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常用的金属和盐
单元素质评价练习题1(解析版)
1.将等质量的镁、铁、锌,分别放入三份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中,反应生成的氢气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根据图中信息,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图线X表示镁的反应情况
B.铁消耗稀盐酸的质量最大
C.锌一定过量
D.镁一定过量
2.我们复习有关知识以后,同学们互相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下面是四位同学的发言,你认为其中有错误的是()
A.碳能形成多种单质,如:金刚石、石墨、C60等
B.SO2、CO2、NO2都是空气污染物,都可以形成酸雨
C.铁制品锈蚀的过程,是铁与空气中氧气、水蒸气等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
D.催化剂能够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有的反应是加快有的反应是减慢
3.将质量相等的镁粉和铁粉分别投入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中,所得H2质量与稀硫酸质量关系曲线正确的是( )
A. B.
C. D.
4.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时,老师给大家演示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铜片表面始终没有明显变化
B.一段时间后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C.反应后溶液中一定有硝酸铜,可能有硝酸银
D.通过实验现象推测银和硫酸铜溶液也可以反应
5.在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足量的Mg、Fe、Zn三种金属,其发生反应的质量关系如下图所示:
读识下图并判断,下面推论合理的是( )
①反应速率:Mg>Fe>Zn
②反应生成氢气质量:Mg=Fe=Zn
③反应后溶液质量:Mg=Fe=Zn
④反应后溶液溶质质量分数:Mg<Fe<Zn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将一定质量的铁粉加至H2SO4、MgSO4和CuSO4的混和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M和滤渣N,下列有关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A.滤液M中一定存在Fe2+
B.滤渣N的质量一定小于加入铁粉的质量
C.滤渣N中一定没有单质镁
D.滤液M中至少含有两种金属阳离子
7.小陈在探究氯化钙的性质,进行图甲所示的实验。 试验后,他向反应后的溶液中逐滴滴加碳酸钠溶液,溶液pH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甲中实验仪器操作无误
B.图乙中d﹣m段反应过程中有沉淀产生
C.图乙中m﹣n段反应过程中有气泡产生
D.图乙中n 点之后溶液中的溶质有 Na2CO3 和 NaCl
8.我国古代科技高度发达,对中国古代著作涉及化学的叙述,下列解读不正确的是( )
A.“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
B.《本草纲目》中“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以灰淋汁,取碱浣衣”中的“碱”是K2CO3
C.古剑“沈卢”“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剂钢指的是铁的合金
D.“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该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9.下列物质属于盐的是( )
A.KMnO4 B.KOH C.HCl D.NO2
10.现有失去标签的某种氯化物、碳酸钠和稀盐酸三种无色溶液,将这三种溶液任意编号为a、b、c,按编号取样品两两反应,实验现象记录如图所示(“↑”表示产生气体;“↓”表示产生沉淀;“一”表示无明显现象)。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a是该氯化物溶液
B.b是碳酸钠溶液
C.c是稀盐酸
D.该氯化物可以是氯化钾
11.某种金属混合物样品由镁、铁、锌三种金属中的两种金属组成,取5.6 g样品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得到0.28 g氢气。则此样品的组成是
A.镁和铁
B.镁和锌
C.铁和锌
D.无法确定
12.金属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可以用铁丝代替被熔断的保险丝
B.真金不怕火炼,是因为金的熔点高
C.铝比铁耐腐蚀,是因为铝在空气中形成致密的氧化膜
D.白炽灯的灯丝用金属钨制成,是因为金属钨的密度大
13.《吕氏春秋》记载“金(即铜单质)柔锡(即锡单质)柔,合两柔则刚(即坚硬)”。这句话说明合金具有的特性是( )
A.合金的熔点一般比其组分低
B.合金的硬度一般比其组分大
C.合金的抗腐蚀性一般比其组分强
D.合金的耐磨性一般比其组分好
14.为验证Mg、Fe、Cu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所选药品不能达到目的是( )
A.Mg、Cu、FeSO4溶液 B.Cu、Fe、稀硫酸、MgSO4溶液
C.Cu、FeSO4溶液、MgSO4溶液 D.Fe、MgSO4溶液、CuSO4溶液
15.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或方法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
杂质
所用试剂或方法
A
CO2
CO
点燃
B
CaO
CaCO3
高温煅烧
C
NaOH溶液
Na2CO3
加入适量稀盐酸
D
FeCl2溶液
CuCl2
加入适量镁粉,过滤
A.A B.B C.C D.D
16.回答下列与金属有关的问题。
(1)在Cu、Al、Au三种金属中,常温下因表面形成氧化膜而耐腐蚀的是_____;
(2)炼铁核心反应中,_____发生了还原反应;
(3)向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Zn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无色滤液,则滤渣中所含有的金属是_____。
17.近期开通的“南龙铁路”,极大方便了我市居民的出行。结合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标示的物质中为金属材料的是_______(填序号),动车电路中的导线大多选用铜制造的,这是利用了铜的延展性和_______性。
(2)动车表面喷漆主要是为了防止外壳腐蚀,其原理是_______。
(3)修建铁路所需的大量金属是以矿石为主要原料冶炼而得。下列矿石的主要成分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铝土矿 (主要成分A12O3) B.辉铜矿(主要成分Cu2S)
C.菱铁矿 (主要成分FeCO3) D.磁铁矿(主要成分Fe3O 4)
(4)铁路焊接的原理为:高温下,铝与氧化铁(Fe2O 3)反应得到熔融的铁与一种氧化物。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反应。
18.长期埋在地下的金属管线会被腐蚀。常温下,某金属管线腐蚀速率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如图所示。
(1)分析图示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2)依据生活经验写出防止金属腐蚀的一条措施______。
19.某固体物质可能含有Na2SO4、Na2CO3、CaCl2、CuSO4、NaCl和NaOH中的一种或几种,为探究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流程和现象记录如下图:
(查阅资料)CaCl2、BaCl2两种溶液均呈中性。
(1)根据步骤①的实验现象可得出固体中一定不含有 _________ ;
(2)步骤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
(3)通过实验分析固体中一定含有 _____________;
(4)测得无色溶液pH>7,其测定的方法是__________。
20.金属材料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用品中,主要利用金属导电性的是______(填字母)。
A铂金饰品
B铁锅
C铝导线
(2)为了验证铝、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设计了下列四种方案,其中可行的是_______(填序号)。
①将铝、银分别浸入到硫酸铜溶液中
②将银分别浸入到硫酸铝、硫酸铜溶液中
③将铜、银分别浸入到硫酸铝溶液中
④将铜分别浸入到硫酸铝、硝酸银溶液中
(3)在氯化铜和氯化亚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①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填化学式);②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滤渣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填化学式)。写出(3)中反应的任意一个化学方程式_______。
21.某兴趣小组同学在帮助老师整理实验室药品时,发现一瓶未塞瓶塞的氢氧化钠溶液,他们怀疑氢氧化钠已经变质,于是对该溶液中溶质的成分展开探究,请你帮助他们一起完成。
(提出问题)该瓶溶液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一:氢氧化钠 猜想二:碳酸钠和氢氧化钠 猜想三:碳酸钠
同学们猜想溶液中含有碳酸钠的原因是_____(用方程式表示)。
(实验验证)同学们设计并进行如下实验:
步骤一:取少量该溶液,滴入适量的_____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猜想_____不成立。
步骤二:取步骤一后所得上层清液,滴入氯化铁溶液,出现_____现象,猜想二成立。
(反思评价)步骤二中的氯化铁溶液,可用下列物质中_____(填序号)代替,也能达到同样的实验目的。
A 二氧化碳 B 酚酞溶液 C 氢氧化铜 D 氯化铵溶液
(拓展迁移)废液处理:兴趣小组同学欲将这瓶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变为氯化钠回收利用,他们向此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检验所加稀盐酸是否过量可选用下列物质中的_____(填序号)。
A pH试纸 B 氧化铜 C 硝酸银溶液 D 氢氧化铁
22.为了认知碳酸钠,进行如下实验。
(1)A中无色酚酞试液变为红色,证明碳酸钠溶液显_____性。
(2)B中发生反应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
(3)碳酸钠溶液在鉴别C、D中的物质时,依据的不同现象是_____。
(4)E中产生白色沉淀的原因是_____(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观察图像可知,三种金属反应的速率X>Y>Z,判断出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X>Y>Z,从而得知X为镁,Y为锌,Z为铁。相同质量的三种金属完全参加反应,应该是镁消耗的酸最多,铁次之,锌最少,但图中铁产生氢气最多,即消耗稀盐酸最多;镁锌产生氢气一样多,即消耗稀盐酸一样多,故镁过量,但锌无法确定。故选C。
2.B
【解析】
【详解】
A、碳元素能形成多种单质,如:金刚石、石墨、C60等,故A正确;
B、SO2、NO2都是空气污染物,都可以形成酸雨;CO2是空气的一种成分,不是空气污染物,不会形成酸雨,故B错误;
C、铁制品锈蚀的过程,是铁与空气中氧气、水蒸气等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故C正确;
D、催化剂能够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有的反应是加快有的反应是减慢,故D正确。故选B。
3.B
【解析】
因为题中曲线反映的是所得H2质量与稀硫酸质量关系,实验中反应的稀硫酸质量相等时,生成氢气质量也相等,因此在反应时,两种金属的曲线应该是重合的。从发生的两个反应:Mg+H2SO4=MgSO4+H2↑ ,Fe+ H2SO4= FeSO4+ H2↑ 中可以求出,Mg和H2的质量比是24∶2,Fe和H2的质量比是56∶2,因此质量相等的镁粉和铁粉,如果全部反应最终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的氢气多,A、C、D三个对应关系错误,B对应关系正确。故选B。
4.C
【解析】
A.铜表面会有银白色固体析出,错误;
B.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错误;
C.根据生成物一定有CuSO4生成,硝酸银溶液可能完全反应,也可能只有部分发生反应,所以反应后溶液中一定有硝酸铜,可能有硝酸银,正确;
D.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银在铜之后,银和硫酸铜不发生反应,错误。
故答案是选项C。
5.D
【解析】
镁、锌、铁和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Mg+H2SO4=MgSO4+H2↑
24 98 2
4.8g 0.4g
反应后溶质为:19.6g+4.8g﹣0.4g=24g
溶质质量分数为:×100%
Zn+H2SO4=ZnSO4+H2↑
65 98 2
13g 0.4g
反应后溶质为:19.6+13g﹣0.4g=32.2g
溶质质量分数为:×100%
Fe+H2SO4=FeSO4+H2↑
56 2
11.2g 0.4g
反应后溶质为:19.6g+11.2g﹣0.4g=30.4g
溶质质量分数为:×100%
①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Mg>Zn>Fe,所以反应速率:Mg>Zn>Fe,故错误;
②依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生成氢气质量:Mg=Fe=Zn,故正确;
③通过推导可知,硫酸中的溶剂质量相等,反应后溶液质量:Mg<Fe<Zn,故错误;
④通过计算比较可知,反应后溶液溶质质量分数:Mg<Fe<Zn,故正确.
6.B
【解析】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铜、镁、铁的活动性顺序为镁>铁>氢>铜。所以向H2SO4、Mg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投入一些铁粉,能发生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了硫酸亚铁和氢气,铁不能与MgSO4反应。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
A、滤液M中一定存在硫酸亚铁和MgSO4,故滤液M中一定存在Fe2+和 Mg2+,故A正确;
B、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铁置换出铜,会使固体的质量增加,铁和稀硫酸反应会使固体减少,因此滤渣N的质量和加入铁粉的质量可能大、也可能小,也可能相等,故B错误;
C、由于镁的金属活动性大于铁,铁不能将镁置换出来,故滤渣N中一定没有单质镁,故说法C正确;
D、滤液M中至少含有Fe2+和 Mg2+两种金属阳离子,故D正确。故选B。
7.D
【解析】
A、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选项A不正确。
B、由溶液pH 的变化图,d﹣mpH增大,发生的是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d﹣m 断反应过程中有气泡产生,选项B不正确。
C、由溶液pH 的变化图,m﹣n pH不变,碳酸钠能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反应过程中没有气泡产生,选项C不正确。
D、图乙中n 点之后溶液中是氯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溶液,溶质有 Na2CO3 和 NaCl,选项D正确。
8.D
【解析】
A、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指的是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选项A正确。
B、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以灰淋汁,取碱浣衣,灰中含有草木灰,主要成分是碳酸钾,显碱性,“碱”是K2CO3,选项B正确。
C、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钢是铁的合金,选项C正确。
D、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是指从青蒿中分离出汁液,属于物理变化,选项D不正确。
9.A
【解析】
A、高锰酸钾是由金属盐离子和酸根离子结合而成的化合物属于盐,符合题意;B、氢氧化钾是碱,不符合题意;C、氯化氢是酸,不符合题意;D、二氧化氮是氧化物,不符合题意。故选A。
10.C
【解析】
A. 把三种溶液两两相互混合时,其中a溶液与另两种溶液一产生沉淀,一产生气体,说明a溶液为碳酸钠溶液,与碳酸钠产生白色沉淀的为氯化钡溶液(或氯化钙溶液等),即b为氯化物;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气体的为稀盐酸,c为稀盐酸;依据上述分析可知,a是碳酸钠溶液,选项错误;
B. b是氯化钙或氯化钡等溶液,为氯化物溶液,选项错误;
C. c是稀盐酸,选项正确;
D. 该氯化物不可以是氯化钾,因氯化钾和碳酸钠交换成分后不能生成沉淀、气体、水,不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选项错误。
11.A
【解析】
设锌、镁、铁的质量为xg;则:
,m1=
,m2=
,m3=
即等质量的镁、铁、锌分别和足量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镁>铁>锌,且5.6g铁会生成0.2g氢气;某种金属混合物样品由镁、铁、锌三种金属中的两种金属组成,取5.6 g样品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得到0.28 g氢气,比同质量的铁生成氢气多,则此样品的组成是镁和铁。故选A。
12.C
【解析】
A、保险丝的作用是在电流异常升高到一定的高度和热度的时候,自身熔断切断电流,保护电路安全运行,铁丝的熔点高,不能用铁丝代替被熔断的保险丝,A选项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B、真金不怕火炼,是因为金的化学性质稳定,不容易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B选项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C、铝比铁耐腐蚀,是因为铝在空气中形成致密的氧化膜,C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白炽灯的灯丝用金属钨制成,是因为金属钨的熔点高,D选项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
13.B
【解析】
合金与其组分相比:硬度大、熔点低、抗腐蚀性增强,“金(即铜单质)柔锡(即锡单质)柔,合两柔则刚(即坚硬)”这里说的是合金的硬度大。
14.C
【解析】
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意义进行分析解答,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置在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据此解答。
A、镁能与硫酸亚铁反应,而铜不能与硫酸亚铁反应,故可以验证Mg、Fe、Cu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B、铁不能与硫酸镁溶液反应,铁能与硫酸反应,而铜不能与硫酸反应,故可以验证Mg、Fe、Cu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C、铜不能与硫酸亚铁和硫酸镁反应,不能证明铁和镁的活动性顺序;D、铁不能与硫酸镁反应,能与硫酸铜反应,故可以验证Mg、Fe、Cu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故选C。
15.B
【解析】
A、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点燃,这是因为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会燃烧的;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B、CaCO3固体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C、Na2CO3和NaOH溶液均能与适量稀盐酸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D、FeCl2溶液和CuCl2均能与镁粉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16.Al(或铝) Fe2O3(或三氧化二铁) 一定含有Ag、Cu,可能含有Zn
【解析】
(1)铝易被氧气氧化形成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故填:Al(或铝);
(2)在反应中,氧化铁失去氧被还原,发生了还原反应;
(3)向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Zn粉,锌先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硝酸银被反应完,锌才能再和硝酸铜反应;由于得到的是无色的溶液,说明锌与硝酸铜溶液反应置换出所有的铜,但是锌是否剩余无法确定,故一定含有Ag、Cu,可能含有Zn。
17.① 导电 隔绝水和氧气(或空气) AD 2Al+Fe2O32Fe+Al2O3 置换
【解析】
(1)钢属于铁的合金,属于金属材料;动车电路中的导线是利用了铜的延展性和导电性;
(2)铁在空气中锈蚀,实际上是铁跟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动车表面喷漆主要是为了防止外壳生锈,其原理是隔绝水和氧气(或空气);
(3)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故铝土矿 (主要成分A12O3)和磁铁矿 (主要成分Fe3O4)属于氧化物;
(4)铝能与氧化铁高温反应生成铁和氧化铝,化学方程式为:2Al+Fe2O32Fe+Al2O3,该反应是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
18.常温下,在实验研究的土壤含水量范围内,随着含水量升高,腐蚀速率先增大后减小 刷漆等
【解析】
(1)分析图示得出的结论:常温下,在实验研究的土壤含水量范围内,随着含水量升高,腐蚀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合理即可)。
(2)金属腐蚀的原因是金属和氧气、水共同接触发生化学反应,故防止金属腐蚀措施有刷漆、涂油等(合理即可)。
19.CuSO4 Na2CO3+BaCl2=2NaCl+BaCO3 ↓ Na2CO3 、NaOH 用玻璃棒(胶头滴管)蘸取(吸取)少许溶液滴在pH试纸上,再与标准比色卡对照,测出溶液pH值
【解析】
硫酸铜在溶液中显蓝色,硫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钡沉淀,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固体物质加水溶解,得到无色溶液,所以固体中一定不含硫酸铜,无色溶液A中加入氯化钡生成的白色沉淀全部溶于硝酸,所以样品中一定含有碳酸钠,一定不含硫酸钠、氯化钙,无色溶液B的pH值大于7,所以固体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钠,可能含有氯化钠,所以(1)依据步骤①的实验现象得出固体物质中一定不含CuSO4;故填:CuSO4;
(2)步骤②中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a2CO3+BaCl2=2NaCl+BaCO3 ↓;故填:Na2CO3+BaCl2=2NaCl+BaCO3 ↓;
(3)根据上述实验得出固体物质中一定含有Na2CO3、NaOH。故填:Na2CO3、NaOH;
(4)测得无色溶液pH>7,其测定的方法是:用玻璃棒(胶头滴管)蘸取(吸取)少许溶液滴在pH试纸上,再与标准比色卡对照,测出溶液pH值。故填:用玻璃棒(胶头滴管)蘸取(吸取)少许溶液滴在pH试纸上,再与标准比色卡对照,测出溶液pH值。
20.C ①④ MgCl2 Fe、Cu (或、、)
【解析】
(1)A、铂金饰品是利用了性质稳定、色泽好的性质,不符合题意;
B、铁锅是利用了铁的导热性,不符合题意;
C、铝导线是利用了铝的导电性,符合题意。
故选C。
(2)①铝可以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铝和铜,有红色固体析出,说明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铝位于铜之前,银不和硫酸铜反应,无明显现象,说明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银位于铜之后,可以验证铝、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符合题意;
②银和硫酸铝、硫酸铜均不能反应,都无明显现象,说明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银位于铝和铜之后,但是无法验证铝和铜的活动性顺序,不符合题意;
③铜和银均不能和硫酸铝反应,均无明显现象,说明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铝位于铜、银之前,但是无法验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不符合题意;
④铜不能和硫酸铝反应,无明显现象,说明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铝位于铜之前,铜能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有银白色固体析出,说明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铜位于银之前,可以验证铝、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符合题意。
故可行的是①④;
(3)在氯化铜和氯化亚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镁粉,镁先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镁和铜,,待氯化铜完全反应后,镁再和氯化亚铁反应生成氯化镁和铁,。
①如果镁粉恰好和氯化铜完全反应或只能置换部分氯化亚铁,则滤液中的溶质为氯化镁、氯化亚铁,如果镁粉过量或者恰好和氯化亚铁完全反应,则滤液中的溶质为氯化镁,如果镁粉只能置换部分氯化铜,则滤液中的溶质为氯化铜、氯化亚铁、氯化镁,故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MgCl2;
②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滤渣中含有铁,氯化铜已经完全被置换,故滤渣中一定含有铁、铜,可能含有镁,如果镁过量,则滤渣中含有镁和铁、铜,如果镁恰好和氯化亚铁反应,或镁只能置换部分氯化亚铁,则滤渣中只含有铁、铜,故滤渣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Fe、Cu,
③(3)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1. CaCl2或BaCl2 一 红褐色沉淀 BD ABD
【解析】
[作出猜想]溶液中含有碳酸钠是因为氢氧化钠溶液未塞瓶塞,溶液中的氢氧化钠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故填:。
[实验验证]步骤一:取少量该溶液,滴入适量的氯化钙溶液或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一定含有碳酸钠,猜想一不成立;
故填:CaCl2或BaCl2 一。
步骤二:取步骤一后所得上层清液,滴入氯化铁溶液,清液中的氢氧化钠与氯化铁反应生成红褐色沉淀,证明猜想二成立;
故填:红褐色沉淀。
[反思评价]步骤二中的氯化铁溶液是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钠,下列物质中:
A、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无明显现象,不可以代替;
B、酚酞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溶液变红,可以代替;
C、氢氧化铜不会与氢氧化钠反应,不可以代替;
D、氯化铵溶液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氨气和水,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可以代替;
[拓展迁移]检验所加稀盐酸是否过量,也就是检验反应后的溶液中是否含有稀盐酸;
A、pH试纸,氢氧化钠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氯化钠,溶液的pH=7,用pH试纸测量溶液的pH,若溶液的pH<7,说明溶液中含有稀盐酸;
B、氧化铜,氧化铜能与稀盐酸反应,加入氧化铜粉末,若粉末减少,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说明溶液中有稀盐酸;
C、硝酸银溶液,硝酸银与氯化钠也会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故不能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稀盐酸;
D、氢氧化铁固体能与稀盐酸反应,加入氢氧化铁固体,若固体减少,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说明溶液中有稀盐酸;
22.碱 复分解反应 C中无明显现象,D中出现白色沉淀
【解析】
(1)酚酞溶液与碱性物质变红色,中无色酚酞溶液变为红色,证明碳酸钠溶液显碱性;(2)B中将稀盐酸中滴加碳酸钠溶液,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属于复分解反应;(3)氢氧化钠中加入碳酸钠溶液不反应无现象,石灰水中加入碳酸钠溶液,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4)氯化钙中加入碳酸钠,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方程式为:Na2CO3+CaCl2=2NaCl+CaCO3↓;故答案为:(1)碱;(2)复分解反应;(3)C中无现象,D中出现白色沉淀;(4)Na2CO3+CaCl2=2NaCl+CaC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