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知识梳理及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知识梳理及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11 17:38: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寓言四则》二则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翻译:
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打水浇田,派家里的一个人去打水,常常有一个人停留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得到一个人的劳动力,不是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
一、作者作品简介
吕不韦,姜姓,吕氏,名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此为“一字千金”。
《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出于春秋时期宋国的一个典故,意思是打出一口水井后,可以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即不用再派人去提水。可有人道听途说,以为挖井真得了个大活人,于是当作奇事来传播。更有许多人盲目轻信,不去思索这件事的真假,于是越传越奇,越传知道的人越多,最终谣言传遍全国。
二、主题思想
这则寓言通过记叙宋国有户人家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而被误传为从井中挖出了一个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三、艺术特色
文章语言幽默风趣,文章在笑言中告诫人们不可轻信传言。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翻译: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个人说:“天如果是气体,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个人又说:“那地坏了又怎么办呢?”
开导他的人说:“大地是土块堆积成的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 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一、作者作品简介
列子,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名寇,又名御寇(“列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华夏族,周朝郑国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 。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道学者 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著有《列子》,其学说本于黄帝老子,归同于老、庄。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列子学)。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承人物。
二、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杞人忧天,晓之者劝解的故事,向我们展现了这样一个事实: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关心天地自然现象,并对之进行了解释,这是对未知世界的积极探索。现在人们常用“杞人忧天”来借指为不必要忧虑的事情而忧虑,告诫我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问题忧虑。
三、艺术特色
本文通过人物对话来展开情节。
四、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
其人舍然大喜 同“释”,解除、消除
(二)一词多义
1.人
吾穿井得一人 指劳动力
丁氏穿井得一人 指人
2.若
求闻之若此 像
不若无闻也 及,比得上
若屈伸呼吸 你
3.之
闻之于宋君 代词,这件事
得一人之使 助词,的
忧彼之所忧者 助词,相当于“的”
因往晓之 代词,他
积气中之有光耀着 助词,不译
宋之丁氏 结构助词,的
(三)词类活用
1.又有忧彼之所忧者 形容词的为动用法,为……担忧
2.闻之于宋君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知道
3.因往晓之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明白
(四)古今异义
1.及其家穿井 古义:挖掘,开凿;今义:穿戴
2.国人道之 古义: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今义:指本国的人
3.身亡所寄 古义:无,没有;今义:指死亡
4.亦不能有所中伤 古义:伤害;今义:诽谤别人
5.天,积气耳 古义:语气助词;今义:耳朵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2.倒装句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状语后置句,应为“宋君令人于丁氏问之”)
(六)成语
杞人忧天:借指为不必要忧虑的事情而忧虑。
五、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D)
A.尊君在不
B.舍然大喜
C.身亡所寄
D.闻而传之
解析:A“不”同“否”;B“舍”同“释”,消除、解除;C“亡”同“无”,没有。
2.下面句中“之”的用法和“宋之丁氏”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A.得一人之使
B.闻之于宋君
C.两狼之并驱如故
D.久之,目似瞑
解析:“宋之丁氏”的“之”意思为助词,的。A助词,的;B代词,“穿井得一人”这件事;C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D助词,无实义。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思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C)
A.国人道之
B.亦不能有所中伤
C.奈何忧崩坠乎
D.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解析:A古义:居住在国都中的人/今义:国家中的人;B古义:伤害/今义:诬陷或恶意造谣,旨在毁坏人的名誉;D古义:同“释”,解除,消除/舍弃。
(二)简答题
1.你觉得怎样才能避免“穿井得一人”的现象再次发生?
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不轻信盲从,不传播未经自己考证的话。
2.《杞人忧天》这则寓言嘲讽了什么样的人?如果从积极的方面看待杞人忧天,你会做怎样的评价?
嘲讽对一些不必要的事或基本上不会发生的事担心的人。忧地忧天,匹夫有责。20世纪后期,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终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为了不辜负这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早日实现现代化,也为了挽救严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21世纪该忧地忧天了。
3.《穿井得一人》中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氏询问这件事呢?
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4.《穿井得一人》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告诉我们对于道听途说的传言,万勿轻信,必须认真地思索,进行实际的考察,否则很容易把事情搞错。
(三)阅读题

【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乙】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溉汲 打井浇田
(2)穿井 挖掘、开凿
(3)王信之乎 相信
(4)谓魏王曰 对……说
2.翻译下列句子
(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得到一个人的劳动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2)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
如今邯郸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毁谤我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
(3)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
3.对于传言,甲文中的宋君和乙文中的魏王态度有何不同?现实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对待?
甲文中的宋君不相信传言,派人了解真相;乙文中的魏王相信了传言。现实生活中,我们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D)
A.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B.王信之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十二章))
C.寡人自为知 屠自后断其股 (《狼》)
D.而谗言先至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解析:A.距离 /离开B.相信 /诚信C.自己 /从D.都是“到”的意思
5.下列各句与例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例句: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A.久之,目似瞑 (《狼》)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
C.有闻而传之者 (《穿井得一人》)
D.夫君子之行 (《诫子书》)
解析: C.代词 穿井得一人这件事与例句同 (例句 代词,代这种传言)
乙文翻译:
庞葱要陪太子到邯郸去做人质,庞葱对魏王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庞葱说:“如果是两个人说呢 ”魏王说:“那我就要疑惑了。”庞葱又说:“如果增加到三个人呢,大王相信吗 ”魏王说:“我相信了。”庞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邯郸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毁谤我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说:“我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庞葱告辞而去,而毁谤他的话很快传到魏王那里。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庞葱果真不能再见魏王了。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1. 按照要求用“/”为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郑人/有欲买履者(断一处)
(2)何不/试之/以足?(断两处)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郑人有欲买履者 欲:想要
(2)而直之其坐 坐:同“座”,座位
(3)遂不得履 遂:终于,最终
(4)无自信也 自信:相信自己
3.解释下面的句子
(1)何不试之以足?
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鞋子呢?
(2)宁信度,无自信也。
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4.本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对待事物要会灵活变通,随机应变,不能墨守成规、死守教条,要注重客观现实,为人处世要从实际出发。
翻译:
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鞋子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甲文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文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 及其家穿井 待,等到
(2) 国人道之 讲述
(3) 丁氏对曰 应答,回答
(4) 其子好骑 喜欢,喜爱
2. 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C)
A. 有闻而传之者(代词,代指这件事)
B.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向)
C. 此何遽不能为祸乎(成为)
D. 此独以跛之故(因为)
解析:C“为”是“是”的意思。
3. 翻译下列句子。
(1)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得到一个人的劳动力,不是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2)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靠近边塞一带的人,绝大部分都死了。
4. 寓言常常假托故事寄寓深刻的道理。请说说这两则寓言分别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甲文:不要道听途说,以讹传讹,这样会误事的。
乙文:在一定的条件下,好事和坏事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可以变成坏事。
乙文翻译:
靠近边境一带居住的人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他们家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过了几个月,那匹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们一家。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坏事呢?”他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得大腿骨折。人们都前来安慰他们一家。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境一带,壮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作战。靠近边境一带的人,绝大部分都死了。唯独这个人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宋有兰子①者,以技干②宋元③。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 ,长倍其身,属④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文赐金帛。
又有兰子由能燕戏者。闻之,复以干元君。元君大怒曰:“昔有异技干寡人者,技无庸⑤,适值寡人有欢心,故赐金帛。彼必闻此而进,复望吾赏。”拘而拟戮之,经月乃放。
(选自《列子·说符》)【注释】①兰子:以杂耍技艺走江湖的人。②干:求见。③宋元:这里指宋元君。④属:联结。⑤庸:用。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A.以技干宋元 何以战
B.弄七剑迭而跃之 花之君子者也
C.拘而拟戮之 学而不思则罔
D.经月乃放 乃不知有汉
解析:A.凭借/凭借;B.代词,代指剑/结构助词“的”;C.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D.才/却。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
A、以技干宋元君 屠惧,投以骨
B、宋元君而使见其技 得一人之使
C、复望吾赏 将复问及
D、拘而拟戮之 撒盐空中差可拟
解析:A.凭借/用;B.让 / 使唤;C.又/又;D.打算/相比。
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彼必闻此而进,复望吾赏。
这个人一定是听说了这件事才请求觐见,又希望得到我的奖赏。
4.你是否赞同宋元君的做法?为什么?
例:不赞同。宋元君作为一国之君喜怒无常,高兴时赏赐艺人金帛,不高兴时就随便关押百姓,处以极刑,不是一位贤明的君主。
5.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字断句。
昔有异技干寡人者 / 技无庸 / 适值寡人有欢心 / 故赐金帛
6.宋元君是个怎样的人,故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宋元君是一个喜怒无常、残暴无道的统治者。
启示:每个人的环境和机遇是不同的,或许你能做到别人所做到的一切,但是,别人成功的路不一定适合你走,当各种条件和因素变化的时候,结果也许正好相反。
翻译:
宋国有一个走江湖卖艺的兰子,凭着他所怀有的绝技求见宋王宋元君,以期得到宋元君的重用。宋元君接见了他,并让他当众表演技艺。只见这个兰子用两根比身体长一倍的木棍绑在小腿上,边走边跑,同时手里还耍弄着七把宝剑。他一边用右手接连地向空中抛出宝剑,一边用左手准确无误地去接不断下落的剑。七把明晃晃的宝剑在他手上从左到右有条不紊地轮番而过,而空中则总有五把宝剑像一个轮回的光圈那样飘然飞舞。宋元君看了这令人眼花缭乱的绝技,非常吃惊,他连声喝彩道:“妙!妙!”旁边围观的人也无不拍手叫绝。宋元君十分开心,马上叫人赏赐给这个卖艺人金银玉帛。
不久,又有一个会耍“燕戏”的兰子,听说了宋元君赏赐耍剑艺人金银的事,便前去求见宋元君。这一回,宋元君却不但毫无兴趣,而且大怒说:“先前那个有绝技的人来求见我,正好碰上我心情好,虽然他的技艺毫无用处,但是我仍然赏了他金银玉帛。今天这个兰子一定是听说了那件事才来求我看他表演的。这不明明是为贪财而献技、希望向我讨赏的吗?这种人实在可气!”于是宋元君命人把那个会“燕戏”的兰子抓了起来。宋元君本来打算杀了那个人,后来又觉得他并无什么大的罪过,只把他关了一个月就放了。

人有馈一木者,家僮曰:“留以为梁。”余曰:“木小不堪也。”僮曰:“留以为栋。”余曰:“木大不宜也。”僮笑曰:“木一也,忽病其大,又病其小。”余曰:“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
他日,为余生炭满炉,烘人。余曰:“太多矣。”乃尽湿之,留星星三二点,欲明欲灭。余曰:“太少矣。”僮怨曰:“火一也,既嫌其多,又嫌其少。”余曰:“小子听之,情各有所适也,岂惟火哉? ”
——节选自吕坤《呻吟录》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1)留以为梁 为:作为、做成
⑵乃尽湿之 尽:全、都
12.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C)
A.木料只有一根,(你)忽而痛恨它大,忽而又痛恨它小。
B.木料只有一根,(你)忽而嫌弃它大,忽而又嫌弃它小。
C.木料是同一根,(你)忽而嫌弃它大,忽而又嫌弃它小。
D.木料是同一根,(你)忽而痛恨它大,忽而又痛恨它小。
解析:“一”意为“同一(根)”,“病”意为“嫌弃”。
13.文中两件事情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第一件: 事物都自有它合适的用途。 。
第二件:做事情要掌握好分寸。 。
翻译:
有人送来一根木料,家僮说:“留下可以做成房梁。”我说:“木料太小,不能做房梁。”家僮说:“可以做栋。”我说:“木料太大,不适宜做栋。”家僮笑着说:“木料是同一根,(你)忽而嫌弃它大,忽而又嫌弃它小。”我说:“小子,你听我说,物品各有它的用处。岂只是木料呢!”
有一天小僮为我生炉子,装了满炉子炭,热得烘人,我说:“炭太多了。”他把炭都用水浇灭了,只留下三两个火星,欲灭不灭。我说:“炭太少了。”小僮抱怨说:“火炉是同一个,(你)既嫌炭多,又嫌炭少。”我说:“小子听着,做事情各有它适宜的分寸。岂只是火呢!”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