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青山处处埋忠骨 (课件+素材)(22张)

文档属性

名称 10 .青山处处埋忠骨 (课件+素材)(22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11 18:07:01

文档简介

课件22张PPT。10 青山处处埋忠骨相关资料毛岸英(1922—1950) 出生于湖南长沙。8岁时,由于母亲杨开慧被捕入狱,毛岸英也被关进牢房。杨开慧牺牲后,地下党安排毛岸英和两个弟弟来到上海。1936年,毛岸英和弟弟毛岸青被安排到苏联学习。1946年,毛岸英回到延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相关资料毛岸英虽然是毛泽东的儿子,但从不以领袖的儿子自居,相反,他总是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和普通劳动群众打成一片。解词语?拟定|起草制定。例句:专家们经过半年的考察,终于拟定了一份长期发展规划。
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例句:我被这个故事感动了,情不自禁的留下了眼泪。
打消|消除(用于抽象的事物)。例句:经过妈妈的劝说,我们打消了去深山探险的念头。
解词语若有所思|好想在思考着什么。例句:他静静地望着窗外,若有所思,好想在决定着一件大事。
踌躇|①犹豫。例句:踌躇了半天,我终于向老师说出了事情的真相。②停留;徘徊不前。③得意的样子。文中是第①种意思。
解词语黯然|①阴暗的样子。②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例句:奶奶去世,爸爸神色黯然,默默地做着事。文中是第②种意思。
同义词眷恋—留恋 打消—消除
踌躇—犹豫 情不自禁—不由自主
反义词悲痛—喜悦 繁忙—悠闲
踌躇—果断 黯然—明亮
词语搭配(无限)的父爱 (紧锁)的眉头
(无限)的眷恋 (黯然)的目光
(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若有所思)地说
词语拓展AABB式词语:平平安安 千千万万 模模糊糊 端端正正 林林总总 风风光光 顺顺溜溜 斑斑驳驳 兢兢业业 慌慌张张
文本解读1.你能找出画线句子中的数量词吗?读一读,想一想当时的情景,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呢?
一天、一句、一支、几次。作者用这几个数量词,细致描写了毛主席收到电报后的一举一动,表现出毛主席失去爱子之后无比悲痛的心情。
文本解读2.这一部分是从哪几方面来写毛主席的悲痛心情的?
是从两个方面来写的。一是具体描写毛主席的动作、神态等,如不说话、长时间吸烟、不吃饭、呼唤儿子的名字;二是写毛主席陷入回忆,过去一次次分离毛岸英都平安归来,而这次却传来了噩耗,这让人如何能够相信呢?
文本解读3.面对如何安置毛岸英的遗骨,志愿军司令部和朝鲜方面为何有不同的考虑?
志愿军司令部请示是否将毛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这是因为彭德怀司令员等对毛主席的爱戴、体贴,希望减轻毛主席的丧子之痛;朝鲜方面要求把遗骨葬在朝鲜,是出于对中国优秀儿女的崇敬。
?
文本解读4.“很快”说明了什么?
“很快”一词说明毛主席在有了让爱子遗骨回国的想法后,马上就感到这样做是不对的,表现出了他的理智和宽广的胸怀。
文本解读5.当时毛主席有着一种怎样的矛盾心理?
毛主席想到儿子奔赴朝鲜战场时,自己因为工作繁忙未能去相送,怎能不想见见儿子的遗骨呢?这个要求对于一个父亲来说是合情合理的。但自己是主席,作为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更要以身作则,不能搞特殊。
文本解读6.主席为什么让秘书把记录稿放在写字台上?
这说明主席此时心里仍然是矛盾的,一签字就意味着永远也见不到自己的爱子了,岸英将永远留在异国他乡,真是落笔千钧啊!也许,他还下不了这个决心,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
文本解读7.由“被泪水打湿的枕巾”一句你联想到了什么?
我仿佛看到了夜深入静时,一位慈爱的父亲在床上辗转反侧,失声痛哭的情形。
?
难点探究本文既描写了毛主席作为伟人的一面,又描写了他作为普通人的一面,据此谈谈你的认识。
伟人在我们心中是高大的,至高无上的,但是他们不是钢铁铸成的,也有常人的情感,在悲痛面前,他们也有柔情的一面。毛主席痛失爱子,他非常悲痛,不吃不喝不说话;难点探究面对爱子遗骨安葬问题,他也希望在国内安葬,也有过短暂的犹豫,这都是人之常情的表现,失去亲人,谁不悲痛?谁不想见亲人最后一面?这样的描写,既无损毛主席伟人的形象,又能把他的形象表现得更加真实、丰满。结构图解青山处处埋忠骨接到电报→失去爱子,异常悲痛
①~④常人的情感
伟人的胸怀两种选择 难以取舍
权衡利弊 做出决定
彻夜痛哭 写下批示艰难选择⑤~⑩主题归纳主题:课文主要讲了毛主席得知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斗中壮烈牺牲的噩耗后极度悲痛的心情和对毛岸英遗骨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主席常人的情感和伟人的胸怀。主题归纳感悟:儿子牺牲前,他连最后一面也没见到;而为了“大义”,他将儿子安葬于异国他乡。“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激昂文字的背后,他将泪水留给了自己,将无私、旷达的胸怀献给了国家。他,是一位慈爱的父亲;他,更是一位伟大的领袖!这样的父亲、这样的领袖,怎能不值得我们永远怀念、敬仰呢?青山处处埋忠骨
一、相关资料
毛岸英(1922—1950) 出生于湖南长沙。8岁时,由于母亲杨开慧被捕入狱,毛岸英也被关进牢房。杨开慧牺牲后,地下党安排毛岸英和两个弟弟来到上海。1936年,毛岸英和弟弟毛岸青被安排到苏联学习。1946年,毛岸英回到延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毛岸英虽然是毛泽东的儿子,但从不以领袖的儿子自居,相反,他总是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和普通劳动群众打成一片。
二、解词语
拟定|起草制定。例句:专家们经过半年的考察,终于拟定了一份长期发展规划。
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例句:我被这个故事感动了,情不自禁的留下了眼泪。
打消|消除(用于抽象的事物)。例句:经过妈妈的劝说,我们打消了去深山探险的念头。
若有所思|好想在思考着什么。例句:他静静地望着窗外,若有所思,好想在决定着一件大事。
踌躇|①犹豫。例句:踌躇了半天,我终于向老师说出了事情的真相。②停留;徘徊不前。③得意的样子。文中是第①种意思。
黯然|①阴暗的样子。②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例句:奶奶去世,爸爸神色黯然,默默地做着事。文中是第②种意思。
三、同义词
眷恋—留恋 打消—消除 踌躇—犹豫 情不自禁—不由自主
四、反义词
悲痛—喜悦 繁忙—悠闲 踌躇—果断 黯然—明亮
五、词语搭配
(无限)的父爱 (紧锁)的眉头 (无限)的眷恋 (黯然)的目光 (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若有所思)地说
六、词语拓展
AABB式词语:平平安安 千千万万 模模糊糊 端端正正 林林总总 风风光光 顺顺溜溜 斑斑驳驳 兢兢业业 慌慌张张
七、文本解读
1.你能找出画线句子中的数量词吗?读一读,想一想当时的情景,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呢?
一天、一句、一支、几次。作者用这几个数量词,细致描写了毛主席收到电报后的一举一动,表现出毛主席失去爱子之后无比悲痛的心情。
2.这一部分是从哪几方面来写毛主席的悲痛心情的?
是从两个方面来写的。一是具体描写毛主席的动作、神态等,如不说话、长时间吸烟、不吃饭、呼唤儿子的名字;二是写毛主席陷入回忆,过去一次次分离毛岸英都平安归来,而这次却传来了噩耗,这让人如何能够相信呢?
3.面对如何安置毛岸英的遗骨,志愿军司令部和朝鲜方面为何有不同的考虑?
志愿军司令部请示是否将毛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这是因为彭德怀司令员等对毛主席的爱戴、体贴,希望减轻毛主席的丧子之痛;朝鲜方面要求把遗骨葬在朝鲜,是出于对中国优秀儿女的崇敬。
4.“很快”说明了什么?
“很快”一词说明毛主席在有了让爱子遗骨回国的想法后,马上就感到这样做是不对的,表现出了他的理智和宽广的胸怀。
5.当时毛主席有着一种怎样的矛盾心理?
毛主席想到儿子奔赴朝鲜战场时,自己因为工作繁忙未能去相送,怎能不想见见儿子的遗骨呢?这个要求对于一个父亲来说是合情合理的。但自己是主席,作为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更要以身作则,不能搞特殊。
6.主席为什么让秘书把记录稿放在写字台上?
这说明主席此时心里仍然是矛盾的,一签字就意味着永远也见不到自己的爱子了,岸英将永远留在异国他乡,真是落笔千钧啊!也许,他还下不了这个决心,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
7.由“被泪水打湿的枕巾”一句你联想到了什么?
我仿佛看到了夜深入静时,一位慈爱的父亲在床上辗转反侧,失声痛哭的情形。
八、难点探究
本文既描写了毛主席作为伟人的一面,又描写了他作为普通人的一面,据此谈谈你的认识。
伟人在我们心中是高大的,至高无上的,但是他们不是钢铁铸成的,也有常人的情感,在悲痛面前,他们也有柔情的一面。毛主席痛失爱子,他非常悲痛,不吃不喝不说话;
面对爱子遗骨安葬问题,他也希望在国内安葬,也有过短暂的犹豫,这都是人之常情的表现,失去亲人,谁不悲痛?谁不想见亲人最后一面?这样的描写,既无损毛主席伟人的形象,又能把他的形象表现得更加真实、丰满。
九、结构图解
十、主题归纳
主题:课文主要讲了毛主席得知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斗中壮烈牺牲的噩耗后极度悲痛的心情和对毛岸英遗骨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主席常人的情感和伟人的胸怀。
感悟:儿子牺牲前,他连最后一面也没见到;而为了“大义”,他将儿子安葬于异国他乡。“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激昂文字的背后,他将泪水留给了自己,将无私、旷达的胸怀献给了国家。他,是一位慈爱的父亲;他,更是一位伟大的领袖!这样的父亲、这样的领袖,怎能不值得我们永远怀念、敬仰呢?
十一、教材习题答案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参考答案:第一部分写毛主席看到爱子牺牲的电报后非常悲痛。
第二部分写面对爱子遗骨是运回国内还是在朝鲜安葬这两种抉择,毛主席做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的决定。
2.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点拨:文中有多处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这些语句通过细致刻画,反映出了毛主席的内心世界。边读边画,体会他的感情与心理,可以在书上做批注,然后通过朗读把毛主席的感情表达出来。如“‘岸英!岸英!’毛泽东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这句话是对毛主席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一遍一遍地呼喊爱子的名字以及手按眉头的动作,表现出他痛失爱子后万分悲痛的心情。朗读时,两个“岸英!”可以用不同的语气去读,声音要低沉,表现出那种发自内心的对爱子的思念之情。
3.历史上有无数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查找资料,结合这些人物的故事,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参考答案:这是主席写在记录稿上的两句诗,表明了主席对儿子遗骨安葬问题的态度。“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东汉名将马援曾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此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死后又何必要把尸骨运回家乡安葬?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又有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