人口密度约为中国的3倍,且人民的生活水平较高,这说明日本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大,其原因是( )
①自然资源缺乏 ②科技发达 ③对外开放程度高
④消费水平高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B。日本国土面积狭小,缺乏自然资源,是限制其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①错;科技发达,对外开放程度高,资源环境承载力大,②③正确;消费水平越高,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④错。
4.一般而言,有组织的大规模移民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是迁入区的( )
A.人口密度 B.资源环境承载力
C.人口构成 D.人口素质
解析:选B。有组织、大规模的移民过程,一定要考虑迁入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否则迁入区会因人口迁入带来诸如人口压力大、资源紧张、社会治安差等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问题,故选B。
(2019·吉林高一期末)据广州市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广州市常住人口为1 270.19万人,预计到2020年年末常住人口控制在1 500万以内,这“1 500万”是让广州人“活得舒服”的指标。读广东省部分地区人口分布图和广东省人口年龄结构及变化条形图,回答5~6题。
5.广州提出的“1 500万”被称为“临界点”,“1 500万”是指( )
A.资源环境承载力
B.人口合理容量
C.最低人口数量
D.土地承载力
6.下列关于广东省人口年龄结构及变化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口年龄结构是“中间低,两头高”
B.0~14岁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C.15~64岁人口比重上升最慢
D.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上升
解析:第5题,根据材料“‘1 500万’是让广州人‘活得舒服’的指标”,也就是最适宜养活的人口数量,为人口合理容量,故选择B。第6题,由图可得15~64岁人口数量最多,年龄结构为“中间高,两头低”,故A错误;0~14岁人口比重有下降的趋势,可得出0~14岁人口比重下降,也就是该年龄段人口比重上升最慢,故B、C错误;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增加0.7%,有上升的趋势,故D正确。
答案:5.B 6.D
(2019·安徽郎溪中学高一期中)下表为我国部分地区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表。结合下表,回答7~8题。
地区
年生物量(万吨)
可承载人口(万人)
最大可能人口密度
(人/平方千米)
东北地区
105 100
23 000
229
长江中
下游地区
88 600
22 000
395
青海、西藏
10 000
1 000
4
7.表中信息反映的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导因素是( )
A.科技水平 B.自然资源
C.开放程度 D.消费水平
8.下列关于青海、西藏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地域广大,资源丰富,资源环境承载力大
②地处内陆,气候干旱,资源环境承载力小
③生态脆弱,资源环境承载力小
④充分利用该地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增大资源环境承载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第7题,不同地区年生物量不一样,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同,生物量越大,可承载人口越多,因此表中信息反映的是自然资源的影响,选择B项。第8题,青海、西藏位于高寒地区,生物量少,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环境承载力小;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可以充分利用以增大资源环境承载力,因此B项正确。
答案:7.B 8.B
人口压力指数分为人口经济压力指数和人口资源压力指数。一个地区的人口经济或人口资源压力指数是全国人均经济或资源指标除以该地区相应人均指标后所得的比值。读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人口经济压力指数和人口资源压力指数统计表,回答9~10题。
东部
中部
西部
全国
人口经济压力指数
0.70
1.31
1.58
1.00
人口资源压力指数
1.30
0.93
1.01
1.00
9.关于人口压力指数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人口压力指数大于1,说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富裕
②人口压力指数小于1,说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超载
③人口压力指数大于1,说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超载
④人口压力指数小于1,说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富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针对我国东、中、西部人口压力指数的差异,应采取的措施是( )
A.中、西部地区控制对东部地区的资源输出
B.东部地区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技术和资金的输出
C.采取有效措施限制东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D.促进中、西部地区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解析:第9题,人口压力指数大于1,说明环境压力大,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超载,①错、③对。人口压力指数小于1,说明环境压力小,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富裕,②错、④对。第10题,针对我国东、中、西部人口压力指数的差异,应采取的措施是中、西部地区加大对东部地区的资源输出,A错;东部地区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技术和资金的输出,B对;不能限制东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C错;促进中、西部地区资源开发等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D错。
答案:9.D 10.B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结合下表及所学知识回答11~12题。
某岛国2018年
环境与人口信息
最多能供养
的人口数
最适宜供养
的人口数
实际供养
的人口数
45万
25万
35万
11.若a、b、c、d代表该岛国的四类资源在某一时期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且a>b>c>d,则该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是( )
A.a B.b
C.c D.d
12.若2018年该岛国的人口数量用X表示,人口合理容量用Y表示,资源环境承载力用Z表示,则三者的关系是( )
A.Z>Y>X B.X>Y>Z
C.Y>Z>X D.Z>X>Y
解析:第11题,该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取决于资源量最小的那一个,信息显示a>b>c>d,故d是该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第12题,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最大人口数量(极限人口),表中显示为45万人;人口合理容量代表最适宜的人口数量,表中显示为25万人;该国目前实际人口数量为35万人,故三者的关系是Z>X>Y。
答案:11.D 12.D
2018年北京市“两会”上,北京市政府提出,要将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2 300万人以内。这一数字是根据北京市水资源等数据测算出来的人口规模“天花板”。据此回答13~15题。
13.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2 300万以内,这个人口数量是北京市的( )
A.户籍人口数量 B.外来人口数量
C.人口合理容量 D.资源环境承载力
14.有关人口合理容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随着科技的发展,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人口合理容量是无限增大的
B.人口合理容量主要取决于生存空间的大小
C.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对人口合理容量影响很大
D.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对人口合理容量影响很小
15.把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2 300万人以内作为长期调控目标,北京市应( )
①超出本地区范围过度索取资源,发展生产
②建立公平的秩序,使人们有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权利
③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
④保持北京较高的人口增长速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13题,该人口数量是“根据北京市水资源等数据测算出来的人口规模‘天花板’”,因而是北京市能供养人口的最大值,故应为北京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第14题,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很多,在不同时期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对人口合理容量影响很大。第15题,超出本地区范围过度索取资源以及保持北京市较高的人口增长速度均不利于北京市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故选B。
答案:13.D 14.C 15.B
下表为中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对我国各地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估算的部分数据。据此回答16~17题。
具体地区
年生产量(万吨)
可载人口量
最大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长江中下游
88 600
22 000
395
青藏高原
10 000
1 000
4
16.两地区土地生产潜力差异的原因是( )
①光照 ②地形 ③土壤 ④热量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17.据分析研究,西藏的人口合理容量正在减小,原因可能是( )
①消费水平迅速上升
②生产活动过程中破坏了生态环境
③青藏铁路的开通,方便了与外界之间的联系
④自然灾害的增多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第16题,两地区土地生产潜力差异大的原因主要是两个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青藏高原地区以山地和高原为主,而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平原为主;青藏高原海拔较高,热量不足,而长江中下游地区位于亚热带季风区内,热量充足。因此②④正确。第17题,西藏的人口合理容量正在减小,原因可能是消费水平迅速上升,①对;生产活动过程中破坏了生态环境,②对;自然灾害的增多,④对。青藏铁路的开通,方便了与外界之间的联系,人口合理容量应增大,③错。
答案:16.C 17.A
章末综合提升
一、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的构成和类型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依据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划分为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三种类型。如下表所示:
人口增长模式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原始型
高
高
低
传统型
高
低
高
现代型
低
低
低
2.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1)影响转变的因素:社会经济发展、传统文化观念和人口政策。
(2)转变过程:历史发展表明,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过程为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如下图所示:
3.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
(1)发达国家
代表地区
欧洲和北美
人口增长模式
现代型
发展特征
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欧洲和北美为代表的发达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不足1%,人口增长模式转变为现代型。目前,一些发达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甚至呈现负增长
(2)发展中国家
代表地区
亚非拉
中国
人口增长
模式
还没有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基本实现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发展特征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死亡率已降至与发达国家相当的水平,但人口的出生率仍较高
主要是因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
(3)全世界: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原因是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绝大多数。
二、人口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口结构主要包括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性别结构、人口文化结构等,人口结构若出现不合理,则会引发人口问题。
1.人口年龄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口年龄结构是指各年龄段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主要表现在人口年轻化和人口老龄化两个方面。
表现
人口年轻化
人口老龄化
人口年龄
结构趋势
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不断上升,而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下降
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不断下降,而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人口问题
人口年轻化可导致人口增长过快。人口持续增长,最终会超出环境的供应和自净能力,进而引发各种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人口老龄化可造成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老年人的社会保障与赡养等费用增加、老年人精神孤寂等问题
2.人口性别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口性别结构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构成中,新出生的男性和女性人口各占总人口的比例。通常用“性别比”来衡量,即用100位女性对应的男性数来衡量。它用来反映该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性别结构是否合理或协调。
性别比失衡会造成婚姻、家庭、社会的不稳定,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应加强思想教育,严禁非医学鉴定胎儿性别。
3.人口文化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口文化结构主要是指各学历层次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人口文化水平总体过低,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国家应加大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
4.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三、常见人口统计图的判读
1.平面正三角形坐标图的判读
三角形统计图是一个三轴坐标图,给出一个正三角形,在内部作若干条三条边平行线,并标注出三个坐标所代表的变量,通常用来表示三个变量的地理事物局部与整体的百分比结构。读三角形统计图时必须注意,图中数据只表示相对量,即“比重”或“比例”,不表示绝对量;图中每个点都能够读取三个变量的坐标数值,各构成要素所占比重的总和必然是100%。
上图中“*”表示各年龄段的人口比重,如何准确读取其数据呢?可以采用平行线法,该法分三步:
(1)沿着三个坐标轴数值增大的方向画出三个箭头,如图中的箭头①②③。
(2)过图中标出的点“*”,分别画出与上述三个箭头平行且延伸方向一致的三条斜线。注意:在图中平行斜线应取a,而不是取b(因为斜线b的延伸方向与箭头②不一致)。
(3)读出上述斜线与三个坐标轴的交点坐标,这就是待求点在三个坐标轴上的坐标。在图中待求点“*”的三个坐标分别是0~14岁为23%,15~64岁为73%,65岁及以上为4%。
2.四边形人口统计图的判读
四边形人口统计图中有两边分别表示两个变量(一般是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另外两边表示一个变量(通常是人口自然增长率),如下图:
对于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根据一般的直角坐标图的判断即可得出数据,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读取,我们一般以第三个变量作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读数时沿对角线方向读取即可。如图1中底边(横轴)表示的是人口死亡率,左边纵轴表示的是人口出生率,另外两边表示的是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对于图中Ⅰ、Ⅱ、Ⅲ、Ⅳ四点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判断,是先作出一条对角线(图2),沿对角线箭头方向读取(箭尾到箭头表示数据越来越大),由此得出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由低到高依次是Ⅱ、Ⅰ、Ⅳ、Ⅲ。判断某点具体的数据时,可过此点作对角线的平行线,交于两边即可,如图2中Ⅰ处的虚线。(Ⅱ、Ⅰ、Ⅳ、Ⅲ的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依次大约为0、8‰、16‰、29‰)。
四、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
1.读构成
可直接读出该地区不同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如图)。
2.定类型
年轻型和成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传统型的人口增长模式,其中年轻型人口处于加速增长阶段,成年型人口处于增长减缓阶段;老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3.析变化
(1)正常变化
从年轻型到老年型的正常转变。其变化主要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受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人口增长模式由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转变。
(2)特殊变化
①某年龄段人口比例突然变小(如上图A处)。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等导致出生率突然降低,二是重大灾害等导致死亡率上升,三是人口的大量外迁。
②某年龄段人口比例突然增加(如上图B处)。其原因可能是就业、升学等导致的人口大量迁入。
③男女比例的明显失调(如上图C处)。可能是战争导致大量男性死亡,也可能是钢铁、纺织等对职工性别有一定要求的工厂建设导致的。
(2019·湘潭高一期中)“空巢老人”,即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是眼下许多“空巢老人”生活的真实写照。下图为四国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四国可能出现“空巢老人”现象的是( )
A.甲国 B.乙国
C.丙国 D.丁国
2.近几年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现象较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原因 B.家庭原因
C.自然原因 D.个人原因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四国中丁国65岁及以上的老人占比重最大,因此四国可能出现“空巢老人”现象的是丁国。故选D。第2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地区之间的差异加大,导致人口迁移,而人口迁移的主体是劳动力人口,所以近几年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现象较严重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故选A。
答案:1.D 2.A
(2019·福建永春第一中学高一期中)读某国人口年龄构成比例图,回答3~4题。
3.如图所示,“*”表示人口年龄构成状况,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依次约为( )
A.80%、57%、20% B.57%、77%、46%
C.23%、57%、20% D.23%、20%、57%
4.若把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大于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大于7%时称为进入人口老龄化,有关图中“*”国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可能出现劳动力短缺
B.该国城市化水平较高
C.该国可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D.该国经济已经停止发展
解析:第3题,据三角形坐标图读法,画出下图,可以读出0~14岁、15~64岁、65岁以上人口的比重依次约为23%、57%、20%。故选C。第4题,图中“*”国家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为20%,进入人口老龄化,一般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较早,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可能出现劳动力短缺,A正确;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较高,B正确;发达国家可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C正确;该国经济不会停止发展,D错误。故选D。
答案:3.C 4.D
(2019·哈尔滨高一月考)2017年世界总人口约为73亿,其中中国和印度分别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9%和18%。读2016年中国大陆和印度人口年龄结构图(E、F各代表一个年龄段,M代表两个年龄段),回答5~6题。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M处凹陷是人口大量外迁所致
B.印度人口老龄化现象更为明显
C.F处人口高峰与E处人口关系密切
D.图中按10岁一个年龄段分组
6.预计到2022年,印度人口将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原因可能是( )
A.印度医疗卫生水平高
B.印度大量人口迁入
C.印度为传统型人口增长模式
D.中国每年净增人口远超印度
解析:第5题,结合实际及图中年龄组组数可推出,其按5岁一个年龄段分组,因此M处可能为30~34岁和35~39岁两个年龄段,人口比重较低,由2016年向前推30到40年,可知该部分人口出生大约为1976-1986年之间,与当时我国大陆刚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下降有关;E、F两年龄段相差约20岁,最有可能是E年龄段人口进入生育年龄后生育的子女又形成了人口高峰;我国大陆青少年人口比重比印度低、老年人口比重比印度高,则人口老龄化现象比印度明显。第6题,从图中可看出,印度青少年比重大于中国,说明其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中国,则总人口可能会超过中国。印度劳动力工资低,不可能吸引大量外来劳动力。目前,印度总人口与中国相差不多,但人口自然增长率远超中国,则每年净增人口多于中国。
答案:5.C 6.C
(2019·绍兴高一期中)下图为四个城市城区人口资料图,回答7~9题。
7.四城市的人口变动,自然增长起主导作用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8.目前④城市人口老龄化较严重,其原因主要是( )
A.人口总量过大 B.人口出生率低
C.老年人口迁入量大 D.中青年人口迁出多
9.四城市中人口总量最多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①城市的自然增长率大于机械增长率,人口数量变化以自然增长为主。其他三城市都是机械增长率的变化大于自然增长率的变化。故选A。第8题,人口总量不影响人口老龄化,A错误。自然增长率为正值,人口出生率不算低,B错误。人口以迁出为主,中青年人口迁出多,C错误,D正确。故选D。第9题,人口总量=人口变动值/增长率。①人口总量=5/2%=250万人,②人口总量=10/3%=333万人,③人口总量=5/0.2%=2 500万人,④人口总量=10/1%=1 000万人,故四城市中人口总量最多的是③。故选C。
答案:7.A 8.D 9.C
一、选择题
“胡焕庸线”(黑龙江黑河和云南腾冲的连线)是我国人口分布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该线以东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6%。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
1.我国“东多西少”人口分布格局的根本原因是( )
A.民族分布 B.自然环境
C.国家政策 D.宗教信仰
2.有助于促进人口向该线以西迁移的措施是( )
A.开发浦东新区 B.实施西部大开发
C.振兴东北老工业区 D.发展长江沿岸经济带
解析: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我国东部地区位于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地势平坦;地处我国季风区,气候温和湿润;河流众多,水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西部地区位于内陆,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起伏大,气候干旱,自然条件恶劣;所以我国人口东多西少;民族分布、国家政策、宗教信仰对我国总体人口分布的特点影响较小,故A、C、D错误,该题选B。第2题,浦东地区位于我国东部地区,开发浦东新区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会促进人口向东迁移,故A错误;实施西部大开发会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促使人口向西部迁移,故B正确;东北工业区位于我国东部地区,振兴东北工业区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会促进人口向东迁移,故C错误;长江沿岸经济带既包括东部地区的部分省份也包括西部地区的部分省份,所以发展长江沿岸经济带对人口的东西迁移影响不大,可能会促进人口从南、北方迁往长江沿岸地区,故D错误。所以该题选B。
答案:1.B 2.B
(2019·蚌埠铁路中学高一期中)读最佳人口规模示意图,回答3~4题。
3.关于图中人口规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P′为资源环境承载力
B.P-P′的区间是人口的最佳规模
C.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
D.P为资源环境承载力
4.图中反映了( )
A.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关系
B.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关系
C.当人口水平低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呈负相关
D.当人口水平高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将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
解析:第3题,根据图示两条曲线分别是不同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生活质量与人口规模的相关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的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生活质量都是随人口规模的增大先提高后降低,生活质量的最高值所对应的人口规模就是在一定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最佳人口规模。故判断P为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时的最佳人口规模,P′为生产力水平较高时的最佳人口规模。故选C。第4题,结合上题分析,当人口水平低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呈正相关;当人口水平高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将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故选D。
答案:3.C 4.D
(2019·上饶高一期中)读农民工回流地点选择的推力、拉力示意图,回答5~6题。
5.在农民工回流的推力和拉力中( )
A.拉力Ⅰ可能表示较好的医疗卫生条件
B.拉力Ⅱ可能表示完善的基础设施
C.推力可能表示高昂的生活成本
D.推力可能表示环境质量日趋恶化
6.农民工回流对城市产生的影响是( )
A.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B.对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影响
C.增加了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D.所有行业出现劳动力供应紧张的状况
解析:第5题,虽然县镇的医疗卫生条件与过去相比得到了改善,但与城市相比仍没有优越性,所以这并不是导致农民工回流的拉力,A错误;虽然农村的基础设施与过去相比得到了改善,但与城市相比仍没有优越性,所以这并不是导致农民工回流的拉力,B错误;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住房、子女教育等生活成本提高,使这些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压力增大,高昂的生活成本可能导致农民工回流,C正确;经济因素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环境质量日趋恶化不是农民工回流的主要原因,D错误。第6题,农民工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在城市主要从事工厂流水作业、服务业和建筑业等,不会影响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A错误;农民工回流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城市化水平的提高,B正确;农民工回流,城市人口减少,会使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就业困难等城市问题得以缓解和改善,C错误;农民工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在城市主要从事工厂流水作业、服务业和建筑业等,可能导致这些产业受影响,并非使全部行业出现“用工荒”现象,D错误。
答案:5.C 6.B
7.日本国土面积狭小,但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大,其主要原因是( )
A.气候适宜 B.充分利用了国外资源
C.消费水平高 D.人口众多
解析:选B。资源是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最主要因素,日本虽然国内资源贫乏,但利用岛国海运便利优势,进口了大量原料和燃料,工业高度发达,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大,B项正确。
读北京市人口发展数据图(单位:万人),回答8~9题。
8.据图可知2011-2014年北京市( )
A.常住人口增速远小于常住外来人口增速
B.2013年以后城市中心逐渐衰落
C.常住外来人口与常住人口协调发展
D.2013年后常住外来人口减少
9.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增速减小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增速回调
B.受叶落归根传统思想的影响
C.北京环境污染严重
D.受到当地人们的歧视
解析:第8题,读图可知,常住人口的增速远小于常住外来人口的增速,A对;2013年以后人口增速减小,但是人口数量仍在增加,城市中心没有衰落,B错;由图可知,常住人口与常住外来人口发展不协调,如果发展协调,两者的增速曲线应该是平行的,C错;2013年后常住外来人口增速减小,但常住外来人口数量依然在增加,D错。第9题,目前,我国经济处于中期阶段,经济增长速度有所下降,人口迁移动力减弱;常住外来人口增速减小与传统思想和人口歧视关系不大;近年来北京城市环境在好转。
答案:8.A 9.A
读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回答10~11题。
10.下列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理解,错误的是( )
①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源环境承载力在不断变大
③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从而可使人口数量超越资源环境承载力
④生态环境的平衡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三种模式由好到差的顺序依次是( )
A.Ⅰ、Ⅱ、Ⅲ B.Ⅱ、Ⅰ、Ⅲ
C.Ⅲ、Ⅱ、Ⅰ D.Ⅰ、Ⅲ、Ⅱ
解析:第10题,资源环境承载力是环境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可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变大,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不能超越资源环境承载力。第11题,在三种模式中,Ⅰ模式最好,因为人口数量一直低于资源环境承载力;Ⅲ模式最差,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数量超过了资源环境承载力,导致了生态失调,环境恶化,降低了资源环境承载力。
答案:10.B 11.A
二、非选择题
12.读两幅我国人口漫画,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漫画图(左图)反映的主要人口问题,并为缓解该问题提出至少两条措施。
(2)指出全面放开二孩后,对我国现阶段人口年龄结构(少年、青壮年和老年人口)的影响。
(3)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候鸟老人”组团“迁徙”的现象日渐普遍。结合右图,分析产生该现象的主要原因。
解析:(1)左图反映的人口问题是人口老龄化严重,家庭养老负担过重。缓解措施有调整人口生育政策,适当推迟退休年龄,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养老保险制度。(2)全面放开二胎后,我国少年(或婴幼儿)人口比重增加,青壮年人口比重略有下降,老年人口比重增长速度减慢,老龄化问题减轻。(3)从气候角度分析,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寒冷,不利于老年人过冬。海南省冬季气温较高,适宜老人居住。从交通条件分析,交通发达,出行交通方便。从经济因素分析,家庭经济条件改善,生活水平及质量提高等。
答案:(1)问题:人口老龄化严重。
措施:调整人口生育政策;适当推迟退休年龄;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养老保险制度。
(2)少年(或婴幼儿)人口比重增加;青壮年人口比重略有下降;老年人口比重增长速度减慢。
(3)海南省冬季气温较高;出行交通方便;经济条件改善,生活水平及质量提高等。
13.(2019·珠海第二中学高一期中)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城市人口容量应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和资源总量相适应。有人根据上海经济发展水平和水资源总量,估算出2010年、2020年和2030年上海常住人口容量(见下表)。随着上海城市化进程的加速,2010年上海常住人口已达2 301.91万人,超过估算的人口容量。
上海市人口容量估算表(万人)
2010年
2020年
2030年
水资源限制的人口容量
1 535.95
1 705.68
1 894.17
经济发展限制的人口容量
1 460.99
1 543.03
1 596.84
综合常住人口容量
1 788.5~
1 870
1 841.5~1 935
1 894.5~2 000
(1)读图甲,估算2010年上海的人口三个年龄段(0~14岁、15~64岁和65岁及以上)年龄构成,并判断上海的人口年龄构成特征。
(2)根据上海2010年人口年龄构成,说明上海劳动人口数量特点,并分析其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3)随着城市的发展,上海人口在地域分布上也有较大的变化。读图乙,描述1990年至2008年上海常住人口在不同区域的变化特征。
(4)结合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因素的知识,从水资源和经济发展两个方面,分析上海今后提升资源环境承载力可以采取的措施。
解析:(1)读图甲,将对应年龄段男女所占比重加在一起,2010年上海的人口年龄构成是0~14岁约8%,15~64岁约82%,65岁及以上约10%。说明上海的人口年龄构成特征是严重老龄化阶段。(2)根据上海2010年人口年龄构成,上海劳动人口数量特点是劳动人口比重偏大,有大量劳动力人口迁入。有利影响是劳动力资源丰富,社会需求旺盛,促进经济发展。不利影响是导致住房、就业等压力大,交通拥挤、环境压力大等。(3)读图乙,根据图例,1990年到2008年上海常住人口在不同区域的变化特征图中,负值表示减少,正值表示人口增加。1990年至2005年,上海中心城核心区人口减少,近郊和远郊人口大幅增加,说明出现了郊区化现象。随着上海旧城改造和环境改善,中心城核心区吸引力增强,2005年至2008年中心城核心区人口出现了增加的变化趋势。(4)自然资源是影响一个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其中水资源的影响最为明显。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上海应开发新的水源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节约用水。科学技术水平越高,经济越发展,其资源环境承载力就越大。从经济发展角度分析,上海应大力发展科技,提高资源开发能力和利用率,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就业率和生产率。
答案:(1)0~14岁人口所占比重约为8%(7.6%~9.6%均可)、15~64岁人口所占比重约为82%(79.8%~82.8%均可)、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约为10%(9.6%~10.6%均可);进入严重老龄化阶段。
(2)劳动人口数量特点:劳动人口比重偏大。
影响:劳动力资源丰富;但住房、就业等压力大。
(3)1990年至2005年,中心城核心区人口减少,近郊和远郊人口大幅增加。2005年至2008年,中心城核心区出现了人口增加的趋势。
(4)开发新的水源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节约用水。大力发展科技,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就业率和生产率。
课件40张PPT。 第一章 人 口章末综合提升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一、选择题
“胡焕庸线”(黑龙江黑河和云南腾冲的连线)是我国人口分布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该线以东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6%。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
1.我国“东多西少”人口分布格局的根本原因是( )
A.民族分布 B.自然环境
C.国家政策 D.宗教信仰
2.有助于促进人口向该线以西迁移的措施是( )
A.开发浦东新区 B.实施西部大开发
C.振兴东北老工业区 D.发展长江沿岸经济带
解析: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我国东部地区位于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地势平坦;地处我国季风区,气候温和湿润;河流众多,水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西部地区位于内陆,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起伏大,气候干旱,自然条件恶劣;所以我国人口东多西少;民族分布、国家政策、宗教信仰对我国总体人口分布的特点影响较小,故A、C、D错误,该题选B。第2题,浦东地区位于我国东部地区,开发浦东新区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会促进人口向东迁移,故A错误;实施西部大开发会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促使人口向西部迁移,故B正确;东北工业区位于我国东部地区,振兴东北工业区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会促进人口向东迁移,故C错误;长江沿岸经济带既包括东部地区的部分省份也包括西部地区的部分省份,所以发展长江沿岸经济带对人口的东西迁移影响不大,可能会促进人口从南、北方迁往长江沿岸地区,故D错误。所以该题选B。
答案:1.B 2.B
(2019·蚌埠铁路中学高一期中)读最佳人口规模示意图,回答3~4题。
3.关于图中人口规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P′为资源环境承载力
B.P-P′的区间是人口的最佳规模
C.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
D.P为资源环境承载力
4.图中反映了( )
A.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关系
B.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关系
C.当人口水平低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呈负相关
D.当人口水平高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将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
解析:第3题,根据图示两条曲线分别是不同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生活质量与人口规模的相关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的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生活质量都是随人口规模的增大先提高后降低,生活质量的最高值所对应的人口规模就是在一定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最佳人口规模。故判断P为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时的最佳人口规模,P′为生产力水平较高时的最佳人口规模。故选C。第4题,结合上题分析,当人口水平低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呈正相关;当人口水平高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将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故选D。
答案:3.C 4.D
(2019·上饶高一期中)读农民工回流地点选择的推力、拉力示意图,回答5~6题。
5.在农民工回流的推力和拉力中( )
A.拉力Ⅰ可能表示较好的医疗卫生条件
B.拉力Ⅱ可能表示完善的基础设施
C.推力可能表示高昂的生活成本
D.推力可能表示环境质量日趋恶化
6.农民工回流对城市产生的影响是( )
A.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B.对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影响
C.增加了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D.所有行业出现劳动力供应紧张的状况
解析:第5题,虽然县镇的医疗卫生条件与过去相比得到了改善,但与城市相比仍没有优越性,所以这并不是导致农民工回流的拉力,A错误;虽然农村的基础设施与过去相比得到了改善,但与城市相比仍没有优越性,所以这并不是导致农民工回流的拉力,B错误;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住房、子女教育等生活成本提高,使这些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压力增大,高昂的生活成本可能导致农民工回流,C正确;经济因素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环境质量日趋恶化不是农民工回流的主要原因,D错误。第6题,农民工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在城市主要从事工厂流水作业、服务业和建筑业等,不会影响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A错误;农民工回流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城市化水平的提高,B正确;农民工回流,城市人口减少,会使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就业困难等城市问题得以缓解和改善,C错误;农民工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在城市主要从事工厂流水作业、服务业和建筑业等,可能导致这些产业受影响,并非使全部行业出现“用工荒”现象,D错误。
答案:5.C 6.B
7.日本国土面积狭小,但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大,其主要原因是( )
A.气候适宜 B.充分利用了国外资源
C.消费水平高 D.人口众多
解析:选B。资源是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最主要因素,日本虽然国内资源贫乏,但利用岛国海运便利优势,进口了大量原料和燃料,工业高度发达,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大,B项正确。
读北京市人口发展数据图(单位:万人),回答8~9题。
8.据图可知2011-2014年北京市( )
A.常住人口增速远小于常住外来人口增速
B.2013年以后城市中心逐渐衰落
C.常住外来人口与常住人口协调发展
D.2013年后常住外来人口减少
9.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增速减小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增速回调
B.受叶落归根传统思想的影响
C.北京环境污染严重
D.受到当地人们的歧视
解析:第8题,读图可知,常住人口的增速远小于常住外来人口的增速,A对;2013年以后人口增速减小,但是人口数量仍在增加,城市中心没有衰落,B错;由图可知,常住人口与常住外来人口发展不协调,如果发展协调,两者的增速曲线应该是平行的,C错;2013年后常住外来人口增速减小,但常住外来人口数量依然在增加,D错。第9题,目前,我国经济处于中期阶段,经济增长速度有所下降,人口迁移动力减弱;常住外来人口增速减小与传统思想和人口歧视关系不大;近年来北京城市环境在好转。
答案:8.A 9.A
读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回答10~11题。
10.下列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理解,错误的是( )
①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源环境承载力在不断变大
③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从而可使人口数量超越资源环境承载力
④生态环境的平衡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三种模式由好到差的顺序依次是( )
A.Ⅰ、Ⅱ、Ⅲ B.Ⅱ、Ⅰ、Ⅲ
C.Ⅲ、Ⅱ、Ⅰ D.Ⅰ、Ⅲ、Ⅱ
解析:第10题,资源环境承载力是环境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可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变大,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不能超越资源环境承载力。第11题,在三种模式中,Ⅰ模式最好,因为人口数量一直低于资源环境承载力;Ⅲ模式最差,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数量超过了资源环境承载力,导致了生态失调,环境恶化,降低了资源环境承载力。
答案:10.B 11.A
二、非选择题
12.读两幅我国人口漫画,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漫画图(左图)反映的主要人口问题,并为缓解该问题提出至少两条措施。
(2)指出全面放开二孩后,对我国现阶段人口年龄结构(少年、青壮年和老年人口)的影响。
(3)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候鸟老人”组团“迁徙”的现象日渐普遍。结合右图,分析产生该现象的主要原因。
解析:(1)左图反映的人口问题是人口老龄化严重,家庭养老负担过重。缓解措施有调整人口生育政策,适当推迟退休年龄,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养老保险制度。(2)全面放开二胎后,我国少年(或婴幼儿)人口比重增加,青壮年人口比重略有下降,老年人口比重增长速度减慢,老龄化问题减轻。(3)从气候角度分析,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寒冷,不利于老年人过冬。海南省冬季气温较高,适宜老人居住。从交通条件分析,交通发达,出行交通方便。从经济因素分析,家庭经济条件改善,生活水平及质量提高等。
答案:(1)问题:人口老龄化严重。
措施:调整人口生育政策;适当推迟退休年龄;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养老保险制度。
(2)少年(或婴幼儿)人口比重增加;青壮年人口比重略有下降;老年人口比重增长速度减慢。
(3)海南省冬季气温较高;出行交通方便;经济条件改善,生活水平及质量提高等。
13.(2019·珠海第二中学高一期中)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城市人口容量应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和资源总量相适应。有人根据上海经济发展水平和水资源总量,估算出2010年、2020年和2030年上海常住人口容量(见下表)。随着上海城市化进程的加速,2010年上海常住人口已达2 301.91万人,超过估算的人口容量。
上海市人口容量估算表(万人)
2010年
2020年
2030年
水资源限制的人口容量
1 535.95
1 705.68
1 894.17
经济发展限制的人口容量
1 460.99
1 543.03
1 596.84
综合常住人口容量
1 788.5~
1 870
1 841.5~1 935
1 894.5~2 000
(1)读图甲,估算2010年上海的人口三个年龄段(0~14岁、15~64岁和65岁及以上)年龄构成,并判断上海的人口年龄构成特征。
(2)根据上海2010年人口年龄构成,说明上海劳动人口数量特点,并分析其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3)随着城市的发展,上海人口在地域分布上也有较大的变化。读图乙,描述1990年至2008年上海常住人口在不同区域的变化特征。
(4)结合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因素的知识,从水资源和经济发展两个方面,分析上海今后提升资源环境承载力可以采取的措施。
解析:(1)读图甲,将对应年龄段男女所占比重加在一起,2010年上海的人口年龄构成是0~14岁约8%,15~64岁约82%,65岁及以上约10%。说明上海的人口年龄构成特征是严重老龄化阶段。(2)根据上海2010年人口年龄构成,上海劳动人口数量特点是劳动人口比重偏大,有大量劳动力人口迁入。有利影响是劳动力资源丰富,社会需求旺盛,促进经济发展。不利影响是导致住房、就业等压力大,交通拥挤、环境压力大等。(3)读图乙,根据图例,1990年到2008年上海常住人口在不同区域的变化特征图中,负值表示减少,正值表示人口增加。1990年至2005年,上海中心城核心区人口减少,近郊和远郊人口大幅增加,说明出现了郊区化现象。随着上海旧城改造和环境改善,中心城核心区吸引力增强,2005年至2008年中心城核心区人口出现了增加的变化趋势。(4)自然资源是影响一个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其中水资源的影响最为明显。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上海应开发新的水源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节约用水。科学技术水平越高,经济越发展,其资源环境承载力就越大。从经济发展角度分析,上海应大力发展科技,提高资源开发能力和利用率,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就业率和生产率。
答案:(1)0~14岁人口所占比重约为8%(7.6%~9.6%均可)、15~64岁人口所占比重约为82%(79.8%~82.8%均可)、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约为10%(9.6%~10.6%均可);进入严重老龄化阶段。
(2)劳动人口数量特点:劳动人口比重偏大。
影响:劳动力资源丰富;但住房、就业等压力大。
(3)1990年至2005年,中心城核心区人口减少,近郊和远郊人口大幅增加。2005年至2008年,中心城核心区出现了人口增加的趋势。
(4)开发新的水源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节约用水。大力发展科技,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就业率和生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