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0张PPT。教育部“一师一优课”活动
7 金色花
作者:泰戈尔
青春畅想母爱,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请谈谈你心中的母爱。
提示:
1、可用形容词、成语
2 、可用诗句
3 、可用你自己的语言模仿张志和
《渔歌子》
学生廖曼妤填词
《渔歌子·母亲》
奉献真爱化春雨,
挤出乳汁育儿女。
康乃馨,
一诗曲,
母亲节上细细语!模仿张志和
《渔歌子》
学生罗思艺填词
《渔歌子·母爱》
母爱暖心若风吹,
亲情暖人灿光辉。
节日到,
感恩来,
沉醉母爱不须归。*教学目标
一、悦读课文
分组齐读课文
二、品读课文
1.自选文段,深情阅读
2.品味所读文段
3.提问—讨论—发言
三、诗化课文
1.蒋sir师生课文诗
2.蒋sir师生“母亲节”诗歌
四、诗歌创作
歌颂母亲,感恩母爱
基础知识1.读一读
祷O告、并蒂O、衍O
2.解释
匿:
匿笑:
祷告:
基础知识1.读一读
匿nì笑、祷dǎo告、衍yǎn
2.解释
匿: 隐藏,不让人知道。
匿笑:偷偷的笑。
祷告:向神祈求保佑。泰戈尔(1861—1941),印度文学家。
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生于地主家庭。曾留学英国。1921年在桑蒂尼盖登创办国际大学。用孟加拉文写作,一生创作丰富。早期作品有诗集《暮歌》《晨歌》和剧本《修道士》《国王和王后》等。1903年起陆续发表长篇小说《小沙子》《沉船》《戈拉》,剧本《摩吉多塔拉》《邮局》《红夹竹桃》,诗集《吉檀伽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和许多中、短篇小说。对英国殖民统治下的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妇女的痛苦处境表示同情,谴责封建主义和种姓制度,描写帝国主义者和官僚的专横,同时也反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与正统的印度教的抵触。诗歌格调清新,具有民族风格,但带有神秘色彩和感伤情调。还擅长作曲和绘画。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他的创作对印度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悦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标段序,各自练习朗读
(2)一三大组齐读:1.3.5.7.9段
(3) 二四大组齐读:2.4.6.8段品读课文1、自选文段,深情阅读
2、品味所读文段
3、格式:
我喜欢“……”,因为……品读课文1.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
2.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
为什么向妈妈保密?
3.妈妈见到孩子,为什么说“你这坏孩子”?
这是什么口吻?
4.如何理解文中的孩子这一形象?
1.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
泰戈尔把儿童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想像新奇而美妙。(不记)
2.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瞒着妈妈。(不记)3.妈妈见到孩子,为什么说“你这坏孩子”?
这是什么口吻?
妈妈找孩子找了很久,非常着急担忧,一见孩子,又惊又喜,嗔怪孩子不说一声就走了,叫妈妈急死了。
4.如何理解文中的孩子这一形象?
世人总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泰戈尔把儿童想象成一朵金色花一一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了孩子的纯洁、可爱。孩子为什么那么活泼可受、快乐天真?因为沐浴在母爱中。孩子跟妈妈三次捉迷藏,主要出于活泼调皮、机灵可爱的天性;同时,他对母亲无时无刻的关注,也见出对母亲的热爱和亲昵。
品读课文1.本首散文诗的主题是什么?
2.请指出课文使用的艺术手法(从下页选)。
3.请分析课文的构思角度。
4.构思之境是实境,还是虚境?为什么?
5.请概况诗中母亲的形象。
6.课文的语言风格是什么?
★ 记叙文(文学作品)阅读“术语”
写作手法(写作方法、写法、
表现手法、艺术手法):
1借景抒情、2托物言志、3动静结合、
4寓情于景、5情景交融……
6象征、7对比、8衬托、
9讽刺手法、10欲扬先抑、11前后照应1.本首散文诗的主题是表达母爱的,
主要表现孩童对母亲的热爱和亲昵。
2.艺术手法:运用象征手法。
“金色花”象征着孩子的天真。
3.构思角度:作者是成年人,却真实地模仿儿童的口吻和心理,通过儿童特有的奇思妙想,通过虚拟之境,表现动人的母爱和童真。
4.构思之境:所写是虚境。5.诗中母亲的形象非常具体、鲜活,而且
有着鲜明的印度文化特色。诗中说她
在金色花的香气中工作,沐浴后披着双肩的
湿发、穿过林荫去祷告,在窗前读《罗摩衍那》,乃至黄昏时拿着灯到牛棚,都让人看到了一位贤淑温良、有文化修养的印度妇女形象;“你这坏孩子”的嗔语、讲故事的平常,又让人看到她对孩子的温柔怜爱。
6.语言风格:清新雅致,语言活泼、口语化。
蒋sir课文诗文坛泰斗泰戈尔,
奇思妙想金色花。
妈妈慈爱子爱闹,
亲情无价人人夸。学生A作诗:
印度作家泰戈尔,
调皮孩子变成花。
陪母读书享时光,
母却不知笑哈哈。
学生B作诗:
浪漫诗人泰戈尔,
三次嬉戏童如仙。
母子对话宠溺多,
真情似花洒人间。
学生C作诗:
提笔忆母泰戈尔,
化为圣树金色花。
为母遮荫伴母阅,
母爱无私又无华。
学生D作诗:
一个调皮小娃娃,
变成小小金色花。
想为妈妈做点事,
爬到树上嘻嘻哈。学生E赋诗:
人间至味是母爱,
无微不至献关怀。
良言似水爱无私,
大爱之花心田栽。
苦泪怨言肚中咽,
辛劳愁语心中埋。
恰似春雨润心田,
培养我成真人才。学生F赋诗:
母爱永随生至死,
世界背弃她不离。
时光流逝刻痕迹,
岁月荏苒染青丝。
唯我不觉容颜改,
光阴过半仍调皮。
幡然醒悟炽热心,
报答母恩好学习。学生G诗:
伟大母爱如春风,
润物无声暖人心。
勤俭持家劳作苦,
一心一意为家人。
十月怀胎苦艰辛,
十年教子子初成。
最是爱意暖安心,
一切尽在无言中。学生H赋诗:
陌上新芽生柔嫩,
泥间芬芳绽香清。
温婉似水浓浓意,
细腻如丝深深情。
无以为报母亲爱,
愿她欢笑少忧心。
我亦年少你已老,
赠与深爱康乃馨。学生I赋诗:
润物无声是母爱,
无私守护是母亲。
广于天地洗铅华,
暖于春晖留温馨。
丝丝银发藏牵挂,
点点目光透关心。
献上赞歌送祝福,
永远健康和年轻。学生J赋诗:
五月十三母亲节,
感恩之心献母亲。
整天忙碌不嫌累,
晚上学习更艰辛。
遇到困难便相助,
母亲都有爱子心。
献上一束康乃馨,
花朵虽小含真情。学生K赋诗:
白里缀粉康乃馨,
亭亭玉立风姿吟。
朵朵为献母亲节,
叶叶为寄儿女心。
谁言寸草报春晖?
唯有母爱满怀倾。
更待何时言感恩,
风雨载途手牵紧。学生L赋诗:
人间有味是清欢,
给予生命感纷纷。
举手之间母爱现,
细微之处关怀存。
一生在世时有限,
三生有幸能报恩。
百善唯有孝为先,
人海相遇缘此生。模仿李清照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学生M填词《如梦令·母亲节》
母亲柔柔细语,
指引方向寻路。
今日暖阳好,
穿过重重迷雾。
难除,
难除。
感谢一生呵护。结语、作业这首散文诗通过描写金色花等物象
寄托情感,篇幅短小,情感细膩,
语言清新雅致。通过写想象之事,
以儿童的视角表达对母亲的依恋。
通过展示《金色花》课文诗、“母亲节”诗歌,我们应该知道,诗词创作,传承有人,让我们在今后的写作中继续歌颂母亲,感恩母爱。
泰戈尔作品简洁、清新、细腻,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撷取细小的物象,捕捉刹那间的灵感,抒发内心丰富的情感,蕴含着深深的哲思。
课外阅读《泰戈尔诗选》。金色花(印度)泰戈尔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阴,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当你吃过午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影子吗?
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给我听。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金色花(印度)泰戈尔假如,为,长,笑,又,妈妈,你?
你:“孩子,你?”我,却。
我,看。
当,湿,穿,走,你,却。
当,坐,那,我,正。
但是?
当,我,又,求。
“你,你?”
“我,妈妈。”这。 《金色花》课后测试
【基础知识】
1.注音
匿nì笑、祷dǎo告、衍yǎn
2.解释
匿: 隐藏,不让人知道。
匿笑:偷偷的笑。
祷告:向神祈求保佑。
【品读课文1】
1.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
2.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为什么向妈妈保密?
3.妈妈见到孩子,为什么说“你这坏孩子”?这是什么口吻?
4.如何理解文中的孩子这一形象?
*参考答案:
1.泰戈尔把儿童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泰戈尔的想像实在新奇而美妙。
2.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瞒着妈妈。
3. 妈妈找孩子找了很久,非常着急担忧,一见孩子,又惊又喜,嗔怪孩子不说一声就走了,叫妈妈急死了。
4.世人总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泰戈尔把儿童想象成一朵金色花一一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了孩子的纯洁、可爱。孩子为什么那么活泼可受、快乐天真?因为沐浴在母受中。诗中的孩子跟妈妈三次捉迷藏,主要出于孩子活泼调皮、机灵可爱的天性;同时,他对母亲无时无刻的关注,也见出对母亲的热爱和亲呢。
【品读课文2】
1.本首散文诗的主题是什么?
2.请指出课文使用的艺术手法。
3.请分析课文的构思角度。
4.构思之境是实境,还是虚境?为什么?
5.请概况诗中母亲的形象。
6.课文的语言风格是什么?
*参考答案:
1.本首散文诗的主题是表达母爱的,主要表现孩童对母亲的热爱和亲昵。
2.艺术手法:运用象征手法。“金色花”象征着孩子的天真。
3.构思角度:作者是成年人,却真实地模仿儿童的口吻和心理,通过儿童特有的奇思妙想,通过虚拟之境,表现动人的母爱和童真。
4.构思之境:所写是虚境。
5.诗中母亲的形象非常具体、鲜活,而且有着鲜明的印度文化特色。诗中说她在金色花的香气中工作,沐浴后披着双肩的湿发、穿过林荫去祷告,在窗前读《罗摩衍那》,乃至黄昏时拿着灯到牛棚,都让人看到了一位贤淑温良、有文化修养的印度妇女形象;“你这坏孩子”的嗔语、讲故事的平常,又让人看到她对孩子的温柔怜爱。
6.语言风格:清新雅致,语言活泼、口语化。
【拓展作业】
1. 悦读课文。
2. 泰戈尔作品简洁、清新、细腻,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撷取细小的物象,捕捉刹那间的灵感,抒发内心丰富的情感,蕴含着深深的哲思。课外阅读《泰戈尔诗选》。
3.散文诗或古体诗歌创作《赤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