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唐诗三首》课件(共5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唐诗三首》课件(共5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11 22:01:2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59张PPT)
唐诗三首
(一)石壕吏
(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卖炭翁
(一)



杜甫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风格沉郁悲壮,语言瑰丽精确,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杜甫则被后世尊为“诗圣”。
  他的诗作今存1400多首,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这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反映了人民的疾苦,谴责了统治阶级的残暴,揭示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历来被誉为“诗史”。
写作背景
《石壕吏》的写作背景是唐朝安史之乱时期。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骚动起来。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杜甫这番经历写成了著名的“三吏”“三别”。
“三吏”是《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是《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读准字音
吏 逾
邺 戍
咽 妪
泣 裙
qún





shù

疏通文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投宿
越过
多么
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最近
苟且活着
停止,这里引申
。为完结。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没有完整的衣服;
裙, 这里泛指服。
应征
还能够
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傍晚时分(我)投宿到石壕村,遇到有差役趁着夜色来抓人。老头(听到声音)便越墙逃跑了,老妇走出屋去应门。
差役叫得多么凶狠,老妇啼哭得多么痛苦。
(我)听到老妇走上前说:我有三个儿子都去戍守邺城了。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最近战死了。活着的不过是苟且活着,死了的就永远完结了!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个还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可是)出出进进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我这老太婆虽然已年迈力尽,请让我今晚跟你们一起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赶上)准备(明天)早晨做饭。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好像听到(有人)低声哭泣。
(等到)天亮登程赶路时,只有同那个老头告别了。
翻译课文
复述课文
不要求逐字逐句翻译,说出大意就可以了。
整体感知
开端:
吏 ------- 夜捉人
发展:
老翁------ 逾墙逃跑
妇人------
致词、
被逼应征
高潮:
结局:
我 -------
投宿、
独与老翁别
品析课文
1、文章开头四句是故事的发生,写了几个人几件事?哪一句预示有一场灾难降临?
四个人,四件事。
有吏夜捉人
2、在这里老翁、老妇分别有怎样的举动?全篇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捉人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3、老妇致词说了哪些之苦?
----丧子之苦
----困窘之苦
----应征之苦
4、老妇一家三男被征,说明了什么?三男已死二男,又说明了什么?
说明兵役之苛酷及战争之惨烈。
5、在表现官吏时,你认为哪几个词最富表现力?
捉、呼、怒
夜、夜久
6、在这苦难的现场,杜甫做了些什么?从文中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听---------夜久、幽咽、独
言简意深,凄清绵绵无尽
1、“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中“如”字用得很含蓄,假如没人哭,作者为何有此感觉?假如有人在哭,那么会是谁在哭呢?
合作学习
“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白板威逼漫长过程。“如闻”表明了“泣幽咽”或实或虚:或许儿媳在哭泣,或许老翁在哭泣,或许村民在哭泣,甚而至于诗人也在哭泣。
2、根据你的理解,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本诗的主题吗?
全诗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地描绘,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反映了人民的苦难。
板书设计
时间顺序
暮――投宿――开端:
有吏夜捉人
夜――住宿――发展:
听妇前致辞
夜久 ----
请从吏夜归
高潮:
天明――告辞――结局:
独与老翁别
线索:诗人的行踪
布置作业
一、背诵并默写课文。
二、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提示:石壕史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善于运用想象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
杜 甫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诗圣”。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即杜甫在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杜甫流寓成都三年,靠亲戚朋友帮助维持生活。这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好不容易在城西七里的浣花溪边找到一块荒地,盖起了一间茅屋,总算有了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
写作背景
“歌行体”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文体知识
怒 号 挂 罥 长 林 梢 庇

突兀 布衾 三 重 茅 沉塘坳
飘 转
俄 顷
丧 乱
见 此屋
háo
juàn
cháng


qīn
chóng
ào
zhuàn
qǐng
sāng
xiàn
读准字词
朗读感知
1、听读课文,注意字词的读音;
2、初读课文,读准字词;
3、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停顿;
4、多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 沉塘坳。
解读课文
秋深
怒吼
在这里是虚数,表示多
江边的地方
高高的树梢
茅草飞得低的

----写诗人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惨状。
八月,秋已深了,狂风怒吼,把我草屋上的几层茅草都卷走了。
茅草飘飞,飞过江去,散落在江边上,其中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枝头,飞得低的茅草,飘飘悠悠,落在深塘的水边。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解读课文
竟忍心
做,动词
公开
喝止不住
拄着拐杖
---群童抱茅,诗人叹息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在我眼前做出盗贼的事来,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
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只好回来,拄着拐杖感叹自己的不幸和世态悲凉。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 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 何由 彻!
解读课文
一会儿
像墨一样黑
被子
睡觉不老实
被里子
雨点细密,像下垂的麻线
睡得很少,指失眠。
即“由何”,由:凭。
到天明,作动词
---写诗人屋漏又遭连夜雨,长夜沾湿难入眠的痛苦。
一会儿,风停了,乌云像墨一样黑,秋天的天空乌云密布,天也渐近黄昏,黑了下来。
盖了多年的被子,又硬又冷,像铁一样,娇惯的儿子因为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破了。因为屋漏,床上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而雨水还像麻线一样不断流。
自从安史之乱后,已不知有过多少个这样的夜晚,洒泪沾襟又有什么用呢?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解读课文
怎能得到.安:疑问代词,怎么
全部庇覆
所有贫苦人
安稳得像山一样
同”现”,出现
小屋
--写诗人推已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哪里能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屋,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都喜笑颜开,而高大的房屋在狂风暴雨中也不会倾倒,安稳得像山一样
啊!什么时候,我的眼前能一下子出现这样高大的房屋,我自己即使茅屋被狂风吹破,被冻死了也心满意足!



赏析课文
1、作者用哪个词语来描写秋风?
怒号
2、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或是“凶猛”等词语呢?
“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同时,它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3、“卷”和“吹”相比较,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哪个词更好?
“卷”字好。即形象又有力度。
4、“归来倚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赏析课文
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
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
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5、文中的哪两个句子表现了作者的这种痛苦难眠的心情?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6、漫漫长夜,作者无法入眠,他在想什么?
赏析课文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受冻死亦足!
7、由此可见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
忧国忧民
全诗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欢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特别是最后一段集中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
总结课文
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课文;
2、整理课文翻译;
3、正确默写课文;
4、完成课后习题。
卖炭翁
(三)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倡导了“新乐府运动”,强调继承《诗经》的优良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闲适、感伤、杂律。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喻诗,《卖炭翁》就是其一。
作者介绍
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题下自注:“苦宫市也”,说明了诗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既为民生叫屈,又为皇上担忧。“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自唐德宗贞元末年起,宫中日用所需,不再经官府承办,由太监直接向民间“采购”,谓之“宫市”,又称“白望”。太监常率爪牙在长安东市、西市和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百姓深受其害。韩愈《顺宗实录》一语道破:“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写作背景
两鬓bìn 辗niǎn冰辙zhé
泥中歇xiē 翩piān翩piān
两骑jì 口称敕chì 回车叱chì牛 宫使驱将jiāng 半匹红绡xiāo 一丈绫líng 系jì向牛头
读准字音
通假字
1、辗(niǎn)冰辙
(“辗”同“碾”,碾压。)
2、系(jì)向牛头充炭直
(“直”同“值”,价钱。)
解读课文
卖炭翁, 伐 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砍伐

城南之山
烟熏色的脸。
灰白色,形容鬓发花白
得到。
做什么用;营,经营,这里指需求
单薄
价格低
希望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解读课文
天亮。
同“碾”,压
困倦,疲乏
集市南门
轻快洒脱的样子。
骑马的人
指皇宫内的太监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 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 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 直。
解读课文

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调转
喝斥
赶着走
绡、绫:指丝织品

通“值”,指价格
翻译课文
有位卖炭的老翁,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的很黑。卖炭所得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却担心炭的价钱被降低,还希望天气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辗轧冰冻的车轮印,往市集的方向去。牛都疲乏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
翻译课文
前面两位轻快洒脱的骑马人是谁?是皇宫内的太监的爪牙。他们手里拿着文书,却说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转车头,大声呵斥着牛往北面拉去。一车炭,有一千多斤重,宫里的使者们硬是要赶着它走,老翁舍不得它,却也没有办法。宫里的使者们将半匹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当作炭的价格。
赏析课文
1、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
(1)地点在长安城附近的终南山。
(2)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
赏析课文
2、“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有什么表达作用?
“辗”字既写出了天寒冷,又写出了写出牛车的重量,从而突出说明了卖炭翁的艰辛。
3、“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
赏析课文
“翩翩“本意是形容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的个人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4、“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说明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
赏析课文
说明卖炭翁虽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5、全诗反映了封建社会怎样的情况?
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横暴掠夺,反映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不幸。
卖炭翁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从多角度加以分析。
合作探讨
1、肖像描写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翁烧炭艰辛、生活困苦、年岁已老。
2、心理描写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卖炭翁矛盾的心理:生活困苦、艰辛。
合作探讨
3、动作描写
合作探讨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 。?
----卖炭翁运炭的艰难: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通过记叙一个卖炭老翁辛苦劳动所得最终被宫使掠夺一空遭遇,揭露了宫市的罪恶和统治阶级的残暴,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总结课文
板书设计
卖炭翁
宫 使
对 比
烧炭艰辛
运炭艰难
炭被掠夺
(肖像、心理、动作描写)
生活困苦艰辛
夺炭
(肖像、动作描写)
仗势凌人
蛮横冷酷


布置作业
1、整理唐诗三首的翻译;
2、熟读、背诵唐诗三首;
3、正确默写唐诗三首;
4、完成课后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