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 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二单元 第6课 北宋的政治(共23张PPT+1个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 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二单元 第6课 北宋的政治(共23张PPT+1个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3-12 12:53:11

文档简介

课件23张PPT。 赵匡胤作为唐末五代
十国混战局面的终结者和
宋朝的开拓者,是中国历
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
人物。他具有完美的人格
魅力:心地清正,嫉恶如
仇,宽仁大度,虚怀若谷,
好学不倦,勤政爱民,严
于律己,不近声色,崇尚节俭,以身作则等等,不仅对改变五代以来奢靡风气具有极大的示范效应,而且深为后世史学家所津津乐道。导入新课第6课 北宋的政治时间
人物
都城
事件 960年赵匡胤开封(东京)陈桥兵变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宋朝的建立2.北宋局部统一
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已出现统一的趋势。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
影响: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3、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观察五代十国部分政权更迭时间表
思考一下,五代十国的政权特点?结论:五代十国时期,政局动荡不止,王朝个个短命。
武将专权结合材料及教材相关史事,说说北宋统治者为什么加强中央集权?“天下自唐季(唐朝末期)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此非他故,方镇(藩镇割据)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合作探究唐末五代,藩镇太重,君弱臣强(地方权力大,中央势弱)宋朝建立时,全国仍处于割据状态,要巩固统治,结束封建割据,必须加强中央集权132宋太祖本人就是通过兵变夺取政权的,为防止类似的兵变重演原因 宋太祖即位后的一天,与石守信等大将饮酒,酒兴正浓时,宋太祖说 :“我当上皇帝全靠你们,可现在我整夜都睡不安宁。”众将忙问其故,宋太祖答道:“如果有一天,你们也被部下黄袍加身,你们也会身不由己啊。”众将知道受到猜疑,便请宋太祖指明一条生路。宋太祖让他们回家置产,享受清福。第二天,这些大将纷纷称病辞职,交出兵权。这就是“杯酒释兵权”故事的来历。“杯酒释兵权”(1)军事方面: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了军队。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还经常调动军队,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3、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2)在中央:
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宰相之下设副宰相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
还设多重机构,分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我真心不愿意!副宰相们我们一起帮你分担哦!(3)在地方
①在地方,派文臣担任知州;
②知州实行三年一换制度;
③还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④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某知州 某通判 某转运使你来监督我,他来收财赋,我能干点啥呢?地方:行政权、财权、兵权中央:以 宰相 为首的百官皇 帝中央集权削弱
相权总体方法:分化事权具体措施:2、由 政事堂 、 枢密院 和 三司使 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政权和财政权。1、设 参政知事 若干人,位同副相,与宰相共执行政权。强化皇权小结: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2、控制对军队调动
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中央:削弱相权,分割宰相的军政和财政大权
地方: 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设置通判分知州权力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利;
在地方设置转运使,地方财赋收归中央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措施:
1.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2.宋太宗继续采取拟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目的: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的弊端重现。 材料:宋朝重文轻武,重内轻外。所以,今天看宋朝历史,就会觉得奇怪。宋朝文化兴盛,经济繁荣,军事上却软弱至极,不堪一击。可实际上,宋王朝这种积贫积弱的局面却是宋王朝的统治者吸取前代教训,千方百计方才达到的长治久安的理想状态。 (1)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讨论宋朝重文轻武的表现。①经济文化兴盛,但军事上却软弱至极。
②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③遇有战事,一般由文官挂帅出征。
④科举考试,文举兴盛,武举录取人数少。二、重文轻武的政策(2)宋太祖重文轻武的目的是什么?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北宋军人(3)重文轻武的影响:

积极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安定。
材料反映什么历史信息?带来怎样的影响?北宋官员人数(单位万) 宋将官、职分离,官成为一种待遇。知其官不知其职者,十有八九,另将旧官制一应保留。到北宋中期,各级官僚达到17000多人。这比实际所需人数多出两倍。庞大的官僚机构中,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项官职,互相推卸责任,不干实事,行政效率很低。 影响: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官俸和军费开支庞大。冗官、冗兵和冗费(三冗)导致北宋形成“积贫”的局面材料分析: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消极影响军队的统帅常常由不知兵事的文人担任,而经验丰富的将军却只能当副职;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
北宋拥有百万军队,却始终阻挡不住辽、西夏和金的进攻,最后还遭受“靖康之辱”材料分析: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消极影响影响: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 材料 关于宋朝GDP的统计:
一是香港科技大学的刘光临先生,据他的统计与推算,宋朝的人均国民收入位于历代最高峰,为7.5两白银,远远高于晚明2.88两,要到十九世纪的晚清,才追上宋代的水平。
二是英国的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他认为:“在960~1280年间,尽管中国人口增加了80%,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却由450美元增加到600美元,增加了1/3;以后一直到1820年都保持着此水平。欧洲在960~1280年间,人口增加了70%,人均国内总值则从400美元增至500美元,只增加了1/4。”也就是说,宋代的经济与生活水平,不但在纵向上优于其他时代,而且在横向上遥遥领先于同时代的欧洲。 (1)读材料,说说宋朝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宋朝在历史上是一个军事上积贫积弱的朝代,结合材料,说说是什么原因造成的?(2)国家在实施大政方针时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课堂小 结一、北宋建立:时间、人物、首都
二、宋太祖的统治措施及影响
在中央:
在地方:
重文轻武政策:
三、北宋政治的特点960 赵匡胤 开封(东京) 局部统一 削弱相权 收行政权、财权、兵权 文人统兵,改革科举制 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分化事权、内外相制(最明显)达标训练1、“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这一诗句中的“唐宗”“宋祖”分别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两位皇帝( )
A.唐高祖、宋太祖 B.唐高宗、宋太宗
C.唐太宗、宋太祖 D.唐太宗、宋真宗
2、《百家姓》是我国影响极深的一种启蒙读书,据考证,该书前几个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赵是一个朝代国君的姓,理应为首,请问是哪个朝代?( )
A.明代 B.元代
C.唐代 D.宋代3、一位学生在其研究性学习论文中出现“守内虚外、强干弱枝、重文轻武、三冗局面”等语句,这典型反映了哪一王朝的统治状况?(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4、北宋初期的政治改革最终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从借鉴的视角,当今政府应 ( )
A.加强军队建设 B.重视精兵简政
C.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D.大力发展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