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草船借箭 (课件+素材)(23张)

文档属性

名称 5.草船借箭 (课件+素材)(23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11 17:55:31

文档简介

课件23张PPT。5 草船借箭走近作者罗贯中(约1330—约1400) 元末明初文学家。名本,字贯中,山西太原人,是我国章回体小说的鼻祖。著有长篇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相关资料《三国演义》 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一部优秀长篇历史小说。书中的故事起于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终于王濬平吴,包括了整个三国时代。相关资料在“拥刘反曹”的传统思想支配下。作品把蜀汉当作全书矛盾的主导方面,把诸葛亮和刘、关、张当作中心人物,以魏、蜀、吴的兴亡为线索,生动地描述了封建统治集团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朽。谴责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爱憎与背向,以及反对战争分裂、要求和平统一的愿望。
解词语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胜过自己的人心怀怨恨。例句:与其妒忌他人的才华,不如自己勤奋努力。
推却|拒绝;推辞。例句:晓红很热心,我求她帮忙,她从不推却。
迟延|耽搁;拖延。例句:情况紧急,不能再迟延了。
解词语虚实|虚和实,泛指实际情况或内部情况。例句:进攻之前我们有必要去刺探一下敌人的虚实。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例句:诸葛亮用兵神机妙算,不愧是卓越的军事家。
近义词才干—才能 推却—推辞
紧急—紧迫 迟延—拖延
疑惑—迷惑 吩咐—叮嘱
轻易—随便
反义词推却—接受 迟延—提前
疑惑—明白 秘密—公开
词语搭配(故意)迟延 (吃惊)地说
(齐声)高喊
词语拓展描写人物聪明机智的词语:神机妙算 料事如神 足智多谋 智谋过人 用兵如神 聪明绝顶
文本解读1.从诸葛亮的话语中,你感受到了他怎样的形象?
这一段中,诸葛亮对答如流,显示出他的胸有成竹。面对周瑜的步步紧逼,不仅不推却,反而一口应承并主动缩短工期,承诺用三天完成造箭任务。“只要”二字,语气非常肯定,充满了信心,显示了诸葛亮非凡的才干,说明他对这件事胸有成竹。文本解读其实,诸葛亮早就识破了周瑜的奸计,为了孙、刘联合抗曹,为了顾全大局,为了让周瑜服气,他没有点破周瑜的诡计。
文本解读2.从周瑜的做法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他不让军匠配合,不给足够的材料,想使诸葛亮无法完成任务,从而置诸葛亮于死地。从中可以看出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阴险狡诈,完全不顾抗曹大局,一心只想刁难诸葛亮并给他治罪。
文本解读3.联系下文想一想,诸葛亮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准备?
船和军士,是诸葛亮借箭的基本条件;将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是伪装;船两边放草把子,是为了受箭。文本解读4.诸葛亮为什么不让鲁肃把准备情况告诉周瑜?
诸葛亮对周瑜很了解,周瑜聪明过人,他如果知道自己做的这些准备工作,一定会猜到自己的意图,从而会进行破坏,这样预定的计划就没有办法实施了。
?
文本解读5.诸葛亮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天气实施计划?为什么下令让船“一字摆开”,还要让军士们擂鼓呐喊呢?
因为雾大,“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曹操不敢“轻易出动”,只能叫弓弩手射箭。文本解读诸葛亮下令让船“一字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增大。军士们“擂鼓”“呐喊”,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吸引曹军出来射箭,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方向。文本解读6.你认为周瑜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
周瑜的谋略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难点探究从诸葛亮本人的角度来看,他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从诸葛亮本人的角度来看,他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有知识、有计谋、善识人。他注重观察天象,能推算出三天内有大雾,从而借助大雾瞒天过海,借到箭。他善于用计,从借箭前的准备船只、军士、草把子,到借箭时的“大雾漫天”、曹操不敢“轻易出动”、掉转船头来两面受箭,再到最后借箭成功后顺利归来等方面都可以看出他设计巧妙。难点探究他善于识人:知道鲁肃忠厚诚实,从而寻求鲁肃的帮助;知道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不会轻易出兵,所以选择在大雾天借箭。结构图解草船借箭起因:妒忌→设计陷害
① ?准备:识鲁肃→请求帮忙
③~?
神机妙算
才智过人晓天象→以雾为障
知曹操→草船受箭
识地理→船轻水急经过
?~⑨结果:周瑜叹息→我真比不上他
?
主题归纳主题:本文记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想以此陷害他,而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的故事,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的特点。主题归纳感悟:诸葛亮是人们心目中智慧的化身,他懂天文、晓地理、知人心,所以能够识破周瑜的心计,神机妙算借箭成功。周瑜虽也有将帅之才,却心胸狭窄,嫉贤妒能,他想陷害诸葛亮,结果计谋失败,最终自叹不如。同学们,我们应像诸葛亮那样,做一个心胸宽广的人,让阳光照亮心灵的每一个角落!
草船借箭
一、走近作者
罗贯中(约1330—约1400) 元末明初文学家。名本,字贯中,山西太原人,是我国章回体小说的鼻祖。著有长篇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二、相关资料
《三国演义》 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一部优秀长篇历史小说。书中的故事起于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终于王濬平吴,包括了整个三国时代。
在“拥刘反曹”的传统思想支配下。作品把蜀汉当作全书矛盾的主导方面,把诸葛亮和刘、关、张当作中心人物,以魏、蜀、吴的兴亡为线索,生动地描述了封建统治集团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朽。谴责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爱憎与背向,以及反对战争分裂、要求和平统一的愿望。
三、解词语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胜过自己的人心怀怨恨。例句:与其妒忌他人的才华,不如自己勤奋努力。
推却|拒绝;推辞。例句:晓红很热心,我求她帮忙,她从不推却。
迟延|耽搁;拖延。例句:情况紧急,不能再迟延了。
虚实|虚和实,泛指实际情况或内部情况。例句:进攻之前我们有必要去刺探一下敌人的虚实。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例句:诸葛亮用兵神机妙算,不愧是卓越的军事家。
四、近义词
才干—才能 推却—推辞 紧急—紧迫 迟延—拖延 疑惑—迷惑 吩咐—叮嘱 轻易—随便
五、反义词
推却—接受 迟延—提前 疑惑—明白 秘密—公开
六、词语搭配
(故意)迟延 (吃惊)地说 (齐声)高喊
七、词语拓展
描写人物聪明机智的词语:神机妙算 料事如神 足智多谋 智谋过人 用兵如神 聪明绝顶
八、文本解读
1.从诸葛亮的话语中,你感受到了他怎样的形象?
这一段中,诸葛亮对答如流,显示出他的胸有成竹。面对周瑜的步步紧逼,不仅不推却,反而一口应承并主动缩短工期,承诺用三天完成造箭任务。“只要”二字,语气非常肯定,充满了信心,显示了诸葛亮非凡的才干,说明他对这件事胸有成竹。
其实,诸葛亮早就识破了周瑜的奸计,为了孙、刘联合抗曹,为了顾全大局,为了让周瑜服气,他没有点破周瑜的诡计。
2.从周瑜的做法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他不让军匠配合,不给足够的材料,想使诸葛亮无法完成任务,从而置诸葛亮于死地。从中可以看出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阴险狡诈,完全不顾抗曹大局,一心只想刁难诸葛亮并给他治罪。
3.联系下文想一想,诸葛亮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准备?
船和军士,是诸葛亮借箭的基本条件;将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是伪装;船两边放草把子,是为了受箭。
4.诸葛亮为什么不让鲁肃把准备情况告诉周瑜?
诸葛亮对周瑜很了解,周瑜聪明过人,他如果知道自己做的这些准备工作,一定会猜到自己的意图,从而会进行破坏,这样预定的计划就没有办法实施了。
5.诸葛亮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天气实施计划?为什么下令让船“一字摆开”,还要让军士们擂鼓呐喊呢?
因为雾大,“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曹操不敢“轻易出动”,只能叫弓弩手射箭。
诸葛亮下令让船“一字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增大。军士们“擂鼓”“呐喊”,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吸引曹军出来射箭,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方向。
6.你认为周瑜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
周瑜的谋略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九、难点探究
从诸葛亮本人的角度来看,他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从诸葛亮本人的角度来看,他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有知识、有计谋、善识人。他注重观察天象,能推算出三天内有大雾,从而借助大雾瞒天过海,借到箭。他善于用计,从借箭前的准备船只、军士、草把子,到借箭时的“大雾漫天”、曹操不敢“轻易出动”、掉转船头来两面受箭,再到最后借箭成功后顺利归来等方面都可以看出他设计巧妙。他善于识人:知道鲁肃忠厚诚实,从而寻求鲁肃的帮助;知道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不会轻易出兵,所以选择在大雾天借箭。
十、结构图解
十一、主题归纳
主题:本文记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想以此陷害他,而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的故事,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的特点。
感悟:诸葛亮是人们心目中智慧的化身,他懂天文、晓地理、知人心,所以能够识破周瑜的心计,神机妙算借箭成功。周瑜虽也有将帅之才,却心胸狭窄,嫉贤妒能,他想陷害诸葛亮,结果计谋失败,最终自叹不如。同学们,我们应像诸葛亮那样,做一个心胸宽广的人,让阳光照亮心灵的每一个角落!
十二、教材习题答案
1.默读课文,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周瑜妒忌诸葛亮,想借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来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在鲁肃的帮助下,借助大雾天气向曹操“借箭”,曹操上当,诸葛亮成功借到了箭。诸葛亮按时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2.读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文中还有一些体现人物特点的语句,画出来和同学交流。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三天造十万支箭这么难,诸葛亮为什么主动立下军令状?他立下军令状后,周瑜为什么很高兴?)
参考答案: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好十万支箭,并主动立下军令状,是因为他已经识破周瑜的奸计,对如何获得十万支箭有了成熟的想法,可以说胸有成竹。诸葛亮这样做,可以打击周瑜的锐气,让他心服口服。
通过读前文可以知道,周瑜妒忌诸葛亮,所以周密策划,安排了这番对话,假借公事,步步为营,最终把诸葛亮逼到“死无退路”的境地。这“高兴”,是周瑜自以为是、得意忘形之态。他为诸葛亮没有识破他的计谋而高兴,为自己阴谋得逞而高兴。
3.读课文前,你对课文中的人物有什么了解?读课文后,你对哪些人物有了迸一步的了解?你还想了解哪些关于他们的故事?
点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答。比如读课文之前自己对诸葛亮就有所了解,知道他是一个神机妙算的军师,而对他知天文、懂地理的品质了解较少,通过读课文,进一步体会到他的博学多才。如果想了解他们更多的故事,可以课下阅读原著。
4.读下面的“阅读链接”,找出课文中对应的段落。
却说曹寨中,听得擂鼓呐喊,毛玠、于禁二人慌忙飞报曹操。操传令曰:“重雾迷江,彼军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轻动。可拨水军弓弩手乱箭射之。”又差人往旱寨内唤张辽、徐晃各带弓弩军三千,火速到江边助射。比及号令到来,毛玠、于禁怕南军抢入水寨,已差弓弩手在寨前放箭;少顷,旱寨内弓弩手亦到,约一万余人,尽皆向江中放箭:箭如雨发。孔明教把船吊回,头东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呐喊。待至日高雾散,孔明令收船急回。二十只船两边束草上,排满箭支。孔明令各船上军士齐声叫曰:“谢丞相箭!”比及曹军寨内报知曹操时,这里船轻水急,已放回二十余里,追之不及。曹操懊悔不已。
——选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
点拨:这段文字对应课文第⑧⑨自然段,描写的是诸葛亮在大雾中借箭的经过。这段原著中的文字,语言精练典雅,以短句为主,把事情经过描写得井井有条、生动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