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单元检测卷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1.“东方红,太阳升……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歌词里“人民大救星”是指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被选举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的( )
A.刘少奇 B.朱德
C.毛泽东 D.周恩来
2.刘少奇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指出:“它是如此的坚定明确,清楚地指出了哪些事是应该做而且必须做的,哪些事是不应该做而且不允许做的。……这是目前时期全国人民的大宪章。”被刘少奇称为“大宪章”的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3.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首都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并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受检阅部队以海军的两个排为前导,步兵师、 炮兵师、战车师、骑兵师依次通过主席台,空军17架飞机在会场上空飞行受阅。与上述材料相关的史实是( )
A.开国大典 B.抗美援朝
C.土地改革 D.三大改造
4.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关于西藏和平解放的卡片。卡片中的内容提到了西藏和平解放的( )
A.背景和人物 B.人物和方式
C.背景和方式 D.时间和意义
5.基辛格曾评论说:“对中国在朝鲜战争的记忆成了后来美国对越战略的一个重要制约。……尽管战争打完后中国已是筋疲力尽,但在她自己和世界的眼中,她都换了崭新的面貌。”基辛格评论的“战争”是( )
A.北伐战争 B.抗日战争
C.解放战争 D.抗美援朝
6.2018年5月21日,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和众多网络媒体共同发起了“崇尚英雄 精忠报国”大型网络互动活动,随即全国中小学也开展了以此为主题的班会课。若让你选择一位战斗英雄在班会课上作事迹介绍,你应该选( )
A.黄继光 B.焦裕禄
C.王进喜 D.雷锋
7.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目的是( )
A.为民主改革创造条件
B.引导个体农户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C.赢得解放战争的胜利
D.满足广大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8.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长26.9%,1952年比1949年增长42%,农作物产量迅速达到并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对此,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B.土地改革实现了农村土地公有制
C.土地改革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土地改革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9.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巩固、建设新生政权作出了一系列努力。下列事件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西藏和平解放 ②抗美援朝战争开始 ③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④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A.④①②③ B.②①③④
C.③④①② D.④③②①
10.(2019·四川自贡)下图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变化柱状图。其中数据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西藏和平解放
C.“大跃进”的发动 D.“一五”计划的实施
11.1953年,周恩来在谈到大规模经济建设问题时说:“所谓集中‘主要’力量,不是集中‘一切’力量;不是要冒进;不是搞重工业,其他问题就都不搞了。”周恩来讲话的主旨是( )
A.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B.剖析社会主义改造的得失
C.强调国民经济要稳步、协调发展
D.反思“大跃进”出现的问题
12.抓关键信息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与“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主政治建设”等关键信息相吻合的历史事件是( )
A.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3.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反复强调,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下列选项中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
A.依法治国的方略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4.“到1952年,国营经济已控制了国民经济的命脉,私营工厂只有依附国营经济才能生存。大部分资本家认识到公私合营是大势所趋。”材料叙述的是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 )
A.背景 B.目的
C.内容 D.作用
15.下图反映了某时期我国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情况。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大跃进”的开展
16.(2019·福建漳州实验中学模拟)中国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下图中空格所代表的历史阶段( )
A.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生产资料一直是公有制
C.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
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17.“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山河重安排!”这首曾经响彻大江南北、鼓舞过几代人的纪录片《红旗渠》主题歌唱出了20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县人民在悬崖峭壁上建成举世闻名“人工天河”的时代精神。红旗渠的开凿属于哪一时期的建设成就?( )
A.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B.“一五”计划时期
C.三大改造时期
D.土地改革时期
18.(2019·广东)右图漫画的作者意在说明( )
A.社会主义建设遭遇到挫折
B.人民的生产热情空前高涨
C.经济建设要尊重客观规律
D.“大跃进”遏制“浮夸风”的蔓延
19.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曾被全面否定,曾经肯定过洋务运动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A.当时思想自由,能够各抒己见
B.当时“以阶级斗争为纲”
C.洋务运动加剧了列强侵略中国
D.洋务运动没有积极意义
20.(2019·山东菏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出了一批“感动中国”的英雄模范人物。王进喜、焦裕禄、雷锋、邓稼先成为这个时代的典型和象征。他们身上共同体现了( )
A.开天辟地、立党为公精神
B.不怕牺牲、乐观主义精神
C.保家卫国、英雄主义精神
D.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精神
二、简答题(共40分)
21.(14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这一天,北京的天气显得格外晴朗。天安门雄伟壮丽……下午3时,随着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五星红旗徐徐升起,礼炮齐鸣,全场沸腾起来。
材料二 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摘自毛泽东《中国人民志愿军应当和必须入朝参战》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占农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70%~80%的土地;而占农村人口90%以上的贫农、雇农和中农,仅占有20%~30%的土地。他们受尽剥削,不得温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只用几年时间就推翻了这种旧土地制度。
(1)材料一中“这一天”指的是哪一天?(2分)
(2)这一天升起的五星红旗是在哪一次会议上被确定为国旗的?该会议还通过了哪部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文件?(4分)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中国参战的目的是什么,中国参战军队的名称是什么。(4分)
(4)材料三中的“旧土地制度”指的是哪一种土地制度?这次“推翻了这种旧土地制度”的法律文献是什么?(4分)
22.(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一穷二白】
材料一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
【成就瞩目】
材料二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以苏联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的工业项目有1万多个,沿海地区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
(1)材料一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怎样的经济状况? (4分)
(2)材料二表明我国为改变工业落后面貌所采取的措施取得了巨大成就。联系所学知识,说说这一时期连接了长江南北交通的大桥是哪一座? (2分)
(3)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在加紧进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请问:这是一部什么性质的宪法?(4分)
23.(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是我国1953—1976年的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变化情况表。
时 段
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
1953—1957年
14.6%
1958—1962年
0.6%
1963—1965年
15.7%
1966—1976年
7.1%
材料二 下列春联的小小变化也折射出中国社会的变迁。
①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
②土地还家山河改色,妖氛敛迹农民翻身。
③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温暖万人心。
④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
⑤人民公社常青藤,贫下中农向阳花。
⑥向社会主义前进,沿康庄大道而行。
(1)材料一中1953—1957年经济快速增长。这一时期我国在政治和经济领域发生了重大变革,试述其主要内容。(4分)
(2)材料一中1958—1962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仅增长0.6%,增长如此缓慢的原因是什么?(2分)
(3)材料一中1963—1965年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上升的原因是什么?(2分)
(4)材料一中1966—1976年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下降的原因是什么?(4分)
(5)材料二中,反映1953—1957年社会状况的春联是_____(填写序号),反映1958—1962年社会状况的春联是______(填写序号)。(4分)
第1、2单元检测卷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1.“东方红,太阳升……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歌词里“人民大救星”是指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被选举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的( C )
A.刘少奇 B.朱德
C.毛泽东 D.周恩来
2.刘少奇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指出:“它是如此的坚定明确,清楚地指出了哪些事是应该做而且必须做的,哪些事是不应该做而且不允许做的。……这是目前时期全国人民的大宪章。”被刘少奇称为“大宪章”的是( B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3.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首都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并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受检阅部队以海军的两个排为前导,步兵师、 炮兵师、战车师、骑兵师依次通过主席台,空军17架飞机在会场上空飞行受阅。与上述材料相关的史实是( A )
A.开国大典 B.抗美援朝
C.土地改革 D.三大改造
4.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关于西藏和平解放的卡片。卡片中的内容提到了西藏和平解放的( D )
A.背景和人物 B.人物和方式
C.背景和方式 D.时间和意义
5.基辛格曾评论说:“对中国在朝鲜战争的记忆成了后来美国对越战略的一个重要制约。……尽管战争打完后中国已是筋疲力尽,但在她自己和世界的眼中,她都换了崭新的面貌。”基辛格评论的“战争”是( D )
A.北伐战争 B.抗日战争
C.解放战争 D.抗美援朝
6.2018年5月21日,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和众多网络媒体共同发起了“崇尚英雄 精忠报国”大型网络互动活动,随即全国中小学也开展了以此为主题的班会课。若让你选择一位战斗英雄在班会课上作事迹介绍,你应该选( A )
A.黄继光 B.焦裕禄
C.王进喜 D.雷锋
7.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目的是( D )
A.为民主改革创造条件
B.引导个体农户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C.赢得解放战争的胜利
D.满足广大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8.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长26.9%,1952年比1949年增长42%,农作物产量迅速达到并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对此,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B )
A.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B.土地改革实现了农村土地公有制
C.土地改革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土地改革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9.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巩固、建设新生政权作出了一系列努力。下列事件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B )
①西藏和平解放 ②抗美援朝战争开始 ③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④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A.④①②③ B.②①③④
C.③④①② D.④③②①
10.(2019·四川自贡)下图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变化柱状图。其中数据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D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西藏和平解放
C.“大跃进”的发动 D.“一五”计划的实施
11.1953年,周恩来在谈到大规模经济建设问题时说:“所谓集中‘主要’力量,不是集中‘一切’力量;不是要冒进;不是搞重工业,其他问题就都不搞了。”周恩来讲话的主旨是( C )
A.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B.剖析社会主义改造的得失
C.强调国民经济要稳步、协调发展
D.反思“大跃进”出现的问题
12.抓关键信息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与“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主政治建设”等关键信息相吻合的历史事件是( D )
A.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3.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反复强调,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下列选项中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C )
A.依法治国的方略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4.“到1952年,国营经济已控制了国民经济的命脉,私营工厂只有依附国营经济才能生存。大部分资本家认识到公私合营是大势所趋。”材料叙述的是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 A )
A.背景 B.目的
C.内容 D.作用
15.下图反映了某时期我国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情况。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B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大跃进”的开展
16.(2019·福建漳州实验中学模拟)中国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下图中空格所代表的历史阶段( D )
A.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生产资料一直是公有制
C.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
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17.“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山河重安排!”这首曾经响彻大江南北、鼓舞过几代人的纪录片《红旗渠》主题歌唱出了20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县人民在悬崖峭壁上建成举世闻名“人工天河”的时代精神。红旗渠的开凿属于哪一时期的建设成就?( A )
A.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B.“一五”计划时期
C.三大改造时期
D.土地改革时期
18.(2019·广东)右图漫画的作者意在说明( C )
A.社会主义建设遭遇到挫折
B.人民的生产热情空前高涨
C.经济建设要尊重客观规律
D.“大跃进”遏制“浮夸风”的蔓延
19.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曾被全面否定,曾经肯定过洋务运动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B )
A.当时思想自由,能够各抒己见
B.当时“以阶级斗争为纲”
C.洋务运动加剧了列强侵略中国
D.洋务运动没有积极意义
20.(2019·山东菏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出了一批“感动中国”的英雄模范人物。王进喜、焦裕禄、雷锋、邓稼先成为这个时代的典型和象征。他们身上共同体现了( D )
A.开天辟地、立党为公精神
B.不怕牺牲、乐观主义精神
C.保家卫国、英雄主义精神
D.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精神
二、简答题(共40分)
21.(14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这一天,北京的天气显得格外晴朗。天安门雄伟壮丽……下午3时,随着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五星红旗徐徐升起,礼炮齐鸣,全场沸腾起来。
材料二 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摘自毛泽东《中国人民志愿军应当和必须入朝参战》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占农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70%~80%的土地;而占农村人口90%以上的贫农、雇农和中农,仅占有20%~30%的土地。他们受尽剥削,不得温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只用几年时间就推翻了这种旧土地制度。
(1)材料一中“这一天”指的是哪一天?(2分)
1949年10月1日。
(2)这一天升起的五星红旗是在哪一次会议上被确定为国旗的?该会议还通过了哪部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文件?(4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中国参战的目的是什么,中国参战军队的名称是什么。(4分)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
(4)材料三中的“旧土地制度”指的是哪一种土地制度?这次“推翻了这种旧土地制度”的法律文献是什么?(4分)
封建土地所有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2.(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一穷二白】
材料一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
【成就瞩目】
材料二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以苏联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的工业项目有1万多个,沿海地区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
(1)材料一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怎样的经济状况? (4分)
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我国的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2)材料二表明我国为改变工业落后面貌所采取的措施取得了巨大成就。联系所学知识,说说这一时期连接了长江南北交通的大桥是哪一座? (2分)
武汉长江大桥。
(3)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在加紧进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请问:这是一部什么性质的宪法?(4分)
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23.(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是我国1953—1976年的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变化情况表。
时 段
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
1953—1957年
14.6%
1958—1962年
0.6%
1963—1965年
15.7%
1966—1976年
7.1%
材料二 下列春联的小小变化也折射出中国社会的变迁。
①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
②土地还家山河改色,妖氛敛迹农民翻身。
③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温暖万人心。
④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
⑤人民公社常青藤,贫下中农向阳花。
⑥向社会主义前进,沿康庄大道而行。
(1)材料一中1953—1957年经济快速增长。这一时期我国在政治和经济领域发生了重大变革,试述其主要内容。(4分)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材料一中1958—1962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仅增长0.6%,增长如此缓慢的原因是什么?(2分)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影响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3)材料一中1963—1965年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上升的原因是什么?(2分)
1961年初,中共中央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提出了八字方针,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呈现出物价稳定、市场繁荣的新面貌。
(4)材料一中1966—1976年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下降的原因是什么?(4分)
1966—1976年是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全国动乱,国民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冲击。
(5)材料二中,反映1953—1957年社会状况的春联是_④⑥_____(填写序号),反映1958—1962年社会状况的春联是__①③⑤_____(填写序号)。(4分)