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河中石兽 课件(18张PPT)+教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24 河中石兽 课件(18张PPT)+教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11 17:16:47

内容文字预览

 课题
             河中石兽
学习
目标
1.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者观点。
2.积累文言词汇,提高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及质疑思辨的能力。
学习
重点
1.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者观点。
2.积累文言词汇,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
难点
1.理解课文第三段内容。
2.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训练质疑思辨的能力。
教材
分析
《河中石兽》选自人教部编版七下教材的第六单元。该单元的篇目主要选取探取探险与科幻方面的文章,希望学生能从中触摸到探险者的精神世界,并激发出探索自然世界和科学领域的兴趣与想象力。单元学习的要求之一是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有所思考和质疑。而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虽说故事简单,但是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文章篇幅稍长,字、词、句较为艰涩,特别是文中老河兵的话,学生就算疏通了大意,也不太理解其中的原理。此外,作品的中心主旨“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欤?”字面意思容易理解,但是要深入理解,并学会去质疑和思辨老河兵的推断是否太过绝对这是一个难点。
学情
分析
初一(9)班,师生关系比较融洽。学生的语文基础和学习习惯都比较好,在课堂上能够快速而准确听从老师的指令开展自主学习活动。文言文知识方面略有积累,但是学生课堂活动方面欠缺一些主动性,表现为害怕出错,不敢积极回答问题。此外,还欠缺一点个性化的深入思考,质疑和思辨的能力略显不足
教学
环节








师生活动
布置预习作业
一、搜集有关《阅微草堂笔记》的资料。
二、查阅纪昀的有关资料。
三、扫描二维码,欣赏课文朗读,借助注释和手中工具书,了解课文内容,疏通文字。
四、动手完成以下实验,拍视频上传班群里,同时录制在平板里。
1.实验一:
材料准备:三根火柴、一根棉线、若干个装满水的瓶子。
过程:一根火柴悬放在桌边,用重物压住,然后在露出桌面的火柴头部分挂上棉绳,接着撑开棉绳利用剩下的两根火柴与桌边的火柴形成支直角支撑关系。看看此时最多能挂起几瓶水?据说最多可以挂起9瓶550ML的水哦!
2.实验二:
材料准备:大水盆、沙石、不同材质的物体若干、水管……
过程:用水盆装上沙石,模拟河床,将不同材质的物体分别放入相同的位置,接着尝试用不同的水流力度去冲击这些物体及其下部的沙石,拍摄视频并且用文字记录物体在沙石上的位置变化。
激趣导入
“一根悬放桌面的火柴能挂起一大瓶水。”有人这么跟你说的时候你肯定表示深深的怀疑。当我们动手实验后呢?请看视频。(播放视频)那通过这个实践我们明白一个什么道理呢?今天就让我们在清代大才子纪昀的《河中石兽》中寻找答案吧。
介绍作家、作品。
课堂自主学习.
教师推送讲义,明确自主学习的要求, 由各小组长组织好本小组成员进行自主学习及小组讨论。
步骤:
1.扫描二维码,听读课文,并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争取做到熟读。
2.独立完成自主学习单。
教师相机拍图上传,及时纠偏。
3. 小组交流自主学习单,组长负责统一答案。
4.组长查看讲义中的任务安排,小组成员讨论统一意见,组长上台领取任务卡。每任务限两个组,先到先得。
任务一:
假设文中的人物穿越到现代,他们也有了手机,可以在朋友圈发布消息。有一天沧州南寺的僧人在朋友圈上发布了一条求助信息:“我寺临河岸,门前的两个石兽于十多年前不慎并落入水中,如今想打捞上来重修僧院。但多次寻找,均未找到,不知为何。敢问万能的朋友圈,谁能献计献策,在下感激不尽。”?
伸出援助之手?
要求:请分别以“讲学家”和“老河兵”的口吻回复。?
重点突破第三段:扫描二维码,观看小视频,深入理解老河兵的话。         
小组合作,两两互助,文白互译,争取熟读并背诵。
合作学习成果展示:小组合作翻译第三自然段
准备流程:分工快速公平,组长协调——各自高效准备——组内试讲,解决不懂的字词
展示流程:大声读一句原句,报一句翻译,组内无缝对接——其他组表扬或质疑。
任务二:分角色朗读课文
这是一个很有趣又意味深长的故事,分角色朗读故事,争取读出故事的味道,人物的语气、神态,以及课文的理解。比如:不同的“笑”。
合作学习成果展示:
准备流程:分工快速公平,组长协调——各自高效准备——组内试读,把握语调、情感。
展示流程:先由一同学概括故事大意——小组进行朗读展示——其他组点评。
 任务三:质疑思辨
朋友圈求助信息:?我们山西的蒲津渡浮桥在历史上很有名气。唐代在渡口两岸各铸造了四尊铁牛、四个铁人、两座铁山等,组成了栓系浮桥所需的锚碇系统。后因黄河改道,铁牛等没入水中,埋在地下,一直不见天日。现在政府,打算启动铁牛出水计划。但年月已久,敢问万能的朋友圈,谁能献计献策,帮助缩小打捞的范围呢??TIPS:据说四尊铁牛总重量高达230吨哦。
文中说话“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有人提出疑问,认为这个
推断过于绝对,你们组的看法是什么呢?请说说。
准备流程:口头回复朋友圈求助信息——各成员结合自己的实验结果和本文谈观点——组长整合——达成统一意见。
展示流程:汇报讨论结果——尽可能有理有据——其他组提出质疑
小结:学习了这篇文章,你得到了怎么样的启示?
例:实践出真知
遇事不能主观推论,要实事求是。
实践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重要。
尽信书不如无书
……

五、学生学习效果检测
平板现场组题,开启限时答题功能。及时反馈检测结果。
全班齐读《河中石兽》全文
教师以陆游的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结束全课。
六、收获与困惑
课后学生谈本课的收获或困惑。
七、课后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自主学习单的巩固练习。
设计意图
课前查找作者、作品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知人论世。
利用十二学平台资源,提前推送相关字词句翻译的讲义,做好预习工作。
本文的主旨是:实践出真知。而面对“一根悬放在桌上的火柴能挂起一瓶水”这样的说法学生第一时间会表示质疑,因此实践出真知这个结论就显而易见。
第三段学生不易懂,动手做实验,一是可以帮助理解石兽上溯的原理。二是为质疑思辨环节做准备。
绝大部分人听到这个说法时,都会说“不可能”,而学生课前动手实践证实了这个说法的正确,那本文的主旨:实践出真知,就很容易被学生理解。微视频的导入能激发兴趣。
充分运用自主学习单+平板,展开混合式学习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回复朋友圈,引导学生表述的过程就是对课文字、词、句的再次落实。
学生在阅读课文第三段面临的难点不仅是文字多,而且有对石兽上溯原理的不理解。观看视频,直观易懂,文白互译,加深理解。
文言文学习重点还是在于朗读,在反复诵读中把握中心主旨,作者情感态度。
学生估计会快速回答:在河水的上游寻找。但资料展示之后的结果是会让学生陷入思考,为什么不是像课文老河兵说的“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 流。”?
学生的课前实验,落入水中的物体有的是往上游滚动的,也有是在原地越陷越深。这样学生应该会讨论出来不同的水速、不同的河床甚至落入河水物体的重量不同都影响物体的移动。
自然,老河兵的话还是值得怀疑的。
教学后记
本次十二学的混合式学习的公开课展示给我很大的启示:在备课教程中,我一直在焦虑和思索着,如何去教好这堂课,环节的设置和衔接如何时,教师要说些什么,及至要展示十二学台的功能我要设置哪些教学活动……直到上正式课的前一晚,我突然有了一个顿悟,如同打通任督二脉般,那就是:与其焦虑于课堂上教师怎么教才好,不如课前设计和组织好各项活动然后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教师隐身幕后。此外,十二学平台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学设计不应该被它所绑架,为运用而运用。
从十二学平台运用的角度来看,互联网和平板的介入让教师能在课堂上向学生推送讲义、教学资料、微课……让学生的自学更加快捷和方便。而现场组题答题功能,限时回答,能够让学生注意力充分集中,之后的学生答题情况的大数据统计及时详尽。帮助教师实现精准教学。

24 河中石兽
准备好了吗
1.搜集有关《阅微草堂笔记》的资料图片。
2.查阅纪昀的有关资料。
学什么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
3. 反复诵读,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怎样学
初读感知
说一说
1.说说你所了解的纪昀和他的《阅微草堂笔记》。
2.扫描二维码,欣赏课文朗读,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内容,疏通文字。
填一填
1.根据课文注释与你手中的工具书,给下列字注音。
圮( ) 募( ) 棹( ) 杮( )
湮( ) 啮( ) 溯( ) 欤( )
2.《河中石兽》选自《 》,作者 , 代 、学者。
3.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1)阅十余岁 ( ) (2)竟不可得 ( )
(3)尔辈不能究物理 ( ) (4)啮沙为坎穴 (     )
4.翻译下列句子: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
二、再读品味
读一读 写一写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的大意并回答以下问题。
文中一共出现几种人?
他们寻找石兽的地点和结果有何不同?

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深入理解课文第三段的内容,并在熟读的基础上尝试背诵。

议一议
文中老河兵说:“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有人提出疑问,认为这个推断过于绝对。你的看法呢?请与小组同学进行讨论吧。

2.学习了这篇文章,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学得怎么样
1.选择题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B.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C.果得/于/数里外   D.然则/天下之事
(2)下列句中划线词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二石兽并沉焉 B.以为顺流下矣
C.阅十余岁 D.尔辈不能究物理
(3)下列有关课文《河中石兽》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文章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文章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收获与困惑
1.同学们,在老师的陪伴与引领下,我们完成了本文的学习。请掩卷深思,细数自己的收获。
(1)重点——基础知识(可以从字词、文学常识、课文的精彩描写、文眼与情思等方面来写一写。)
(2)难点——能力提升(可以从写作特色、个人感悟等方面来写一写。)
你还有什么困惑和疑问?请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
巩固练习
★一星题
1~2题 扫描二维码答题。
★★二星题
1~2题 扫描二维码答题。
★★★三星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楚有祠者,赐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1. 解释下列句中词语的意思。
(1)引酒且饮之 引:___________ 且:___________
(2)蛇固无足 固:___________
(3)终亡其酒 终:___________ 亡:___________
2. 下面句中的“之”字指代的内容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
A. 数人饮之不足 B. 引酒且饮之 C. 子安能为之足 D. 一人饮之有余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1)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2)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3 对同一个现象,产生不同的认识,这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请你举一个例子,并简单说说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课件18张PPT。24 河中石兽第六单元? ? 一根悬放桌边的火柴能挂起一瓶水。? 纪昀,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文学家,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档,总名为《钦定四库全书》。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1.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者观点。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及质疑思辨能力。?? 打开自主学习单,让我们开启自主学习的旅程吧!1.听录音,然后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
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
理解·欣赏理解·欣赏2.独立完成自主学习单。要求:
???????? 结合注释和工具书,以及老师推送的讲义,解决课文的字词句,疏通文意,不能解决的举手示意老师。??? 假设文中的人物穿越到现代,他们也有了手机,可以在朋友圈发布消息。有一天沧州南寺的僧人在朋友圈上发布了一条求助信息:“我寺临河岸,门前的两个石兽于十多年前不慎并落入水中,如今想打捞上来重修僧院。但多次寻找,均未找到,不知为何。敢问万能的朋友圈,谁能献计献策,在下感激不尽。”
? ?请伸出援助之手
要求:请分别以“讲学家和“老河兵”的口吻回复。
活动一:小组合作学习环节? ? ?重点突破第三段
? ? ?要求:
????????扫描学习单上的二维码观看视频,直观感受。
????????小组成员,两两合作,对照讲义,文白互译。小组合作翻译第三自然段
准备流程:分工快速公平,组长协调——各自高效准备——组内试讲,解决不懂的字词
展示流程:大声读一句原句,报一句翻译,组内无缝对接——其他组表扬或质疑。。小组合作学习成果展示???? 这是一个很有趣但又意味深长的故事,因此要读出故事的味道,要读出人物的语气、神态,要读出你对课文的理解。活动二:分角色朗读小组合作学习环节准备流程:分工快速公平,组长协调——各自高效准备——组内试读,把握语调、情感。
展示流程:先由一同学概括故事大意——小组进行朗读展示——其他组点评。小组合作学习成果展示朋友圈求助信息:
??????山西的蒲津渡浮桥在历史上很有名气。唐代在渡口两岸各铸造了四尊铁牛、四个铁人、两座铁山等,组成了栓系浮桥所需的锚碇系统。后因黄河改道,铁牛等没入水中,埋在地下。现在政府,打算启动铁牛出水计划。但年月已久,敢问万能的朋友圈,谁能献计献策,帮助缩小打捞的范围呢?(TIPS:据说四尊铁牛总重量高达230吨哦。)活动三:质疑和思辨??? 文中老河兵说:“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有人提出疑问,认为这个推断过于绝对。那你的看法呢?小组合作学习展示准备流程:口头回复朋友圈求助信息——各成员结合自己的实验结果等信息谈观点——组长整合——达成统一意见。
展示流程:汇报讨论结果——尽可能有理有据——其他组提出质疑理解·欣赏悟故事
? ? ? 学习了这篇文章,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呢?
跟大家分享一下吧。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