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课件+学案+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课件+学案+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3-11 10:59:45

文档简介


第一节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
知识导图
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1.运用综合思维,结合影响功能分区的因素,从时空和要素综合的角度,分析城镇功能区布局的特征及发展变化。
2.从区域认知的角度,归纳不同功能区分布的区位。
3.从人地协调观的角度,分析地理环境对乡村和城镇外部形态的影响;结合风向、河流等条件,分析工业区的合理布局。
一、乡村的土地利用
1.乡村: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2.农业用地
(1)类型:农业用地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不同类型。
(2)分布:农业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的周围。
3.乡村土地利用
乡村以农业用地和居住为主。当乡村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村落内部土地利用出现了简单的分化,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1.城镇
城镇包括城市和镇,是以非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2.城镇的功能区
(1)居住区:是城镇中广泛分布的一种功能区。
(2)商业区:多位于城镇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分布。大城市的中心往往形成中央商务区(CBD)。
(3)工业区:多分布在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通常距离城镇中心较远,同时要考虑保护环境。
(4)其他功能区:行政区、文化区、旅游休闲区、生态区等。
3.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1)定义:各种功能区在空间的组合。
(2)案例
香港

三、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
(1)经济因素——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
(2)其他影响因素:政策、文化、环境等因素。
2.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是随着城镇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的。
四、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措施
目的
发展卫星城、合理规划工业区、保留一定规模的绿地和河湖等生态涵养空间
有效改善环境状况,建设宜居的生活空间
合理安排居住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
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为生产和生活提供便利
通过规划,确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场所、建筑物、街区或村落等
保护地方和民族传统特色,使人类历史和文化遗产得以永续相传
1.城镇功能分区≠城镇用地
城镇功能分区和城镇用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比如商业用地不等同于商业区,商业用地是指商业活动占用的土地,而商业区中除了商业活动外,还有其他活动,即用地类型除了商业用地外,还有居住用地、交通用地等。
2.中心商务区和商业区
中心商务区
商业区
组成
地区性、全国性或国际性的大公司、大银行等机构,也有高级商场
由商业街和各种商城(或超级商城)组成
特点
建筑密集,高楼林立,早晚人口流动量较大,人口昼夜差异大
人流量大,地价高,土地利用集约
区位
一般位于城市中心交通便利、通信发达地区
多分布于交通便捷的城区或交通道路旁
原因
①便捷的交通;②快捷的网络信息系统
①人口稠密,市场广阔;②交通便捷,便于商品流通
3.城镇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4.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并不一定是经济因素
一般来讲,经济因素是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但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成为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如在有些城镇的某一区域内,如果某个种族或宗教团体占优势,就可能形成种族聚居区,如纽约市的唐人街等。这是因为住在同一个少数民族区内的居民文化背景相同,有着共同的语言和宗教信仰,他们居住在一起可以减少感情上的隔阂,获得社会安全感。
5.城镇地域结构≠城镇功能分区
城镇地域结构与城镇功能分区是两个有区别的概念。城镇地域结构是指在经济、社会、历史和政策等因素作用下,城镇功能区在空间中的分布与组合;而城镇功能分区是指城镇中各种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的高度集聚所形成的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行政区、文化区等。
6.理解工业区布局的三个原则
(1)从环境综合效益角度考虑
①无污染、规模小但劳动力需求多的工厂企业(如电子装配厂、农具制造厂等)可以和居民点交错分布。
②对环境有轻度污染的工矿企业应当与居民点有一定的距离。
③对环境有严重污染的工矿企业应远离居民区,并用卫生防护带加以隔离。
(2)从风向角度考虑
图示
布局原则
当地为一个主导风向,应布局在下风向
当地为季风区,应布局在与冬夏季风风向垂直的郊区
最佳位置是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3)从河流角度考虑
对水体污染严重的工矿企业(如印刷厂、化肥厂、农药厂等),应布局在远离生活区和生活用水取水口的下游河段。
———————————————[预习效果自测]———————————————
一、判断题
1.影响乡村和城镇外部形态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地形和气候。(  )
2.城镇内部各个功能区之间都有明确的界线。(  )
3.高级居住区位于城市中心,低级居住区位于城镇边缘。(  )
4.距市中心越远,地租一定越低。(  )
5.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具有稳定性,不会随着城镇的发展而变化。(  )
答案:1.× 2.× 3.× 4.× 5.×
二、连线题
6.请正确连线。
答案:
三、选择题
读某城镇略图,回答7~9题。
7.图中a、b、c所代表的城市功能区分别是(  )
A.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
B.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
C.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
D.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
8.从环境效益的角度考虑,在甲处布局印染厂主要是因为其(  )
A.距离城市较远 B.位于河流下游
C.地处盛行风下风向 D.靠近铁路
9.若乙处为新开楼盘,下列房地产开发商的广告词中,能反映其优美自然环境的是(  )
A.毗邻大学,学术氛围浓厚
B.交通便利,四通八达
C.视野开阔,俯瞰全城
D.绝版水岸名邸,上风上水
解析:第7题,图中功能区a位于商业区的周围,为居住区;功能区b位于交通便利的市中心,为商业区;功能区c位于盛行风的下风向且靠近铁路,为工业区。第8题,印染厂对水源有很大污染,根据图中等高线可知,甲处位于流经城市河流的下游,不会对城市水源造成污染。第9题,乙住宅区位于上风向,空气清新,自然环境优美,且位于河流上游,可用“绝版水岸名邸,上风上水”形容。
答案:7.D 8.B 9.D
读我国某城市现状及规划范围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M功能区可能是(  )
A.商业区 B.居住区
C.工业区 D.交通和仓储区
11.该市规划建设一个大型工业园区,甲、乙、丙、丁四处中最适合的位置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10.A 11.D
 乡村和城镇的外部空间形态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 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由各种建筑物、道路、绿地、水源地等物质要素组成,一般可分为乡村聚落和城镇聚落。聚落在古代均指村落。中国古代的“城”是指四面围以城墙,扼守交通要冲,具有防卫意义的据点。“市”一般作为商品交换的场所。后来“城”与“市”的职能合体形成城市。在近现代,聚落泛指一切居民点,既包括乡村居民点(乡村聚落),也包括城镇居民点(城镇聚落)。
乡村聚落和城镇聚落的主要景观差异是什么?
提示:乡村聚落以自然景观为主,建筑物低矮,构造简单;城镇聚落以人文景观为主,建筑物高大密集,构造复杂。
城镇的外部空间结构
团块状
组团状
条带状或
放射状
影响因素
平原地形、城镇中心吸引力
城镇用地限制或河流、山脉阻隔以及规划控制等
受交通线、河流或地形(山谷)限制
地域形态
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
城镇由几片组成,每片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和生活设施,各片互不连属
城镇沿主要交通线、河流或谷地延伸
主要优点
便于集中设置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各种设施的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于管理,节省投资
便于城镇扩大规模,有利于城镇环境保护,城镇更贴近自然
城镇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
主要缺点
易造成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等问题
用地分散,各片联系不方便,市政建设投资大
城镇交通主要集中于某一方向,且运距很长
城市举例
成都、合肥、华盛顿等
重庆、浦东新区等
兰州、洛阳、西宁、宜昌等
1.在我国江南地区容易形成的城镇形态是(  )
A.团块状 B.条带状
C.组团状 D.放射状
答案:C
重庆市是著名的“山城”,下图示意重庆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据图回答2~4题。
2.影响重庆市城市形态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水源 D.交通
3.重庆市渝中(两江的交汇处,图中黑色区域)组团人口跨组团出行的首要目的是(  )
A.上班 B.回家
C.购物 D.探亲
4.北碚组团内部出行比例高达97%,这是因为北碚组团(  )
①配套设施完善 ②对外交通便利
③远离中部组团 ④职住基本平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第2题,重庆市位于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是著名的“山城”,城镇功能区分散在山谷中,聚落形态是组团式,因此影响重庆市聚落形态的主要因素是地形,故A正确。气候、水源、交通不是城镇功能区分散的主要因素,故B、C、D错。第3题,重庆的城市空间形态是组团式,大部分居民的工作单位和居住地并不在同一组团内,回家跨组团出行占跨组团出行总量一半以上。重庆市渝中区位于市中心,是重庆市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商贸流通中心,因此组团人口跨组团出行的首要目的是回家,故B正确、A错误。探亲、购物出行占比重小,不是主要目的,故C、D错误。第4题,北碚组团内部出行比例高达97%,这是因为北碚组团配套设施完善,①对。对外交通便利与出行主要在组团内部出行无关,②错。远离中部组团,导致内部出行比重大,③对。职住基本平衡,减少了跨组团出行,④对。故D正确,A、B、C错误。
答案:2.A 3.B  4.D

 城镇的内部空间结构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 下图是T1~T3三个阶段某城市用地变化示意图。
(1)说出T2和T3阶段商业用地的分布特点。
(2)据图总结T2到T3阶段工业用地的变化趋势并说出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3)T3阶段居住区出现了明显分化,分析甲居住区的类型和形成原因。
提示:(1)T2阶段商业用地位于城市中心,T3阶段出现多个商业用地,多出现在交通干线交会处。
(2)不断向城市外缘迁移,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原因:主要是为了保护城市环境和降低生产成本。
(3)甲处为高级居住区。原因:位于城市外缘且交通便利;位于城区河流上游,水质好、视野开阔;位于城市主导风向的上风向,受污染小,环境优美。
1.城镇功能区
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镇里的集中,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三大功能区的形态、特征、位置及原因具体如下表所示:
商业区
工业区
居住区
形态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
集聚成片
占地面积大,是城镇中广泛分布的一种功能区,工业化后出现分化
特征
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的分区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建筑质量上向高级与低级居住区分化;位置上中高级与低级居住区背向发展
位置
城镇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中高级居住区
低级居
住区
城市外缘,环境优美,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
内城、工业区附近,环境相对较差,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
原因
交通便捷,便于商品流通;人口稠密,市场广阔
交通便利,降低运输成本;降低对市区的污染
中高级居住区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低级居住区租金低,便于工人上下班
2.中高级居住区与低级居住区的差异
中高级居住区
低级居住区
收入阶层
高收入阶层
低收入阶层
建筑质量
面积大,质量高,
有些是独立庭院
面积狭小,质量低,
拥挤、密集
布局区位
城市的外缘
内城和工业区附近
环境质量
优美
较差
配套公
共设施
齐全(如学校、医院、
商店和绿地等)
不齐全

“六看法”判断城镇三大功能区
(1)看面积:居住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
(2)看距市中心远近: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
(3)看形态:商业区一般呈点状、条状,居住区和工业区一般呈片状。
(4)看人口变化:商业区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居住区与商业区变化相反;工业区人口昼夜差别最小。
(5)看建筑物密度: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居住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
(6)看分布趋势:居住区、工业区不断向郊外移动,市中心比例逐年下降;商业区虽也有向郊区交通便捷处移动的趋势,但幅度较小,在市中心上升幅度较大。 
3.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形成和变化的因素
(1)经济因素
①距离城镇中心的远近
距离城镇中心越近地租越高,由城镇中心向外,地租随着距离城镇中心距离的增加而递减。而商业、居住和工业付租能力的不同就使这些土地利用形式呈现出由城镇中心向外依次分布的格局。
地价随距城镇中心的距离而变化
各类土地利用形式付租能力
随距离递减
付租能力
商业的付租能力随距城镇中心距离递减最大,距离市中心远近对商业影响最大
住宅的付租能力随距城镇中心距离递减较小,距离城镇中心远近对住宅影响较小
工业的付租能力随距城镇中心距离递减最小,距离城镇中心远近对工业影响最小
区位
市中心
靠近城镇中心处
远离城镇中心处
功能区
商业区
居住区
工业区
区位选
择原因
接近最大消费人群,商业付租能力最高
既利于人们上下班,又方便购物
工业生产占地空间较大,地租成本比例高,要远离地租最高的市中心;该区域内工业付租能力最高
②交通便捷程度
交通便捷程度越高,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交通便捷程度越低,土地价格或地租越低。具体如下图所示:
a.城镇中心(O处):因有多条道路穿过,便捷程度最高,故地租最高,形成地租最高峰。
b.从城镇中心延伸出来的主要公路(如OA、OB、OC、OD、OE、OF)两旁、公路交会处(如图中A、B、C、D、E、F处):便捷程度高,地租高,形成地租次高峰。
c.城镇外环路及公路干线两侧(如图中G点):便捷程度较高,地租较高。
d.远离公路或城镇外缘(如图中M处):便捷程度较低,地租较低。
综合付租能力和地租两方面因素,一般在地租最高的城镇中心、地租次高的道路交会处形成商业区;在地租较高的道路两侧形成居住区;在地租较低的其他地方则形成工业区。
(2)其他因素
4.城镇地域结构模式
主要包括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和多核心模式等。如下表所示:
模式
形成因素
图示
相同点
不同点
同心圆模

地租因素
①城镇中心均为中心商务区;②高级和低级居住区出现分化且背向发展
各功能区呈同心圆状分布,自城镇中心向外缘扩展形成同心圆圈层,如成都市
扇形模式
交通的发展
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如沈阳市
多核心模

地租因素、交通发展、人口增多
城镇围绕不同核心发展,形成多核心模式,如淄博市
(2019·广州高二月考)下图为某城镇功能区人口数量日变化示意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该功能区最有可能是(  )
A.商业区 B.居住区
C.工业区 D.行政区
2.此类功能区不可能位于(  )
A.城镇中心区域 B.自然风景区
C.交通干道旁边 D.城郊接合部
解析:第1题,根据该功能区的人口数量日变化情况,白天8-16时人口数量较多,晚上19-23时人口数量最多,可能是上半夜夜市人口数量多,其他时间段人口很少,最有可能是商业区,A对。故选A。第2题,此类功能区是商业区,通常位于城镇中心区域,人流、物流量大,交通通达度高,A对;自然风景区人口数量多,可能存在商业区,B对;交通干道旁边,交通便利,利于人员、物资的集散,C对;城郊接合部远离城镇,交通不便,人口数量少,不适宜商业区分布,D错。故选D。
答案:1.A 2.D
(2019·绍兴稽山中学高二期中)读某城镇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例①②③表示的城镇功能区依次是(  )
A.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 B.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
C.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 D.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
4.下列四地中,最适宜建高新技术产业区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第3题,图例①表示的功能区位于道路交会处或城镇的中心,表示商业区;图例②所表示的功能区在城镇中分布最广,为居住区;图例③表示的功能区位于郊区,与铁路相邻,为工业区。故选C。第4题,丁地靠近大学城、科研所,技术力量雄厚,靠近风景区,环境优美,适合建高新技术产业区;甲靠近工业区,环境较差;乙位于城镇中心,用地紧张,地价较高;丙地位于河流下游,靠近工业区,环境较差。故选D。
答案:3.C 4.D
5.(2019·北海铁山港区南康中学高一期中)读各类土地利用类型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回答问题。
(1)土地租金高低取决的主要因素有(  )(双选)
A.距离城镇中心的远近
B.企业的支付能力
C.交通便捷程度
D.土地利用方式
(2)城镇中心应为图中A、B、C中的________点;这里最适合的城镇功能用地应为________区。
(3)图中B区最适合的城镇功能用地是________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工业区布局在距离城镇中心较远的城镇外缘地带所考虑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地租金高低主要取决于距离城镇中心的远近和交通便捷程度,与企业的支付能力、土地利用方式关系不大,因此A、C符合题意。(2)根据图中各类功能活动在A地的付租能力都是最高的,由此判断,城镇中心是在A点;在A点商业活动的付租能力比居住、工业活动高,因此这里最适合的城镇功能用地应为商业区。(3)图中B区住宅的付租能力比商业、工业活动的付租能力高,因此该区最适合的城镇功能用地是居住区,同时居住区临近商业区和工业区,既方便上下班,又利于购物,这也是该区为居住区的重要原因。(4)由于工业区占地广,对环境污染较大,因此工业区布局在距离城镇中心较远的城市外缘地带,所考虑的因素是地价便宜,对城镇中心环境影响少。
答案:(1)AC
(2)A 商业
(3)居住 既方便上下班,又利于购物
(4)地价便宜,对城镇中心环境影响小(或降低地价,保护城镇环境)(任答两点即可)
          一、选择题
(2019·杭州高一期中)下图为某省某城镇土地利用规划图。读图回答1~2题。
1.最可能是居住用地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城镇土地利用规划有效地促进了(  )
A.居民就业方式的改变 B.城镇功能分区的形成
C.人口从分散到集聚 D.城镇景观取代乡村景观
解析:第1题,城镇功能区中,居住用地占地面积最大,据此,图中甲最可能是城镇居住用地,故选A。第2题,城镇土地利用规划有效地促进了同类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高度聚集,从而导致了城镇功能分区的形成,故选B。
答案:1.A 2.B
(2019·贵州平坝第一高级中学高一期末)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城镇空间发展方向模式图。读图回答3~4题。
3.从城镇功能区的合理布局考虑,图中甲、乙、丙三地分别是(  )
A.商贸区、轻工业区、重工业区
B.轻工业区、商贸区、重工业区
C.重工业区、轻工业区、商贸区
D.重工业区、商贸区、轻工业区
4.图中居住区的区位优势是(  )
A.土地价格低 B.环境条件优越
C.对外交通便利 D.位于城镇中心区
解析:第3题,重工业区因污染严重,应远离居民区;轻工业区有一定污染,但相对重工业区要差些;商贸区应建在距离城区较近的地方;故甲、乙、丙的布局分别为重工业区、轻工业区、商贸区,C正确。第4题,图中居住区离城镇中心区较远,但周边是沿海风景线、旅游区,说明环境条件优越,B对。紧邻沿海风景线、旅游区,土地价格不会太低,A错;对外交通便利从图中看不出,C错;没有位于城镇中心区,D错。
答案:3.C 4.B
(2019·徐州高一期中)下图为某大城市零售业区位因素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B、C、D、E四处中,仅考虑利润和地租因素,零售业距离市中心的最远区位是(  )
A.E处 B.B处
C.C处 D.D处
6.C处地租较B处高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C处交通通达度高 B.C处位于工业区
C.C处人口密度小 D.C处距离市中心近
解析:第5题,越靠近市中心,地租越高。零售业的利润是由付租前的利润和地租高低决定的,付租前利润减去地租后得到净利润。图示五地中A、B、C三地利润较高,D利润最低,距市中心最远;E处无利润,没有零售业,故D项正确。第6题,C处地租较B处高,可能是C处交通通达度高,A正确;工业区一般在市郊,地租低,B错误;C处地租水平较高,人口密度应该大,C错误;B处距离市中心更近,D错误。
答案:5.D 6.A
(2019·北海南康中学高一期中)读华北地区某城镇地租等值线分布示意图(单位:元/平方米),回答 7~9题。
7.图中地租最高的序号是(  )
A.④ B.③
C.② D.①
8.该处地租最高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稠密、文化声誉高
B.该处属于中心商务区
C.位于城镇中心、交通便捷
D.该处多为高级居住区
9.图中②处的地租为(  )
A.大于300元/平方米 B.小于100元/平方米
C.100~200元/平方米 D.200~300元/平方米
解析:第7题,根据地租等值线的数值变化规律判断,图中①的地租为300~400元/平方米,图中②的地租为200~300元/平方米,图中③的地租为0~100元/平方米,图中④的地租为100元/平方米,因此图中①的地租最高,选项D符合题意。第8题,直接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距离城镇中心的远近和交通便捷程度。①处位于市中心,且有多条公路穿过,交通通达度最好,因此地租最贵,选项C符合题意。①处位于市中心,多形成商业区,居住人口不多,不适合文化区建设,选项A不符合题意。①处多形成中心商务区,但这不是地租高的原因,而是地租高的结果,选项B不符合题意。①处经济活动繁荣,环境压力较大,不适合发展高级居住区,选项D不符合题意。第9题,根据①处附近地租等值线的数值变化规律判断,该图等值距为100米,由此推断,图中②处的地租为200~300元/平方米,因此选项D符合题意。
答案:7.D 8.C 9.D
(2019·合肥高一期中)下图中曲线①、②、③表示某发达国家大城市人口密度、地租水平和气温的变化示意图,纵坐标的箭头方向表示数值越来越大。读图回答10~11题。
10.表示该城市地租水平、人口密度和气温变化的分别是(  )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②③①
11.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曲线的变化主要受人口密度的影响
B.②曲线的起伏是距市中心距离远近的结果
C.③曲线的起伏主要是由交通通达性决定的
D.甲、乙、丙、丁可能分别为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
解析:第10题,受城市热岛效应影响,城市气温由市中心向郊区递减,则①表示气温变化曲线;受距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通达度的影响,城市地租曲线最高峰出现在市中心,且在交通便利处形成地租次高峰,则②表示地租水平曲线;城市人口密度最大处应位于居住区,位于市中心的商业区和郊区的工业区之间,出现最高值,则③表示城市人口密度曲线,故表示该城市地租水平、人口密度和气温变化的分别是②③①,D正确。第11题,①曲线表示气温变化,并非主要受人口密度的影响,A错误;②曲线表示地租水平,由距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通达度共同决定,B错误;③曲线表示城市人口密度,其起伏主要受城市功能区的布局影响,也就是地租水平的影响,C错误;甲、乙、丙、丁可能分别为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D正确。
答案:10.D 11.D
二、非选择题
12.下图为某城市地形与交通线路图,利用城市功能分区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交通网来判断:A、B、C、D四地中,最有可能是中心商务区的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城市工业区移动的趋势看,B地与C地比较,____地更适于新建稍具规模的工厂,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地与D地的居住区,________地为高级居住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地是低级居住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B地位于市中心,交通网密集,交通便利,且人口流通量大,商业活动消费市场广阔,最可能形成中心商务区。(2)结合图中信息可知,B、C两地存在距市中心远近、交通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其中B地距市中心近,因此土地租金高,且环境问题较为严重;而C地距市中心较远,土地资源充足,地价低,且靠近铁路,交通便利,因此是新建工厂最可能选择的位置。(3)高级居住区往往选择地势较高、环境质量好、交通便利的地方,往往和文化区、娱乐区等相连;低级居住区往往选择地势较低、工业区附近的地区,因此图中D处为高级居住区、A处为低级居住区。
答案:(1)B 该地交通网密集,位于市中心
(2)C B地土地利用紧张、租金高、环境问题较严重;C地在城市的外缘,土地资源充足,靠近铁路
(3)D 高级居住区多分布在城市的外缘,地势较高,空气较好,交通方便 A 低级居住区地势较低,往往在中心商务区与工业区附近
13.(2019·河北博野中学高一期末)图1是某城市规划简图,图2是近年该城市统计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该地常年盛行东北风。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该城市主要功能区包括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和文化区,①②③④所代表的功能区对应正确的是(  )(双选)
A.①—商业区 B.②—居住区
C.③—工业区 D.④—文化区
(2)甲、乙、丙、丁四地宜建高级居住区的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电商企业计划在该市a、b、c、d四处中选择一处建设仓储物流中心,你认为最合适的选址应该是________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指出该城市人口发展现状,并预测30年后该城市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
解析:(1)①在城区分布面积最大,为居住区;②分布在城市几何中心,交通通达度好,为商业区;③主要分布于盛行风的下风向或垂直盛行风向的郊外,且沿铁路,为工业区,④位于盛行风的上风向,城区河流上游,交通便利,环境优美,为文化区,故选CD。(2)丁地位于盛行风的上风向,河流上游,地势高,环境优美,污染小;靠近文化区,人员素质高,适宜建设高级居住区。(3)仓储物流中心占地面积大,要求交通便利,利于货物集散,宜选择城市外缘租金较低、交通通达度较好的地区,故c处最合适。(4)读该市人口年龄构成金字塔图,目前该市老年人口和少年儿童人口比重较小,青壮年人口多、劳动力丰富,社会负担较轻,利于城市发展。30年后人口出现老龄化,劳动力短缺,社会负担、经济负担加重,国防兵源不足。
答案:(1)CD
(2)丁 靠近文化区;位于盛行风的上风向;位于河流上游;环境优美,污染小等
(3)c 位于城市边缘,土地租金低;交通运输便利
(4)人口发展的现状:目前老年人口和少年儿童人口比重较小;青壮年人口比重较大;劳动力丰富;社会负担较轻。(任答两点即可) 30年后人口问题:人口老龄化。
课件72张PPT。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第一节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农业耕地林地农业用地居住公共服务设施环绕非农业城镇中心点条中央商务区铁路远行政区维多利亚港东西市中心城镇中心政策环境土地 [预习效果自测]×××××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一、选择题
(2019·杭州高一期中)下图为某省某城镇土地利用规划图。读图回答1~2题。
1.最可能是居住用地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城镇土地利用规划有效地促进了(  )
A.居民就业方式的改变 B.城镇功能分区的形成
C.人口从分散到集聚 D.城镇景观取代乡村景观
解析:第1题,城镇功能区中,居住用地占地面积最大,据此,图中甲最可能是城镇居住用地,故选A。第2题,城镇土地利用规划有效地促进了同类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高度聚集,从而导致了城镇功能分区的形成,故选B。
答案:1.A 2.B
(2019·贵州平坝第一高级中学高一期末)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城镇空间发展方向模式图。读图回答3~4题。
3.从城镇功能区的合理布局考虑,图中甲、乙、丙三地分别是(  )
A.商贸区、轻工业区、重工业区
B.轻工业区、商贸区、重工业区
C.重工业区、轻工业区、商贸区
D.重工业区、商贸区、轻工业区
4.图中居住区的区位优势是(  )
A.土地价格低 B.环境条件优越
C.对外交通便利 D.位于城镇中心区
解析:第3题,重工业区因污染严重,应远离居民区;轻工业区有一定污染,但相对重工业区要差些;商贸区应建在距离城区较近的地方;故甲、乙、丙的布局分别为重工业区、轻工业区、商贸区,C正确。第4题,图中居住区离城镇中心区较远,但周边是沿海风景线、旅游区,说明环境条件优越,B对。紧邻沿海风景线、旅游区,土地价格不会太低,A错;对外交通便利从图中看不出,C错;没有位于城镇中心区,D错。
答案:3.C 4.B
(2019·徐州高一期中)下图为某大城市零售业区位因素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B、C、D、E四处中,仅考虑利润和地租因素,零售业距离市中心的最远区位是(  )
A.E处 B.B处
C.C处 D.D处
6.C处地租较B处高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C处交通通达度高 B.C处位于工业区
C.C处人口密度小 D.C处距离市中心近
解析:第5题,越靠近市中心,地租越高。零售业的利润是由付租前的利润和地租高低决定的,付租前利润减去地租后得到净利润。图示五地中A、B、C三地利润较高,D利润最低,距市中心最远;E处无利润,没有零售业,故D项正确。第6题,C处地租较B处高,可能是C处交通通达度高,A正确;工业区一般在市郊,地租低,B错误;C处地租水平较高,人口密度应该大,C错误;B处距离市中心更近,D错误。
答案:5.D 6.A
(2019·北海南康中学高一期中)读华北地区某城镇地租等值线分布示意图(单位:元/平方米),回答 7~9题。
7.图中地租最高的序号是(  )
A.④ B.③
C.② D.①
8.该处地租最高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稠密、文化声誉高
B.该处属于中心商务区
C.位于城镇中心、交通便捷
D.该处多为高级居住区
9.图中②处的地租为(  )
A.大于300元/平方米 B.小于100元/平方米
C.100~200元/平方米 D.200~300元/平方米
解析:第7题,根据地租等值线的数值变化规律判断,图中①的地租为300~400元/平方米,图中②的地租为200~300元/平方米,图中③的地租为0~100元/平方米,图中④的地租为100元/平方米,因此图中①的地租最高,选项D符合题意。第8题,直接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距离城镇中心的远近和交通便捷程度。①处位于市中心,且有多条公路穿过,交通通达度最好,因此地租最贵,选项C符合题意。①处位于市中心,多形成商业区,居住人口不多,不适合文化区建设,选项A不符合题意。①处多形成中心商务区,但这不是地租高的原因,而是地租高的结果,选项B不符合题意。①处经济活动繁荣,环境压力较大,不适合发展高级居住区,选项D不符合题意。第9题,根据①处附近地租等值线的数值变化规律判断,该图等值距为100米,由此推断,图中②处的地租为200~300元/平方米,因此选项D符合题意。
答案:7.D 8.C 9.D
(2019·合肥高一期中)下图中曲线①、②、③表示某发达国家大城市人口密度、地租水平和气温的变化示意图,纵坐标的箭头方向表示数值越来越大。读图回答10~11题。
10.表示该城市地租水平、人口密度和气温变化的分别是(  )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②③①
11.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曲线的变化主要受人口密度的影响
B.②曲线的起伏是距市中心距离远近的结果
C.③曲线的起伏主要是由交通通达性决定的
D.甲、乙、丙、丁可能分别为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
解析:第10题,受城市热岛效应影响,城市气温由市中心向郊区递减,则①表示气温变化曲线;受距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通达度的影响,城市地租曲线最高峰出现在市中心,且在交通便利处形成地租次高峰,则②表示地租水平曲线;城市人口密度最大处应位于居住区,位于市中心的商业区和郊区的工业区之间,出现最高值,则③表示城市人口密度曲线,故表示该城市地租水平、人口密度和气温变化的分别是②③①,D正确。第11题,①曲线表示气温变化,并非主要受人口密度的影响,A错误;②曲线表示地租水平,由距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通达度共同决定,B错误;③曲线表示城市人口密度,其起伏主要受城市功能区的布局影响,也就是地租水平的影响,C错误;甲、乙、丙、丁可能分别为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D正确。
答案:10.D 11.D
二、非选择题
12.下图为某城市地形与交通线路图,利用城市功能分区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交通网来判断:A、B、C、D四地中,最有可能是中心商务区的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城市工业区移动的趋势看,B地与C地比较,____地更适于新建稍具规模的工厂,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地与D地的居住区,________地为高级居住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地是低级居住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B地位于市中心,交通网密集,交通便利,且人口流通量大,商业活动消费市场广阔,最可能形成中心商务区。(2)结合图中信息可知,B、C两地存在距市中心远近、交通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其中B地距市中心近,因此土地租金高,且环境问题较为严重;而C地距市中心较远,土地资源充足,地价低,且靠近铁路,交通便利,因此是新建工厂最可能选择的位置。(3)高级居住区往往选择地势较高、环境质量好、交通便利的地方,往往和文化区、娱乐区等相连;低级居住区往往选择地势较低、工业区附近的地区,因此图中D处为高级居住区、A处为低级居住区。
答案:(1)B 该地交通网密集,位于市中心
(2)C B地土地利用紧张、租金高、环境问题较严重;C地在城市的外缘,土地资源充足,靠近铁路
(3)D 高级居住区多分布在城市的外缘,地势较高,空气较好,交通方便 A 低级居住区地势较低,往往在中心商务区与工业区附近
13.(2019·河北博野中学高一期末)图1是某城市规划简图,图2是近年该城市统计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该地常年盛行东北风。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该城市主要功能区包括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和文化区,①②③④所代表的功能区对应正确的是(  )(双选)
A.①—商业区 B.②—居住区
C.③—工业区 D.④—文化区
(2)甲、乙、丙、丁四地宜建高级居住区的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电商企业计划在该市a、b、c、d四处中选择一处建设仓储物流中心,你认为最合适的选址应该是________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指出该城市人口发展现状,并预测30年后该城市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
解析:(1)①在城区分布面积最大,为居住区;②分布在城市几何中心,交通通达度好,为商业区;③主要分布于盛行风的下风向或垂直盛行风向的郊外,且沿铁路,为工业区,④位于盛行风的上风向,城区河流上游,交通便利,环境优美,为文化区,故选CD。(2)丁地位于盛行风的上风向,河流上游,地势高,环境优美,污染小;靠近文化区,人员素质高,适宜建设高级居住区。(3)仓储物流中心占地面积大,要求交通便利,利于货物集散,宜选择城市外缘租金较低、交通通达度较好的地区,故c处最合适。(4)读该市人口年龄构成金字塔图,目前该市老年人口和少年儿童人口比重较小,青壮年人口多、劳动力丰富,社会负担较轻,利于城市发展。30年后人口出现老龄化,劳动力短缺,社会负担、经济负担加重,国防兵源不足。
答案:(1)CD
(2)丁 靠近文化区;位于盛行风的上风向;位于河流上游;环境优美,污染小等
(3)c 位于城市边缘,土地租金低;交通运输便利
(4)人口发展的现状:目前老年人口和少年儿童人口比重较小;青壮年人口比重较大;劳动力丰富;社会负担较轻。(任答两点即可) 30年后人口问题:人口老龄化。
第二节 城 镇 化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
知识导图
1.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2.通过探究人文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1.从人地协调观的角度,认识城镇发展过程中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协调关系,联系人类活动(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人类如何使城镇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2.通过对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差异,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3.通过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探究城镇化问题及防治措施,提高地理实践力。
          
一、城镇化的意义
1.城镇化的概念
城镇化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也称“城市化”。
2.城镇化的三个主要标志
(1)城镇人口增加。
(2)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
(3)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
3.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
最重要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4.城镇化的意义
(1)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关系
①城镇化与工业化密切相关,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反映社会的进步。一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的水平,体现其工业化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②城镇化和区域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2)城镇化的意义
①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③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④增强区域社会和谐。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
1.世界城镇化进程
(1)18世纪中叶之前:世界城镇化水平极低。
(2)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世界城镇化开始加快发展。
(3)20世纪以来:世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迅速上升。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特点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
早晚


原因
工业化早
工业化晚
目前速度
快慢
趋缓甚至停滞
速度加快
原因
城镇化已推进到后期成熟的阶段
经济发展迅速,城镇人口增长快
城镇化水平
高低


原因
起步早,经济发展水平高,带动城镇化进程
起步晚,经济发展水平低,乡村人口基数大
三、 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城镇环境质量下降
城镇出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等环境问题。
2.城镇社会问题突出
许多城镇出现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失业率高、贫困等社会问题。
四、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市政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在城市管理中: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对各类空间信息的储存、分析和处理功能,结合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导航功能,可为市民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搭建信息平台,提供便利。
2.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中:地理信息系统依托其强大的数据管理、图层分析、制图等功能,为政府、企业等提供全方位的应用服务。
1.推动城镇化的动力——推力和拉力
从人口迁移来看,推动城镇化的动力来源于推力和拉力。推力是指那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拉力是指那些吸引人群来到城镇的因素。如下图所示:
注意:乡村并非只有推力,城镇也并不是只有拉力。
2.城镇化水平与城镇化速度的区别
前者主要通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反映,比例越大,表明城镇化水平越高。后者表示某一时间段城镇化水平变化的快慢,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高,城镇化速度慢;而发展中国家虽然城镇化速度快,但城镇化水平仍然低于发达国家。
3.不同阶段的城镇化水平的判断
城镇化不同发展阶段,可以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说明不同的发展时期。一般认为,城镇化比重低于30%以下为初期阶段,30%~70%为中期阶段,70%以上为后期阶段。发达国家城镇化一般处于后期阶段,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处于初期和中期阶段。
4.逆城镇化
逆城镇化不是城市的衰败,而是城镇化扩展的一种新形式,它是建立在城乡差别近于消失、形成一体化的基础上,乡村、小城镇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加上优越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久在城市中面对浑浊空气、噪声的大城市居民到乡村城镇暂住、定居的现象。
5.描述某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进程
(1)所处阶段: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
(2)城镇化水平高低。
(3)城镇化速度快慢。
(4)城镇化起步的早晚。
(5)出现的城镇化问题。
6.认识解决城镇内涝的工程措施
(1)整治河道:采取挖、扩、分等综合措施整治河道。
(2)改造地下管网:如适当扩大管径,解决雨、污分流问题。
(3)增加排涝设施:如建排涝挡潮闸、排涝泵站。
(4)增强调蓄能力:如修建蓄水池等。
(5)增强渗透能力:如铺设透水路面、下凹式绿地等。
7.解决城镇化问题的答题思路
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等大都是城镇人口过度膨胀导致的,针对具体问题要从减轻人口压力和合理布局城镇结构两方面入手提出解决措施,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答题:分散城镇职能,建立卫星城;合理进行城镇规划,改善城镇交通和居住条件;扩大绿地面积;加强外来人员管理,制定人口迁入政策;等等。
8.地理信息技术
地理信息技术包含遥感、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可以获取图像信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以提供定位、导航服务;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对空间信息进行储存、分析、处理、查询等。它们广泛应用于现在的生产和生活中。
———————————————[预习效果自测]———————————————
一、判断题
1.城镇化水平越高,城镇人口数量越多。(  )
2.城镇化速度越快,城镇化水平越高。(  )
3.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都高于发展中国家。(  )
4.经济越发达,城镇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  )
5.合理规划城市道路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措施之一。(  )
答案:1.× 2.× 3.× 4.× 5.√
二、选择题
读城市发展模式图,回答6~7题。
6.能正确反映城市发展一般过程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7.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城市发展的特点是(  )
A.发达国家的城镇化速度快于发展中国家
B.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水平高于发达国家
C.城镇人口比重不断提高,大城市不断涌现
D.发展中国家的城镇人口比重已超过乡村
答案:6.A 7.C
8.下图为北京城镇空间扩张示意图,图中反映出北京地区城镇化的标志为(  )
A.城镇人口数量增加
B.城镇用地面积增加
C.城镇人口比重增加
D.城镇道路密度增加
答案:B
读1985年和2005年珠江三角洲城镇发展示意图,回答9~10题。
9.图中直接反映出珠江三角洲城镇化过程的表现有(  )
①城镇数量增多 ②城镇人口比重增加
③城镇规模扩大 ④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城镇化水平提高对其周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可能有(  )
①生物多样性增多 ②土地质量下降
③出现“热岛”现象 ④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9.B 10.B
 世界城镇化进程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
从图中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的主要表现,完成下表。
标志
具体表现
______
______
县改市、乡改镇,新的城市不断出现,城市数量急剧增多
______
______
乡村人口涌入城镇,原有的城镇人口比重不断提高
________
________
原有的城市规模持续扩大
提示:城镇数目增多 城镇人口比重上升 城镇规模扩大
1.世界城镇化进程的时间差异
2.城镇化、郊区城镇化、逆城镇化及再城镇化的表现、成因与联系
城镇化
郊区城镇化
逆城镇化
再城镇化
表现
人口由乡村转向城镇,农村地域转化为城镇地域
人口、产业由市区迁往郊区及郊区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城镇中心衰落,城镇总人口增加
人口继续迁往郊区以及中小城镇和乡村,大城市人口出现负增长
人口迁回市区
成因
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促使人口和产业向城镇集聚,城镇数量和规模逐渐扩大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
城镇人口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中小城镇和乡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环境更优美
开发市中心衰落区,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
图解
联系
①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②它们之间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郊区城镇化,随后出现逆城镇化,最后为保持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又出现再城镇化

图解城镇化的概念和城镇化的过程
(1)正确反映城镇化一般规律的示意图(甲图):①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出现卫星城;②城镇化发展后期出现逆城镇化现象。
乙图中从P1到P3为城镇人口比重不断增加的城镇化过程,从P3到P4为城镇人口比重降低的逆城镇化过程。
(2)正确反映城镇化过程的示意图:丙图表示一个地理事物由t1到t4的历史发展过程,这幅图表明了城镇化过程中城镇的变化特征有①城镇面积由小到大;②城镇数目由少到多;③由孤立的城镇发展成为城市群(带)。 
(2019·鹤岗一中高二开学考试)读下图,回答1~2题。
1.图中四条曲线分别代表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发展中国家城镇人口和发达国家城镇人口,它们对应的曲线分别是(  )
A.②①③④ B.④③②①
C.②④③① D.①②③④
2.从图中能得到的结论是(  )
A.发达国家城镇化速度在加快
B.发展中国家城镇化速度始终高于发达国家
C.2010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不到一半
D.目前世界城镇人口数量以发展中国家居多
解析:第1题,目前,世界总人口约为70亿,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超过60%,因此①②表示城镇化水平,③④表示城镇人口;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 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高,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低,图中①代表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②代表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发展中国家人口总数大于发达国家,随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发展,发展中国家城镇人口数量超过发达国家,③表示发展中国家城镇人口,④表示发达国家城镇人口,A正确。第2题,从图中看,发达国家城镇化速度减慢;目前发展中国家城镇化速度高于发达国家;2010年,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为75%,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约为45%,世界城镇化水平超过50%,城镇人口比重超过一半;目前世界城镇人口数量以发展中国家居多,D正确。
答案:1.A 2.D
(2019·商丘第一高级中学高一期中)读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城镇人口和城镇化水平对比图,回答3~4题。
3.图中表示欠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曲线是(  )
A.M1 B.N1
C.M2 D.N2
4.依图可知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世界城镇人口(  )
A.总数量开始出现下降趋势
B.发达地区所占比重在增大
C.欠发达地区所占比重在减小
D.两个地区所占比重基本持平
解析:第3题,城镇化水平是指城镇人口占本地区城镇总人口的比重,N1、N2不是城镇化曲线;欠发达地区的城镇化起步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水平低,目前城镇化发展速度快,应是曲线M2;M1起步早、水平高、目前速度慢,是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曲线。选C正确。第4题,依图可知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城镇人口比重都呈上升趋势,说明世界城镇人口总数上升,A错;发达地区城镇人口比重(N2)占世界城镇人口比重下降,B错;欠发达地区所占世界城镇人口比重(N1)在增大,C错;N1、N2两条曲线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相交,说明两个地区城镇人口所占比重基本持平,D正确。
答案:3.C 4.D
 城镇化问题及解决措施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生态城市模式是一种理想模式,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材料二 如图。
(1)图中“城市病”的表现有哪些?
(2)上述“城市病”的“病因”是什么?
(3)试从环境、交通、能源利用等方面设想如何将你所生活的城市改造为生态城市?
提示:(1)居住困难,交通拥堵,受教育费用高,就医困难,环境质量恶化,幸福感下降。
(2)城市发展过快,城市规模过大;城市规划不合理;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等等。
(3)环境方面:经济发展以清洁生产为主;合理布局有污染的企业。交通方面: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增加立交桥等交通设施。能源利用方面:使用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节能减排。
1.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有利影响
(2)不利影响
城镇化改变城市的下垫面,使地貌、生物、水等自然环境要素的运动发生变化;城镇工业向环境中排放大量废弃物,使自然环境受到影响而发生变化,如下表所示:
环境要素
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评价
地貌
对原来的地形地貌进行改造,使之趋向平坦
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生物
“钢筋水泥”改变了生物栖息地
生物多样性减少
水文
城市道路系统和生产、生活活动设施使降水、径流、蒸发、下渗产生再分配,使水质、水量和地下水的运动发生变化;城市建设过程破坏了原来的河网系统,有的河流被填埋,有的河流被分割成断头河或死水河
暴雨时排水不畅,造成内涝;残留河道也容易因富营养化而变黑发臭
土地
废渣和有害物质占用、污染土地
土地减少,土地质量下降
气候
下垫面改变,气体排放改变太阳辐射强度、气温和降水;城市建筑影响日照、风速和风向
形成城市热岛、雾岛和雨岛效应;产生城市热岛环流,将城市大气污染物带到郊区,也可把郊区工厂的废气带到城区
生态
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尤其是工业“三废”,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
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脆弱的系统,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和改变最深刻的地方
2.城镇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文地理环境
影响
解决措施
资源短缺
耕地面积减少
城镇公共建设节约用地,尽量少占耕地
水资源短缺
节约用水,提高利用率,治理水污染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体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
水污染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
固体垃圾污染
实行分类回收、利用,采用填埋、燃烧、堆肥处理方法
噪声污染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
社会问题
交通拥挤、居住
条件差
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公交优先;加快住房建设
就业困难、社会秩
序混乱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2019·合肥高二期中)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是通过降低雨水的地表汇流,恢复城市原始水文生态特征,使其地表径流尽可能达到开发前的自然状态。据此回答1~3题。
1.海绵城市的建设会使(  )
A.年径流总量增加 B.城市地表径流减少
C.蒸发(腾)量减少 D.径流季节变化增大
2.建设海绵城市的工程措施是(  )
A.扩大绿地面积 B.加强城市路面硬化
C.提倡节约用水 D.疏浚城市河道
3.以下城市最适宜建设海绵城市的是(  )
A.兰州 B.乌鲁木齐
C.拉萨 D.杭州
解析:第1题,海绵城市的建设,主要是增加下渗,会使城市地表径流减少,B对;降水总量不变,年径流总量不变,A错;下渗和储蓄水增多,蒸发(腾)量增加,C错;海绵城市有调节作用,径流季节变化减少,D错。据此分析选B。第2题,扩大绿地面积可以增加下渗,降低雨水的地表径流,属于建设海绵城市的工程措施,A对;加强城市路面硬化,减少下渗,增加雨水的地表径流,不属于建设海绵城市的工程措施,B错;提倡节约用水和疏浚城市河道与建设海绵城市没有关系,C、D错。据此分析选A。第3题,海绵城市的建设主要是在降水较多、内涝严重的地区,通过建设“雨水花园”,滞纳雨洪,减轻城市内涝。杭州降水丰富,可建设“海绵城市”减轻城市内涝问题。A、B、C选项的三个城市均较干旱,不易发生内涝现象,故错误。据此分析选D。
答案:1.B 2.A 3.D
(2019·哈尔滨三中高考模拟)交通拥堵指数是指城市中的综合反映道路网畅通的概念性指数值。2016年4月20日,高德地图联合清华大学正式发布了《2016年第一季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其中2016年一季度与2015年四季度相比较,各大城市拥堵情况变化显著。据此回答4~5题。
4.天津、上海等超一线城市拥堵情况较上一季度下降显著的原因最可能是(  )
A.社会文化因素 B.城市基础设施改善
C.产业转移 D.卫星城市的建立
5.城市拥堵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区域经济的不协调发展会加剧中心城市的拥堵状况
B.地理信息系统可作为解决城市拥堵问题的重要技术手段
C.城市拥堵会使城市的资源紧缺与环境污染问题更加突出
D.在城郊重点开发房地产可有效降低城区的拥堵状况
解析:第4题,天津、上海等超一线城市拥堵情况较上一季度下降显著,这种短时间内影响交通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社会因素,如交通法规的实施、错开上下班高峰、智能化公交管理等,故A项正确。短时间内城市基础设施改善比较困难,故B项不符合题意。产业转移短时间内也没有这么明显,故C项不符合题意。卫星城市的建立短时间内也不会有这么明显的效果,故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项。第5题,区域规划不合理,区域经济的不协调发展会导致部分路段交通量大,加剧中心城市的拥堵,故A项不符合题意;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分析交通情况,进行交通管理,可作为解决城市拥堵问题的重要技术手段,故B项不符合题意;城市拥堵会影响交通运输,使城市的资源紧缺,交通拥堵,汽车行进速度慢,污染加重,故C项不符合题意;在城郊重点开发房地产,对人们生活和上下班不方便,加重交通负担,也不符合城市的布局规划,故D项不正确,但符合选项要求。故选D项。
答案:4.A 5.D
 一、选择题
(2019·平坝第一高级中学高一期末)2018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了58%(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但是如果挤掉“水分”的话,我国只有42%左右的城镇化率。我国正在探索“共建式城镇化”模式,乡村振兴、特色小镇和大中小城市网络化三大关键点同时发力,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之路。据此回答1~2题。
1.试推测我国城镇化的“水分”主要是指(  )
A.众多农民工进入城市造成的伪城镇化
B.城市基础设施的滞后
C.快速的郊区城镇化引起的城市扩张
D.大城市过度膨胀产生的逆城镇化
2.“共建式城镇化”模式对下列哪个问题可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
A.逆城镇化 B.大城市病
C.城镇污染 D.房价上涨
解析:第1题,伪城镇化又称为“不完全城镇化”,是指受中国城乡分割以及户口制度的约束,大量的农村产业工人,虽然居住在城市并被计算为城市人口,但其并不能同等享受到城市的各类公共服务,其收入水平、消费模式无法等同于一般城市人员。结合选项可知A正确。第2题,“共建式城镇化”模式是乡村振兴、特色小镇和大中小城市共同发展,有利于大城市职能的分散,缓解大城市病,B正确。逆城镇化主要在发达国家,我国还不明显,A错;城市污染并不一定是人口少就少,人口多就多,与管理和人口素质等多种因素有关,C错;房价上涨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大中小城市、特色小镇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这些地方的房价会有一定的上涨,故D错。
答案:1.A 2.B
(2019·西安高一期末)读我国中部某中等城市1987年和2017年城区面积变化图,回答3~4题。
3.据图推测该市城镇化的主要标志有(  )
①城市数量的增加 ②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③城市人口增加 ④出现城市群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在该市的城镇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  )
①耕地面积减少 ②城市热岛效应加剧 ③生物多样性增加 ④矿产资源枯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第3题,图中没有显示城市数量的增加,①错误;1987-2017年,城市用地规模扩大,②正确;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加,③正确;图中只有一个城市,没有出现城市群,④错误。②③正确,C正确。第4题,在该市的城镇化过程中,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会导致耕地面积减少,①正确;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会导致城市热岛效应加剧,②正确;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③错误;城市周边有铁矿,矿产资源为非可再生资源,随着开发力度加大,会导致矿产资源枯竭,④正确。①②④正确,B正确。
答案:3.C 4.B
(2019·安宜高级中学高二期中)下图为1850-2050年中国、英国和美国三国城镇化进程示意图(含预测)。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  )
A.英国城镇化进程的速度始终高于美国
B.美国先于英国达到80%的城镇化水平
C.1970年以后中国城镇化进程快于美国
D.各国城镇化水平最重要的衡量指标是城镇人口数量
6.2030年与2000年相比,三个国家城镇化带来的主要变化是(  )
A.英国——第一、二产业比重增加
B.美国——城市环境质量持续恶化
C.中国——城市土地价格上涨
D.中国——第一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英国的城镇化水平始终高于美国,城镇化速度不是,A、B项错误;1970年以后中国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且城镇化进程快于美国,C项正确;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衡量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D项错误。第6题,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镇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土地价格上涨;随着城镇化的高水平发展,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增大,相应地,第一、二产业比重不断减小;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城镇环境质量得以改善。
答案:5.C 6.C
(2019·南京高一期末)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解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读图回答7~8题。
7.城市道路铺设透水砖,将会直接影响(  )
A.渗、净 B.用、蓄
C.排、用 D.渗、排
8.与传统城市建设方式相比,海绵城市的核心目的在于(  )
A.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B.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C.最大化利用水资源 D.恢复城市生态弹性
解析:第7题,城市道路铺设透水砖,会导致地表径流减少,下渗增多,地下径流增多,利于排水,减缓城市内涝,故选D。第8题,海绵城市中海绵实际指的是生态弹性,是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体系,城市的生态弹性越好,承受各类自然灾害的能力越高。而传统的粗犷型城市开发方式改变了原有的水生态,导致城市建成后地表径流大幅增加,而海绵城市建成后对周边水生态环境则是低影响的,建成后地表径流尽量保持不变。因此海绵城市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城市内涝,其核心目的是恢复整个城市生态弹性,增强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的能力,让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故选D。
答案:7.D 8.D
(2019·林芝一中高一期末)下图是我国某城市发展过程中1998年和2018年比较图。读图回答9~11题。
9.图中直接表现出来的城镇化的主要标志是(  )
A.城市总人口增加
B.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C.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D.城市工业部门更齐全
10.图中大型商场的布局符合(  )
A.市场最优原则 B.交通最优原则
C.消费最优原则 D.便民原则
11.从1998年到2018年该城市的工业部门大部分由城区迁移到郊区,主要原因有(  )
①城区用地紧张,地价上涨
②城市交通网的不断完善
③缓解城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
④郊区地租较低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第9题,城镇化的表现有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衡量城镇化水平最重要指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图中直接表现出来的是城市用地规模扩大,B正确。第10题,大型商场的布局主要考虑市场最优原则、交通最优原则,商场布局在市中心,考虑的是市场最优原则;图中大型商场布局在城市的外围交通便捷处,符合交通最优原则,B正确。第11题,工业区向城市外围迁移,一方面是出于经济因素考虑,另一方面是出于环境因素考虑。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用地紧张,地价上涨;郊区地租较低;城市交通网不断完善;为了缓解城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工业区向城市外围迁移,①②③④对,D正确。
答案:9.B 10.B 11.D
二、非选择题
12.(2019·石室中学高二开学考试)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 某市1989-2019年城镇化的过程示意图。
(1)据材料说出该市城镇化进程的主要表现。
(2)从环境因素考虑,分析材料中化工厂的布局是否合理,分析原因。
解析:(1)考查城镇化特征。城镇化进程的表现可从城市规模、人口多少及功能分区等角度去分析。据图可知,从城市规模分析,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从人口数量分析,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从城市功能分区分析,城市内部出现了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仓储区等功能区,出现明显的功能分区。(2)考查环境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化工厂位于城市的西南部,据城市风频图可知,该地盛行西南风,布局在最大风频的上风向,其大气污染对居住区影响较大;化工厂位于河流的上游,化工厂会排放出污水,对城市水质影响较大。
答案:(1)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出现明显的功能分区。(任答两点即可)
(2)化工厂布局不合理。因为化工厂是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比较严重的工业,布局在最大风频的上风向,其大气污染对居住区影响较大;且其布局在城市河段的上游方向,对城市水质影响较大。
13.(2019·南京高一期中)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某省2005-2015年城镇化率示意图。
材料二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每年有大量农村的土地、住房被征用,用来建设工业区、道路设施等。城镇化的过快发展,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也产生了诸多社会问题。
(1)城镇化率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它是衡量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2)该省城镇化率呈现____________趋势,其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城镇的发展对自然环境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①对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对气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社会问题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城镇化率是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它是衡量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2)图中显示,该省城镇化率从43.0%持续增长到56.1%,该省城镇化率呈现上升趋势。城镇化的主要动力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该省城镇化率持续上升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持续高速发展。(3)城镇的发展通过改变生物生存环境、改变地表性质、排放大量废弃物对自然环境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对生物的不良影响主要有占用生物生活空间、改变生物生活的环境质量,从而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对气温的不良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地面性质,加大了气温的变化幅度;通过排放废热和温室气体,形成“热岛”效应等。(4)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社会问题主要从交通、居住条件、就业、社会秩序等方面进行分析。人口膨胀、产业集中、交通需求大增,导致交通拥堵;人口膨胀、用地紧张,导致住房紧张;人口集中、就业机会有限,导致就业困难;人口过多,导致社会管理难度加大。
答案:(1)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上升 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3)城市建筑面积扩大,减少了生物多样性 温室气体排放多,出现“热岛”效应
(4)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
课件65张PPT。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第二节 城 镇 化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城市化增加上升扩大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工业化经济增长居住大气交通住房定位、导航图层分析[预习效果自测]××××√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一、选择题
(2019·平坝第一高级中学高一期末)2018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了58%(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但是如果挤掉“水分”的话,我国只有42%左右的城镇化率。我国正在探索“共建式城镇化”模式,乡村振兴、特色小镇和大中小城市网络化三大关键点同时发力,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之路。据此回答1~2题。
1.试推测我国城镇化的“水分”主要是指(  )
A.众多农民工进入城市造成的伪城镇化
B.城市基础设施的滞后
C.快速的郊区城镇化引起的城市扩张
D.大城市过度膨胀产生的逆城镇化
2.“共建式城镇化”模式对下列哪个问题可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
A.逆城镇化 B.大城市病
C.城镇污染 D.房价上涨
解析:第1题,伪城镇化又称为“不完全城镇化”,是指受中国城乡分割以及户口制度的约束,大量的农村产业工人,虽然居住在城市并被计算为城市人口,但其并不能同等享受到城市的各类公共服务,其收入水平、消费模式无法等同于一般城市人员。结合选项可知A正确。第2题,“共建式城镇化”模式是乡村振兴、特色小镇和大中小城市共同发展,有利于大城市职能的分散,缓解大城市病,B正确。逆城镇化主要在发达国家,我国还不明显,A错;城市污染并不一定是人口少就少,人口多就多,与管理和人口素质等多种因素有关,C错;房价上涨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大中小城市、特色小镇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这些地方的房价会有一定的上涨,故D错。
答案:1.A 2.B
(2019·西安高一期末)读我国中部某中等城市1987年和2017年城区面积变化图,回答3~4题。
3.据图推测该市城镇化的主要标志有(  )
①城市数量的增加 ②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③城市人口增加 ④出现城市群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在该市的城镇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  )
①耕地面积减少 ②城市热岛效应加剧 ③生物多样性增加 ④矿产资源枯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第3题,图中没有显示城市数量的增加,①错误;1987-2017年,城市用地规模扩大,②正确;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加,③正确;图中只有一个城市,没有出现城市群,④错误。②③正确,C正确。第4题,在该市的城镇化过程中,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会导致耕地面积减少,①正确;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会导致城市热岛效应加剧,②正确;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③错误;城市周边有铁矿,矿产资源为非可再生资源,随着开发力度加大,会导致矿产资源枯竭,④正确。①②④正确,B正确。
答案:3.C 4.B
(2019·安宜高级中学高二期中)下图为1850-2050年中国、英国和美国三国城镇化进程示意图(含预测)。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  )
A.英国城镇化进程的速度始终高于美国
B.美国先于英国达到80%的城镇化水平
C.1970年以后中国城镇化进程快于美国
D.各国城镇化水平最重要的衡量指标是城镇人口数量
6.2030年与2000年相比,三个国家城镇化带来的主要变化是(  )
A.英国——第一、二产业比重增加
B.美国——城市环境质量持续恶化
C.中国——城市土地价格上涨
D.中国——第一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英国的城镇化水平始终高于美国,城镇化速度不是,A、B项错误;1970年以后中国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且城镇化进程快于美国,C项正确;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衡量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D项错误。第6题,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镇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土地价格上涨;随着城镇化的高水平发展,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增大,相应地,第一、二产业比重不断减小;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城镇环境质量得以改善。
答案:5.C 6.C
(2019·南京高一期末)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解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读图回答7~8题。
7.城市道路铺设透水砖,将会直接影响(  )
A.渗、净 B.用、蓄
C.排、用 D.渗、排
8.与传统城市建设方式相比,海绵城市的核心目的在于(  )
A.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B.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C.最大化利用水资源 D.恢复城市生态弹性
解析:第7题,城市道路铺设透水砖,会导致地表径流减少,下渗增多,地下径流增多,利于排水,减缓城市内涝,故选D。第8题,海绵城市中海绵实际指的是生态弹性,是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体系,城市的生态弹性越好,承受各类自然灾害的能力越高。而传统的粗犷型城市开发方式改变了原有的水生态,导致城市建成后地表径流大幅增加,而海绵城市建成后对周边水生态环境则是低影响的,建成后地表径流尽量保持不变。因此海绵城市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城市内涝,其核心目的是恢复整个城市生态弹性,增强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的能力,让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故选D。
答案:7.D 8.D
(2019·林芝一中高一期末)下图是我国某城市发展过程中1998年和2018年比较图。读图回答9~11题。
9.图中直接表现出来的城镇化的主要标志是(  )
A.城市总人口增加
B.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C.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D.城市工业部门更齐全
10.图中大型商场的布局符合(  )
A.市场最优原则 B.交通最优原则
C.消费最优原则 D.便民原则
11.从1998年到2018年该城市的工业部门大部分由城区迁移到郊区,主要原因有(  )
①城区用地紧张,地价上涨
②城市交通网的不断完善
③缓解城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
④郊区地租较低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第9题,城镇化的表现有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衡量城镇化水平最重要指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图中直接表现出来的是城市用地规模扩大,B正确。第10题,大型商场的布局主要考虑市场最优原则、交通最优原则,商场布局在市中心,考虑的是市场最优原则;图中大型商场布局在城市的外围交通便捷处,符合交通最优原则,B正确。第11题,工业区向城市外围迁移,一方面是出于经济因素考虑,另一方面是出于环境因素考虑。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用地紧张,地价上涨;郊区地租较低;城市交通网不断完善;为了缓解城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工业区向城市外围迁移,①②③④对,D正确。
答案:9.B 10.B 11.D
二、非选择题
12.(2019·石室中学高二开学考试)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 某市1989-2019年城镇化的过程示意图。
(1)据材料说出该市城镇化进程的主要表现。
(2)从环境因素考虑,分析材料中化工厂的布局是否合理,分析原因。
解析:(1)考查城镇化特征。城镇化进程的表现可从城市规模、人口多少及功能分区等角度去分析。据图可知,从城市规模分析,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从人口数量分析,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从城市功能分区分析,城市内部出现了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仓储区等功能区,出现明显的功能分区。(2)考查环境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化工厂位于城市的西南部,据城市风频图可知,该地盛行西南风,布局在最大风频的上风向,其大气污染对居住区影响较大;化工厂位于河流的上游,化工厂会排放出污水,对城市水质影响较大。
答案:(1)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出现明显的功能分区。(任答两点即可)
(2)化工厂布局不合理。因为化工厂是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比较严重的工业,布局在最大风频的上风向,其大气污染对居住区影响较大;且其布局在城市河段的上游方向,对城市水质影响较大。
13.(2019·南京高一期中)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某省2005-2015年城镇化率示意图。
材料二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每年有大量农村的土地、住房被征用,用来建设工业区、道路设施等。城镇化的过快发展,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也产生了诸多社会问题。
(1)城镇化率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它是衡量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2)该省城镇化率呈现____________趋势,其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城镇的发展对自然环境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①对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对气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社会问题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城镇化率是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它是衡量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2)图中显示,该省城镇化率从43.0%持续增长到56.1%,该省城镇化率呈现上升趋势。城镇化的主要动力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该省城镇化率持续上升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持续高速发展。(3)城镇的发展通过改变生物生存环境、改变地表性质、排放大量废弃物对自然环境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对生物的不良影响主要有占用生物生活空间、改变生物生活的环境质量,从而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对气温的不良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地面性质,加大了气温的变化幅度;通过排放废热和温室气体,形成“热岛”效应等。(4)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社会问题主要从交通、居住条件、就业、社会秩序等方面进行分析。人口膨胀、产业集中、交通需求大增,导致交通拥堵;人口膨胀、用地紧张,导致住房紧张;人口集中、就业机会有限,导致就业困难;人口过多,导致社会管理难度加大。
答案:(1)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上升 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3)城市建筑面积扩大,减少了生物多样性 温室气体排放多,出现“热岛”效应
(4)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
知识导图
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1.结合图文材料,分析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特点与城乡景观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2.结合实例,让学生理解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念。
一、地域文化
1.文化
(1)来源: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感悟与认知。
(2)特点:文化具有地域性。
(3)分类
2.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1)自然景观:行云飞瀑、高山流水等自然景观,较少受到人类的直接影响或未受人类的影响。
(2)人文景观,也称文化景观,是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上的印记,是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结果。农田、村落、矿山、道路、建筑、雕塑等都是人类所创造的文化景观。
3.城乡景观
城乡景观既包括聚落整体,又包括聚落内的建筑、道路等。
二、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1.较之城镇,乡村的主要经济活动与自然的关系更为直接,其景观鲜明地体现了人地和谐理念。
2.乡村景观能体现当地人们的社会组织形态、精神追求等。
例如,我国南方传统土楼是一种大型民居建筑,以圆楼和方楼最常见,适宜聚族而居的生活和共御外敌的要求,体现了御外凝内的集体精神。
三、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1.城镇建筑的色调、色彩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1)我国江南城镇的粉墙黛瓦。
(2)意大利佛罗伦萨的黄橙交织。
(3)智利瓦尔帕莱索老城区住房的颜色五彩缤纷。
2.城镇中的各种建筑反映了某种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
北京老城的四合院有鲜明的古都特点——建筑上遵循严格的礼制。
3.一座城镇的空间格局,或整体或局部,反映了某种价值追求
我国古代都城建设突出以君主为中心的思想,强调城廓方正、对称,宫城居中。
1.地域文化:指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在一定地域内与环境相融合而形成的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2.地域文化特点:具有地域性、多样性、独特性、相对稳定性等。
3.自然环境对乡村景观的影响
自然环境中的气候、地形、河流对乡村景观影响更为明显,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乡村景观各不相同。如我国南方水田和北方旱地景观,我国南北方的民居各具特色。
4.地域文化对城镇景观的影响
(1)我国南北方文化不同,城镇景观也不相同。如北方皇家园林规模宏大,建筑色彩浓重,以红黄为主色调。江南私家园林规模较小,布局精巧,建筑色彩素淡,以黑白为主色调。
(2)不同国家的地域文化不同,城镇景观也不同。如以穆斯林文化为主的国家城市建设和欧洲国家的城市景观大不相同。

———————————————[预习效果自测]———————————————
一、判断题
1.地域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
2.“宅高田低”的空间格局,使得高宅可避洪水,低田便于灌溉。(  )
3.永定土楼能体现客家人聚族而居、共御外敌的民俗风情。(  )
4.北京老城的四合院在建筑上遵循严格礼制。(  )
5.我国古代都城建设突出以君主为中心的思想,强调城廓方正、对称,宫城居中。(  )
答案:1.√ 2.√ 3.√ 4.√ 5.√
二、连线题
6.将下面民居与分布地区正确连线。
答案:
三、选择题
骑楼是在楼房前座跨入人行道悬空而建的,二楼向街心延伸,并使马路边房屋相互连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这是岭南民居的一个特色(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7~8题。
7.建设骑楼的目的是(  )
A.体现当地的民族特色
B.使房屋建筑有层次感,体现建筑美
C.节省建筑材料
D.便于行人避雨和遮阳
8.骑楼建筑反映了岭南地区(  )
A.地形多样,地表起伏不平
B.高温多雨的气候
C.降雨强度大
D.洪涝、台风等灾害频繁
解析:第7题,我国南方气候湿润,降水较多,且夏季光照强烈,建骑楼便于行人避雨和遮阳。第8题,岭南地区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降水量大、气温高。
答案:7.D 8.B
(2019·长沙长郡中学高一期末)下图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据此回答9~10题。
9.图示传统民居特点与当地环境特征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半陷地下——地热丰富,地温高
B.②房屋高架——风暴潮、海啸多发
C.③墙厚窗小——炎热干燥,光照强
D.④顶尖坡陡——光照资源丰富
10.关于②传统民居建筑所在地的自然地理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亚寒带针叶林广布
B.冬暖夏凉
C.河流稀少
D.多旱涝灾害
解析:第9题,①阿拉斯加—冰屋,半陷地下,是利用冰雪防风保暖,与地热无关;②东南亚—水屋,房屋高架,是适应当地湿热的气候环境,架高防湿防虫;③北非—碉堡式建筑,墙厚窗小,因为当地是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燥,窗小防风沙,减少室外热空气进入;④北欧—木屋,顶尖坡陡,是因为当地降水多,尖屋顶利于雨水下流。选C正确。第10题,②东南亚是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有明显的旱雨两季,易发水旱灾害。选D正确。
答案:9.C 10.D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 北京传统的四合院是北京文化精神最集中、最典型的体现。
传统的四合院通常是纵向连接的二进、三进院落,体现“深”字的含义。内部院落宽敞,四面房屋各自独立,以游廊相接,便于起居。一个大家族老老少少居住在一起。妇女一般生活在二进院落以内,即所谓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从外面看,四合院很封闭,只有一个大门临街,大门一关则自成天地。四合院内的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一家人在里面和和美美,体现了四合院“合”的精髓。
①主房 ②后院 ③厢房 ④小耳房 ⑤过厅 ⑥里院
⑦外院 ⑧垂花门 ⑨院门 ⑩倒座
(1)老北京的四合院是如何体现“合”字内涵的?
(2)试从北方气候角度入手,分析四合院的封闭、主体房屋坐北朝南建筑格局的形成原因。
提示:(1)一个大家族住在封闭的四合院中,四合院内的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一家人在里面和和美美,体现了四合院“合”的精髓。
(2)北京在北方,冬季气候寒冷,多西北风,四合院封闭可挡风沙;房屋坐北朝南,窗户朝南开,采光好,房内保持温暖;后墙不开窗,遮挡西北风。
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尤其以对城市建筑的影响最为突出,城市建筑的布局、结构、风格都深深地烙上了地域文化的印记。如下表所示。
城市建筑
表现
原因
建筑布局
美国城市
城市中心多摩天大楼,建筑高度向郊区递减
美国发展历史短,虽然早期移民大量来自欧洲,接受了欧洲居民自由的精神传统,但在后来的发展中形成了有别于欧洲的现代文化特征
发展历史不同
建筑布局
欧洲城市
欧洲城市中心多为广场、教堂等建筑,高层建筑在中心以外
欧洲发展历史悠久,城市中多著名建筑,人们不愿意让现代化建筑夺去其历史建筑的风采
发展历史不同
建筑结构
中国建筑
围墙是主要景观,城有城墙,园有园墙,宅有宅墙,庙有庙墙;园林讲究含蓄,显而不露,引而不发,忌直求曲,忌宽求窄
中国地域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封闭性,而西方文化以外向、开放著称
中西地域
文化差异
美国建筑
缺少围墙;园林强调整齐划一、均衡对称、直率敞朗、和盘托出
建筑风格
中国宫殿式建筑的红墙、黄瓦、飞檐、斗拱,宫廷中的楼、台、亭、阁与西方宫廷中的喷泉、雕塑等明显不同;中国民居四合院与西方的花园、洋房、绿篱、草地明显不同
东方古代建筑突出皇权的重要地位,西方国家城市建筑表现出教堂占优势地位
中西统治权力的不

(2019·巴坝高中高一期中)近期巴黎圣母院大火,牵动全世界人民的心。北京故宫是我国的艺术宝库。读巴黎圣母院和北京故宫图,回答1~2题。
1.以上两图体现了建筑物在____________方面的差异(  )
A.空间布局形式 B.建筑结构
C.地域组合 D.以上都不是
2.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  )
A.地域文化的差异
B.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
C.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D.自然环境的差异
解析:第1题,建筑空间布局形式和地域组合指建筑的空间分布与组合,以上两幅图片并未显示建筑的空间布局,A、C错;从图中看,二者在建筑结构上有不同,巴黎圣母院属哥特式建筑,高耸入云,故宫则处处体现皇权至上,B对、D错。第2题,巴黎圣母院建筑属于哥特式建筑,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主要用于教堂;北京故宫是明清两朝的皇宫,建筑体现皇家威严、中轴对称等,因此两建筑是受地域文化的影响而不同,A对。
答案:1.B 2.A
(2019·西安高一期末)乌镇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素有“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之誉。下图为乌镇聚落形态示意图和乌镇建筑景观图。读图回答3~4题。
3.对乌镇聚落形态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
A.气候 B.河流
C.地形 D.矿产
4.乌镇建筑景观独具特色,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域文化 B.交通
C.经济水平 D.政治
解析:第3题,乌镇临水而建,河流穿城而过,聚落沿河流呈条带状分布,因此河流是影响其聚落形态最大的因素,B正确;气候对城市形态没有影响,A错;乌镇位于平原地区,平原地形对条带状聚落没有影响,C错;乌镇矿产资源缺乏,D错误。故选B。第4题,受江南水乡文化的影响深厚,使得乌镇建筑景观独具特色。故选A。
答案:3.B 4.A
一、选择题
读日本东京城市规划示意图,回答1~2题。
1.日本东京以皇宫为中心,将皇宫摆放在城市中轴线上,体现了(  )
A.天人合一的思想 B.皇权的至高无上
C.民主与法制精神 D.城市格局历史的悠久
2.影响日本东京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因素 B.社会因素
C.历史因素 D.环境因素
解析:第1题,从历史上看,皇权的至高无上使皇宫位于市中心的位置。第2题,从日本东京目前的城市规划中可以看出东京的中心仍然是皇宫,这种城市空间结构显然是对历史的继承,受历史因素的影响较大。
答案:1.B 2.C
(2019·南宁高一期中)下图为北京市中心的天安门与柏林市中心的勃兰登堡门,据此回答3~4题。
3.造成这两种建筑景观差异的因素最可能是(  )
A.气候差异 B.地域文化差异
C.地形差异 D.经济差异
4.北京市中心的天安门附近区域是我国的政治中心,其形成因素为(  )
A.历史因素 B.经济因素
C.社会因素 D.自然因素
解析:第3题,北京市中心的天安门与柏林市中心的勃兰登堡门都是城市的文化景观,反映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差异。北京市中心的天安门与柏林市中心的勃兰登堡门实用价值较低,故受气候、地形和经济影响小。故选B。第4题,北京市为我国的古都,且目前为我国的首都,受历史因素的影响,北京市的市中心为紫禁城、天安门广场,成为我国的政治中心而不是中心商务区。故选A。
答案:3.B 4.A
着力挖掘,营造城市特色,追求特色之美,是促进城市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手段。特色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均高于一般城市。塑造城市特色是对城市无形资产的开发与利用。城市富有特色,就会拥有点石成金的赞誉,提升城市的品位和影响力,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创造出城市良好的商务环境和经济秩序,使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种资源加速良性循环,从而对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产生强大的推动力。据此回答5~6题。
5.关于世界上著名历史文化名城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纽约是在维护和保存古迹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
②巴黎的城市建筑一直秉承着法兰西文化的传统
③罗马代表了现代文明的崛起
④曼谷体现着印支文化与南洋风情的结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中华民族雍容恢宏、宽博兼容的文化特色熔铸出风格多样的城市典范,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西安的古朴 B.桂林的灵秀
C.苏杭的神秘 D.拉萨的奇逸
解析:第5题,纽约代表了现代文明的崛起,巴黎的城市建筑一直秉承着法兰西文化的传统,罗马是在维护和保存古迹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曼谷体现着印支文化与南洋风情的结合。第6题,西安的风格古朴,苏杭的风格灵秀,桂林的风格奇逸,拉萨的风格神秘。
答案:5.C 6.A
(2019·武汉高一期末)内蒙古满洲里市(49°35′N,117°29′E)地处中俄蒙三国交界处,是欧亚大陆桥的战略节点和重要的贸易口岸。城区建筑风格具有独特性与多元性,中俄蒙日不同风格的建筑共存于城市中。下图为满洲里城市及建筑风格发展示意图。据此回答7~8题。
7.与我国其他城市相比,满洲里建筑风格具有独特性与多元性,根本原因在于(  )
A.不同的城市规划 B.建筑条件与技术
C.特殊的气候环境 D.多元的移民文化
8.2017年,满洲里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约为2∶26∶72。满洲里第三产业发达得益于(  )
A.特殊的地理位置 B.发达的房地产业
C.便利的水运交通 D.先进的科技水平
解析:第7题,满洲里地处中俄蒙三国交界处,是欧亚大陆桥的战略节点和重要的贸易口岸。来往于该地区的人来自周边的众多国家,导致外国商人在此定居,因而会形成不同风格的建筑物,我国其他城市不具备这种多国文化交流的有利位置,因此多元的移民文化使满洲里建筑风格具有独特性与多元性,D正确。第8题,据材料分析,满洲里地处中俄蒙三国交界处,边境贸易发达,是欧亚大陆桥的战略节点和重要的贸易口岸,交通位置重要。围绕商业、交通要道兴起了配套的服务业,因此满洲里第三产业发达得益于特殊的地理位置,A正确。
答案:7.D 8.A
(2019·邯郸高一期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特克斯县城地处伊犁河上游的特克斯河谷地东段,是我国唯一的建筑完整而又正规的八卦城,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乌孙(游牧古国——乌孙国所在地)文化与易经文化交织的地方。读特克斯县城道路网及河流位置示意图,回答9~10题。
9.西汉时期,乌孙人在此地建城。在此地建城的突出优势是(  )
A.北依山地,森林茂密 B.河谷平坦,利于筑城
C.沿河设城,水运便利 D.背山面河,风景优美
10.特克斯县城的马路上没有一盏红绿灯,但从来不会堵车,主要是由于该县城(  )
A.地形平坦开阔,街道平直
B.河流远离,未穿城区
C.道路环形放射,街道相连
D.过境干道,绕城边缘
解析:第9题,由材料和图可知,特克斯县城地处特克斯河谷地东段,地形平坦开阔,利于筑城。森林茂密和风景优美并不是建城的突出优势;虽沿河分布,但水运并不便利。第10题,图示八卦布局的形式使环形道路与放射状道路多处相连,可避免车流汇集导致堵车。
答案:9.B 10.C
城市人行天桥一般建造在车流量大、行人稠密的交叉口、广场及铁路上面。人行天桥只允许行人通过。同一城市的天桥,它们的造型、规模大小、用材、装饰、色调等样式差异很大。据此回答11~12题。
11.下列城市功能区附近,人行天桥数量最多的是(  )
A.居民区 B.商业区
C.工业区 D.行政中心
12.同一城市建造的天桥多种多样,主要是为了(  )
A.缓解交通拥堵 B.保障行人安全
C.适应当地环境 D.增加城市景观
解析:第11题,天桥一般建造在车流量大、行人稠密的交叉口,这与商业区的特点相符,B正确。第12题,天桥都能够缓解交通拥堵状况、保障行人安全,与天桥样式无关,A、B错误;天桥往往建在商业区,商业区往往位于城市中心,建筑物密集,改造难度大,导致道路不规则,因此天桥也只能随当地状况修建,C正确;增加城市景观不是主要目的,D错误。
答案:11.B 12.C
城市作为一种建筑景观,是人类文化的体现。不同地域的文化、宗教和社会观念等,都会对城市地域形态和空间结构产生深刻影响。据此回答13~14题。
13.最能体现地域文化对城市产生影响的有(  )
①城市交通网的结构
②城市建筑的空间布局
③城市居民的消费理念和方式
④城市中文化设施的数量
⑤城市居民受教育的程度
⑥城市的建筑结构和建筑风格
A.①④ B.②⑥
C.③⑤ D.④⑤
14.中国园林中的“曲径通幽”体现了中国地域文化具有(  )
①外向性 ②开放性 ③内向性 ④封闭性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城市建筑上,在城市建筑的结构、布局和建筑风格上都能体现出来。中国园林中的“曲径通幽”,特别是“幽”字体现了中国地域文化具有内向性和封闭性。
答案:13.B 14.D
(2019·南京高一期末)城市作为一种聚落景观,是人类文明的体现。苏州古城坐落在水网之中,街道依河而建,水陆并行,建筑临水而造,前巷后河,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貌。读图,回答15~16题。
1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苏州古城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B.北美现代城市的布局与苏州类似
C.法国巴黎市中心也为“前巷后河”景观
D.苏州的建筑格局与北京类似
16.下列不能体现地域文化对城市影响的是(  )
A.苏州古城“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貌
B.北京皇宫建筑群雄踞城市中心
C.华盛顿以国会大厦为中心
D.工业区不断向城市外缘移动
解析:第15题,“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貌,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A正确;北美现代城市的布局与苏州不同,B错误;欧洲的传统城市多以教堂为中心,法国巴黎市中心是以巴黎圣母院为中心布局,C错误;北京的城市布局是以皇宫建筑群为中心,与苏州不同,D错误。故选A。第16题,苏州的建筑布局体现了地域文化和自然环境对城市的影响;北京的城市布局是以皇宫建筑群为中心,体现了封建统治者至高无上的权力;华盛顿以国会大厦为中心,体现了资产阶级所标榜的民主与法制精神;工业区向城市外缘移动主要是受经济因素的影响。据此判断A、B、C可以体现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D不能体现,故选D。
答案:15.A 16.D
读某岛屿地形和景观图,回答17~18题。
17.图示景观是该岛南部特有民居,该民居最可能的朝向是(  )
A.东北 B.东南
C.西北 D.西南
18.民居顺势而造,其主要目的是(  )
A.节省建筑材料 B.减少占用草地
C.防寒保暖 D.庇荫纳凉
解析:第17题,该地位于南半球盛行西风带(西北风)控制下,为了避风和采光取暖,房屋朝向应为东北方。第18题,该地纬度较高,气温较低,顺势而造,可以防寒保暖。
答案:17.A 18.C
二、非选择题
19.读山西省的四合院示意图及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我国山西省有一些四合院民居,其房屋的屋脊由外向内单向倾斜,用当地人的话说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1)山西不少地方农户园内都建有水窖,其水源来自____________。
(2)“肥水不流外人田”反映出(  )
A.山西省农作物主要种植在院内
B.山西省的水资源较少,居民对其十分珍惜
C.山西人以勤俭持家出名
D.山西人对水“敬若神灵”
(3)图中屋顶的形式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四合院的住宅结构形式反映出华北地区冬季____________的气候特点,这种结构可以挡风,南窗较大,是为冬季能进入较多的____________。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这种结构的民居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它适应该地的环境特点,有利于人们更好地在该地生活,说明文化景观是自然环境的指示物。
答案:(1)大气降水 (2)B
(3)屋脊由外向里单向倾斜与当地降水稀少及水资源紧张的自然环境有关
(4)寒冷、多风 阳光
课件35张PPT。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地域性自然物质人地和谐精神追求御外凝内黄橙礼制君主[预习效果自测]√√√√√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一、选择题
读日本东京城市规划示意图,回答1~2题。
1.日本东京以皇宫为中心,将皇宫摆放在城市中轴线上,体现了(  )
A.天人合一的思想 B.皇权的至高无上
C.民主与法制精神 D.城市格局历史的悠久
2.影响日本东京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因素 B.社会因素
C.历史因素 D.环境因素
解析:第1题,从历史上看,皇权的至高无上使皇宫位于市中心的位置。第2题,从日本东京目前的城市规划中可以看出东京的中心仍然是皇宫,这种城市空间结构显然是对历史的继承,受历史因素的影响较大。
答案:1.B 2.C
(2019·南宁高一期中)下图为北京市中心的天安门与柏林市中心的勃兰登堡门,据此回答3~4题。
3.造成这两种建筑景观差异的因素最可能是(  )
A.气候差异 B.地域文化差异
C.地形差异 D.经济差异
4.北京市中心的天安门附近区域是我国的政治中心,其形成因素为(  )
A.历史因素 B.经济因素
C.社会因素 D.自然因素
解析:第3题,北京市中心的天安门与柏林市中心的勃兰登堡门都是城市的文化景观,反映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差异。北京市中心的天安门与柏林市中心的勃兰登堡门实用价值较低,故受气候、地形和经济影响小。故选B。第4题,北京市为我国的古都,且目前为我国的首都,受历史因素的影响,北京市的市中心为紫禁城、天安门广场,成为我国的政治中心而不是中心商务区。故选A。
答案:3.B 4.A
着力挖掘,营造城市特色,追求特色之美,是促进城市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手段。特色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均高于一般城市。塑造城市特色是对城市无形资产的开发与利用。城市富有特色,就会拥有点石成金的赞誉,提升城市的品位和影响力,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创造出城市良好的商务环境和经济秩序,使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种资源加速良性循环,从而对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产生强大的推动力。据此回答5~6题。
5.关于世界上著名历史文化名城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纽约是在维护和保存古迹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
②巴黎的城市建筑一直秉承着法兰西文化的传统
③罗马代表了现代文明的崛起
④曼谷体现着印支文化与南洋风情的结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中华民族雍容恢宏、宽博兼容的文化特色熔铸出风格多样的城市典范,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西安的古朴 B.桂林的灵秀
C.苏杭的神秘 D.拉萨的奇逸
解析:第5题,纽约代表了现代文明的崛起,巴黎的城市建筑一直秉承着法兰西文化的传统,罗马是在维护和保存古迹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曼谷体现着印支文化与南洋风情的结合。第6题,西安的风格古朴,苏杭的风格灵秀,桂林的风格奇逸,拉萨的风格神秘。
答案:5.C 6.A
(2019·武汉高一期末)内蒙古满洲里市(49°35′N,117°29′E)地处中俄蒙三国交界处,是欧亚大陆桥的战略节点和重要的贸易口岸。城区建筑风格具有独特性与多元性,中俄蒙日不同风格的建筑共存于城市中。下图为满洲里城市及建筑风格发展示意图。据此回答7~8题。
7.与我国其他城市相比,满洲里建筑风格具有独特性与多元性,根本原因在于(  )
A.不同的城市规划 B.建筑条件与技术
C.特殊的气候环境 D.多元的移民文化
8.2017年,满洲里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约为2∶26∶72。满洲里第三产业发达得益于(  )
A.特殊的地理位置 B.发达的房地产业
C.便利的水运交通 D.先进的科技水平
解析:第7题,满洲里地处中俄蒙三国交界处,是欧亚大陆桥的战略节点和重要的贸易口岸。来往于该地区的人来自周边的众多国家,导致外国商人在此定居,因而会形成不同风格的建筑物,我国其他城市不具备这种多国文化交流的有利位置,因此多元的移民文化使满洲里建筑风格具有独特性与多元性,D正确。第8题,据材料分析,满洲里地处中俄蒙三国交界处,边境贸易发达,是欧亚大陆桥的战略节点和重要的贸易口岸,交通位置重要。围绕商业、交通要道兴起了配套的服务业,因此满洲里第三产业发达得益于特殊的地理位置,A正确。
答案:7.D 8.A
(2019·邯郸高一期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特克斯县城地处伊犁河上游的特克斯河谷地东段,是我国唯一的建筑完整而又正规的八卦城,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乌孙(游牧古国——乌孙国所在地)文化与易经文化交织的地方。读特克斯县城道路网及河流位置示意图,回答9~10题。
9.西汉时期,乌孙人在此地建城。在此地建城的突出优势是(  )
A.北依山地,森林茂密 B.河谷平坦,利于筑城
C.沿河设城,水运便利 D.背山面河,风景优美
10.特克斯县城的马路上没有一盏红绿灯,但从来不会堵车,主要是由于该县城(  )
A.地形平坦开阔,街道平直
B.河流远离,未穿城区
C.道路环形放射,街道相连
D.过境干道,绕城边缘
解析:第9题,由材料和图可知,特克斯县城地处特克斯河谷地东段,地形平坦开阔,利于筑城。森林茂密和风景优美并不是建城的突出优势;虽沿河分布,但水运并不便利。第10题,图示八卦布局的形式使环形道路与放射状道路多处相连,可避免车流汇集导致堵车。
答案:9.B 10.C
城市人行天桥一般建造在车流量大、行人稠密的交叉口、广场及铁路上面。人行天桥只允许行人通过。同一城市的天桥,它们的造型、规模大小、用材、装饰、色调等样式差异很大。据此回答11~12题。
11.下列城市功能区附近,人行天桥数量最多的是(  )
A.居民区 B.商业区
C.工业区 D.行政中心
12.同一城市建造的天桥多种多样,主要是为了(  )
A.缓解交通拥堵 B.保障行人安全
C.适应当地环境 D.增加城市景观
解析:第11题,天桥一般建造在车流量大、行人稠密的交叉口,这与商业区的特点相符,B正确。第12题,天桥都能够缓解交通拥堵状况、保障行人安全,与天桥样式无关,A、B错误;天桥往往建在商业区,商业区往往位于城市中心,建筑物密集,改造难度大,导致道路不规则,因此天桥也只能随当地状况修建,C正确;增加城市景观不是主要目的,D错误。
答案:11.B 12.C
城市作为一种建筑景观,是人类文化的体现。不同地域的文化、宗教和社会观念等,都会对城市地域形态和空间结构产生深刻影响。据此回答13~14题。
13.最能体现地域文化对城市产生影响的有(  )
①城市交通网的结构
②城市建筑的空间布局
③城市居民的消费理念和方式
④城市中文化设施的数量
⑤城市居民受教育的程度
⑥城市的建筑结构和建筑风格
A.①④ B.②⑥
C.③⑤ D.④⑤
14.中国园林中的“曲径通幽”体现了中国地域文化具有(  )
①外向性 ②开放性 ③内向性 ④封闭性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城市建筑上,在城市建筑的结构、布局和建筑风格上都能体现出来。中国园林中的“曲径通幽”,特别是“幽”字体现了中国地域文化具有内向性和封闭性。
答案:13.B 14.D
(2019·南京高一期末)城市作为一种聚落景观,是人类文明的体现。苏州古城坐落在水网之中,街道依河而建,水陆并行,建筑临水而造,前巷后河,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貌。读图,回答15~16题。
1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苏州古城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B.北美现代城市的布局与苏州类似
C.法国巴黎市中心也为“前巷后河”景观
D.苏州的建筑格局与北京类似
16.下列不能体现地域文化对城市影响的是(  )
A.苏州古城“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貌
B.北京皇宫建筑群雄踞城市中心
C.华盛顿以国会大厦为中心
D.工业区不断向城市外缘移动
解析:第15题,“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貌,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A正确;北美现代城市的布局与苏州不同,B错误;欧洲的传统城市多以教堂为中心,法国巴黎市中心是以巴黎圣母院为中心布局,C错误;北京的城市布局是以皇宫建筑群为中心,与苏州不同,D错误。故选A。第16题,苏州的建筑布局体现了地域文化和自然环境对城市的影响;北京的城市布局是以皇宫建筑群为中心,体现了封建统治者至高无上的权力;华盛顿以国会大厦为中心,体现了资产阶级所标榜的民主与法制精神;工业区向城市外缘移动主要是受经济因素的影响。据此判断A、B、C可以体现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D不能体现,故选D。
答案:15.A 16.D
读某岛屿地形和景观图,回答17~18题。
17.图示景观是该岛南部特有民居,该民居最可能的朝向是(  )
A.东北 B.东南
C.西北 D.西南
18.民居顺势而造,其主要目的是(  )
A.节省建筑材料 B.减少占用草地
C.防寒保暖 D.庇荫纳凉
解析:第17题,该地位于南半球盛行西风带(西北风)控制下,为了避风和采光取暖,房屋朝向应为东北方。第18题,该地纬度较高,气温较低,顺势而造,可以防寒保暖。
答案:17.A 18.C
二、非选择题
19.读山西省的四合院示意图及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我国山西省有一些四合院民居,其房屋的屋脊由外向内单向倾斜,用当地人的话说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1)山西不少地方农户园内都建有水窖,其水源来自____________。
(2)“肥水不流外人田”反映出(  )
A.山西省农作物主要种植在院内
B.山西省的水资源较少,居民对其十分珍惜
C.山西人以勤俭持家出名
D.山西人对水“敬若神灵”
(3)图中屋顶的形式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四合院的住宅结构形式反映出华北地区冬季____________的气候特点,这种结构可以挡风,南窗较大,是为冬季能进入较多的____________。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这种结构的民居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它适应该地的环境特点,有利于人们更好地在该地生活,说明文化景观是自然环境的指示物。
答案:(1)大气降水 (2)B
(3)屋脊由外向里单向倾斜与当地降水稀少及水资源紧张的自然环境有关
(4)寒冷、多风 阳光
章末综合提升
一、常见地租曲线图的判读
1.图表展示
2.读图指导
(1)坐标图主要反映城市地租随距市中心远近的变化而变化,一般距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但并非呈正相关,地租的高低还受到交通通达度的影响。判读技巧如下:
(2)立体图形象地展示了交通通达度对城市地租的影响,一般交通通达度越高的地方,地租越高。判读技巧如下:
(3)等值线图用地租等值线表示城市地租的变化,一般地租等值线数值由内向外递减,但受交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地租等值线的分布并不是规则的同心圆,而是有所弯曲,弯曲处主要是受交通通达度的影响。
二、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布局
1.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布局方法
2.城市规划要注意“风”“水”“宝”“地”
(1)“风”——注意风向条件。对大气有污染的企业应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或盛行风的下风地带,或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
(2)“水”——应保证污水不流向居住地。
(3)“宝”——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依据产品生产过程中对要素的特殊要求,综合考虑工矿企业的布局。
(4)“地”——从地域空间联系和地形的角度分析。
3.典型企业布局遵循以下原则
企业
具体要求或污染
一般布局原则
钢铁厂、火电厂、水泥厂
固体废弃物污染、大气污染
布局在远离居民区的盛行风向的下风地带或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尽可能接近原料、燃料产地
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
水污染
布局在远离居民区的河流下游
自来水厂
要求水源清洁
布局在河流上游
高新技术开发区
需要高科技人才
布局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附近
商贸中心
要求客流量大
布局在城市几何中心或交通中心
仓库
用地多、交通方便
布局在港口、码头、车站附近
奶牛场、养鸡场
靠近市场
布局在近郊、交通便利的地区
某城市是环形放射状道路,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能正确表示城市从市中心到外缘地租水平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
A.a曲线 B.b曲线
C.c曲线 D.d曲线
2.在地租最高峰和次高峰处一般形成的功能区是(  )
A.居住区 B.工业区
C.商业区 D.文化区
解析:第1题,城市地租水平是由市中心向外缘递减的,排除a曲线和b曲线;城市道路交会处形成地租的次高峰,d曲线正确。第2题,在地租最高峰和次高峰,地租水平相对较高,而商业区的付租能力是最强的,所以在此形成的功能区为商业区。
答案:1.D 2.C
读下图,回答3~4题。
3.A、B、C分别代表(  )
A.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
B.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
C.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
D.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
4.M处地租等值线明显向外凸出的原因是(  )
A.交通干线经过 B.人口稠密
C.距离市中心近 D.地形平坦
解析:第3题,根据所学可知地租由市中心向外逐渐减少,A主要分布在地租较高处,付租能力强,为商业区;B主要分布在地租较低处,即城市的外围,为工业区;C位于A、B之间,为居住区。第4题,M处地租等值线向外凸,地租较高,说明交通便捷,有交通干线经过。
答案:3.C 4.A
读某城市功能区分布示意图,回答5~6题。
5.图例①②代表的功能区分别是(  )
A.商业区、文化区 B.居住区、行政区
C.居住区、商业区 D.行政区、文化区
6.在进行城市功能区布局时,会充分考虑盛行风的影响。该城最有可能位于(  )
A.巴西东南部 B.我国东南沿海
C.印度半岛 D.澳大利亚西南沿海
解析:第5题,城市用地中居住用地面积最大,读图可知,①功能区占地面积最大,应是居住区;②功能区占地面积最小,且分布在交通干线沿线或交通干线交会处,应是商业区。第6题,城市功能区布局时会充分考虑盛行风的影响,图中工业区位于城市的东南方向和西南方向,说明该城市应盛行偏北风。巴西东南部和我国东南沿海都属于亚热带季风(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盛行东南风,城市东南部的工业区位于夏季风的上风向,与题意不符;印度半岛是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城市西南部的工业区位于夏季风的上风向,与题意不符;澳大利亚西南沿海是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盛行西北风的控制,城市工业区布局在盛行风向的下风向,符合题意。
答案:5.C 6.D
(2019·济南月考)如图为某城市的功能分区示意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7~8题。
7.甲、乙、丙对应的功能区分别是(  )
A.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 B.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
C.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 D.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
8.拟选择在A处布局高级居住区,其理由主要是(  )
A.环境优美 B.靠近商业区
C.靠近交通枢纽 D.地势较低
解析:第7题,位于市中心的丙为商业区;居住区的面积最广,一般在商业区和工业区之间,商业区外围的乙是居住区;工业区占地面积广,且要降低成本,一般在地价更为低廉的郊区,故城市外围的甲是工业区。所以选C。第8题,高级居住区的布局要求是地势较高,环境优美,交通便利。A处靠近风景区,且位于河流上游,选址的理由应该是环境优美。故选A。
答案:7.C 8.A
一、选择题
读北京土地覆盖变化示意图,回答1~2题。
1.北京城镇化过程中水量减少最明显的水循环环节是(  )
A.降水 B.蒸发
C.下渗 D.径流
2.北京城镇化过程中最容易诱发(  )
A.地质灾害 B.雨涝灾害
C.风沙侵袭 D.焚风效应
解析:第1题,从图中数据可以看出,北京土地覆盖变化最大的是不透水层(即硬化地面),随着不透水层面积的不断扩大,下渗水量减少最为明显,选项C符合题意。下渗减少,地表径流会增加,选项D不符合题意。城市规模扩大,热岛效应增强,热岛环流有可能增加降水,选项A不符合题意。由于不透水层面积的扩大,地表可供蒸发的水量较少,有可能减少蒸发,但热岛效应增强,气温升高,有可能增加蒸发能力,由此判断,蒸发不是水量减少最明显的水循环环节,B不符合题意。第2题,根据图中信息判断,北京城镇化过程中不透水层面积增加最为迅速,严重抑制地表下渗,而北京夏季多暴雨,因此最容易诱发雨涝灾害,选项B符合题意。北京位于平原地形,城镇化过程中不易引起地质灾害,因此选项A不符合题意。北京的风沙主要来源不在北京,因此北京城镇化过程中对风沙侵袭影响不大,选项C不符合题意。焚风效应是背风坡下沉气流导致,北京的城镇化过程与之关联度很小,因此选项D不符合题意。
答案:1.C 2.B
(2019·浙江高二开学考试)下图为2008-2018年我国不同地区的甲、乙两城市人口统计数据。读图回答3~4题。
3.影响两城市人口数量变化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常住人口出生率 B.交通网络密度
C.城市的区位因素 D.经济发展水平
4.2008年至2018年两城市人口的变化说明(  )
A.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减小,产业类型逐渐趋同
B.甲城市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居住环境不断改善
C.乙城市资源开发力度加大,环境质量不断变差
D.城市的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城乡差距持续扩大
解析:第3题,题干中强调甲、乙两城市均为我国的城市。甲城市人口规模比乙城市大,且人口数量呈现上升趋势,乙城市人口数量基本稳定,在短时间内还出现锐减现象。城镇化水平的原动力为经济发展水平,D正确;出生率、交通情况两项也都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A、B错;城市区位在短时间内不会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C错。故选D。第4题,甲、乙两城市人口数量差异较大,且数量差异增大,经济发展差距应该是加大的,A错误。甲城市人口数量保持稳定上升,说明经济不断发展,B正确。乙城市人口数量短时间急剧减少,考虑为资源枯竭型城市,C错误。城市经济发展,城乡差距是逐渐缩小的,D错误。故选B。
答案:3.D 4.B
(2019·济南高一期末)下图为某市城区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从图中可知,该市15年间城镇化主要表现为(  )
A.城市中心区人口减少 B.卫星城增多
C.郊区城市化 D.逆城市化
6.欲在该市布局一大型超市,宜布局在(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市15年间,城市面积增加,且主要分布在城区外围,应为郊区城市化,故C正确。图示工业区分布,不能表示卫星城增多;城市规模扩大,中心区人口增加;逆城市化是城市人口向乡村或小城镇迁移。故A、B、D错误。故选C。第6题,大型超市宜布局在靠近城市中心、交通通达度较高、市场广阔的地区,图中甲符合条件,故A正确。乙、丙、丁距市中心较远,交通通达度低,消费人群少,不适宜,故B、C、D错误。故选A。
答案:5.C 6.A
(2019·吉林高一期末)下图为某城市地租分布等值线示意图,据此回答7~9题。
7.图中等值线的数据(单位:元/m2)有1 000、1 500、2 000、2 500。其中数据为2 000元/m2的等值线是(  )
A.①线 B.②线
C.③线 D.④线
8.图中阴影部分最有可能是(  )
A.商业中心用地 B.住宅用地
C.工业用地 D.外围商业用地
9.该城市大型商场、豪华酒店、知名大公司最密集之地应位于图示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第7题,城市的中心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基础设施完善,地租水平高,地租水平等值线的值应由城市中心向外围递减,最大值为④,数值为2 500元/m2,向外围递减,可推知③为2 000元/m2,故选C。第8题,阴影处为交通干线的交会处,交通便利,地价偏高,为地价次高峰,该处应布局付租能力较高的次级商业区、高新技术区或大学城,故选D。第9题,大型商场、豪华酒店、知名大公司为高级别的商业类型,付租能力高,应密集地分布在城市的地租水平最高的商业区,应位于城市的中心。故选A。
答案:7.C 8.D 9.A
读不同地域民居图,回答10~11题。
10.图示传统民居特点形成与当地环境特征对应正确的是(  )
A.①——风暴多发 B.②——炎热干燥
C.③——高温多雨 D.④——极寒大风
11.传统民居建筑体现了(  )
A.地区之间文化交流与扩散
B.地域文化的内向与含蓄
C.人类对环境的利用和适应
D.地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解析:第10题,图①是架空的木楼,适应湿热的气候,即高温多雨的环境;图②是平顶、小窗的房屋,适应炎热干燥的气候;图③是北极的雪屋,适应极寒大风的天气;图④是尖顶房、窗子较小、保温性较好的木屋,多在降水较多的西欧。选B正确。第11题,传统民居建筑是人类对环境的利用和适应,体现了地域文化特点;不同地域的传统民居代表了各自的地域环境的特点;并不是地域文化的创新,也不是文化的传播;地域文化的内向与含蓄是中国建筑区别于西方建筑文化的特点,并不是传统民居的特征。选C正确。
答案:10.B 11.C
二、非选择题
12.(2019·沙雅县第一中学高一期中)下图为我国中部某城市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处拟建设服装厂、印刷厂、水果罐头厂和炼铝厂,应优先发展________,从影响工业布局的主导区位因素上看,该工业属于________导向型工业。
(2)图中乙处为服装、食品、自行车等以轻工业为主的工业区,试分析其主要区位优势。
(3)该城市计划在丙处建一个以电子工业为主的新型工业园区,根据图中所提供的信息,简述在此处兴建电子工业园区的主要依据。
解析:(1)读图,甲处有铝土矿,原料丰富;有煤炭资源和火电站,能源充足;靠近河流,水源充足;临近公路,交通运输便利;处在与当地盛行风向相垂直的郊外,对城市环境污染较小。所以应优先发展炼铝厂,从影响工业布局的主导区位因素上看,该工业属于动力导向型工业。(2)读图,图中乙处位于居民区内,发展为以服装、食品、自行车等轻工业为主的工业区,其主要区位优势是接近居民区,靠近消费市场,且有公路相邻,可将产品快速输送到市场;临近居住区,劳动力丰富。(3)影响电子工业布局的主导因素为科技、快速交通和环境。结合图示信息可知丙处位于大学城附近,科技力量雄厚,人才众多;位于河流上游,附近有绿化带,且远离矿产地和重工业区,环境优美,是电子工业布局的最佳选址地区。
答案:(1)炼铝厂 动力
(2)接近消费市场、交通方便。
(3)接近大学城,科技力量较强;靠近公路,交通运输便利;距重工业区较远,污染小;靠近河流,环境条件好。
13.(2019·哈尔滨高一期末)下图为某中等城市布局示意图,该城市盛行西风。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该城市工业区布局的特点,并分析该布局形式的优点。
(2)某开发商准备在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选择一地开发房地产,你认为哪地开发条件最好?并说明理由。
(3)丁处位于铁路、公路交会处,经常发生堵车和交通事故,现已建立交桥,但仍然拥堵,请说明原因。
(4)城市建设过程中,会对地理环境产生诸多不利影响,为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阐述该城市应采取的措施。
解析:(1)结合图例可看出工业区主要分布在市区东侧外缘,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由材料可知该地盛行西风,工业区位于市区东侧,是盛行风的下风向,对城市环境影响小,有利于环保;沿交通线分布,利于原料、产品运输,可降低运费,提高经济效益;市区外缘地价较低,可降低成本。(2)从图中看,甲地远离工业区,位于城市西侧,上风地带;周围为天然林区,空气清新,环境优美;靠近交通线,交通便利,适合开发房地产;丙地和丁地地处工业区,盛行西风的下风向,环境条件较差;乙地距离交通线较远,交通不便。(3)从图中看,丁地位于工业区,附近工厂相对集中,运输量大;距离居住区也较近,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拥有量增加,公路交通流量增大;城市向东的出城公路较少。(4)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应结合城镇化中出现的问题来回答,针对交通拥堵,应合理布局功能区、加强城市管理;针对环境污染问题可建设生态城市,防治污染,加强生态保护。
答案:(1)布局特点:工业区在市区东侧外缘;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优点:市区东侧外缘位于盛行西风下风向,既利于环保又利于交通畅通;市区外缘地价较低,可节省资金投入;工厂布局在交通干线附近,利于原料、产品运输,可降低运费、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2)甲地。理由:远离工业区和闹市区;位于市区上风地带;地处天然林区,空气清新、环境优美;靠近交通线,交通便利、出行方便。
(3)附近工厂相对集中,运输量大;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汽车拥有量大增,公路交通流量增大;该城市向东的出城公路仅有一条。
(4)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加强城市管理;建设生态城市,防治污染,保护生态。
课件26张PPT。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章末综合提升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一、选择题
读北京土地覆盖变化示意图,回答1~2题。
1.北京城镇化过程中水量减少最明显的水循环环节是(  )
A.降水 B.蒸发
C.下渗 D.径流
2.北京城镇化过程中最容易诱发(  )
A.地质灾害 B.雨涝灾害
C.风沙侵袭 D.焚风效应
解析:第1题,从图中数据可以看出,北京土地覆盖变化最大的是不透水层(即硬化地面),随着不透水层面积的不断扩大,下渗水量减少最为明显,选项C符合题意。下渗减少,地表径流会增加,选项D不符合题意。城市规模扩大,热岛效应增强,热岛环流有可能增加降水,选项A不符合题意。由于不透水层面积的扩大,地表可供蒸发的水量较少,有可能减少蒸发,但热岛效应增强,气温升高,有可能增加蒸发能力,由此判断,蒸发不是水量减少最明显的水循环环节,B不符合题意。第2题,根据图中信息判断,北京城镇化过程中不透水层面积增加最为迅速,严重抑制地表下渗,而北京夏季多暴雨,因此最容易诱发雨涝灾害,选项B符合题意。北京位于平原地形,城镇化过程中不易引起地质灾害,因此选项A不符合题意。北京的风沙主要来源不在北京,因此北京城镇化过程中对风沙侵袭影响不大,选项C不符合题意。焚风效应是背风坡下沉气流导致,北京的城镇化过程与之关联度很小,因此选项D不符合题意。
答案:1.C 2.B
(2019·浙江高二开学考试)下图为2008-2018年我国不同地区的甲、乙两城市人口统计数据。读图回答3~4题。
3.影响两城市人口数量变化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常住人口出生率 B.交通网络密度
C.城市的区位因素 D.经济发展水平
4.2008年至2018年两城市人口的变化说明(  )
A.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减小,产业类型逐渐趋同
B.甲城市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居住环境不断改善
C.乙城市资源开发力度加大,环境质量不断变差
D.城市的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城乡差距持续扩大
解析:第3题,题干中强调甲、乙两城市均为我国的城市。甲城市人口规模比乙城市大,且人口数量呈现上升趋势,乙城市人口数量基本稳定,在短时间内还出现锐减现象。城镇化水平的原动力为经济发展水平,D正确;出生率、交通情况两项也都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A、B错;城市区位在短时间内不会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C错。故选D。第4题,甲、乙两城市人口数量差异较大,且数量差异增大,经济发展差距应该是加大的,A错误。甲城市人口数量保持稳定上升,说明经济不断发展,B正确。乙城市人口数量短时间急剧减少,考虑为资源枯竭型城市,C错误。城市经济发展,城乡差距是逐渐缩小的,D错误。故选B。
答案:3.D 4.B
(2019·济南高一期末)下图为某市城区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从图中可知,该市15年间城镇化主要表现为(  )
A.城市中心区人口减少 B.卫星城增多
C.郊区城市化 D.逆城市化
6.欲在该市布局一大型超市,宜布局在(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市15年间,城市面积增加,且主要分布在城区外围,应为郊区城市化,故C正确。图示工业区分布,不能表示卫星城增多;城市规模扩大,中心区人口增加;逆城市化是城市人口向乡村或小城镇迁移。故A、B、D错误。故选C。第6题,大型超市宜布局在靠近城市中心、交通通达度较高、市场广阔的地区,图中甲符合条件,故A正确。乙、丙、丁距市中心较远,交通通达度低,消费人群少,不适宜,故B、C、D错误。故选A。
答案:5.C 6.A
(2019·吉林高一期末)下图为某城市地租分布等值线示意图,据此回答7~9题。
7.图中等值线的数据(单位:元/m2)有1 000、1 500、2 000、2 500。其中数据为2 000元/m2的等值线是(  )
A.①线 B.②线
C.③线 D.④线
8.图中阴影部分最有可能是(  )
A.商业中心用地 B.住宅用地
C.工业用地 D.外围商业用地
9.该城市大型商场、豪华酒店、知名大公司最密集之地应位于图示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第7题,城市的中心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基础设施完善,地租水平高,地租水平等值线的值应由城市中心向外围递减,最大值为④,数值为2 500元/m2,向外围递减,可推知③为2 000元/m2,故选C。第8题,阴影处为交通干线的交会处,交通便利,地价偏高,为地价次高峰,该处应布局付租能力较高的次级商业区、高新技术区或大学城,故选D。第9题,大型商场、豪华酒店、知名大公司为高级别的商业类型,付租能力高,应密集地分布在城市的地租水平最高的商业区,应位于城市的中心。故选A。
答案:7.C 8.D 9.A
读不同地域民居图,回答10~11题。
10.图示传统民居特点形成与当地环境特征对应正确的是(  )
A.①——风暴多发 B.②——炎热干燥
C.③——高温多雨 D.④——极寒大风
11.传统民居建筑体现了(  )
A.地区之间文化交流与扩散
B.地域文化的内向与含蓄
C.人类对环境的利用和适应
D.地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解析:第10题,图①是架空的木楼,适应湿热的气候,即高温多雨的环境;图②是平顶、小窗的房屋,适应炎热干燥的气候;图③是北极的雪屋,适应极寒大风的天气;图④是尖顶房、窗子较小、保温性较好的木屋,多在降水较多的西欧。选B正确。第11题,传统民居建筑是人类对环境的利用和适应,体现了地域文化特点;不同地域的传统民居代表了各自的地域环境的特点;并不是地域文化的创新,也不是文化的传播;地域文化的内向与含蓄是中国建筑区别于西方建筑文化的特点,并不是传统民居的特征。选C正确。
答案:10.B 11.C
二、非选择题
12.(2019·沙雅县第一中学高一期中)下图为我国中部某城市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处拟建设服装厂、印刷厂、水果罐头厂和炼铝厂,应优先发展________,从影响工业布局的主导区位因素上看,该工业属于________导向型工业。
(2)图中乙处为服装、食品、自行车等以轻工业为主的工业区,试分析其主要区位优势。
(3)该城市计划在丙处建一个以电子工业为主的新型工业园区,根据图中所提供的信息,简述在此处兴建电子工业园区的主要依据。
解析:(1)读图,甲处有铝土矿,原料丰富;有煤炭资源和火电站,能源充足;靠近河流,水源充足;临近公路,交通运输便利;处在与当地盛行风向相垂直的郊外,对城市环境污染较小。所以应优先发展炼铝厂,从影响工业布局的主导区位因素上看,该工业属于动力导向型工业。(2)读图,图中乙处位于居民区内,发展为以服装、食品、自行车等轻工业为主的工业区,其主要区位优势是接近居民区,靠近消费市场,且有公路相邻,可将产品快速输送到市场;临近居住区,劳动力丰富。(3)影响电子工业布局的主导因素为科技、快速交通和环境。结合图示信息可知丙处位于大学城附近,科技力量雄厚,人才众多;位于河流上游,附近有绿化带,且远离矿产地和重工业区,环境优美,是电子工业布局的最佳选址地区。
答案:(1)炼铝厂 动力
(2)接近消费市场、交通方便。
(3)接近大学城,科技力量较强;靠近公路,交通运输便利;距重工业区较远,污染小;靠近河流,环境条件好。
13.(2019·哈尔滨高一期末)下图为某中等城市布局示意图,该城市盛行西风。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该城市工业区布局的特点,并分析该布局形式的优点。
(2)某开发商准备在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选择一地开发房地产,你认为哪地开发条件最好?并说明理由。
(3)丁处位于铁路、公路交会处,经常发生堵车和交通事故,现已建立交桥,但仍然拥堵,请说明原因。
(4)城市建设过程中,会对地理环境产生诸多不利影响,为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阐述该城市应采取的措施。
解析:(1)结合图例可看出工业区主要分布在市区东侧外缘,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由材料可知该地盛行西风,工业区位于市区东侧,是盛行风的下风向,对城市环境影响小,有利于环保;沿交通线分布,利于原料、产品运输,可降低运费,提高经济效益;市区外缘地价较低,可降低成本。(2)从图中看,甲地远离工业区,位于城市西侧,上风地带;周围为天然林区,空气清新,环境优美;靠近交通线,交通便利,适合开发房地产;丙地和丁地地处工业区,盛行西风的下风向,环境条件较差;乙地距离交通线较远,交通不便。(3)从图中看,丁地位于工业区,附近工厂相对集中,运输量大;距离居住区也较近,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拥有量增加,公路交通流量增大;城市向东的出城公路较少。(4)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应结合城镇化中出现的问题来回答,针对交通拥堵,应合理布局功能区、加强城市管理;针对环境污染问题可建设生态城市,防治污染,加强生态保护。
答案:(1)布局特点:工业区在市区东侧外缘;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优点:市区东侧外缘位于盛行西风下风向,既利于环保又利于交通畅通;市区外缘地价较低,可节省资金投入;工厂布局在交通干线附近,利于原料、产品运输,可降低运费、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2)甲地。理由:远离工业区和闹市区;位于市区上风地带;地处天然林区,空气清新、环境优美;靠近交通线,交通便利、出行方便。
(3)附近工厂相对集中,运输量大;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汽车拥有量大增,公路交通流量增大;该城市向东的出城公路仅有一条。
(4)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加强城市管理;建设生态城市,防治污染,保护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