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检测题
学校: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考号:_________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4.0分,共4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渗漉(lù) ??老妪(ōu)????珊珊可爱(shān)
??B.修葺(qì) ??栏楯(dùn) ???万籁有声(lài)
??C.先妣(pǐ)?? 阖门(hé)????冥然兀坐(wù)
??D.垣墙(yuán)? 偃仰(yǎn)??? 呱呱而泣(gū)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先妣(bǐ) 纰漏(pī) 毗邻(pǐ) 仳离(pí)
B.城垣(yuán) 盘桓(huán) 烜赫(xuǎn) 恒久(hénɡ)
C.庖厨(páo) 疱疹(pào) 泡桐(pào) 炮炼(páo)
D.门扉(fēi) 芳菲(fēi) 悱恻(fěi) 绯闻(fěi)
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渗(shèn)漉 栏楯(dùn) 修葺(qì) 垣(yuán)墙
B.偃(yàn)仰 老妪(yù) 兀(wù)坐 异爨(cuàn)
C.阖(hé)门 象笏(hù) 扃(jiōnɡ)牖(yǒu) 长号(háo)
D.南阁(ɡé)子 呱(ɡuā)呱而泣 中闺(ɡuī) 先妣(bǐ)
4.下列加点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室仅方丈(一丈见方)? ???B.墙往往而是(到处)
??C.余久卧病无聊(精神空虚) ?D.大类女郎也(很像)
5.下列文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A.比去,以手阖门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B.借书满架????? ?? ??或凭几学书
??C.日过午已昏????? ????一日,大母过余曰
??D.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今已亭亭如盖矣
6.下列句中划线词,不是第二人称的一项是(???? )
A.而母立于兹??????B.久不见若影
C.汝姊在吾怀????? D.先妣抚之甚厚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又北向,不能得日(方向朝北) 日影反照,室始洞然(日光)
B.冥然兀坐,万籁有声(静静地) 先是,庭中通为一(中间相通)
C.已为墙,凡再变(两次) 吾家读书久不效(不能效仿先人)
D.先妣抚之甚厚(对待) 或凭几学书(写字)
8.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前辟四窗,垣(砌上墙)墙周庭,以当南日
②日影(同“景”,阳光)反照,室始洞然 ③吾从板外相(互相)为应答
④余自束发(把头发扎在一起)读书轩中 ⑤一日,大母过(责备)余……
⑥吾妻来归(即归来) ⑦其制(形式、式样)稍异于前
A. ①②⑦ B. ②③④ C. ④⑥⑦ D. ①②③
9.与“旧时栏楯,亦遂增胜”中的“胜”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B.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C.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D.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0.下列句子中的“先”字,意义相同的两个是( )
A.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B.妪,先大母婢也
C.先妣抚之甚厚 D.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1.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日过午已昏——学不可以已 B.比去,以手阖门——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C.妪每谓余曰——虽然,每至于族 D.何竟日默默在此——有志者事竟成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B.顾视无可置者 顾计不知所出者耳
C.又北向,不能得日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D.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蜀山兀,阿房出
1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泽:雨水
B.日影反照,室始洞然洞然:明亮洞彻的样子
C.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通:贯通
D.某所,而母立于兹兹:那里
14.下列各组文句中加粗字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妪每谓余曰
??B.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C.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执此以朝
??D.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顾计不知所出耳
1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B.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娘以指叩门扉曰
C.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D.客逾庖而宴 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中的“上”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B.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前辟四窗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17.下列各句加点词均有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雨泽下注 ②客逾庖而宴 ③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④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⑤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⑥借书满架
⑦忧劳可以兴国 ⑧火尚足以明也 ⑨以致其性焉尔 ⑩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A. ①④⑤/②③/⑥⑧⑩/⑦⑨ B. ①④/②③⑤/⑥/⑧/⑦/⑨⑩
C. ①④⑤/②⑥⑧/③/⑦⑨/⑩ D. ①④⑩/②③⑤/⑥⑧/⑦⑨
18.下列加点词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雨泽下注??? ②东犬西吠 ?③乳二世
④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⑤执此以朝 ? ⑥使不上漏
??A.①④⑤∕②③⑥?? ??????B.①②④⑥∕③⑤
??C.①③⑤∕②④⑥?? ??????D.①②⑥∕③④⑤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B.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今已亭亭如盖矣
C.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室西连于中闺
D.而母立于兹 早织而缕
20.下列各句与“而君幸与赵王” 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B.妪,先大母婢也
??C.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D.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21.下列句子中括号里补出的成分不当的一项是( )
A.余自束发读书(于)轩中 B.比去,(大母)以手阖门
C.顷之,(大母)持一象笏至 D.(妪)瞻顾遗迹,如在昨日
22.成语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于古诗文中的语句,因而成语中的语素含义可以和文言文互相印证理解。下列成语中加点的词与所给文言文语句中的加点词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如丧考妣——先妣抚之甚厚
B.触目皆是——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C.向隅而泣——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
D.啼饥号寒——令人长号不自禁
23.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全正确的一项(? ?)
A.三五之夜(农历每月十五日); 先妣(敬称自己已死去的母亲)
B.妪,先大母婢也(敬称自己已死去的祖母);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古代男子成人自立的标志);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
D.吾妻归宁(旧指女子出嫁后回娘家); 吾妻来归(旧指女子出嫁)
24.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每到)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
B.偃仰啸歌,冥然兀坐——有时低下头或昂起头,长啸高歌;有时又静静地独自坐着。
C.其制稍异于前——它的格局稍微和以前不同。
D.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越过这家的厨房到那家去吃饭。
2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归有光号震川,别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明代后期著名散文家,著有《震川文集》,其散文对清代的桐城派影响很大。
??B.“志”即“记”,是古代一种叙事、抒情的文体,如《项脊轩志》就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篇。
??C.《项脊轩志》借写项脊轩的兴废,着重写与之有关的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表达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
??D.“五柳先生”“樊川先生”“临川先生”“聊斋先生”指的分别是东晋大诗人陶潜、唐代诗人杜牧、北宋文豪欧阳修、清代小说家蒲松龄。
26.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一段主要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用“悲”贯穿全段。
B.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于回忆中隐含着作者的怀念以及对光阴易逝、怀才不遇、有负亲人所望的感慨。
C.本段语言特色鲜明,描绘场面,状写人物,都极力铺陈渲染,妙语如珠,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D.本段情景交融,如“往往”一词既渲染门墙之多杂,还流露出作者对此的厌恶和不满。
27.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分家后庭院内安置了许多小门,东家的狗向着西家叫,西家的狗向着东家叫,请客的时候,客人要越过厨房去吃饭,很不方便。
B.家中的老婆婆曾是作者去世的祖母的奴婢,她告诉作者,祖母曾拿一象笏给他,勉励他要努力学习。
C.作者的母亲在世时对子女关爱有加,她听到孩子的哭声,就关切地问寒问饥。
D.本文善于选取生活小事、平凡场景,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寄托作者的深情,可谓“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
二、翻译文中重要句子。
1.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前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某所,而母立于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思探究。诵读课文,根据结构导图的提示,在空缺处填出相应内容。
四、拓展阅读。(一)用“/”给下面的文言语段断句。
(张)溥 幼 嗜 学 所 读 书 必 手 钞 钞 已 朗 读 一 过 即 焚 之 又
钞 如 是 者 六 七 始 已 右 手 握 管 处 指 掌 成 茧 冬 日 手 皲 日 沃
汤 数 次 后 名 读 书 之 斋 曰 七 录
(二)阅读下文,回答后面问题。
归有光传
归有光,字熙甫,昆山①人。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师事同邑魏校。嘉靖十九年举乡试,八上春官不第。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常数百人,称为震川先生。
四十四年始成进士,授长兴知县。用古教化为治②。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刺刺③作吴语,断讫遣去,不具狱。大吏令不便,辄寝阁不行。有所击断④,直行己意。大吏多恶之,调顺德通判,专辖马政。明世,进士为令无迁悴⑤者,名为迁,实重抑之也。隆庆四年,大学士高拱、赵贞吉雅知有光,引为南京太仆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卒官。
有光为古文,原本经述,好《太史公书》,得其神理。时王世贞主盟文坛,有光力相抵排,目为妄庸巨子。世贞大憾,其后亦心折有光,为之赞曰:“千载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趋,久而自伤。”其推重如此。
有光制举义,谌深经术⑥,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归、胡”。 (选自《明史》卷二八七,有删改)
[注] ①昆山,今属江苏。②古教化,指用古代的一套政教理论和做法。治,治理。③刺刺,形容尖细的声音。④击断,即争执。⑤迁悴,指晋升副职。⑥制举义,特种经学研究。谌,造诣。
1.对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 听讼:审理案件
B.断讫遣去,不具狱 具狱:关进监狱
C.有光力相抵排 抵排:分庭抗礼
D.目为妄庸巨子 妄庸:狂妄平庸
2.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大吏多恶之 /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进士为令无迁悴者 / 死者长已矣
C.为之赞曰 / 为之奈何
D.久而自伤 /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写四组,都能反映归有光“行己意”的一组是( )
①用古教化为治。②断讫遣去,不具狱。③辄寝阁不行。
④留掌内阁制敕房。⑤目为妄庸巨子。⑥其推重如此。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②③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有光九岁就能写文章,不到二十岁通晓了“五经”、“三史”等书,嘉靖十九年考取举人后又考了八年都没有中进士,便迁居嘉定安亭江边,边读书边讲学。
B.归有光任长兴知县时,一意按自己的见解处事,大官们大多不喜欢他,后来把他调作顺德通判,专管马政,实际上是很重的贬谪。
C.王世贞为文坛盟主,尽管归有光曾公开攻击他,把他看作徒有虚名的人。可世贞还是推崇归有光,称赞他:“千年才出了你这样的人才,来继承韩愈、欧阳修的古文传统……”
D.归有光在特种经学研究上有很深的造诣,卓然成为经学大师,世人将“归、胡”并称。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练习。
先 妣 事 略
归有光
先妣周孺人①,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②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讳桂。外曾祖讳明。外祖讳行,太学生。母何氏。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桥,并小港以东,居人环聚,尽周氏也。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直;与人姁姁③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棉;入城则缉④,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⑤。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⑥。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孺人卒,母何儒人亦卒。周氏家有羊狗之疴,舅母卒,四姨归顾氏,又卒,死三十人而定。惟外祖与二舅存。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子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注] ①孺人:古代贵族、官吏之母或妻的封号,明代用以封赠七品官之妻。
②殇:未成年而死。③姁姁(xǔ):和蔼亲切。④缉:搓麻线。⑤问遗:亲友相馈赠。
⑥洒然:很有秩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十六来归 来归:出嫁,嫁过来 B.室靡弃物 靡:无
C.每至夜分夜分:半夜 D.遇僮奴有恩 遇:遇到
2.下列四组句子中,全都体现母亲勤劳品德的一组是( )
①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棉 ②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
③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 ④灯火荧荧,每至夜分
⑤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 ⑥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
A.①②③ B.②⑤⑥ C.①②④ D.③④⑥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这是用儿时的无知来反衬今日的深切悲痛。
B.“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中“余则茫然”道出了自己当时年幼,对母亲事迹已经记忆不多,所以感情也有点模糊。
C.“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从侧面道出了母亲对下人的宽厚。
D.“十六年而有妇,孺子所聘者也”这一笔道出母亲去世前牵挂幼子的慈爱。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练习。
杏花书屋记
归有光
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岩公为御史,谪沅、湘时,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其间,声琅然出户外。嘉靖初,起官陟宪使,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今所居宅是也。公指其后隙地谓允曰:“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公后迁南京刑部右侍郞,不及归而没于金陵。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如是数年,始获安居。至嘉靖二十年,孺公葺公所居堂,因于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周环艺以花果竹木。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而回思洞庭木叶、芳洲杜若之间,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昔唐人重进士科,士方登第时,则长安杏花盛开,故杏园之宴,以为盛事。今世试进士,亦当杏花时,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诗》曰:“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贻孙子。于胥乐兮!”吾于周氏见之矣!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官陟宪使 陟:提拔,升迁 B.周环艺以花果竹木 艺:装饰
C.士方登第时 方: 将,将要 D.君子有谷,贻孙子 贻:给予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诸子读书其间 ②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
B.①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 ②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
C.①因于园中构屋五楹 ②吾于周氏见之矣
D.①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 ②公以言事忤天子
3.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作者对玉岩公的景仰之情的一组是( )
①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 ②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
③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④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
⑤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⑥吾于周氏见之矣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杏花书屋是周孺允根据先父玉岩公的意愿而建造的读书室,作者推测玉岩公以此表达对其子孙考取功名、为国效力的期望。
B.周孺允建造杏花书屋是表达对父亲的思念、对父志的不忘;作者叙写杏花之宴,不仅照应了文题,还暗含了作者自己对科举功名的向往。
C.作者用“洞庭木叶”、“芳洲杜若”照应前文玉岩公谪居沅、湘时的人生往事,认为玉岩公的贬谪犹如屈原的流放。
D.文章先叙述杏花书屋的由来,再叙述其建造情况和周遭环境;然后以唐杏花之宴引起议论;最后表达对周氏子孙的美好祝愿。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世美堂后记
归有光
余妻之曾大父王翁致谦,宋丞相魏公之后。自大名徙宛丘,后又徙余姚。元至顺间,有官平江者,因家昆山之南戴,故县人谓之南戴王氏。翁为人倜傥奇伟,吏部左侍郎叶公盛、大理寺卿章公格一时名德,皆相友善,为与连姻。成化初,筑室百楹于安亭江上,堂宇闳敞,极幽雅之致,题其匾曰“世美”。四明杨太史守阯为之记。
嘉靖中,曾孙某以逋官物粥于人。余适读书堂中,吾妻曰:“君在,不可使人顿有《黍离》之悲。” 余闻之,固已恻然。然亦自爱其居闲静,可以避俗嚣也,乃谋质金以偿粥者。不足,则岁质贷;五六年,始尽雠其直。安亭俗呰窳①而田恶。先是县人争以不利阻余。余称孙叔敖请寝之丘、韩献子迁新田之语以为言。众莫不笑之。余于家事,未尝訾省②。吾妻终亦不以有无告,但督僮奴垦荒菜,岁苦旱而独收。每稻熟,先以为吾父母酒醴,乃敢尝酒。获二麦,以为舅姑羞酱,乃烹饪,祭祀、宾客、婚姻、赠遗无所失。姊妹之无依者悉来归,四方学者馆饩莫不得所。有遘悯③不自得者,终默默未尝有所言也。以余好书,故家有零落篇牍,辄令里媪访求,遂置书无虑数千卷。
庚戌岁,余落第出都门,从陆道旬日至家。时芍药花盛开,吾妻具酒相问劳。余谓:“得无有所恨耶?”曰:“方共采药鹿门,何恨也?” 长沙张文隐公薨,余哭之恸,吾妻亦泪下,曰:“世无知君者矣!然张公负君耳!”辛亥五月晦日,吾妻卒。实张文隐公薨之明年也。
后三年,倭奴犯境,一日抄掠数过,而宅不毁;堂中书亦无恙。然余遂居县城,岁一再至而已。辛酉清明日,率子妇来省祭,留修圮坏,居久之不去。一日,家君燕坐堂中,惨然谓余曰:“其室在,其人亡,吾念汝妇耳。”余退而伤之,述其事,以为《世美堂后记》。
[注]①俗呰窳:俗习懒惰。②訾省:过问,指计算、核查财目。③遘悯:遭受患难。
1.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曾孙某以逋官物粥于人 粥:出售
B.岁苦旱而独收 苦:为……所苦
C.得无有所恨耶 恨:痛恨
D.岁一再至而已 再:二次
2.下列各项中能够直接表明归有光的妻子王氏贤惠的一组是( )
①一时名德,皆相友善 ②终亦不以有无告,但督僮奴垦荒菜
③世无知君者矣 ④辄令里媪访求,遂置书无虑数千卷
⑤方共采药鹿门,何恨也 ⑥其室在,其人亡,吾念汝妇耳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③⑤⑥ D.①③④
3.下列对文章内容概括与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归有光妻子的曾祖父王致谦是名门之后,为人豪爽洒脱,奇异不凡,在当时很有名,同叶盛、章格交好,世美堂就是由他修建的。
B.本文是归有光悼念去世的妻子王氏的文章。她治家勤俭,孝敬老人,同亲属朋友关系和睦,对丈夫全力支持,十分贤惠。
C.因为归有光喜欢读书,所以家中藏书一旦散失,妻子就让人四处寻找,最后他家里的藏书竟然多达上千卷。
D.归有光的代表作采用散文形式,在对生活琐事的平实朴素叙述中渗透了深沉真挚的情感,本文的风格与其相近。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筑室百楹于安亭江上,堂宇闳敞,极幽雅之致,题其匾曰“世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亦自爱其居闲静,可以避俗嚣也,乃谋质金以偿粥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表达(共1小题,每小题4.0分,共4分)
1.根据《项脊轩志》的内容,根据示例仿写一句话。
示例:生活,就是项脊轩中的桂影书香,虽平常但也平静,平静中自有珊珊可爱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用来赞扬戏曲演员技艺高超的一项是( )
A.得意无非俄顷事,下场还是普通人。
B.阳春白雪怀优孟,法曲长留一瓣香。
C.有声画谱描人物,无字文章写古今。
D.天地间一番戏场,古今来多少角色。
3.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说:“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若算子(即算盘上的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
A.书法艺术在于个人的创造。 B.书法艺术饱含个人的情感。
C.书法艺术与静思冥想相伴。 D.书法艺术欣赏开始于点画。
4.下面是一位记者对接受采访的某著名作家之子说的一段开场白,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大家知道家父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作品广为流传,在文坛崭露头角。我在上中学的时候就读过他的不少拙作,至今还能背诵其中的段落。您是他老人家的犬子,能在百忙之中有幸接受我的采访,我对此表示感谢。
答:(1)“ ”改为“ ”;
(2)“ ”改为“ ”;
(3)“ ”改为“ ”;
(4)“ ”改为“ ”;
(5)“ ”改为“ ”。
5.共享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模式,下图为共享经济的简易说明图,请根据该图给“共享经济”下个定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A妪yù、B楯shǔn、C妣bǐ
2.【答案】B 【解析】A.毗pí,仳pǐ;C.泡pāo;D.绯fēi。
3.【答案】C 【解析】A.“楯”读shǔn;B.“偃”读yǎn;D.“呱”读gū。
4.【答案】C 【解析】无聊:清闲烦闷,无事可做。
5.【答案】A【解析】 A,等到;B,书籍∕写字;C,经过∕看望:D,后来,接着∕已经】
6. 【答案】D【解析】 “之”,代“自己”。
7.【答案】C【解析】C项的“不效”应是“没有成效”。
8.【答案】A【解析】③相,指“她”;④束发,古代男孩十五岁成人时束发为髻,因而以“束发”作成人的代称;⑤过,到,看;⑥来归,嫁到我家来。
9.【答案】B【解析】例句中的“胜”是“美景”之意,与B项同,A是“尽”的意思;C是“承受”的意思;D是“胜利”的意思。
10.【答案】 BC 【解析】A.时间在前,在……以前;B.C.已故的,多用于尊长;D.以……为先。
11.【答案】B 【解析】A.已经 / 停止;B.均为“等到”;C.常常 / 每当;
D.尽,整 / 最终。
12.【答案】C 【解析】C项,两个“得”字都当“得到”讲。A.方:①方圆,
②当。B.顾:①回头看,②不过,只是。D.兀:①静止,②光秃。
13.【答案】D 【解析】 D项,“兹”,指示代词,这里。
14.【答案】C 【解析】A:每次∕常常;B:才∕起初;C: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D:环顾∕只是
15.【答案】C 【解析】A项,回头看/表示较强的转折副词,可译为反而,却;B项,连词,用来/介词,用;C项,都是介词,在。D项,连词,表顺承关系/连词,表修饰关系。
16.【答案】B【解析】其他三项和例句均是名词作状语。
☆★☆ 名词作状语的几种类型
(1)表比喻。如“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的“翼蔽”就可说成“像翅膀一样掩护”。
(2)表态度。如“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中的“客待之”可译为“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
(3)表工具、方式。如“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其中的“船载”可理解为“以船载”,但不能认为名词前省略了介词“以”。因为,古汉语中名词作状语一般不加介词,这是一种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语法规律。
(4)表依据。如“失期,法当斩”,其中的“法当斩”可译为“依照法律判斩首之罪”。
(5)表处所。如“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其中的“廷叱之”可译为“在朝堂上呵斥他”,但也不能因此而认为名词前省略了介词“于”。因为在古汉语中表示处所的介宾词组大多放在动词之后作补语,如“战于长勺”“盘庚迁于殷”。
(6)表方位。如“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中的方位名词前也可加介词“于”,如“南取”可理解为“向南取”。
17.【答案】D 【解析】 D(①④⑩名状/②③⑤名动/⑥⑧形动/⑦⑨使动)
18.【答案】B 【解析】①②④⑥名作状∕③⑤名作动
19.【答案】D【解析】A.凭 / 连词 B.不久 / 已经 C.在 / 和 D.代词,你
20.【答案】 D【解析】【A是省略句,B是判断句,C是状语后置句 ,D是被动句】
21.【答案】D 【解析】D项应是:余。
22.【答案】D【解析】A.同为对已逝母亲的敬称;B.同为代词,这样;C.同为动词,哭泣;D.有细微差别,啼饥号寒,有“叫喊”,长号不自禁是“大哭”。
23.【答案】C【解析】束发指十五岁,非古代男子成人自立的标志,20岁才是。
24.【答案】B【解析】B项中,“偃仰”译错,应是“悠然自得”。
25.【答案】D【解析】“临川先生”指北宋王安石。
26.【答案】C【解析】C项中“极力铺陈渲染”错,应是“运用白描手法”。
27.【答案】B【解析】B项,张冠李戴,祖母执象笏事不是老妪告诉作者的,而是作者亲身经历的。
二、翻译文中重要句子。
1.室前就开四扇窗户,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边射来的阳光,经日光反射,屋子里才明亮起来。
2.借来的书堆满了书架,我在这里生活悠然自得,有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悄悄地独自坐着,自然界的声响都能清晰地听到。
3.在农历每月十五的晚上,明亮的月光照在墙上,月光下桂树的影子疏疏密密,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煞是可爱。
4.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以后,院内外小门多了,隔墙到处都是。
5.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内栖宿。
6.庭中最初是用篱笆隔开,后来又用墙隔开,变动过好几次了。
7.这地方,是你母亲曾经站过的。
8.好长时间没见你的影子,怎么整天默默地在这里?真象个女孩子呀?
9.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明朝第五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的年号1426年至1435年]拿着去朝见皇帝时用的,将来你会用到它!
10.项脊轩共遭过四次火灾,竟然没有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的缘故吧。
三、文思探究。【答案】①阴暗 ②明亮 ③景色可爱 ④悲 ⑤叔伯分家
四、拓展阅读。(一)断句。
【答案】(张)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读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译文】张溥小时候喜欢学习,所读的书必定亲手抄,抄完了,朗诵一遍,就(把所抄的)烧掉;再抄,像这样六七次才停止。右手握笔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有了茧。冬天皮肤因受冻而开裂,每天用热水浸好几次。后来命名读书的书房叫“七录”。
(二)《归有光传》
1.【答案】B【解析】B项犯了以今义释古义的错误,“狱”不是“监狱”,“具狱”应是“写判决书”。
2.【答案】D【解析】D项第一个“而”为连词表修饰,不译;第二个为代词,“你的”。A项两个都是代词,前为“他”,后为“这”。B项都是助词,译为“……的人”。C项都是介词,前为“给”“替”,后为“对”“对待”。
3.【答案】D【解析】④不属行己意。⑥不是说他。
4.【答案】C【解析】C项“攻击他”“徒有虚名”等词与文章的内容不符,“推崇归有光”也是后来的事。这里不是在称赞王世贞的人品,而是借他来反衬归有光的才华。
[参考译文]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今属江苏)人。九岁就能写文章,不到二十岁,“五经”“三史”等书全已通晓,拜本地魏校作老师。嘉靖十九年(1540)考取举人,以后考了八年进士都没有中。迁居嘉定安亭江边,读书讲学。学生常达几百人,都称他震川先生。
嘉靖四十四年(1565),归有光才考取进士,授官长兴(今浙江湖州)知县。他用古代的一套政教理论和做法来进行治理。每次审理案件,把妇女儿童领到案前,说着尖细的吴语,断完案,把人打发走,不写判决书。上级的命令不切实际,就束之高阁,不去执行。与上司有所争执,就径自照自己的意思办。大官们大多不喜欢他。就调他去顺德(今属广东)通判,专管马政。明代,进士作县令没有晋升副职的,因此,调任通判名为提升,实际上是很重的贬谪。隆庆四年(1570),大学士高拱、赵贞吉平素与有光交好,引荐他作南京太仆丞,掌管内阁制敕房,编撰《世宗实录》,死在任上。
归有光作古文,以经术为本,喜欢太史公的《史记》,参透其中的神理。当时王世贞为文坛盟主,有光尽力和他分庭抗礼,把他看作狂妄而平庸的大人物。世贞心里很不痛快,但以后也对有光佩服得五体投地,给他写赞语说:“千年才出了你这样的人才,来继承韩愈、欧阳修的古文传统,我哪里是走的另一条路,只是自伤长久以来没有什么成就啊!”他就是这样推崇归有光。
归有光在特种经学研究上有很深的造诣,卓然成为经学大师,后来德清县的胡友信和他齐名,世人并称他们为“归、胡”。
(三)《先妣事略》·归有光
1.【答案】D【解析】D项的“遇”应是“对待”。
2.【答案】C【解析】③句写母亲善于持家,⑤句写母亲宽厚待人,⑥句写母亲对我严格督学,含此三句的排除。
3.【答案】B【解析】B项中“感情模糊”不准确。
4.【答案】(1)先母无盐米短缺之忧,却终日劳苦像是穷得揭不开锅。
(2)对待佣人有恩惠,佣仆即使被责罚了,背后也不忍心出怨言。
【解析】翻译时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要保持句意通畅。
[参考译文]先母周孺人,弘治元年(1488年)二月二十一日生。十六岁嫁到我家。第二年,生下女儿淑静,淑静,就是我的大姐;过一年,生下我;又一年生下一男一女,一个生下就死了,另一个也只活了一年;又过了一年,生下有尚,怀孕十二个月;第二年生下淑顺;过一年,又生下有功。有功生下以后,先母哺养他比前几个儿女更费力。于是她常常皱着眉头对几个女佣说:“孩子这样多,我真苦死了!”有一个老婆婆用一杯水盛着两个田螺送上来,说:“把这杯水喝了,以后就不会常怀孕了。”先母举起杯,把水一口喝完,从此失声变哑,不能说话。
正德八年(1513年)五月二十三日,先母病故。儿女都还小,看见家里大人哭,也跟着哭。但是还以为娘是睡着了。真是伤心啊!接着,家人请来画工为先母画遗像,把两个孩子带到画工面前,对他说:“遗像鼻子以上照有光画,鼻子以下照淑静画。”因为这两个孩子面容像母亲。
先母名桂。外曾祖父名明。外祖父名行,是太学生。外祖母姓何。外祖父世世辈辈住在吴家桥,吴家桥在县城东南,离城三十里;从千墩浦往南至桥,沿着小河往东就到,村子里聚居着许多人家,全都姓周。外祖父和他三个哥哥都因富有而出名,为人忠厚正直;外祖父常常和和气气和村里人谈家常,看到小辈外甥侄子个个都喜爱。
先母到吴家桥娘家,就做棉花活;进城回婆家,就搓麻捻线,常常点盏小灯,劳动到深更半夜。外祖父三天两天差个人来送点东西。先母无盐米短缺之忧,却终日劳苦像是穷得揭不开锅。冬天生炉火用的炭屑,叫丫环做成炭团,一颗挨一颗晒在台阶下面。屋里没有废物,家里没有闲人。儿女大的牵着衣服,小的抱在怀里,手里还不停地缝缝补补。间间房里干干净净。对佣人有恩惠,佣仆即使被责罚了,背后也不忍心出恶语怨言。吴家桥每年要送来鱼、蟹、糕饼,总是人人可以吃到。家里人听说吴家桥有人来,个个都欢喜。我七岁时和堂兄有嘉入学读书,每逢阴雨天气,堂兄便不上学了,我自己也不想上,(但母亲却不允许)不能留下。先母常在半夜醒来,叫我低声背诵《孝经》,我背诵得没有一个字错漏,她才高兴。
先母去世以后,外祖母何孺人也病故了。周家染上了瘟疫,舅母病故,四姨妈嫁到顾家,又病故,一连死了三十个人才停止。只有外祖父和二舅还健在。
先母去世十一年后,大姐淑静嫁给王三接,这婚事是先母生前应允的。去世十二年后,我补上了生员,十六年后,我娶妻,婚事也是先母生前给我定的。一年以后我有了个女儿,(我们夫妇都)很喜爱她,更加想念先母。夜半三更,和妻子一同流着眼泪,回想她生前的几件事,仿佛像是昨天发生的一样,别的什么,都记不起来了。世界上竟有没有娘亲的人,天啊,多么悲痛啊!
(四)《杏花书屋记》·归有光
1.【答案】B【解析】B项,“艺” 埶的本字,种植。
2.【答案】C【解析】A项,代词,指梦中见到的书房/代词,他的。B项,助词,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都是介词,表处所。D项,介词,把/介词,因,因为。
3.【答案】C【解析】①周孺允不忘父志;②通过玉岩公的人生态度,表达对玉岩公的景仰;③直接表现作者对玉岩公的思念;④通过古人写玉岩公的品质,表达对玉岩公的景仰;⑤总结句,表达对玉岩公的景仰;⑥写的是周氏子孙。
4.【答案】C【解析】文中诗句并不能表示屈原遭谪之怨诽,前句是写湘君对湘夫人到来的渴望时的环境气氛的渲染,后句是写对高洁品质的追求。这里只是借指玉岩公遭贬的地方。
5.【答案】(1)孺允兄弟多次被侵害欺侮,免不了有动荡不安的祸患。
(2)玉岩公因为向皇帝进谏而触犯了皇帝,在岭南地区辗转十几年的时间。
【解析】翻译的重点是文言实词的含义、虚词的用法以及文言句式。“见”,表被动;“风雨飘摇”是比喻说法,表示不安定。“忤”,得罪,触犯;“间关”,辗转。
[参考译文]杏花书屋,是我的友人周孺允建造的读书室。孺允自己曾说他的先父玉岩公担任御史,在玉岩公被贬谪到沅、湘一带时,曾梦到自己居住在一间房子里,室外杏花烂漫,自己的几个儿子在房子里读书,朗朗的读书声传到户外。嘉靖初年,玉岩公被朝廷重新起用后升任御史,于是他的家从原先住的地方迁到县的东门,也就是他现在居住的房子。玉岩公曾经指着房子后的一块空地对孺允说:“他日应当在那里建造一栋房子,命名为杏花屋,以此来纪念我昔日的梦。”
玉岩公后来升官至南京刑部右侍郎,还没有来得及荣归故里就死在了南京。孺允兄弟多次被侵害欺侮,免不了有动荡不安的祸患。像这样好几年,才得以安定地生活。到了嘉靖二十年,孺允修葺玉岩公的居室,趁此机会在园中建造了五间房屋,藏书达万卷,用玉岩公昔日命的名,悬挂在门楣之上。在院落的四周,种植花果竹木。当春天到来时,杏花烂漫,整个院落如玉岩公昔年梦中之境。再回想玉岩公昔日被贬谪在沅、湘一带的情景,真可谓是醒来所见的现实是虚妄的,而梦中所做的才是真实的。走上这个厅堂,追思玉岩公,怎能不感慨万千!
以前唐代人重视进士科,读书人将要登第的时候,正是长安杏花盛开之时,所以人们都把新进士的杏园宴当做一件美事。如今科考进士,也是在杏花盛开之时,读书人中第,常常以梦见杏花为前兆。这是世俗对荣华不能忘记成为这样的。玉岩公因为向皇帝进谏而触犯了皇帝,(被贬谪)在岭南地区辗转十几年的时间,所以他的心肠像铁石般刚强,对于追求富贵的念头已经灰飞烟灭了。但玉岩公仍用科举功名寄期望自己的子孙。大约,古代的君子,爱自己的国和自己的家,不仅仅自己鞠躬尽瘁;竟至对他们的后代子孙,仍然希望他们代代享受恩德并且永无止境地为国效力。玉岩公的良苦用心大约就是上述这些吧。
如今距离玉岩公去世,还没有多长时间,但以前和他同时中进士做官的人,一时富贵兴盛显赫,可他们的后代就有现在不知沦落于何地的。孺允兄弟虽在目前还不得志,但人们正期望他们能被重用。并且玉岩公的孙辈都才华出众,可以凭着这知道受到了《诗》、《书》传家的影响啊。《诗经》中说:“打如今开了头,年年都有好收成,君子有了厚禄就留给子孙。大家都欢乐无比啊!”我在周氏家族就看到这种情况了。
(五)《世美堂后记》·归有光
1.【答案】C【解析】C项,恨:遗憾。
2.【答案】B【解析】①指王致谦、叶盛和章格。⑥间接表现。
3.【答案】C【解析】C项,“所以家中藏书一旦散失”与原文不符。
4.【答案】 (1)(王致谦)在安亭江边建了上百间房子,厅堂十分宏伟宽敞,极尽优雅的情趣,又在匾上题了“世美”二字。
(2)然而(我)自己也很喜欢那里环境的幽静、美好,可以避开尘世的喧嚣打扰,于是,我想借钱来还给那个买主。
【解析】翻译的重点是文言实词的含义、虚词的用法以及文言句式。
[参考译文]我妻子的曾祖父王致谦是宋朝丞相魏公的后代。他们家从大名府搬迁到宛丘,后来又迁徙到了余姚。在元朝至顺年间,他们家出了一位在平江做官的,又因为他们家居住在昆山的南戴,因此,县里的人都称他们家为南戴王氏。王翁他老人家性情豪爽洒脱,奇异不凡,与吏部左侍郎叶盛、大理寺卿章格,都是当时德高望重的人,他们相互之间交情很好,并结成儿女亲家。到成化初年,(王致谦)在安亭江边建了上百间房子,厅堂十分宏伟宽敞,极尽优雅的情趣,又在匾上题了“世美”二字。四明的杨守阯太史为它写作了《世美堂记》。
嘉靖中期,王翁的曾孙因为欠官府的税金要把世美堂卖给别人。我正在家中读书,我妻子说:“只要有你在,就不能让人有家园毁坏的悲哀。”我听了这话,本来觉得很伤感。然而(我)自己也很喜欢那里环境的幽静、美好,可以避开尘世的喧嚣打扰,于是,我想借钱来还给那个买主(买下世美堂)。钱不够,就每年典押借贷;过了五六年,才还完那些钱。安亭这个地方民风懒惰,土地贫瘠。开始时,县里的人争着用这样做的害处来阻止我。我就说了孙叔敖请求寝丘、韩献子迁都新田的典故给他们听。众人都笑我。我对于家中的账务,自己从来没有计算、核查过。我的妻子也从来不把情况告诉我,只是叫僮奴们去开垦荒地,在大旱的年头,只有我家的地获得丰收。当稻子成熟的时候,(我的妻子)先用它们酿酒给我的父母品尝,自己才敢尝。当大小麦丰收了的时候,(我的妻子)先用它们做成美味的酱给公婆,自己才敢用它做菜,祖宗的祭祀、宾客的接待、子女的婚嫁、亲友间的礼尚往来,(她)没有做得不周到的。姐妹中孤苦无依的大都来投奔我,四方往来的读书人没有不照顾住和吃的。有时候碰到不顺心的忧愁事,(她)最后都默默接受没有怨言。因为我喜爱读书,那些旧时的书香人家的零散的书籍,(她)就找邻里去寻找,于是购置的书籍不下几千卷。
庚戌年(1550)的时候,我到京城参加会试落榜,走路过了十天才到家。那个时候正是芍药花盛开的时候,我的妻子准备了美酒来慰劳我。我说:“难道没有遗憾吗?”她说:“抛弃功名事,隐居不出仕,有什么好遗憾的呢?”长沙的张文隐去世的时候,我悲伤地痛哭,我的妻子也潸然泪下,说道:“这个世上再也没有了解你的人了!但是张公是有负于你的啊!”辛亥年五月末,我的妻子去世了,是在张文隐去世后的第二年。
又过了三年,倭奴侵犯我国边境,在一天之中多次经过掠夺,然而我的房子却没有毁坏;堂里的书也没有损毁。后来我一直居住在县城,一年才去两次而已。辛酉年的清明节,我带着儿子和儿媳前来祭扫,留下来把损坏的地方加以修葺,长住在这里没有离开。一天,我的父亲闲坐在厅堂里,悲痛地对我说:“房子还在,人却已经不在了,我想起了你媳妇啊!”我退下后对此感到十分哀伤,于是将这些记录下来,写了这篇《世美堂后记》。
五、语言表达(共1小题,每小题4.0分,共4分)
1.【答案】(示例)生活,就是项脊轩中的凡人琐事,多可喜亦多可悲,可悲中自有浓浓思念之情。
【解析】注重分析例句所写的内容以及与文章的关系和表达的情感等。比如“平静”“可爱”等词语体现的项脊轩的特点等。
2.【答案】B【解析】B项是清末民国初时候,人们赞扬川剧名丑岳春的诗句。优孟,春秋时期楚国宫廷艺人,以优伶为业,名孟。法曲,一种古代乐曲。
3.【答案】D【解析】D项语意理解反了。
4.【答案】(1)“家父”改为“您父亲”或“令尊”;(2)“崭露头角”改为“很有影响”;(3)“拙作”改为“作品”;(4)“犬子”改为“儿子”;(5)“有幸”改为“应邀”。
5.【答案】共享经济是一个组织、机构或个人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将自己的闲置物品的使用权通过中间第三方平台转移给陌生人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