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紫藤萝瀑布 第一课时 课件(8张PPT)+教案+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17 紫藤萝瀑布 第一课时 课件(8张PPT)+教案+反思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11 17:15:47

文档简介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紫藤萝瀑布》是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它是女性作家宗璞于1982年所作的一篇写景状物散文。本单元要求学生能够感受课文中蕴含的丰富人生哲理,激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关注和思考;借助具体文字,进一步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作品的异同之处,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本篇课文通过对紫藤萝的外在及内在描写,加上自身的家庭因素引发的对自然、对生命的感悟,使读者体会到生命的美丽与永恒,更让人思考如何去对待生活中的坎坷与不幸。
【学情分析】
704班学生语文学识修养稍好,积累了一定的修辞及表现手法的答题技巧,结合《基础精炼》、《教材全解》等教辅资料可以将文章字词、文学常识部分、句子的赏析做课前预习。本课在学生现有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在朗读及小组活动中进一步品味语言,把握文章中作者的情感。
【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宗璞及写作背景;
朗读课文,品析具体词句,学习作者是如何描摹紫藤萝之美的;
3、勾画表现作者情感思绪的语句,梳理作者的情感变化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品析具体词句,学习作者是如何描摹紫藤萝之美的
【教学难点】
勾画表现作者情感思绪的语句,梳理作者的情感变化
【教学方法】
讲授法、配音朗读法、小组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本教学设计主要展示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师:前段时间我们已经学习很多关于“花”、关于“自然”的文章及古诗词,大家记得的还有哪些呢?我们一起来说一说
生答:《一颗小桃树》、《驿路梨花》、《爱莲说》、《晚春》等
设计意图:利用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导入新课,淡化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使学生迅速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能有效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难度。进一步吸引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回归课堂。
题目解读
师:看到“紫藤萝瀑布”这个题目时,呈现在你的眼前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这个题目好不好?说说你的理由
(给学生一分钟的思考时间,举手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在平时的现代文阅读中,会出现一些拟小标题、分析题目作用的习题,设计这样一个环节,是为了让学生获得一定的题感,在碰到类似题目时,有话可说,有语言可以组织,不至于出现空题现象。
作者简介
宗璞(1928~),原名冯宗璞,当代女作家,为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自幼生长于清华园。其小说《弦上的梦》1978年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三生石》获1977~1978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另创作了大量游记、散文,《西湖漫笔》、《紫藤萝瀑布》、丁香结》、《水仙辞》、《三松堂断忆》等。其文笔清雅脱俗,温馨自然,充满了情趣、理趣和文化气息。
(该环节老师点名学生来回答,提问的学生成绩在中等水平)
设计意图:该环节设计让学生自己来回答,旨在检查学生的课前习完成情况,老师加以点拨,让其明了课前预习的重要性。提问学生以中等水平为主,主要是该层次学生基础尚可,但缺乏一定的课堂展示,老师应给与其参与的机会。
朗读课文,聆听藤萝之美
(配乐《云水禅心》朗读,以小组为单位,老师从声音高低、停顿、情感等角度进行评析)
设计意图:通过配乐,学生比较快地进入朗读状态;以小组为单位,学生朗读会有一定竞争性,也会较为客观地知晓自己的优势及不足。
知识探究
知识点一:景物描写的手法分析
抓住景物的特征;
分析景物描写的具体写法
(四五个学生为一个小组,给大家五分钟时间,每组请一名代表发言,该代表可以说出组内统一的答案,也可以说出组内不同人的答案,要求该生做好一定的整理归纳工作)
如:①“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赏析:运用比喻修辞,把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比作瀑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紫藤萝花的繁茂、气势非凡。
②“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赏析: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并且用了“流动”“欢笑”“生长”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紫藤萝花的生机盎然,富有动态美。
③“每一朵盛开的花像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赏析:用帆和船舱作比喻,细致地描绘了紫藤萝盛开的状态;比作笑容,拟人化,有美好可爱的感觉,也抒发了喜悦之情。
④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赏析: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的勃勃生机和烂漫情趣。
⑤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赏析:采用通感修辞,把嗅觉形象用视觉形象表现出来,把人带入一种新的境地。表现了紫藤萝香气的柔美、温馨,表达了作者对紫藤萝的由衷喜爱之情。
设计意图:该环节是文章的重点,尤其修辞手法“通感”的运用,会是学生需要掌握的新知识点。修辞手法历来是初中考试中不可忽视的知识点,所以关于“修辞”的答题技巧: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把…比作…(将…人格化/拟人化),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这种题型的答题思路早已在平时讲课时贯穿其中,但从学生做题情况来看,得分率依旧较低。通过设置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之间形成知识碰撞,对该题型会有进一步的掌握。
知识点二:学会评析文章中作者的情感
抓住文章的文眼,理解文章的主题;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理解文章的情感,抓住表现情感的关键字词;
(花:遗憾;人:疑惑、痛楚,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善于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进一步理解文章主题
(以小组形式进行,结合所给纸质资料《哭小弟》来进行解读)
背景资料链接:
1982年10月28日上午七时,他去了。
这一天本在意料之中,可是我怎能相信这是事实呢!他躺在那里,但他已经不是他了,已经不是我那正当盛年的弟弟,他再不会回答我们的呼唤,再不会劝阻我们的哭泣。你到哪里去了,小弟!自1974年沅(yuán)君姑母逝世起,我家屡遭丧事,而这一次小弟的远去最是违反常规,令人难以接受!我还不得不把这消息告诉当时也在住院的老父,因为我无法回答他每天的第一句问话:“今天小弟怎么样?”我必须告诉他,这是我的责任。再没有弟弟可以依靠了,再不能指望他来分担我的责任了。----宗璞《哭小弟》
(师生齐读)
设计意图: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曾言:“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所以“景语即是情语,花语就是心语”。宗璞的这篇文章在写紫藤萝时倾注了自己对花、对自然、对人生的感悟,这是文章的难点。以小组形式讨论,结合写作背景,学生能够在一定空间内发挥。
当堂演练:课后习题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课后习题紧紧围绕本节内容进行,“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通过对习题的练习,学生可以对所学知识点进行简单的梳理,进一步查漏补缺。
小结
本文通过对盛开的紫藤萝花的描述以及对过去遭遇的回忆,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时的不幸,个人的不幸,不足以使人畏惧人生,要对生命的美好保持坚定的信念,继续前行。
板书设计
紫藤萝瀑布
宗璞
花 遗憾→盛 活泼、热闹
人 疑惑、痛楚→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振奋、昂扬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教学反思】
《紫藤萝瀑布》是初中阶段的语文名篇,我主要是从“景物描写”和“作者的情感”两个角度来进行把控,整堂课45分钟,时间上比较仓促,很多细节未处理到位,存在问题如下:
1、“目标”与“任务”的衔接,老师在主导整个课堂进度,学生是配角,老师是主角,这一点需要改进;
2、老师说话时间较长,留给学生真正思考的空间有限;
3、没有完全做到讲练结合,这点对学生不利;
4、缺乏一定的板书
5、学生在回答问题后,未做到恰当的点评
6、配音朗读环节处理不当
改进措施如下:
1、多去观摩其他老师的课程,或者网络上名家的讲课实录,取长补短;
2、每节课后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状态及教学效果;
3、与自己指导老师进行课程上的有效沟通,尤其是公开课的磨课环节;
4、课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将课堂留给学生;
5、活动设计环节可以多样化
指导老师点评:
1、课堂设计内容较多,需要进行删减
2、未处理好讲与练的关系
3、重难点不够突出

课件8张PPT。紫藤萝瀑布 ——宗璞紫藤萝瀑布宗璞作者简介 宗璞(1928~),原名冯宗璞,当代女作家,为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自幼生长于清华园。其小说《弦上的梦》1978年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三生石》获1977~1978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另创作了大量游记、散文,《西湖漫笔》、《紫藤萝瀑布》、丁香结》、《水仙辞》、《三松堂断忆》等。其文笔清雅脱俗,温馨自然,充满了情趣、理趣和文化气息。配乐朗读,聆听藤萝美知识点一
了解景物描写的相关知识
①抓住景物的相关特征;
②分析景物描写的相关手法
紫藤萝
知识点二

学会评析文章中作者的情感

①抓住文章的文眼,理解文章的主题;
②理解文章的情感,抓住表现情感的关键字词;
③善于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进一步理解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