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0张PPT。9 古诗三首走近作者王昌龄(?—约756) 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作品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都很有名。走近作者陆游(1125—1210) 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自小便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他的诗歌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齐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走近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有《杜工部集》传世。
文本解读1.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描绘了一幅广阔的画面,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陲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着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在这悲壮、开阔的景色里。文本解读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这句诗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百战”是说战事之频繁,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典型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战斗岁月中有很多将士壮烈牺牲。
诗词大意诗词大意:青海湖上绵延的云彩使雪山暗淡,一座城池遥望着玉门关。黄沙漫漫,将士们身经百战,铁甲被磨穿,不攻破楼兰城坚决不回家。
文本解读3.“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这两句诗让您的眼前浮现出怎样的图景?
这两句诗描写的景物有黄河和华山。诗人用“三万里”形容黄河的长,用“五千仞”形容华山的高。这让我的眼前仿佛浮现出这样的图景:三万里黄河波涛滚滚,向大海流去;华山高高耸立,直入云霄,好像能碰到天了。
文本解读4.“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泪尽”是什么意思?表现了遗民怎样的思想感情?
“泪尽”的意思是眼泪流干了。从这个词语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原广大人民遭遇到金统治者沉重的压迫,经受了长久的折磨,内心非常痛苦,可谓度日如年。他们盼望南宋朝廷派兵北伐,尽快收复失地,从而重新获得自由。
诗词大意诗词大意:三万里黄河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华山高耸接青天。金统治地区的南宋人民在暴政下已欲哭无泪,日夜盼望官军来收复失地,盼了一年又一年。
文本解读5.“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哪一个字贯串全诗始终?作者是如何描写喜悦之情的?
“喜”字贯串全诗。作者通过“涕泪满衣裳”“愁何在”“喜欲狂”等描写,把自己惊喜、激动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文本解读6.“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诗歌的尾联是实写还是虚写?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虚写。作者用“即从”“穿”“便下”“向”这四个富有动感的词语,想象着自己仿佛已经穿过巴峡、巫峡,路过襄阳、洛阳,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家乡。诗词大意诗词大意:剑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鼻涕和眼泪洒满衣裳。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忧愁的样子,(我)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在晴朗的日子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就从巴峡穿过巫峡,经过了襄阳后再直奔洛阳。难点探究《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把丰富的感情蕴含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做简要分析。
这首诗的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做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批判。结构图解从军行所见所想青海 雪山孤城 玉门关身经百战誓破楼兰戍边辛苦
杀敌报国结构图解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写景叙事三万里河五千仞岳遗民泪尽南望王师祖国山河壮丽企盼收复失地结构图解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惊喜心情想象归家忽传 初闻却看 漫卷即从 穿便下 向爱国情主题归纳主题:《从军行》通过对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的描写,表现了戍守边疆的将士杀敌报国的壮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由景及人,通过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描述和对遗民迫切希望南宋统治者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的描写,表达了诗人爱国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主题归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描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十分喜悦,要收拾行装立即还乡的事。抒发了诗人无法抑制的胜利的喜悦心情与还乡的快意,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之情。主题归纳感悟:古代诗人的感情是多么丰富,多么深厚啊。他们面对祖国河山,总能生发出由衷的热爱,以及誓死保卫祖国的壮志;他们面对即将离别的好友,总是有无限的伤感,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豁达……让我们跟随诗人的笔触,领会千古之幽情。古诗三首
一、走近作者
王昌龄(?—约756) 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作品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都很有名。
陆游(1125—1210) 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自小便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他的诗歌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齐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有《杜工部集》传世。
二、文本解读
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描绘了一幅广阔的画面,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陲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着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在这悲壮、开阔的景色里。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这句诗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百战”是说战事之频繁,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典型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战斗岁月中有很多将士壮烈牺牲。
3.“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这两句诗让您的眼前浮现出怎样的图景?
这两句诗描写的景物有黄河和华山。诗人用“三万里”形容黄河的长,用“五千仞”形容华山的高。这让我的眼前仿佛浮现出这样的图景:三万里黄河波涛滚滚,向大海流去;华山高高耸立,直入云霄,好像能碰到天了。
4.“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泪尽”是什么意思?表现了遗民怎样的思想感情?
“泪尽”的意思是眼泪流干了。从这个词语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原广大人民遭遇到金统治者沉重的压迫,经受了长久的折磨,内心非常痛苦,可谓度日如年。他们盼望南宋朝廷派兵北伐,尽快收复失地,从而重新获得自由。
5.“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哪一个字贯串全诗始终?作者是如何描写喜悦之情的?
“喜”字贯串全诗。作者通过“涕泪满衣裳”“愁何在”“喜欲狂”等描写,把自己惊喜、激动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6.“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诗歌的尾联是实写还是虚写?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虚写。作者用“即从”“穿”“便下”“向”这四个富有动感的词语,想象着自己仿佛已经穿过巴峡、巫峡,路过襄阳、洛阳,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家乡。
三、诗词大意
从军行
青海湖上绵延的云彩使雪山暗淡,一座城池遥望着玉门关。黄沙漫漫,将士们身经百战,铁甲被磨穿,不攻破楼兰城坚决不回家。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黄河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华山高耸接青天。金统治地区的南宋人民在暴政下已欲哭无泪,日夜盼望官军来收复失地,盼了一年又一年。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鼻涕和眼泪洒满衣裳。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忧愁的样子,(我)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在晴朗的日子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就从巴峡穿过巫峡,经过了襄阳后再直奔洛阳。
四、难点探究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把丰富的感情蕴含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做简要分析。
这首诗的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做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批判。
五、结构图解
六、主题归纳
主题:《从军行》通过对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的描写,表现了戍守边疆的将士杀敌报国的壮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由景及人,通过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描述和对遗民迫切希望南宋统治者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的描写,表达了诗人爱国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描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十分喜悦,要收拾行装立即还乡的事。抒发了诗人无法抑制的胜利的喜悦心情与还乡的快意,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之情。
感悟:古代诗人的感情是多么丰富,多么深厚啊。他们面对祖国河山,总能生发出由衷的热爱,以及誓死保卫祖国的壮志;他们面对即将离别的好友,总是有无限的伤感,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豁达……让我们跟随诗人的笔触,领会千古之幽情。
七、教材习题答案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点拨:朗读要在理解诗歌和诗人感情的基础上进行,从而读出自己的感受。如《从军行》一诗,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让人感到孤独、荒凉,语速应稍慢,语调应低沉;后两句写将士誓死破敌的壮志,语调要高亢一些,读出那种坚定、悲壮的情怀。
背诵的时候,可以参照“结构图解”,根据诗歌的内在结构来辅助记忆。
默写时,要注意一些汉字的写法,如“遥”“楼”“仞”“摩”等。
2.借助注释,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再想想它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参考答案:
(1)黄沙漫漫,将士们身经百战,铁甲被磨穿,不攻破楼兰城坚决不回家。可以体会到诗人想要驰骋疆场、杀敌立功的豪情壮志。
(2)金统治地区的南宋人民在暴政下已欲哭无泪,日夜盼望官军来收复失地,盼了一年又一年。可以体会到诗人对南宋遗民深切的同情,以及对南宋朝廷的失望和批判。
(3)就从巴峡穿过巫峡,经过了襄阳后再直奔洛阳。表现了诗人想象自己从巴峡穿过巫峡,路过襄阳,奔向洛阳,回到梦寐以求的家乡的激动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