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课件(5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课件(5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11 20:43:4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59张PPT)
猜猜他是谁?
他满腹才情,
他以“铁齿铜牙”的美称扬名天下,
他与史上著名的贪官和珅斗智斗勇,
他走到哪里都离不开他的烟袋,
他是谁?
他就是纪昀(纪晓岚)
蒲松龄(1640—1715)
纪晓岚故居
纪晓岚书法
纪晓岚之墓
纪昀
教学目标:
1.复习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重点、难点:
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
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的帮助,理解文
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
纪昀,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总纂zuǎn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
? 沧cāng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sēng /募mù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 ,岂能/为wéi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 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kǎn穴xué 。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zhì/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sù流逆上矣。求之/下流, 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1、范读,学习朗读技巧
2、个性诵读,感知文意
要求:
读准字音
读清节奏
读出韵味
沧州南一寺临 河干,山门 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靠近
河岸
佛寺外门
倒塌
一起
译文参考: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寺庙的外门倒塌在了河水里,(门旁)两只石兽也一起沉没到河里了。
兼词,于之,
在这个地方.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经过
经历

寻找
终了,
最后

募集
译文参考:过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决定)重修(庙门),便到河中寻找那两只石兽,最终没找到,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 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划船

农具
踪迹
译文参考:(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地,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 之笑曰“尔辈不能究 物理,
设馆
教书
听说
这件事
你们
这些人
研究、探求
事物的道理、规律
译文参考: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立了学馆讲学,听说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削下
的木片


译文参考: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怎么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坚硬
沉重
松软
浮动
埋没
语气词,
罢了
译文参考:石头的性质是坚硬而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泥沙中, 越沉越深罢了。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颠倒,错乱
正确
的言论
信服
译文参考: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了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游.

巡河、护河的士兵

代词,指讲学家的话
凡是
丢失
应当
译文参考: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在河里丢失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 为 坎穴 .
表原因的发语词,
原因是
河水

咬,
本文:侵蚀,冲刷
形成

坑洞
译文参考: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所以)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刷石前的沙子,形成坑洞。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等到
摔倒
译文参考: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 不已, 遂反溯流逆上矣.
不停止
逆流
一再
翻转
译文参考: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向前再转动。这样一再翻转不停,于是石头会反方向逆流而上了。
像这样
于是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依照他的话(去做)
固然

找到
译文参考: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固然颠倒错乱;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颠倒错乱吗?”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 欤?
既然这样
那么



主观地判断

译文参考: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表面现象)、不知其二(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文言知识总结
古今异义: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古:岸
今:不潮湿
②阅十余岁
古:经历
今:看
古:事物的道理
③尔辈不能究物理
今:一门学科
④是非木杮
古:这
今:表判断的动词
一词多义: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被)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成为,形成)
一词多义

1.闻之笑曰
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2.沿河求之
代词,代石兽.
3.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代讲学家的话.
4.当求之于上流
代词,代石头.
7.其反激之力
结构助词:的
6.至石之半
结构助词:的
5.求之下流、 求之地中
代词,代石兽
8.然则天下之事
结构助词:的
1、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分别概括文中几个人物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位置、理由及结果。
2、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寺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结合文中相关叙述和描写,对他们做出评价。
3.文章中两次写“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4、学习本文后你有什么体会?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讲学家
原地沙下
第四种
老河兵
求之于上流
果得于数里外
失败
原地
水中
不可得
无迹
1、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分别概括文中几个人物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位置、理由及结果。
求之
下流
重修庙门
以为顺流下矣
石性坚重…渐沉渐深耳
盖石性坚重…遂反溯流逆上矣
寻找经过 人物 寻找的地点 理由 结果






2、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寺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结合文中相关叙述和描写,对他们做出评价。
提示:
分别思考三个人物考虑到了哪些内容?思维存在哪些漏洞?




寺僧 求石兽于水中
寺僧 以为顺流下矣学科网
1、僧:
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2、僧:
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考虑不周,经验不足,代表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人。
评价:




讲学家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3、讲学家:
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对泥沙的作用。
评价:
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
代表“据理臆断”的人。
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




老河兵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冲石原理




冲石原理




冲石原理




冲石原理




冲石原理




冲石原理




冲石原理




冲石原理




冲石原理




冲石原理




冲石原理




冲石原理
4、老河兵: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评价:
能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实事求是的人。
3.文章中两次写“笑”,
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讲学家的“笑”: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知识。嘲笑顺流而下寻找石兽的做法,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空有理论,是可笑的。
老河兵的“笑”: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众人轻信讲学家的糊涂。
4、学习本文后你有什么体会?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认识事物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遇到问题,如果不从实际出发,而是主观臆断,就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甚至闹出笑话.同时也阐述了我们在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天下事物虽有共同的规律,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质原理,切不可不加分析,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主观臆断。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你还知道哪些“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臆断,以致犯下错误或闹出笑话的事例?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二石兽并沉焉
求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
凡河中失石
如其言
可据理臆断欤
一起
寻找
终了,最后
凡是
依照
主观地判断
当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