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3-12 16:38: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学目标:
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道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能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识读《北宋形势图(1111年)》,了解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识读契丹和西夏的文字与货币等图片,认识契丹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分析材料,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及影响。
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教学重难点:
重点:契丹与党项族的兴起;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并立关系。
难点:澶渊之盟的签订。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唐朝灭亡以后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宋朝的建立结束了这种分裂,但是,与此同时,周边民族契丹族、党项族的相继崛起又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今天,就让我们重新走进那段历史,下面我们学习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出示课题: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设计意图:承上启下,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使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开启探究学习的兴趣)
合作学习:
展示:学习目标:1.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2、知道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3、能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教师:依据课标要求,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学习:一、辽与北宋的并立;二、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三、交融中共发展。我们进入第一方面内容:辽与北宋的并立
辽与北宋的并立
【交融中兴起】
教师:契丹族是一个曾经驰骋于中国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唐代末年,建立起了辉煌一时的大辽帝国,元朝之后,这个像猎鹰般的民族逐渐销声匿迹。契丹族是“五胡内迁”中鲜卑族的一支,契丹是“镔铁”的意思。
问题:隋唐时期,契丹的兴起与逐渐强大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 10世纪初期,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916年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临潢府。
材料二:辽代前期,这一区域除沿燕北“塞下”一线及域中一些地方辟为牧场,有一定量的畜牧业生产外,其他部分则被有限制地陆续招民开荒,辟为农田,因而,辽代前期燕云地区的农业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史籍中常有如“燕蓟大熟”等类似记——张国庆:《辽代牧、农经济区域的分布与变迁》
材料三:契丹夺取幽云十六州(课本P36页)
生:建立政权、学会农耕、疆域扩大
师总结:体现特点:学习汉族文化。结果:辽国力增强了。辽国力增强后与北宋相抗衡!
(设计意图:使学生理解辽在和中原汉人不断交融中兴起并强大起来。)
过渡:辽太宗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后,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所以辽与北宋争夺的焦点是幽云十六州,因为燕云十六州的战略意义使得中原的北宋受威胁持续长达二百年,所以幽云十六州成了中原帝王心中难以治愈又割舍不掉的心病。
【和战促交融】
教师:宋太祖时刚建立政权,为了恢复经济所以暂时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但是以后的皇帝就不这样想了,双方的战争也就拉开了序幕。战争分两阶段:一、北宋对辽作战;二、辽对北宋作战。第一阶段:北宋对辽作战:979年,宋太宗在消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的同时,决定乘胜收复幽云十六州,于是对辽用兵。其结果是......失败!
探究:请结合北宋的治国措施,分析对辽用兵失败的原因??
学生讨论,试说。
总结:1。解除大将兵权,重文轻武——造成军队战斗力低下(积弱)。2.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收归中央(守内虚外)——边防内重外轻。
教师:第二阶段:辽对北宋作战:1004年,辽大举攻宋,一气打到了澶州城下,北宋的皇帝和大臣又是什么态度呢?
观看视频:“澶州之战”
思考:谁胜利了?结果如何?
【合作探究一】
想一想,北宋打了胜仗,为什么还要签订盟约呢?
史料一: (宋太宗认为)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需谨此。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史料二: “北方的强敌,一时既无法驱除,而建都开封,尤使宋室处一极不利的形势下。......这一层,宋人未尝不知。然而客观的条件,使他们无法改计。” ——钱穆《国史大纲》
结合史料生答。
师:“澶渊之盟”是辽与北宋在双方力量相对均衡的条件下相互妥协的产物,更为重要的是,“澶渊之盟”开启了辽与北宋之后长期的和平局面。
分析“澶渊之盟”内容,得出结论: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合作探究二】
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
观点一:我认为宋辽达成澶渊之盟是好事。
观点二:我认为澶渊之盟对宋朝是屈辱的,对宋朝的百姓也很不利。
师总结:虽然岁币加重宋朝的百姓负担,但是却带来了和平的局面!更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融!
过渡:如果,契丹的大辽是来自北方草原狼——时刻威胁到北宋安危那么,北宋还有一个更为难缠的西北荒漠狼——西夏,同样,时刻威胁着北宋安危。第二部分内容: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交融中兴起】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34页:完成以下问题:
、党项族生活在哪个方位、原属于哪个民族?
、党项族建立的政权、建立者、都城?
、西夏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生答略。
师总结:建立政权;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都体现了西夏不断学习汉族文化的特点。这一过程使西夏国力增强了!(设计意图:以学习第一部分内容的方法学习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就比较简单了,起到举一反三作用。从而理解西夏也和辽一样在和中原汉人不断交融中兴起并强大起来。)
【和战促交融】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36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元昊称帝以后,西夏与北宋关系怎样?
后来西夏为什么与北宋订立宋夏和约?内容是什么?
.宋夏和议有什么作用?
【归纳总结】
结合地图梳理辽、西夏、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民族政权并立
(设计意图:对这一时期复杂的民族关系做一总结,起点题作用。)
过渡:从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特点体现了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间有矛盾冲突与战争,也有和平相处与友好交往,但是他们之间的战与和都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交往的两种重要方式,这些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发展,为以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奠定了基础。学习第三方面,交融中共发展
三.交融中共发展
【合作探究】
思考:辽、西夏所管辖下的北方地区人们的生活情况是怎样的?生答师总结: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受汉文化影响,生活稳定,体现了当时各民族间进一步的交融
【拓展延伸】契丹、党项各族都去哪儿了?
学生试说。
教师:他们大部分与其他民族融合,契丹族形成了今天的达斡尔族,党项族形成了今天的蒙古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华民族逐渐发展壮大了!
(设计意图:在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融的大背景下,去理解辽、北宋与西夏的并立关系。)(三)课堂小结:
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这一时期,少数民族纷纷建立政权,主动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接受中原文化,同时各民族之间不断争战。民族交融的进程加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一花开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只要我们心手相连,并肩同行,休戚与共,就一定能够谱写新时代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