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部编版七上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认知、情感、技能三合一)
①借助默读,跳读,朗读,初步学会多角度分析记叙文中的故事情节。
②理清作者心理变化的过程。
③学习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一步一个脚印来沉着应付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学会多角度分析记叙文中的故事情节,理清作者心理变化的过程。
教学方法、手段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析法、讨论法,点拨法等。
学习方法 :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自主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师行为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1
分
钟
【新课导入】
故事导入
二战期间,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国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担心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25 000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是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许想更多的事。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
这个人正是本文的作者莫顿·亨特,美国作家,心理学家。他在自己65岁时以“走一步,再走一步”为题,写下了他小时的经历。
检查预习
字音
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小时候,瘦弱胆小的“我”与同伴们攀上悬崖后不敢下来,后在爸爸的指引下“我”一步步地走下悬崖。
学生对作者的故事充满了好奇心
激发他们对课文的探究兴趣
3
分
钟
【新课讲授】
教学活动一:多角度读课文
课文记叙的是一件完整的事情,主要故事情节之间是前后相承的有机整体。记叙文有6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文章的线索不止一条,可以以时间为线索,找出文中的时间点,在此时间内发生了何事,也可以以地点为线索,以人物为线索,以事件发展为线索。现在让我们从多个角度读这篇文章。跳读课文,画出标志时间变化和地点转变的语句,完成表格的前四个内容。(跳读是有取有舍,跳跃前进。也就是略去一些内容,只撷取文章中的关键部分的阅读方法。)
时间
地点
人物
情节
心理
小结:记叙文中概括文章内容一定把人物和事件结合起来。一般概括为:人物+事件+结果。
概括文章主题:事件+感情/哲理
本文主题:被困在悬崖上的我恐惧害怕不敢下来,后来在父亲的鼓励下,“我”不再去关注前方艰险的道路,而是尝试迈出第一步,踩到最近的岩石上,成功之后,再迈出第二步、第三步······这样一步步地,“我”慢慢爬下悬崖。悬崖上地一课成为“我”一生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作者在以后的人生中获益匪浅。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把事件化整为零,不去想最远的目标,而是先从最初近的事情做起,只关注近期目标,一步步做来,积小步而成大步,慢慢的就能达成远大的目标。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也就是文章中说的:“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
时间:白天(第一段:一个酷热的七月天)---夜幕降临(第17段:时间在慢慢过去,夜幕开始降临)--夜晚星星出来了(第18段: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
地点:悬崖底下(第6段:最后来到一块空地上。有一道悬崖。)---悬崖岩脊上(第9段:距离悬崖顶部三分之二的岩脊上)---下悬崖(第28段:踩到了底部凌乱的岩石。)
人物:五个同伴和我--我独自一人--父亲和我
情节:陷入险境--处于险境--脱离险境
教导学生采用跳读,诵读的方式学会多角度解读课文的方法,
35
分
钟
教学活动二:心理历程
教师行为:作者除了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心理学家,那么对于人心理的描写无疑是他文章中最出彩的一点,下面,我们从第五个角度来解读这篇文章,这就是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请同学们对照前面的情节,找出“我”陷入险境时的心理状态,“我”孤身一身处于险境时的心理状态在,“我”在父亲的帮助下脱离险境的心理变化过程。体会我冒险到脱险的过程中的心理变化的过程。完成表格的第五部分。
教师行为:小组讨论,选择你们小组讨论最好的一处展示。
例如:课文第 7 段“ 我犹豫不决,直到其他孩子都爬到上面,这才开始满头大汗、浑身发抖地往上爬。手扒在这儿,脚踩在那儿,我的心在瘦弱的胸腔里怦怦地跳动 ”这句话,表现“我”紧张害怕 的心理 ,运用 动作 、神态 描写方法来表现的。
学生活动:各小组讨论展示总结“我”的心路历程。
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不同时间的不同心理状态。
小结:文中描写心理的方法:
1.动作描写
2.语言描写
3.内心独白
【学生展示】
心理:恐惧害怕--两难无助--信心萌发→信心大增→巨大成就感
学习心理描写的写作手法。
教学活动三:当堂训练
教师行为: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能使读者穿透人物外表,看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更好的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现在请同学们运用刚学习的心理描写方法写一个小片段。
情景:放学回家,你书包里装着一份59分的试卷,这时你心理······
指导:妈妈开门后如何表现,眼神交流,开口说的第一句话
学以致用
巩固知识点
5
分
钟
教学活动四:总结主题,总结课堂
总结:一、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会了多角度分析课文,可以从时间、地点、人物、情节、心理等各个方面读课文。二、学习描写人物心理的写作方法。可以从语言、动作、环境、心理等各个方面描写一个人的心理活动。
在今后的阅读中我们可以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解读文章,写作中也可以借鉴学习心理描写的方法,进而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学生明确本篇课文的主题,同时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
总结主题同时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的重点
附板书: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课件11张PPT。 这个人正是本文的作者莫顿·亨特。他在自己65岁时以“走一步,再走一步”为题,写下了他小时的经历。 二战期间,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国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担心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25 000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是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许想更多的事。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莫顿●亨特2020-3-20莫顿·亨特(1920-2016),美国作家,心理学家。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学家。酷( )热 灼( )人 厌倦(juàn) 附和(
突兀(wù) 晕眩(xuàn) 呻(shēn)吟 恍(huǎng)惚
耸(sǒng)立 挪 (nuó)动 抽噎(yē) 畏惧(jù)
哄(hōng)堂大笑 参差( cī)不齐 气喘吁吁(xū)
恍惚: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抽噎:一吸一顿的哭泣
突兀:高耸,高低起伏的样子
哄堂大笑:形容众人一起大笑的样子
参差不齐:形容不整齐或水平不一kù zhuó hè)检查预习---字词2020-3-20默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结果一个酷热的七月天,白天夜幕开始降临暮色,星星出
现在天空悬崖底下距离悬崖顶部三分之二路程的岩脊上下悬崖五个同伴和我我孤身一人父亲和我陷入险境处于险境脱离险境合作究例如:
课文第 7 段“ 我犹豫不决,直到其他孩子都爬到上面,这才开始满头大汗、浑身发抖地往上爬。手扒在这儿,脚踩在那儿,我的心在瘦弱的胸腔里怦怦地跳动 ”这句话,表现“我” 紧张害怕 的心理 ,运用 动作 描写方法来表现的。找出心理变化过程一个酷热的七月天,白天夜幕开始降临暮色,星星出
现在天空悬崖底下距离悬崖顶部三分之二路程的岩脊上下悬崖五个同伴和我我孤身一人父亲和我陷入险境处于险境脱离险境恐惧害怕两难无助信心萌发-信心大增-巨大的成就感谢谢聆听14走一步,再走一步
(导学案)
学习目标
借助默读,初步学会多角度分析记叙文中的故事情节。
借助朗读,理清作者心理变化的过程,分析人物形象。
正确把握课题含义,理解文中蕴含的生活哲理。
二、自主学习
给加点字注音,并在横线上把每个词抄写一遍。
颤( )抖 着( )眼 凸( )出 纳( )罕( )
迂( )回 啜( )泣 训( )诫 耸( )立
玩弹( )子游戏 瘦骨嶙( )峋 小心翼翼( )
头晕( )目眩( ) 灼( )热 抽噎( )
2.默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合作探究
作为一名心理学家,又是回忆自己的往事,作者对自己的心理描写极其真实细腻。小组合作:找出文中描写“我”在冒险和脱险过程中心理活动的语句,总结归纳“我”的心理变化历程。(至少三处)
例如:①课文第 7 段“ 我犹豫不决,直到其他孩子都爬到上面,这才开始满头大汗、浑身发抖地往上爬。手扒在这儿,脚踩在那儿,我的心在瘦弱的胸腔里怦怦地跳动 ”这句话,运用 动作 描写的方法,表现“我” 紧张害怕 的心理
②课文第 8 段“ 悬崖底下地地面看起来非常遥远;只要滑一下,我就会掉下去,撞上崖壁,然后摔到岩石上,摔个粉碎。 ”这句话,运用 心理 描写的方法,表现“我” 紧张恐惧 的心理
总结归纳:“我”的心理活动
( )---( )---( )---( )
四、写作训练
自习课上有人调皮捣乱,老师误解你了,你和老师赌气。请用一段文字描述你当时的心理活动。(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