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那个星期天 课件(46张)

文档属性

名称 9 那个星期天 课件(46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11 16:23: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6张PPT)
那个星期天
史铁生
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明媚、翻箱倒柜”等词语。
学习目标
1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主人公在一天中的心情变化,理解其情感,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
3
感受主人公的失望与无奈,辩证地认识母亲与孩子沟通中出现的问题。
作者介绍
史铁生(1951—2010),当代作家、散文家。21岁时,因病瘫痪,后患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等。
会写的字

多音字





形近字


词语学习
词语理解
翻箱倒柜:形容彻底地翻检、搜查。
造句:尽管翻箱倒柜,小华仍然没有找到自己的毕业证。
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造句:漫步于雾中,就像进入缥缈的仙境一般。
惆怅:伤感;失意。
造句:与好朋友别离后,小华心里感到一阵惆怅。
依偎:亲热地靠着,紧挨着。
造句:这个小孩子依偎在奶奶的怀里。
近义词
盼望——(希望)/(期望) 吓唬——(恐吓) 
焦急——(着急)/(焦虑) 原谅——(谅解)
耽搁——(耽误) 惊惶——(惊慌)
惆怅——(怅惘) 依偎——(依靠)
消逝——(消失) 荒凉——(萧条)


反义词
昏暗——(明亮) 焦急——(镇定) 
兴奋——(沮丧) 原谅——(责备)
漫长——(短暂) 惆怅——(舒畅)
惊惶——(镇静) 消逝——(浮现)
荒凉——(繁华)

 
词语辨析
惊惶 惊慌
相同点:都含有“害怕”的意思。
不同点:“惊惶”侧重指因害怕而引起的神态表情的不安和恐惧,强调的是心理,多用于书面语,如“惊惶不安”;“惊慌”侧重指因害怕而引起的动作上的慌乱,强调的是行动,运用范围更广,多用于口语,如“惊慌失措、神色惊慌”。 

词语辨析
 
运用示例:
1.只要听到一点儿声音,三只刚出生的小猫
就(  )地挤成一团。
2.听闻附近发生火灾,人们(  )不安。
惊慌
惊惶
1.快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整体感知
文章写了一位母亲答应带孩子出去玩,但由于家务繁忙而一次次爽约的事。


2.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一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

课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那个星期天记载着“我”的第一次盼望。
第二部分(2~6):写“我”早母亲的一次次爽约下,希望逐渐落空的心理变化过程。
第三部分(7):写“我”在希望落空后倍感伤心,以及母亲对我的安慰。

课文解读
1.学习第一部分。
(1)文章开篇就写到“我”还记得第一次盼望,我为什么对第一次盼望记忆犹新?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在盼望中有兴奋期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等心理感受;母亲因为没有兑现承诺,给“我”幼小的心灵带来了痛苦,以及母亲忙碌辛苦的身影也在“我”的记忆中挥之不去等等。这些让我对第一次盼望记忆犹新。
(2)如果把第二句改成“那个星期天我从早等到晚”,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原句罗列了时间点,显得时间过得特别漫长,突出了等待过程的煎熬和“我”的期盼。改写后的句子显得平淡,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1)在那个星期天里“我”的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盼望——兴奋、期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

2.学习第二部分。
(2)第2自然段中“为什么如此令‘我’期待的一天,我却记不清去哪儿了”?

因为这是我的第一次盼望,母亲之前一只答应带我去,但却没有兑现,我一直盼望着,以至于忘了目的地;而且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在那天由于期盼落空的伤痛令我印象深刻,以至于忘记了具体的地点。

(3)第3自然段中“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跑出去,站在街门口”“躲在大门后”这些语句运用了怎样的描写?

运用了环境描写和动作描写。体现出了我因为母亲要带我出去玩而愉快的心情。

(4)第4自然段中,我是如何认为 “这段时光不好挨”?

通过“我”的动作来写“我”焦急又兴奋的心理,以及“我”坐在草丛里看电影画报时的想象来表现出“我”独自等待时的无聊与孤独。“空空落落”的不仅仅是空无一人的院子,还有“我”孤独的内心。等待的过程非常漫长而又孤独,但是“我”依然没有放弃,一直耐心、执着地等待着。
还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了“我”的内心独白,让人进一步体会到“我”的脆弱和无可奈何,忍不住对“我”心生怜爱。
(5)为什么母亲“那两条不停顿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动”?说说你的体会。

为了让母亲兑现承诺,“我”冒着被匆匆奔忙的她绊倒的危险,紧跟着她,甚至把自己小小的身子裹进她的脚底下,从而发生了观察点的转换。在“我”眼里,那双腿竟然显得如此脆弱,好像随时会被“我”绊倒一样,展示了“我”跟随母亲步伐的紧密,更形象地体现了“我”急切的心情。

(6)第6自然段中,是如何描写“我”心情的变化的?

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母亲由于忙于家务,似乎已经忘记了自己的承诺。“我”为了让母亲知道“我”仍然在等着她带“我”出去,便死守在离她最近的地方,“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一声不吭”,用无声的动作表达最焦急的心情。

融情于景。“光线渐渐暗下去”交代了天色渐晚。“凉下去沉郁下去”写出了随着希望一点点破灭,“我”的内心越来越惆怅。“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更体现了“我”完全沉浸在伤心绝望中。“我”的感觉和周围的环境结合起来,表现了“我”越来越失望,最终明白自己的盼望终将落空的心理状态。

3.学习第三部分。
(1)第3自然段段首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为什么不直接写心情,而是写“那个星期天”的光线和声音?

表现了“我”执着盼望的心情。这里用光线的变化和声音写出了“我”在等待的过程中的孤独、等待无果后的悲伤。更能衬托出我那种对外出还抱有希望的盼望心情。
(2)齐读最后一段,感受母亲的“惊惶”,思考母亲为什么会“惊惶”?表现在哪些行动上?

“惊惶”是对母亲的神态描写,写出了她看到孩子难过时的紧张、慌乱。“拉进”“亲吻”的动作和抱歉的话语写出了母亲没能带孩子出去玩的愧疚、恋爱。表明她并不是一个不疼爱、不体谅孩子的母亲,她只是她沉浸于自己的劳作中,以致暂时忽视了“我”。
4.探究。
文章以孩子的视角,刻画了母亲的形象,你如何评价这位母亲?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示例一:这位母亲既有对孩子的疏忽,又有对孩子发自内心的关爱。母亲用话语敷衍孩子,最终没有遵守承诺,是她对孩子感受的疏忽。但她始终没有拒绝孩子和看到孩子上自伤心难过时惊惶并且道歉的表现,又体现了她对孩子发自内心的关爱。
示例二:这是一位真实感人的母亲,她像大多数母亲一样,为生活而操劳,难免疏忽了孩子的感受,她答应了带孩子去玩,但又被生活琐事牵绊,不能兑现对孩子的承诺。但即使忙得不可开交,他也没有用呵斥和直接拒绝的方式去伤害孩子,而是对孩子满怀歉意。她的无奈令人心酸,她对孩子的爱有令人感动。

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佳句积累
1.描写人物心理的词语
心花怒放 喜出望外 归心似箭
迫不及待 提心吊胆 心事重重
坐立不安 悲喜交加 心慌意乱
心急如焚 心灰意冷 忐忑不安  
拓展延伸
2.描写人物失望心情的句子。
(1)他失望极了,泪脸比挨霜打的芭蕉叶还要焉黄。
(2)一个接一个的失败,像灭火剂一样把我心头的希望之火浇灭了。
(3)我突然感到一股失望的苦水,淹没了全部期待。
本文记叙了母亲答应带孩子出去玩,但由于家务繁忙而一次次爽约的事,表现了孩子期待已久而又落空失望的心理过程,细腻地展现了儿童丰富而敏感的情感世界,以及孩童世界与成人世界存在的鸿沟。
课堂小结
结构图示
母亲答应带“我”出去 希望、激动
等一会儿、买完菜去 焦急、兴奋 早晨
等忙完后、下午去 焦急、无奈
等洗完衣服去 失望、委屈 黄昏
希望落空,倍感伤心 焦虑、无奈
那个星期天
难以忘怀的期盼
当堂测试
1.写出下面句子所使用的的描写方法:
(1)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
(2)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环境描写)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