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课件(27张PPT)+教案+导学与评价方案+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24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课件(27张PPT)+教案+导学与评价方案+反思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11 18:55:56

内容文字预览

学段及科目
八年级语文下册
授课教师

时间
课题及课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课时
教材版本
部编版
工作单位
授课地点
学情
分析
课标
要求
诵读理解诗歌内容,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学习内容
本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期,经历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有感而发所写下的诗歌。学习这首诗,一方面可以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理解诗人的思想境界,让学生得到思维发展与提升;另一方面可以结合背景鉴赏诗歌,让学生进行审美鉴赏与文化传承。
学情
现状
本班学生在思维能力上还有所欠缺,所以会在课前印发补充资料,让学生在课前进行阅读,以便课上更深入地探讨问题。
学习
目标
知识
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过程方法
通过朗读,对诗歌进行品读鉴赏。
情感
态度
结合时代背景,体味杜甫的济世情怀,理解诗人形象。
教学
策略
重点
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鉴赏诗歌,体味杜甫的济世情怀。
方式方法
学生诵读、小组讨论
媒体
技术
多媒体课件
结构流程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
【语言导入】
杜甫 43 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那就是安史之乱,当时田园荒芜、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杜甫在战乱中颠沛流离。公元760年,杜甫终于结束了10年客居长安、4年颠沛战乱的生活,来到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他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全家安顿下来。但是,老天好像故意要跟他作对似的,到了八月,一阵秋风掀去了屋顶上的茅草,大雨却淋漓而至。诗人长夜难眠,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让我们一同走进“茅屋”,用心聆听诗人的心声。
[设计意图]
1.教师口头介绍写作背景,带学生进入情境,初步体会作者心情。
【检查预习】
1.作者链接:学生看课件的作者资料文段,填空。
2.重点字词注音:请一位学生读字词,然后全班跟读。
[设计意图]
1.让学生在预习时了解作者,通读诗歌。
【朗读诗歌】
1.引入介绍歌行体:古代诗歌的一种,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句子。
首先读好七言句的停顿。
这首诗的七言句很多,按照我们读唐诗的一般规律,七言句的节奏是“二、二、三”,但是如果用这种方法读这里的七言句就不太妥当,比如第一句,如果这样读:八月/秋高/风怒号,味道就不太对了。本文所有七言句应该按照“四、三”的节奏读,比如: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其次读好长句内部的节拍。
这首诗有几个长句,它不止7个字,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把这样的长句找出来。
PPT展示:南村群童 / 欺我 / 老无力。 大庇 / 天下寒士 / 俱 欢 颜。
何时 / 眼前 / 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 / 受冻 / 死 亦 足。
朗读诗歌:长句读,分段读,分组读。
[设计意图]
学习本诗体裁--歌行体。
引导学生按照意群划分停顿。
让学生流利地朗读诗歌,体会朗读的方法。
【归纳大意】
1.分层次归纳大意:用四字词归纳诗歌描绘了哪几个画面?
请一学生归纳,教师板书。
预设答案如:秋风破屋 群童抱茅 夜雨难眠 期盼广厦
提问填空:其中,第__1、2____小节是写景叙事,第__3、4____小节是议论抒情。
[设计意图]
梳理诗歌结构内容
【诗歌鉴赏】
1.小组合作,研读1-3小节,回答以下问题:
①画出描写茅草的动词,体现作者什么感情?
预想回答:“飞”“洒”“挂”“飘转”“沉”,这些茅草飞动的动词。
如果你是作者,看着自己好不容易借来建房的茅草飞走了,是什么感受?
教师明确:作者眼看茅草飞走而捡不回的焦虑。
学生朗读第一段,读出焦虑。
②“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群童”只是一群孩子,天真无邪的孩子为何会“欺”一个老且无力的“我”?他们要茅草来做什么?只是玩闹吗?“我”又为何把群童称为“盗贼”,不就是抱走了茅草而已吗?杜甫这样一个大诗人,怎会与这些小孩较真?
预想回答:群童为什么趁火打劫“为盗贼”?仅仅是因为他们调皮、淘气么?大家想想,也许孩子家的茅屋也被刮破了,也许他们家正需要茅草做别的事情。要不是因为穷,谁会去抢茅草呢?他们顾不得尊卑,顾不得老人,只顾得上自己的存活。这种看似“盗贼”的天真淘气背后,隐藏的是战乱时期周围人们生活的心酸和悲苦啊!
③“归来倚仗自叹息”,此时的杜甫遇到什么事要叹息?
预想回答:茅草一部分被狂风吹走,剩下的又被群童抢走,他无法守住茅草,只能叹息。
教师明确:读出杜甫心情无奈。
学生朗读第二段,读出无奈。
④“长夜沾湿何由彻”,杜甫为什么睡不着?
教师引导学生找词语,环境怎么样?
预想回答:“冷似铁”、“踏里裂”、“无干处”、“未断绝”。
教师明确:读出杜甫对不能改变生活环境艰苦感到无力。
过渡:作者的情感变化:焦虑-无奈-无力。
学生朗读第三段,读出无力。
过渡:从“何由彻”提问,杜甫睡不着,他在想什么?(学生七嘴八舌回答)只是叹息自己命途多舛吗?让我们一起来看诗歌最后一节。
2.研读第4小节,结合资料链接,思考以下问题:
①诗中的“广厦”、“风雨”、“安如山”实际上指的是什么?
教师明确:从资料看出, “广厦”不只是指大厦,具有国家和朝廷的象征意义。“风雨”不是吹走茅屋的风雨,诗中特指“安史之乱”带来的内忧外患。“安如山”不是指房屋安稳,应该指作者希望国泰民安。
②“安得”是什么意思?作者实际想要什么?
教师明确:“安得”是“怎么能”。杜甫想要的是壮士,能够平定叛乱,使国家安稳的人才。
小结:所以诗中最后一段从完整的意义表达来看,应该是说诗人期盼英豪壮士力挽狂澜实现国家中兴,以庇护天下百姓安居乐业,从此不再惧怕内乱外患之侵扰,安如泰山。如果能够看到有壮士振兴国家,实现国泰民安,哪怕是要自己“受冻死”也愿意、值得。
学生朗读第四段,读出期盼。
[设计意图]
品读鉴赏,理解诗歌内容。
结合资料链接,可以让学生的回答有所依据,而不是空谈。
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体味情怀】
1.结合已学诗歌,体味杜甫的济世情怀,理解诗人形象。
我们学过的《望岳》是杜甫少年壮游时期的作品,《春望》是他战乱流离时期的作品,今天学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他漂泊西南时期的作品,结合这些作品谈谈你认为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
PPT展示已学诗歌,请几位学生总结杜甫形象。
教师明确: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 少时有雄心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国运衰微,加之仕途不济命途多舛(chuǎn),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也促使杜诗诗风发生转变,趋近现实主义。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但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推己及人,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
杜甫的诗沉郁顿挫,多涉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写的是“诗史”,因为他记录的不仅仅是个人的苦难,更关怀天下苍生的苦难。不管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情绪有何不同,杜甫本人一直是心牵社稷、魂系民生、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这一点从未变过,在诗歌中始终是一脉相通的。他之所以被称为“诗圣”,因为他心中不仅有自己,还有天下苍生,有国家社稷。
[设计意图]
1.结合资料,理解诗人形象。
【读出情感】
1.再读诗歌,读出情感:教师示范读,学生跟读,再齐读。
注意重音:怒号、洒、忍能、冷、安得、死亦足。
语调:低沉、激昂。
语速:适中,叹息时慢速。
[设计意图]
加深朗读感情,学习朗读技巧。
【当堂检测】
1.分段背诵本诗,比赛谁背得快。
[设计意图]
1.通过比赛形式,加强学生积极性。
2.根据教材要求,完成背诵。
时间走过了一千三百年,可是我们感到杜甫的叹息依然是那样清晰。杜甫已经作为我们中华思想的符号,永远存在我们的记忆中。诗中圣哲,笔底疮痍。
你的心中有人民,有国家,那么你也将被人民被国家永远的名字。我不由地想起了臧克家的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杜甫不死!
他爱国爱民的精神不死!
他的浸透着大爱的诗句不死!
而学习杜甫,关注社会和历史的土壤,有悲悯的情怀,我们就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境界。
最后,让我们再把这首杜甫心灵的歌满含真情地朗读一遍,来纪念这位诗中的圣哲!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填空。
杜甫,字_______,自号__________。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__________。汉族,河南府巩县(今______省巩义市)人,____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__________”,杜甫与李白合称“_________”。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__________”。
杜甫 43 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那就是_________,当时田园荒芜、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杜甫在战乱中颠沛流离。在这期间,杜甫写下了这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加点字标拼音:
怒号( ) 三重( )茅 挂罥( ) 塘坳( )
俄顷( ) 布衾( ) 丧( )乱 广厦( )
大庇( ) 突兀( ) 见( )此屋
3.朗读全诗。
4.分层次归纳大意:用四字词归纳诗歌描绘了哪几个画面,填在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读准字音,流利朗读。
(1)学习朗读技巧。
(2)这首诗有几个长句,它不止7个字,浏览课文,把这样的长句找出来,划分停顿。
2.内容归纳:第________小节是写景叙事,第________小节是议论抒情。
3.诗歌鉴赏。
(1)研读1-3小节,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①画出描写茅草的动词,体现作者什么感情?
②“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群童”只是一群孩子,天真无邪的孩子为何会“欺”一个老且无力的“我”?他们要茅草来做什么?只是玩闹吗?
③“归来倚仗自叹息”,此时的杜甫遇到什么事要叹息?
④“长夜沾湿何由彻”,杜甫为什么睡不着?他在想什么?
(2)研读第4小节,结合资料链接,思考以下问题:
①诗中的“广厦”、“风雨”、“安如山”实际上指的是什么?
②“安得”是什么意思?作者实际想要什么?
4.结合我们学过杜甫的作品,谈谈你认为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
5.再读诗歌,读出情感。
1.当堂检测:分段背诵本诗,比赛谁背得快。
2.课后巩固背诵并默写全诗。
1.以填空形式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
2.小组合作进行诗歌鉴赏,可以发现学生对课堂的投入程度。
3.根据学生的回答,可以了解学生对内容的理解程度。
4.朗读环节,可以直观感受学生学习朗读的效果。
5.课后背默可以检测学生有没有达到课标要求背诵默写古诗。
【优点与特色】
1.拓展资料比较丰富,能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问题与建议】
1.课后练测形式不够多样化。
【优点与特色】
1.课上学生回答积极,课堂气氛活跃。
2.学生朗读声音洪亮,较有感情。
3.对诗歌主旨的探讨比较深入。
【问题与建议】
1.朗读形式较少,大多是齐读,
2.探究“群童”为何“欺”“我”,不如改为“群童为何抢茅草这样看似不值钱的东西”,这样能关注到群童及人们的家境贫寒。
3.在探究第三小节杜甫睡不着在想什么时,就可以给出资料链接,学生有更多时间阅读和思考。
【优点与特色】
1.能够完成预习作业,提前了解杜甫的背景,有助于课上紧跟思路。
【问题与建议】
1.深入挖掘作者的人物形象,还需要给出作者其他更多作品作参考依据。
课上学生回答积极,应该是因为提问能够让学生落到实处找到答案。
原本设计的分组读和男女生轮流读在课上忘了实行。
3.在讨论杜甫人物形象的时候,可以给出辅助资料,看看杜甫其他作品,找出他关心的具体内容,比如关心“天下寒士”,从而得出杜甫心系社稷和人民的结论。
课件27张PPT。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写作背景 杜甫 43 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那就是 ,当时田园荒芜、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杜甫在战乱中颠沛流离。公元760年,杜甫终于结束了10年客居长安、4年颠沛战乱的生活,来到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他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全家安顿下来。但是,老天好像故意要跟他作对似的,到了八月,一阵秋风掀去了屋顶上的茅草,大雨却淋漓而至。诗人长夜难眠,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史之乱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品读鉴赏, 理解诗歌内容。3、结合时代背景,体味杜甫的济世情怀,理解诗人形象。【学习目标】作者链接 杜甫,字 ,自号 。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 。汉族,河南府巩县(今 省巩义市)人, 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 ”,杜甫与李白合称“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 ”。子美少陵野老杜工部唐诗圣李杜诗史河南怒号( ) 三重( )茅 挂罥( )
塘坳( ) 俄顷( ) 布衾( )
丧( )乱 广厦( ) 大庇( )
突兀( ) 见( )此屋读准字音háosāngàochóngqǐngjuànqīnshàbìwùxiàn通“现”,出现歌行体:
古代诗歌的一种,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句子。文体特点首先读好七言句的停顿。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朗读诗歌×√其次读好长句内部的节拍。
这首诗有几个长句,它不止7个字,浏览课文,把这样的长句找出来。朗读诗歌南 村 群 童 欺 我 老 无 力。
大 庇 天 下 寒 士 俱 欢 颜。
何 时 眼 前 突 兀 见 此 屋。
吾 庐 独 破 受 冻 死 亦 足。南村群童 / 欺我 / 老无力。大庇 / 天下寒士 / 俱 欢 颜。何时 / 眼前 / 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 / 受冻 / 死 亦 足。*用四字词归纳诗歌描绘了哪几个画面?内容概括①画出描写茅草的动词,体现作者怎样的心情?诗歌鉴赏“飞”“洒”“挂”“飘转”“沉”作者心情: 焦虑小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②“群童” 为何会“欺”“我”?
③“归来倚仗自叹息”,杜甫遇到什么事要叹息?
诗歌鉴赏②“群童” 为何会“欺” “我”? 诗歌鉴赏邻居孩童家也穷,也缺茅草,所以顾不得尊卑,顾不得老人,只顾得上自己的存活。这种看似“盗贼”的天真淘气背后,隐藏的是战乱时期周围人们生活的心酸和悲苦。③“归来倚仗自叹息”,
此时的杜甫遇到什么事要叹息?茅草一部分被狂风吹走,剩下的又被群童抢走,他无法守住茅草,只能叹息。作者心情: 无奈诗歌鉴赏④“长夜沾湿何由彻”,杜甫为什么睡不着?他在想什么?
因为“冷似铁”、“踏里裂”、“无干处”、“未断绝”,但又不能改变艰苦的生活环境,所以感到______。
诗歌鉴赏作者的情感变化:焦虑→无奈→无力。无力诗歌鉴赏2.研读第4小节,结合资料链接,思考以下问题:
①诗中的“广厦”、“风雨”、“安如山”实际上指的是什么?
②“安得”是什么意思?作者实际想要什么?资料链接1:“广厦”,一般释为宽广的大房子。如果诗人真的希望出现千万间大房子来庇护天下寒士,那岂非痴心妄想般天真和幼稚吗?其实,“广厦”本具有国家和朝廷的象征意义。《韩诗外传》卷五有云:“天子居广厦之下,帷帐之内,旃(zhān)茵之上 ……莽然而知天下者,以其贤左右也。”于是,“广厦”因与天子的天然联系,也就渐渐被赋予了一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而“栋梁之材”的比拟称谓即自此而来。唐薛据《怀哉行》亦云:“明时无废人,广厦无弃材。”杜甫同样也看到了国家这座大厦的构建离不开栋梁之材:“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广厦”本具有国家和朝廷的象征意义。资料链接2:
“风雨”一词自然也就不能简单坐实为自然界的秋风秋雨了,而当结合“风雨飘摇”来理解。“风雨飘摇”出自《诗经·豳(bīn)风·鸱(chī)号》:“予室翘翘,风雨所漂摇。”后来“风雨飘摇”就成为国家局势动荡不安的代名词。具体到该诗,“风雨”乃特指“安史之乱”带来的内忧外患。
“风雨”乃特指“安史之乱”带来的内忧外患。资料链接3:
“安如山”当为“安如泰山”的简称。“安如泰(太)山”出自汉代焦赣(gòng)《易林·坤之中孚》:“安如太山,福禧屡臻。虽有豺虎,不致危身。”一般用来形容个人政治地位或国家政权的坚固与稳定。又如《战国策·秦五》:“其宁于太山四维,必无危亡之患。”读者不难推知,必然是诗人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使其更加深刻、痛彻地领悟到了国泰才能民安的朴素道理。国泰民安资料链接4:
粗略翻检杜诗,起码有三首诗使用了与“安得广厦千万间”同样的句式且表达了同样的内涵:
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洗兵马》)
安得壮士掷天外,使人不疑见本根。(《石笋行》)
安得壮士提天纲,再平水土犀奔茫。(《石犀行》)
对照来看,更加强了我们对于诗人强烈渴望人才兴邦之判断的说服力。
诗人强烈渴望人才兴邦②“安得”是什么意思?作者实际想要什么?我们学过的《望岳》是杜甫少年壮游时期的作品,《春望》是他战乱流离时期的作品,今天学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他漂泊西南时期的作品,结合这些作品谈谈你认为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诗人形象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他写的是“诗史”,因为他记录的不仅仅是个人的苦难,更关怀天下苍生的苦难。他之所以被称为“诗圣”,因为他心中不仅有自己,还有天下苍生,有国家社稷。
不管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情绪有何不同,杜甫本人一直是心牵社稷(jì
)、魂系民生、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再读诗歌,读出情感。
注意以下几点:
重音
语调
语速
停顿再读诗歌(强调)(低沉→激昂)当堂检测分段背诵本诗
比赛谁背得快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